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拉赫玛尼诺夫和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演唱
传承而不拘泥博众而又独特——浅析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中的和声特点的论文
传承而不拘泥博众而又独特——浅析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中的和声特点的论文传承而不拘泥博众而又独特——浅析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中的和声特点的论文传承而不拘泥博众而又独特——浅析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中的和声特点的论文论文关键词:和声手法复杂化独特论文摘要:拉赫玛尼诺夫(s(rachmaninov)歌曲中的和声语言丰满、复杂,充满色彩性;他的作品遵循传统,始终坚持以三度叠王的功能和弦为基础,融入各种装饰性的手法。
本文结合“拉氏”作品的相关片段,具体从一般意义上的和声复杂化;线条因素及其基础上的和声复杂化;持续因素及其基础上的和声复杂化几方面阐述了拉赫玛尼诺夫和声继承传统而不拘泥传统,博采众长而又风格独特的基本特征。
在群星璀璨的l9世纪俄罗斯音乐大师中,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s(rachmaninov1873—1943)是一个显赫的名字。
作为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似一根纽带,具有极强的俄罗斯音乐传承性。
他的身上既有与柴可夫斯基及其它俄罗斯音乐家一脉相承的浪漫主义气息,也有德奥后浪漫主义及各种现代主义的思潮。
在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钢琴声部中,和声成了表达歌词形象的重要因索。
具体的说来,其和声特点主要表现在一般意义上的和声复杂化、线条因索及其基础上的和声复杂化、持续因索及其基础上的和声复杂化等三个方面,下面我们就结合实际作品具体谈谈拉赫玛尼诺夫和声特点的三个“复杂化”。
一、一般意义上的和声复杂化一般意义上的和声复杂化,指的是各种变化音和弦附加音和弦、外音和弦。
所谓的高叠、复合和弦、四五度叠置和弦(极少数)的运用及它们之间的进行。
这些和弦应该说是完全在功能的基础上的色彩性丰富手段,它可以使色彩丰富、情绪更复杂、心理更敏锐、微妙。
ww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变化音和弦中,绝大部分是下属功能组的。
下属、(?)、?级、?级、?级(重下属)、?,的各种变体等。
还有属功能组的变和弦 (属七的变化和导七的变化)以及中同音组的和弦等等。
最新-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演唱要义 精品
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演唱要义歌曲的演唱是歌唱家对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是融合歌唱技巧和对作品的深度理解的再次演绎,演唱者只有通过深入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细心领会作曲家的创作技巧和创作意图,掌握其创作风格,并通过技术手段的完美运用才能达到触及听众心灵的艺术表现。
以下我们来简单地对两首歌曲进行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演唱;拉赫玛尼诺夫一、《别唱吧,美人!》分析《别唱,美人!》4—4是拉赫玛尼诺夫早期的一部作品,是一首没有华丽技巧、复杂和声的天然去雕饰的一部作品,歌曲中有种淡淡的、清新的、纯纯的感情,正是这种质朴的写作手法感动了很多听众。
歌词是由19世纪俄国著名诗人、小说家普希金创作的,他所写作的诗句往往看似简单,实则暗含情感。
《别唱吧,美人》的歌词就是这样朴实无华,却又令人动容。
全曲共50小结,是带再现的单三部。
在演唱一首声乐作品时,发声的方法很重要,包括对真、假声的转化,胸声和头声的兼顾以及大嗓和小嗓的状态调节等方面。
呼吸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地讲,一方面各个乐句的换起问题?在哪里换?哪个小节?哪个字后面?第二方面某些歌曲比较舒缓,所以呼吸的保持就显得格外重要。
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乐句之间的长短不一,时而短促,时而缓慢,所以在演唱之前应该预设好换气点和换气方法。
《别唱,美人!》4—4这部作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噢,遥远的生活,格鲁吉亚的美人。
那月夜,那草原,那黑夜,那思念。
普希金的诗让人感伤万分,作曲家在描绘诗人对悲伤往事回忆时的痛苦,采用了短小的乐句,此刻歌者的呼吸方法就应该适当改变。
因为拉赫玛尼诺夫在这里使用的是弱拍上的八分休止,所以要想表达这种急促的情绪,就应该采取声断气不断的方法,而不是在每一个休止的地方都换气,这样会显得极不连贯。
在咬字和吐字方面。
俄语分元音和辅音,而元音的音节又分重读和非重读。
俄语的发音及字词组合有自身特殊的规则,所以要演唱好俄语浪漫曲字词的清晰度和标准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往往发音不到位或者发音偏了就会影响整体的韵律,影响听者对作品的了解。
穿透心灵的哀伤记忆——解析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别唱吧美人》
穿透心灵的哀伤记忆——解析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别唱吧美人》及其演唱作者:黄晟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内容提要]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唯美的艺术歌曲作品,对于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的演唱与研究一直都是声乐专业师生们非常重视与关注的课题。
本文仅以拉赫玛尼诺夫的一首艺术歌曲《别唱吧美人》为例,进行分析与研究,从作品的演唱特征以及风格的把握上进行总结与概括,从而管窥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以及演唱特点。
《别唱吧美人》是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创作早期的一首作品,歌曲中有一种单纯质朴的情感,分外感人。
这首艺术歌曲对于演唱者的要求非常高,首先演唱者应具备全面的演唱技巧,用以完成音乐中的各种演唱素材;其次演唱者应具有醇美、纯净的音色,这首艺术歌曲无论是男声还是女声演唱,都对音色具有较高的要求,演唱者一定要在声音具备稳、准、纯的基础上,兼具高、轻、飘的特点;此外演唱者还应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与理解创造音乐的能力。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别唱吧美人》/艺术歌曲/演唱中图分类号:J6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36(2012)04-0211-7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唯美的艺术歌曲作品,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歌曲活跃在声乐艺术的舞台上,是我们音乐会及演出中的经典曲目,也是广大师生的教学研究中的必备之作,这说明这些作品从歌曲的本身的创作、和声的编配、伴奏的设计等方面都运用了炉火纯青的创作技术与技巧,不但唯美感人,更是具有丰富的哲理与内涵,这样才能在历史与时间的沉淀中保留下来,成为我们心中的精品。
而这一经典的延续与呈现也正是我们需要重视并尽量好的去完成的,所以对于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演唱与研究一直都是声乐专业师生们非常重视与关注的课题。
本文仅以拉赫玛尼诺夫的一首艺术歌曲《別唱吧美人》为例,进行分析与研究,从作品的演唱特征以及风格的把握上进行总结与概括,从而管窥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以及演唱特点。
浅析拉赫马尼诺夫《悲歌》的音乐风格
2016年第21期(总第309期)北 方 音 乐Northern MusicNO.21,2016(CumulativelyNO.309)42 Northern Music前言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风格受柴可夫斯基影响最为明显,他的整个音乐包含各种幻想及悲伤等元素,《悲歌》从字面上理解,是表达一种悲哀和悲伤的心情。
这首钢琴曲用浪漫的旋律、钢琴化的织体和丰富的音响色彩,表达了忧郁伤感的心情,整个作品创作技法娴熟、充满了细腻而复杂的情感,反应了拉赫玛尼诺夫对生命的思考,具有非常强的音乐感染力,充分体现了拉赫玛尼诺夫个人极具魅力与韵味的音乐风格特点。
一、拉赫玛尼诺夫及其音乐作品的概述拉赫玛尼诺夫是二十世纪俄罗斯著名的音乐家及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的母亲受到过高等音乐教育,家庭环境十分优越。
正是由于拉赫玛尼诺夫在成长过程中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才让拉赫玛尼诺夫在音乐氛围下成长起来。
拉赫玛尼诺夫9岁的时候就已经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音乐。
可以说,拉赫玛尼诺夫整个成长过程都是在音乐的影响之下,二十世纪多名知名音乐家都曾经是拉赫玛尼诺夫的老师,多名知名老师的教育及良好的生活条件让拉赫玛尼诺夫拥有了坚实的音乐基础。
拉赫玛尼诺夫第一批音乐作品是在1887年及1888年两个时间内创作完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为《乐队谐谑曲》。
在今后的时间过程中,拉赫玛尼诺夫相继创作出来了《死岛》、《第二交响曲》、《贪婪骑士》等等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在众多音乐领域中,最为成功的就是钢琴曲,创作出来的大量独奏及协奏钢琴曲,例如《钢琴协奏四部曲》等等都是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一生都强调浪漫主义,但是拉赫玛尼诺夫在音乐创作中还是融入了二十世纪俄罗斯元素,将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元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拉赫玛尼诺夫总是能够将人们想象不到的元素巧妙的搭配在一起,这也是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作品中让人想象不到的力量[1]。
二、《悲歌》的创作风格及演奏技巧(一)钢琴曲《悲歌》创作背景拉赫玛尼诺夫与多位著名音乐家之间都有着紧密沟通,正是由于和音乐家之间的交流,对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在拉赫玛尼诺夫与柴可夫斯基接触之后。
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Op.23 no.5创作特征及演奏分析
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Op.23 no.5创作特征及演奏分析在俄国音乐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如格林卡、穆索尔斯基、柴可夫斯基等众多著名的作曲家。
他们用各自富有特点的和声语言和优美的旋律,与欧洲的浪漫主义作曲家风格各有千秋。
而在这一众作曲家中,拉赫玛尼诺夫的名字亦如星光灿烂。
他既是卓越的作曲家、指挥家,同时也是一名演奏能力高超的钢琴演奏家。
代表作有第二、第三钢琴协奏曲;24首前奏曲和音画练习曲等。
创作风格恢宏大气,充满斯拉夫民族特有的强烈的歌唱性旋律。
出生于地主家庭的拉赫玛尼诺夫,自小就有着良好的成长环境。
再加上家族成员的音乐细胞浓厚,让他从小就接受音乐的熏陶。
考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后,拉氏继承了这所学校固有的传统。
虽然他的创作大多在二十世纪初,但是在音乐结构、构思上仍然坚持使用十九世纪晚期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习惯。
本文的研究对象,前奏曲Op.23 No.5,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于1903年的作品。
这首作品为复三部曲式,全曲极具戏剧性。
该作品从阴暗的主题出发,左右手同步,有着短促的音调和坚定的节奏;中段转为抒情的乐段,尾段回到阴暗的主题,运用调性的变化将音乐推向高潮。
一、创作特征本作品分为三个段。
1-34小节为A段,35-49为B段,50-结束为A’段。
调式为g小调。
A段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采用g小调,风格灰暗而不安。
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动力性十足;第二部分调式转位g小调的关系大调降B大调上。
节奏沿用第一部分,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较多,但在音乐织体上和弦数量增多,音响效果更为宏大。
力度设置亦从第一部分的p为主,变为了语气强烈的f。
结束时的八度下行更是雷霆万钧。
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基本相同,但在力度上与开头的部分已区别开来,沿用上一个部分的ff,一直到最后4小节,才逐步退场,偃旗息鼓。
整个A段是一种从暗流涌动到激情澎湃的形象。
B段整体的风格与音乐形象与A段截然不同。
歌唱性的旋律、绵长的线条和丰富的和声变化都赋予了这个段落一种满腹悲愁的形象,给听者以无限的遐想。
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唱特点
浅谈柴科夫斯基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唱特点摘要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内容深刻,表现手法新颖独特,感情真挚热烈。
注重对人心理的细致刻画,充满感人的抒情性,同时又带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戏剧性。
旋律宽广、悠长,和声浓重、丰满,显露着作曲家本人的个性气质,富有难以言传的魅力。
但是,由于语言方面的障碍,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笔者在学习中感悟到其艺术歌曲的独特,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旋律优美抒情,钢琴与声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歌词动人,内涵丰富。
柴可夫斯基通过他的艺术歌曲展示着他一生各个时期的思绪,概括了他一生的经历与情感。
本文从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的特点入手,对其作品进行艺术解析,再探讨其艺术作品的音乐特征和演唱特点。
感受其作品带来的艺术感染力。
增进广大声乐爱好者对其作品的喜爱。
关键字:柴可夫斯基艺术歌曲特征演唱目录摘要 (1)绪论 (4)第一节研究意义 (4)一、了解俄罗斯的音乐文化 (4)二、了解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造诣 (4)第二节研究方法 (4)第三节文献综述 (5)第一章柴科夫斯基艺术歌曲创作 (7)第一节人物生平简介和艺术歌曲作品 (7)第二节艺术歌曲的分类 (7)一、以描绘和赞美自然景物为主。
(7)二、以民间歌谣和民间舞曲为主。
(8)三、以诠释爱情主题为主 (8)四、以痛楚、磨难、伤感情绪为主。
(8)五、以描写作曲家自己的心绪为主。
(8)第三节艺术歌曲风格 (8)一、抒情性 (9)二、戏剧性 (9)三、浪漫性 (9)四、忧郁感 (9)五、民族性 (9)第二章柴科夫斯基艺术歌曲代表作解析 (11)——以《早春》、《在热闹的舞会上》、《光天白昼》为例 (11)第一节俄罗斯艺术歌曲的背景 (11)第二节歌曲的结构和伴奏特征 (11)一、《早春》的艺术结构和伴奏特征 (11)二、《在热闹的舞会上》的艺术结构和伴奏特点 (13)三、《光天白昼》的艺术结构和伴奏特点 (15)第三章柴科夫斯基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和演唱特点 (17)第一节艺术歌曲音乐特征 (17)一、题材 (17)二、体裁 (17)三、旋律 (17)四、和声色彩 (18)五、歌词 (18)第二节艺术歌曲的演唱特点 (19)一、演唱技巧 (19)二、演唱语言 (19)第三节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20)结论 (21)参考文献 (22)绪论柴科夫斯基他可称“俄罗斯音乐之魂”,人们对他的音乐探究也是数不胜数的。
浅论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的论文
浅论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的论文论文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铜琴协奏曲》风格创作特征论文摘要:拉赫玛尼诺夫是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第二钢琴协奏曲》是其最为成功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展示了浓郁的俄罗斯“民族性”与忧伤风格,并具有独特的创作手法拉赫玛尼诺夫是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题材各异的音乐作品,其中钢琴协奏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以《第二钢琴协奏曲》最为成功,是拉赫玛尼诺夫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明朗、真挚、完整而深刻,音乐中洋溢的热情和力量,反映了当时新兴的俄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也显示了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中的浪漫主义风格.确立了他当时的影响和地位一、作品的创作背景《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开始于1899年,这一年刚好是拉氏从英国回国之后,在英国期间.他被邀请演奏了自己的作品并亲自指挥演奏了他的管弦乐幻想曲《悬崖》,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拉氏开始构思并创作《第二钢琴协奏曲》,在1899年到1901年这三年时间里完成了这部宏篇巨著的写作。
十九世纪末期,沙皇残酷的专制统治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口益激化,而《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正处在俄国历史上著名的大革命爆发的前期.由此可见.此曲的创作是俄罗斯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产物,反映了拉赫玛尼诺夫对现实生活状况的不满和希望寻求心灵上的依托。
这部作品使得拉赫玛尼诺夫确立了他在音乐界的影响和地位,于1905年获得格林卡奖。
’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可以说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是作曲家经过十多年意志消沉和创作危机后重新燃起的创作力量。
二、作品展示了浓郁的俄罗斯“民族性”与忧伤风格拉赫玛诺夫的创作通常是与传统的俄罗斯音乐文化发展一脉相传的,使得他的音乐具备了鲜明的“民族性”拉赫玛尼诺夫属于俄罗斯、属于发展了几百年的俄罗斯音乐文化,同时,拉氏将俄罗斯音乐的风范、俄罗斯音乐的精神引向了今天,并且,由于他和许多俄岁斯作曲家的共同努力.使俄罗斯音乐深入人心在第一乐章中,用于将主声部庄重雄伟的主题同副声部明亮义充满幻想的慵懒进行对比,体现典型的“俄罗斯东方”风格(类似的旋律在博洛宁、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和其他俄岁斯作曲家的音乐中经常能听到),结尾副声部的抒情短歌也符合这一旋律的东方色彩,这与奋进有力的主题形成了对照协奏曲的抒情中心点在第二乐章,这一乐章基本是作者真情流露出的非同一般的旋律,体现了旋律大师拉赫玛尼诺夫无比的才能。
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曲浅析
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曲浅析作者:王琛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03期【摘要】在十九世纪初期的时候欧洲地区流行一种抒情歌曲,也就是艺术歌曲。
它的歌词基本都是使用一些著名的诗歌,更加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在曲调方面的表现力更强,具体的手法以及作曲的技巧都相对比较复杂,其中伴奏占据着重要地位。
该种歌曲在俄罗斯被称作是“浪漫曲”,大概从十九世纪中期的时候俄罗斯开始流行这种浪漫曲,主要特点就是进行心理刻画。
在这其中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最为出名,他的每一首浪漫曲都堪称浪漫声乐抒情诗。
基于此,本文将会重点分析他的浪漫曲之中的创新、旋律以及声乐与钢琴之间的合奏。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音乐表现【中图分类号】J605;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引言拉赫玛尼诺夫是俄罗斯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在他一生的创作过程中除了有大量的管弦与钢琴作品之外,很多浪漫曲也在其作品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俄罗斯歌曲之中最珍贵的。
一生共创作出来了83首浪漫曲,被收集在了七个不同的系列之中。
它的浪漫曲创作主要是在俄罗斯民歌的基础上进行的,音乐悠远宽广,语言等内容丰富多变,充满了本民族的情感与风情。
它选择的诗歌都是和日常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具有浓厚的爱国情结以及生活味道。
歌曲与钢琴相互配合达到一种水乳交融的境界,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传统和创新他最早的一部浪漫曲是1890年创作的《在圣庙门口》,最后一部是1916年创作的《喂》。
在最初的时候他的作品都是借鉴了柴可夫斯基等人的传统风格,但是却又有着非常鲜明的个性。
在他的乐谱之中有很多自己的标记,比如节拍、演奏方法以及色彩等等。
因为受到柴可夫斯基的影响,使得其部分作品之中有明显的相似点[1]。
比如《不要忧伤》以及《在神秘的寂静里》等,其旋律柔和,注重人物心理的细致刻画。
他的作品之中还带有非常明显的人文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其音乐的表现手法都相当别致和新颖,在和声方面所使用的方法十分大胆与独特。
心灵深处的歌——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
心灵深处的歌——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摘要】谢尔盖·瓦西里耶维齐·拉赫玛尼诺夫(Sergr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1943)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罗斯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钢琴家与指挥家。
艺术歌曲是其创作领域中的重要体裁之一,他一生共创作了83首艺术歌曲,每一首歌曲都是俄罗斯艺术歌曲中的精品。
本文对拉赫玛尼诺夫不同创作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创作背景、本体分析、钢琴伴奏、演唱特点四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
演唱其作品,对于提高和构建高层次声乐水平,有比较大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创作特点;演唱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创作虽然比器乐作品少,但也是他非常钟爱的音乐体裁。
他的艺术歌曲能直抒情怀,感情真挚热烈,音乐悠长宽广,充满俄罗斯式特有的忧郁风格,每一首歌曲都被认为是俄罗斯音乐的精品。
他选谱的诗歌和生活联系紧密,具有人民的气息;他的短小精致的独白式特点体现着一种进步的时代潮流;旋律与语言的结合犹如水乳般交融,在声腔中表达出细腻的心理刻画。
钢琴伴奏为了表现歌曲意境及揭示歌曲内涵而被精心的设计,有着声乐和器乐二重奏的特点。
他的艺术歌曲是浪漫主义情怀的浪漫曲。
诗句、画面性、标题性是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的三大主要特点。
在他十六岁的时候就写作了他的第一首歌曲《在圣修道院大门旁》,这与他同时代的作曲家相比是年龄较小的、极富有音乐天赋的。
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由于具有浓郁的俄罗斯地方特色,体现强烈的民族风格,作品中变化音运用得较多,不容易被掌握和演唱,所以在我国声乐界流传的不太广泛。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受到了声乐界人们的喜爱,其作品的内在价值也为世人重新认识,许多他的同代人所不能企及的方法与技巧也受到重视和发扬,成为音乐会演唱和大型国际声乐比赛的歌唱家爱唱爱听的曲目,对今天声乐界的演唱和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和参考。
一、拉赫玛尼诺夫的性格特点分析作曲家的性格特点决定创作的道路,决定作品的风格和命运。
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Op.23.No.5音乐风格与演奏分析
二、《g小调前奏曲》音乐分析此图为《g小调前奏曲》的曲式结构图一级曲式结构首部A展开部B连接部再现部A1尾声二级曲式结构 A B C C1A1 B1三级曲式结构 a a1 b b1a2 a3 b2 b3小节数 9 7 8 107 8 3 5 6 8 69调式调性g: ♭B G g g g首部A为单二部曲式,风格是进行曲风格。
由两个乐段组成,乐段A有16个小节。
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节奏组合,使乐段具有军队前进的动力感。
他借鉴了俄罗斯民间舞蹈节奏谱写这首曲子的主题,力度上的强弱,赋予了主题的发展动机。
在和声结构上并不是特别复杂,采用了常规的八度和声和三和弦,但在听感上,声音非常的厚重有层次感。
在演奏上这段特别考验演奏者对弹奏力度的把控,这一段对每个音的力度变化都非常的细节。
我在演奏时内心想到一个背包客走在一个从未到过的大城市的道路上,看着恢宏的建筑,内心非常的激动。
(见图1)图1首部a1:10-16小节,仿照主题动机。
后半部分不断的旋律上行和音乐力度的增强给第一乐段末尾增加了紧张感。
同时钢琴演奏力度越来越强,将乐曲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为B段的高潮部分做好情绪铺垫。
B为首部A的第二段:17-34小节。
本部分包括两个乐句,是整首乐曲的高潮部分。
调式从g小调转为♭B 大调。
第一乐句b:17-24小节。
第17小节的第一个和弦很重要。
在这部分中,他将其改为Flat B major,似如定音鼓乐队的初音,在这个乐段当中起到了固定调式的作用。
在这一乐段的旋律是以连续二度上行级进加上和弦的转位。
在这句的最后两个小节,十六分音符的二度上下反复级进和连续的八度和声下行,在乐段的末尾增添了紧张感和急促感。
演奏这一段的时候,脑海中想象到了苏联士兵的列队冲锋,白刃战的场面,情绪非常的激动。
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结合,给人了一种战场厮杀的场面。
在演奏这一段对技术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在保持和弦快速进行的同时,手腕的力量也要保持放松的感觉,这样子增强八度和弦演奏耐力。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和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演唱
出来 , 这使得他的创作更加 自我 , 达到了浪漫 主义的一个顶峰 。 柴可夫斯基的声乐作 品 中标记 了非常 多的力度标记 , 使演
唱者能够体会歌曲中的戏剧力量。声音力度 的强弱变化对 比也 是人情感表现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在柴可夫斯基的作品 中尤 其要体现 出强弱对 比, 才能展现 出他 艺术歌 曲的风格 。演 唱柴 科夫斯基艺术歌曲 , 气息要求饱满 的支撑。歌曲 中出现非 常多
变, 运用 了大量的音乐情绪和力度 的变化 , 应该先要深 入理解 歌 词 的意境 , 融入到歌曲演唱 中, 才可以生动的表现出音 乐内容和
年时候母亲的去世对他 的打击十分沉 重 , 而不幸 的婚 姻使他再
一
次遭受重创。他 的音乐一 方面有细致 的心里刻 画, 动人 的抒
情行 , 另一方面又具有深刻 的戏 剧性和悲怆式 的斗争精 神。可
◎之’ 术研究◎
浅析 拉 赫 玛 尼 诺 夫 和 柴 可 夫 斯 基 的艺 术歌 曲演 唱
张 颖
( 新乡学院 音乐表演系 , 河南 新 乡
摘 要: 拉 赫玛 尼 诺 夫和 柴 可 夫 斯 基 同 为俄 罗斯 著 名 作 曲
4 5 3 0 0 3 )
家, 但 是两人谱 写的艺术歌 曲在风格和演唱中是有 区男 q 的, 本文 从艺术家的成 长经历、 性格和 曲风 等方 面浅析他 们的 艺术歌 曲
以说 柴 可 夫斯 基 的音 乐 内 心 情 感 表 现 上具 有 女 性 细 腻 的 风 格 ,
而在音乐戏剧的力量 上 , 又具备 贝多芬式 的阳刚之气 。柴可夫 斯基一生创作 了近百余首艺术歌曲, 既有抒情优美的部分 , 也有 戏剧性 的 冲突 ; 既有 深 刻 细 腻 的心 理描 写 , 也有鲜明形象的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瞬间》之四音乐特点及演奏手法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瞬间》之四音乐特点及演奏手法作者:秦婧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09期【摘要】拉赫玛尼诺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浪漫乐派最具代表的人物之一。
他是俄罗斯的作曲家、指挥家及钢琴演奏家;他的作品极富有俄国色彩,充满激情,且旋律优美,其钢琴作品更是以难度见称,纳入于不少钢琴演奏家的表演曲目中;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兼指挥家。
他的作品大多以小调为主,及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他的作品使得音乐的严肃性、复杂性、及高难度的技巧融为一体,要求演奏者具有全面的演奏技巧及丰富的情感,并且他的创作承袭了浪漫主义钢琴家肖邦、李斯特音乐创作特点。
以他的音乐瞬间之四为研究对象,从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和声等方面来说明他早期音乐作品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早期;音乐瞬间;演奏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 1873—1943)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后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
他降生于奥尼加城的一个富人家里,所以从小就受着良好的音乐熏陶。
他4岁就开始学习钢琴,9岁就进入了彼得堡音乐学院。
1885年经人介绍来到莫斯科,跟随著名的钢琴演奏大师兹维列夫学习钢琴。
1889年,他考入了莫斯科音乐学院,从此开始接受更为军事化规整的教育和训练。
他跟著名钢琴家齐洛蒂学习钢琴,还跟随著名作曲家塔涅耶夫和阿连斯基学习作曲。
1891年和1892年,他先后以优异的成绩在钢琴和作曲班毕业,从此开始了他独立的音乐家生涯。
拉赫玛尼诺夫早期是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活跃于国际乐坛的。
他的钢琴演奏造诣很深,在演奏中,他兼收柴可夫斯基等诸多钢琴大家之长,创建了自己所独特的演奏风格,成为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杰出钢琴演奏家。
同时,他的钢琴音乐作品在继承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基础上,结合了丰富的俄罗斯民族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他创作的音乐常常够打动人的内心深处,创作了独具自身音乐风格的作品。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钢琴前奏曲》的演奏技巧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钢琴前奏曲》的演奏技巧徐韵【摘要】摘要:在拉赫玛尼诺夫众多的钢琴音乐作品中,24首《钢琴前奏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体现了他钢琴音乐的创作风格,同时也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
他的作品兼有浪漫主义气息和俄罗斯民族色彩,充满激情且旋律优美,他的钢琴作品更是以难度见称。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年(卷),期】2016(000)020【总页数】3【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浪漫主义引言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是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上半叶杰出的俄罗斯作曲家和指挥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其中以钢琴作品为主,这与他出色的钢琴演奏技艺有密切的关系。
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生涯虽然跨入了二十世纪,但是他基本保持了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风格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传统,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扬。
拉赫玛尼诺夫并没有追随新的音乐潮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保守、落后、跟不上时代,他的作品真切地反映了当时世纪之交时俄罗斯人民动荡不安的思绪,音乐具有强烈的时代感”①,这是他的作品深受当时俄罗斯各个阶层喜爱的原因。
此外,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深受柴可夫斯基的影响,感情充沛、旋律悠长、气息宽广,他的音乐充满对故乡的热爱,有着鲜明的俄罗斯气质。
1.《钢琴前奏曲》的创作背景钢琴前奏曲是一种带有引子性质和即兴手法的体裁。
《24首钢琴前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一生中极其重要的钢琴作品,综合体现了他钢琴创作的风格特征。
这套作品的创作从1892年一直延续到1910年,经历了十八年的时间,这段时期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
每首前奏曲之间并无内在联系,可独立演奏。
包括OP.23的10首,于1901至1904年间完成;以及1910年完成的OP.32的13首,并且加入了Op.3No.27的《升c小调前奏曲》,共24首。
《升c小调前奏曲》于1982年完成,它一问世便引起巨大轰动,这是拉赫玛尼诺夫最受欢迎和最著名的前奏曲。
浅谈拉赫马尼诺夫钢琴曲《悲歌》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巧
浅谈拉赫马尼诺夫钢琴曲《悲歌》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巧作者:路远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22期摘要:钢琴曲《悲歌》是拉赫马尼诺夫最具代表性的钢琴曲之一。
本文以钢琴曲《悲歌》为研究对象,详细地阐述了拉赫马尼诺夫的生平及其音乐作品,深入地探讨了钢琴曲《悲歌》的创作风格和演奏技巧,以期为相关方面的研究者们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拉赫马尼诺夫 ;钢琴曲《悲歌》 ;创作风格 ;演奏技巧拉赫马尼诺夫的音乐作品受柴可夫斯基的影响很大,总是包含着幻想和悲伤等戏剧性和抒情性的风格元素。
同时也赞美祖国,讴歌幸福,但是始终通过美妙的旋律给人以浑厚的诗意。
钢琴曲《悲歌》就带有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和浪漫主义情调。
一、拉赫马尼诺夫及其音乐作品的概述正文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马尼诺夫(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俄罗斯音乐家、钢琴家、指挥家和古典音乐作曲家。
拉赫马尼诺夫的曾祖父和母亲都受过高等的音乐教育,地主阶级的家庭拥有丰厚而稳定的收入来源。
这就为拉赫马尼诺夫的童年营造了优越的音乐环境。
拉赫马尼诺夫九岁进入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十二岁的时候又在表兄的介绍下进入了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中等教育部,十六岁便正式考入了高等教育部。
整个成长过程都在音乐的包围和熏陶之下,又师从了的德米纳斯基、茨维列夫、齐洛蒂、塔涅耶夫和阿连斯基等多位音乐大师,良好优越的音乐环境为拉赫马尼诺夫打下了坚实的音乐基础,正规严格的音乐训练则为正规严格的音乐训练奠定了深厚的音乐功底。
1887年和1888年的两年间,拉赫马尼诺夫创作了自己的第一批音乐作品,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乐队谐谑曲》。
1890年,拉赫马尼诺夫为心上人创作了六手联弹的钢琴圆舞曲和管弦乐曲《曼弗雷德》。
从1891年开始,拉赫马尼诺夫先后创作了交响诗《死岛》和《罗斯基斯拉夫王子》,大型乐队演奏的交响幻想曲《悬崖》《岩石》《第二交响曲》和《茨岗主题狂想曲》,歌剧《阿连科》《贪婪骑士》和《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以及《大提琴奏鸣曲》等各种类型的大型音乐作品。
浅析柴可夫斯基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
浅析柴可夫斯基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作者:牟一娜来源:《音乐探索》2010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从柴可夫斯基艺术歌曲之音乐与大自然、音乐与性格、音乐与诗词、音乐与钢琴伴奏及演唱(奏)的特征来阐述柴可夫斯基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俄罗斯;柴可夫斯基;艺术歌曲;性格;钢琴伴奏;演唱风格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0)03-0079-03柴可夫斯基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交响乐、歌剧、芭蕾舞音乐以及多种器乐作品,与这些相比,其艺术歌曲(романс)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是19世纪俄罗斯声乐艺术作品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赢得了世界性的赞誉。
柴可夫斯基艺术歌曲既不像德奥、法国艺术歌曲那样严谨细腻,也区别于意大利艺术歌曲宽广、明朗的性格,在他一生中共创作130首艺术歌曲,作品饱含作曲家对祖国大自然、对俄罗斯人民的热爱。
他的艺术歌曲是忧郁、纯朴、痛苦的心灵倾诉,犹如一首首抒情浪漫诗一般,抓住一个基本思想进行发展,表达主人翁内心复杂、细腻的变化。
从他早期作品中(1869年),我们不难看出,作品受到德国浪漫艺术歌曲(特别是舒曼歌曲)的影响;但自1870年后便逐渐吸收了19世纪初期以来俄罗斯艺术歌曲的传统,完成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感伤风格,以其特有的(悲怆)乐风,将斯拉夫民族音乐风格推向国际舞台。
他是一位重视旋律优美,重视抒情性的音乐家,毕生都追求着能感动心灵深处的音乐。
在他艺术歌曲音乐中,反映在个性方面是柔和、哀伤、抒情的;而在民族方面流露出的则是粗野、激情和原始的纯朴感,这都使其浪漫曲充满多面戏剧的音乐风格。
一、音乐与大自然的结合在俄罗斯的音乐作品中,有一些是为表现大自然所唤起情感的作品,而柴可夫斯基与众多作曲家在描写俄罗斯大自然音乐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很少运用使人联想到大自然具体形象的节奏和音调,如树叶轻微的沙沙声,小鸟的飞掠或啼鸣,而把重点放在表现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上。
如《早春》(то было раннею весной,1877年作,op38-2),作者用细致水彩般的音乐色彩描绘出主人翁的初恋和他的内心世界及美好回忆,对大自然充满了无比的热爱,是一副通过情绪描写俄罗斯风景的音画;又如《祝福你,森林》(благословляю вас леса,1880年作,0p47-5),作者并没有用声音来具体形象地描绘美丽如画的大自然,而是通过音乐展现出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热情洋溢的歌颂,强有力的表明意志,体现了人与自然必不可分的观点,是一首具有宗教气氛的歌曲。
柴可夫斯基与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比较研究
柴可夫斯基与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比较研究IntroductionTchaikovsky and Rachmaninoff are two classical composers, who have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development ofpiano concerto music. Both have created influential piano concertos that have lasted through time and are still being played today. This essay aims to compare and contrast thepiano concertos of these two great composers, highlighting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Background Information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was a Russian composer who was renowned for his ballet music and symphonies. He composed his first piano concerto when he was twenty-five years old, and it was premiered on October 25th, 1875. The concerto was an instant success and has since become one ofthe most played concertos to date. Sergei Rachmaninoff (1873-1943) was another Russian composer and pianist, who was known for creating some of the most extensive and challenging piano music in history. He was a great admirer of Tchaikovsky, andhis compositions reflected his admiration.ComparisonTchaikovsky's Piano Concerto No. 1 in B Flat Minor and Rachmaninoff's Piano Concerto No. 2 in C Minor, were both groundbreaking in their time and continue to inspire generations. Both concertos follow a traditional three-movement structure that characterizes most piano concertos of the time, with the first movement being a fast-paced sonata, the second a slow adagio, and the third a rondo or allegro.One of the most notable similarities between Tchaikovsky and Rachmaninoff's concertos is their memorable melodies.Both composers had a talent for creating tunes thatcaptivated the listener's ear and stayed with them long after the music had stopped. This can be observed in the opening themes of both concertos, which are instantly recognizable. Tchaikovsky's concerto features a powerful opening chord sequence followed by a bold melody on the piano, while Rachmaninoff's concerto begins with a gentle melody in the woodwinds, before the piano takes over with a haunting melody that soars throughout the orchestraAnother major similarity is how both composersextensively employed the piano as a solo instrument. Unlike other composers who would use the piano to supply texture or harmonic support, Tchaikovsky and Rachmaninoff wrote for the piano as if it was a soloist in its right. This is observable in both concertos, where the piano is the central focus throughout the entire composition. Rachmaninoff's concerto is particularly known for its virtuosic solo passages, which are technically demanding and require a pianist with great skillto perform.Despite these similarities, there are als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ncertos. One of these differencesis the complexity level, both piano concertos are challenging, but Rachmaninoff's is known for being more demanding. It is longer than Tchaikovsky's concerto and features moreintricate melodic lines, harmonies, and rhythms. This difference in complexity can be attributed to Rachmaninoff'sinnovations in piano technique, which has influenced many pianist's styles to this day.Another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s the emotional depth of the two compositions. Tchaikovsky's concerto is known for its grandeur and romantic style, capturing the composer'sfeelings of longing and melancholy. Rachmaninoff's concerto, on the other hand, is more somber, with a darker mood that reflects the tumultuous period of time when the concerto was composed. The concerto embodies the composer's deep emotions, which were shaped by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the Russian Revolution.ConclusionIn conclusion, Tchaikovsky and Rachmaninoff's piano concertos represent the pinnacle of Russian romantic and classical composition. Both have created works of art that have lasted through time, and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they have influenced many composers and performers. While their works have several similarities, their differences are also significant. Tchaikovsky's piano concerto is known for its romantic nature, while Rachmaninoff's is more complex and profound. Regardless of these differences, both concertos remain a testament to the excellence of classical music and the vast legacies of their composers.。
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韵律难调》(OP34-13)音乐分析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韵律难调》(OP34-13)音乐分析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作曲指导教师:***20090415摘 要摘要:本文主要是从结构、旋律、和声、织体四个方面对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韵律难调》(OP34-13)进行分析。
这首艺术歌曲不同于拉赫玛尼诺夫的其它艺术歌曲,它在写作上有其独到之处。
作曲家将不同元素,不同的技巧巧妙的揉和到这首作品当中,使得作品具有多元性。
这种多元性让分析者在分析方法的可能性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为广大作曲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上的参照和借鉴。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 艺术歌曲 韵律难调 音乐分析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韵律难调》(OP34-13)音乐分析SummarySummary: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Sergei Rachmaninov’s art song <Hard to adjust the rhythm>(OP34-13)in terms of the structural elements of music the melodic organization, the harmonic progression and harmonic rhythm, and the texture and the textural reduc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art song ar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other Rachmaninov’s works. The composer has composed this song including dissimilar elements and skills masterly, and made it diverse. The diversity offers a wider selection of the probability of analysis methods to them who analyzes musical works and provides composers experience that worth them to benefit from..Key words: Rachmaninov art song Hard to adjust the rhythm music analysis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韵律难调》(OP34-13)音乐分析裴子天摘要:本文主要是从结构、旋律、和声、织体四个方面对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韵律难调》(OP34-13)进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和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演唱
作者:张颖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8期
摘要:拉赫玛尼诺夫和柴可夫斯基同为俄罗斯著名作曲家,但是两人谱写的艺术歌曲在风格和演唱中是有区别的,本文从艺术家的成长经历、性格和曲风等方面浅析他们的艺术歌曲演唱中要注意的地方和各自的区别。
关键词:艺术歌曲;演唱;风格;区别
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十分盛行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在法国叫“尚松”(Chanson),在德国叫做“利德”(Lied),俄罗斯的艺术歌曲叫做浪漫曲(POMAHC),延用的是西班牙语的浪漫曲(Romance)的音译。
艺术歌曲大多采用一些比较著名的诗歌做歌词,歌词的内容大多都是一些著名的诗词,内容大多涉及感情生活和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艺术歌曲一直都被大众热捧。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1840年5月7日乌拉尔地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当地矿厂的一名工程师,他的母亲原籍法国,比较爱好音乐,也会弹一点钢琴。
1852年柴可夫斯基听从父亲的意愿进入彼得堡法律学校,后来成为财政部的官员。
1862年他二十三岁时才决定以音乐作为他的终身职业,随后进入有西欧派倾向的鲁宾斯坦创立的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
1865年他毕业以后受鲁宾斯坦弟弟尼古拉·鲁宾斯坦的邀请,在他创立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
1877年他和学生安东尼娜结婚,但是因为性格的差异,这段婚姻仅仅维持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便解体了。
同年他辞去了音乐学院教师的工作开始专职音乐创作。
柴可夫斯基性格十分敏感,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同身受。
童年时候母亲的去世对他的打击十分沉重,而不幸的婚姻使他再一次遭受重创。
他的音乐一方面有细致的心里刻画,动人的抒情行,另一方面又具有深刻的戏剧性和悲怆式的斗争精神。
可以说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内心情感表现上具有女性细腻的风格,而在音乐戏剧的力量上,又具备贝多芬式的阳刚之气。
柴可夫斯基一生创作了近百余首艺术歌曲,既有抒情优美的部分,也有戏剧性的冲突;既有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也有鲜明形象的塑造。
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出生于俄罗斯诺夫哥罗德省奥涅格村,生于一个贵族军人家庭,他的祖父是一位业余的钢琴家。
母亲是他启蒙钢琴老师,使他从小就开始比较专业的学习音乐。
在拉赫玛尼诺夫童年时期,父亲挥霍无度慢慢败光了全部的家产,使他们不得不全家被迫搬離家乡辗转到彼得堡,而在这个时候他的父亲却又抛妻弃子离家出走,使得他从小没有得到过父母的关爱,性格上变得忧郁和多愁善感。
拉赫玛尼诺夫的姐姐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女低音声乐学生,并考入了音乐学院。
在姐姐上学期间他经常给姐姐伴奏,从姐姐这里拉赫玛尼诺夫第一次接触到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之后姐姐忽然离世给了拉赫玛尼诺夫沉重的打击,也许这也是他之后谱写了许多艺术歌曲的一个原因。
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极具抒情性和戏剧性,这是他所谱写的艺术歌曲的基本特征。
他在作品中反映了各种内容的抒情性:包括有对祖国的思念,对大自然深深的热爱和赞美,对爱情的深切向往,对穷苦人们的同情,在这些题材和内容中,都以抒情作为基调。
戏剧性则是他的艺术歌曲独特所在,在他的这些艺术歌曲中深刻体现了他渴望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心境。
他性格中又有多愁善感的一方面,对理想的追求和与厄运的搏斗,都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在作品中又侧重体现个人的主观的感情,构成了柴可夫斯基独特的音乐风格。
平凡而强烈的情感冲突,这也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在全世界都享有盛名的重要原因之一。
拉赫玛尼诺夫一生创作了83首浪漫曲,在数量上柴可夫斯基相当。
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以优美的旋律著称,在优美的旋律中嵌入俄罗斯的民族性在整体音乐气质中。
他从小的成长环境造就他性格中的忧伤也成为旋律美的特质。
这完全是拉赫玛尼诺夫独特的风格,不拘泥乐理、和声及任何创作手法的限制。
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尤其重视钢琴的表现作用,如果说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钢琴只是作为伴奏部分的话,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和声乐部分比重是相同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他的经历使他多愁善感,他的忧伤不经意间就会从作品中流露出来,这使得他的创作更加自我,达到了浪漫主义的一个顶峰。
柴可夫斯基的声乐作品中标记了非常多的力度标记,使演唱者能够体会歌曲中的戏剧力量。
声音力度的强弱变化对比也是人情感表现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在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尤其要体现出强弱对比,才能展现出他艺术歌曲的风格。
演唱柴科夫斯基艺术歌曲,气息要求饱满的支撑。
歌曲中出现非常多的大跳音程,同时乐句中也多次出现相同音高的音符连接以及延长音为乐句结尾,演唱者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分配自己的气息使用,换气要及时,不能拖。
在声音音色上,他的艺术歌曲要求有浑厚有力的声音,在中声区要结实有力的演唱,不断发展直到歌曲的高潮部分。
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根据歌词情绪的转变,运用了大量的音乐情绪和力度的变化,应该先要深入理解歌词的意境,融入到歌曲演唱中,才可以生动的表现出音乐内容和反抗的戏剧性色彩。
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中对速度和力度的标记十分丰富,但是他作品中有时候钢琴的声音会大于人声这是和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中非常大的不同。
演唱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要时刻控制自己的力度,和钢琴伴奏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如果说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大多是强有力戏剧性的,拉赫的作品则是忧伤的、如歌般悠扬的旋律。
演唱他的艺术歌曲气息支持要求自然悠长的,呼吸上自然流畅就可以了。
音色上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要求是自然而优美的声音,不需要那么厚实结实。
他的艺术歌曲和柴可夫斯基不同,大多是慢慢的转换中低音区,更多的是在作品的结尾处会有比较弱音来结尾,给人悠远的回味。
柴可夫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都是俄罗斯杰出的音乐家、作曲家,两人却给我们诠释了风格迥异的艺术歌曲,我们在演唱二人的作品的时候应当充分的了解作品的内容及其从各个方面了解作曲家和其作品的风格,这是演唱好他们作品的关键。
如果充分的了解作曲家本人则对演唱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会更加准确、完整的演绎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