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

合集下载

06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与应用

06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与应用

第六讲: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与应用主讲人:李老师重点知识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类型和课程类型;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目的、教学原则和课程规范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性质和特点(一)性质和目的1、性质: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其性质是一种外语教学,也可以说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

2、目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外国汉语学习者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培养汉语交际能力。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汉语作为母语教学之异同(1)起点不同(起点)第一语言教学: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教学主要为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以及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第二语言教学:由于学生不具备最起码的言语能力,教学要从教目的语最基本的发音开始,要从教说话开始。

(2)第一语言的影响(迁移)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学习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可以产生正迁移,也可能起负迁移。

充分利用正迁移,预防或排除负迁移,是第二语言教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第一语言教学:第一语言教学不存在类似问题。

(3)文化冲突(文化)第二语言教学:由于语言本身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学习第二语言自然也要了解、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

第二语言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结合语言教学进行相关文化的教学,扫除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第一语言教学:第一语言教学中不存在此问题。

(4)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对象的学习目的不同(对象)第一语言教学:对象是儿童;第二语言教学:相当部分是成年人,目的多样,使得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影响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类型教学类型:是根据语言教学的某些综合特点划分出来的跟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有关的类型。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与内容课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与内容课件
汉语水平考试(HSK)实例
HSK是针对母语非汉语的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考试,主要测试留学生的汉语听、说 、读、写能力。通过分析HSK考试真题和评分标准,可以帮助留学生了解自己的 汉语水平,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汉语能力。
HSKK(汉语水平口语考试)实例
HSKK是针对留学生的汉语口语水平考试,主要测试留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和交 际能力。通过分析HSKK考试真题和评分标准,可以帮助留学生提高自己的口语 表达和交际能力,更好地适应汉语口语交流环境。
口语表达技巧
教授如何清晰、连贯地表达思 想,包括句子结构、词汇运用 和语调等技巧。
实用汉语表达
结合日常生活场景,教授学生 在不同场合下如何运用合适的 表达方式。
听力理解训练
01
02
03
听力技巧
教授如何提高听力理解能 力,包括快速捕捉信息、 推断和预测等技巧。
听力实践
通过听录音、看视频、听 新闻等多种方式,提高学 生的听力理解水平。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 与内容课件

CONTENCT

• 引言 • 汉语基础知识 • 汉语口语与听力 • 汉语阅读与写作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实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什么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定义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是指将汉语作为一门外语进 行教学,以培养学习者的汉语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
背景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 始学习汉语,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教学对象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对象主要是非汉语母语者 ,包括外国人、华侨、华裔后代等。
为什么学习汉语
80%
文化交流
学习汉语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 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和传统,促 进中外的文化交流。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暨南大学周健zhou5081@2007夏第一节基本概念一、语言和言语“语言”和“言语”这一对概念的区分首先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 提出来的。

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性和系统的部分,是一种符号系统。

语言和所有的符号一样,都可以分为“能指”和“所指”两部分,而且“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

语言符号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系统,在于语言符号之间存在“组合”和“聚合”关系。

而“言语”是个人为了交际需要使用语言的结果,通俗地说,就是说话和所说出来的话。

“语言”和“言语”之间有着双重关系:语言存在于言语,产生于言语;反过来,语言又制约着言语。

区分语言和言语,为我们学习和研究语言找到了稳定的对象和最好的切入点,并且可以在语言规范之外,找到言语活动规律。

分清这对概念对于我们的汉语教学很有意义:我们重点教的是汉语的语言规律,而这些规律又是从一些典型的言语作品中归纳出来的。

学生有了相当的汉语言语作品的积累才能认识和掌握汉语的规律,掌握了汉语的语言规律之后还要把它转化成汉语的言语技能,掌握了言语技能,才能运用汉语表达思想、与人交际。

二、母语和第一语言母语(Native language) ,也叫本族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与外国语或外族语相对应,它是依据亲属关系来确定的。

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 是指人们出生后首先学会的语言,是按照语言获得的顺序来确定的。

母语跟第一语言不一致的情况;双语(多语)第一语言的情况。

三、外语和第二语言外语(foreign language) 和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 这两个术语在当今外语教学法文献中,一般都看作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概念,在有必要的时候,我们也加以区分。

外语是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是与本族语相对而言的。

第二语言是跟第一语言相对的概念,有时还有一种含义,即指在目的语环境中习得和使用的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

2009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2009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1、教学性质
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既有成人,也有少
年儿童。从目前中国国内的情况看,成年 人学习者比少年儿童多得多。因此,本书 主要讨论对成年人的汉语作为外语或第二 语言的教学,必要时也涉及对少年儿童的 汉语教学。
2、教学目标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可以用一句话概况:培养出能用汉 语进行交际的人才。 由于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不同,“人才”的含义可 能不同。如一般的短期速成教学,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的 听说能力、能应付一般日常生活需要的人。而长时间的专 业(如本科)教学,则要求培养具有听说读写多种交际能 力、在一定程度上系统掌握汉语知识的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不但学习汉 语的人数迅速增加,对汉语的需求面也不断扩宽。目前, 对职业汉语的需求日益强烈,相应地,要求学习商务汉语、 经贸汉语、旅游汉语、文秘汉语、法律汉语、医科汉语的 人越来越多。对职业汉语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将是对外汉 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

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 英文名为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使用这个名称有两个原 因。第一,汉语对学习者来说基本上都是外语; 可以将国内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排除出去。第二, 不少学者认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名 称不够准确。在目的语(所学语言)环境里学习 的语言才叫“第二语言”,如在中国汉语环境里 学习的汉语。而在非目的语环境里学习的语言叫 “外语”,如在外国非汉语环境里学习的汉语。 目前在非目的语环境里学习汉语者占绝大多数。 它的不足,是未能涵盖在中国国内目的语环境里 的汉语教学。
1、教学性质
对外汉语教学跟一般的语言习得不同。一
般的语言习得,主要是在目标语环境里接 触所学习的语言,并自然掌握该语言;没 有专门的教师、教材、课堂、测试,看见 什么学什么,听到什么学什么。而对外汉 语教学不管在不在目标语环境里,主要都 是在课堂上进行,有一套正规的教学程序 和方法。

第二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现状PPT课件

第二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现状PPT课件
7
4、发展阶段(70年代末—21世纪初) a. 1987年7月,组成“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
常设机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日常工作。 b. 现在全国有300多所高校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c. 20世纪70’s下半期开始是对外汉语教学确立学科时期。
d. 学科建设 1978年,第一次提出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
24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
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分三等六级:
一等:Basic User初级使用者(A) 入门级(A1) 基础级(A2)
二等:Independent User独立使用者(B) 进阶级(B1) 高阶级(B2)
三等:Proficient User熟练使用者(C) 流利级(C1) 精通级(C2)
对外汉语教学专题研究书系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李泉主编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李泉主编对外汉语教材研究李泉主编对外汉语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李泉主编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主编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主编对外汉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主编新世纪研究书系商务印书馆主编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主编对外汉语语音及语音教学研究主编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主编对外汉语语法及语法教学研究主编对外汉字教学研究主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语言系统研究主编新世纪研究书系商务印书馆主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与汉语认知研究主编汉语水平考试hsk研究主编语言测试理论及汉语测试研究主编对外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研究主编对外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研究主编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教师培训研究主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主编新世纪研究书系商务印书馆新世纪研究书系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导论崔永华2008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评新世纪研究书系北京大学出版社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概说施春宏2009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要素教学毛悦2010新世纪研究书系北京大学出版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杨建国2012国别化对韩汉语教学法上语言要素教学篇王海峰2011国别化对韩汉语教学法语言技能教学篇王海峰2011国别化对英汉语教学法汉英对比分析对外汉语任务型教学吴中伟2009对外汉语听说教学十四讲杨惠元2009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陆庆和2006现代汉语词汇讲义钱玉莲2006新世纪研究书系北京大学出版社汉语综合课教学理论与方法李泉2011汉语阅读教学理论与方法周小兵2008汉语口语教学理论与方法吴勇毅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行为的理论与实践卢华岩2011汉语词汇教学理论与方法李红印汉语文化教学理论与方法张英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材演示课件.ppt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材演示课件.ppt

“十项原那么〞:定向、目标、特色、认知、
时代、语体、文化、趣味、实用、立体〔李 泉,2004〕
..
5
主要原那么及内涵
1〕针对性原那么 2〕实用性原那么 3〕科学性原那么 4〕趣味性原那么 5〕系统性原那么 6〕知识性原那么
..
6
➢ 针对性原那么
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
① 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学习时限 ② 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 ③ 针对学生的国别、语种 ④ 针对学生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等
18
➢按教学原那么分:
构造型 功能型 构造功能型 功能构造型 话题型〔场景型〕 文化型 课文型
..
19
技能课型分类
通用教材 包含四种语言要素和听说读写
多种技能训练内容。 培养学习者的语言知识
与语言技能。 海外多用
专项技能教材
国内多用
专用汉语教材——特殊用途汉语 分为专业
汉语、职业汉语两类
与上面的区别
序渐进的原那么。 ④ 注意语法点、句型及重要词语的覆盖、重现
和循环,要符合大纲的要求。 ⑤ 注意吸收学科理论、汉语本体和教材教法的
新成果。
..
9
➢ 趣味性原那么
① 要结合实用性考虑趣味性,防止盲目的幽默 化和过度的稚化。
② 语料反映的现实生活内容应符合学生了解中 国的兴奋点。
③ 内容、形式要多样,包括题材、Leabharlann 裁、语言 风格、练习方式等各方面。
〔1〕练习的内容: 包括要让学生掌握的: 语言知识〔语言要素和语用规那么〕 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的技能,要注意课型的特点〕 交际技能〔对语境中各种因素的把握能力和应对
方式〕
..
30
〔2〕练习的一般要求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学法教案(2014汉硕).ppt.Convertor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学法教案(2014汉硕).ppt.Convertor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学法一、课程介绍及要求1. 总体介绍,内容多,难度大2. 需要进行教学观摩学习3. 与今后课堂教学实践密切相关4. 发挥学习主动性,有些内容需要大家共同参与5. 遵守学习纪律二、教学目的1. 系统地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法,以便将来指导教学实践。

2. 全面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为将来开展研究工作打下初步的基础。

3. 了解汉语教学法体系,掌握汉语教学法技巧。

三、参考书目1. 《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吕必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丛书,赵金铭总主编,北京大学版,(汉语概说、语言要素教学、课堂教学、技能教学、文化概说等)3. 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 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95.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6.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国家教委内部资料7. 盛炎《语言教学原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8.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9.赵金铭主编《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技能篇》,商务印书馆.200610.杨惠元《汉语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11.彭增安等主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概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12.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四、学习时限教学计划上要求36个课时。

除了上课之外还有视频观摩及课堂观摩时间,时间紧迫五、考核要求2个学分,要求考试,期中还会有一定的作业和测试第一章学科论第一节学科名称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1.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是指一个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则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是按照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这与一些多语言的国家由法律规定的第一语文或官方语言不是一回事。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五语言学习与习得)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五语言学习与习得)
(2)性格因素:自信、开朗、自我感觉良好 的语言学习者进步较快。
(3)情感状态:主要指焦虑和放松。焦虑感 较强者,情感屏障高,获得的输入少;反之, 则易得到更多的输入。
第二节:第一语言习得(学习)和 第二语言习得(学习)
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不同 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不同 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 语言习得过程不同
评价 :没有对情感过滤如何起作用做出解释, 是不是所有自信、开朗的成人都是很好的语言 学习者呢?
小结
“习得与学习假说”为外语教师提供了两个重要 的概念。
“自然顺序假说”帮助人们重新审视第一语言在 二语学习中的地位。
“监控假说”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监控在不 断地发挥作用,人们用学会的语法规则来检查语 言的准确性。
4.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先天论学派。内在论 5.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学派。认知论
这三种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揭示儿童心理的 发展和验证语言学的一些理论假设。
6. 20世纪80年代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逐渐成为一门 心理学和语言学交叉的独立的新学科。着重研究儿童 语言的发展过程、儿童语言能力的获得、儿童语言的 的制约因素。
★输入不按语法顺序进行 。
★要有足够的输入量。要习得新的语言结构,仅仅靠几 道练习题、几篇短文是不够的,它需要连续不断地有 内容有趣味的广泛阅读和大量的会话才能奏效。强调 听力活动的重要性。
(5)情感过滤假说
屏蔽效应假说:输入的语言信息并不总是被吸 收,即便是极容易的语言信息也是如此 。在人 类头脑中会出现对语言的堵塞现象,使学习者 常常无法理解所接受的语言输入信息。克拉申 称这种堵塞为“情感过滤”。
“输入假说”除了向人们强调输入的重要性以外, 更重要的是,它重视学习者的认知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暨南大学周健*****************2007夏第一节基本概念一、语言和言语“语言”和“言语”这一对概念的区分首先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 提出来的。

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性和系统的部分,是一种符号系统。

语言和所有的符号一样,都可以分为“能指”和“所指”两部分,而且“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

语言符号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系统,在于语言符号之间存在“组合”和“聚合”关系。

而“言语”是个人为了交际需要使用语言的结果,通俗地说,就是说话和所说出来的话。

“语言”和“言语”之间有着双重关系:语言存在于言语,产生于言语;反过来,语言又制约着言语。

区分语言和言语,为我们学习和研究语言找到了稳定的对象和最好的切入点,并且可以在语言规范之外,找到言语活动规律。

分清这对概念对于我们的汉语教学很有意义:我们重点教的是汉语的语言规律,而这些规律又是从一些典型的言语作品中归纳出来的。

学生有了相当的汉语言语作品的积累才能认识和掌握汉语的规律,掌握了汉语的语言规律之后还要把它转化成汉语的言语技能,掌握了言语技能,才能运用汉语表达思想、与人交际。

二、母语和第一语言母语(Native language) ,也叫本族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与外国语或外族语相对应,它是依据亲属关系来确定的。

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 是指人们出生后首先学会的语言,是按照语言获得的顺序来确定的。

母语跟第一语言不一致的情况;双语(多语)第一语言的情况。

三、外语和第二语言外语(foreign language) 和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 这两个术语在当今外语教学法文献中,一般都看作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概念,在有必要的时候,我们也加以区分。

外语是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是与本族语相对而言的。

第二语言是跟第一语言相对的概念,有时还有一种含义,即指在目的语环境中习得和使用的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

四、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习得” acquisition, 也有译作“获得”的。

习得一般指幼儿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

“学习”(learning),也有人译成“学得”,在心理语言学中是指人在习得母语后有意识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母语习得二语学习无意识有意识无正规讲授有教师专门讲授无计划有计划无教材有教材自然环境课堂环境为主无序输入有序输入应用语言学语言教学汉语教学外语教学汉语作为母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对外国人汉语教学对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1)语言教学2)第二语言教学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4)对外国人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节语言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如果简单地概括一下,语言教学理论可以分为语言理论和教学理论,首先是语言理论,因为语言教学的内容是语言,如何教语言必然涉及到人们对人类语言和语言活动本质的认识。

因此,我们首先要弄清语言是什么。

教学理论主要研究“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教什么”包括确定语言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制定语言教学原则和教学大纲,选择适当的语言材料,编写合用的语言教材等等;“怎么教”包括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如果认为应以学生为中心,那就要研究学习者的生理、心理、策略以及社会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还有教学的方法与技巧等等。

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范围包括三大领域,即基础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法。

基础理论包括语言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文化学理论。

教学理论包括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汉语教学理论。

教学法贯穿在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和评估等整个教学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中。

内容十分广泛。

例如,怎样选择教学内容,怎样处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怎样处理理论讲解和言语操练的关系,怎样处理学生母语和目的语的关系,怎样进行语言内容和相应的文化因素的教学,怎样进行语言要素的训练,怎样进行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怎样安排教学环节、掌握教学节奏、调节课堂气氛,怎样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板书,怎样提问……都是教学法要研究的问题。

它们包括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这些不同层面的问题。

第三节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第二语言学习理论主要研究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与学习规律,是一门跨学科的理论。

在语言教学中,长期以来,人们都是把“教”放在主导地位,因而重视的是语言教学理论的研究。

直到20世纪中叶,对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才开始受到广泛的注意。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母语习得方面,把成人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纳入到母语习得的研究之中。

后来又逐渐发现,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有很大的不同,第二语言的学习理论开始成为研究的热点,并出现了许多很有影响的理论和假说。

比起英文的Teaching,中文的“教学”一词固然很好地反映了“教”与“学”两方面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长期以来,一直以“教”为主,人们对“教”的研究多,忽略了对“学”的研究。

因此,国内对语言学习理论的专门研究,起步更晚,我们要介绍的第二语言学习理论都是来自西方的,而西方现有的有关语言学习的理论,主要是以印欧语言为基础的。

由于人类认知规律的共同性和语言的共同性,这些假说和理论具有普遍意义,对于汉语学习理论研究有借鉴作用。

但汉语又是离印欧语言谱系较远的一种语言,汉语的很多特点,必然给汉语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带来不少特殊的问题。

1.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假说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rm Chomsky) 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了“先天论”(也叫“内在论”Innate Theory)的语言认知理论。

他认为正常的儿童在短短的几年之内能掌握规则抽象的语言,说明儿童的大脑里有一种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这就是说儿童具有一种遗传的机制,通过这种机制(而不是斯金纳、布龙菲尔德等行为主义语言学派所说的刺激-反应)儿童掌握了语言规则,儿童生下来就有一种适宜于学习人类独有的语言知识的能力。

科德等人提出“内在大纲”的假说,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是按其头脑中的“内在大纲”规定的程序,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的。

2.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假说对第二语言教学实践产生最大影响的创造性构造理论是克拉申(Krashen, S. D.) 于1977-1982年提出的“语言监控模式”假说(The Monitor Model) 也叫“语言控制调节模式”、“输入假说”或“监察论”。

这一理论共有五个假设。

第一、习得―学习假设(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第二、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第三、语言监控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第四、语言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第五、感情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克拉申的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最为全面的理论,在第二语言教学界受到极大的重视与研讨,同时也带来很多批评意见。

3.塞林格的“中介语”理论中介语的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创立的,1972年塞林格(Selinker, L)发表了《中介语》(The Interlanguage) 一文,标志着中介语理论已趋向成熟。

根据中介语理论,第二语言学习者所学的语言知识是一个逐渐积累和逐渐完善的过程,整个过程形成一种连续体,在这一连续体上的每一个时点都形成一个系统,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鲁健骥先生认为“中介语指的是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又区别于他所学的目的语。

”中介语的特点有1. 可渗透性;2. “化石化”现象;3. 反复性。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中介语研究一般集中在以下两方面:⑴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分析;⑵学习者外语的错误分析(也叫偏误分析)。

外国人学汉语的偏误,从形式上说有四大类型:⑴遗漏(少成分),例如:*打球(打)了三个钟头。

*他有照相机,也(有)收音机。

*你不(要)做那件事。

⑵误加(多成分),例如:*他非常(很)高兴。

*从前我每星期都看(了)一个电影。

*房间(被)打扫干净了。

⑶误代(所用不当),例如:或者/还是,一点儿/有一点儿,不/没,刚/刚才,还/还有,关于/对于,举行/进行,次/下儿等成对的词语中,发生误用的情况。

还有语法的误代,如,*(太晚)来(应用补语“来得太晚”而误为状语);*他的话我(不能)听见;以及句式的误代,如,*请你带这本词典给小李。

(应用“把”字句),*我把那么重的箱子搬不动(不能用“把”字句)⑷错序(词序有误),例如:*(常常)我们去旅行。

*我洗干净了(把衣服)。

*老师(把)打开了教室的窗户。

还有多重定语和多重状语的排列错误也是常见的问题等等。

4.舒曼的“文化合流”理论舒曼(Schumann) 在1978年提出了“文化合流理论”(Acculturation Theory): “第二语言习得是文化合流的一个方面,一个人能将自己的文化与第二文化合流多少决定了一个人获得第二语言的成败。

”文化合流理论强调第二语言习得是由学习者与所学语言的文化之间的社会及心理距离所决定。

距离越近,第二语言就越容易获得。

文化合流理论力图说明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对第二文化的认同感对于语言习得的关键作用。

第二语言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如果学习者对于第二文化有崇拜感、有亲近感、有认同感的话,他就容易习得第二语言。

对于第二文化的好感可能来自语言本身的魅力,也可能来自家庭的、社会的价值观。

第四节影响学习进度与效果的因素1.动机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

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动机、态度和个性特征。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

⑴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⑵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⑶远景动机和近景动机动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千方百计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2.态度态度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⑴认知,指人对某一目标的信念;⑵情感,指对某一目标的好恶程度,也即对事物的褒贬反应。

⑶意动,指对某一目标的行动意向及实际行动。

外语学习态度就是学生对外语学习的认识情绪、情感、行为在外语学习上的倾向。

态度与动机密切相关。

⑴动机和态度是决定不同学习者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的主要因素;⑵动机和态度的作用与能力的作用不是一回事。

最成功的学习者是既有才华又有强烈的学习动机的那种;⑶一般来说,融入型动机有助于成功掌握二语,有时工具型动机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