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社会学研究综述
灾情后的社会重建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实践
灾情后的社会重建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灾情后的社会重建——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灾难是不可预测的,但它们却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一个社会的面貌。
灾后社会重建是恢复生活正常秩序的关键步骤,而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灾情后的社会重建,并探讨社会学理论对于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
首先,在灾情后的社会重建中,社会学理论可以提供对灾难的分析和理解。
灾难不仅仅是自然现象,还与社会结构、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相关。
社会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灾难对社会的影响,例如灾害可能导致社会结构的瓦解,加剧社会不平等、贫困和社会不稳定等问题。
通过社会学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灾难的复杂性,并为社会重建提供指导。
其次,社会学理论可以为灾后社会重建提供指导原则。
例如,社会学理论中关于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灾后社会重建中,重建社会资本和重建社会网络是恢复社会秩序的重要一环。
社会学理论可以指导我们建立起支持和帮助受灾群体的社会网络,以促进灾后社区的重建和发展。
另外,社会学理论还可以提供对社会重建过程中的社会变革的理解。
灾难后社会重建往往是一个从零开始的过程,社会规则和价值观可能会发生改变。
社会学理论中关于社会变革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灾后社会重建中的社会变革过程,并提供指导。
例如,社会学理论关于社会变革的机制和动力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灾后社会重建中可能出现的社会变革,以便更好地应对和引导社会变革。
社会学理论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它还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灾后社会重建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社会学理论的研究结果应该被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与相关部门和组织合作,共同推动灾后社会重建的进程。
例如,社会学理论关于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可以指导相关部门建立起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为受灾群体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而实践经验和反馈也可以反过来促进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综上所述,灾情后的社会重建需要社会学理论的指导和社会实践的支持。
自然灾害的社会学分析综述
宏观经济自然灾害的社会学分析综述李妍颖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摘要:长期以来,对于自然灾害的学术研究和环境政策多集中于灾害的自然属性,使灾害预报和改变灾害影响的技术介入成为灾害管理的主导。
本文通过将社会学、人类学对自然灾害的研究进行综述,一方面可以使自然科学在今后处理灾害问题上从中获得启发,另一方面也试图呼吁社会科学界对自然灾害研究的关注。
关键词:自然灾害;社会科学;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 X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3-02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是构成自然灾害的两个基本要素。
传统的自然灾害理解范式认为这两个基本要素中,自然力是主导因素,而把社会看成是完全被动的。
日本学者金子史郎将自然灾害定义为与人类关系密切,常会给人类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
(金子史郎,1981)但传统的灾害理解范式却解释不了越来越频发的灾害和因灾害造成的人类生命和物质财产的巨大损失。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对自然界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深。
由全球变暖、环境破坏导致的自然灾害数量正处于上身状态,如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海平面上升而造成的洪涝,这些灾害的致灾因子并非完全是自然界,而是人为因素占据了主要部分。
截至目前,不同学者对于自然灾害定义的语言表述各有侧重,没有达到完全一致的共识。
但有一点是学界较为公认的:由自然界引起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损失的才称为自然灾害。
若对人类没有造成丝毫损失和影响,则称为自然变异,而非自然灾害。
例如深海下的地震、在荒无人烟的沙漠地区的龙卷风等。
因此,自然灾害的预防、发生后的后果、减灾措施、重建过程,都没有办法与人类社会相割裂开来。
虽然目前有关自然灾害的学术研究多侧重于灾害的自然属性,以技术为主导的自然科学领域占据了大部分的话语权,但社会学作为一个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互动的学科,一定可以在解决灾害问题上做出自己的学科贡献。
一、社会科学研究自然灾害的意义李永祥认为如果在研究过程中仅仅把自然灾害理解为一个自然事件,那么在防灾、应灾、灾后重建过程中体现出的诸如社会文化的变迁、本土经验总结、社区成员的主动应对等具体问题将被忽略。
结合社会学角度探讨自然灾害
结合社会学角度探讨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在人类的历史中一直都是不可避免的事件,比如地震、洪水、台风、山火等等。
这些灾害往往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无法估量的破坏。
然而,自然灾害并不是仅仅指自然现象的发生,而是要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才能被完整地理解。
首先,自然灾害本身就是一种环境变化,它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地震可能导致房屋倒塌,人们无家可归;洪水可能淹没大片土地,导致粮食严重损失,进而导致饥饿。
而人们对于生存资源的争夺以及自然资源的开采都会进一步促进灾害的发生。
例如,过度开采河流水资源导致干旱,进而导致水源枯竭,污染等环境问题的积累,最后形成水灾、干旱等灾害。
这说明,自然灾害和人们的社会活动密切相关,人类的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环境,进而影响着自然灾害的发生。
其次,自然灾害也能够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群体互动。
当灾难发生时,人们往往会紧急撤离或者寻找安全的避难所,这种行为形式上是人们自主做出的选择,但其背后却有着社会文化的支撑和制约。
比如,在日本地震中,救援行动的高效和顺畅源于日本社会一向重视组织、团结和互助精神,民众的自觉疏散和有序交通都为灾后救援带来了很大帮助。
相反,在中国的一些灾难中,由于社会性别、阶层以及特定利益的存在,可能会造成救援不及时、失当或者混乱等问题,对灾民的保护和救助也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从中可以看出,自然灾害本身并不能决定社会行为,人们的社会行为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并反过来影响着自然灾害的发展和恢复。
最后,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会对社会整体的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自然灾害和人间灾难不同,它的发生并不是由于人们的错误或者过失,而是自然力量所导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然灾害可以让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高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同时,自然灾害经历也可能会增强人们的团结和互助意识,大家齐心协力,共度难关,最终逐渐恢复生产生活,都是很好的生活方式。
这种体验不仅影响着个人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取向。
灾害研究报告
灾害研究报告灾害研究报告一、引言灾害是指自然或人为因素引发的突发性巨大灾难性事件,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破坏和损失。
灾害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灾害的成因、特征和影响,寻找有效的应对和防范措施,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和伤害。
二、灾害分类灾害可以根据其成因和性质进行分类,常见的灾害类型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风暴、干旱等,而人为灾害主要指人为事故、战争和恐怖袭击等。
三、灾害成因灾害的成因复杂多样,涉及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和社会因素等诸多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地质构造、地表特征等;人为因素包括不合理的城市规划、环境破坏、不当的资源利用等;社会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变迁和人口密度等。
四、灾害特征不同类型的灾害具有不同的特征。
地震具有突发性和广泛性的破坏性;洪水常常伴随强降雨,造成河流爆发性溢出;飓风和台风带来强风、暴雨和海啸等多重威胁;干旱造成水资源紧缺和环境退化。
人为灾害则可能造成大规模伤亡和财产损失。
五、灾害影响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广泛的影响。
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最直接的影响,同时还会导致社会经济的混乱和恢复困难。
此外,灾害还对生态系统、环境资源和社会稳定性等方面产生长期的影响。
六、灾害应对和防范措施为了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人们采取了各种应对和防范措施。
应对灾害的主要措施包括灾害预警、救援和紧急救助;防范灾害的主要措施包括修建防护设施、加强规划和管理,并采取环境保护措施。
七、结论灾害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学科,通过深入分析灾害的成因、特征和影响,能够为灾害的应对和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灾害,以延伸和完善灾害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社会学研究综述及学术争鸣分析
社会学研究综述及学术争鸣分析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探讨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规律,对于理解社会结构与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自从社会学学科诞生以来,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旨在对社会学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并针对学术界的争鸣进行分析。
社会学研究的综述首先,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早在19世纪,社会学作为学科逐渐形成,并主要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学逐渐拓展到研究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心理等方面。
同时,社会学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革新和改进。
传统的社会学方法侧重于定性研究,如个案研究、观察和深度访谈等,而当代社会学注重定量研究,如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和网络分析等。
其次,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广泛而多样。
社会学研究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家庭与婚姻、教育、政治与权力、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健康与医疗、犯罪与社会控制等。
这些研究领域反映了社会学学科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新的研究领域也不断涌现,如互联网社会学、移民与人口流动研究等。
这些新的研究领域为社会学提供了更多的研究对象和理论框架。
此外,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发展。
社会学理论形成了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框架,其中包括结构功能主义、符号互动主义、社会构建主义等。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本质。
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社会学家们采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
一些研究者注重定性研究,通过深入的访谈和观察来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和背后的动因,而另一些研究者更倾向于定量研究,通过统计分析和大样本调查得出普遍规律和趋势。
学术争鸣的分析在社会学领域,学术争鸣是常见的现象。
学者们对于研究对象、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这些争论推动了社会学研究的发展,使得学术界保持了活力和创新性。
以下几个常见的学术争鸣将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首先,结构功能主义和符号互动主义的争鸣。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的相互关系,认为社会结构和制度对个人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灾害的人类学研究述评
灾害的人类学研究3述评李永祥本文从理论、研究重点、学术流派和发展趋向等方面对灾害的人类学研究进行了详细梳理和研讨。
灾害不仅是一种自然事件,还是一种社会和文化事件。
灾害的发生是环境脆弱性和人类群体脆弱性相结合的结果,即生态系统中潜在的破坏性因素与处在较为落后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人口状况是其产生条件。
灾害的人类学研究,内容广泛,形成了多种解释方式及理论流派,核心是对灾害进行文化构建,与其他学科共享研究的问题及调查方法是其总的趋向。
关键词:灾害研究 人类学 理论流派 发展趋向作者李永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577号,邮编650034。
灾害的人类学研究源于二战之后。
经历了60多年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美国灾害应急中心有很多人类学家参与工作,为灾害应急和灾后恢复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随着近年来灾害发生频率的增高及其造成危害的加重(如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的发生及危害),灾害研究日益受到中国社会科学界,特别是人类学界的广泛关注。
如何通过人类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灾害成了中国人类学的重要任务。
本文从理论、研究重点、学术流派和发展趋向等方面对灾害的人类学研究进行详细梳理和深入探讨,目的是吸引更多的人类学家关注灾害研究,促进中国灾害研究之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一、灾害的人类学研究之概说灾害的人类学研究首先碰到的是灾害的定义问题。
人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对灾害有着不同的诠释。
灾害在英文中的表达拥有多个词汇,如disaster、catast rop he、hazard、calamity、risk、emergency等,汉语中也有灾害、灾难、天灾、人祸、危机、突发事件等。
无论是英3灾害的人类学研究(ant hropological research on disasters)和灾害人类学(t he ant hropology of disaster)在西方文献中属于两个概念,前者指人类学家关注灾害研究,后者指人类学家开始构建灾害研究的学科理论。
灾害社会学研究综述
灾害社会学研究综述吴波龙辰曦骆玲(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灾害的定义关于什么是灾害,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美国学者认为,灾害是指意外发生的、伤害居民和破坏物质环境的事件。
一般地说,在这些事件发生的前后,可采取一定的措施,以减轻其灾难性的后果。
美国社会学家巴顿把灾害描述为一种情景,在这种情景中,“社会系统的许多成员得不到在该系统中应获得的生活条件”。
目前,西方社会学界关于灾害的比较流行的定义是由弗里兹提出的,其内容包括:(1)灾害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2)灾害产生的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包括给社会单位带来的物质损失及对其正常职能的破坏。
(3)灾害危及的社会单位。
这里的社会单位指个人、家庭、社会组织以至整个国家。
(4)社会单位作出的反应或措施。
1我国学者汤爱平、谢礼立等认为,灾害的最主要和最普遍的特点是:它会给人类带来损失,但不能把一切导致损失的事件都称为灾害,而只有那些导致受害客体(灾害承受体)无法依靠本身能力来恢复的损失的事件才能算为灾害。
2王艳丽、刘会平等把灾害描述为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由于地球内部环境和宇宙空间天体的自然变异或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行为规则的不轨行为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的原因致使人类生存环境、人身安全与社会财富受到严重危害,以至超过了该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社会经济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而使自然生态结构或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丧失其部分或全部功能的一种自然—社会现象。
3郭强认为,灾就是大自然或社会失调,其内在矛盾急剧发展到激化的程度,形成的破坏和对人类的打击超过人类的抵抗力。
“害”则是对社会人类的危害。
灾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或社会现象,而灾害更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综合起来讲,它们是一种复杂的网络系统,是多层次、多结构、多因素、多变化的群体构成。
1布衣.灾害社会学【J】.中国社会工作.1998,(1).2汤爱平,谢礼立,陶夏新,文爱花.自然灾害的概念、等级【J】.自然灾害学报.1999,(3). 3王艳丽,刘会平.灾害定义和灾害分类的初步研究【J】.太原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同其它事物一样,它们也有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社会学视角下的灾害防范问题探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灾害防范问题探究近年来,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让人们深刻认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社会学视角下,如何理解和探究灾害防范问题,对于构建安全可持续的社会意义重大。
一、社会文化与灾害防范社会文化是影响灾害防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文化对于灾害的定义、认知和应对方式存在差异。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天灾人祸”的观念,认为灾害来自于自然因素或是人为原因而不可避免,对于其应对方式会有一定的影响。
而在欧美等国家的文化中,人类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预测和减少灾害的,这也影响了这些国家的防灾意识和应对方式。
二、城市化与灾害防范城市化是灾害发生和蔓延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使得建筑物和人口集聚,增加了灾害发生的风险。
特别是在一些自然灾害易发区,城市建设必须要加强对于灾害防范的重视,从城市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入手,减少灾害的风险。
三、社会阶层与灾害防范社会阶层对于灾害防范的重要性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得不尽相同。
一方面,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更容易成为灾害的“受害者”,对于其生命、财产等方面的保护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
对于弱势群体,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其的帮助和支持,缓解其受灾后的生存困境。
另一方面,社会中的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也应该加入到灾害防范的队伍之中,通过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等方式,共同维护社会的共同利益。
四、全球化与灾害防范全球化为灾害防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应对方式。
全球化使得国际合作成为了灾害防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通过国际组织和国际援助等方式,向灾区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帮助,减轻灾区人民的苦难。
而全球化也使得灾害风险的跨国和跨区域性更加明显,需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灾难。
五、社会责任与灾害防范灾害防范是社会的共同责任,不仅仅是政府、企业和公共机构的责任,更是每个个体的责任。
社会各方应该共同参与到灾害防范工作之中,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使灾后物资、救援和医疗等资源可以更公平地分配和利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pdf 灾害社会学
灾害社会学灾害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灾害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的应对策略的学科。
它着眼于分析灾害对社会结构、文化、组织、行为以及心理的影响,以及社会在应对灾害时的组织、协调和恢复能力。
在灾害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内,学者们致力于了解灾害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以便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政策建议。
首先,灾害社会学关注灾害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灾害往往会导致社会结构的瓦解和重建。
例如,地震和洪水可能导致建筑物的倒塌和基础设施的损坏,进而影响社会的物质基础。
同时,灾害也可能导致人口流动和社会组织的重组,进而改变社会的人口分布和社会组织结构。
其次,灾害社会学关注灾害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灾害往往会引发社会的恐慌和焦虑情绪,进而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例如,灾害可能导致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同时,灾害也可能引发社会的互助和团结情感,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第三,灾害社会学关注灾害对社会组织和行为的影响。
灾害往往会引发社会的协作和合作,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壮大。
例如,灾害发生后,社会团体和志愿组织往往会积极参与救援和恢复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灾害也可能引发社会的动荡和冲突,破坏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最后,灾害社会学关注社会在应对灾害时的策略和政策。
灾害应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的物质、文化、组织和行为等方面的特点。
因此,灾害社会学通过研究和分析社会对灾害的应对过程,提出有效的策略和政策建议,以提升社会的应对能力和恢复能力。
总之,灾害社会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着眼于分析灾害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以及社会在应对灾害时的组织、协调和恢复能力。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灾害社会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灾害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政策建议,对加强社会的灾害应对能力和恢复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自然灾害教育研究综述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1°11′~135°05′,北纬 43°25′~53°33′。该省是中国的一个农业大省,也是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地 区。本次演示将综述黑龙江省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一、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黑龙江省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主要发生在夏季。由于黑龙江省 地势平坦,河流密布,每年夏季降雨量集中,易导致江河水位上涨,从而引发洪 涝灾害。洪涝灾害会对农业、林业和渔业造成严重影响,破坏基础设施,影响居 民生活。
黑龙江省的自然灾害较为频繁,但通过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可以减少自然 灾害带来的损失。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应对自 然灾害的能力。
感谢观看
3、自然灾害教育的实施现状和 影响因素
目前,国内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展了一系列自然灾害教育工作,如设立 专门的教育机构、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开展教育培训活动等。然而,自然灾害教 育的实施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政府重视程度、教育资源投入、公众参与 程度等。
4、自然灾害教育的实践效果及 其启示
二、干旱灾害
干旱灾害也是黑龙江省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黑龙江省气候干燥,降水 分布不均,加上农业用水需求量大,易导致干旱灾害的发生。干旱灾害会对农业 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农作物减产、土地沙化等问题。
三、森林火灾
黑龙江省拥有大片森林资源,森林火灾是该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 气候干燥、草木干燥等原因,森林火灾常常发生。森林火灾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 重影响,破坏植被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同时也会威胁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未来研究应结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贡献。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的广泛应用,智慧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 题。智慧教育旨在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智能化、个性化、高效 化,以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本次演示将对国内外智慧教育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大规模灾难事件下的社会学研究
大规模灾难事件下的社会学研究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大规模灾难事件的频率日益增加,如地震、洪灾、疫情等,这些灾难往往会对生命财产以及社会秩序等方面造成巨大的影响。
如何应对和缓解灾难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为现代社会必须面对的一大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社会学研究对于深入探究灾难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学视角下的灾难事件研究大规模灾难事件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因此社会学的视角对于灾难事件的研究非常重要。
社会学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灾难事件对社会的影响,一些常见的研究方向包括:1、社会变迁和灾难——探讨灾难事件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如一些社会的现代化、城市化、经济发展等,如何被灾难事件影响和改变。
2、灾难与社会部门——探讨灾难事件对社会部门,如医疗、教育、交通等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对应的应对措施。
3、灾难与社会心理健康——研究灾难对社会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尝试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4、灾难与社会关系——探讨灾难事件对社会关系和社会信任的影响,以及如何构建强大的社会支持体系来帮助灾民渡过难关。
二、社会学研究在不同灾难事件中的应用1、地震地震是一种特殊的灾难事件,其对民众及社群的影响极难预测。
地震事件除了对人们身体和心理带来的伤害之外,它还会对建筑、交通、通信、供水等公共设施造成一定的破坏,进而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在大规模地震事件中,社会学研究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地震时人们的情绪反应的研究,如焦虑、抑郁等心理反应。
2)探索地震过程中人们的行为反应,如决策、行动等,以寻求有效的应对措施。
3)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地震对城市社会结构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如破坏城市的公共设施和居民的住所,因此应对地震带来的社会压力和影响也越来越重要。
2、疫情疫情的爆发往往会给社会经济和生产生活带来连锁反应,因此对于疫情的研究也成为社会学研究的热点。
在社会学研究方面,疫情所呈现的信息与社会学相关数据的收集已经成为学术界和研究者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灾害社会影响评估研究综述
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的不仅 是突发 的、短期 的生命财产损失 ,而 且造 成了一系列 隐性的 、长期的社会影响,并形成众 多的社会效应 。 灾后 重建不仅是物质重建还包含灾区精神重建,不仅是对灾 区生产生 活状 况的恢 复重建还包括整个灾区社会公共系统的恢复重建 。为减少 灾害造成的损失, 增强灾后灾区恢复重建的可持续性 、科学性,对灾害 造成的社会影响进行科学评估就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为此, 有必要对 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关于灾害社会影响评估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系统 、 客观地梳理, 以明确 已有研究取得哪些成果、处于何种水平,并为今后 的理论研 究和制 度化实 践提供方 向与借鉴。本文从灾害社会影 响评估 的概念与 内涵、灾害社会影响评估 的主要 内容与研究框架、灾害社会 影 响 评估 的原 则 以及 灾后 重 建 的社 会 影 响 评估 4 个 方 面进 行 综 述 , 最后 是 对 已有 研 究 成果 的评 估 与总 结 。 1灾害社会影响评估的概念与内涵 ( 一 )社会影响评估 关于社会影响评估 , 社 会 影 响 评 价 指 导 原 则 跨 组 织 委 员 会
理 论探索
灾害社会影 响评估研究综 述
李 小 冲
( 成 都理 工 大学 文法 学 院, 四川 I 成都 6 1 0 0 5 9 )
摘 要 :针 对 灾 害进行 社会 影 响评 估 ,对 减 少 灾害造 成 的损 失具 有 十分 重要 的作 用 。通 过 对 灾害社 会 影 响评估 的概念 与 内涵、主 要 内容 与研 究框 架 、评 估原 则 以及 灾后 重 建 的社 会影 响评 估 等方 面 的研 究进 行梳 理 和综 述后 发现 ,关 于 灾害社 会影 响 评估 的研 究还 存 在 以下 不足 : 灾害社 会 影 响评估 的定性化研 究多,定量化研究少;以单一视角研究多,综合性研究少;而在 国内,灾害社会影响评估还没有像环境评估那样制度化,对 灾害社会影响 评 估 的各 方 面研 究亟待 加 强 。 关键词 :灾 害;社 会影 响评 估 ;研 究 综述
社会学视角下的灾害与社会救援
社会学视角下的灾害与社会救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灾害已成为困扰社会的一个常态化问题。
从自然灾害到人为灾害,从单一地区到全球层面,灾害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灾害与社会救援研究,已经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灾害的社会学理解灾害,是指人们在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各种情况下,生命、财产、生存环境等各方面损失的结果。
灾害的发生,不仅对受灾地区造成了种种困扰,还影响到了全社会。
因此,社会学在灾害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
灾害是人们存在的一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条件下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人和自然、社会环境的互动结果而形成的。
对于灾害这个社会问题,社会学视角下的阐明在于揭示社会变迁过程中我们在冲突、危机、矛盾方面的应对机制与适应能力,探究灾害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因。
二、社会救援的本质与特点社会救援是指在灾害发生时,为受灾者提供医疗、食品、住房等基本需求,以满足他们生命生存的基本要求。
社会救援机构的出现,是对缺乏公共秩序在灾害中造成的恐慌和混乱的回应。
它不仅在提高灾后自救能力的基础上提供了有效的援助,还表现出一种人性化的关怀。
社会救援机构尤其是非政府组织在灾害中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们在行动方面更为迅速。
社会救援机构更灵活的组织结构和工作程序,使得他们能够更快地响应灾害,更快地获得灾民的信任以及支持。
其次,他们的成本较低。
社会救援机构通常由一群志愿者自愿组成,他们不会产生过多的行政成本,而且他们更加注重公共利益的保障。
第三,由于救援机构对灾区的关注程度更高,比较容易吸引更多爱心人士的加入。
三、社会救援面临的挑战在灾害中,社会救援机构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救援过程中,他们也会面临一些困难。
首先是灾后信息收集不对称问题。
由于灾区通讯设施不完善,这导致社会救援机构不能像政府官员一样,事先掌握灾害的具体信息。
这给社会救援机构的救援行动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必须缩短反应时间。
其次,灾后救援过程中,社会救援机构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资源匮乏,由此产生的社区服务和组织效率低下,服务品质差的问题。
灾害社会学
灾害社会学灾害社会学侧重于探究灾害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特点和规律,可从两个层次分析。
一是灾害与人的关系。
人是灾害研究以及社会发展的直接承担者。
二是灾害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是由人群(集合体)构成的,它有自身的组成要素、结构功能及运行规律。
在分析人与灾害关系之后,更要着重分析灾害与社会的关系,也要从灾害对社会发展(人和社会)的影响(正面和反面的)及社会发展对灾害的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气象社会学和地震灾害社会学这两种灾害社会学就是依上述路线进行的(克里普斯,周运清,2004)。
(1)灾害与人的关系:是指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灾害影响着人,人也影响着灾害,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灾害对人的影响,会对人造成灾害,也能客观上锻炼人,使人在灾害面前成熟起来。
在消极影响方面:灾害最直接的社会后果是对人的伤害。
历史上对灾害的记载多限于灾害发生的时间、波及区域范围及伤亡人数,当今同样将伤亡作为灾情的基本事实。
从社会学角度考察发现灾害对人的伤害是多重的,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应由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思想因素构成,这3种都可能受到灾害的伤害。
人的生理包括感觉、运动和联络器官,反映了人的生物性。
生理伤害包括①灾害本身所带有的实体性物件或环境气象因素直接对人体所伤、洪水、地震、雪灾等;②灾害不能直接作用于人而是通过中介物对人造成伤害。
如地震致房屋倒塌压伤亡死;③由两种情况交叉作用对人产生伤害,在同一种灾害中既有直接又有间接伤害,火灾直接致人死伤,也能因火引起房屋倒塌致人伤亡。
心理伤害:人的心理是内心的一种体验,很少直接被灾害中的实体物件所伤害。
但是,人在灾害中受到生理伤害或某种威胁时,危及生命或身体健康时,心理伤害就会产生。
地震对心理伤害的表现有极度的痛苦感,强烈的情绪变异(悲痛、恐惧、愤恨、心慌意乱、发火生怒、痛不欲生等)和心理行为严重失常。
思想伤害:思想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件的反映,属于理性认识范畴,是人的意识中较稳定的部分。
自然灾害的社会学分析
经济背景下 ,其后果差 异很大 。一些社会 学家 J
在 2 世纪 7 0 0年代就开始怀疑传统 的自然灾害的理
解范式 ,他 们 认 为 虽 然 洪 水 、地 震 等 现 象 是 自然 过程 ,但 与它 们 有 关 的 灾 难 不 是 自然 的 ,为 了理 解灾难 ,人们 有 必 要 把 眼光 集 中于 社 会 过 程 ,即 人类 社会 的易 损性 ] ,从 社 会 学 的 角度 去 认 识 自 然灾 害 ,揭示 灾害 与社会 的内在联 系 。
破坏原有社会结构 的结果 。按社会学 的冲突论视角看 ,灾 害是 社会各 阶层 为争夺 利益 的 冲突外延 。灾害 的结果 、
过程 、成 因以及与社会 的关系都显现 出明显的社会 学特征 。因此 ,运 用社会学 的理论 和方法应该是 我们认识 自然
灾害 的本质属性 ,搞好 防灾减灾工作 的一种重要 的科学思想 和方法。 关键词 : 自然灾害 ;社会属性 ;社会学性质 ;功能主义 ;冲突论 中图分类 号 :X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8 1 2 0 )2— 0 7— 5 00— 1X(08 0 0 8 0
究和环境政策大多集 中于 自然属性上 ,多从其 内 外影响因素入手 ,着重考察其形成 机制和诱发 条 件 ,这 就 导致 了 灾 害 预 报 和 改 变 灾 害 影 响 的技 术 介 入 成 为 灾 害 管 理 的主 导 J 。然 而 2 0世 纪 以来 ,
全球 因灾难 造 成 的人 类 生命 和 物 质 财 产 的损 失 并 没有 因人 类 认识 自然 的进 步 而 减 少 ,这 种 现 象 是 传统 的 自然 灾 害 理 解 范 式 不能 解 释 的 J 。同 时 人 们 也发 现 ,类 似 强 度 的 自然 灾 害 ,在 不 同 的 社 会
对灾害的反应——社会学的考察(之二)
对灾害的反应——社会学的考察(之二)在灾害发生之初,社会层面的影响会及其复杂。
按照社会学视角,灾害会以特斯安·拉索(Tausan Lasson)所称的“結構-因果-行动”框架进行探讨。
結構方面,地震灾害的发生,会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出现社区分化或收入差距扩大问题。
根据地理位置,经济状况,年龄段和其他生活情况,人们会出现不完全相同的反应和行为方式。
比如,经济更加发达的地区,拥有更多的物资和经济可动用性,因此,更有可能得到有效的紧急救援。
但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受灾的后果会更为严重。
因果方面,灾害会造成大量的损失,无论是物质财富损失,还是政府的社会资源损失,都会产生社会变迁。
此外,因灾害而产生的逃离、避难、灾民安置等重要问题,也会在社会中造成新的声音。
这些声音反映了灾害中社会资源不容置疑是有限的,分配不合理或不公平的问题。
行动方面,灾害发生后,要开展紧急救援工作,必须形成专门的机构。
社会的反应包括政府的紧急行动,包括采取政策措施,物资投入和人力部署等,以引导和组织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避免受灾群体陷入新的分歧和冲突内外。
另外,社会力量也将持续发挥作用,比如一些民间组织会在灾民安置,建设,生活照料等方面提供援助;各种公益组织也会支持受灾群体物质资料的采购;社会志愿者也会在灾区投入劳动力,帮扶灾民搬迁。
结论:灾害发生后,按照社会学的视角,能够更好的深入探讨灾害发生对社会的影响,可以依靠结构-因果-行动的模式,以及紧急救援行动的组织策略,弥补受灾群众的损失,缓解社会心理和经济压力,充分利用好社会组织和力量,促进人们能够从灾害中更快地恢复,最终实现康复重建。
灾害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
灾害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章:灾害社会学的引言灾害是指自然或人为所造成的突发事件,给人类社会和个人带来破坏和伤害。
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不断增加,给社会稳定和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挑战。
灾害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致力于研究灾害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灾害的响应和适应能力。
本章将介绍灾害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灾害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灾害社会学是基于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灾害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
灾害的社会学解释可以从结构功能主义、符号互动主义、社会学习理论等多个视角进行分析。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具有自我调适的能力,通过适应能力来应对灾害。
符号互动主义则关注人们在灾害中的行为与交互,强调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角色。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对灾害的经验总结和学习,提高自身应对能力。
灾害社会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灾害对社会的冲击和变革,以及社会如何适应和恢复。
第三章:灾害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灾害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涵盖了灾害的发生、灾害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对灾害的响应以及灾后重建等多个方面。
在灾害发生阶段,研究人员可以分析灾害的起因、发展趋势和模式,以及社会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在灾害影响阶段,研究人员可以探讨灾害对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不同社会群体的脆弱性和抵抗能力。
在灾害响应阶段,研究人员可以分析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行为、决策过程和应对策略。
在灾后重建阶段,研究人员可以关注社会的恢复和重建过程,以及社会创新和变革。
第四章:灾害社会学的实践方法与应用灾害社会学的研究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
定性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观察和文本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灾害中个体和社会的经验和感受。
定量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获取大规模数据,并进行比较和概括。
案例研究、跨国比较和综合评估等方法可以提供对灾害社会学的全面认识。
灾害社会学的研究也可以应用于政策制定、社会干预和风险管理,为灾害预防和应对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社会脆弱性:灾害社会学研究的新范式
社会脆弱性:灾害社会学研究的新范式社会脆弱性:灾害社会学研究的新范式一、社会脆弱性:灾害社会学研究的新趋向二、社会脆弱性概念综合学界不同定义,社会脆弱性概念至少包含这样几层含义:其一,它强调灾害发生的潜在因素所构成的脆弱性,潜在因素包括灾前特定的社会结构、社会地位或其他体制性力量等因素,如拥有社会资本越多脆弱性越低;其二,它强调特定的社会群体、组织或国家暴露在灾害冲击之下易于受到伤害或损失程度的大小,也即灾害对社会群体、组织或国家所形成的脆弱性程度,如富人的受灾几率小于穷人的受灾几率,脆弱性较穷人而言相对较低;其三,它强调灾害调适与应对能力所反映的脆弱性,应对能力越强脆弱性越小,应对能力的大小由个人和集体脆弱性及公共政策决定的⑥。
简言之,社会脆弱性既包含灾前潜在的社会因素构成的脆弱性,又包含受害者的伤害程度所形成的脆弱性,还包含应对灾害能力的大小所反映的脆弱性。
基于此,本研究将社会脆弱性界定为社会群体、组织或国家暴露在灾害冲击下潜在的受灾因素、受伤害程度及应对能力的大小。
这一定义的基本内涵如下图所示:虽然安德森(Anderson)有关这一定义与本研究的定义大致接近,也较为学界所接受,但本研究的定义更为简洁明了。
安德森认为,社会脆弱性是指人们如何响应并处理灾害背后引发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制度因素,并通过因素分析来评估一个地区、系统或人类群体等特定范围内既存或预期冲击或灾害的脆弱度,以便找到降低脆弱性的方法来增强人们对环境变迁的适应。
与脆弱性概念紧密相关的还有危险度与风险度概念,这三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社会脆弱性与自然脆弱性(physical or biophysical vulnerability)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自然脆弱性取决于极端自然事件本身,例如灾害发生频率、强度与空间分布等,而社会脆弱性则是指影响个人或团体受灾几率与灾后恢复能力的社会特征,是社会不平等的产物之一。
二者的异同如表1。
社会学对灾害与风险的研究
社会学对灾害与风险的研究灾难与风险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些问题在人类历史中一直存在,但现代技术以及因社会、经济、环保因素而发生的变化,使得人类面临了更加复杂的问题。
社会学对灾难和风险的研究旨在理解与分析灾难、风险、应对和承受能力在社会和文化中的不同解释和响应,并提供对灾难和风险的人文解释。
一、风险理论风险理论是风险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这一理论的基础是理性选择、价值理论和期望效用理论,研究人类如何评估和处理风险,并确定决策者的行为是否合理和公平。
人们通过期望效用理论来评估风险和应对策略,该理论强调被决策者评估决策前,对意外事件的期望值和他们的偏好的认知,即投资的期望收益减去风险的期望损失。
二、风险涉及风险涉及的概念是在最近的20年中被发展起来的。
它旨在探讨与风险有关的心理和认知过程,以及社会和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人们对风险的看法和反应。
风险涉及研究的中心是“危险知道”,即人们知道某些活动存在一定的风险。
风险涉及理论认为,人们对风险的评估并不仅仅是一个大众心理过程,还涉及到社会结构和文化。
例如,某些社会、文化和群体可能更加关注环境风险,并且更有意识地采取措施来减轻风险。
三、风险社会理论风险社会理论是现代社会学的一种流派,该流派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提出。
他把风险看作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特征,即现代社会的建立和运作导致了大量的风险和危机。
贝克认为,现代社会的”科技-环境-风险“三者不可分割,而新技术和工业化所创造的安全、医疗和环境领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已经成为了风险的集合点。
他还认为,风险是全球性问题,同时也是一种全社会的社会化问题。
四、灾害研究灾害研究的目的是揭示灾难的发生原因、分类、影响因素、人类响应方式和措施、以及在灾后重建期间的复原过程。
它的范围包括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以及人们的行为、决策和意识在防灾减灾、处理灾害和疏散转移等方面的角色。
五、社会应对与适应社会应对与适应是指社会在面对灾害威胁时的响应和适应能力。
社会学对大规模灾害的研究
社会学对大规模灾害的研究大规模灾害,是指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极端事件。
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以及公共卫生事件都属于大规模灾害的范畴。
在大规模灾害面前,社会学无疑具有重要地位。
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学科,能够帮助研究人员解决大规模灾害中的许多复杂问题。
一、社会学对灾难现象的探究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灾难现象的发生和应对,涉及到个体、群体和社会整体的各个方面,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方面。
社会学研究大规模灾害,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历史等各个方面。
借助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深入分析灾害事件发生的现象、原因和根源。
比如,对于火灾、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社会学家可以从地理、气象、地质等方面进行分析。
对于人为灾害,可以探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产生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关注民族、信仰、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对人们在灾难面前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社会学对灾后重建的研究大规模灾害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物质和心理损失,社会学需要关注灾后重建的相关问题。
在受灾地区,社会学家可以研究灾后重建的过程,包括重建方案的制定、资源的调度、社会领导力的发挥等。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学家还需要注意群众参与的问题,尤其是对当地社区,他们应当发挥自身资源的作用,帮助受灾地区度过灾后重建的困难时期。
三、社会学对心理创伤的研究灾难现象不仅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物质损失,也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影响,而这正是社会学家也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领域。
灾害在人们的心理中所引发的创伤,通常表现为心理震荡、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这对群众的安全和心理健康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由此,社会学研究可以通过深入现场研究,了解个人和群体在灾后面对压力的应对方式,分析他们的行为模式,以及分析他们的兴趣、态度和信仰等重要特征,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
这样才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这个艰难的时期,保持心理健康。
四、社会学对灾难管理的研究在灾难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组织和个人都需要采取明智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灾害社会学研究综述吴波龙辰曦骆玲(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灾害的定义关于什么是灾害,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美国学者认为,灾害是指意外发生的、伤害居民和破坏物质环境的事件。
一般地说,在这些事件发生的前后,可采取一定的措施,以减轻其灾难性的后果。
美国社会学家巴顿把灾害描述为一种情景,在这种情景中,“社会系统的许多成员得不到在该系统中应获得的生活条件”。
目前,西方社会学界关于灾害的比较流行的定义是由弗里兹提出的,其内容包括:(1)灾害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2)灾害产生的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包括给社会单位带来的物质损失及对其正常职能的破坏。
(3)灾害危及的社会单位。
)社会单位作出的反这里的社会单位指个人、家庭、社会组织以至整个国家。
(41应或措施。
我国学者汤爱平、谢礼立等认为,灾害的最主要和最普遍的特点是:它会给人类带来损失,但不能把一切导致损失的事件都称为灾害,而只有那些导致受害2客体(灾害承受体)无法依靠本身能力来恢复的损失的事件才能算为灾害。
王艳丽、刘会平等把灾害描述为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由于地球内部环境和宇宙空间天体的自然变异或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行为规则的不轨行为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的原因致使人类生存环境、人身安全与社会财富受到严重危害,以至超过了该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社会经济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而使自然生态结3构或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丧失其部分或全部功能的一种自然—社会现象。
郭强认为,灾就是大自然或社会失调,其内在矛盾急剧发展到激化的程度,形成的破坏和对人类的打击超过人类的抵抗力。
“害”则是对社会人类的危害。
灾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或社会现象,而灾害更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综合起来讲,它们是一种复杂的网络系统,是多层次、多结构、多因素、多变化的群体构成。
1布衣(灾害社会学【J】(中国社会工作(1998,(1)( 2汤爱平,谢礼立,陶夏新,文爱花(自然灾害的概念、等级【J】(自然灾害学报(1999,(3). 3王艳丽,刘会平(灾害定义和灾害分类的初步研究【J】(太原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backbone, County standing when Lieutenant, guerrilla activity behind enemy lines in the water zone of Wujiang County border. In early 1940, Chang Shen Liqun sectors Yu Qingzhi is appointed to three district and three enemy Guard Captain. Yu assumed office, the positive innovation governance, establishing information line, master puppet performance. Three1同其它事物一样,它们也有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尽管有不同观点,比较一致的是认为灾害是一种相对说来的突发事件。
在灾害出现时,它造成的威胁会严重破坏社会组织的正常活动,危及人们的正常生活和自然环境,危及社会所看重的东西,尤其是人的生命和财产。
任何灾害不仅是自然的,而且也是社会的,离开了人和社会无所谓灾害。
灾害是由于自然原因或社会原因给人们带来的祸害,是一种自然社会现象。
二、灾害社会学的定义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不同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灾害进行了研究,形成了相应的学科,如灾害地理学、灾害物理学、灾害防治学、灾害经济学、灾害心理学、灾害信息学、灾害社会学等,这些学科,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灾害科学,其中,灾害社会学是灾害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何给灾害社会学下一个定义呢,布衣认为,灾害社会学是社会学的新兴分支,它以社会调查、统计分析为工具,研究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科技发展、社会组织、角色行为、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揭示灾害与社会的关系;2探讨预防、控制或减轻灾害的措施和对策。
王子平认为,灾害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灾害发生、后果及减灾的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现象与3社会行为的一门应用社会学。
马成立认为,灾害社会学,作为灾害学与社会学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以与社会相关的一般灾害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在于探明一般灾害运动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的一般过程、特点和规律,寻求适4于一般灾害防治的通用理论、原则与方法。
尽管不同学者对灾害社会学的表述不尽相同,各有侧重,但都认为灾害社会学是一门交叉学科,都体现了其不同于普通社会学,也不同于其他灾害科学的特殊性。
它是以应用性、交叉性、综合性为其学科特点的。
三、灾害社会学研究简史1.国外灾害社会学研究简史1郭强(建立灾害社会学刍议(许昌师专学报【J】(1990,(2)( 2布衣(灾害社会学【J】(中国社会工作(1998,(1). 3王子平(灾害社会学[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4马成立.开展灾害社会学研究的构想[J].社会学研究.1992,(1). backbone, County standing when Lieutenant, guerrilla activity behind enemy lines in the water zone of Wujiang County border. In early 1940, Chang Shen Liqun sectors Yu Qingzhi is appointed to three district and three enemy Guard Captain. Yu assumed office, the positive innovation governance, establishing information line, master puppet performance. Three最初从事灾害研究的社会科学家是美国的S.普林斯。
1920年,正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的普林斯发表了他的博士论文,论证了在加拿大哈利法克斯港湾发生的一起装载武器弹药的轮船爆炸事件造成的社会后果。
此后,1942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Y.索罗金出版了他的《灾祸中的人与社会》一书,探讨了战争、革命、饥荒和瘟疫对人们的心理过程、行为、社会组织和文化生活的影响。
到50年代初,灾害研究进一步取得发展。
随后,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参与灾害研究,社会学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地被参加研究的学者们广泛接受。
国外灾害社会学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20世纪40——50年代为萌芽时期,其特点在于,仅把灾害、危机作为一般的社会现象之一,侧重于研究灾害中个人的社会心理,探讨对某些灾害的预防,以减轻其对社会造成的损失。
(2)20世纪60年代为起步时期。
灾害社会学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并开始了某些探讨。
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是美国社会学家弗里兹的《灾难》(1961)。
弗里兹总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灾害研究的成果,提出了灾害的功能、灾害防治的社会效应、灾区的社会整合等问题。
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了灾害的社会性质。
他认为灾害是在一定时空中可看得到的,它是对社会或社会子系统所造成的物质损失或对其正常职能的破坏,它的起因与后果都同社会结构、社会进程或社会子系统有关。
他的这个观点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
但这一时期灾害社会学的研究范围仍很狭窄,大多局限于自然灾害和灾后的社会恢复、管理等问题。
(3)20世纪70年代以后为发展时期,侧重研究个人和组织在灾害中的行为问题,如危急情况下的角色能力、角色冲突、社会组织的动员、个人与组织的协调等。
研究人员和科研成果迅速增加。
同时,还开展了灾害的跨国研究,美、日、意先后召开了灾害社会学研讨会。
各国科学家进行了一系列灾害研究的国际1合作,如“地壳与地幔计划”、“人与生物圈计划”等。
这一时期,美国灾害社会学发展迅速,代表著作有:巴顿的《灾害中的社区》(1970)。
这是一本十分出色的学术著作,书中提出了可供验证的假设和一些大的理论框架。
戴恩斯的《灾害中的组织性的行为》(1974)。
对美国灾害中心成立以前所发生的25例灾害中1布衣(灾害社会学【J】(中国社会工作(1998,(1).backbone, County standing when Lieutenant, guerrilla activity behind enemy lines in the water zone of Wujiang County border. In early 1940, Chang Shen Liqun sectors Yu Qingzhi is appointed to three district and three enemy Guard Captain. Yu assumed office, the positive innovation governance, establishing information line, master puppet performance. Three的组织性行为作了介绍。
《从社会学观点看人在极端环境中的组织系统》(1975),是一本试图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来描述灾害中各种不同的社会行为和人的行为的知识性书籍。
戴恩斯和夸伦特利的《危机时刻有组织的信息与选择》(1976)。
主要对35起灾难作了分析,并提了249个命题。
这一时期,日本对灾害研究的兴趣也相当浓厚。
但当时所做的一些研究比较强调灾害的社会心理。
例如,日本灾害社会心理学的开拓者安倍北夫先后发表了《紧急时刻怎样避难?》(1973)、《人群混乱状态的社会心理》(1974)、《那时你是指挥者——为了适应灾害时的行为》(1976)、《入门人群心理学》(1977)、《灾害社会心理学概论》(1982)和《灾害社会心理学》(1983)等著述;獭弘启的《策于灾害的社会科学研究》(1981)一书广泛地涉猎了灾害中信息及其传播、人际关系、组织、行政、政治、经济等方面,从社会学观点对灾害作了综合性探讨。
由于各种学术活动的开展,成果的大量涌现,使灾害社会学研究出版物的数量也大量增加。
《美国行为科学家》杂志出版了灾害研究专集;国际社会学学会资助出版了专著;美国灾害研究中心、英国布雷德富大学灾害研究所和科罗拉多州行为科学研究所也分别出版了灾害社会学通讯。
灾害社会学研究力量的加强,成果与信息交流的日趋频繁和各种专业性国际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灾害社会学的跨文化协作研究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起1来。
2.中国灾害社会学研究简史由于灾害与国计民生、社会进步息息相关,人们很早就开始探讨和治理灾害了,我们从古代文献中能找到许许多多有关研究治理灾害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