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培养的四个重要原则

合集下载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六个原则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六个原则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六个原则良好行为习惯的六个原则是:1. 坚持每天规定的活动和任务。

坚持每天规定的活动和任务,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日常活动和任务,比如每天早上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餐等等。

只有坚持这些活动和任务,才能让它们变成我们的习惯。

同时,我们也可以制定一些自己的任务,比如每天读书、锻炼身体等等。

通过坚持这些活动和任务,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 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

通过合理安排时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每一天的时间,不浪费时间,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一个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包括合理安排每天的时间表,设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克服拖延症,以及合理安排休息时间等等。

通过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律性和工作意识。

3.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和个人形象非常重要。

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服等等。

同时,我们还应该保持居室的整洁和卫生,定期清洁房间,保持空气流通等等。

通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可以预防各种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4.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适量的营养物质,避免吃垃圾食品和过量食用油腻食物。

我们还应该保持固定的饮食时间,不暴饮暴食,不过度依赖外卖和快餐等等。

通过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我们可以保持身体健康,预防各种疾病。

5. 坚持锻炼身体。

锻炼身体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坚持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比如慢跑、游泳、健身等等。

通过锻炼身体,我们可以强健肌肉、改善心肺功能、增强免疫力,还可以提高注意力、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等等。

通过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我们可以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6.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

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对于我们的社交能力和个人发展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并与他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

儿童好习惯养成标准

儿童好习惯养成标准

儿童好习惯养成标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的习惯。

幼儿阶段是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虽然在幼儿园里,老师都会有意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但幼儿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因此,家长也需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小班幼儿习惯养成标准表从进入幼儿园的那一刻起,证明孩子已经符合幼儿园的招生标准,开始逐渐走向独立,所以孩子在幼儿园小班只需要学会这些就已经非常优秀了!一、生活习惯1. 睡眠习惯。

养成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能够独立安静地入睡;入睡前整理好衣物摆在固定位置;入睡前小手空,不玩弄床上物品,保持安静,不吵闹。

2.用餐习惯。

进餐时不挑食、不偏食、不大声讲话,不玩耍。

3.如厕习惯。

养成良好如厕习惯,知道及时入厕,不尿裤子;掌握正确的如厕方法。

4.洗漱习惯。

培养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知道并掌握洗手、刷牙、洗脸的基本方法。

二、学习习惯1.使用文具习惯。

学会笔的使用方法及书写姿势;懂得爱护文具;初步学习整理文具的方法。

2.阅读习惯。

不在强光和昏暗的光线下看书,姿势正确、安静阅读,不干扰他人看书。

3.倾听和表达习惯。

认真倾听老师讲话,并充分理解话语的指令及内容;❖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勤于动手、善于动脑、踊跃发言。

能够大胆、完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三、礼仪习惯1.幼儿园礼仪。

入园时,能够不哭闹,自己走不用抱;能够向老师、小朋友问好和说“再见”;能够自己拿书包,整理衣物;不在走廊内跑跳、打闹;不破坏班级的桌椅、图书、玩具等物品及公共设施。

2.家庭礼仪。

别人开关门时知道避让。

出入时,随手轻轻关门;能知道接听电话,接电话后能够简单对话;主动与客人打招呼,客人走时,能与客人道别。

3.公共场合礼仪。

在公共场所讲话声音要小,不喧哗、不哭闹、不打扰别人;不轻易打断或抢接他人讲话。

4.基本礼仪。

能够在成人引导下使用礼貌用语,如“早上好”、“你好”、“再见”;能礼貌称呼人,如“老师”、“爷爷”、“奶奶”、“阿姨”、“叔叔”等;知道递接物品时,眼睛要看着对方,双手递接。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六个原则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六个原则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六个原则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他的习惯。

习惯决定人的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从家庭开始。

在促使孩子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家长可遵循以下 6 个基本原则:默契的合作成人之间态度的不一致极大地阻碍着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即使成人有不同的意见,也要在孩子不在场的时候讨论,大家在商谈中寻求一个共同的解决办法。

例如,妈妈正在称赞小华自己吃饭,不用大人帮忙,奶奶走过来说:“ 别让他自己吃了,弄得地上全是饭粒,身上又脏兮兮的。

还是大人喂他吃饭,又快又干净,多省事。

” 这样小华刚刚开始自己吃饭的兴味全被打断了,自助的好习惯又怎能养成呢?有利的环境必须给孩子提供养成好习惯的适当环境,尽量避免任何破坏这种环境的行为。

例如我们想帮助孩子养成早睡的习惯,但今天晚上有最精彩的电视节目,明天晚上要带孩子出去做客,后天晚上家里又要请客…… 孩子根本没有早睡的机会,或者早睡的习惯尚未养成就一再遭到破坏,怎样可以养成早睡的习惯呢?耐心的引导望子成龙的心情人人都有,但操之过急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不能指望孩子马上就养成许多好习惯,必须有耐心,慢慢地引导孩子。

比如亮亮每天从幼儿园回来后就喜欢看电视,谁说也不听。

妈妈非常生气,一见到亮亮看电视,就走过去粗暴地把电视机关掉,任由孩子哭闹。

这样不但不能帮助孩子养成不看电视的好习惯,还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耐心地给孩子说清道理,花时间陪孩子做一些他感兴趣的其他事情,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摆脱对电视的依赖。

及时的称赞发现孩子无意中有良好的行为表现时,家长应立即给予称赞以示鼓励,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

例如小明玩完了玩具,顺手把玩具收拾整齐放回原处,妈妈马上注意到这件事,对小明说:“ 小明真乖,真是一个会收拾玩具的好孩子。

” 小明得到妈妈的称赞,心里非常高兴,下一次更乐意把玩具收拾好,渐渐就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了。

培养好习惯的应遵循的原则

培养好习惯的应遵循的原则

培养好习惯应遵循的原则
1、以身作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习惯的养 成首先得有可供儿童模仿的榜样,使儿 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正所谓润物 细无声。
2、注意第一次。
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 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 就容易做错。让儿童一次就把事情做好 是至关重要的。
3、不要有例外。
养成好习惯难,养成坏习惯易。 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好习惯 未养成的时候,不能有例外的动作。 一个小小的例外,就可能破坏已成之 习惯。
4、发挥儿童的主动性。
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学习不 论是肌肉的、感觉的、神经的,都要靠 “做”。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做的,都让 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想的,都让 他们自己想。最危险的,就是儿童没有 思想的机会。 做父母和教师的,对学生自己能做 的事切不可一手包办,或横加干涉,应 当从旁观察,相机指导。直接经验,自 己思想,是培养好习惯的唯一门径。
关于习惯
习惯是一粒种子。播种一种习惯,收获 一种性格;播种一个好习惯,收获一个美丽 人生。 人们一天到晚所做的事情,所有的活动, 十之八九都是习惯。穿衣,吃饭,走路,写 字,运动,睡觉都是习惯,都受习惯的支配, 思想的时间却很少。 习惯一旦形成,其“惯性”的力量往往 难以抗拒,培养一个良好习惯,形成一种良 好的能力, 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7、多接近自然和社会。
走进自然和深入社会是养成儿童良 好习惯的有效途径。教师和家长经常引 导学生接近自然,认识自然,积极参加 社会活动,了解社会,在与自然和社会 的接触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5、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不断地做,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 单是知而不行,单是理论而无实践,样样 事情都不会成功。 不断地做,习惯养成了,就可以持 续不断,表现出成绩来。

怎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怎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怎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良好的教育是从习惯的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

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教育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

一、在家庭中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六个原则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他的习惯。

习惯决定人的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训要从小开始,从家庭开始,在促使孩子养成好的行为方面,家长可遵循以下六个基本原则:1、有利的环境。

必须给孩子提供养成好习惯的适当环境,尽量避免任何破坏这种好的环境的行为。

家长要努力营造和谐、安定的家庭环境。

软件方面,要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内涵,克服不良的生活习俗,创造宽松、民主、对话、交流、沟通的人文环境,喜爱探讨、钻研的学习情趣,和睦的亲子关系等。

硬件方面,居室灯光的设计、字画的张贴、书籍的购买、卫生的打扫、物品的摆放等要体现的和谐、舒适,让家成为亲子双方共同感到舒心和温暖的港湾。

2、耐心的引导。

望子成龙的心情人人都有,但操之过急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不能要求孩子马上养成许多好习惯,必须有耐心,慢慢地引导孩子。

3、及时的称赞。

发现孩子无意中有良好的行为表现时,家长应立即给予称赞,以示鼓励,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

4、良好的示范。

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5、坚决的态度。

在孩子面前,家长做事必须有主见,做每一件事都要态度坚决。

家长自己拿不定主意,孩子就会受到影响。

6、默契的合作。

父母之间态度的不一致极大地阻碍着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即使父母有不同意见,也要在孩子不在场的时候讨论,大家在商谈中寻求一个共同的解决办法。

二、在家庭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学习习惯:指孩子在一定的学习背景下自动地去进行某项活动的特殊倾向。

也就是说到了一定的时候,孩子会自动地去学习。

良好行为习惯的6个原则

良好行为习惯的6个原则

良好行为习惯的6个原则良好行为习惯的6个原则每个人都盼望成为一个有品德、有素养的人。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仅是让我们在社会中受人敬重,更是塑造我们的人格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们追求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有六个原则是我们应当牢记的。

第一个原则是自律。

自律是一个人内在力气的呈现,它使我们能够掌握自己的行为和心情。

自律让我们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不受外界诱惑的干扰。

只有通过自律,我们才能培育出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个原则是敬重。

敬重他人是一个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社会和谐共处的关键。

我们应当敬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避开任何形式的侵害和卑视。

通过敬重他人,我们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互助互爱的社会环境。

第三个原则是诚恳。

诚恳是信任的基石,也是我们与他人建立真实关系的必要条件。

我们应当以诚恳为准则,不撒谎、不哄骗、不隐瞒真相。

诚恳使我们的行为具备牢靠性和可信度,让人们情愿与我们合作和交往。

第四个原则是宽容。

宽容是一种宽广胸襟的表现,它让我们能够容纳他人的不同观点和习惯。

我们应当敬重他人的选择和打算,不以自我为中心,不轻易批判和指责他人。

通过宽容,我们可以促进社会的多元进展,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第五个原则是勤奋。

勤奋是胜利的秘诀,也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必备条件。

只有通过勤奋努力,我们才能取得进步和成就。

我们应当养成良好的工作和学习习惯,不怕辛苦,不懈怠。

通过勤奋,我们可以实现自己的幻想和目标。

第六个原则是关爱。

关爱是我们对他人关怀和照看的表现,也是我们表达人性暖和的方式。

我们应当关怀他人的困难和需要,情愿伸出援手,赐予关心。

通过关爱他人,我们可以传递正能量,激励他人成长,共同建设一个更美妙的社会。

良好行为习惯的六个原则,自律、敬重、诚恳、宽容、勤奋和关爱,都是我们应当始终坚守的准则。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我们可以塑造自己的品行,提升自己的价值,成为一个受人敬重和宠爱的人。

让我们从现在开头,乐观培育和践行良好行为习惯,为自己和社会制造更美妙的将来。

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原则是什么

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原则是什么

现在的很多家长除了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外,更在意孩子的一些生活习惯,因为大家都知道一旦孩子能够养成一个好习惯那将会是收益终身的事情。

假如孩子每天坚持晨跑,这会锻炼他的身体,假如孩子习惯写完作业再去玩耍,会提高他本人的的学习成绩。

那么怎么才能养成一个好习惯呢?什么是好习惯?教育有责任培养儿童某些良好的习惯,其前提是,我们必须知道什么叫“好习惯”。

判断一种习惯的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它是小习惯还是大习惯,是外部习惯还是内部习惯,是别人的习惯还是自己的习惯。

比如,有两个孩子,一个依家长的要求,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每天按时按点坐到书桌前,开始写作业,心里却总是惦记着看电视或玩一个游戏,不时地走神,但也不敢离开书桌。

另一个孩子可以自由安排时间,有时先玩游戏,有时先写作业;如果玩的时间太长,挤占了写作业时间,只好熬夜写作业,或某一天因为着急,把作业写得潦草。

总的来说,不管怎样,都能正常完成作业,在学习和玩耍中不断调整自己,大体做到学习玩耍两不误,不用家长操心。

前者的这种“学习习惯”就是外部小习惯,同时也是别人的习惯。

一旦外部控制不存在,这个习惯就立即消失;并且由于孩子自己的习惯没有形成,所以会出现失控现象,陷入糟糕的状态。

后者表面上看,他的生活似乎不太有规律,有些乱,习惯不好,事实上他形成了一个适合他自己的内部习惯,这个习惯使得他独立,对自己负责任,即使外部条件和环境有什么变化,也能基本适应,所以他养成的是大习惯。

理想的当然是大习惯和小习惯吻合,事实是大多数人都在用一生的时间努力进行这样的调整,不过大多数人也做不到让这二者完全吻合。

世上很少有做得面面俱到的人,能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不一定能准确地记录家庭财务账,杰出的文学家可能做不了小学数学题。

我们可以照着理想去培养孩子,但不能照着理想直接去硬性要求。

怎样养成好习惯习惯对于一个人确实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我们正在着力培养的是孩子的什么习惯。

曾有一位初中生的父亲给我写信,说他的儿子学习很好,爱阅读,缺点是太懒,不肯干家务。

低年级小学生行为习惯训练的“四个必须”

低年级小学生行为习惯训练的“四个必须”

低年级小学生行为习惯训练的“四个必须”低年级小学生是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对于孩子的行为习惯训练尤为重要。

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形成是长期的过程,父母和老师需要耐心教育孩子,培养他们正确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以下是低年级小学生行为习惯训练的“四个必须”。

一、规律的生活习惯小学生的作息时间应该规律有序,每天都要有固定的起床时间、吃饭时间、上学时间、休息时间和睡觉时间。

在家庭和学校里,父母和老师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吃饭有节制、保持身体卫生等。

只有养成了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以及学习和生活的效率。

二、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是学习的阶段,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

父母和老师应该帮助孩子建立好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课前预习、做笔记等。

同时,要鼓励孩子提出问题,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家长和老师都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三、正确的行为习惯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与性格形成有着很大的关系,父母和老师应该引导孩子遵守公共秩序、尊重长辈、注意礼仪、关心周围的环境等,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要关注孩子的性格发展,培养他们的自制力和责任感,在行为上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积极的生活态度小学生在成长中需要有良好的情感态度,父母和老师应该尽量减少孩子的负性情绪,培养他们的积极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生活和学习中,要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够找到有益于自己的问题、资源和机会,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参与有意义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互助精神。

这样,孩子就可以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低年级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建立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为孩子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怎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怎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怎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良好的教育是从惯的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

一个人养成好的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教育专家XXX指出:“惯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是好惯,将会终身受益。

一、在家庭中培养孩子良好行为惯的六个原则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他的惯。

惯决定人的性格,良好的行为惯的培训要从小开始,从家庭开始,在促使孩子养成好的行为方面,家长可遵循以下六个基本原则:1、有利的环境。

必须给孩子提供养成好惯的适当环境,尽量避免任何破坏这种好的环境的行为。

家长要努力营造和谐、安定的家庭环境。

软件方面,要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内涵,克服不良的生活俗,创造宽松、民主、对话、交流、沟通的人文环境,喜爱探讨、钻研的研究情趣,和睦的亲子关系等。

硬件方面,居室灯光的设计、字画的张贴、书籍的购买、卫生的打扫、物品的摆放等要体现的和谐、舒适,让家成为亲子双方共同感到舒心和温暖的港湾。

2、耐心的引导。

望子XXX的心情人人都有,但操之过急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不能要求孩子马上养成许多好惯,必须有耐心,慢慢地引导孩子。

3、及时的称赞。

发现孩子无意中有良好的行为表现时,家长应立即给予称赞,以示鼓励,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

4、良好的示范。

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5、坚决的态度。

在孩子面前,家长做事必须有主见,做每一件事都要态度坚决。

家长自己拿不定主意,孩子就会受到影响。

6、默契的协作。

父母之间态度的纷歧致极大地阻碍着孩子良好惯的培养。

即使父母有不赞成见,也要在孩子不在场的时分讨论,人人在商谈中寻求一个共同的解决办法。

二、在家庭中培养良好的研究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研究惯:指孩子在肯定的研究背景下主动地去进行某项活动的特殊倾向。

也就是说到了肯定的时分,孩子会主动地去研究。

小学生八大习惯养成教育内容

小学生八大习惯养成教育内容

小学生八大习惯养成教育内容1、按时起床、睡觉,养成良好的作息惯。

2、饮食要健康,不挑食,不暴饮暴食,不吃垃圾食品。

3、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保持房间、床铺、书包的整洁。

4、节约用水用电,不浪费食物和资源。

八、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惯1、尊重他人,不说脏话,不打架斗殴,不欺负弱小。

2、与同学友好相处,互相帮助,不参与流言蜚语。

3、与老师互动积极,认真听讲,遵守纪律,不迟到早退。

4、与家长沟通顺畅,尊重家长意见,不撒谎骗人。

小学生“八大惯”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良好的文明礼仪惯、研究惯、健体惯、卫生惯、阅读惯、劳动惯、生活惯、人际交往惯。

其中,良好的文明礼仪惯包括使用礼貌用语、待人有礼、穿戴整洁、走路有序等。

良好的研究惯包括课前准备、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完成作业等。

良好的健体惯包括早起晨练、按时上操、每天锻炼等。

良好的卫生惯包括勤洗手、勤洗澡、勤剪指甲等。

良好的阅读惯包括每天坚持课外阅读、勤做笔记等。

良好的劳动惯包括在家帮忙、在学校认真做好值日等。

良好的生活惯包括作息规律、健康饮食、注意个人卫生等。

良好的人际交往惯包括尊重他人、友好相处、与老师互动积极、与家长沟通顺畅等。

这些惯的养成,有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提高综合素质。

1.在家里要遵守规矩,行动前要事先告知家长,外出前和回家后要向家长打招呼。

2.不得擅自翻看别人的东西,进入他人房间前要先轻敲房门,等对方同意后才能进入。

3.按时作息,早睡早起,每天保证八小时的睡眠时间。

4.关注国家大事,每天收听、收看新闻。

5.每日三餐按时进食,不挑食、不偏食、不吃零食,保持朴素节俭,不乱花钱。

6.不要过早到校,要计算好到校所需时间才离家;放学后不在校内逗留,及时回家。

7.谦虚、诚实、待人诚恳,与人交往要重视信用,答应别人的事要尽力做到,说到做到,不说谎话,不欺骗他人,有错就改正。

8.培养良好的安全惯:1.遵守交通规则,上下学靠右行,不闯红灯,不在路上追逐打闹。

2.注意安全,不玩火,不玩电,不乱动家用电器,不做危险的游戏。

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四个关键因素

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四个关键因素

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四个关键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自我管理能力。

本文将介绍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四个关键因素。

因素一: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首要因素。

一个安静、整洁、有足够光线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小学生专注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保持桌面整洁、摆放必要的学习用品也是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一部分。

此外,家长的陪伴与指导也是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重要因素。

家长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安静的学习空间,并定期与他们交流、了解学习进展,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因素二: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明确性对于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并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学习时间和安排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可以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长期目标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实现的目标,如期望获得好的学习成绩、进入心仪的高中等;而短期目标是指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的目标,如每天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记忆一定数量的单词等。

通过明确学习目标,小学生可以更好地分配学习任务和调整学习计划,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计划的习惯。

因素三:高效的学习方法采用高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因素之一。

小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注重提高学习效率,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例如,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

此外,良好的记忆方法和思维方式也是高效学习的要素。

通过使用记忆技巧、整理学习笔记、理解和运用学习材料等方法,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

因素四: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决定性因素。

小学生需要培养一种勤奋、坚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学习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小学生需要时刻保持对学习的热爱和兴趣。

家长的支持和鼓励对于孩子们树立积极学习态度至关重要。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四个策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四个策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四个策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习惯对于他们的发展和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养成良好的习惯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律、规律和积极的生活方式。

然而,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并不容易。

本文将介绍四个策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一、制定目标和规划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首先需要明确目标和制定规划。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商议并确立他们想要养成的习惯,例如每天早上准时起床、按时完成作业、保持个人卫生等。

在制定目标时,要与孩子进行沟通,确保他们理解并愿意接受。

接下来,制定详细的规划,明确实施方法和时间安排。

例如,为了培养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可以规定每天晚饭后完成作业,每周末复习。

规划需要具体且可行,以便孩子更容易接受和遵守。

二、建立奖励机制奖励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激励方式之一。

家长可以制定奖励机制,即孩子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达到一定目标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

奖励可以是物质的,如小礼物、零花钱等,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如表扬、鼓励、赞许等。

关键是让孩子明白,通过努力和坚持养成良好习惯,他们会得到一定的回报和认可。

同时,要注意奖励的适度和公正,避免过分奖励或偏袒某一方。

三、家长的榜样力量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榜样。

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

家长应该自觉遵守规则,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例如,如果要求孩子保持整洁、爱护环境,家长首先要做到自己的房间整洁,不乱扔垃圾。

此外,家长还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习惯培养过程,为他们提供指导、鼓励和支持。

通过家长的积极参与,孩子能够更快地养成良好习惯,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四、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最终,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需要他们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

这意味着孩子能够自觉地制定计划,按时完成任务,并克服困难和诱惑。

家长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挑战和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帮助他们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例如,给孩子一份任务清单,让他们按时完成,并在完成后进行自我评价。

习惯培养的四个重要原则

习惯培养的四个重要原则

习惯培养的四个重要原则本章作者:张梅玲,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一.习惯培养教育的关键期原则少年儿童的发展是指身心的生长和变化。

这种发展主要是受遗传、环境、教育诸因素的影响。

遗传素质在少年儿童心理发展上仅仅提供一个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关键是儿童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和他所受的教育。

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一)幼儿时期是培养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关键期习惯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自动化了的行为。

习惯的形成虽然也受到先天气质的影响,但后天的教育和训练是习惯形成的关键或决定因素。

关键期又称敏感期,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有一段特殊的时期,其成熟程度最适宜于学习某种行为。

换言之,个体在关键期的成熟程度对某种特定行为的学习最为适宜,效果最好。

远在1937年,奥地利自然主义者劳伦茨()在观察鸟类的习性中,发现了一种被他称为“印刻”(imprinting)的现象。

这是一种快速的、先天性的学习,只发生在幼鸟出生后某一极为短暂的时刻,过了这段时期就不能形成。

他把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关键期。

在关键期,正常的发展一旦受阻,将会在以后的发展中产生障碍。

其他动物的行为学习,经研究也发现存在关键期。

后来在人类个体心身的发展上也开始研究,而且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

例如,味觉在婴儿和儿童时期最发达,以后就逐渐衰退;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

研究表明,3岁~4岁词汇量的年增长率最高;5岁~6岁是儿童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年龄;2岁~3岁~6岁~7岁是一个人的品德、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

个体心身发展是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它既表现出很强的连续性,又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既表现出整体的共同性,又表现出个体的差异性;既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又表现出在特定条件下的可塑性。

在个体的心身发展中,特定的心身发展关键期也是相对而言的。

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主要是指如果在幼儿期及早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则所花的时间少而且收获大。

幼儿的习惯养成

幼儿的习惯养成

幼儿的习惯养成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

”幼儿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一生是有益无害的,生活习惯好,就有益于身心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良好;学习习惯好,定能取得好成绩,教育是习惯的培养,假如我们教育的后果仅仅学习了知识,而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那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幼儿的可塑性很好则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一、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应遵循的原则:1、一致性原则只有家庭、幼儿园、教师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榜样示范的原则幼儿模仿性强,正处于向别人学习的阶段,家长、老师良好的言行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在整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过程中,老师、家长的教育作用是对幼儿最好的教育。

3、一贯性的原则合理的要求一经提出就必须坚持,随时抓住苗头,增强训练,不然。

好的习惯被破坏后再培养就困难了。

4、实践性原则实践活动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学会饮食、睡眠、如厕,学习与人交往等方面的技巧,实行着良好习惯的训练。

二、培养行为习惯的途径和方法1、良好习惯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可随时实行,如进餐时有的幼儿会咳嗽或打喷嚏冲着碗,不捂嘴鼻或扭头,污染了自己和别人的饮食,极不卫生。

饭后,我就让幼儿在阳光下观察人打喷嚏会喷多远,假如不把鼻子捂起来,会把细菌传染给别人,同时这也是不礼貌的行为。

在培养练习中,能够通过“我教娃娃学刷牙”等游戏让幼儿实行反复练习,对大中班的幼儿还能够采取比赛的形式做穿衣比赛,整理床铺比赛,擦桌凳比赛,对优胜者奖给五星、红花等,以巩固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和以劳动为荣的思想。

2、用儿歌、歌曲等巩固培养良好的习惯教师能够把平时的习惯编成儿歌,便于记忆,如午睡前,可教幼儿一首“小鞋整齐放在地,小被温和盖身体,小朋友们静悄悄,闭上眼睛睡午觉”。

3、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即使是水平差的幼儿,只要我们发挥他的长处,并提供一些取得成功的机会,即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就能让他内在的潜力发挥出来,我们更应该尊重幼儿,特别是发现幼儿犯了错误,不能用打骂或一些较难听的言语来刺激他们,而应白抓住他们某些特长或进步给予表扬鼓励,这样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

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4个关键

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4个关键

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4”个关键1、忠于自己的人生计划成功的人懂得设计自己的未来。

他们认真地计划自己要成为什么人,想做些什么,要拥有什么,并且清晰明确地写出,以此作为决策指导。

因此,“以始为终”是实现自我领导的原则。

这将确保自己的行为与目标保持一致,并不受其他人或外界环境影响。

我们将这个书面计划称为“使命宣言”。

任何一个存在的社会组织都需要“使命宣言”,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也不例外。

确立目标后全力以赴,就是我们所说的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并把事情做对。

2、养成好的行为规范和标准良好的习惯是从良好的行为开始逐渐养成的,恶习沾染也是从不良行为开始的。

有的同学虽然年龄不大,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为人处世都有良好的习惯,深受老师的喜爱与同学们的爱戴,但也有些同学同样年龄不大,却沾染了许多世俗或成人化的恶习,抽烟、喝酒、学习不踏实,做事马虎、撒谎、不讲卫生、甚至满口脏话等。

良好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从良好的行为开始一步一步养成的,拥有良好习惯的人,近一点讲显得有教养,远一点讲会造就好的性格。

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从遵规守纪开始。

3、习惯的养成在于多次的重复选准要养成什么样的行为习惯,然后坚持经常性的重复,在重复中激发兴趣,学有所得,越干越想干,最后就会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有些人坚持一辈子记日记,完全是习惯使然。

4、偶有偏离,及时调整中小学生多数自制力比较差,在好习惯形成过程中,或者在坏习惯克服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

这就要求自己要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

比如,发现自己的字写得不规整了、上课时精神溜号了、没有执行或没有完成学习计划了、自己躺着看书、看电视了……立即作出调整。

培养习惯就像走路一样,发现走的路线不对,及时调整到对的轨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条小路便踩出来了。

我们常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早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些话似乎有些绝对,但良好的习惯对人生的确太重要了。

小学生习惯养成的指导原则

小学生习惯养成的指导原则

小学生习惯养成的指导原则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小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良好的习惯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律、责任感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在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时,有几个指导原则是需要遵循的。

首先,要从日常生活中培养习惯。

小学生的习惯养成需要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开始,例如吃饭、睡觉和课间活动等。

可以通过规定固定的用餐时间、睡觉时间和活动时间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此外,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卫生习惯的培养,如勤洗手、保持身体清洁等,这对于预防疾病和提高个人卫生意识都非常重要。

其次,要通过榜样带动习惯养成。

小学生往往需要有一个具体的榜样来学习和模仿。

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应该起到榜样的作用,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影响孩子们的习惯养成。

例如,我们可以在孩子面前展示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经常阅读书籍来鼓励他们培养爱读书的习惯。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与孩子们一起参加体育锻炼、规划作息时间等来激发他们养成良好习惯的兴趣。

另外,要通过明确的指导帮助习惯养成。

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多习惯是可以通过明确的指导和训练来培养的。

比如,我们可以跟他们一起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明确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和目标。

同时,我们还要耐心地指导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例如如何高效地记忆和复习。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方式来帮助孩子们习得一些社交礼貌和存在感的表达方式。

此外,要注重奖励和正面激励。

小学生的习惯养成需要持续的鼓励和奖励。

我们可以设立一些奖励机制,例如建立一个小奖品、小纪念品的奖励系统,激励他们在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养成良好的习惯。

同时,要用正面的语言和态度来鼓励他们,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并让他们意识到良好习惯的积极影响和价值。

最后,要注重习惯的培养过程。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持续的努力。

在指导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时,我们要设定合理的目标,不要急于求成,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适应和改善。

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我们也要给予适量的自由空间,让他们主动参与和掌握自己的习惯养成过程。

低年级小学生行为习惯训练的“四个必须”

低年级小学生行为习惯训练的“四个必须”

低年级小学生行为习惯训练的“四个必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全面发展的需求。

低年级小学生行为习惯训练成为了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在行为习惯训练中,“四个必须”是非常关键的,它们包括:有礼貌、有纪律、有秩序、有责任感。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四个必须。

第一个必须是有礼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礼貌是一种基本的行为准则。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有礼貌包括对老师和同学说话礼貌、尊重长辈、有礼貌的控制情绪等。

对老师和同学说话要文明礼貌,不能大声喧哗,不得说脏话,不得用暴力行为解决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尊敬长辈也是非常重要的,低年级小学生要学会说“请”、“谢谢”等礼貌用语,懂得感谢他人对自己的帮助。

低年级小学生应当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得在发脾气的时候对别人使用不文明的语言或者做出不文明的行为。

有礼貌是低年级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它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第一步。

第二个必须是有纪律。

纪律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是一个人成为合格公民的基础。

低年级小学生要有纪律意识,首先要遵守校规校纪,听从老师的管理和指导,不得违背学校规定。

低年级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自律意识,要遵守家庭规矩,按时完成作业,按时起床睡觉,不得翘课、逃课等。

只有在学会了自律和遵纪守法的基本原则后,低年级小学生才能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更加顺利地前行。

第三个必须是有秩序。

有秩序不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低年级小学生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学会整理自己的物品,不得乱扔纸屑,不得随意破坏学校公物。

在课堂上,低年级小学生也要保持安静,不得擅自打扰他人学习。

只有在学会了保持良好的秩序感后,低年级小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第四个必须是有责任感。

责任感是一种重要的品质,是一个人成为社会中的有用之人的基础。

低年级小学生应当学会承担责任,首先是对自己的责任,要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得虎头蛇尾,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考试。

好习惯养成的“四项基本原则共46页文档

好习惯养成的“四项基本原则共46页文档

好习惯养成的“四项基本原则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惯培养的四个重要原则本章作者:张梅玲,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一.习惯培养教育的关键期原则少年儿童的发展是指身心的生长和变化。

这种发展主要是受遗传、环境、教育诸因素的影响。

遗传素质在少年儿童心理发展上仅仅提供一个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关键是儿童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和他所受的教育。

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一)幼儿时期是培养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关键期习惯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自动化了的行为。

习惯的形成虽然也受到先天气质的影响,但后天的教育和训练是习惯形成的关键或决定因素。

关键期又称敏感期,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有一段特殊的时期,其成熟程度最适宜于学习某种行为。

换言之,个体在关键期的成熟程度对某种特定行为的学习最为适宜,效果最好。

远在1937年,奥地利自然主义者劳伦茨()在观察鸟类的习性中,发现了一种被他称为“印刻”(imprinting)的现象。

这是一种快速的、先天性的学习,只发生在幼鸟出生后某一极为短暂的时刻,过了这段时期就不能形成。

他把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关键期。

在关键期,正常的发展一旦受阻,将会在以后的发展中产生障碍。

其他动物的行为学习,经研究也发现存在关键期。

后来在人类个体心身的发展上也开始研究,而且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

例如,味觉在婴儿和儿童时期最发达,以后就逐渐衰退;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

研究表明,3岁~4岁词汇量的年增长率最高;5岁~6岁是儿童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年龄;2岁~3岁~6岁~7岁是一个人的品德、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

个体心身发展是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它既表现出很强的连续性,又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既表现出整体的共同性,又表现出个体的差异性;既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又表现出在特定条件下的可塑性。

在个体的心身发展中,特定的心身发展关键期也是相对而言的。

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主要是指如果在幼儿期及早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则所花的时间少而且收获大。

也可以说,在幼儿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效率最高,过了幼儿期,则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

特别是如果已经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则要花成倍的时间来矫正。

为什么说幼儿期是培养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呢?首先,从生理上讲,3岁儿童的脑重约1011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75%,而7岁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基本上已经接近于成人的脑重量(平均为1400克);大脑皮层结构也日趋复杂化。

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也逐渐完成,这就使得神经兴奋的传导更加精确、迅速。

从脑电波的变化来看,研究表明,在4~20岁之间,脑电发展存在两个明显的加速时期,第一次就在5~6岁左右,表现为枕叶α波与θ波斗争最为激烈,α波逐渐超过θ波;从皮质抑制机能上看,3岁以前儿童的内抑制发展很慢,约从4岁起,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内抑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皮质对皮下的控制和调节作用逐渐加强。

这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和调节控制自身行为的生理前提,但在幼儿期儿童对自己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还较差,如将注意长时间稳定下来还很困难。

其次,从心理上讲,进入幼儿期游戏成为幼儿的主导活动。

由于身心在各方面得到发展,儿童的生活范围扩大了,儿童的独立性也增强了,这时他对周围的五彩缤纷的世界都知道是什么、为什么。

也就是说,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同时,这时期的儿童也初步产生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愿望,成人也会向他们提出一些新的要求。

总之,儿童不论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还是在同伙伴玩耍的过程及初步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都需要伴随其行为,在行为中对幼儿来说都有无数个第一次。

从行为习惯来说,首先是建立怎么样的条件联系,这是非常重要的。

从社会知觉角度看,首先是被反映的刺激信息,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心理学上称之为首印效应)。

例如,一个5岁的孩子在玩汽车,突然汽车不能开动了,这时孩子就对妈妈说:“我的汽车坏了。

”如果母亲A对孩子说:“没有坏,只是电池没电了”,母亲的回答让孩子在头脑中就划上了一个句号,也就是说不用自己动脑筋了。

如果母亲B对孩子是这样说:“你想想它为什么不能动了”,那末这个孩子就会开动小脑筋想。

自小学习思考问题应该是儿童很好的行为习惯。

以后在生活中碰到类似的情况,他就会想想为什么?又如,一个4岁半的小女孩抢了小伙伴的一辆玩具卡车,对此情境,作为当父母的如何对待,会直接影响孩子以后的行为习惯。

母亲A 大声责骂孩子,致使孩子伤心地大哭;母亲B则对女儿说:“你有没有别的办法,既能得到卡车,又不和小朋友抢?”小女孩想出了一个主意,说:“我让小朋友玩我的拖拉机。

”如果母亲马上说“好主意”,实际上就暗示了她其他主意是不好的,这样就结束了孩子动脑筋的过程,孩子就不再想别的办法了。

正确的说法是:“那是一个主意。

你还有别的主意吗?”这样你的孩子自小就能初步体验到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好几种办法,这种体验进一步发展,就是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行为习惯。

因此,当儿童在生活中、游戏中、社会交往中发生无数个第一次、无数个不知道时,如何办,作为教育者如何处理,话如何说,这些都将影响到儿童形成怎么样的行为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盖塞尔()认为,从幼儿学习生活习惯的次序来看,在其形成的大部分行为中,总是“负行为”比正常行为学得要快。

比如,他们总是先学会吐出食物,再学会吃食物;先学会脱衣服,再学会穿衣服;先出自本能把东西弄得乱七八糟,再学会把东西收拾得干干净净。

这些“负行为”在成人看来是“不懂事”、“烦人”、“讨人嫌”,其实此时正是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刻。

如果不抓住此时的教育时机,忽视了对孩子“负行为”的纠正,则将使孩子养成坏习惯,再改就难多了。

最后,从现实的调查、访谈中的材料可以看到,成功人士良好习惯和失败人士的坏习惯,思之源,极大多数是来自小时候所受的教育。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了自小母亲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将来的影响问题。

他让社会上50名成功人士作追忆,回忆最早母亲的教育对他们的影响。

另外,他找50名在监狱内服刑的犯人,也让他们回忆最早母亲的教育地他们的影响。

一位犯人的回忆是:小时候,母亲拿着一篮子苹果(有大、有小、有红、有青)对我们三兄弟说:“现在篮子里的苹果,你们想要哪一个苹果呀!”这位犯人心中想要又大又红的一个苹果,但他没来得及说,他弟弟抢先对妈妈说:“妈,我要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

”此时,妈妈扳着脸,很生气地对弟弟说:“小孩子怎么能先要又大又红的,不懂得谦让。

”这位犯人从妈妈对弟弟的态度中就得出一个结论:妈妈是不喜欢你说又大又红,于是他心中是想要又大又红的苹果,但嘴上说:“妈,我要那个又小又青的苹果。

”他妈妈马上就说:“真是好孩子。

”于是她就把篮子里那只又大又红的苹果给了他。

从这件事中他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想得到自己要的东西,不能说真话。

因此他自小就学会了撒谎,长大以后走上了犯罪之路。

另一位成功人士,他家中也是有三兄弟。

妈妈也是拿着一篮子苹果,对三兄弟说:“这篮苹果里有大有小,有红的,有青的。

妈妈知道你们都想要又大又红的。

那末这个又大又红的苹果给谁呢!我们家后花园有三块草地,你们三兄弟去花园修剪草坪,谁修剪得又快又好,妈妈就把这个又大又红的苹果给他。

”结果这位成功人士把草坪修剪得又快又好,于是得到了妈妈给他的又大又红的苹果。

从这件事中,他体验到一个人要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奋斗。

这种理念和行为习惯伴随着他,他成功了。

从上面“妈妈分苹果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自小的家庭教育,尤其是母亲的教育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二)活动是培养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保证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教育者要创设各种情境,让儿童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是培养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保证。

也就是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通过主体实践活动主动实现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就曾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可以看出,荀子十分强调感性认识和“行”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十分重视由“闻”、“见”、“问”、“知”的上升和由“知”向“行”的转化。

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也表明,人的认识不可能单独起源于主体或客体,只能来源于两者的相互作用,即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活动),儿童智力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机制也是活动,儿童智力的发展是以儿童自身的活动为中介来实现的,它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更应该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即让儿童主动地参与到实践中,参与到活动中去,在实践活动中去感受到体验,从而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

也就是说,让儿童在实践活动中把外部的要求逐渐地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需要,使被动的行为逐渐转化为主动的行为,随后再把它提升到自动化的行为,这便形成了习惯。

因此在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期,我们应该重视儿童在活动中学习,重视活动的有效性。

具体来说,在儿童的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1.潜移默化的榜样教育儿童最早的学习是模仿学习,也就是模仿成人的行为,尤其是他认为亲近的、他尊重的人的行为。

从这个角度上讲,父母的行为习惯就是孩子学习的一本教材。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来讲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

父母爱学习,休假日有逛书店的习惯,孩子也会形成喜欢到图书大厦去的行为习惯。

有一位一年级小女孩对母亲说话大声嚷嚷,她母亲说:“你对我说话为什么这样大声嚷嚷?”她女儿立即回答:“你的嗓门比我还要大。

”可见女儿的行为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

有的父母批评自己孩子说话不算数,说了做不到。

孩子往往会说:“你也是说了不算数。

”他会列举父母的承诺没有做到的事。

总之,如果教育者要教育孩子去做自己没有做到的行为,这种教育是无力的。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一套最为综合并且广为接受的模仿理论。

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可亲可敬的人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的,儿童是将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的。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图8-1 班杜拉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引自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注意阶段是指儿童注意和观察榜样行为的各个方面。

保持阶段是记住他们注意和观察到的榜样行为。

他们所观察到的行为在记忆中一般使用的是表象和言语这两种表征系统,再生阶段是指儿童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也就是说,他们将符号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

动机阶段是指从外部的模仿行为转化为儿童自己的内在需要。

这时他们已经记住了可以模仿的、有价值的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教育者的直接强化以外,班杜拉还提出了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强化)和自我强化(对自己行为的自我奖励)。

榜样的教育具有具体形象性和亲和力,因此对幼儿来讲,其教育的有效度也就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