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和他的浪漫曲-2019年文档资料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别唱,美人》的演唱处理
系教授、硕士 生导 师; 邓丹 彤 ( 1971— ) ,女,哈 尔滨师范大学 音 乐 学 院 声 乐 歌 剧 系 教 授、硕 士 生 导 师; 韩雨佳 ( 1979— ) ,女,哈尔滨师范大学艺 术 硕士,黑河市人民艺术剧院助理讲师。 ( 哈尔滨 150000)
010
作上一帆风顺,作品风格充满 热情、富于变化。浪漫 曲 《别唱,美人》 完成于 1892 年,歌词来自俄罗斯著名诗人 普希金的抒情诗,是诗人为作曲家格林卡创作的一首格鲁 吉亚风格的歌曲所配。他撰写的歌词表面上是对恋人的爱 慕之情,实际上表达的却是对当时反抗沙皇残暴统治的十 二月党人的同情。这首抒情诗深受众多俄罗斯作曲家的喜 爱,并多次进行重新谱曲,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拉赫玛尼 诺夫所改 编 的 这 首 浪 漫 曲。拉 赫 玛 尼 诺 夫 早 年 家 道 中 落、 少年离家求学的曲折经历,使他即使事业顺遂内心也敏感、 忧郁。由于他小时候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个人性格的那种 忧伤也成为了旋律美的特质,成为拉氏的标志特征。[1]对当 时社会阶层间激烈冲突的深刻感受,使拉赫玛尼诺夫能充 分体会普希金创作诗作时的复杂情感,他在创作这首浪漫 曲时把自 己 内 心 汹 涌 澎 湃 的 情 感 发 挥 得 淋 漓 尽 致。因 此, 《别唱,美人》 是拉赫玛尼诺夫 83 首浪漫曲中非常有代表 性的一首作品。
惊艳绝伦的作品使他一跃成为具有世界级声誉的俄罗斯作 曲家。此时期的作曲家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创作出大量 的、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生涯的前 期和中期是其浪漫曲创作的高峰期。1917 年俄国沙皇的覆 灭使拉赫玛尼诺夫离开深爱的祖国,身在异国他乡的作曲 家只能将内心复杂的情感付之于音乐创作中,对故国的思 乡之情使他再也无法提笔去创作浪漫曲这一充满俄罗斯传 统的艺术 体 裁,这 是 拉 赫 玛 尼 诺 夫 的 创 作 后 期 ( 1917— 1943) 。1943 年 3 月 28 日拉赫玛尼诺夫逝世于美国,享年 70 岁。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主义最后的钢琴巨人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主义最后的钢琴巨人谨纪念拉赫玛尼诺夫去世76周年1873.4.1-1943.3.28被斯特拉文斯基描述为“6.5英尺宽脸颊”的浪漫主义晚期俄罗斯作曲家、钢琴艺术大师及指挥家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 ),十八岁时凭借自己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而名声大振。
拉赫玛尼诺夫不仅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事实上,他也是一位大师级别的钢琴家。
指挥:布鲁诺·瓦尔特作为一名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的演奏曲目主要包括十九世纪公认的巴赫、贝多芬、鲍罗丁、德彪西、格里格、李斯特、门德尔松、莫扎特、舒伯特、舒曼及柴可夫斯基这些名家的作品。
如果要给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演奏特征下个定义的话,那就是演奏质感非常清晰,这是他和约瑟夫·霍夫曼(Josef Hofmann)的共同特点,拉氏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正是敬献这位波裔美籍钢琴家之作。
以下是有关这位作曲家兼钢琴艺术大师的七个有趣写照(所附唱片都是最新出的):如同安东·鲁宾斯坦一样拉赫玛尼诺夫有着硕大无比的双手《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安娜·维尼斯科娃克里斯托夫·乌尔班斯基/北德易北拉赫玛尼诺夫曾视安东·鲁宾斯坦为自己的榜样,尤其赞许鲁宾斯坦演奏的贝多芬《热情奏鸣曲》以及肖邦的《葬礼进行曲奏鸣曲》。
“他的演奏抓住了我的全部想象力,对我成为钢琴家的抱负产生了显著影响。
”拉赫玛尼诺夫对自己的传记作家奥斯卡·冯·里塞曼这样说过。
如同安东·鲁宾斯坦一样,拉赫玛尼诺夫有着硕大无比的双手:事实上,从小指尖到大拇指尖他能跨出十二个钢琴键。
这是缺乏天赋的演出者发现难以演奏他一些作品的原因所在。
围绕着《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恐惧《第三钢琴协奏曲》范·克莱本基里尔·康德拉辛/空中交响乐团很多钢琴家都畏惧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认为这是古典音乐曲目单中最具技术挑战性的协奏曲之一:作品的受敬献者约瑟夫·霍夫曼从未在公开场合演奏过这部作品。
试讨论拉赫马尼诺夫钢琴曲的创作特色
试讨论拉赫马尼诺夫钢琴曲的创作特色【摘要】拉赫马尼诺夫是俄国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之一,他的钢琴曲以其浓烈的浪漫主义风格而著称。
这些曲子充满了丰富的旋律和复杂的技巧性,展现了他在音乐创作上的才华。
拉赫马尼诺夫的钢琴曲还充满了深刻的情感表达,让人们深受感动。
他专注于为钢琴创作而写的曲子,使得钢琴的音色和技巧得到了充分展现。
拉赫马尼诺夫的钢琴曲在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为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通过分析他的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音乐风格和创作特色,以及他对钢琴音乐的影响。
拉赫马尼诺夫的钢琴曲不仅具有美妙的旋律和复杂的技巧性,还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他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
【关键词】拉赫马尼诺夫,钢琴曲,创作特色,浪漫主义,旋律,技巧性,情感表达,钢琴音乐,音乐史,贡献。
1. 引言1.1 拉赫马尼诺夫钢琴曲的重要性拉赫马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是俄国作曲家、钢琴家,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曲作曲家之一。
他的钢琴作品广泛受到欢迎,被认为是钢琴音乐的巅峰之作。
拉赫马尼诺夫钢琴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拉赫马尼诺夫的钢琴曲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作品融合了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对后来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拉赫马尼诺夫的钢琴曲在其时代就受到了广泛关注,至今仍然被钢琴家和听众所喜爱。
拉赫马尼诺夫的钢琴曲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和深度。
他的作品充满激情和浪漫主义情感,旋律优美动人,技巧性强大。
拉赫马尼诺夫钢琴曲的演奏难度较高,要求演奏者具有出色的技巧和表现力,因此成为许多钢琴家梦寐以求的演奏曲目。
拉赫马尼诺夫钢琴曲所展现的音乐天赋和创作才华使其成为钢琴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在今天仍然被广泛演奏和传颂,为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拉赫马尼诺夫钢琴曲的独特魅力拉赫马尼诺夫钢琴曲的独特魅力主要体现在其深情且富有激情的音乐表现力上。
拉赫玛尼诺夫《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中忧伤之情
拉赫玛尼诺夫《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中忧伤之情拉赫玛尼诺夫是俄罗斯20世纪初期的浪漫主义音乐大师,其促进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与俄罗斯的民族音乐互相之间进行结合,并且注入浓重的个人感情体验以及高难度的弹奏技巧。
而其所创作的一系列钢琴协奏曲,也是拉赫玛尼诺夫在音乐发展历史上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的一个部分,并成为拉赫玛尼诺夫最具备象征性的音乐体裁。
拉赫玛尼诺夫在沙俄末年创作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曾经在美国进行公演,并且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拉赫玛尼诺夫在创作《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之前深受俄罗斯音乐巨匠柴可夫斯基的影响,拉赫玛尼诺夫创作19世纪末年的压轴作品《死之岛》就是受到其影响,其音乐风格沉郁而忧伤。
而随后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继承了这样的一种忧伤的风格,这一首《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钢琴协奏曲,还熔铸俄罗斯时的哀伤以及高难度的演奏技巧,再加上庞大的曲式结构和婉转动人的音乐情感,让世人折服。
一《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及其忧伤之情概述《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之下,构思方面存在着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看,《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是对其《第二钢琴协奏曲》饱满情绪的延续,是一种情感和生命都运转到极富有戏剧性的音乐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在《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当中,把各种不同的钢琴演奏技巧都熔铸到这一部作品里面,通过浓密与清淡两种不同的音乐织体的交错,辅助以轻快的断音以及恢弘的和弦等。
可以看出,拉赫玛尼诺夫在19世纪浪漫主义古典音乐艺术创作思想的影响下有了个人的新发展,在《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中有很多处都表现出一种象征性的意识流动,或者超越现实的想象,而这些修辞手法的目的都是为了让音乐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
《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下,不仅仅通过高超的音乐艺术技巧来表达忧伤之情,还通过俄罗斯民族特有的一些富有柔性或者冥想的特征来表达这样一种人类共有的感情,柔和以及温暖的艺术手法在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里也可以看到。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1943),俄国作曲家、钢琴家。
曾就学于莫斯科音乐学院。
他的创作中深受柴科夫斯基影响,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旋律丰富,擅长史诗式壮阔的音乐风格。
作有《第二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画练习曲》,歌剧《阿莱科》、《利米尼的法兰契斯卡》和《第二交响曲》、管弦乐《死之岛》、《钟》以及浪漫曲等著名作品。
后从事指挥,介绍了不少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
1918年移居美国后,创作上充满了不协和与悲剧性,成为二十世纪上半叶重要的钢琴演奏家。
作品链接:e小调第二交响曲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升c小调前奏曲
练声曲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
十首最难弹的钢琴曲
十首最难弹的钢琴曲钢琴作为一种古老而受欢迎的乐器,有许多极具挑战性的曲目。
下面将介绍十首被认为是最难弹的钢琴曲,这些曲目由于其复杂的技巧要求和艰深的音乐表达而闻名于世。
1. 肖邦的《第4钢琴奏鸣曲》- 肖邦的钢琴作品以其华丽的技巧和复杂的旋律而著名。
第4钢琴奏鸣曲是他最难演奏的作品之一,要求演奏家具备快速而准确的指法和灵巧的手指。
2. 里斯特的《狂想曲-西班牙咏叹调》- 里斯特的作品以其极高的艰深程度而著称。
《狂想曲-西班牙咏叹调》要求演奏家具备卓越的手指技巧,能够应对复杂的和声和快速的音符。
3.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3钢琴协奏曲》- 这部协奏曲被广泛认为是钢琴音乐中最具挑战性的作品之一。
它要求演奏家具备极高的技术要求,包括高速的音阶、复杂的和弦和巧妙的手指配合。
4. 西贝柳斯的《钢琴狂想曲》- 西贝柳斯的作品以其深邃而复杂的音乐风格而闻名。
《钢琴狂想曲》要求演奏家具备超凡的技巧和良好的音乐理解力,能够演绎出作曲家丰富的音乐内涵。
5. 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 这部钢琴套曲是斯特拉文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钢琴家们敬畏的曲目之一。
它要求演奏家具备快速的指法和对于复杂节拍和节奏的掌握能力。
6. 贝多芬的《浪漫曲》- 贝多芬的作品以其情感深沉而富有挑战性的特点而著称。
《浪漫曲》要求演奏家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作曲家在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
7. 舒曼的《鬼怪》- 这部曲子要求演奏家能够处理复杂的音乐结构和和声,以及具备高度的技巧和音乐理解力。
8.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1钢琴协奏曲》- 这部协奏曲要求演奏家具备极高的技巧和力量,能够应对拉赫玛尼诺夫那独特而富于激情的音乐风格。
9. 萨罗蒙的《鬼火》- 这首曲子要求演奏家具备非常高的技巧和速度,能够应对复杂的音乐结构和迅猛的音符。
10. 古尔孟汗的《怒潮》- 这首曲子被认为是最具挑战性的钢琴作品之一。
它要求演奏家能够应对快速的音阶、跳音和复杂的和声。
这些曲目都是钢琴技术和音乐理解力的巅峰之作。
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的情感意向的显现
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的情感意向的显现
拉赫玛尼诺夫是俄罗斯音乐史上最出色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中有很多情感丰富、
富有戏剧性的音乐,而其中的前奏曲更是他表达情感意向的典范之作。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
度探讨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的情感意向的显现。
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中展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情感。
他是一位极富感情的作曲家,
他的前奏曲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
他的《前奏曲Op.23-5》是五度音程和和弦交织的美丽旋律,旋律中流露出浓厚的热情和感动;而《前奏曲Op.23-4》则有一种悲壮、激烈和充满热情的情感,使人不禁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欢乐。
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中展现了复杂的内心世界。
他的前奏曲多样性极高,从音乐上讲,他的前奏曲调子、和声的变化非常多样,给人一种错综复杂、丰富多样的感觉。
他的《前奏曲Op.32-13》以其速度飞快、急促和复杂的音符,表达了作者内心无尽的困惑和波动;而《前奏曲Op.32-10》则是一首激情四溢、富有变化的作品,从内心冲动到低沉忧郁,再到愉悦欢快,音乐情感如海洋般广阔而深沉。
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中也展现了希望和奋斗的情感。
他的前奏曲中有一种力量,一
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音乐中传达出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他的《前奏曲Op.32-5》是一首充满了希望和力量的作品,旋律中有一种无尽的力量,如同人们在困难和坎坷中奋
力拼搏,积极向上的态度令人感动;而《前奏曲Op.23-7》则是一首奋斗的乐章,音乐中的旋律情感奔放,饱含挣扎与冲动的力量。
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中浪漫主义情怀体现
读·闻·观109摘要:拉赫玛尼诺夫是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他作品中的浪漫主义风格与现代风格浑然一体,常人看来格格不入的音乐语言在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中被神奇地融合在一起,诸如浪漫主义情怀与悲情色彩融合在一起。
本文以《g小调前奏曲》为例分析作品中的作曲家浪漫主义情怀。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浪漫主义;前奏曲拉赫玛尼诺夫作为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其深受肖邦作品影响,创作的代表性作品《24首钢琴前奏曲》包含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怀和浪漫主义的风格特点。
这部前奏曲中的每一首作品音乐情感较为细腻、抒情,可以说这部前奏曲是对肖邦的致敬。
《g小调前奏曲》由作曲家创作于巅峰时期,当时创作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已获得成功,这为创作这首前奏曲奠定了基础。
因此这部作品在技术上也是相当成熟的。
整首作品是以复三部曲式结构写的,按照曲式结构的发展原则,首部与再现部均是具有行进式舞蹈风格的快板,与中部抒情行、宽广流畅的主题旋律形成明显对比。
首部是由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构成,呈示段由a+a’(9+7)的两个平行乐句构成,主题具有典型的俄罗斯民间舞蹈节奏,行进式的节奏感动力很强,再加上每个小节中的强弱对比性,使得主题具有很强的动力性。
单二部曲式的中段是将主题进一步引申发展而来的,动力性主题在这一段中由于织体层次加厚所以力度加强,在再现句时乐句内部的扩充深化了首部的主题。
整个首部中的主题节奏很像时肖邦玛祖卡中的典型节奏,与中部的抒情旋律形成明显对比。
这种鲜明的节奏下所呈现的丰富织体与色彩性的和声始终表达着作曲家热爱生活的声音。
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作品绝大多数选择复三部曲式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作曲家将高超的写作技法和音乐主题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巧妙地变化在里面,也让我们学习到用作品的结构去表达音乐的内涵。
在音乐创作中,和声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作用,为不同的音乐作品塑造不同音乐形象。
古典主义时期主要以功能和声为主,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和声打破了原有的功能性,从传统和声基础出发,大大扩张了和声手法,色彩性和声的应用拓展了和声技法。
试讨论拉赫马尼诺夫钢琴曲的创作特色
试讨论拉赫马尼诺夫钢琴曲的创作特色拉赫马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是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他的钢琴曲以其浓厚的个性和优美的旋律而闻名。
拉赫马尼诺夫的钢琴曲作品丰富多样,包括一些著名的奏鸣曲、练习曲和小品等。
本文将试讨论拉赫马尼诺夫钢琴曲的创作特色,以期对拉赫马尼诺夫的音乐风格有更深入的了解。
拉赫马尼诺夫钢琴曲的创作特色之一是其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拉赫马尼诺夫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鼎盛时期,他对浪漫主义音乐风格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他的钢琴曲充满了浓烈的感情和激情,旋律优美动人,表达了大量的热情和情感。
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和《摇篮曲》等作品都展现了其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令人回味无穷。
拉赫马尼诺夫钢琴曲的创作特色还体现在其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和华丽的技巧。
拉赫马尼诺夫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家,他深谙钢琴的技术和演奏特点,因此他的钢琴曲具有高度的技术要求和丰富多彩的音乐表现力。
他善于运用琴键的大幅度跳跃、音阶的迅速奔放以及和弦的丰富韵律,展现了其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和华丽的技巧。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练习曲》系列作品更是成为了钢琴学习者的经典教材,其中玲珑剔透的旋律和繁复的技巧训练,成为了钢琴演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拉赫马尼诺夫钢琴曲的创作特色还表现在其对民族音乐的广泛吸收和运用。
拉赫马尼诺夫深受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影响,在其创作中融入了大量的民族特色和风格,使其钢琴曲充满了神秘和魅力。
他的《东方小品》和《俄罗斯狂想曲》等作品就充分展现了他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理解,这不仅体现在旋律的选材上,更体现在对于民族风情的深刻描绘上。
这些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入,使得他的钢琴曲具有了更为丰富和多样的魅力。
拉赫马尼诺夫钢琴曲的创作特色还包括其对于声乐音乐的借鉴和发展,以及对于古典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拉赫马尼诺夫曾经担任过莫斯科歌剧院的指挥,对于声乐音乐有着深厚的造诣,他在钢琴曲中常常引用歌剧中的旋律和主题,使得其钢琴曲具有了更为深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十首最难弹的钢琴曲
十首最难弹的钢琴曲十首最难弹的钢琴曲钢琴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乐器之一。
它的美妙旋律和震颤人心的声音使得它成为了古典音乐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
然而,有些钢琴曲的难度让所有的钢琴家都望而却步。
在本文中,我们列出了十首最难弹的钢琴曲。
1. 李斯特的《此情可待》李斯特的《此情可待》是钢琴历史上最具挑战性的曲子之一。
它需要钢琴家具备极高的技巧和速度,以及完全的掌控力和灵活性。
许多钢琴家认为这首曲子是他们所能演奏的最困难的曲子之一。
2. 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第三号》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第三号》被认为是古典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但这首曲子的难度同样极高。
它需要钢琴家具备传奇般的技术和极具挑战性的速度,同时保持音乐的完美平衡。
3. 肖斯塔科维奇的《挽歌》肖斯塔科维奇的《挽歌》是一首悲伤的曲子,需要钢琴家完全掌控伴奏和旋律的平衡,同时演奏出情感饱满的音乐。
4. 肖邦的《第三狂想曲》肖邦的《第三狂想曲》是一首极其具有挑战性的曲子,需要钢琴家完全掌控技术层面和音乐感受,同时要求钢琴家具备强大的力量和速度。
5. 巴赫的《附言谱》巴赫的《附言谱》需要钢琴家完全掌控技术方面的挑战,并演唱出优美的旋律。
6. 普罗科菲耶夫的《狮子卡诺预奏曲》普罗科菲耶夫的《狮子卡诺预奏曲》需要钢琴家具备极高的技术和力量,演奏出强烈且有力的音乐。
7. 穆索尔斯基的《画展》穆索尔斯基的《画展》需要钢琴家在演奏过程中完全掌控音乐的感情和情感,同时需要极高的技术和速度。
8. 拉赫玛尼诺夫的《晚霞》拉赫玛尼诺夫的《晚霞》需要钢琴家完全掌控情感和旋律,并强调音乐性和灵活性。
9. 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是一首后期印象派的曲子,需要钢琴家在演奏过程中完全掌控极具挑战性的乐器技巧和音乐感受。
10. 贝多芬的《浪漫曲》贝多芬的《浪漫曲》被认为是古典音乐中最具挑战性的曲子之一,需要钢琴家完全掌控强大的技术和具有情感力的演奏技巧。
拉赫玛尼诺夫的双钢琴音乐
文
陈 兆 勋
拉 赫 双 玛 钢尼 琴诺 音夫 乐的
拉赫玛尼诺夫自幼年开始,就经 常与祖父一起弹奏许多作曲家四手联 弹的钢琴音乐。 他的祖父阿卡克立 ・ 拉 赫玛尼诺夫( !"#$%&’ 曾经跟随由爱尔兰移居俄罗斯的著名 钢 琴 家 约 翰・菲 尔 德 ( /-)+
求学时期, 就创作了两首六手联弹( 三 个人在一台钢琴的合奏) 曲—— —《 圆舞 曲》 及《 浪漫曲》 。 35 岁时完成了具浓 狂想曲》 ,直 到 他 定 居 美 国 后 ,还 于 弦乐版本及双钢琴版本) 。 这都说明了 拉氏一直热衷于这类音乐的创作。另 外, 我们只要多了解他的钢琴音乐, 不 难发现拉氏是将钢琴这一乐器,当做 整个管弦乐队来运用的。 钢琴交响化, 从贝多芬开始就有这明显的创作意 图,李斯特在贝多芬的音乐基础上大 大发挥了这种音乐表现效果,拉氏更 将这种效果发展至顶峰。他将钢琴的 低、 中、 高三个音区, 结合多变的踏板 法, 把一些空白音域都“ 填补” 了, 这当
然跟他具有一双“ 巨无霸” 的大手有关 系, 他的手可以轻松地伸展至十二度。 我们只要看看他的一首前奏曲 ( ,就 可 明 了 这 一 点 。在 @>A >"1&?21) 降 C 大调前奏曲》 的最 76 B@A3" 的《 后 " 小节,两手的密集和弦都有大量 伸展出十度的结构。听阿施肯纳奇 ( 的录音是分散来弹 的 , 效 !D)#1+$E’) 果当然不好,但由于他是以全套前奏 曲的录音来出版的, @>A76 共 37 曲 , 缺一不可, 当然只好如此。拉氏此举, 还真给不少钢琴家出了大难题。在他 的大量钢琴作品中,像以上的例子也 不算太多, 许多宽阔的和弦, 大都可以 用分解法来弹奏。因此, 有许多钢琴家 还是很喜爱他的作品的。再者, 我们也 要理解作者不论以任何手法写作, 都是
拉赫玛尼诺夫
欣赏
• 《第二钢琴协奏曲》
二、和声
• 拉赫玛尼诺夫有着特殊的和声写作手 法,他是处于传统与近现代之间、探 索色彩性和声技法的杰出大师。他的 作品丰富的色彩性和声技法也同他杰 出的旋律一样,是其独特的音乐标记。
• 1、瑰丽多姿的色彩性技法是拉赫玛尼 诺夫最主要的和声技法。 • 2、坚持以传统的三度叠置和弦为最基 本的和声材料,坚持以传统的调性功能 和声为最核心的创作手法。 • 3、以色彩序列为基础的变音体系与简 单而有限的近现代和声技法,在拉赫玛 尼诺夫的作品中也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和作用。
2、鲜明的节奏
• 拉赫玛尼诺夫给予每首练习曲一个固定 的动机式的节奏型,每一种节奏型都代 表着该练习曲的性格特征。
• 第一首 f小调,左手低音八度与右手和弦交替 进行构成贯穿全曲的固定节奏型。 • 第四首降 E大调,主题的典型节奏型(符点节 奏)在前三个小节就呈现完毕。 • 第六首升 c小调,最典型的节奏型有两个,一是 主题出现的复符点节奏,二是左手六连音节奏。
• 拉赫玛尼诺夫一生创作的作品很多, 其中包括三部交响曲,四部钢琴协奏 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三部歌剧 以及交响诗《死岛》、《悬崖》、 《波西米亚随想曲》和大量的钢琴前 奏曲、变奏曲、练习曲等。除此之外, 他还作有大量的室内乐和艺术歌曲等 作品。
• 4岁开始习钢琴。 • 9岁就进入了彼 学院,从此开始接受更为严格、正规、 系统的教育和训练。 • 1891年和1892年,他先后以优异的成 绩在钢琴和作曲班毕业,从此开始了 他独立的音乐家生涯。
• 华彩部分,作曲家让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圆号等逐 一加人钢琴的独奏,给人以耳目一新、丰富多彩的听觉 冲击。个性鲜明的旋律、色彩斑斓的和声、戏剧性的高 潮设计、独特高超的配器手法,加之对音乐创作的持久 热情,这些因素的综合,搭建出了拉赫玛尼诺夫五光十 色的音响。
试讨论拉赫马尼诺夫钢琴曲的创作特色
试讨论拉赫马尼诺夫钢琴曲的创作特色拉赫马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是20世纪最著名的俄国作曲家和钢琴家之一。
他的钢琴曲创作特色丰富多样,兼具技巧和情感的完美结合,以及对旋律和和声的独特处理。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拉赫马尼诺夫钢琴曲的创作特色。
拉赫马尼诺夫的钢琴曲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他的作品充满了深情和热情,情感传达深入人心。
他的《前奏曲第二首》和《舞曲变奏曲》中的浪漫旋律和丰富的和声,展现了他对音乐浪漫情感的追求。
他的作品也带有一种宏大的气势和壮丽的氛围,如《第三钢琴协奏曲》和《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拉赫马尼诺夫的钢琴曲具有复杂而精湛的技巧。
他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家,他的曲目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钢琴技巧,如快速的音阶、琶音和跳音。
《第三钢琴协奏曲》中的华丽的弹奏技巧展示了他作为钢琴家的卓越技巧和对乐器相关技巧无限可能性的掌握。
这些技巧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展示技巧本身,更是为了表达情感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
拉赫马尼诺夫的钢琴曲具有丰富的旋律和和声。
他对旋律的处理非常巧妙,既能创作出优美的旋律,又能通过对旋律的变化和转变来表达情感。
《贝尔摩德》中的主题旋律在整个曲目中反复演变,并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他对和声也有独到的见解,在他的作品中,和声经常以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的方式出现,使得曲目更富有变化和深度。
拉赫马尼诺夫的钢琴曲充满了戏剧性。
他的作品经常充满了激情和冲突,通过音乐展示了人类的喜怒哀乐,以及各种情感状态的转变。
《车尔尼雪夫斯基手册》中的《死之岛》,包含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营造了一种紧张和宏大的氛围。
这种戏剧性不仅表现在音乐中的音乐结构和形式,还反映在旋律和音色的变换以及节奏的变化上。
拉赫马尼诺夫的钢琴曲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复杂的技巧、丰富的旋律和和声以及戏剧性的特点。
他的创作既注重技巧的展示,又注重情感的表达,使得他的作品成为了钢琴音乐的经典之作,一直受到世界各地钢琴家和听众的喜爱。
拉赫玛尼诺夫和他的浪漫曲-2019年文档资料
拉赫玛尼诺夫和他的浪漫曲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生于1873年,卒于1943年。
他所创作的一首首动人心弦、热情洋溢的歌曲,大都表现出抒情的风格,正因为如此,浪漫曲――以直接表达情感为最大特点的音乐体裁,在他的创作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曲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俄罗斯音乐艺术发展水平的标志。
其内容深刻,热情奔放,感情表达自然而不落俗套,旋律与语言的结合水乳交融,在声腔中表现出细腻的心理刻画,表达手法别具一格:在拉赫玛尼诺夫的83首浪漫曲中,最早期的一首是M.莱蒙托夫作词的《在圣殿的大门外》,完成于1890年4月29日,最后一首是索洛古勃作词的《梦》,完成于1916年11月2日:时间跨度26年,几乎涵盖了作曲家最为旺盛和最具活力的艺术创作阶段。
拉赫玛尼诺夫生活于一个动荡、变革的时代,他曾亲眼目睹了19―20世纪沙皇俄国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生活重负;也曾切身感受了小市民昏昏噩噩、没有理想、平庸乏味的生活……他在生活困顿不堪与才华横遭压抑的双向夹击下,对新生活的憧憬与自身价值的追求就不可避免地在他的浪漫曲中表现了出来-如:《我多痛苦》――“我多痛苦,但更爱生命……在这春天明媚的时光!”但是,如果试图在他的浪漫曲中寻找到直接反映社会冲突和具体的革命事件是不现实的,拉赫玛尼诺夫与“俄罗斯历史转折点”上的许多其他艺术家一样,不可能这么做,尽管他未能认识到发生在俄罗斯的社会进程的真正实质。
然而,作为敏感的艺术大师,他凭直觉感受到了生活的矛盾和矛盾运作中的剧变,自然会在自己的创作中反映那个时代的面貌与精神。
在他的浪漫曲中包含着对现实社会和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的不满情绪。
如:《绝望者之歌》――“‘死吧!’白昼它说,白昼寂寞又凄凉,‘死吧! ’黑夜也说,夜神秘又悲怆。
生活充满忧伤……”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跌宕起伏,具有极强的戏剧性和表现力,在感受到他不满现实生活的同时,还可以觉察出他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对生命的无比热爱,他的作品还蕴含着对人的精神力量的赞美,跳荡着一颗对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坚强信心。
拉赫玛尼诺夫(S.V.Rachmaninov)《6首浪漫曲》作品38号风格与声乐难点解析
拉赫玛尼诺夫(S. V. Rachmaninov)《6首浪漫曲》作品38号风格与声乐难点解析楚静雯 / 李鸿摘 要:拉赫玛尼诺夫在晚期浪漫主义的作曲家中有着极高的影响,他的声乐作品在世界广为人知。
这位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在生命中的不同时期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有83首之多,今天也可以听到来自不同国家的声乐家演唱。
他的浪漫曲也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38号套曲是拉赫玛尼诺夫的晚年作品写于1916年,作品内容的特点是隐喻和音乐艺术图像,象征主义者有意识地将艺术视为现实的最高形式。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完全符合这些想法。
它旋律神秘且柔美,与诗词相呼应。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诗歌;浪漫曲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楚静雯(1992-),女,博士,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国立音乐学院教师;李鸿(1980-),女,博士,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副教授。
一、拉赫玛尼诺夫的声乐套曲38号的风格特征 (一)俄罗斯诗词和音乐中的象征主义。
拉赫玛尼诺夫(S.V.Rachmaninov)的浪漫曲作品38号:对艺术的创作。
俄罗斯的白银时代是危险的社会政治动荡和对现有君主制秩序崩溃的预期时代。
正是在这一时期,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象征主义蓬勃发展,旨在为社会精英阶层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新的哲学和新的精神支持点。
事实证明,象征主义是俄罗斯最重要的现代主义趋势。
根据其形成的时间和创作方向的变化,在其存在的过程中可分为两个阶段。
19世纪90年代诗歌中出现的第一代代表被称为“第一波象征主义”或“老一辈象征主义者”。
他们是В.Брюсов、Д.Мережковский、3. Гиппиус、К. Бальмонт、Ф. Сологуб.十年后,出现了明亮的新名字:А. Блок、А. Белый、В. Иванов。
这些诗歌大师通常被称为“青年象征主义者”。
这场运动的第一波和第二波的区别在于对世界认知的不同,基于从柏拉图到尼采和柏格森的各种哲学和美学教义。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艺术特征——以《丁香》《士兵的妻子》为例
[参考文献] [1] 徐乐莹.浪漫派的永恒悲情—浅议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J].当代 音乐,2017,20. [2] 陈晓霞.浅析拉赫玛尼诺夫艺术创作的特点—以艺术歌曲为例[J].当 代音乐,2015,05. [3] 单丽.俄罗斯浪漫曲的艺术特征[J].当代音乐,2017,16.
24
持,这一时期极具鲜明的时代性作品的思想深入人心,彰显了不断 高涨的民主革命思潮。[3]如《春潮》、《丁香》、《风暴》、《我 的田野》等抒情且浪漫的作品,旋律优美,以俄罗斯的民族精神和 祖国大自然的山水风光相结合表达情感,不仅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 的风景画,而且也展现了丰富的个人情感,让音乐的主题也得以升 华,也反衬了对现实的憎恶和无奈。
一、俄罗斯浪漫曲的发展历程 浪漫曲就声乐类而言也是艺术歌曲的另一种称呼,十八世纪中 期这种艺术体裁以俄罗斯民歌为基础,逐渐形成俄罗斯浪漫曲这种 声乐题材,到了十八世纪后期,社会各阶层一度追捧两位浪漫曲的 先驱作曲家,杜布扬斯基和科兹洛夫斯基,值得一提的是,结合作 曲家融入的西方华尔兹等音乐风格,再加上歌唱家精彩的演绎更是 掀起了热潮,最终形成了颇有俄罗斯民族风格的浪漫曲。 十九世纪浪漫曲在俄罗斯广为流传,并出现了古典浪漫曲的开 拓者格林卡,也奠定了俄罗斯浪漫曲一步步完善走向成熟。十九世纪 中叶被誉为俄罗斯音乐大师的柴可夫斯基创作了一百余首浪漫曲,作 品体现了当时社会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性,二十世纪初拉赫玛尼诺夫作 为晚期浪漫主义代表人,不仅延续了柴可夫斯基等音乐大师的音乐风 格,还融入了许多20世纪的当代元素并将浪漫曲的创作推向了巅峰。 二、拉赫玛尼诺夫和他的浪漫曲创作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是浪漫主义晚期的伟 大作曲家,[1]出生于俄罗斯谢苗诺沃的一个富足家庭且拥有良好的 音乐环境,人生中却也饱含悲欢起落,经历了家业衰败、亲人的离 去、爱情的波折、不被人所理解的冷眼嘲笑、作品惨遭失利等等, 他这一生伟大的成就与他的生活和经历是相辅相成的,他的创作种 类很多,钢琴、管弦乐、室内乐、合唱以及浪漫曲等等,拉赫玛尼 诺夫一生的创作中,艺术歌曲方面的创作占据着很大的部分,[2]其 中在1890年到1916年间共创作了八十三首,而且他的浪漫曲几乎都 是在他创作巅峰时的产物,在俄罗斯200多年的浪漫曲史上有着重要 的地位。拉赫玛尼诺夫在童年时期就接受了严厉母亲的钢琴教育, 九岁时就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之后又进入莫斯科音乐学 院,为以后的音乐之路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19世纪时期的音乐可以说是以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为主导的, 个人内心情感的流露和大众人民的精神诉求的冲击时代,看起来格 格不入却被拉赫玛尼诺夫成功的交织在了一起,比较遗憾的是,拉 赫玛尼诺夫对于诗词的创作没有太大的天赋,所以他的部分作品的 歌词都采纳了很多著名诗人的诗歌作品,赋予了作品更加深刻的意 义,从而完美展现出来。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力图表现我们常人的 真实情感并让听众易于直观理解的表现方式,渴望理解的心情,浪 漫曲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以及对祖国的美好情怀,也 使这些浪漫曲成为了世界声乐史上最宝贵的财富。在拉赫玛尼诺夫 离开自己的祖国之后,他的浪漫曲作品也随之遁迹销声了。 三、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的特点 没有绝对的偶然,音乐也是一样的,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曲 无论是抒情的还是戏剧性的,都有着强烈的民族性和鲜明的时代气 息,具有高级的艺术形式和有韧性的艺术张力。1914年俄国战争的 爆发掀起了推翻沙皇专制的革命运动,对此拉赫玛尼诺夫也极力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赫玛尼诺夫和他的浪漫曲
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生于1873年,卒于1943年。
他所创作的一首首动人心弦、热情洋溢的歌曲,大都表现出抒情的风格,正因为如此,浪漫曲――以直接表达情感为最大特点的音乐体裁,在他的创作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曲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俄罗斯音乐艺术发展水平的标志。
其内容深刻,热情奔放,感情表达自然而不落俗套,旋律与语言的结合水乳交融,在声腔中表现出细腻的心理刻画,表达手法别具一格:
在拉赫玛尼诺夫的83首浪漫曲中,最早期的一首是M.莱蒙托夫作词的《在圣殿的大门外》,完成于1890年4月29日,最后一首是索洛古勃作词的《梦》,完成于1916年11月2日:时间跨度26年,几乎涵盖了作曲家最为旺盛和最具活力的艺术创作阶段。
拉赫玛尼诺夫生活于一个动荡、变革的时代,他曾亲眼目睹了19―20世纪沙皇俄国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生活重负;也曾切身感受了小市民昏昏噩噩、没有理想、平庸乏味的生活……他在生活困顿不堪与才华横遭压抑的双向夹击下,对新生活的憧憬与自身价值的追求就不可避免地在他的浪漫曲中表现了出来-如:《我多痛苦》――“我多痛苦,但更爱生命……在这春天明媚的时光!”
但是,如果试图在他的浪漫曲中寻找到直接反映社会冲突和具体的革命事件是不现实的,拉赫玛尼诺夫与“俄罗斯历史转折点”上的许多其他艺术家一样,不可能这么做,尽管他未能认识到发生在俄罗斯的社会进程的真正实质。
然而,作为敏感的艺术大师,他凭直觉感受到了生活的矛盾和矛盾运作中的剧变,自然会在自己的创作中反映那个时代的面貌与精神。
在他的浪漫曲中包含着对现实社会和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的不满情绪。
如:《绝望者之歌》――“‘死吧!’白昼它说,白昼寂寞又凄凉,‘死吧! ’黑夜也说,夜神秘又悲怆。
生活充满忧伤……”
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跌宕起伏,具有极强的戏剧性和表现力,在感受到他不满现实生活的同时,还可以觉察出他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对生命的无比热爱,他的作品还蕴含着对人的精神力量的赞美,跳荡着一颗对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坚强信心。
如:《在我心中》――“在我心中萌生着爱情,像太阳灿烂又辉煌,那歌声多么和谐嘹亮,那鲜花馥郁而芳香……”
拉赫玛尼诺夫的思想本身也是矛盾的,当社会过于黑暗时,他会产生惶恐的情绪与对社会未来失望的意识。
仔细研究他的作品的演变进程后不难发现,社会生活的矛盾越是尖锐,拉赫玛尼诺夫就越是担心人们向往、追求的理想生活可能落空,于是,他彷徨、忧虑,甚至连改变现实的思想冲动也会冷却下来。
如:《我被剥夺了一切》――“惩罚人的上帝剥夺了一切,我的健康,我的意志,空气和梦。
他只把你一个人留给了我,让我还能向他恳
求恩情。
”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中所表现的种种情绪,其变化幅度十分大。
他的浪漫曲揭示了这位富有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的艺术家丰富的内心世界。
他一生怀着对人类的真诚和忘我的爱心,为人类的命运而担忧。
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进步倾向,说明他是19世纪俄罗斯音乐所具有的民主精神的继承者。
彼时浪漫主义出现了普遍的文化危机,现代主义便乘时产生并得到长足的发展,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则在二者之间架起了桥梁。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的音乐,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具有鲜明的特点。
“大作曲家往往首先注意的是旋律,认为它是音乐中的主宰。
旋律就是音乐,是整个音乐的基础,因为完美的旋律意味着整体的和谐,配置得当,并能激活整个曲子。
从最高意义上说,创作旋律时能通权达变、机敏灵巧,就是作曲家最主要的目的。
”这就是拉赫玛尼诺夫的作曲理念。
而且这一理念与他本人的创作实践也是完全符合的。
在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曲中,旋律出奇地简单、鲜明、美妙、动人心弦,是那么自然而又极富诗意。
他既善于创作了亮悠扬的旋律,又善于创作铿锵激越的旋律,这些旋律还能融会咸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其旋律因素的结构既富有表现力,又能激发出听众敏感的心理反应。
钢琴伴奏的作用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声乐浪漫曲中非常重要,具有一种细致入微的风格。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地讲,作曲家对浪漫曲这一体裁本身的意义已经重新作过诠释。
这也是19世纪许
多作曲家在声乐创作中孜孜追求的一种结局。
在这一追求过程中浪漫曲发展成为声乐器乐合二为一的既和谐又复杂的体裁,这也是由情感和心理内容的深化所决定的,这一发展过程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中得到了极度强化。
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曲没有体裁多样化的表现,而这一表现却是19世纪俄罗斯大部分作曲家的声乐作品所具有的。
在格林卡、穆索尔斯基等人的浪漫曲中,明显可以看到与各种日常歌舞体裁――俄罗斯歌曲、《小夜曲》、《华尔兹》、《船歌》、《祝酒歌》等有着直接的联系。
而在拉赫玛尼诺夫那里,这些联系已经在明显地弱化,无论是消极低沉性的浪漫曲,还是矛盾;中突性的浪漫曲,基本上都使用了独白的形式。
独自式浪漫曲之所以被推到首要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它有着广阔的表现空间,使歌曲能直接、自由地表达人类情感,哪怕是最细微、最复杂的情感都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浪漫曲为杰出诗人的诗歌而谱写,这似乎已成为同时代作曲家的习惯做法。
然而,拉赫玛尼诺夫则常常采用二流诗人如拉特高兹等人以及无名小辈的诗歌。
这是因为,拉赫玛尼诺夫选择歌词的标准是歌词的思想情感内容与他本人的思想合拍,能拨动他感情的心弦。
当然,拉赫玛尼诺夫也有只顾及诗歌的总体思想内容,而忽视了诗歌的艺术质量的缺陷。
拉赫玛尼诺夫是不朽的,因为他留给我们后人的83首浪漫曲,记录了那一个时代的心声,摹画了彼时的历史风貌,并运用
他的天才,将浪漫曲的艺术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使他的创作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他本人则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据了一个无人能够替代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