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声音是什么 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2012年秋)

合集下载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_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的第一节,主要涉及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特性。

具体章节内容如下: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通过实例解释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并解释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的差异。

3. 声音的特性:讨论声音的三个主要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并通过实例解释这些特性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学生能够描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3. 学生能够区分并理解声音的三个主要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声音特性的理解。

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以及声音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扬声器、乐谱、玻璃杯、水、尺子。

学具:笔记本、尺子、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注意声音的来源和特点,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声音的产生(1) 讲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演示实验:用尺子敲击桌子,让学生观察尺子的振动和声音的产生。

(3) 学生实验:用尺子自己尝试敲击不同物体,观察声音的产生。

3. 声音的传播(1) 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

(2) 演示实验:将扬声器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声音在水中传播。

(3) 学生实验:在空气中传播声音的实验,观察声音的传播。

4. 声音的特性(1) 讲解声音的三个主要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

(2) 实例讲解:通过乐谱和音乐,让学生理解响度、音调和音色的区别。

(3) 学生实验:用尺子敲击不同硬度的物体,观察声音特性的变化。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声音的产生:振动→ 声音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声音的特性:响度、音调、音色七、作业设计1. 描述声音的产生过程。

八年级物理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案苏科版

《1.1声音是什么》【目标】(1)通过科学探究,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4)知道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掌握声速相关的计算。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能描述发声体的主要特征。

【难点】设计探究实验,能分析解释简单的声现象,进行声速的计算。

【要点1】 声音的产生〖活动〗利用一张纸、一杯水,一个笔帽、一根橡皮筋等身边物品,使它们发出声音。

试试看,你有多少种方法?〖分析〗物体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探究〗音叉的发声〖质疑〗(1)我们说话时,声带在振动吗?如何论证? 。

(2)敲击鼓面发声时,鼓面在振动吗?如何论证? 。

(3)发声的物体一定是固体吗? 。

〖思考〗古诗“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各种声音的声源分别是什么? 。

〖总结〗【要点2】 声音的传播〖活动〗(1)你把耳朵紧贴着课桌的一端,你的搭档在另一端用铅笔轻轻敲击,你听到声音吗?将耳朵离开桌面,再听敲击声,比较一下两次声音是否一样?(2)将衣架挂在细绳中央,用铅笔敲击衣架时,仔细聆听。

再用绕有 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你又听到了什么?(3)把耳朵贴在盛水鱼缸外面,把石头放在水中敲击,你听到了什么?(4)将一部正在播放MP3的手机用细线悬挂在广口瓶中央,再把瓶内空气抽出。

仔细听声音有什么变化? 〖思考〗如果瓶内空气越来越接近真空,那么声音还能传播出来吗? 〖质疑〗瓶内空气能全部抽掉吗? 〖总结〗【要点3】 声音是一种波 声能〖思考〗声音传播为什么一定需要介质,声音在介质中又以什么形式传播呢?〖活动〗〖总结〗【要点4】 声音传播的快慢 声速〖思考〗(1)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为什么我们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呢?(2)为什么我们有时能听到回声,有时听不到回声呢?〖活动〗(1)阅读:课本10页。

(2)估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1声音是什么 学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1声音是什么 学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1声音是什么学案声音是什么一、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一般规律的方法。

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及声波具有能量。

二、预习交流:1.我在预习过程中,所做的小实验成功是否成功了?2.我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是?三、互动突破:(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条件1)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通过预习时的探究,想一想上述物体在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2)做一做:A、把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讲话时是否感觉到声带的振动?B、把发声的音叉轻触面颊,有什么感觉?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固体、液体、气4)活动:将一部正在播放MP3的手机用细线悬挂在广口瓶中央,再把瓶内空气抽出。

仔细听声音有什么变化?想一想:如果瓶内空气越来越接近真空,那么声音还能传播出来吗?当然我们不可能把瓶内空气完全抽掉,但我们可以把条件理想化,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理想化模型法。

结论: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真空(能不能)传声。

(二)声波具有能量1、一块石头掉入水中,水波会从落点向四周传播。

正在发声的音叉叉股向外振动时,压缩邻近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形成“密部”);当叉股向内侧振动时,这部分空气又被拉伸(形成“疏部”)音叉持续的振动便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向四周传播的空气波——声波。

当声波传入人耳时,会引起鼓膜振动。

人就听到了声音。

2、声速1)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用什么证据来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2)如果声音传播需要时间,那么如何测定声音在空气中的播速度?请设计一种实验方案。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在水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约为1500 m/s;在钢铁中传播得更快,速度可达5200m/s。

3、声能想一想:在预习过程中,将点燃的蜡烛靠近正在播放音乐的喇叭前,烛焰被摇晃。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_教学设计我的孩子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索一个神秘而又熟悉的朋友——声音。

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是希望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让大家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提高我们对声音的认识和理解。

一、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在空气中传播;3.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4. 能够运用声音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声音的特征;2.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扬声器、音叉、玻璃杯、水、纸牌;2.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四、活动过程1. 引入:大家在生活中都听到过哪些声音?它们有什么特点?2. 探究声音的产生:(1)实验一:将扬声器放在桌子上,播放音乐,感受扬声器的振动;(2)实验二:将音叉放在桌子上,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3)讨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探究声音的传播:(1)实验三: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纸牌敲击玻璃杯,观察水的波动;(2)实验四:在空气中,用纸牌敲击玻璃杯,观察是否有声音传播;(3)讨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在空气中传播。

4. 探究声音的特性:(1)实验五:播放不同音调、响度、音色的声音,让大家分辨;(2)实验六:用实验记录表记录实验五的声音特征;(3)讨论: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

5. 应用拓展: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的解释。

五、活动重难点1. 重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声音的特征;2. 突破方法: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声音的传播和特征。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这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大家基本掌握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但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对声音的传播和特征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加强。

同时,大家能运用声音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1声音是什么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1声音是什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1声音是什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介绍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 声音的特征: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4. 人耳的听觉范围:介绍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以及超声波和次声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能区分它们。

3. 知道人耳的听觉范围,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

难点:声音特征的区分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听一些不同的声音,如音乐、噪声等,感受声音的特色。

2. 知识讲解:(1) 声音的产生:通过实验展示扬声器和音叉的振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 声音的特征: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4) 人耳的听觉范围:介绍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以及超声波和次声波。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声音的特征和传播原理进行解释。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4. 人耳的听觉范围:超声波、次声波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 实验报告:观察不同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记录音调、响度和音色。

答案:1. 教材练习题答案。

2. 实验报告答案:观察到不同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记录了音调、响度和音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概念和特点;2.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3.掌握声音的基本性质和测量方法;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教具:音叉、响板、弹簧、音频设备等;3.实验器材:空瓶子、电吹风等;4.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导入1.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自然界中不同声音的声音片段,让学生感受不同声音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探究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实验一:使用音叉和弹簧进行实验。

–步骤:a.学生手持音叉的一端,将其在响板上敲击;b.观察响板的震动和声音的产生;c.将音叉的另一端贴近耳朵,观察声音的传播。

•实验二:利用空瓶子和电吹风进行实验。

–步骤:a.将空瓶子的口部对准电吹风的出风口;b.打开电吹风,调节不同的风速;c.观察空瓶子的瓶口是否产生声音。

知识讲解1.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并由此引入声音的概念和特征。

•什么是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在空气等介质中传播而能够使人听觉器官产生听觉感觉的物理现象。

•声音的特征:–高低音调:与声音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高则声音高,频率低则声音低;–响度:声音的强弱程度,与声音振幅有关;–音色:声音的独特特征,由声音的谐波构成。

2.介绍声音的传播方式。

•机械振动传播:声音通过物体的振动传播,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空气中的声音传播:声音是通过空气分子的振动产生的,因此在真空中无法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空气中的声音速度约为343米/秒。

实践应用1.针对声音的特性和传播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个人交流:声音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如语言、电话等;•音乐及演出:声音是音乐和演出的基本元素,如乐器演奏、演唱会等;•震耳欲聋声音:如火车喇叭、汽车喇叭等警示声音;•音响系统:声音通过扩音器、喇叭等设备放大和传播;•声纳及雷达:声音传播的原理可应用于声纳和雷达等技术。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1声音是什么学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1声音是什么学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1声音是什么学案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能够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

2. 声音的特征:介绍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即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3. 声音的单位:学习声音的单位,包括分贝和频率,并且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知道声音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声音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声音的单位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扬声器、音叉、尺子、玻璃杯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 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加深对声音特征的理解。

4. 练习:通过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声音是什么?产生:物体的振动传播:固体、液体、气体特征:音调、响度、音色单位:分贝、频率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 解释一下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 计算一下你所在教室的噪声等级,并提出改进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入、讲解、实验、练习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以及声音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声音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超声波、声纳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1、声音是什么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1、声音是什么_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章的第1节,主要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振动停止,声音也会停止。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

2. 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理解。

难点:声音传播条件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声音的特性解释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气球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然后提问:“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它是如何传播的?”引发学生的思考。

2. 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通过实验演示声音的传播过程。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声音传播条件的学习。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声音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敲鼓时离鼓近的人觉得声音大?”6.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什么?2. 声音的三个特性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案:1. 声音的产生条件是物体的振动,传播条件是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 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如吹笛子时,吹得越高,音调越高;响度与振幅有关,如敲鼓时,敲得越重,声音越大;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如钢琴和小提琴演奏同一曲目,音色不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教案活动名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其相关特性。

设计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理学科的趣味性。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在空气中传播。

3.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4.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其特性。

2. 难点: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扬声器、音叉、气球、细线、泡沫球、玻璃杯、水、尺子。

2. 学具:记录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实验一:声音的产生(1)将扬声器连接到音响,播放不同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响度和音调的变化。

(2)让学生用手触摸扬声器,感受声音的振动。

3. 实验二:声音的传播(1)将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花的溅起,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让学生拿气球,对气球说话,感受声音在气球中的传播。

4. 实验三:声音的特性(1)用尺子敲击玻璃杯,让学生观察玻璃杯的振动,并记录下来。

(2)让学生用泡沫球接触正在发声的扬声器,观察泡沫球的跳动,并记录下来。

5. 实践环节:声音的特征(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他们的实验成果。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其特性。

2. 难点: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和理解。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其特性。

在实践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

但在声音特征的区分和理解上,部分学生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八年级物理上册 1.1 声音是什么学案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1.1 声音是什么学案  苏科版

1.1、声音是什么导学目标: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2.能估测常见物体的尺度3.能正确使用刻度尺4.知道测量误差和减小误差的方法【自主学习】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现象:1、发声的皮筋正在。

2、人在发声时能感觉喉部有。

3、乒乓球被弹开,间接说明发声的音叉正在。

方法: 法,音叉微小振动转化为乒乓球跳动,可以使现象,便于。

4、水花溅出,是由于振动造成的。

5、纸屑的跳动是由于的造成的。

归纳:大量实验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产生的,即声音产生的条件是。

二、哪些物体能振动发声?现象:皮筋、声带、音叉、鼓面、扬声器都是体,能振动发声;流水是,能振动发声;管乐器就是利用管内的振动发声的。

归纳:我们把的物体叫做。

、、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

三、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现象: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都是通过传播的。

水中的鱼会被岸上的声音吓跑,说明声音也可以在中传播。

耳朵贴在桌面也可以听到声音,说明声音还可以在中传播,而且听到的声音更响,说明固体的好。

归纳:声音可以在、和中传播。

【合作探究】四、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实验现象:抽气时,空气越来越,声音越来。

推想:当抽成时,将。

结论:声音在真空中传播。

即声音传播的条件是要有。

方法: + ,称为。

五、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是一种,叫做。

声音是以的方式传播的。

方法:用水波引入声波的学习,采用了法。

六、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么空气: .水: .钢铁: .声音在不同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的。

声音在中传播最快,在中传播最慢。

v固 v液 v气七、声音具有能量声波体内结石,能使物体,这表明声音具有,这种能量叫做。

【精讲点拔】【自主评价】3.5光的反射【实验观察】光的反射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回来,这种现象叫。

【实验探究】一、探究光的反射规律1、反射现象中的术语2、纸板可以呈现光的。

(一)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1、现象:只有在纸板处于时才同时显示两条光路。

2、结论:、和同一平面内。

声音是什么导学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声音是什么导学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1.1声现象----声音是什么(学案)【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一般规律的方法。

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3、声波具有能量。

【预习导航】1、用手摸一摸家里正在发声的电视机的喇叭或音箱,你可以感觉到喇叭在。

2、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3、通过课本活动1.2,你可以得出,声音可以在、、中传播,但不能在中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是以波动的形态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

声音还具有能量,叫做。

5、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在水中传播要比空气中要,在钢铁中传播比水中还要。

【互动课堂】知识点一:探究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利用身边的物体(如一张纸、橡皮筋、笔帽、水、三角板等),使它们发出声音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与不发声的不同,归纳出发声的物体的共同特征:_______.我还发现有的物体发声振动明显,有的物体振动的不明显.人讲话时发出的声音是什么在振动呢?我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我是这样来验证的. ______________.总结: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产生的.(同学们这就是给物理名词下定义.)物理学上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_______.注意:正确理解“正在发声”.一个物体只有在发声时才是声源.【误区警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1.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__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

2.图1-2所示实验:第一步验证的问题是:声音可以在________中传播;第二步验证的问题是:声音可以在________中传播。

该步骤中声音通过_______传入人耳;手指堵住双耳的目的是____________;该步骤实验时还发现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案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1.1 声音是什么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振动停止,声音也会停止。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音的特性:介绍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4. 声音的单位:学习声音的单位,包括分贝(dB)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以及声音的单位。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声音的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讲桌、粉笔、黑板、实验器材等。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听一些不同的声音,如钟声、掌声、水声等,并思考这些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讲解声音的产生: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讲解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 讲解声音的特性:介绍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5. 讲解声音的单位:学习声音的单位,包括分贝(dB)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做一些有关声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声音是什么1. 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停止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固体、液体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 声音的特性音调:频率有关响度:振幅有关音色:材料和结构有关4. 声音的单位分贝(dB)七、作业设计答案:敲击钟时,钟体振动产生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出去。

在空气中说话时,声音也会通过空气传播,但传播过程中会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导致声音变小。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案
师:声音也是一个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五、声能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了解声能。
生: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学生们用细线吊着挂衣架或钥匙在桌边轻敲,一次在空气中听,一次用绕有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来听。
两同学一组,让一位同学轻敲桌子的一边,另一位同学在桌子的另一边听,然后两位同学再交换,体会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师;这个声音是由笔帽的振动产生的还是由气体
生1:人说话、唱歌,小鸟呜叫,蝉呜叫,许多动物。
生2:机器,收音机,拍打桌面等。
生3:抖动纸张可以使纸发出声音,把橡皮筋绷紧,用手指拨动可发出声音,敲击笔帽可发出声音,敲击水杯可发出声音。
生4:纸不抖动就不产生声音,物体不敲打就不产生声音。
生5:正在振动的橡皮筋,用手捂住它,使它不振动,它就不产生声音了。
生:因为水能传声,会吓走将要上钩的鱼。
生齐答:能
生齐答:因为固体、液体能传声。
生齐答:听不到声音,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仔细观察
学生阅读课本。
学生观察
学生阅读。
教后记
这些物体为什么能产生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什么?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
师:用你身边的纸、橡皮筋、笔帽、一杯水,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教师分别找学生演示并说明
师:注意观察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变化
学生进一步仔细观察
师:抖动纸张、拨动皮筋、敲击物体,物体发声,这里有什么共同点?
生6: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复备课
的振动产生的?
师:液体能不能产生声音呢?
帅;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

1.1 声音是什么 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2012年秋)3

1.1 声音是什么 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2012年秋)3

教学过程复备一、亮标导学:【引入新课】:同学们,大家一定都听说过“嫦娥奔月”、“千里眼、顺风耳”等神话故事吧,过去的神话,如今正一步步地变成现实。

我们今天的生活,在古人眼里,应该就是神仙的生活了,(多媒体:繁华的街市夜景、潜水艇发射导弹、发射卫星)在这些现象里,隐藏着无数的物理知识。

离开了物理知识,就没有这繁华的街市、没有这海中的钢铁蛟龙,人类就无法实现登天的梦想。

物理是有用的,而且也是有趣的,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这美妙的物理世界吧!【出示目标】:1、了解各种有趣的物理现象。

2、知道物理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检查预习】:二、解疑助学:【活动探究】:1、钟罩里的蜡烛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简单的现象。

演示:教师取出一长一短两支蜡烛和一个玻璃钟罩,点燃蜡烛(在罩上钟罩时让学生猜测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蜡烛会熄灭并预测哪支蜡烛先熄灭)刚才大家都做出了猜测,猜对猜错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要勇于调动自己的2、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字如图,你发现了什么?在观察过程中,改变书与杯子的距离,再次观察,看看字有什么不同?3、用玻璃板、课本、搪瓷盘、塑料板、薄铁片等物品,试一试,如图,隔着上述物品,磁铁对铁钉的吸引会变化吗?思考:为什么隔着物体还能吸引铁钉。

4、开水烫瓶:在一空的饮料瓶中,倒入适当的开水,然后摇晃几下,直到瓶口出现“白气”,将瓶中的水倒去,迅速盖上瓶盖并拧紧,放在桌面上自然冷却,观察现象。

5、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在杯子里装满水后,放回形针之前,请大家先来猜猜看最多能放多少枚水会溢出?接下来我们一起动手做做看,看看到底最多能放多少枚?(注:很多学生猜测只有20—50枚回形针就会有水溢出了。

当看到所放入的回形针个数大大超过了预测值,非常吃惊。

好奇心不言而喻。

)6、指导阅读、交流讨论阅读课本P5 “读一读”,交流回答问题:物理学中科学探究一般经历哪些环节?三、精练促学【课后作业】将一个生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食盐并使其溶解,注意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并对这个现象提出问题教学后记:。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1 声音是什么教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问题驱动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出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声音的三个特征。

难点:声音传播的介质,声速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话筒、音叉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器材的振动现象,如扬声器和音叉的振动。

3.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4.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声音的三个特征。

难点:声音传播的介质,声速的概念。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声音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声音传播的介质和声速的概念上仍存在一定的困惑。

在课后,我将继续深化这两个方面的教学,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传播规律。

同时,我还将引导学生进行声音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声音的产生:我选择了扬声器、话筒和音叉等实验器材,通过直观的振动现象,让学生亲眼看到并感受到声音的产生。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1 声音是什么 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1 声音是什么  学案

声音是什么【学习目标】1.能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2.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能自己设计实验说明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了解“真空不能传声”这一结论的得出过程3.了解声音是一种波,并通过实例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4.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

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5.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探究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学习难点】对声波的理解。

【学习过程】一、对声音的认识对物体发声与不发声加以区别;即通过大量发声现象的归纳,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由于人眼不容易直接观察到发声体的振动,探究时是借助音叉触及面颊时的感觉,音叉击起的水花来显示音叉发声时在振动;在实验的基础上,运用“理想化”的思维方法得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运用“类比”的方法,将声波和水波相类比,从而对声波有粗略的认识。

二、声速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时间?举例说明如何设计估测声速的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计算公式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有何不同?【课后巩固】1.人在讲话时,用手指摸颈前喉头部分,会感觉到声带在;登上月球的两个宇航员面对面站着也不能直接交谈,这是因为。

2.在一根长铁管的两端,一人用同样的力敲击两次发出同样的声音,另一人在另一端,第一次站着听,第二次耳朵贴者铁管听,则这两次听到的声音第次听到的大些,这是由于铁管比空气的传声。

(选填“速度快”或“效果好”)3.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响声马上消失,这是因为()A.声波传到人体中去了 B.鼓面停止了振动C.鼓的振动频率变低了,人耳听不见 D.声音太小4.吹气球时不小心把气球吹破了,发出“嘭”的声音,这响声是由于()A.球皮吹大时发出的响声B.吹气时球内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C.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的声音D.球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5.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对原声和回声区分开来。

1-1 声音是什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1-1 声音是什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1.1声音是什么学习目标1、通过科学探究,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4、知道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掌握声速相关的计算。

一、知识梳理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而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发声的物体叫做。

固体、、都能成为。

2.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法。

3.声音可以在、、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声音在中传声效果好。

4.在观察客观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想,从而认识事物本质,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法。

5.通常情况下,空气中的声速为 m/s;水中传播速度为 m/s;钢铁中传播速度为 m/s。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v固v液v气。

6.声音在空气是以的形式传播的。

声音向四周传播时,若遇到高大障碍物会回来,这种现象叫现象。

一般而言,人耳区分原声和回声的反应时间为 s左右。

一般而言,人与障碍物至少相距 m才能听到自己的回声。

7.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

8.在物理学中借用直观、容易理解的东西来掌握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东西,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法。

二、典型例题类型一、声音的产生〖例1〗在“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声响是由于铃受到金属珠子的敲击产生而发声的,二胡是靠振动发声,军号是靠振动发声,“黄河在咆哮”是的振动发出声音的。

〖例2〗下列各事物中,不属于声源的是()A.“声呐”探测敌方潜艇 B.蝙蝠在黑夜中飞行C.挂在胸前的哨子 D.手臂振动〖例3〗用手按在自行车的铜铃上,无论怎样用力敲打,铃声也不会清脆,这是因为()A.手按在铃上,声音传不出来 B.手按在铃上,铃根本不振动C.手按在铃上,影响了铃的正常振动 D.手按在铃上,周围没有介质类型二、声音的传播〖例4〗正要咬饵上钩的鱼,突然听到脚步声受惊逃走,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A.大地——空气——水——鱼 B.空气——水——鱼 C.大地——水——鱼 D.水——鱼〖例5〗如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A音叉时,与B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还能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

苏科版物理八上1.1《什么是声音》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上1.1《什么是声音》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上1.1《什么是声音》教学设计作为幼儿园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启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至关重要。

因此,我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科学活动——探究声音的奥秘。

一、设计意图我的设计以幼儿的日常生活为出发点,通过一系列互动性强、操作性高的活动,引导孩子们发现声音、了解声音。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活动,我希望孩子们能够:1.认识声音,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能够辨别不同的声音;3.培养合作和分享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难点:能够辨别不同的声音,并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扬声器、各种发声玩具、气球、纸杯等;学具:记录本、彩笔。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我带领孩子们做“听声音猜物品”的游戏,让他们闭上眼睛,通过听到的声音来猜测我手中的物品。

2. 发现声音:让孩子们观察和触摸扬声器,感受声音的振动,并尝试自己动手产生声音。

发声方式,并记录下来。

4. 分享发现: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大家分享他们的发现和实验过程。

5. 声音的传播: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了解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践,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难点:让孩子们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的科学现象。

同时,我也计划开展更多的科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不断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通过本次活动,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感受到科学的乐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探索中成长。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情景引入:我选择了“听声音猜物品”的游戏,这个游戏不仅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还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地接触到声音这个概念。

2. 发现声音:在这个环节,我让孩子们触摸扬声器,感受声音的振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声音是什么[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

2.知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了解声音是一种波,知道声波具有能量。

4.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实验和思维能力,在科学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具、学具、实验器材]教具:音叉、橡皮锤、铁架台、细线栓着的乒乓球、小电铃、真空罩、抽气机、水槽、水、两个小石块。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难点:声波课本解读一、声音的产生1、探究活动:同学们用手摸自己的喉部,注意观察喉部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提出猜想: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产生的。

2、将一橡皮筋拉长,橡皮筋___(发出、没有发出)声音,因为________,用手拨动皮筋,皮筋____(发出、没有发出)声音,因为___________。

3、在一面锣上放上一些黄豆,用锤子打锣,现象是_________,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要想使锣的声音立即消失,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4.有许多物体发声时的振动是不易用眼睛直接看见的,根据实验描述下列实验现象。

①音叉与皮肤:__________。

②音叉与乒乓球,现象:_________________。

③扬声器与小纸人,现象:________________。

④音叉与铅笔芯,现象:______________。

⑤音叉与水,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量发声现象都说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叫做声源。

6、以上方法中适及三种物理方法,其中有:比较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化(放大)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发声体1、在固体、液体、气体中,能发出声音的有_____________。

2、①钢琴②二胡③口吹笔帽④潺潺流水⑤古筝⑥编钟⑦惊涛拍岸,在以上物理现象中,属于固体发声的有______,属于液体发声的有____,属于气体发声的有______。

(填编号)三、声音的传播1、气体、液体和固体能传声的有_________,____的传声性能较好。

以下各种现象分别属于什么传声。

①在水槽内的水中敲击两块小石块,可以听见敲击声:____。

②将耳朵紧贴桌面,用手指轻敲桌面,可听见敲击声:____。

(下课后可以利用楼梯扶手或墙壁)③“土电话”____④用牙齿分别咬住与不咬住铅笔,敲打铅笔,比较这两种情况下我们所能感觉到的声音,得到结论是:______________。

⑤在衣服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并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双手上,比较以下两种情况下耳朵听到的声音:__________________。

A.两手悬在空中 B.两手堵住耳朵。

2、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或收音机)放入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空气,现象是:_____________,由此可以推断:_______________。

3、宇航员在月球或太空中上应通过____交谈,因为____________。

4、老师在课堂讲课的声音是通过_____传入同学们的耳中的。

5、关于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在__、___和___中传播,但不能在___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叫___________。

6、下图中,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会使乒乓球振动,这个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

7、山里人如何找地下水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声音与能量1、声音是一种___,它具有____。

如图所示的波形中,___图可以表示声波。

2、声波能使玻璃杯破裂、声波碎石、振动的扬声器(低音炮)使烛焰摇晃,这些现象都说明______________。

3登山运动员在雪山时,不能大声讲话,这是因为__________,从而可能引起雪崩。

【第一大课时】五、声速的测量与回声1、声音在15℃的速度是340m/s,读作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声音在____中传播速度最快,在____中的传播速度最慢(固体、液体、气体)2、声速的测量1:在离计时点170米的地方看烟计时,直到听到声音,停止计时,此时秒表的读数是t,则声速是___。

3、声速的测量2:学生分成2组,在实验前将秒表同时开始计时,一组在发令枪附近,听到声音或看到发令枪冒出的烟开始计时,一组在离发令枪170米的地方,听到声音开始计时,最后比较两组秒表的差值为t,即声音的速度是____。

4、实验表明:回声传到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时,人耳才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

要听到回声,障碍物距发声体最近距离应该为_____________。

5、对离你10米远的高墙减话,从喊话到听到回声需要的时间是_______秒,此时你________(能、不能)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来,因而回声和原声_________。

6.放学了,小明站在路边等小军,小军在后面追了上来并大喊了一声“我来也”(如图所示).如果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变为0.1m/s,则小明听到的声音应该是“____________”.6、①打雷时总是先____,后_____,因为___________。

②成语“迅雷不及掩耳”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应从________________(看到发令枪冒烟、听到枪声),否则计时结果将会偏____(大、小)7、设想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是0.1m/s,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8、某人打靶,靶与人的距离是340米,子弹从开枪口经过1.5秒,某人听到子弹击中靶的声音。

设空气阻力不计,声音的速度是340m/s,则子弹离开枪口时的速度是多少?9、子弹的速度是大于声音在空气中速度的,乙在用枪瞄准甲,甲在_______(听到声音时、看到枪冒烟时)躲开才是安全的。

10.有一飞机由南向北飞行,当小明听到飞机的轰鸣声时是头顶的正上方时,飞机的实际位置在小明所在位置的_____(南、北)方。

五、巩固练习1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人在讲话时___在振动,蚊子是靠___振动发出声音的。

声音靠___传播,固体、液体、气体___(能、不能)传声,真空__(不能、能)传声。

2.吃饭时,如果吃到一粒砂子,自己听到声音比别人听到声音的响,因为________________。

3、被称为音乐之父的奥地利音乐家贝多芬,在晚年时由于耳朵听力下降,你知道他怎么听音乐的吗?与我们本节哪个知识点有关?4、在月球上做音叉与乒乓球的实验,出现什么现象?5、一报道说今日有一彗星撞上了月球,在地球上的人们都听到巨大的响声。

分析这句话存在什么问题?竞赛园地1.一架飞机水平匀速地从小明的头顶上飞过。

当他听到飞机发动机的声音从头顶正上传来时,发现飞机在他上方与地面约成60°角的方向,这架飞机的速度大约是声速的____倍。

(33) 2.一部科幻电影中有这样的场面:一艘飞船在太空遇险,另一艘飞船在前往营救的途中,突然听到了遇险飞船的巨大爆炸声,接着看到了强烈的爆炸火光。

请你给导演指出这个场景中的两处科学性错误:(1) ;(2) 。

【(1)不可能听到爆炸声,因为太空是真空(2)即使能听到爆炸声,也不是先听到,因为光速比声速大】3.如图,甲、乙分立在一堵墙的对面,两人间距为L ,/2.当甲用发令枪开了一枪,乙经a 秒听到第一声枪响,问再经______秒,乙能听到第二声枪响.据测定,人耳要把两次声音分辨开来,至少需要相隔0.1秒,因此,两人的间距L 须大于等于____米.(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a 34】巩固练习2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举两例说明。

2.声音以__________形式传播,声音靠_________来传播,而且声音在固体、液体和空气中传播的速度_______ (填“相同”或“不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_______,在真空中_______(填“能”或“不能”)传声。

3.下列关于声音产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有发声体存在就可以听到声音B.昆虫都是用翅膀振动发声的C.只要发声体在振动,我们就可以听到声音D.凡是能发声的物体一定都在振动4.下列现象中属于由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的是 ( )A.讲话发声B.敲钟发声C.蝉发声D.吹竖笛发声5.声音能靠 传播,它是一种 ,它能够粉碎石子,因而它还具有 。

声音在水、空气、铁棒中传播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排列是 。

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无法听到对方讲话的声音,这是由于 不能传声。

6.“山间铃响马来帮”这句话中,铃响是由于铃身受金属珠子的撞击_________而发声;在山间小路上人们听到很远处传来的铃声,是通过____________传入人耳。

7.北宋时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古法以牛皮为天服(即箭袋),卧则为枕,取其中虚,附地振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声也。

”其意思是: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时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

这段记载蕴涵了什么科学道理?8.冬天的夜晚,小明外出办事时刮起了大风。

他路过路旁的一根输送电能的电线杆下时,听到电线发出“呜——”的怪响,吓了一跳。

小明不知造成电线发出怪声的原因是什么,请你帮他解释一下。

9. 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做了以下几个实验:(1)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2)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3)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4)在吊着的大钟下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敲响钟后,把纸在笔尖下迅速拖过,纸上便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请你想一想,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小明、小花和小强一起在实验室做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头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花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激起水花;小强正在弹吉他。

他们在探究什么问题?分析上面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由你设计这个实验,你怎样设计?11.观察与探究某课外探究小组做了如图1-1所示的实验:敲响右边的音叉,结果发现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靠在它上面的泡沫小球弹起,这是为什么呢?假如在月球上重做此实验,我们能看到什么现象?图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