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论文
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青睐。
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师主导式教学,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
而要想打造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下面将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要具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这种理念要求教师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和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着各自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不能一刀切地对待学生,而是要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教师应该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形成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氛围。
教师需要善于组织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
教师要灵活运用学习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在课堂管理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保持课堂秩序,确保学生能够安心学习。
教师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断反思教学实践,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方法。
教师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看到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并有勇气进行改革和革新。
教师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能够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以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学习成长。
教师要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被广泛应用。
这种教学策略的核心是将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放在教学中的核心位置,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满意度。
本文将对“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课堂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将学生的主动参与作为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意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我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学生的小组合作或者个性化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动力。
这样,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加主动地参与讨论、提问和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要注重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都是不同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差异化教学。
可以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还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能力,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和提高学习成绩。
浅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浅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强调在教学中将学生置于核心位置,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全面发展。
以下是关于这一教学模式的浅论,内容丰富,希望能够满足您的要求。
一、引言教育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则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关键。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科技的进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1.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情感、兴趣和需求。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育者不再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将其视为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发展的个体。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核心。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与外部环境互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知识和情境。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情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建构知识。
3. 元认知理论元认知理论关注学生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实现自主学习。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特点1. 学生主体性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和辅助者。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个性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个性化教学,即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和能力,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这种模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提高教学效果。
3. 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 优化生物课堂教学[论文]
以学生为主体优化生物课堂教学摘要:转变教育思想,革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贯彻实验、讨论、科学探究、反馈调节的教学思想,优化生物课堂教学。
关键词:实验;讨论;科学探究;反馈调节;优化课堂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246-02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因此生物学的教学工作尤为重要。
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信息化,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但课堂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阵地。
而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因此转变教育思想,革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特别是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教师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应不断地增强,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怎样组织课堂教学,才能发挥最佳效率,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呢?笔者根据生物教学实践,认为生物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下面就此谈谈几点教学实践中的认识。
一、以学生为主体,在实验的空间探真求实生物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地发现、探究丰富多彩的生物界蕴藏的奥秘,从而促进学生高效率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知识,形成知识结构,进而优化生物课堂教学。
如对于刚刚接触生物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是第一堂生物实验课。
实验时,笔者先拿些永久装片让学生观察,并问他们能看清上面有什么吗(这时他们根本什么也看不清)?然后问他们想不想看,再把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让他们观察,学生一下子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由此激发他们想学会使用显微镜的欲望。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实践(3篇)
第1篇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
一、明确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明确学习方向,提高学习效果。
1. 知识目标: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学科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4. 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5. 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优化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需要优化教学策略,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需求。
1.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2. 创设情境教学: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3.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 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5.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1. 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生,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创设有趣的教学活动:结合学科特点,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评价激励: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论文:如何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10+35教学模式在任何学校,教学是一条生命线,那么怎么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成为了每一个学校核心工作。
对于我们职业学校也不例外,职业学校有职业学校的特殊性,怎么样根据职业学校的特殊性来探讨有效的教学模式呢?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学生才会感觉学到东西。
现就来探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10+35的教学模式”。
一、背景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但是以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应该怎样转换呢?如果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了,那么教师又应该怎么做?成为许多教师的困惑。
不少教师甚至以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在课堂中过多地介入,就有“干预”之嫌,还有的地方明确规定出教师在课堂上最多只能用20%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必须全部交给学生。
我想,这样理解未免有些过于机械和绝对。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不是排斥教师的说与做,关键是说什么、做什么,怎么说、怎么做的问题。
那么,具体说来,教师怎么把握自己角色的转换呢?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
同时,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要转换自己的角色,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创造者,把关注点真正放在学生的身上,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呢?教师要完全摆脱长期以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育者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问题的设计、课堂组织形式以及课堂时间的安排上一学生为中心,使学生想学、会学、要学,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如何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一)、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以学生为主体。
判断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是以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恰当,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达到目标要求。
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应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而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必须考虑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学生内在的能力情感等等应出现的变化,为促使学生发生这些变化应该让学生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这其实就是一个备课问题。
学为中心课堂教学实践(3篇)
第1篇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流。
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学为中心课堂教学的实践。
一、学为中心课堂教学的理念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
3. 注重过程评价: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二、学为中心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多媒体、游戏、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关注学生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 注重实践,培养能力: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实践,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性强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5.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能力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学为中心课堂教学的实践案例1. 语文课堂: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课文。
优秀的教学设计论文整理欣赏(共3篇)
优秀的教学设计论文整理欣赏(共3篇)第一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教育教学领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介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应用,并以一节高中英语课为例进行分析。
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其需求与学习目标相结合,并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能力、背景等因素考虑,在不断反思和改进中不断优化,以创造一个更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环境。
同时,该方法强调教师作为指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针对学生需求制定了学习目标,使用灵活的教育方法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学前进行了详细的教学准备,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了适合他们的学习材料和活动,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以引导者的姿态出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教师还充分利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互动游戏等教育模式,帮助学生集体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
以高中英语课为例,教师为学生准备了许多互动的材料,比如视频、图片、短文等,以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在课堂上,教师运用小组讨论和双人演讲等活动帮助学生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这种课堂气氛充满活力,学生们踊跃发言,并互相帮助。
教师通过提问、点评和纠正等方式反馈学生的表现,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英语的理解和掌握。
结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了解,了解学生在认知水平、兴趣、能力、背景等各个方面的需求,以制定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案。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到教学中。
第二篇:《情境教学设计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情境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是以情境设计为中心,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教育过程,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
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实践(3篇)
第1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传授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现知识的内化。
3. 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注重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4.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实践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龟兔赛跑》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2. 引导探究,培养能力在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授《光的传播》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的传播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光的传播规律。
3. 互动交流,共同进步在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共同进步。
例如,在教授《植物的生长》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植物生长现象,交流学习心得。
4. 拓展延伸,提高素养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要注重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堂教学如何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课堂教学如何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原则已为我们耳熟能详了,但英语这门语言技能课如何贯彻这一原则仍是不少老师积极探索的课题。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者掌握外语的过程是获得有关知识,并通过语言实践活动将知识化为技能、发展能力的过程。
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都建立在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Learn to swim while swimming”。
本文从两方面谈谈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落实“以学生为主体”。
一、激发兴趣和参与意识,让学生爱学。
兴趣的力量不可低估,有兴趣才会主动参与,而持久的兴趣更是积极进取的保证。
1、重视每一课的引入,与学生进行非语言性的交流。
自然而恰当的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是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的基础。
对于历史、人物、事件,如Abraham Lincoln, How Marx Learn Foreign Language等可用背景介绍法;地理知识、风景名胜,如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Aswan Dam等可用图片设问法;故事、戏剧,如The Lost Necklace, The Secret Is Out, At the Conference等可用简介-悬念法,即简介重要情节,通过启发性的提问设悬念;科普文章、社会现状,如 Milu Deer Return To China, Paper等的话题可用直接提问法。
总之法无定法,只要注意引言的整体性、生动性和启发性,并尽量使用学过的词,就能为整个课堂教学做好铺垫的。
长期从事非语言交际的研究的权威查尔斯.格勒佛博士指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交际信息总量的93%是非语言渠道传递的,其中,脸部表情传递55%的信息,声音、语调传递38%的信息。
由此可见,非语言交际的方式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课堂教学也不例外。
以学生以学为中心教学论文为主体的教学
让学生开口讲你就成功了--探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存在严重的弊端:一是重教材,轻学生。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科书当成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考试也主要是检测学生对教科书知识的掌握,教科书扮演着权威的角色,教学变成了教书。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将教科书中的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
二是重结论,轻过程。
过于关注结论的获取,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
试图走一条捷径,将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却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
在教学中,老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往往会产生一个错误,令学生处在一个客体的位置上,被动地接受知识。
比如到了中考复习中讲解一些压轴题,老师一节课下来讲的满头大汗,心力交瘁!可台下的学生却知之甚少,昏昏欲睡!!很多的老师认为自己灌输了很多的知识,却发现学生没有从老师的教学中掌握多少。
这正如一种翻斗车,它虽然载有很多的货物,想把货物倒入别的载体中,首先就要对准位置,打开载体的盖子,如果盖子未揭开,结果是你即使把货物全部倒出,而载体却没有从它接受到什么。
耶稣曾说:"主的恩典是给他的子民的,而不是为他的恩典施与而创造被施与者"。
作为教师也该认识到:"课程是为学生设立的,学生不是为课程设立的。
"所以,你的教学一定要把学生放在一个主体的位置上。
有人说:"没有注意力就不能学习,教一班没有注意力的学生与对一班聋子说话没有区别。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法就是提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去学习。
人的注意力有它的一些特点。
在没有吸引力的情况下,注意力是游移性的,没有固定性。
如校园歌曲《童年》中描叙的一样:“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拚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
而人在某一种有重要意义或有价值的事物前,他就会放弃一些别的吸引力,而以一种意志力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事物上。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其主动性论文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其主动性论文•相关推荐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其主动性论文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如果课堂教学从尊重学生的立场出发,会让学生更加喜欢学习的课堂,从而会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尊重学生的选择,令课堂人性化。
新教材的编排比较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但也有一些内容不是那么合理,需要教师作灵活的修改。
如第六册统计部分有一个练习题让学生调查小组内同学最喜欢的蔬菜名称并填写统计表和统计图。
调查的蔬菜有番茄、四季豆、冬瓜、茄子,如果以上都不喜欢就选“其他”一项。
全班调查的结果很不近人意,除了四季豆有一人喜欢外,番茄、茄子、冬瓜的.最爱者均为零。
三十九个人都选择了“其他”一项。
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有点窝火,心想:“你们这些公主少爷们真是太挑食了,也不想想这样的调查结果怎么制作统计图呢?”但我还是强忍内心的不满,耐心的问:“能告诉老师你们到底最喜欢吃什么蔬菜?”我话音刚落,下面多数人异口同声地喊起来:“土豆!土豆!”是啊,现在有哪家的孩子不爱吃土豆昵?教材专家和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于是,在我的提议下,孩子们纷纷提笔把书上的几种菜名换成了土豆、丝瓜、青椒、空心菜等。
接下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这道题。
二、尊重学生的发言,让课堂开放化。
曾经读过一则故事《让孩子把话说完》,讲的是一位母亲问自己的女儿:“如果有一天,我俩在沙漠中迷了路,只剩下两个梨子你怎么办?”女儿回答说:“我两个梨子都咬一口。
”妈妈听了很失望。
可女儿接着说:“我尝尝那个梨子甜就给妈妈吃。
”这位母亲差点误解了女儿的好意。
课堂上也经常会听到学生独特的见解,教师也不妨让孩子把话说完,因为开放的课堂可以令学生思维活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二年级的练习题中有一个统计图显示了一个商场里一天的商品销售情况,其中纯净水销售最多,矿泉水销售最少,问:根据销售情况如果你是商场经理你会怎么想?学生们纷纷举手,但说出来的答案都一致,都以为纯挣水好卖应该多采购回来卖,我心中的想法也是这样的。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论文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论文第一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论文高中新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展不同见解。
”这一“强调”实质就是确立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笔者认为由于传统教学方式以及应试教育意识的束缚,我们有些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多的是执行“唯我中心”,“唯我而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特别是在我们这些乡村中学中,由于就读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差,有些教师力求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可是学生却鼓动不起来,就如同穷困的地区要它在短时间内奔向小康生活那样举步维艰。
所以执行这一教学方式更多的是“光打雷,不下雨”,甚而至于为了赶进度,更多的教师包办了学生应该随堂思考,随堂讨论,随堂该写的一切。
这样做,不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均衡有个性发展没有半点收获,反而还压抑了学生个性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
为此,笔者就主体性教学谈谈几点粗浅的实施程序方案,也期望同行指正。
首先明确什么是主体性教学,主体性是以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
具体指的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活其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主动参与,以自身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体验和感受过程,探索和解决问题为特征,以促进主体认知、情感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的课堂实践。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特征呢。
一、保持平和心态,构建和谐氛围。
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二者之间的活动,离不开课堂里师生之间的默契和谐的表演。
在这双边活动表演中,要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不能避开老师而纯粹地把学生推上主人公地位的。
因离开老师的引导和点拨,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会漫无目的,不着边际,学生就会思无所向,判无定则。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来把握课堂教学 课程改革论文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来把握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是每一个教师都明了的道理。
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能真正得到真正的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却值得我们每位教师令人深思。
环顾周围一些老师的教学,许多人在课堂上仍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巴讲到底。
学生在课上只是静静地听,默默地记,教学成为单向传递知识信息的过程。
当然,也有一些老师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动了一番脑筋,在课上运用了投影片、录音机,甚至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软件,师生双边活动搞得热热闹闹。
但仔细观察分析,却发现这仅仅是在教师事先精心策划下“演出”精彩的“课堂剧”而已,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是“导演”这一角色,而并未真正发挥教学“主导者”的作用;而学生在其中只是充当了“群众演员”,其主体地位并未得以突出,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素质教育的根本是要"给学生一把猎枪,而不是给学生一袋干粮"。
要让学生全面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下面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能力,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要宗旨。
而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强调教师的教,不研究学生的学;只强调学习的结果,不研究学习过程和方法;只强调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教学,不仅造成了课堂效率的低下,更主要的是忽视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直接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新精神、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那么,师与生,教与学,究竟应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真实含义又是什么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明确指出;“教育就是引导”、“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
浅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浅析以学⽣为中⼼的教学模式相关推荐浅析以学⽣为中⼼的教学模式论⽂关键词:教学改⾰教学模式以学⽣为中⼼论⽂摘要: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改⾰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的制度,建⽴“以学⽣为中⼼”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主学习的意识,提⾼学⽣的主观能动性。
1 教学与教学模式 教学作为⼀种活动,贯穿于⼈类社会的发⽣和发展过程中。
教学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地位,发挥着核⼼作⽤,它既是教育的主体部分,⼜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如果教育以教学为主,其教学秩序就会稳定,教学质量就提⾼,教育事业就发达。
⽬前,在我国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主流地位,要解决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就必须把学⽣从课堂上解放出来,变以教师为中⼼为以学⽣为中⼼,最⼤限度地调动学⽣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主学习的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2 “以学⽣为中⼼”教学模式的优点 在“以学⽣为中⼼”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不仅分别承担传统的教学者和学习者⾓⾊,还共同担任研究者的⼯作,因为教学和研究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是紧密结合的。
这种教学模式符合习明纳教学模式的特征,它是⼀种讨论式的模式,是师⽣在教学过程中共同研讨学问,通过解决学⽣实际问题从⽽达到学习知识的教学活动。
我国传统的模式属于灌输接收型,⽽且⾄今仍然是⼤多数学校的主要模式,⼀般是教师讲解知识,学⽣接受知识,课后复习完成作业。
“以学⽣为中⼼”的教学提倡的⽅式则属于研究互动型,由教师提出问题,学⽣收集知识,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教师评价总结。
它的⽬的是让学⽣进⾏⾃主学习,独⽴分析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的积极性,锻炼逻辑思维和⼝头表达的能⼒。
在学⽣收集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可以⼩组为基本形式进⾏合作学习,通过协作互动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从⽽共同达到教学所制定的⽬的。
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习者的认知和创造能⼒,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知识,还要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各种实践和应⽤活动进⾏锻炼培养,这也是是该教学模式最看重的。
以学生为主体分组教学效果的论文
以学生为主体分组教学效果的论文以学生为主体分组教学效果的论文摘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新课程《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念。
本文通过在体育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分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分组主体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前言《体育与健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质量与上课的教学模式有密切关系。
初中阶段很广泛地学习多种运动技能,如何结合这些运动技能,让学生更好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真正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考虑,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让学生专心地学,认真地学,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由此,来探讨下初中生以“学生为主体”的分组教学。
为了体现分组教学的质量效果,我对03级初一[3],[4]两个班来对照。
一个班实行分组教学,另一班实行传统教学,为了明确分组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方向,确定教学的内容、项目、考核,我对两个班在开学的头三个周进行掷实心球,立定跳远,50米跑三项的测验作了记录。
学期未再对三个项目测验来对照:传统教学班的合格率提高15%,分组教学班的合格率提高35%。
为了探讨分组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生理,体能的个性心理特征实际出发,从学生对象的实际出发,根据地方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建立分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积极锻炼。
对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分组教学的实施方法分组教学的目的为了体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分组上进行以下分组:1、在组织教学管理上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
按生理,体能和个性心理的区别,划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在教学上有很大的好处,在教学的量上能很好掌握,利于更好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就要从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就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而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实验,是实现学习方式多样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这就要求过去以书本为主、以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比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物理《物态变化》一节中。
传统的教学是以学科的知识为核心的。
一般都是通过教师做演示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再讲解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以及过程特征。
而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以熔化和凝固知识的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因此不能只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熔化和凝固概念的规律本身上,更应该注重学生对凝固和熔化过程的经历和体验上。
首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如“水结成冰、冰熔化成水”这样的典型事例引出熔化和凝固这种现象;然后结合事例引导学生猜想熔化和凝固的条件,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究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猜想不是瞎想,应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所给的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或者对一些可能性做出假设。
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做出记录,以便在验证之后和开始时猜想情况进行对比,这也是一种学习。
有了猜想之后就要进行验证,看猜想是否正确。
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用什么
方案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组织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交流。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教材注重到了在每章、每节的开始尽量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物或现象引入,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事物或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规律。
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力争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这样既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的科学情感。
比如在《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之初,我们就应该避开那些比较抽象的、一般化的物态变化和那些非常严密的物理概念,而应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当中的实例(比如晒衣服的问题)出发,认识到一种具体物质——水的物态变化过程。
“水从衣服上跑掉了!”从这样一个学生很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来认识汽化现象。
再比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的教学,这个知识点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的一个分化点。
但是在现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形式应该进行改革。
尽管在探究活动之后需要一些定量的计算,但是应该尽量避开那些意义并不很大的一些模型化的繁杂的计算,应该像教材当中的例题和作业那样设计一些有实际背景、有实际意义的习题。
再比如《光的反射》的教学,我们不能仅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的落实上,只关注如何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而应该从实际的问题出发,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
自己的身边、物理知识在实际当中是很有用的。
因此我们可以从一些具体的实例出发来引入所要研究的内容并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来解决这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三、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方式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强调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和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感受。
所以物理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材知识内容本身,而应结合学校的物质条件和学生的兴趣、能力水平,开发多种多样的探究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践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探究“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当中,学生从他的实验结果或者从熔化图像上很难看出比较明显的熔化过程,或者可能会发现海波由于过热而不凝固这样的问题。
对于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一方面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问题意识,同时我们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能力水平积极地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些专题研究。
在进行专题研究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到学生之中。
在研究方案的确定、如何查找资料、安全操作措施的防范等等方面给学生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比如在学习了光的折射现象之后,学生会产生这样的问题:“1.对于不同的介质对光的折射是否相同哪?2.清晨看到日出的时候太阳是在地平线以上还是在地平线以下哪?3.海市蜃楼这种
壮观的场面是怎样形成的哪?”对于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常常会表现出较强的探究欲望,为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专题的探究。
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到听老师讲课无法学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