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上)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为教材,教学内容涵盖全书共五个章节,分别是:1. 自然界的水水的来源与分布水的性质与用途2. 动物与人类常见动物的特征与分类动物与人类的关系3. 植物与人类常见植物的特征与分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4. 电与磁电流的产生与作用磁场的性质与应用5.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结构与特征宇宙的组成与探索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现象,提高科学素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与磁章节中电流、磁场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2. 教学重点:水的性质与用途、动物与人类的相互关系、植物与人类的相互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模型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工具、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自然界的水资源、动物、植物、电与磁现象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典型例题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课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验、动画、图片等辅助教学。
学生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5. 课后实践教师布置实践任务,如观察身边的动物、植物,进行小实验等。
学生完成实践任务,记录观察、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教学内容:按照章节、小节进行板书设计,突出重点、难点。
2. 教学流程:板书展示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讲解、练习、小结等环节。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自然界的水:水的三态变化实验报告。
动物与人类:观察身边的动物,描述其特征和分类。
植物与人类:制作植物标本,介绍其特征和分类。
四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
四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一、第一章:我们周围的物质1.1 学习目标:了解物质的分类和特性,能够分辨不同的物质。
1.2 教学内容:1.3 教学活动:1.观察不同的物质,如水、盐、糖、沙等,分辨它们的特性。
2.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混合后的性质变化。
二、第二章:探究材料的性质2.1 学习目标: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质,能够根据材料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材料。
2.2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材料的性质,如金属、塑料、纸张、木材等。
2.3 教学活动:1.观察不同材料的物品,了解它们的性质。
2.进行实验,测试不同材料的性质,如强度、硬度、导电性等。
三、第三章:简单的机械3.1 学习目标:了解简单的机械,如杠杆、滑轮等,能够应用它们解决问题。
3.2 教学内容:介绍简单的机械,包括杠杆和滑轮。
3.3 教学活动:1.学习杠杆的原理,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2.学习滑轮的原理,进行实验,观察滑轮的作用。
四、第四章:我们的地球4.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等。
4.2 教学内容:介绍地球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运动。
4.3 教学活动:1.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
2.观察日历,了解地球的运动。
五、第五章:天气和季节5.1 学习目标:了解天气和季节的基本知识,能够描述天气和季节的变化。
5.2 教学内容:介绍天气和季节的基本知识,包括天气的变化和季节的形成。
5.3 教学活动:1.观察天气变化,记录天气情况。
2.观察季节变化,描述季节的特点。
六、第六章:生物与非生物6.1 学习目标: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认识常见的生物种类。
6.2 教学内容: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生长繁殖等。
非生物则缺乏这些特征。
6.3 教学活动:1.观察不同物体,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七、第七章:植物的一生7.1 学习目标: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植物的各个器官。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奥秘2. 光的传播3. 电的力量4. 磁铁的吸引力5. 岩石与矿物6. 植物的生长7. 动物的适应8. 天气的奥秘二、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光、电、磁铁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应用。
2. 认识常见岩石、矿物、植物、动物的特点,了解自然界的多样性。
3. 学会观察天气变化,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传播、电的力量、磁铁的吸引力。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植物的生长、天气的观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光源、电路实验器材、磁铁、岩石、矿物、植物、动物标本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放大镜、温度计、湿度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声音、展示光源、演示电路实验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2. 例题讲解:(1)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方式。
(2)光的传播:讲解光的传播原理,以及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3)电的力量:讲解电路的组成,以及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4)磁铁的吸引力:讲解磁铁的性质,以及磁力线的分布。
(5)岩石与矿物:介绍常见岩石、矿物的特点,学会鉴别。
(6)植物的生长: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7)动物的适应:介绍动物如何适应环境,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8)天气的奥秘:学会观察天气变化,了解气候现象。
3. 随堂练习: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 光的传播原理3. 电的力量与磁铁的吸引力4. 岩石、矿物特点5. 植物的生长过程6. 动物的适应策略7. 天气的观察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画出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3)解释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4)描述磁铁的性质和磁力线分布。
(5)列举三种岩石和矿物的特点。
(6)简述植物的生长过程。
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上)
第1单元自然界中的水1-1 水的旅行一.教学目标:1.知道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现象。
2.知道兴修水利、植树造林能防治水旱灾害。
3.初步知道用模拟实验研究自然界里的水循环的方法。
4.初步知道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与人类的关系。
5.渗透“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科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三.教学设计:活动一:水的旅行活动目的:1.知道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现象。
2.初步知道用模拟实验研究自然界里的水循环的方法。
3.渗透“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科学观点。
活动器材:铁架台、烧瓶、漏斗、玻璃管、橡皮塞、橡胶管、集气瓶、烧瓶塞、石棉网、酒精灯活动二:水的旅行与人类的关系活动目的:1.知道兴修水利、植树造林能防治水旱灾害。
2.初步知道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与人类的关系。
活动器材:“水资源”的资料四.教学过程:活动二:水的旅行与人类的关系板书设计:水的旅行水循环与天气现象一.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水循环与常见天气现象的关系。
2.初步了解云、雾、雨、雪、霜、露六种常见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初步了解6种常见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认识雨和雪、霜和露的形成与冰点的关系。
三.活动设计:活动一:讨论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关系活动目标:了解许多常见的天气现象是由水循环造成的。
活动二:观察天气现象的模拟实验装置活动目标:用实验的方法来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常见天气现象。
活动三:讨论人类是如何预测天气的活动目标:了解天气预测的基本常识,初步确立科学的自然观。
四.教学过程:活动一:讨论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关系水的污染与净化一.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一些人类污染水资源的行为,明确受污染的水会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
2.通过实验初步了解一些净化水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人类的哪些行为会污染自然界的水和净化水的简单方法。
三.活动设计:活动一:讨论哪些行为会污染自然界的水活动目标:了解水污染的几种常见途径和原因。
沪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日常生活中的变化课时一:什么是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 了解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变化现象- 掌握物质在加热、冷却和溶解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培养观察、实验和归纳的能力教学内容1. 各种物质在加热后的变化观察2. 各种物质在冷却过程中的变化观察3. 各种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变化观察4. 进行简单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规律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观察图片,引起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思考。
- 让学生观察煮沸的水、熔化的冰、溶解的盐等现象。
-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有什么规律。
2. 示例实验:进行水的加热和冷却实验。
- 准备一杯水,加热至沸腾,并观察水的变化。
- 将加热后的水放置到冷却器中,观察水的变化。
- 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实验结果,了解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3. 对比实验:进行不同物质的溶解实验。
- 准备几种不同物质(如盐、糖、饮料粉),分别加入到水中,观察物质的变化。
- 让学生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进一步了解物质溶解的规律。
4.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总结得出物质变化的规律。
课时二:物质的混合与分离教学目标- 掌握物质混合和分离的基本概念- 了解常见物质的混合和分离方法- 培养实验和观察的能力教学内容1. 物质的混合与分离的概念和特点2. 常见物质的混合和分离方法3. 实际应用中的物质混合和分离案例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例引发学生对物质混合和分离的思考。
- 让学生观察图片或实例,思考这些现象涉及到物质混合或分离吗?如何实现的?2. 示例实验:进行小石子与细沙的混合和分离实验。
- 将小石子与细沙混合在一起,让学生观察混合物。
- 使用筛子将小石子和细沙进行分离,观察分离结果。
- 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实验结果,了解物质混合和分离的方法。
3. 常见物质的混合与分离方法:介绍常见物质混合和分离的方法和步骤,如过滤、沉淀、蒸发、凝固等。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第1课《我们的地球》:介绍地球的基本面貌,包括地形、气候、资源等。
第2课《太阳和月亮》:探讨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及对地球的影响。
第3课《水的世界》:分析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第4课《植物的生长》:观察植物的生长现象,了解植物的六大器官。
第5课《动物的生存》:研究动物的生活习性,探讨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6课《人体的奥秘》:认识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
第7课《声音的传播》: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第8课《光的传播》:了解光的传播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欲望。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科学方法的运用。
难点:科学现象的解释和科学原理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模型、图片等。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册、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与课程相关的生活实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教师运用PPT、模型、图片等教具,生动形象地讲解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
3.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巩固所学内容。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实验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6. 知识拓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
(2)结合生活实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绘制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
2. 作业答案:(1)实验结果解释:根据实验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结果。
沪教版自然四级上册教案【推荐下载】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沪教版自然四级上册教案
1、自然界中的水
2、地震与火山
3、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4、天象观测
5、我在长大
6、人造材料
7、光的传播
8、声音与振动
第一单元自然界中的水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2.初步知道水循环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3.初步知道水循环与常见天气现象的关系。
4.初步了解导致水污染的原因以及净化水的简单方法。
5.初步认识科技的两面性。
第1课.水的旅行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2、初步知道水循环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3、进一步提高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2022上海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2上海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走进大自然课题1:我们身边的科学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现象,对身边的科学感兴趣。
- 学会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来了解自然现象。
- 过程与方法:- 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
- 学会合作交流。
-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激发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身边科学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探究身边的科学现象。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
-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科学现象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身边科学现象。
2. 探究:- 展示收集到的科学现象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探究科学现象。
3. 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身边科学的发现。
4. 拓展:-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科学现象值得探究。
课题2:植物的生长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 学会种植植物。
- 过程与方法:- 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
- 学会合作交流。
-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点- 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植物。
- 教师准备:植物生长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植物。
2. 探究:- 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展示相关实验材料。
- 组织学生进行植物生长实验,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3. 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植物的生长过程。
4. 拓展:- 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植物生长现象值得探究。
第二单元:探索与发现课题3:力的作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 学会用力的方式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过程与方法:- 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
- 学会合作交流。
-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力的认识,感受力的作用。
沪科版小学自然四年级上册《地球的自转》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沪科版小学自然四年级上册《地球的自转》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通过排列八个城市日出的先后顺序,初步知道地球的自转就是地球天体不停地绕着地轴在作自西向东周期性的旋转,培养推理、分析的能力。
通过“自转看太阳”游戏,初步知道太阳与月亮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
形成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与意识。
通过模拟“影子变化”,初步知道物体影子长短与方向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
培养观察、比较以及操作模拟实验的能力。
教学设计:活动一:地球自转的方向活动目标:通过排列八个城市日出的先后顺序,初步知道地球的自转就是地球天体不停地绕着地轴在作自西向东周期性的旋转,培养推理、分析的能力。
通过“自转看太阳”游戏,初步知道太阳与月亮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
形成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与意识。
活动器材:城市日出时间表、地球仪、太阳图片活动二:模拟影子的变化活动目标:通过模拟“影子变化”,初步知道物体影子长短与方向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
培养观察、比较以及操作模拟实验的能力。
活动器材:地球仪、牙签、橡皮泥、手电筒教学过程活动一:地球自转的方向学生活动☆排序:根据日出时间先后给八个城市排序。
☆观察:在地球仪上寻找八个城市。
☆交流:地球自转的方向。
☆游戏:看日出。
☆交流:日出的方向以及与地球自转方向的关系。
☆小结:地球自转的方向。
活动二:模拟影子的变化指导要点☆提供城市名称以及日出时间。
☆提供地球仪。
☆给学生一些时间旋转地球仪并仔细分析。
☆每个学生用自己的头模拟地球,眼睛则是地球上的观察者,合作的学生手持太阳图片站立不动,观察者自西向东旋转。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研究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种子发芽等。
课时:4课时内容:植物生长的过程、植物繁殖的方式、种子发芽的实验等。
2. 第二章《动物的适应与进化》:探讨动物如何适应环境、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证据。
课时:4课时内容:动物的运动、感觉、保护色、进化原因和证据等。
3.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了解地球的结构、运动及宇宙的基本知识。
课时:4课时内容:地球的结构、自转与公转、季节变化、太阳系等。
4. 第四章《能量与机械》:学习简单机械、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课时:4课时内容:简单机械原理、能量转化、能量守恒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进化、地球运动、能量转化等抽象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过程、动物适应环境、简单机械原理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学习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
2.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关键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5. 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教学思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
(2)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3)简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4)解释能量守恒定律。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题是“走进大自然”,主要内容包括:1. 理解大自然的概念和特点;2. 观察和体验大自然,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2. 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大自然,培养对自然的保护意识;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大自然的概念和特点;2. 重点:观察和体验大自然,培养对自然的保护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图片、视频;2. 学具:笔记本、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2. 知识点讲解: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讲解大自然的概念和特点;3. 观察与体验: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和体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魅力;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和体验的感悟;六、板书设计大地的概念和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道相关的作业题目;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给出与本节课相关的拓展延伸材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走进大自然:1. 教学内容:介绍大自然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大自然,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大自然,培养对自然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大自然的概念和特点;重点:观察和体验大自然,培养对自然的保护意识。
4.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材、图片、视频;学具:笔记本、观察记录表。
5. 教学过程: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知识点讲解: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讲解大自然的概念和特点;观察与体验: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和体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魅力;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和体验的感悟;6. 板书设计:大自然的概念和特点7.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道相关的作业题目;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给出与本节课相关的拓展延伸材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自然界中的材料金属材料纤维材料合成材料破坏性材料2. 动物与生态动物的特征生态系统的概念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平衡3. 植物与生态植物的结构植物的生长植物与生态的关系绿色植物的意义4. 电电的概念电路的组成安全用电电器的工作原理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不同材料的性质与用途,了解动物、植物与生态的关系,认识电的基本概念。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食物链与食物网、安全用电等知识。
2. 教学重点:不同材料的性质与用途,动、植物与生态的关系,电路的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展示、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实验盒、材料包、画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 新课内容:(1)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物展示、模型、挂图等进行讲解;(2)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理解;(3)例题讲解,巩固所学知识;(4)随堂练习,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采用提纲式板书,清晰展示教学内容;2. 结合图表、图片等,形象直观地展示重点知识;3. 采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难点。
七、作业设计(1)列举三种金属材料,并说明它们的用途;(2)简述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关系;(3)设计一个安全用电的提示标语。
2. 答案:(1)略;(2)食物链是食物网的基础,食物网是食物链的复杂化表现;(3)如:“请勿湿手触摸电器,防止触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手段的合理性,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材料、生态、电的知识;(2)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的条件、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2. 第2章《动物的行为与习性》:学习动物的生活习性、行为特点、适应环境的能力等。
3. 第3章《岩石与矿物》:认识岩石、矿物的种类、特点及成因,了解地球的物质组成。
4. 第4章《能量的转换与应用》:探究物体内能的转换、简单电路、可再生能源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动物的行为特点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进学生对自然资源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量的转换与应用、岩石与矿物的识别。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特点、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种子、动物模型、岩石矿物标本、电路元件等。
2. 学具:放大镜、显微镜、实验器材、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故事、观察等方式,引入新课。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章节内容,结合实际操作、观察、思考,让学生掌握知识。
3.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7. 课后实践: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材重点、难点内容。
2. 板书结构:清晰、简洁,逻辑性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植物生长过程中,种子发芽的条件有哪些?(2)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3)简述岩石与矿物的区别。
(4)列举三种可再生能源。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书籍、网站、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的确定与解析2.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现3.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4. 板书设计的重要性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的确定与解析1. 能量的转换与应用:此部分涉及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对于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教案第一课:鸟的觅食法课时目标:通过学习鸟类的觅食法,让学生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并能够观察鸟类的觅食行为。
教学重点:了解鸟类的觅食法。
教学难点:观察鸟类的觅食行为,总结鸟类的觅食法。
教学准备:图片、PPT、小饼干、鸟类觅食模型。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 (5分钟)教师用PPT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问:大家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的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对!我们学习了植物的繁殖方式。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很好!我们要学习鸟的觅食法。
Step 2 学习新知 (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鸟类觅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鸟的动作和所觅食的对象,让学生描述鸟类的觅食方式。
2. 教师出示一些不同种类的鸟的图片,让学生观察鸟类的嘴型和脚型,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嘴型和脚型与觅食方式之间的关系。
3. 教师出示一些不同形状的鸟巢图片,让学生猜测不同形状的鸟巢适用于觅食哪种食物,激发学生的思维。
Step 3 实践探究 (30分钟)1. 教师将准备好的小饼干撒在教室地板上,并放置一个高处,让学生模拟鸟类觅食。
2.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一个学生担任观察员,观察其他小组学生的觅食行为。
3. 观察员记录下学生觅食时的动作和选择食物的方式,并总结不同小组学生的觅食行为。
Step 4 总结归纳 (10分钟)1. 观察员向全班汇报观察结果,展示图片和记录表。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种类的鸟类觅食方式,以及不同形状的鸟巢的意义。
3. 教师出示鸟类觅食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和比较,进一步理解鸟类觅食方式。
Step 5 拓展延伸 (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鸟类图片,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分析它们的觅食方式,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
Step 6 小结复习 (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所学知识点和方法,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种子发芽、植物光合作用、开花结果等基本知识。
2. 第二章《动物的行为与适应》:研究动物的行为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包括觅食、防御、繁殖等方面。
3. 第三章《岩石与矿物》:学习岩石的分类、特点及矿物的形成过程,培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4. 第四章《电的奥秘》:初步了解电路的组成、电流现象以及安全用电的常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册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生长、动物行为、岩石矿物和电的基础知识,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信息,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关爱生命、保护环境、安全用电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光合作用的理解、动物行为与适应的关系、岩石矿物的辨别、电路的组成与应用。
2.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动物行为的观察与分析、岩石矿物的特点与分类、安全用电的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动物行为视频、岩石矿物标本、电路实验箱等。
2. 学具:放大镜、显微镜、实验记录本、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播放动物行为视频,引发学生对本册内容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植物生长过程、动物行为特点、岩石矿物分类及电路原理。
3. 实践:分组进行观察、实验,如观察种子发芽、制作简单的电路等。
4. 课堂讲解: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结合实践情景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生长过程图解2. 动物行为特点表格3. 岩石矿物分类图4. 电路原理示意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种子发芽的过程。
(2)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的教案如下:第一课:观察生活中的声音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和感知声音的能力。
2.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听力的基本知识。
3. 培养学生正确的听觉保护习惯。
教学重点:1. 理解什么是声音,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学习怎样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
教学难点:1. 学生在观察和实验中提出正确的问题。
2. 学生归纳总结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实验材料:麦克风、发声器、纸做的杯子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系列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发出的声音是什么。
Step 2: 观察声音的产生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示范用麦克风和发声器产生不同的声音,让学生观察,记录和描述不同声音的特点。
Step 3: 实验感知声音的传播教师示范用纸做的杯子放在口中发声,然后慢慢将杯子放在耳朵附近,让学生观察杯子放在不同位置时声音的变化,引导学生归纳声音的传播规律。
Step 4: 小结和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让学生概括出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并引导学生体会声音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
Step 5: 听力保护教师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讲解关于听力保护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听力保护习惯。
Step 6: 拓展和延伸如果时间充足,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不同的实验来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第一课结束。
将以上步骤按照教学时间和课程安排进行安排,同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的教材要求进行调整和改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生命周期及与环境的关系。
1.1 节《种子的发芽》;1.2 节《植物的生长》;1.3 节《植物的营养》;1.4 节《植物与季节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生命周期及与环境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生命周期及与环境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实物(种子、幼苗、成熟植株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画图工具、放大镜、种子、花盆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的探究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第1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生命周期及与环境的关系。
3. 实践操作:(1)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记录观察结果;(2)动手种植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3)探讨植物的营养来源,分析植物与季节的变化。
4. 例题讲解:针对植物的生长过程、生命周期等知识点,进行例题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植物生长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植物的生长与变化2. 板书内容:(1)植物的生长过程;(2)植物的生命周期;(3)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种子的发芽过程;(2)用自己的话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3)分析植物与季节的变化关系。
2. 答案:(1)种子的发芽过程:种子吸收水分,膨胀,胚根生长,突破种皮,形成幼苗;(2)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株,开花结果;(3)植物与季节的变化关系: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季节影响,如春季植物生长旺盛,秋季植物逐渐枯萎。
小学自然四年级第一学期课 程教学计划
小学自然四年级第一学期课程教学计划(2016学年第一学期)1、本学期教材教学内容分析:牛津上海版《自然》四年级第一学期教材,全册包括“保持健康”、“城镇”、“海岸”、“磁”、“家庭用电”、“光”六个单元,其中第一、二、三单元涉及课程标准中的生命科学部分,第四、五、六单元单元涉及物质科学部分,由40多个典型活动组成,试图从学生生活中所熟悉或有关的事物来引发一系列的学生活动。
2、学期教学总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1、了解健康与饮食、营养、卫生、运动、休息的关系,了解吸烟、酗酒的危害,拒绝毒品。
2、了解城镇、海岸及生存在这些地方的动植物间的关系和食物网的构成。
3、了解身边的磁、电、光等科学技术的简单原理及其应用。
(二) 方法与过程1、通过观察、调查、收集资料、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方法领悟如何保持健康,以及城镇、海岸的动植物的关系。
2、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法研究磁、电、光等的有关知识。
3、通过设计实验、小制作等方法,研究磁、电、光的应用。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自身健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拒绝毒品。
2、懂得保护环境与生态的重要性。
3、懂得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探究、理解身边像磁性、闪电等一些自然现象。
三、教学重点:有系统地开展观察活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
四、主要活动和课时安排:单元内容课时内容活动内容教学要点课时安排(节)教学进度(周次)饮食与健康健康的饮食营养平衡营养不良与饥荒用收集资料、调查等方法,认识各种食物所含营养物及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了解营111.保持健康营养过剩养失衡的危害和如何保持饮食的平衡。
保持清洁个人卫生饮食卫生认识细菌的繁殖速度,认识保持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的重要意义和方法。
12运动与休息运动休息了解运动和休息对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和怎样合理安排一天的作息时间。
12疾病与免疫病菌与病毒人体的免疫认识有害微生物对人体的危害,探究怎样提高人的免疫力。
13药物与毒品药物吸烟酗酒吸毒调查药物的副作用,知道应该如何正确使用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单元自然界中的水1-1 水的旅行一.教学目标:1.知道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现象。
2.知道兴修水利、植树造林能防治水旱灾害。
3.初步知道用模拟实验研究自然界里的水循环的方法。
4.初步知道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与人类的关系。
5.渗透“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科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三.教学设计:活动一:水的旅行活动目的:1.知道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现象。
2.初步知道用模拟实验研究自然界里的水循环的方法。
3.渗透“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科学观点。
活动器材:铁架台、烧瓶、漏斗、玻璃管、橡皮塞、橡胶管、集气瓶、烧瓶塞、石棉网、酒精灯活动二:水的旅行与人类的关系活动目的:1.知道兴修水利、植树造林能防治水旱灾害。
2.初步知道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与人类的关系。
活动器材:“水资源”的资料四.教学过程:活动二:水的旅行与人类的关系板书设计:水的旅行水循环与天气现象一.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水循环与常见天气现象的关系。
2.初步了解云、雾、雨、雪、霜、露六种常见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初步了解6种常见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认识雨和雪、霜和露的形成与冰点的关系。
三.活动设计:活动一:讨论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关系活动目标:了解许多常见的天气现象是由水循环造成的。
活动二:观察天气现象的模拟实验装置活动目标:用实验的方法来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常见天气现象。
活动三:讨论人类是如何预测天气的活动目标:了解天气预测的基本常识,初步确立科学的自然观。
四.教学过程:活动一:讨论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关系水的污染与净化一.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一些人类污染水资源的行为,明确受污染的水会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
2.通过实验初步了解一些净化水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人类的哪些行为会污染自然界的水和净化水的简单方法。
三.活动设计:活动一:讨论哪些行为会污染自然界的水活动目标:了解水污染的几种常见途径和原因。
活动器材:收集一些关于水污染对人类带来危害的例子活动二:净化水小实验活动目标:了解净化水质的一些常见方法。
活动三:了解自来水的净化过程活动目标:1.结合相关影视资料,了解自来水生产加工的几个阶段。
2.进一步理解净化水质的几种常用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自由探究1——模拟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模拟水循环的装置,观察水在这个装置中是怎样变化的。
2.思考这个模型展示的是水循环的哪一个过程的特征。
二.活动过程:1.一只平底碗中加水,直至水盖满碗底。
2.在一只小瓶中装满干黄沙,放在碗的中央。
3.用塑料纸盖住碗口,用橡筋扎住碗口。
4.用一块重物压住塑料纸的中央。
5.将碗放在阳光下直晒。
过一小时后,观察碗、小瓶子中的黄沙和塑料纸。
6.工作表的填写要求(1)列出制作模型的各种材料,入玻璃碗、保鲜膜、橡筋、小瓶、干黄沙等(2)画出模型的装置图(建议画成平面示意图)干沙单元二地震与火山地球的内部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初步知道地球内部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个部分。
2.通过猜测“黑盒”子里有什么东西的活动,知道人们可以从间接的证据,推断物体内部的情况。
3.初步知道科学家研究地球内部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探究黑盒内部的物品种类。
三.活动设计:活动一观察地球内部构造模型活动目标: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地球内部基本构造。
活动器材:地球内部构造及地壳内部剖面的模型或图。
活动二观察地壳剖面的模型活动目标: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地壳这一圈层的特点。
活动器材:煮熟的鸡蛋活动三推断暗盒里装的东西活动目标:通过解暗箱活动,了解科学家研究地球内部的方法,大多是用收集间接证据来进行的。
活动器材:解暗箱活动用的盒子、沙子、铁屑、磁铁,以及科学家研究地球内部的有关图片。
四.教学过程:地震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知道地震会使地面出现各种破坏现象。
2.经历模拟地震发生的活动,初步理解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运动而引起的。
3.了解科学家对地震的研究成果及懂得震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二.教学重点:了解地震现象及其地震的危害。
教学难点:了解地震的成因。
三.活动设计:活动一:了解地震引起的后果活动目标:通过观察,了解地震造成的危害。
活动器材:有关地震的资料。
活动二:模拟地震的成因活动目标:通过模拟活动,使学生了解地震形成的原因。
活动器材:地震造成地面破坏的录像资料,长条海绵(30×8×3cm)一条,8×5×3cm海绵两块、酒精灯、三脚铁圈架、扁盆灯材料,以及监测地震仪器的图片。
活动三讨论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活动目标: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地震时自我保护的基本措施。
四.教学过程:火山一.教学目标1.步知道火山是由于地球内部高温、高压而引发的一种自然现象。
2.能通过模拟活动,理解火山的形成的原因。
3.初步知道火山喷发会给人类造成灾害,但也有对人类有益的地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小实验模拟高温和高压是造成火山喷发的原因。
三.活动设计:活动一:观察火山喷发的情景活动目标:通过观察了解火山喷发的景象。
活动器材:火山喷发的情景及火山对人类影响的相关录像资料。
活动二:模拟火山喷发活动目标:能进行模拟火山喷发的活动,初步了解火山喷发的原因。
活动器材:火山喷发与地球内部岩浆的高温与高压有关的模拟活动所需要的材料。
活动三:了解火山对人类的影响活动目标: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单元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的自转一.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地球的自转就是地球天体不停地绕着地轴在作自西向东周期性的旋转。
2.初步知道地球上各地的时间差、每天看到的太阳与月亮“东升西落”、物体在太阳照射下的影子会发生长短与方向的变化,都是由于地球自转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3.初步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模拟等方法去发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是发现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产生了地球上一些周期性的变化。
教学难点:推断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
三.活动设计:活动一:模拟地球自转形成各地日出时间的不同活动目标:1.排列我国八个城市日出的先后顺序。
2.根据八个城市的日出的时间差,转动地球仪,推断地球是绕着地轴在自转。
3.根据八个城市的日出的时间差,转动地球仪,推断地球的自转方向是绕着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
活动器材:地球仪、手电筒、牙签、彩泥等。
活动二:模拟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活动目标:1.通过模拟操作,知道太阳与月亮的“东升西落”是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的反映。
2.初步培养学生通过模拟方法去发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的探究能力活动三:模拟地球自转形成一天中影子长短的变化活动目标:1.通过模拟操作,知道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的物体在太阳照射下的影子会发生长短(与方向)的变化。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地球的公转一.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地球是在椭圆形状的公转轨道里,倾斜着地轴,围着太阳自西向东进行周期性的公转。
2.初步知道由于地球的公转时太阳光照射的强烈程度不同,形成地球有的地方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周期性变化;日照长短的变化。
3.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模拟与查阅资料等方法去发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发现在地球周期性公转的过程中,地球上某个地方受到的太阳直射与斜射情况会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知道地轴的倾斜造成了地球上季节的更替。
三.活动设计:活动一模拟太阳的直射与斜射活动目标:1.通过模拟操作,初步知道地球上的季节变化与太阳照射有关。
2.通过模拟操作,知道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受到太阳光照射的程度不同,有直射与斜射之分。
3.培养学生模拟探究的能力。
活动器材:地球仪、画有方格的手电筒等活动二模拟地球公转形成四季的变化活动目标:1.通过模拟操作初步知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的上同一个地方(上海)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里受到太阳的照射不同。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模拟等方法的探究能力。
、有关季节的更替、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24个节气等资料。
活动器材:有关季节的更替、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24个节气等资料。
活动三:查资料地球公转产生日照长短的变化活动目标:1.通过查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初步知道由于地球的公转与地轴的倾斜,造成了四季的更替。
2.通过查资料、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处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点的图片(宇宙空间的运动图意)及每个节气日照长短的介绍。
3.培养学生有查资料、阅读资料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月亮一.教学目标:1.通过连续观察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并初步了解其形成的原因。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开始形成对周期性变化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一些基本的历法常识。
教学难点: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
三.活动设计:活动一:观察月相变化照片分析变化规律活动目标:发现月相变化的周期性规律。
活动器材:学生收集有关月相变化的资料。
活动二:模拟月相变化的成因活动目标:感受月相的变化规律,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日食与月食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日食与月食形成的原因,知道日食与月食的产生也有其内在的规律。
2.初步了解日食月食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也有其周期性的规律,地球上某一位置可能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是可以预测的。
3.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了解日食与月食形成的原因,知道日食与月食的产生也有其内在的规律。
三.活动设计:活动一:讨论日食现象,模拟日食成因活动目标:学生通过模拟月亮、地球、太阳的运动轨迹及位置关系,探究日食形成的原因。
活动器材:收集有关日食、月食的资料。
活动二:自行探究月食的成因,解释月食现象活动目标:用实验的方法来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常见天气现象。
活动三:讨论是不是每个月都会产生日食或月食现象活动目标:初步了解日食、月食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也有其周期性的规律,地球上某一位置可能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是可以预测的。
四.教学过程:一天中太阳高低位置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与记录一天中太阳高度变化情况,初步知道太阳高度变化与气温变化的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学习连续观察、记录观察数据并绘制统计图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连续观察、记录观察数据并绘制统计图表的能力。
三.活动设计:活动一:讨论一天中太阳在空中的高低位置是如何变化的活动目标:知道一天中太阳在空中的高低位置会有变化,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
活动二:测量并记录一天中太阳的高低位置活动目标:分析一天中太阳在空中的高低位置变化的具体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活动器材:学生每人准备一把量角器、铅笔和直尺。
活动三:研究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及与一天中温度变化的关系活动目标:根据测量收集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并分析太阳高度变化与气温变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