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5年度网络违法犯罪大数据报告》

合集下载

2022年湖南省公需科目培训班(新时代数字化在工作中的应用)答案

2022年湖南省公需科目培训班(新时代数字化在工作中的应用)答案

1. 判断题因特网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是先导技术,信息产业是带头和支柱产业,电子商务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正确答案:正确2. 判断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渗透力、融合力强,可以覆盖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各层面,形成新经济形态,其减量即“数字经济”。

正确答案:错误3. 判断题在数字经济中,数据是要素、网络是载体、融合转型是动力。

正确答案:正确4. 判断题建设重点行业人工智能数据集,发展算法推理训练场景,推进智能医疗装备、智能运载工具、智能识别系统等智能产品设计与制造,推动通用化和行业性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建设。

正确答案:正确5. 判断题有效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和红利价值已成为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主要引擎。

正确答案:错误你的答案:错误6. 单选题数字经济中的发展新路径,从产品功能看,核心是()。

A.从技术创新到模式创新到云端云台B.从自动控制到智慧感知C.从单一产品到全程服务D.从前端前台到云端云台正确答案: B7. 单选题目前,世界第二大数字经济体是()。

A.美国B.中国C.英国D.法国正确答案: B你的答案: B8. 单选题()被称为打开第四次工业革命之门的钥匙。

A.数字经济B.开放经济C.共享经济D.绿色经济正确答案: A你的答案: A9. 单选题()是人类通过大数据的识别-选择-过滤-存储-使用,引导、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

A.再生经济B.规模经济C.数字经济D.实体经济正确答案: C你的答案: C10. 单选题要纠正和规范发展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妨碍公平竞争的行为和做法,防止()和资本无序扩张,依法查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A.智慧城市B.操作系统C.平台垄断D.网络平台正确答案: C你的答案: C11. 多选题“十四五”期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是()。

A.加速数据要素价值化进程B.推进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C.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D.强化数字经济的治理能力E.深化数字经济开放合作正确答案: A,B,C,D,E你的答案: A,B,C,D,E12. 多选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

2015年大陆地区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完整版)

2015年大陆地区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完整版)

2015年中国互联网安全报告摘要恶意程序:✧2015年全年,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共截获PC端新增恶意程序样本3.56亿个,和2014年相比增长9.9%;360安全卫士、360杀毒共为全国用户拦截恶意程序攻击855.4亿次,相比2014年大幅增长49.4%。

✧2015年,从城市分布来看,拦截恶意程序攻击最多的城市为北京市(7.1%),其次为上海市(3.5%)、广州市(3.0%)、天津市(3.0%)、深圳市(3.0%)。

✧2015年移动端累计监测到Android用户感染恶意程序3.7亿人次,较2014年增长了15.0%,移动端恶意程序类型中资费消耗占比高达73.6%;其次为恶意扣费(21.5%)和隐私窃取(4.1%),手机恶意程序趋利性极为明显。

✧2015年,综合PC端和移动端遭到恶意程序攻击(云查询拦截)最多的地区为广东省(14.5%)、北京市(7.1%),其次为浙江省(6.7%)、河南省(5.8%)和江苏省(5.6%)。

钓鱼网站:✧2015年,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共拦截各类新增钓鱼网站156.9万个,相比2014年(262.1万)下降了40.1%;共为全国用户拦截各类钓鱼网站攻击379.3亿次,相比2104年(406亿)下降了6.6%。

✧在拦截的各类钓鱼网站攻击中,PC端为331.3亿次,占360各类终端安全产品拦截钓鱼网站总量的87.4%;手机端为48.0亿次,占12.6%。

手机端拦截的总攻击次数和在总拦截量中的占比,均创历史新高。

✧在新增钓鱼网站中,虚假购物的占比最大,达到了44.7%,其次是金融理财13.6%、虚假中奖10.8%位列其后。

而在钓鱼网站的拦截量方面,彩票钓鱼占到了72.9%,排名第一,其次是虚假购物10.8%、网站被黑4.9%。

✧从拦截钓鱼网站次数(综合PC和移动端)的地域分布看,广东(28.9%)、北京(14.2%)、福建(9.7%)、广西(7.3%)、湖南(5.1%)等五省市拦截次数最多。

全面构建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综合防控体系

全面构建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综合防控体系

JUANSHOU|卷 首| 全面构建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综合防控体系◎郭启全进入新时代,社会网络化、世界数字化趋势突显,赋予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国家安全体系以新的内涵,网络空间安全综合防控体系建设成为新时代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网络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

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提出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国家安全体系。

如何按照《决定》要求,主动迎接来自网络空间的威胁挑战,全面构建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综合防控体系,有力维护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和重要使命。

构建“打防管控”一体化的网络空间安全综合防控体系。

要按照确立新目标(建立完善网络空间安全综合防控体系)、树立新理念(实战化、体系化和常态化)、采取新举措(动态防御、主动防御、纵深防御、精准防护、整体防控及联防联控)、实现新高度(国家网络安全保护能力和水平达到新高度)的“四新”要求,全面深化我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健全完善网络安全信息通报预警机制,组织开展“护网2020”行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防范、监测预警、事件处置、情报侦察和侦查打击等工作,及时监测和处置网络安全风险和威胁,依法惩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大力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加大投入力度,扶持网络安全产业和企业发展,加强技术创新、科技攻关、人才培养和教育训练,确保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和大数据安全。

当前,我国网络安全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隐患。

一是大数据、云平台和物联网等安全防护薄弱,成为攻击重点目标。

二是互联网上的暴露点过多,易成为攻击者的首选攻击入口。

三是部分内网防护不健全,缺乏纵深防御。

四是少数核心系统和设备安全加固手段缺失,缺少精细防护措施。

五是个别敏感信息泄露严重,成为网络攻击的“情报源”。

六是一些老旧资产、测试系统清理不及时,成为攻击的重要跳板。

人脸识别技术下隐私权保护的困境及策略

人脸识别技术下隐私权保护的困境及策略

人脸识别技术下隐私权保护的困境及策略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3)1.3 文献综述 (4)二、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6)2.1 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历程 (7)2.2 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 (9)2.3 人脸识别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10)三、隐私权保护的重要性 (11)3.1 隐私权的定义与内涵 (12)3.2 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框架 (13)3.3 隐私权保护的社会意义 (14)四、人脸识别技术对隐私权的影响 (15)4.1 人脸识别技术中的隐私泄露风险 (16)4.2 人脸识别技术对个人隐私的影响 (17)4.3 人脸识别技术对社会隐私的影响 (18)五、困境分析 (19)5.1 技术漏洞与安全隐患 (20)5.2 法律规制滞后 (21)5.3 监管缺失与执行困难 (22)5.4 公众认知与信任危机 (23)六、隐私权保护的策略构建 (24)6.1 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26)6.2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27)6.3 强化监管与执法力度 (28)6.4 提升公众认知与信任 (29)6.5 国际合作与共同治理 (31)七、结论与展望 (32)7.1 研究结论 (33)7.2 研究展望 (34)一、内容描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已逐渐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为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隐私权保护的深刻讨论。

人脸识别技术通过捕捉和分析个人的面部特征,实现了身份验证、安全监控等多种功能,但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无疑对隐私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在当前的法律框架下,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尚存诸多不足。

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性使得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缺乏明确的法律指引。

由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受害者往往难以察觉自己的人脸信息被非法收集和使用,这使得隐私权的保护变得更加困难。

人脸识别技术的普及还加剧了数据泄露和滥用的风险,一些不法分子可能利用人脸识别技术窃取个人信息,进行诈骗、勒索等犯罪活动,给受害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精神伤害。

信息安全法规纯正的计算机犯罪与非纯正的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

信息安全法规纯正的计算机犯罪与非纯正的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

信息安全法规纯正的计算机犯罪与非纯正的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纯正的计算机犯罪是指明确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已被相关法律明确界定为犯罪行为。

非纯正的计算机犯罪则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进行一些不当、不道德或违反个人隐私的行为,虽然可能没有直接违反法律,但依然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下面分别对这两种类型的计算机犯罪进行案例分析。

纯正的计算机犯罪案例:1. 黑客攻击:2024年,20世纪福克斯遭到黑客攻击,导致电视剧《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的剧本和部分未播放的剧集在被攻击者泄露。

这个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黑客活动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再次被突出。

2. 网络钓鱼:2024年,美国主要供应商家得宝(Home Depot)遭到网络钓鱼攻击,导致用户数据遭到泄露,涉及约5600万张信用卡和5000万个电子邮件地址。

这个事件揭示了网络钓鱼攻击对用户个人信息的直接威胁。

3.网络病毒:2000年的“爱川茜”病毒是迄今为止在日本造成的规模最大的网络病毒攻击事件,可以导致用户数据损坏和操作系统崩溃。

这个事件对日本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造成了重大影响。

非纯正的计算机犯罪案例:1.骚扰和滥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个人身份信息被滥用用于广告或个人骚扰的行为,可能没有违反法律,但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安全。

2.偷窥和侵入:通过黑客或恶意软件窥探他人计算机或网络活动,获取个人隐私信息,包括密码、银行信息等。

这种行为对个人隐私构成了潜在威胁。

3.分发非法内容:通过互联网发布或分发色情、虚假或其他非法的内容,可能对社会秩序和道德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计算机犯罪既包括纯正的犯罪行为,如黑客攻击和网络钓鱼,也包括非纯正的行为,如滥用个人信息和分发非法内容。

无论是纯正还是非纯正的计算机犯罪,都对社会的信息安全构成了威胁。

因此,相关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非常重要,以保护个人和企业的信息安全。

《2012年中国互联网违法犯罪问题年度报告》今天发布

《2012年中国互联网违法犯罪问题年度报告》今天发布

网络违法犯罪年度报告:每天80万网民受侵害
法制网北京1月27日讯记者周斌见习记者蒋皓《2012年中国互联网违法犯罪问题年度
报告》今天发布,报告指出,2012年中国近3亿人成为网络违法犯罪的受害者,每天有近
80万名中国网民遭受不同程度的网络违法犯罪的侵害。

报告称,互联网违法犯罪现象近年来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互联网违法犯罪的类型和
形式趋于多样化、隐蔽化、复杂化。

2012年,网络违法犯罪数量依然延续自2008年以来年均30%的增长速度。

其中,网络
诈骗报警约占网络违法警情的80%,平均每分钟就有600余名受害者。

网络违法犯罪所造成
的直接经济损失全年近3000亿元,受害者人均蒙受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200元左右。

报告建议健全网络违法犯罪防治机制,“硬件”上,强化网络执法主体力量,在人力、
财力、技术、装备等方面加强打击力量;合理规范、引导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权利、义务,击
破非法利益链条;严打网络违法犯罪主体。

“软件”上,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制定专门
法;实行网络技术及应用创新报备制度和风险自查制度;大力开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建设;
提升网民的防范意识、法治意识,强化公众的“免疫力”。

同时,从现实社会问题治理入手
消除种种不良现象和罪恶根源,从而净化网络空间。

该报告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警务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发布。

报告为我国学界第一次
专门针对互联网违法犯罪问题进行的年度综合分析与报告,今后将逐年推出。

来源: 法制网(责任编辑:韩丹东)。

2011年网络舆情事件

2011年网络舆情事件

2011年网络舆情事件
2011年第一季度,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根据各种媒体报道的数据,统计出了这10个事件的热度指数,具体如下:
说明:表中总分依据中央媒体热度指数、市场化媒体热度指数、海外媒体热度指数、网络社区热度指数、
博客热度指数、微博客热度指数五项数据作加权处理后统计所得。

各项指数所占权重为:中央媒体热度指
数20%、市场化媒体热度指数20%、海外媒体热度指数10%、网络社区热度指数15%、博客热度指数15%、
微博客热度指数20%。

2010年网络舆情事件
2010年岁末,浙江乐清钱云会村委主任之死;我爸是李刚
邓玉娇案
贾君鹏事件
犀利哥
小月月等等。

2011年4月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

2011年4月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

漏洞 ( 如路 由器 、交换 机等 )和安全 产 品漏洞 ( 如防火 墙、入侵检 测 系统等 ) 。
C VD收集整理 的漏洞 中,应用程 序漏 N
3漏 洞 数 据 分 析
31漏洞总体情 况 .
2 1年 4 01 月, 国家 信 息 安 全 漏 洞
共享平 台 ( 以下简称 C D)收集 整理 NV
木 马僵 尸监测数据分析
11木 马 或 僵 尸 程 序 受控 主机 分 析 .
2 1 年 4 ,C C R 01 月 N E T对 17种 木 7
境 外木马 和僵 尸程 序 受控 主机 I P 数 量 的 国家 或 地 区分布 情况 如 图 2所 示 ,其 中数量 较多的国家 或地区分别 是
sc rt,h u e f ea e b i s a e r a e v2 wi en mb r , 0 o a e t s mo t . e u i t en mb r fc dwe s e sd ce s db % y o d t h t t u e 2 1 mp r dwi 1 t n h Amo g te hh 3 c ha n h
21 01 年第0 期 6
I o : 0 3 6 / i n1 7 - 1 22 1 0 3 d i1 9 9js 6 11 2 0 1 60 6 s
21年4 01 月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
周勇林
( 家计 算 机 网络 应 急技 术 处理 协 调 中 心 ,北 京 10 2 国 00 9)
少到 72 . %。C C R 1 N E T每 日 都对监测到的
21中国大陆网站被篡改情况 .
2 1 年 4月,中 国大 陆 被 篡 改 网 01
被 篡改网站进行汇总分析 ,并及 时通知

网络安全法规解读

网络安全法规解读
国家网信部门
统筹协调
依规定确定
国务院电信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和其他有关机关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依法在职责范围内负责
对来源于境外的网 对来源于境外的违法信息 对境外危害我国关键络安全风险和威胁 信息基础设施的活动
监测、防御、处置
采取措施阻断传播
追究法律责任
总则
·引入了网络安全的战略管理体制
4条国家制定并不断完善网络安全战略,明确保障网络安全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提出重点领域的网络安全政策、工作任务和措施。
40 -45保护规范
网络信息保护—违法犯罪信息管理(2/3)
规制对象——行为
规制对象——主体
设立网站、通讯群组
利用网络发布信息
发送电子信息提供应用软件
个人和组织
应用软件下载服务提供者
市场主体
监督主体
网络运营者电子信息发送服务者
网信部门和有关部门
诈骗
制作或者销售违禁管制物品
网络信息保护—违法犯罪信息管理(3/3)
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迫切需要
网络侵权行为严重损害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广大人民群众迫切地呼吁加强网络空间法制建设、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安全法》出台背景三大考虑
一审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
2015.6.26 2015.7.68.5
公开征求意见
二审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
2015. 2016.6.28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制度(1/2)
1、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内涵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务、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务、电子政务重要行业和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其他一旦遭到破坏、丧失功能或者数据泄露,可能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公共利益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我国互联网电视管理政策法规解析

我国互联网电视管理政策法规解析

Broadcasting & Television广电聚焦传媒∷MEDIA 2021.4(上)47我国互联网电视管理政策法规解析文/赵珊珊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迅猛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主要渠道,以及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

互联网电视作为传统电视媒体和新兴网络媒体融合的典型代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用户数量与日俱增。

根据2020年7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规划财务司发布的《2019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广播电视机构融合发展业务中,互联网电视集成服务业务收入为62.53亿元。

截至2020年6月,我国互联网电视终端激活数量已达2.6亿台,用户超过6.11亿人。

2020年,互联网电视各平台机构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开辟专门频道,丰富内容供给,开展公益展播,不断发挥优势作用,助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决战脱贫攻坚工作。

但在兴起之初,终端市场鱼目混珠,良莠不齐。

一些非法电视网络接收设备传播煽动民族分裂、淫秽色情、血腥暴力、侵权盗版等内容节目,严重威胁国家安全,扰乱传播秩序。

对此,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实行牌照许可制度,对互联网电视产业予以引导和规范,推动其安全有序健康发展。

一、中央要求,举旗定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发展、运用和管理,多次在重大会议、重要讲话中作出重要论述,提出“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明确“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重申“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依法加强新兴媒体管理,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加清朗”,强调“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这些系列讲话精神深刻阐明了新兴媒体管理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也为加强互联网电视管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分别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规范传播秩序;要加强互联网立法,依法规范网络行为。

2011年11月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

2011年11月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

c nrl d yB te a dT o nb t rp i te u e o b a ed fcme t c mp rdw t a o s m n o t l o t n r a u ado mb r f p g eae ns o ae i t t f at o t i oe b n j nh n we hh l hn ma l d h aT e pc caot 60 0 o p ts eenet t B te o Toa, ces g 1. cm ae i a i .o ei ,b u 15, 0 m ue r i c d h o t r rj i ran 7 % o prd nn C n bs f i 0 c rw f e wi n nn i 2 9

Ne wo k Se urt o t rn a aAnayssR e r f2 1 v m be t r c iy M nio i gD t l i po to 0 1No e r
XU a Yu n
( ai a o p t e ok m re c e o s c nc l e m C odn t nC ne hn , e i 0 2 , hn ) N t n l m ue N t r e n y s n e e h i a  ̄ o r i i e t o i B in 1 0 9 C ia o C r w E g R p T aT ao r fC a j g 0
境 外 7 64 2 5 ,9 4个 I P地 址 对 应 的 主 机
3 万 、2 、1 万 。 境 内 木 马 或 僵 尸 5 4万 1
10至 10 0 0 0的 有 7 8个,占全 部 僵 尸 0
网络 的 8 .% 以上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l 28 1

社会治理视域下新型电信网络诈骗共治路径

社会治理视域下新型电信网络诈骗共治路径

社会治理视域下新型电信网络诈骗共治路径张明旺(四川警察学院四川泸州646000)内容摘要:随着科技技术发展,电信网络诈骗手段更新频率极快,普通网民对犯罪分子精心策划的骗局很难有效防范,网络诈骗引发危害后果愈发严重,严重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应当创新打击治理网络诈骗犯罪模式,从电信网络诈骗的现状、危害和新特征出发,汇集政府部门、公安、银行、通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社会公众等多方力量,构建“多位一体”共同治理模式,发挥各自优势,及时预警、处置、化解电信网络诈骗风险。

关键词:社会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共治中图分类号:D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612(2021)01-0076-06引言第四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全国网民人数达到9.4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67%,其中,全国手机网民人数达到9.32亿,手机网民占比高达99.2%,与此同时,近40%网民在上网过程中遭遇过网络安全问题[1]。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互联网在带给人们巨大的生活、工作便利的同时,也催生出诸多社会问题,电线网络诈骗是最突出问题之一。

电信网络诈骗是一种非接触性、智能化的网络犯罪,已成为我国案发数量最多、危害面最广的一类犯罪行为。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日益“产业化”、跨国组织体系严密、网络诈骗精准性强、诈骗手段演变快、防范措施始终滞后等因素,造成电信网络诈骗治理难度极大。

近几年,为有效遏制电信网络诈骗高发、频发的势头,国家在各个层面开展专项打击治理行动,取得了较大成效。

一些学者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理策略,刘丽洪[2]等提出构建包括相关政府部门、支付结算渠道提供方、电信运营商和社会公众在内的“四位一体”的协同治理模式;乔顺利[3]提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必然涉及多部门、多行业、多警种、多地区乃至多个国家;袁广林[4]等提出应构建政府主导,电信与网络运营商、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多主体参与的治理体系,形成一个控制网络;任克勤[5]提出公安机关应当与银行、网络运营商等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建立防范预警2021年2月第33卷第1期四川警察学院学报Journal of Sichuan Police College Feb.,2021Vol.33No.1基金项目:2018年度四川省公安厅科研课题“公安机关防范与打击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策略研究”(2018TJKYLX016);2017年度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课题“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防范与打击方法研究”(SHZLYB1706)收稿日期:2020-12-01作者简介:张明旺(1983—),男,湖北荆州人,硕士,四川警察学院科研所高教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数据挖掘、网络安全、电子数据取证等。

大数据时代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分析

大数据时代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分析

大数据时代青少年网络犯罪分析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青少年网络犯罪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渐增多,而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失、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网络法律体系的不健全,以及青少年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等都是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网络犯罪除具有一般网络犯罪的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为此,本文指出必须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和现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加强青少年的教育环境、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法律环境的建设,从而有针对性的改善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状。

关键词:大数据;大数据时代;青少年网络犯罪;法律体系Abstract:With the arrival of the era of big data, teenagers'cybercrime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The main causes of teenagers' cybercrime are the lack of family and school education, the influence of bad cyberculture, the imperfection of network legal system, and the weak self-restraint ability of teenagers. In addi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l cybercrime, juvenile cybercrime has its own particularity. Therefor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we must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juvenile cybercrime in view of its causes and current situ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juvenile education environment, network ethics and network legal environment, so as to impro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juvenile cybercrime.Keywords:bigdata;bigdataage;Juvenile cybercrime;legalsystem目录一、大数据时代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状 (2)(一)案件数量、犯罪人数逐年增加 (2)(二)农村青少年网络犯罪比例上升 (2)(三)犯罪手段多,且不断转换犯罪形态 (3)(四)犯罪特点多样且影响因素较多,取证困难 (4)二、大数据时代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 (5)(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乏 (5)(二)网络伦理缺失,网络文化不良的影响 (5)(三)不完善的网络法律制度 (5)(四)青少年的自律能力不足 (5)三、大数据时代青少年网络犯罪对策 (5)(一)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净化青少年的教育环境 (5)(二)净化上网环境,构建网络道德,正确引导青少年的上网行为 (6)(三) (7)(四)提高青少年自身的约束力,减少青少年实施网络的犯罪率 (7)参考文献 (7)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正在逐渐普及,青少年现在正处于人生的一个独特的期间,为此他们对待新颖奇特事物有着的极其强烈猎奇心,他们已成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

2011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

2011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

《2011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作者: Administrator 时间: 2012-03-07 09:42:23 来源:艾利艾点击数:3317前言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艾利艾咨询(以下简称IRI),基于网络舆情指数体系和I-Catch全网动态分析系统,以IRI网络舆情100典型网站为样本,整合梳理2011年全年网络热点话题共3655个,深入研究话题倾向、领域分布等规律,从党政部门回应、网络舆情引爆能力、微博舆情等方面,量化呈现2011年网络舆情发展特点,并选出2011年网络舆情影响力十大事件及2011年舆情应对十大优秀案例。

在网络舆情引爆能力方面(首报网络舆情事件),新华社、新京报、京华时报、新浪微博位居前四。

据统计,传统媒体仍是最主要的网络舆情事件首报源头。

报告显示,与去年相比,2011年党政部门应对网络危机的速度加快,机制日渐成熟;微博用户数量虽整体呈现增速放缓迹象,但新浪政务微博数量猛增,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开通微博发布厅,开启了网络问政的新形式;网络舆情热点话题中,交通运输、司法执法、企业财领域的热点话题数量最多,成为前三甲。

一、2011年网络舆情引爆能力排行榜新华社(网)、新京报、京华时报、新浪微博名列前四2011年,新华社/新华网、新京报、京华时报成为网络舆情引爆能力最为突出的三大媒体。

新浪微博首报话题数量在下半年略有下滑,在全年网络舆情引爆能力排行榜中位列第四。

另一个进入网络舆情引爆能力前15名的自媒体为天涯论坛。

二、2011年网络舆情影响力十大事件1、“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2011年7月23日晚20时34分,北京南至福州的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的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事故,事故造成的惨烈伤亡,牵动无数国人的心。

铁道部新闻发布会和救援行动,引发广大网民长时间、猛烈质疑,更有网友将事故发生的原因归结为高铁、动车建设和铁道部的腐败等原因,要求严惩责任人。

历年网络安全犯罪数量

历年网络安全犯罪数量

历年网络安全犯罪数量网络安全犯罪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的非法活动,它包括黑客攻击、电信诈骗、网络盗窃等多种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犯罪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以下是历年网络安全犯罪数量的情况。

根据国内外相关机构的统计数据,网络安全犯罪数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2000年以前,网络安全犯罪数量相对较少,主要是因为互联网普及程度不高,网络技术相对落后,网络犯罪手段相对简单。

然而,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犯罪逐渐增加。

从2000年到2010年,网络安全犯罪数量呈现井喷式的增长。

这一时期,互联网开始大规模普及,网络技术不断进步,同时也出现了大规模、严重的网络安全漏洞,给黑客和犯罪分子提供了机会。

黑客攻击、网络诈骗等犯罪活动层出不穷,网络安全犯罪数量急剧增长。

近年来,网络安全犯罪数量依旧在增长。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网络犯罪也在不断演变和升级。

传统的黑客攻击、网络诈骗等行为仍然存在,而新型的网络犯罪如网络勒索、网络敲诈等也不断涌现。

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设备也成为了网络犯罪的新目标,手机病毒、移动APP恶意软件等也逐渐增多,带来了更加严峻的网络安全威胁。

尽管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打击网络安全犯罪,但网络安全犯罪数量仍然在不断增加。

这部分是由于技术的进步,使得黑客和犯罪分子可以更加隐蔽地进行犯罪活动;另一部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导致打击力度不够。

为了保护网络安全,我们需要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意识,提高网络安全技术水平,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形成多部门、多层级、多方参与的网络安全综合防护机制,推动国际合作,共同打击网络安全犯罪。

只有综合施策,才能有效应对网络安全犯罪的挑战,确保网络空间的安全与稳定。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网络治理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网络治理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网络治理社会网络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和获取信息的渠道。

然而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中也充满了各种违法犯罪、诈骗、谣言传播等问题,给社会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如何规范和管理网络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成为了社会治理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探讨社会网络治理的概念、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一、社会网络治理的概念社会网络是基于网络技术,通过连接互联网的各个节点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

社会网络治理是指对网络空间中产生的各种问题采取措施、制定规范、加强监管、对违法行为进行打击,以达到促进健康和谐的网络空间的目的的一系列行为。

二、社会网络治理的现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网络的兴起,社会网络治理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作为网络主体的用户数量逐年增长,网络空间中产生的问题也不断增多,如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网络侵权等,给人们产生了很大的困扰。

为此,相关部门对网络空间进行了多方面的治理,如出台网络安全法、加强对网民言论的监管、积极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等。

此外,社会网络治理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社交网络的信息量非常庞大,一般用户很难准确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来源,容易被谣言和虚假信息所误导。

同时,由于技术革新的不断推进,网络空间中出现新的问题层出不穷,防范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努力。

三、社会网络治理面临的问题社会网络治理面临着一些列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网络空间中存在与现实社会关联度极弱、或根本与现实没有关联的网络空间行为和事件,如网络带货、网络游戏、虚假宣传等。

2. 对于在社交网络中产生的诸如言论、形象、隐私保存等问题构建科学、先进、合理、便利、专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与工具,以逐步完善权责清晰、监管有力、公正公平、法制有序的网络治理体系。

3. 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也成为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都面临的重要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规类别】刑法综合规定与解释【发文字号】法释[2011]19号【发布部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日期】2011.08.01【实施日期】2011.09.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11年6月2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24次会议、2011年7月11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63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

二〇一一年八月一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1年6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24次会议、2011年7月1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63次会议通过法释〔2011〕19号)为依法惩治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犯罪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规定,现就办理这类刑事案件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或者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情节严重”:(一)获取支付结算、证券交易、期货交易等网络金融服务的身份认证信息十组以上的;(二)获取第(一)项以外的身份认证信息五百组以上的;(三)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二十台以上的;(四)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或者造成经济损失一万元以上的;(五)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实施前款规定行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一)数量或者数额达到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标准五倍以上的;(二)其他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形。

明知是他人非法控制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而对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控制权加以利用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新华网、猎律网联合发布《2011-2015年度网络违法犯罪大数据报告》

新华网、猎律网联合发布《2011-2015年度网络违法犯罪大数据报告》

新华网、猎律网联合发布《2011-2015年度网络违法犯罪大
数据报告》
佚名
【期刊名称】《今传媒(学术版)》
【年(卷),期】2016(024)010
【摘要】2016 年9 月12 日下午,新华网、猎律网联合举办《2011-2015 年度网络违法犯罪大数据报告》发布暨研讨会。

新华网常务副总裁魏紫川、猎律网创始人赵宪明出席发布会并致辞,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主任段赛民发布《2011-2015 年度网络违法犯罪大数据报告》,新华网舆情中心副主任邹海华主持本次发布会。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及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诈骗也以一种新的犯罪形式出现。

为进一步提升社会各界对网络安全形势的认知度,提高网民对网络诈骗的鉴别力,降低网络诈骗的案发率,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联合猎律网借助大数据挖掘技术,采集网络公开数据,历时三个月完成《2011-2015 年度网络违法犯罪大数据报告》。

《报告》以数据统计的形式对2011-2015 年度的16 种网络违法犯罪数量、地域分布、受害群体、损失情况及作案手段进行归类分析,对当前我国网络违法犯罪现状及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总结。

【总页数】1页(P173-17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猎律网:专注互联网法律生态系统 [J], 史诗
2.新华网打造藏界发现与培育平台言恭达荣获2012中国最受藏界欢迎的年度艺术
家 [J],
3.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获“2015搜狐传媒影响力致敬之年度技术团队”殊荣[J], 刘胜男
4.中自协、新华网、行者,共同发布骑行大数据报告 [J], 雨辰
5.知道创宇与中关村网信产业联盟联合发布2020年度网络安全态势报告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件┊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市场监管部门有监管职责

文件┊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市场监管部门有监管职责

发〔2018〕3号)精神,创新管理方式,规范监测行为,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健康发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加强制度建设(一)完善资质认定制度。

凡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均应依法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制定《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评审补充要求》。

国家认监委和各省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以下统称资质认定部门)依法实施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员数据库,加强评审员队伍建设,发挥生态环境行业评审组作用,规范资质认定评审行为。

(二)加快完善监管制度。

资质认定部门依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原质检总局令第163号)对获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实施分类监管。

生态环境部修订《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HJ 630-2011),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质量体系建设,强化对人员、仪器设备、监测方法、手工和自动监测等重要环节的质量管理。

各类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不断健全完善内部管理的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三)建立责任追溯制度。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

建立覆盖方案制定、布点与采样、现场测试、样品流转、分析测试、数据审核与传输、综合评价、报告编制与审核签发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

采样人员、分析人员、审核与授权签字人对监测原始数据、监测报告的真实性终身负责。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对监测原始记录和报告归档留存,保证其具有可追溯性。

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四)综合运用多种监管手段。

生态环境部门和资质认定部门重点对管理体系不健全、监测活动不规范、存在违规违法行为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管。

健全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双随机”抽查机制,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名录库、检查人员名录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15年度网络违法犯罪大数据报告》
新华网北京9月12日电(詹婧) 12日下午,新华网、猎律网联合举办《2011-2015年度网络违法犯罪大数据报告》发布暨研讨会。

新华网常务副总裁魏紫川、猎律网创始人赵宪明出席发布会并致辞,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主任段赛民发布《2011-2015年度网络违法犯罪大数据报告》,新华网舆情中心副主任邹海华主持本次发布会。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及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诈骗也以一种新的犯罪形式出现。

为进一步提升社会各界对网络安全形势的认知度,提高网民对网络诈骗的鉴别力,降低网络诈骗的案发率,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联合猎律网借助大数据挖掘技术,采集网络公开数据,历时三个月完成《2011-2015年度网络违法犯罪大数据报告》。

《报告》以数据统计的形式对2011-2015年度的16种网络违法犯罪数量、地域分布、受害群体、损失情况及作案手段进行归类分析,对当前我国网络违法犯罪现状及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总结。

《报告》显示,近5年来网络违法犯罪案件的数量不断攀升,网络违法犯罪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上海、福建、江苏等省份,犯罪主体日趋年轻化,社交软件是实施网络违法犯罪的重灾区。

就网络诈骗类型来说,虚假兼职占比高达30%,退款欺诈位列第二,占比18.2%。

网上赌博、金融理财、以及网游交易这三类也极易诱发网络诈骗。

《报告》还对电信诈骗行为进行了专门梳理分析。

《报告》指出,网络违法犯罪呈现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犯罪主体年轻化、犯罪对象广泛化、犯罪形式多样化、网络违法犯罪监管滞后等特点。

为此,《报告》提出,要从加强侦查能力建设、强化网络监管规章制度、优化网络安全技术、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上网习惯等方面来完善风险防范措施,同时还要注意证据的留存,以便及时寻求司法救济。

发布会后,业内专家就如何加强网络违法犯罪的法律规制进行了专题研讨。

公安部刑侦局副巡视员陈士渠、法制日报社副总编辑李群、北京仲裁委员会秘书长林志炜,以及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移动、中国工商银行、北京联合大学、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学者,分别发表了各自看法。

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是我国最早从事舆情监测、分析与研判的权威机构之一,许多研究报告在从中央到地方的重大决策中起到重要作用。

猎律网是我国首家立足本土、面向全球的互联网+律师门户网站。

本次会议上双方就深入开展战略合作形成共识,未来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联合打造我国“行业大数据应用中心”,利用互联网DNA提取、云计算、大数据挖掘等技术,致力于舆情大数据智库化研究,以促进舆情数据化、防范化、前置化,进而实现数据智库化、智库决策应用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