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彦博洞中取球
文彦博洞中取球教案
文彦博洞中取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彦博洞中取球的故事背景和意义。
2. 通过故事,培养学生勇敢、聪明、善于动脑的品质。
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文彦博洞中取球的故事内容。
2. 故事中体现出的勇敢、聪明、善于动脑的品质。
3. 故事所传递的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体会到勇敢、聪明、善于动脑的品质。
2. 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或视频。
2. 教学卡片或黑板。
3. 小组讨论用的道具或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述文彦博洞中取球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讲述故事:详细讲述文彦博洞中取球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3. 分析故事: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文彦博所表现出的勇敢、聪明、善于动脑的品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体现这些品质,以及这些品质的重要性。
5. 总结提升:总结故事中传递的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生活中要懂得与他人合作,共同面对困难。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团结合作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去实践所学。
7. 教学反思: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图片展示:展示文彦博洞中取球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故事情节。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3. 问题讨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彦博为什么要去洞中取球,以及他成功取球的原因。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和情节,传授相关知识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态度等。
文彦博洞中取球教案设计
文彦博洞中取球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数学思考》第四章“解决问题的策略”,详细内容为“文彦博洞中取球问题”。
该问题讲述了一位古代数学家文彦博如何巧妙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彦博洞中取球”问题背后的数学原理。
2. 学会运用逻辑推理和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文彦博洞中取球”问题背后的数学原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直尺、圆规。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圆规、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文彦博洞中取球”的故事情景,引导学生关注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文彦博洞中取球”问题,分析问题背后的数学原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逻辑推理和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3. 随堂练习(10分钟)出示两道类似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类似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文彦博洞中取球问题及解答步骤。
2. 黑板右侧:随堂练习题目及解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2. 答案:(1)将球放入容器中,使球心距离容器底部4cm处。
(2)答案开放,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善于发现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关注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更多类似的数学问题,如“鸡兔同笼”、“李白买马”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1. 故事情境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引起学生共鸣。
文彦博洞中取球教案设计
文彦博洞中取球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数学教材第四章《几何图形与物体的认识》,详细内容为“文彦博洞中取球”问题。
该问题主要涉及立体几何中的球体知识,通过实际情景引入,让学生理解球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球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球体体积公式的应用。
教学重点:球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球体模型、计算器、PPT课件。
2. 学具:练习本、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文彦博洞中取球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球体体积。
2. 新课讲解:(1)介绍球体体积的计算公式:V = (4/3)πr³。
(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公式中各个参数的含义。
(3)讲解球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掌握公式的来龙去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球体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解决文彦博洞中取球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文彦博洞中取球2. 内容:(1)球体体积公式:V = (4/3)πr³(2)例题解答(3)文彦博洞中取球问题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半径为5cm的球体体积。
(2)已知一个球体的体积为5000cm³,求其半径。
2. 答案:(1)球体体积为523.6cm³。
(2)球体半径为7.98cm。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 拓展延伸:课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其他几何体的体积,如圆柱、圆锥等,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文彦博树洞取球文言文原文及注释
文彦博树洞取球文言文原文及注释《文彦博树洞取球文言文原文及注释》是一篇古代文言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少年文彦博在树洞中取回他的球的故事。
此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文彦博树洞取球文言文原文文彦博,年十三,好学不倦。
一日,彦博于园中玩球,不慎将球丢入树洞中。
彦博急得团团转,恨不能将树洞砍倒,取回他的心爱之球。
彦博回家后,夜不能寐,思索良久,方得一计:将细竹削成长条,上盘纱绸,系之于枯枝上,将纱绸伸入树洞,轻轻一拉,球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彦博的手中。
彦博大喜,感叹自己终于学到了一招妙计。
文彦博树洞取球文言文注释1.文彦博,年十三:文彦博是一个年龄为13岁的少年,是本文的主人公。
2.好学不倦:指文彦博十分勤奋好学,不断追求进步。
3.园中玩球:文彦博在园子里玩球,是一种常见的娱乐方式。
4.不慎将球丢入树洞中:文彦博在玩球的时候,不小心将球扔进了树洞里。
5.急得团团转:形容文彦博非常着急和焦急。
6.恨不能将树洞砍倒:文彦博因为球掉进树洞里而非常生气,想砍倒树洞。
7.夜不能寐:文彦博因为球掉进树洞里而晚上睡不着觉。
8.将细竹削成长条:文彦博为了取回球,想到了将细竹削成长条的方法。
9.上盘纱绸:文彦博将纱绸盘绕在竹条上,防止竹条伤到手。
10.系之于枯枝上:文彦博将竹条系在枯枝上,以便将纱绸伸入树洞里。
11.将纱绸伸入树洞:文彦博将纱绸伸入树洞里,以便取回球。
12.轻轻一拉:文彦博轻轻一拉,球就顺着纱绸滑落到了他的手中。
13.大喜:文彦博取回球后非常高兴和开心。
14.学到了一招妙计:文彦博在取回球的过程中,想到了一个巧妙的方法,因此感叹自己学到了一招妙计。
结语《文彦博树洞取球文言文原文及注释》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文彦博取回球的经历,告诉我们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的重要性。
这篇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探讨。
文彦博洞中取球教案设计
文彦博洞中取球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数学思考》第四章“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三节“洞中取球问题”。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文彦博洞中取球问题的背景,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与技巧,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彦博洞中取球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考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挑战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文彦博洞中取球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圆规、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讲述文彦博洞中取球的典故,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关注。
(2)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洞中取球问题的情境。
2. 例题讲解(1)呈现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求解题策略。
(2)讲解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题思路。
3. 随堂练习(1)针对例题设计类似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4. 小组讨论与合作(1)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练习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5. 课堂小结(2)强调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文彦博洞中取球2. 内容:(1)问题背景与情境(2)解题思路与方法(3)数形结合的思考方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教材课后习题2、3、4题。
(2)拓展题:设计一个类似的洞中取球问题,并给出解题过程和答案。
2. 答案:(1)课后习题答案见教材。
(2)拓展题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掌握解题方法。
《文彦博洞中取球》(教科版)
---------------------------------------------------------------最新资料推荐------------------------------------------------------《文彦博洞中取球》(教科版)《文彦博洞中取球》甘肃省金塔县第四中学栗金花《文彦博洞中取球》是一个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
讲的是幼年的文彦博,聪明过人。
在一次和小伙伴们玩儿秋的过程中,不小心把球掉进树洞里。
小伙伴们想了很多办法,都莪米有把球拿出来。
就在大家着急的时候,聪明的文彦博想了一个办法,让大家用装水的工具往树洞里倒,球在水的浮力下,很快浮了上来。
故事告诉小朋友,一定要努力学习知识,并在需要的时候学会运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要求认识的 10 个生字,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积累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愿意主动给家人讲《文彦博洞取球》的故事; 2、通过阅读故事,懂得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文彦博机智、聪明和善于思考的性格特点,能从他取球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并想出其它巧妙的取球办法;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习文彦博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文彦博机智、聪明和善于思考的性格特点。
1/ 5【教学难点】通过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文彦博机智、聪明和善于思考的性格特点。
1.多媒体课件。
2.词语卡片第一课时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踢球吗?如果你们玩得正高兴的时候,球掉到树洞里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聪明的小男孩子从树洞中怎样取球的故事。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简介文彦博:北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
他历仕仁、英、神、哲四帝,出将入相,有五十年之久。
任职期间,秉公执法,世人尊称为贤相。
曾成功地抵御了西夏的入侵。
宰相期间,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为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文彦博洞中取球教案设计
文彦博洞中取球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趣味数学》教材第四章“智趣推理”中的“文彦博洞中取球”问题。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问题的背景,掌握问题中的数学关系,运用逻辑推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彦博洞中取球的故事背景,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2.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故事卡片。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文彦博洞中取球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新课: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关键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1)讲解故事背景,展示问题。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洞中球的数量关系。
(3)讲解逻辑推理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3. 例题讲解:以一道类似的逻辑推理题目为例,讲解解题过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道逻辑推理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分享解题思路。
7. 课堂评价: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故事背景和问题。
2. 板书逻辑推理方法。
3. 板书解题步骤。
4. 板书课堂小结。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道类似的逻辑推理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例题:有三个房间,分别放着2个红球、3个蓝球和4个黄球。
现在要从中取出一个球,要求不能看颜色,只能通过触摸来分辨。
请问如何保证取出一个红球?答案:先从放着2个红球的房间中取出一个球,再到放着3个蓝球的房间,如果取出的是蓝球,则换一个房间;如果取出的是红球,则直接带走。
再到放着4个黄球的房间,如果取出的是黄球,则换一个房间;如果取出的是红球,则直接带走。
文彦博洞中取球教案
文彦博洞中取球教案文彦博洞中取球教案1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宠爱足球吗?几个小伙伴把球踢进了树洞里,怎样才能把球取出来呢?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欢快读书屋,学习课文《文彦博洞中取球》初读课文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5页,自由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读通句子。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标出自然段序号来。
分自然段读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9 个现在我们就找九位同学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一下他们读得怎么样? 评价师我们以后再读课文的时候,就要像刚才那几位同学一样,读得认真听得仔细熟识生字师字宝宝听同学们读得这么认真,也想来考考你们,看看你们熟识了吗?开火车读齐读默读师今日同学们又熟识了这么多字宝宝,老师把字宝宝们放回课文中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这个故事写了一件什么事?生文彦博洞中取球师文彦博是谁生引出第一段宰相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总理,同学们可以想象文彦博官居高位,何等显赫( 出示文彦博图片老师简介)今日我们学习的是关于他儿时的洞中取球的一个故事师文彦博宠爱踢球,球是怎么落入树洞中的呢?谁情愿找出相关段落读给同学们听?师留意读音场师树洞是什么样的? 说明白什么生黑乎乎什么也看不到师说明要想把球取出来是很难的师球掉进了树洞里,小伴侣们多着急啊请同学们自读3——6自然段,小伙伴都想了什么方法来取球,结果怎么样?师谁来读一读第一个小伴侣的方法? 生读师小伴侣的方法是什么师伸手摸板书谁情愿自告奋勇站起来给同学们表演一下捋起袖子摸东西的都动作?师真不错师小伴侣的这个方法结果怎么样失败了板书够不毕竟师还有方法吗?生读总结方法板书竹竿探探不毕竟师这个方法又失败了,还有方法吗 ?谁来读一读生向大人们求援师求援什么意思生请求关怀师其实这个也是一个好方法,当我们再学习或生活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可以向别人请求关怀,但是大人们有方法吗生没有师大人们什么表现板书大人们微微苦笑师这个方法又失败了。
聪慧的文彦博想出了什么好方法?谁情愿读一读课文789自然段生评价师指导朗读文彦博想出方法我们应当读出他喜悦自信的语气,语速要快谁情愿再读第七段师久不做声什么意思?文彦博没说话在做什么?生在观看在推断在思考依据老师小黑板的提示,想象文彦博当时是怎么想的填空 (出示小黑板)文彦博想1 手够不毕竟,说明洞—竹竿探不毕竟是由于洞道——2 ——能绕过弯弯曲曲的洞道,到达洞底而且还能把球慢慢地——师你们情愿看看文彦博是怎样取球的吗?现在就请同学们感受一下(老师操作)师同学们你们看文彦博的这个方法好不好文彦博成功的把球取出来了,他用了社么方法板书文彦博取水灌球出现来师通过洞中取球这件事可以看出文彦博是个怎样的人生擅长观看认真思考遇事不慌师小结文彦博通过细心观看,认真思考,想出方法,取出了掉进树洞的球,真是个智多星难怪他一生做了近50年的官师球取出来了,小伙伴们的心情怎么样,又会对文彦博说些什么呢?师假如要是当时你在场,你想怎么办?欲设如下:1、用火钳(点评:假如洞很浅,用火钳就能夹出来,倒是一个省事的好方法。
文彦博树洞取球的道理
文彦博树洞取球的道理在高尔夫运动中,文彦博是一名备受瞩目和崇敬的选手,他在各个比赛中常常表现出色,特别是在取球方面的技巧和技术,更是无人能及。
那么,文彦博树洞取球的道理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知道树洞取球是高尔夫运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经常会有球落在树洞中,所以如何巧妙地取出球来,就成为了每个高尔夫爱好者必须掌握的技能。
而文彦博在这方面的技术精湛,得到了广大球迷的认可和赞誉。
文彦博在树洞取球时,首先要考虑的是球的位置和角度,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的后续操作和成功率。
他会仔细观察树洞的大小和深浅,并根据球的位置不断调整自己的站姿和握杆方式,保证取球的角度合适,一步步靠近树洞。
其次,文彦博在取球过程中的动作和力度也非常关键。
他会以非常小的力度来挑起球,然后再逐渐加大力度,直到球成功取出。
这样可以避免球被挑飞或者砸到周围的树木,同时也可以保证取球动作的流畅和连贯。
此外,他还会注意握杆的方式和手部的配合,尽量减少杆头和球的接触面积,提高取球的精准度和成功率。
最后,文彦博在积累经验和磨练技巧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
他不断练习树洞取球的技术和方法,探寻自己在取球方面的不足和弱点,并注重观察其他选手的取球技术,不断借鉴和学习。
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修炼,才能将树洞取球技术发挥到极致。
综合起来,文彦博树洞取球的道理在于注重细节,尤其是球的位置和角度,务必保持动作的流畅和连贯,同时要注意力度的控制和握杆方式的变化,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技巧和方法。
只有在不断实践和修炼的过程中,才能将取球技术发挥到极致,赢得比赛的胜利。
《文彦博洞中取球》教学设计(细读感悟)
《文彦博洞中取球》教学设计(细读感悟)《文彦博洞中取球》教学设计(细读感悟)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故事,学生能懂得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文彦博机智、聪明和善于思考的性格特点。
教学主要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朗读感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人物导入。
你们知道文彦博吗?谁能简单介绍一下文彦博?(出示文彦博照片,简介文彦博)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指名介绍。
二、初读识字。
1、我们预习了课文,认识了生字,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你真的认识它们了吗?出示生词卡片:宋踢谷夺斜袖臂摸竿浮自主归类识字:熟字加换偏旁识字:木—宋易—踢由--袖辟—臂干—竿联系生活识字:谷夺浮指读,齐读,开火车读,并相机理解词语。
2、生字宝宝真调皮啊,瞧,他们一下子躲到课文里去了,你还认识它们吗?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三、细读感悟,体会人物特点。
1、通过读课文,你觉得文彦博小时侯是怎样的一个孩子?(从小就善于观察思考,聪明机智。
)2、球掉进树洞后,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文彦博又是怎么做的?抓重点词语理解文彦博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思考:久不做声、够不到底、探不到树洞、微微苦笑等。
四、拓展创新。
创设问题情景:要是当时你在场,你想怎么办?欲设如下:1、用火钳(点评:如果洞很浅,用火钳就能夹出来,倒是一个省事的好办法。
没必要灌水,还得找桶、找水,一桶还不一定行。
)2、长棍子掏(点评:如果洞是横的,直的,用长棍子当然可以。
)3、用吸尘器(点评:这可能是看了《米老鼠和唐老鸭》动画片,唐老鸭一按电钮,就用吸尘器把米老鼠从洞里吸出来了。
)4、往洞里灌水,球就浮上来了!(又一个文彦博!妈妈给你讲过这个故事。
)5、如果洞漏水怎么办?!(太棒了!是的,洞是有可能漏水的呀!突破了传统思维方式!)6、球不要了,让妈妈再买一个!(能把握活动的最终目标,有创意!)以此来启发学生: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思考,这样可以想出好办法。
2024年文彦博洞中取球教案设计
2024年文彦博洞中取球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数学思考》第四章“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三节“洞中取球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文彦博洞中取球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方法,以及此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彦博洞中取球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 能够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类似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文彦博洞中取球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尺子、圆规。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个类似文彦博洞中取球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文彦博洞中取球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方法,强调解题思路和关键步骤。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4. 小组讨论(10分钟)教师点评学生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教材第48页第2题;(2)教材第48页第4题。
2. 答案:(1)答案见教材;(2)答案见教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及时进行课后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类似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文彦博洞中取球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同时,注重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使学生在课后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小组讨论的组织与引导;4. 作业设计的生活化与应用性;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教科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文彦博洞中取球》教案(1)
反思内容
学生参与度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何,是否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
反思内容
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表现出兴趣和热情。
改进措施
调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微调,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
改进措施
优化教学方法
尝试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使用游戏、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
教科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 文彦博洞中取球》教案
授课教师:
2023-12-29
目
CONTENCT
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教学难点与重点 • 教学准备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反思与改进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02
01
03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
讲述一个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提问导入
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激发 学生的好奇心。
图片导入
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引导 学生进入课文主题。
课文讲解
02
01
03
朗读课文
教师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改进措施
加强学生参与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设计更多的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 的课堂参与度。
通过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以及积极的 鼓励和肯定,营造出更加活跃、有趣的课堂氛围。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评价方法
文彦博树洞取球
一不小心,球滚到一棵老树下不见了。
大家赶过去一看。原来树 下有个洞,球滚到洞里去 了。
一个高大的小朋友趴在地上,把手伸进洞里,想把球 拿出来,不行!洞深着呢,手根本碰不到球。
又有人用树枝来拨,洞是曲曲弯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也不行。 怎么办呢?难道球就这样没了?
文彦博可聪明了,
他想了想说:“有啦,大家快回家拿水桶、 水盆去!”小朋友们纷纷回家拿来了水桶、 水盆。你能猜到文彦博要用什么办法捡球 吗?
《文彦博洞中取球》教学课件
你认为文彦博是怎样的人?
你应该的品质。
认一认
宋 sòng 踢 tī 夺 duó 斜 xié 臂 bì 竿 gān
谷 gǔ 袖 xiù 浮 fú
读一读
宋朝 宰相 打谷场 手臂 灌水 黑魆魆 漂浮 踢球 竹竿 一桶桶水 一盆盆水
读一读
弯弯曲曲 自告奋勇 久不做声 捋起衣袖
读一读
你争我夺 兴高采烈 不歪不斜 微微苦笑 又深又黑
文彦博,字宽夫, 汾州介休(今属山西) 人,北宋时期政治家。 文彦博历仁、英、神、 哲四朝,任将相50年。 任职期间,秉公执法, 世人尊称为贤相。
自由读文,预习时没 有认熟的字,借助拼音 再读几遍。做到不丢字、 不加字。
文彦博是北宋(sòng)有名的 宰(zǎi)相(xiàng),他小 时候爱踢(tī)球。
一天,文彦博与村里的小朋友在 打谷(gǔ)场上踢球。大家你争我 夺(duó),正踢得兴高采烈时, 那只球被不歪不斜(xié)地踢进 了一棵古树的树洞里。洞里黑魆魆 (xū)的,什么也看不见。
久不做声的文彦博这时叫道: “别急,别急。我想出了一个好办 法———快回家去取水来!”
咕嘟嘟,咕嘟嘟……一桶桶水, 一盆盆水,直往树洞里灌(guà n)。
很快,树洞里灌满了水,球浮 (fú)到洞口上来了。
课文主要写了 一件什么事?
思考:洞中取球 很困难吗?从哪能 看出来?
讨论:“久不做声”说明当时 文彦博会是怎样想的?
一个小朋友自告奋勇地捋(luō) 起衣袖(xiù),身子趴在洞口, 将手臂(bì)伸进深深的洞里。摸呀, 摸呀,够不到底。
故事——文彦博智取皮球(另附儿童诗国徽)
文彦博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他小时侯就爱动脑筋想问题。有
一天,他和一群小伙伴一起踢球,踢着踢着,一个小孩用力过猛, 球飞出老远,后来就滚到墙角一棵大树下不见了。
小朋友们感到很Biblioteka 奇怪,找来找去,最后发现球掉到树洞里 去了。洞很深摸不到, 树根缠绕在一起,又 挖不动,怎么办呢?
大家正发愁时,文 彦博端了一盆水走过来 说:“大家快来帮忙,
我们用水把洞灌满,球
就会上来。”小伙伴听 了非常高兴,大家一起
端水,球很快就从洞里
钻了出来。小朋友们, 这个办法你们想到了吗?
国 徽
另附:儿童诗一首
我拾到一枚硬币, 我去交给老师, 我要先擦掉它上面的污泥。 为的是让硬币上的国徽像一颗星, 闪烁在我的小上的温暖的手心里。 我走在大街上, 我扶起一个摔倒的小弟弟; 我看见 警察叔叔甜甜的微笑, 把他帽子上的国徽映照得更美丽。 我每天走过天安门, 我看见 我们的国徽和太阳在一起, 照耀着我, 也照耀着祖国开满鲜花的土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主要写了一 件什么事?
思考:洞中取球 很困难吗?从哪 能看出来?
讨论:“久不做 声”说明当时文彦博 会是怎样想的?
文彦博“久不做声”是在观察,在判断, 在思考。“够不到底”说明树洞很深,“探不 到洞底”说明树洞弯曲,基于这样的情况, 水是最好的能进入洞底的东西,而且水有浮 力,这两个条件是可以将球取出的。
你应该学习文彦 博的什么品质?
爱动脑筋、善于分析 和思考的品质。
弯弯曲曲 自告奋勇 久不做声 黑魆魆
你争我夺 兴高采烈 不歪不斜 微微苦笑 又深又黑
斜 袖 宋 踢 浮 臂 竿 谷 夺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 休(今属山西)人,北宋 时期政治家。文彦博历仁、 英、神、哲四朝,任将相 50年,文彦博于辅助朝政, 平雪冤狱,处处为百姓着 想,多所建树.文彦博在 北宋王朝中期社会的稳定 与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 积极作用。
自由读文,预习时 没有认熟的字,借助 拼音再读几遍。做到 不丢字、不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