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讲课讲稿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重点
神经结构损伤症状: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和断联休克症状脊髓由含有神经细胞的灰质和含有上、下传导束的白质组成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优势半球外侧裂上方和额下回后部交界的三角区水平切面上,内囊形成尖端向内的钝角形分为前肢、后肢和膝部三偏综合征:完全性内囊损害,对侧病灶出现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丘脑综合征:对侧感觉缺失和(或)刺激症状,对侧不自主运动,并可有情感与记忆障碍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又称去传出状态,双侧中枢性瘫痪,双侧面瘫舌、咽、构音及吞咽运动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可有双侧病理反射大脑脚综合征weber syndrome患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上下肢瘫痪脊髓前脚主要参与躯干和四肢的运动支配;后脚参与感觉信息的中转Horner征:眼裂缩小、眼球轻微内陷、瞳孔缩小或伴同侧面部少汗或无汗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Willis环: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支连通形成动眼神经麻痹: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视,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一个半综合征one and a half syndrome一侧脑桥背盖部病变,引起脑桥侧视中枢和对侧已交叉过来的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束同时受累动眼危象:上丘上半刺激性病变可出现发作性双眼转向上方亨特综合征hunt syndrome膝状神经节损害,表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舌前2/3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可伴听觉过敏,耳后部剧烈疼痛,骨膜和外耳道疱疹延髓麻痹/球麻痹:舌咽、迷走神经同时受损,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咽反射消失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肉萎缩;部位分为皮质型、内囊型、脑干型、脊髓型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病理反射,肌肉萎缩;部位分为脊髓前脚细胞、前根、神经丛、周围神经一般感觉分为浅感觉、深感觉和复合感觉意识Consciousness个体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感知能力失语Aphasia神志清楚、意识正常,发音和构音没有障碍的情况下,大脑皮质语言功能区病变导致的言语交流功能障碍Broca失语/运动性失语: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大题必考资料讲解
医学院的同学们子名词解释超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性影像学(CT MRI)检查无责任病灶脊髓休克:由于脊髓横贯性损害,出现损害平面以下弛缓性瘫痪,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阴性及尿潴留,一般持续2~4周古茨曼综合症:Gertmann 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脊髓压迫症:是一组椎管内或椎骨占位性病变所引起的脊髓受压综合症,随病变进展出现脊髓半切综合症和横贯性损害及椎管梗阻,脊神经根和血管不同程度受累缺血半暗带:位于急性脑梗死灶周围,其仍存在侧支循环,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尚有大量可存活的脑神经元,如果血流迅速恢复,使脑功能改善,损伤仍然可逆,脑神经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痴呆:是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持续性智能损害综合症,可由脑退行性改变(AD,额颞叶变性等)引起,也可由其他原因(脑血管病,外伤,中毒等)导致。
癫痫: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具有发作性,短暂性,重叠性,刻板性的特点重症肌无力:MG 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由于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受损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极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和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后症状减轻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应失真,产生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晕厥:是由于大脑半球及脑干血液供应减少,导致的伴有姿势张力丧失的发作性意识丧失,可很快恢复扳机点,触发点:患三叉神经痛时,患者口角,鼻翼,颊部或舌部为敏感区,轻触可诱发Jackson发作:异常运动从局部开始,沿大脑皮质运动区移动,临床表现抽搐自手指—腕部—前臂—肘—口角—面部逐渐发展脊髓半切综合症:脊髓半侧损害,亚纶引起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再灌注损伤:脑血流的再通超过了再灌注时间窗,则脑损伤继续加剧贝尔征:由于面神经瘫,眼轮匝肌无力,闭眼时双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见于面神经炎意识障碍:中枢对刺激作出应答的能力减退或消退,包括觉醒度下降,表现为嗜睡,昏睡,昏迷,以及意识内容变化,表现为意识模糊,谵妄开关现象:症状在突然缓解(开期)与加重(关期)之间波动,开期常伴异动症,与服药时间,血浆药物浓度无关,处理困难肌无力危象:呼吸肌受累时出现咳嗽无力甚至呼吸困难,需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神经〔名解〕1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病变侧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及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觉缺失,见于髓外占位性病变,脊髓外伤等。
2 Horner综合征:霍纳综合征表现为患侧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眼球轻度内陷可伴同侧面部无汗。
为颈上交感神经径路损害及脑干网状构造交感纤维损害。
3 亨特综合征Hunt~:膝状神经节损害,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舌前三分之二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可伴有听觉过敏,耳后部剧烈疼痛,鼓膜与外耳道疱疹,称亨特综合征,见于膝状神经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4 强直性阵挛发作GTCS:意识丧失、双侧强直后出现阵挛是此型发作的主要临床特征。
可由局部性发作演变而来,也可一起病即表现为全面强直-阵挛发作。
早期出现意识丧失、跌倒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病症一般持续10~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病症,构造性影像学检查无责任病灶。
6 闭锁综合征locked-in~:病变位于双侧脑桥基底部,又称去传出状态,主要见于基底动脉脑桥分支双侧闭塞。
患者大脑半球与脑干被盖部网状激活系统无损害,意识清醒,语言理解无障碍,出现双侧中枢性瘫痪,只能以眼球上下运动示意,眼球水平运动障碍,不能讲话,双侧面瘫,舌咽构音及吞咽运动均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四肢全瘫,可有双侧病理反射,常被误认为昏迷。
7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动脉连通形成,使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
8 脊休克spinal shock:脊髓严重横贯性损伤急性期表现损伤外表以下呈缓慢性瘫痪、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病理征不能引出与尿潴留等,一般持续2-6周后逐渐转变为中枢性瘫痪,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与反射性排尿。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神经病学名词及问答题1、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2、定位诊断:即确定神经系统损伤的部位、如脑、脊髓、周围神经还是肌肉,并应判断病变为弥散性、局灶性、多灶性还是系统性。
3、定性诊断:是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根据病史、主要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进一步确定疾病的病因及性质。
4、上运动神经元:即锥体系统,包括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椎体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功能是发放和传递随意运动冲动至下运动神经元,并控制和支配其活动,损伤后可产生中枢性瘫痪(痉挛性瘫痪)。
5、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轴突,是接受锥体系统、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冲动的最后通路,是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一通路,损伤可产生周围性瘫痪(迟缓性瘫痪)6、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为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以及玻璃体下片状出血。
7、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特征为发作性、多为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对声光刺激敏感,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特异性药物为麦角类制剂和曲普坦类药物。
8、癫痫: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具有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和刻板性的特点。
9、痫性发作:是指癫痫临床上每次发作或每种发作的全过程,一个患者可有一种或多种形式的痫性发作。
10、癫痫综合征:是指在癫痫中由特定症状和体征组成的特定癫痫现象,包括各类痫性发作的组合。
11、癫痫持续状态(SE)指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一次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止,称“癫痫持续状态”或“癫痫状态”。
12、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是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脊髓白质脱髓鞘病变或坏死,导致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也称为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以病损水平以下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为临床特征。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神经病学名词解释1、Horner综合征:表现为一侧瞳孔缩小。
眼裂变小、眼球内陷,可伴有同侧面部少汗。
2、感觉过度:由于刺激阈增高与反应时间延长,刺激必须达到很强的程度方有感觉,在刺激后需经一潜伏期才能感到强烈的定位不明确的不适感,且持续一段时间才消失。
3、感觉xx:表现为轻微的刺激即引起强烈的感觉,系因对触痛觉的敏感性增强或感觉阈值降低所致。
4、假性球麻痹:又称假性延髓麻痹,两侧皮质延髓受累时出现舌咽,迷走神经麻痹症状,表现为发音嘶哑,吞咽困难,咽反射消失。
5、运动性失语:Broca失语,口语表达障碍突出,理解相对好,主要累及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
6、感觉性失语口语理解严重障碍为其突出特点,故以往称为感觉性失语。
患者对别人和自己讲的话均不理解,或仅理解个别词或短语;口语表达有适当的语法结构但缺乏实质词,表现为语量多,讲话不费力,发音清晰,语调正常,短语长短正常,即所谓流利型口语,病变位于优势半球Wernicke区(颞上回后部)。
7、缺血半暗带: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ischemicpenumbra)组成。
而缺血半暗带内因仍有侧支循环存在,可获得部分血液供给,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如果血流迅速恢复,损伤仍为可逆的,脑代谢障碍可得以恢复,神经细胞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
8、TIA:指反复发作的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的突发、短暂、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9、闭锁综合症(Locked-insyndrome):见于双侧脑桥基底部损害。
患者意识清楚,但四肢及面部瘫痪不能张口说话和吞咽,仅保存闭眼和眼球垂直运动功能,并以此表达自己的意愿。
10、Weber综合征(中脑腹侧综合征):中脑病变导致同侧动眼神经瘫痪,对侧中枢性偏瘫。
11、Wallenberg综合征(延髓外侧综合征):系椎动脉阻塞,狭窄或小脑后下动脉阻塞引起的临床症状。
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震,病灶同侧软腭及声带麻痹/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病灶同侧共济失调,病灶同侧Horner(,病灶同侧面部浅感觉障碍,对侧半身浅感觉障碍。
神经病学名解荟萃课稿
神经病学常见综合征1.Hunt综合征:表现为耳后、乳突剧烈疼痛,外耳道疱疹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舌前三分之二味觉障碍,伴有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见于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膝状神经节炎。
2.Brown-sequard综合征:脊髓半切征,病变侧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和上级运动神经元瘫痪,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伸缩功能障碍,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度觉缺失。
见于脊髓占位性病变、脊髓外伤。
3.Gerstman综合征:古茨曼综合征,即计算不能(失算)、手指失认,左右辨认不能,书写不能(失写),见于优势半球顶叶侧角回皮质损伤。
4.三偏综合征:内囊完全损伤导致病变对侧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常见于脑出血和脑梗塞。
5.wallenberg综合征:延髓背外侧综合征①眩晕、恶心、呕吐、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②病灶侧软腭、咽喉肌麻痹: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麻痹及咽反射消失(舌咽、迷走神经及疑核损伤),③病灶侧肢体共济失调(绳状体、部分小脑损害)④Horner综合征(颈部交感神经受损)⑤同侧面部痛、温度觉丧失,触觉存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受损)⑥对侧痛温度觉消失(脊髓丘脑侧束损伤)⑦呃逆(网状结构中呼吸中枢损伤)见于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节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6、Dejerine综合征延髓内侧综合征:病灶侧舌肌瘫痪及肌肉萎缩(舌下神经损害)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锥体束损害)对侧上下肢触觉、位置觉、振动觉减退(内侧丘系损害)。
lard-Gubler综合征:脑桥腹外侧综合征,表现为①病变侧眼球不能外展(展神经麻痹)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②对侧中枢性偏瘫,③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见于脑桥基底部的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髓丘脑侧束及内侧丘系损伤。
7.Ratmond-Cestan征脑桥被盖下部综合征,累及前庭神经核(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展神经核(患侧眼球不能外展)、面神经核(患侧面肌麻痹),小脑中脚下脚(患侧偏身共济失调)、脊髓丘脑侧束(对侧痛温感消失)和内侧丘系(对侧触觉、位置觉、振动觉减退)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HORNER征)。
神经病学 名词解释及简答
1.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包括上、下两个运动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的锥体细胞,这些细胞的轴突组成下行的锥体束,下行至脊髓的称皮质脊髓束,至脑干运动神经核的纤维为皮质核束。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可引起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深反射亢进,可出现病理反射,早期不出现肌萎缩。
2.下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它们的轴突分别组成脑神经和脊神经,支配全身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下运动神经元受损时,出现弛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肌萎缩,深反射消失。
3.视神经萎缩(optic atrophy):是指任何疾病引起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其轴突发生病变,致使视神经全部变细的一种形成学改变,为病理学通用的名词,一般发生于视网膜至外侧膝状体之间的神经节细胞轴突变性。
4.一个半综合征(one-and-a-half syndrome):又称脑桥麻痹性外斜视,若一侧桥脑侧视中枢(外展旁核)及双侧内侧纵束同时受到破坏,则出现同侧凝视麻痹(一个),对侧核间性眼肌麻痹(半个),即两眼向病灶侧注视时,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不能内收,向病灶对侧注视时,对侧眼球能外展,病灶侧眼球不能内收,两眼内聚运动仍正常。
5.帕里诺综合征(Parinaud综合征):又称上丘脑综合征、中脑顶盖综合征、上仰视性麻痹综合征。
由中脑上丘的眼球垂直同向运动皮质下中枢病变而导致的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累及上丘的破坏性病灶可导致两眼向上同向运动不能。
6.阿-罗瞳孔(Argyell-Robertson瞳孔):发生在神经梅毒病人中,在半数左右的脊髓痨或者麻痹性痴呆病人中出现,主要是瞳孔缩小、光反射消失、而调节反射存在(调节反射是在看东西有远向近时,两眼向中间辐辏、瞳孔缩小)。
7.艾迪瞳孔:又称强直性瞳孔,其临床意义不明。
表现一侧瞳孔散大,只在暗处用强光持续照射时瞳孔缓慢收缩,停止光照后瞳孔缓慢散大。
调节反射也缓慢出现喝缓慢恢复。
(完整word版)神经病学大题整理讲解
简答题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损害表现的定位诊断1.何谓闭锁综合征?答:又称去传出状态,系脑桥基底部病变所致.主要见于脑干的血管病变,多为基底动脉脑桥分支双侧闭塞,导致脑桥基底部双侧梗死所致.患者大脑半球和脑干被盖部网状激活系统无损害,因此意识保持清醒,对言语的理解无障碍,由于动眼神经与滑车神经功能保留,故能以眼球的上下运动示意与周围环境建立联系。
但因脑桥基底部损害,双侧皮质脑干束与皮质脊髓束均被切断,外展神经核以下运动性传出功能丧失,患者表现为不能讲话,有眼球水平运动障碍,双侧面瘫,舌、咽及构音、吞咽运动均有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四肢瘫痪,可有双侧病理反射。
因此虽然意识清楚,但因身体不能动,不能言语,常被误认为昏迷。
2。
简答Broca失语症的特点及病变部位?答: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的运动性语言中枢病变引起,又称表达性失语。
患者能够理解他人言语,能够发音,但言语产生困难,或不能言语,或用词错误,或不能说出连贯的句子而呈电报式语言。
患者能够理解书面文字,但不能读出或读错.3。
简答Wernicke失语的特点及病变部位?答:优势半球Wernicke区(颞上回后部)病变所致.患者听力正常,但不能理解他人和自己的语言。
不能对他人的指令做出正确的反应.自己的言语尽管流利,但用词错误或凌乱,缺乏逻辑,让人难以理解.4.什么是失用症?答:失用症是在意识清楚、无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或其不足以影响相关活动的情况下,患者丧失完成有目的的复杂活动的能力。
5.简答命名性失语的临床特点及病变部位?答:优势半球颞中回后部病变所致。
患者对言语的理解正常,自发言语和言语的复述较流利,但对物体的命名发生障碍。
表现能够叙述某物的性状和用途,也能对他人称呼该物体的名称对错做出正确的判断,但自己不能正确说出该物名称。
6。
什么是失认症?答:失认症是在意识清楚、基本感知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不能通过某一种感觉辨认以往熟悉的物体。
7。
什么是构音障碍?答:构音障碍是和发音相关的中枢神经、周围神经或肌肉疾病导致的一类言语障碍的总称。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与简答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及康复等内容的一门临床学科。
感觉性失语:患者能听见对方和自己说话的声音,但不能理解说话的含义。
运动性失语:又称Broca失语,由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以口语表达障碍为突出特点,听理解相对较好,呈非流利型口语。
脑疝:是颅内压增高的严重后果,是部分脑组织因颅内压力差而造成移位,当位移超过一定的解剖界限时则称之为脑疝。
三偏综合征:指内囊包含大量上、下行纤维,一侧内囊小范围损伤时,可引起对侧肢体偏瘫(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损伤)和偏身感觉障碍(丘脑中央辐射受损),大范围损伤还可以有对侧同向性偏盲(视辐射受损),即出现“三偏综合征”Horner综合征:颈8~胸1节段侧角细胞受损,瞳孔缩小(病损同侧),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眼裂变小(眼睑肌麻痹),同侧面部出汗减少脊髓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断离时,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颈膨大:颈部上部神经出入处形成膨大,相当于C5~T2,两上肢呈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两下肢呈上神经元性瘫痪。
腰膨大:腰部下肢神经出入处形成膨大,相当于L1~S2,受损时出现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下肢及会阴部各种感觉缺失,括约肌障碍。
延髓麻痹:舌咽、迷走神经彼此邻近,有共同的起始核,常同时受损,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咽反射消失,也称真性延髓麻痹。
假性延髓麻痹:舌咽、迷走神经的运动核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当一侧损害时不出现延髓麻痹症状,当双侧皮质延髓束损伤时才出现构音障碍和吞咽因难,而咽反射存在,称假性延髓麻痹。
昏迷:是一种严重的意识障碍。
患者意识完全丧失,各种强刺激不能使其觉醒,无有目的的自主活动,不能自发睁眼。
脑膜刺激征:为脑膜受激惹的表现,脑膜病变导致脊髓膜受到刺激并影响到脊神经根,当牵拉刺激时引起相应肌群反射性痉挛的一种病理反射。
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压增高等。
神经病学-笔记讲义
第一单元绪论一、临床神经病学定义(1)神经病学(neurology)是专门研究人类神经系统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2)作为临床医学,它主要以求诊病人为对象,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问题。
二、神经病学发展和新进展(1)内科学派生。
(2)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机能,病因病理等基础学科如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病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药理学和神经遗传学等构成神经科学。
(3)神经病学坚实地建立神经科学基础理论之上,它与神经外科的不同仅在于治疗方式上,后者主要为手术治疗。
它与精神科共同研究和治疗脑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与痴呆病。
神经病学与其它临床学科密切相关,衍生出许多新的边缘学科如神经遗传学、神经眼科学、神经耳科学、神经内分泌学等(4)神经病学的发展与神经科学其它分支的发展,尤其是神经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细胞生物学的发展,推动神经病学迅速发展。
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被认为是“脑的十年”,关于神经系统的发生、发展、损伤和修复等目前所未能解决的问题,有望有突破,现在不能治疗的疾病,如神经系统变性病(老年性痴呆、肌萎缩侧索硬化等)有可能得到治疗,将会极大地改善人类的生存质量。
在二十一世纪神经科学和神经病学将会有飞速发展,欢迎同学们加入到神经病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中来。
(5)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脑,脊髓;周围神经:颅神经,脊神经三、神经科疾病:(一)神经疾病的分类已知神经系统疾病有几百种。
按病变部位分:(1)脑疾病:脑血管病,癫痫,脑炎。
(2)脊髓疾病:急性脊髓炎,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
(3)周围神经疾病:三叉神经痛,Guillain-Barre综合征。
(4)神经肌肉接头病:重症肌无力(5)骨骼肌疾病:肌营养不良,周期性瘫痪。
按受累范围分:①局限性病损,②弥散性或多发性病损,③系统性病损,如运动神经元病的锥体束损害和前角细胞损害神经病损可有一个以上的部位。
(二)神经疾病的病因病因:(1)先天发育缺陷,(2)外伤,(3)中毒,(4)感染,(5)营养不良,代谢障碍,(6)血管病变,(7)免疫异常,(8)肿瘤,(9)变性疾病(习惯上将一些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慢性进行性疾病,归类为变性疾病的范围内),(10)疾病原因不明。
神经病学必考大题与名词解释
神经病学必考⼤题与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 Brown-Sequard综合征:⼜称为脊髓半切损害,表现为病侧损害节段的根性疼痛和感觉过敏带,病侧损害平⾯以下的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深感觉消失,对侧痛、温觉缺失。
常见于髓外肿瘤、外伤、脊髓⾎肿等。
(2) 闭锁综合征:⼜称去传出状态,是双侧脑桥基底部病变,典型临床症状为意识清醒,咽部、四肢不能活动,仅以眼部的某些动作与外界交流(3) Horner征:由于颈上及脑⼲⽹状结构等交感纤维损害,临床表现为病侧眼球凹陷、瞳孔缩⼩、眼裂变⼩,可伴有同侧⾯部少汗或⽆汗。
(4) Broca失语:损伤部位在额下回后部,⼜称运动性失语。
临床特点以⼝语表达障碍最为突出,呈典型⾮流利型⼝语,⼝语理解相对较好。
(5) Wernicke失语:即感觉性失语,受损部位位于优势半球的颞上回后部。
表现为对⼝语⽆法理解,但运动性语⾔正常(6) 低颅压头痛:是脑脊液压⼒降低(<60mmHg)所致的头痛,多为体位性,患者通常在直⽴15分钟内出现头痛或头痛明显加重,卧位后头痛缓解或消失。
(7) 痛性抽搐: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发作时疼痛可引起反射性⾯肌抽搐,⼝⾓牵向患侧,并有⾯红、流泪和流涎,称痛性抽搐。
(8) Hunt综合征:病变在膝状神经节时,除了有周围性⾯瘫、⾆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还有患侧乳突疼痛、⽿廓和外⽿道感觉减退或异常,外⽿道或⿎膜出现疱疹。
(9) Bell⿇痹:是指茎乳孔内⾯神经⾮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瘫(10) Bell征:⾯神经炎时出现周围性⾯瘫,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外上⽅转动显露出⽩⾊巩膜。
(11) 脑脊液蛋⽩细胞分离:脑脊液中蛋⽩含量增⾼明显⽽细胞数⽬正常,在格兰-巴雷综合征中此现象是该病的特征之⼀(12) 多发性神经病:是四肢远端对称性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13) 短暂性脑缺⾎发作(TIA):是指因脑⾎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多在10~20分钟,多在1⼩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消失,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性影像学检查⽆责任病灶。
(完整word版)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三偏综合征:内囊损害时,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双眼同向偏盲,简称三偏综合征,常见于脑血管病时。
2、交叉性瘫痪:即同侧颅神经周围性瘫痪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是脑干损害的特征性表现。
3、脊髓休克:急性脊髓横贯损害时,病人出现双下肢软瘫,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引不出,小便潴留,称为脊髓休克。
4、癫痫持续状态:癫痫持续状态是指癫痫强直一阵挛发作(GTCS)若在短期内频聚发生,以致发作间隙中意识持续昏迷者。
5、放射性疼痛:神经干,神经根或中枢神经病变刺激时,疼痛不仅发生于刺激局部,且可扩展到受累感觉神经的支配区,称为放射性疼痛。
6、运动性失语:又名Broca失语,由左侧额下回后端方语运动中枢病变引起。
病人不能讲话,或只讲1─2个简单的字且不流利,用词不当,对别人的言语能理解。
7、感觉倒错:非疼痛性刺激诱发出疼痛感觉,例如轻划皮肤而有痛感,冷觉刺激当作热觉刺激等。
8、脑栓塞:栓子经血循环流入而致胸动脉阻塞,引起相应供血区的脑功能障碍。
9、拉塞格(Lasegue's)氏征:脑脊液蛋白量增高,而细胞数正常,称为蛋白-细胞分离,是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特点之一,也可见于脊髓压迫症。
10、贝耳现象:病人仰卧,双下肢伸直,检查者将病人一侧,下肢抬起,使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伸直,若在70度范围内出现疼痛,称为阳性。
故又名直腿抬高试验,是检查从骨神经痛的方法之一。
11、霍纳(Horner)综合征:颈交感神经麻痹时,出现病变侧眼裂缩小,瞳孔缩小同侧眼球内陷和面部出汗减少,称为Horner综合征。
12、贝耳(Bell)麻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眼睑不能闭合或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见耳现象。
13、布朗-塞卡(Brown-sequard)综合征:脊髓半横贯损害时,可出现同侧相应节段的根性疼痛及感觉过敏带,损害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缺失,称为布朗-塞卡综合征。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1. Broca失语:损伤部位在额下回后部,又称运动性失语。
临床特点以口语表达障碍最为突出,呈典型非流利型口语,口语理解相对较好2.Wernicke失语:即感觉性失语,受损部位位于优势半球的颞上回后部。
表现为对口语无法理解,但运动性语言正常。
3.. 传导性失语(conduction aphasia):①额、顶、颞叶深部弓形纤维的阻断,特别是岛叶附近病变②特征为复述困难。
4.. 失读(alexia):①左侧缘上回附近病变②不失明但对视觉性符号的认识能力丧失,不识词句。
图画。
常与失写同时存在。
5.失写(agraphia):①左侧或主侧额中回后部②无手部肌肉瘫痪但书写不能,抄写能力保存。
6.失用症(apraxia):①左侧大脑半球广泛病变(右利手者)②肢体无瘫痪、感觉障碍及共济失调但不能准确完成有目的的动作,对所出示的物品虽能认识但不能应用。
7.古茨曼综合症(gerstmann synrome):优势半球顶叶角回皮质损害所致。
临床表现有四主症:计算不能,手指失认症,左右辨别不能,书写不能。
8.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病变位于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常见原因为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血栓形成。
表现为:⑴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⑵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⑶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损害)⑷霍纳综合症(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⑸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及脊束核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侧束损害)。
9.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又称去传出系统,是脑桥病变所致。
主要见于脑干的血管病变,多为基底动脉脑桥分支双侧闭塞,导致脑桥基底部双侧梗塞所致。
患者表现为不能讲话,有眼球水平运动障碍,双侧面瘫,舌咽及构音,吞咽运动均有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四肢全瘫,可有双侧病理反射。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四组症状:即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和断联休克症状。
缺损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
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
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
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
交叉性瘫痪,即病灶侧脑神经周围性瘫痪和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及感觉障碍。
三偏综合征:内囊完全损伤导致病变对侧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常见于脑出血和脑梗塞。
体象障碍是指:患者基本感知功能正常,但对自己身体部位的存在、空间位置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认识障碍。
表现有自体部位失认、偏侧肢体忽视、痛觉缺失和幻肢症等。
多见于非优势半球顶叶病变。
古茨曼综合征(Gerstmann syndrome):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Wallenberg综合征:即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表现为:①眩晕、恶心、眼震;②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吞咽困难、构音障碍);③病灶侧共济失调;④Horner综合征(单侧瞳孔缩小、眼裂变窄、眼球内陷、眼睑下垂,同侧额部无汗);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对侧偏身痛温觉缺失),常见于椎-基底动脉缺血。
Weber综合征:又称大脑脚综合征,损伤动眼神经和锥体束,又称动眼神经交叉瘫。
表现为病灶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四肢瘫痪。
Millard-Gubler综合征:即脑桥腹外侧综合征,主要累及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表现为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周围性面瘫,对侧中枢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Brown-Sequard综合征:即脊髓半切综合征。
表现为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神经病学名解与简答
神经病学复习Jackson癫痫:大脑皮层运动区有皮质损害时,可引起对侧躯体相应部位出现发作性抽搐,严重时抽搐可向同侧及对侧扩散,引起全身性抽搐,称为杰克逊癫痫强握反射:指物体触及患者病变对侧手掌时,引起手指和手掌屈曲反应,出现紧握该物不放的现象。
摸索反射:指当病变对侧手掌碰触到物体时,该肢体向各方面摸索,直至抓住该物紧握不放的现象。
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额叶底面肿瘤可出现同侧嗅觉缺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
古茨曼综合征: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为计算不能、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书写不能、有时伴失读。
感觉性失语:即Wernicke失语或听觉性失语,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Wernicke区损害,患者能听见对方和自己说话的声音,但不能理解说话的含义运动性失语:即Broca失语,病变多在于优势半球额叶Broca区,口语表达障碍,听理解相对较好,典型非流利型口语,语量少,呈电报式语言。
命名性失语:即anomic失语,优势半球颞中回后部损害,患者对于一个物品,能说出它的用途,但说不出它的名称,命名不能。
传导性失语:弓瘙束损害导致Wernicke区和Broca区之间的联系中断所致,表现为流利性口语,患者语言中有大量错词,自身知道错误,欲纠正而显得口吃,听起来似非流利性失语,但表达短语或句子完整。
完全性失语:也称混合性失语,是最严重的一种失语,以所有语言功能均严重障碍或几乎完全丧失为特点,患者限于刻板言语,听理解严重缺陷。
黄斑回避:一侧视中枢病变可产生偏盲,特点为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而中心视力不受影响。
帕里诺综合征:上丘脑的病变(常见于松果体肿瘤)可出现由肿瘤压迫中脑四叠体而引起,表现为瞳孔圣光反射消失、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神经性耳聋、小脑性共济失调。
(症状多为双侧)偏身投掷:丘脑底核损害时可出现对侧以上肢为重的舞蹈运动,表现为连续的不能控制的投掷运动,运动幅度大,力量强,以肢体近端为重交叉性瘫痪:病灶侧脑神经周围性瘫痪和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及感觉障碍。
神经病学的名词解释_病种研究_临床分类_治疗研究
神经病学的名词解释_病种研究_临床分类_治疗研究神经病学的名词解释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神经病学的病种研究失语症失语症是言语(和)文字的表达或感受能力发生障碍的总称。
1.运动性失语症:发音与构音功能正常,而言语的表达发生困难或不能,但能听懂别人的讲话。
见于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及岛盖区(Broca区)病变。
检查时可仔细倾听患者讲话,注意是否流利清楚,词汇是否丰富,要求其复述医生的讲话。
2.命名性(失忆性)失语症:对人名或物名失去记忆,但对其用途和特点仍熟悉,并用描绘其特点的方式加以回答;当告知正确名字或名称后,可立即同意并叫出,但片刻后又忘掉。
见于优势半球角回损害或脑部弥散性病变,也见于运动性失语的恢复期,或为感觉性失语的早期或其后遗症。
检查时令病人说出所示物品名称,不能回答时可以正确或错误名称告之,看其反应。
3.感觉性失语症:为接受和分析语言的功能发生障碍。
轻者仅能听懂简单生活用语,重者对任何言语不能理解。
由于患者不能听懂自己的话并及时纠正其错误,因此,虽能说话但多错乱,无法听懂。
见于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Wernick区)的病变。
检查时可让病人指出被告知的物品或执行简单的口述动作,如闭眼、张口等,观察其是否理解。
失用症失用症是丧失了正确地使用物件完成一系列有目的性动作的能力的总称。
即在无肢体瘫痪或共济失调等运动障碍的情况下,不能或不会按一定顺序正确完成上学的有目的的动作。
其中枢主要在优势半球的缘上回,并通过胼胝体和对侧运动区联系,但指导完成各个动作的要领则为整个大脑皮层的功能,故上述部位的病变和大脑广泛性病变,均可引起失用症。
检查时可观察患者的各种自发性动作,或将火柴、牙刷、柱子等置于手中,嘱作出用火柴点烟、刷牙、梳头等动作,观察能否正确完成,有无反复而不知所措,或错把火柴放入口中或去别处擦划等情况。
(完整word版)神经病学简答题名词解释
3.试述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类型。
1)成年型Ⅰ眼肌型ⅡA轻度全身型ⅢB中度全身型Ⅳ迟发重症型Ⅴ肌萎缩性重症肌无力:临床表现:常见诱因有感染、手术、精神创伤、全身性疾病、过度疲劳1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易疲劳呈波动性;有“晨轻暮重”现象,持续活动肌无力加重,短期休息后好转。
2.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多以脑N支配的肌肉最先受累;肌无力常从一组肌群开始。
出现表情淡漠、苦笑面容;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发音障碍。
3.重症肌无力危象重症肌无力辅助检查:1血,尿,脑脊液检查正常,肌电图检查2重复神经电刺激3 AChR抗体滴度的检测 5胸腺CT MRI有助于诊断试验:1疲劳试验2抗胆碱酯酶药物试验鉴别诊断:肉毒杆菌中毒、延髓麻痹、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Lamber-Eaton肌无力综合征4.重症肌无力治疗原则?1)保呼吸道通畅2)抗胆碱酯酶药物,溴斯的明3)肾上腺皮质激素,小剂量开始4)免疫抑制剂5)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5.简述吉兰—巴雷综合征的诊断依据?急性亚急性起病 2)病前有感染史 3)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 4)末梢感觉障碍伴脑神经受损 5)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6)肌电图早期F波或H反射延迟。
吉兰—巴雷综合症GBS临表:1、感染、接种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2、四肢对称性驰缓性瘫,呼吸肌麻痹3、未梢型感觉障碍4、脑神经麻痹5、自主神经症状:多汗、皮肤潮红、手足肿胀及营养障碍等6、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治疗:1血浆置换 2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 3皮质类固醇 4抗生素预防控制感染 5辅助呼吸 6对症治疗并预防并发症鉴别诊断:脊髓灰质炎、周期性瘫痪、急性脊髓炎8.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鉴别诊断,主要是哪些①前者发病较急,后者急骤;②前者安静发病,后者多在活动时发病;③前者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不明显或无、后者明显;④前者脑膜刺激征阴性,后者常为阳性;⑤脑脊液前者正常,后者压力高,为血性;⑥CT检查前者为脑内低密度区、后者为高密度影。
癫痫药物治疗原则:按发作类型选药;药物剂量从低限开始,无效时再逐渐增加;合并用药时应避免药理作用相同,副作用相似的药物合并应用;定时果查肝肾功能、血象以防药物副作用;规律性取药每日数次服用;用药疗程长,一般控制发作后数年才减药,且逐渐减量,均忌骤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病学名词及问答题1、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2、定位诊断:即确定神经系统损伤的部位、如脑、脊髓、周围神经还是肌肉,并应判断病变为弥散性、局灶性、多灶性还是系统性。
3、定性诊断:是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根据病史、主要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进一步确定疾病的病因及性质。
4、上运动神经元:即锥体系统,包括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椎体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功能是发放和传递随意运动冲动至下运动神经元,并控制和支配其活动,损伤后可产生中枢性瘫痪(痉挛性瘫痪)。
5、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轴突,是接受锥体系统、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冲动的最后通路,是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一通路,损伤可产生周围性瘫痪(迟缓性瘫痪)6、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为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以及玻璃体下片状出血。
7、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特征为发作性、多为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对声光刺激敏感,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特异性药物为麦角类制剂和曲普坦类药物。
8、癫痫: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具有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和刻板性的特点。
9、痫性发作:是指癫痫临床上每次发作或每种发作的全过程,一个患者可有一种或多种形式的痫性发作。
10、癫痫综合征:是指在癫痫中由特定症状和体征组成的特定癫痫现象,包括各类痫性发作的组合。
11、癫痫持续状态(SE)指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一次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止,称“癫痫持续状态”或“癫痫状态”。
12、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是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脊髓白质脱髓鞘病变或坏死,导致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也称为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以病损水平以下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为临床特征。
13、紧张性头痛(tension headache ,TH):又称肌收缩性头痛,是慢性头痛中最常见的。
主要为双侧性轻中度的压迫性或紧束性非搏动性头痛,不伴有恶心,呕吐,可伴有或不伴有头部肌群的痉挛性收缩及压痛或肌电图改变。
14、重症肌无力危象:重症肌无力患者有些在发病早期迅速恶化或进展过程中突然加重,出现呼吸肌逐受累,以致不能维持正常的换气功能时称重症肌无力。
15、脊髓休克:脊髓急性横贯性病变时,受损平面以下肢体瘫痪,肌张力减低,深浅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
截瘫肢体张力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阴性伴二便潴留,常见于急性脊髓炎早期。
16、缺血半暗带:位于急性脑梗死灶周围,其仍存在侧支循环,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尚有大量可存活的脑神经元,如果血流迅速恢复,使脑功能改善,损伤仍然可逆,脑神经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如脊髓病变位于T9-11,可致下部腹直肌无力,患者在仰卧位用力抬头时,可见脐孔被上部腹直肌牵拉而向上移动称比弗(Beevor)征。
17、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
通常指脑动脉的主干或其皮层支因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类动脉炎等血管病变,导致血管的管腔狭窄或闭塞,并进而发生血栓形成,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18、运动性失语:由言语运动中枢病变引起,病人不能说话,或只能讲一两个简单的字且不流利,用词不当,但对别人的言语能理解。
19、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内反复发作的短暂的阵发性剧痛。
有原发性、继发性二种。
20、脑栓塞:是指因异常的固态、液态、气态物体(被称作栓子)沿血循环进入脑动脉系统,引起动脉管腔闭塞,导致该动脉供血区局部脑组织的坏死,临床上表现为偏瘫、偏身麻木、讲话不清等突然发生的局源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1、多发性神经病:多发性神经病又称多发性神经炎,是指表现为四肢对称性末梢型感觉障碍、下运动多发性神经病神经元瘫痪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综合症。
问答题1、癫痫持续状态的处理?指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发作,或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不自行停止。
治疗原则:从速控制发作是治疗的关键,否则可危及生命;同时给予有效的支持、对症治疗,如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预防或治疗感染等。
防治脑水肿;高热可用物理降温。
2、脑出血与脑梗死的鉴别要点:脑梗死脑出血发病年龄多为60岁以上多为60岁以下起病状态安静或睡眠中活动中起病速度十余小时或1-2 天症状达高峰数十分钟至数小时症状达高峰高血压史多无多有全脑症状轻或无头痛、呕吐、嗜睡、打哈欠等意识障碍通常较轻或无较重神经体症多为非均等性偏瘫多为均等性偏瘫CT检查低密度病灶高密度病灶脑脊液无色透明血性(洗肉水样)3、重症肌无力治疗方法:?方法:1、抗胆碱酯酶药:溴吡斯的明2、皮质类固醇:大量泼尼松口服、甲基泼尼松龙冲击疗法3、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4、血浆置换5、免疫球蛋白6、胸腺切除。
4、癫痫药物治疗的一般原则?1、确定是否用药2、正确选择用药:根据癫痫发作类型,癫痫及癫痫综合症类型选择用药、根据药物治疗反应选择、综合考虑病人的年龄,全身状况,耐受性及经济状况3、尽量单药治疗4、注意用药方法5、个性化治疗及长期见崆、严密观察不良反应7、坚持长期规律治疗8、掌握停药时机及方法。
5、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鉴别要点?脑血栓形成好发于50-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于安静状态下起病,症状于数小时或1-2天达高峰,患者大多数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但大面积的相互梗死或者基底动脉闭塞常病情较重,甚至可意识不清功出现脑疝。
脑出血则发病较急,伴有血压增高明显,常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以鉴别。
但大面积的梗死与脑出血,轻型脑出血与一般的脑血栓临床症状相似,往往需要做CT、MRI才能鉴别。
6、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典型临床表现?①各年龄组均可发病,绝大多数为突然起病,可有用力、情绪激动等诱因。
少数可有轻微头痛、颅神经麻痹等前驱症状。
②常见症状为突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
可有局限性或全身性抽搐、暂时意识不清,甚至昏迷。
少数可有精神症状、头昏、眩晕、颈、背或下肢疼痛等。
③体征:脑膜刺激征;一侧动眼神经麻痹提示该侧后交通动脉瘤。
可有一肢体轻瘫或感觉障碍等局灶性神经体征。
眼底可见玻璃体下片状出现出血。
④临床表现与出血病变部位、大小有关:后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瘤常引起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前交通动脉及大脑前动脉瘤可引起精神症状;椎基底动脉瘤则可引起后组颅神经及脑干症状等。
7、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如何与周期性麻痹鉴别?①病前1~4周有胃肠道或呼吸道感染症状或疫苗接种史;②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严重者可导致呼吸麻痹;③可有肢体感觉异常如烧灼感、麻木、刺痛和不适感,感觉缺失较少见,为末梢型分布;④脑神经麻痹常见双侧面神经瘫,其次是延髓麻痹;⑤多汗、皮肤潮红、手足肿胀及营养障碍等自主神经症状,以及窦性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暂时性尿潴留等;⑥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是特征性表现,病后第3周明显,NCV减慢和EMG显示神经源性损害。
鉴别:周期性麻痹为迅速出现的四肢迟缓性瘫痪,无感觉障碍,呼吸肌、脑神经一般不受累,脑脊液检查正常,血清钾降低,可有反复发作史,补钾治疗效果好。
8、震颤麻痹的主要临床特点?治疗原则是什么?①静止性震颤:③肌强直:;④运动迟缓:;⑤姿势步态异常。
治疗原则是小剂量开始,缓慢递增,用最小有效剂量,采取个体化方案9、癫痫大发作和癔病性抽搐的区别是什么?症状癫痫癔病动机无有发作类型固定各种形式强直阵挛症状常见少见舌咬伤常见罕见尿失禁常见罕见发作时瞳孔变化扩大无变化睡眠中发作常见少见发作过程中外伤常见无发作后意识模糊明显无发作后回忆不能可以,且可以详细描述。
10、试述脑库存栓形成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理?脑血栓形成的病因有:⑴动脉粥样硬化,⑵动脉炎,⑶动脉畸形,⑷血液成分改变,⑸血液动力异常。
发病机理: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先是动脉内皮细胞吞噬大量脂质并增生,而后坏死形成硬化斑块,并使内膜下胶原组织暴露,使血小板迅速粘附。
继之,血小板释放出ADP、5-羟色胺、儿茶酚胺、血栓素A2、,内皮素及钙离子等,一方面使动脉收缩,血管腔更加狭窄,另一方面使血小板聚集、粘附、同时网络纤维蛋白和红细胞,形成血栓,有时血的碎屑脱落阻塞远端动脉,形成所谓的血栓栓塞。
11、试述脑血栓形成脑梗死的超早期治疗的病理基础及治疗方法?①超早期治疗:首先使公众提高脑卒中的急症和急救意识,了解超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病后立即就诊,力争在3~6h治疗时间窗内溶栓治疗,并维持患者生命体征,调整血压,防止血栓进展,增加侧支循环,减少梗阻死范围。
降低脑代谢、控制脑水肿及保护脑细胞,超早期溶栓治疗:可能恢复梗死区血流灌注,减轻神经元损伤,挽救缺血半暗带。
治疗方法:静脉溶栓疗法:A.常用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UK):50万~150万U加入0.9%生理盐水100ml,在1h内静脉滴注;阿替普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一次用量0.9mg/kg,最大剂量90mg;10%的剂量先予静脉推注,其余剂量在约60min持续静脉滴注。
12、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内科治疗原则及方法?答:内科治疗原则:是积极防止再出血,降低颅内压,防治继发性脑血管痉挛。
减少并发症,寻找出血的原因,治疗原发病,防止复发。
治疗方法:⑴一般处理,绝对卧床休息至少4周,避免搬运和过早离合床,避免用力大小便,必要时可给通便,防止剧烈咳嗽,头痛、烦躁、兴奋功情绪波动时给予镇静剂。
⑵脱水治疗、3止血及防止再出血,4、防止脑动脉痉挛、5治疗脑积水,6、病因治疗。
13偏头痛如何治疗?答:临床治疗偏头痛时为了取得最佳疗效,通常应在症状起始时立即服药。
治疗药物包括非特异性止痛药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和阿片类药物,特异性药物如麦角类制剂和曲普坦类药物。
药物选择应根据头痛程度、伴随症状、既往用药情况等综合考虑,可采用阶梯法、分层选药,进行个体化治疗。
(1)轻中度头痛单用对乙酰氨基酚、萘普生、布洛芬等可有效(2)中重度头痛可直接选用偏头痛特异性治疗药物以尽快改善症状①麦角类制剂:②曲普坦类:(3)伴随症状恶心、呕吐是偏头痛突出的伴随症状,也是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
因此合用止吐剂甲氧氯普胺.预防性治疗适用于,临床用于偏头痛预防的药物包括:①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②钙离子拮抗剂,;③抗癫痫药,④抗抑郁药,如阿米特林14、试述运动性失语与构音障碍的鉴别?运动性失语表现为理解正常,但表述障碍,不能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