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跨越式发展模式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跨越式发展模式探究

卫平媛,苏锐

(蚌埠市二中,安徽蚌埠233000)

摘要 凤阳小岗村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三十年来,尽管纵向比较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横向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探究小岗村 先行 未能 先富 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实现小岗村跨越式发展的模式,不仅对小岗村的发展而且对全国农村改革和发展都具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 小岗村;跨越式;发展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 F 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12-05694-03

作者简介 卫平媛(1994-),女,安徽合肥人,中学生,研究方向:三农

问题。

收稿日期 2008 02 09

改革开放30年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与江苏省华西村,甚至与陕西省南泥湾、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等处于经济欠发达省份的明星村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小岗村 先行 未能 先富 的深层次原因,不仅是小岗村面临的问题,而且也是全国农村改革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值得探究。该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实现小岗村跨越式发展的模式,使小岗村继续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的样板。1 大包干 的历史地位及小岗村的基本情况

1.1 大包干 的历史地位 30年前,小岗村以 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 的 三靠村 而闻名,大多数村民都出门讨过饭。1978年冬,该村18位农民以 敢为天下先 的精神,在一张 包产到户 契约上按下鲜红手印,实行了农业 大包干 。 大包干 第1年,小岗村就发生了巨大变化,全队粮食总产6.65万kg,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的粮食产量总和;油料总产1.75万kg,相当于过去20年的油料产量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1977年22元的18倍。

小岗村 敢为天下先 的做法,掀起了波及全国的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造就了我国当代改革的大趋势,为包括城市经济在内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

小岗村大包干的冒险更具有法律上的深远意义。1993年和1999年国家宪法2次修改中,都把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写进宪法,确立了 大包干 的法律地位;2003年3月正式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不但给予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物权保护,而且还严格限制了承包土地的收回与调整,从而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较以往更能摆脱政策的影响,纳入到法律保障的轨道。

小岗村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所创造的直接和间接价值也是无可争议的,而对于大包干所体现出的尊重实践、勇于探索的求实精神,解放思想、敢于改革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善于创业的拼搏精神,今天仍然应该发扬光大[1]。

1.2 小岗村的现状 小岗村位于安徽省凤阳县东部小溪河镇,距县城40k m, 大包干 前隶属梨园公社,当时只是1个有20户、115人的生产队。1993年,小岗生产队与相邻的大严生产队合并成小岗行政村,共112户、486人,承包耕地120hm 2。2008年3月,在全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小岗村与石

马、严岗合并,现有23个村民组、849户、3823人,承包耕地

580.87hm 2

大包干 使小岗村跨过 温饱线 却未能踏进 致富门 。30年过去了,小岗村基本上还停留在温饱的水平,扣除国家和社会各界无偿援助的因素,小岗村较 大包干 之初没有大的变化。如今的小岗村像样的楼房依然不多,没有一家上规模的企业,一条柏油马路还是为了迎接国家领导人的视察而由省里拨专款修建的。一些农民像其他千千万万的农民一样在闲暇之余进城打工。不仅农民谈不上富裕,而且集体经济基本上也是 空壳 。如果说小岗村与其他村庄有区别的话,那就是在村头竖了一块 中国改革第一村 的牌子,村里建了一个大包干纪念馆[1]。作为全国 十大名村 之一的小岗村,现在不可能与北京市韩村河村、上海市九星河村、浙江省花园村、云南省福保村、浙江省滕头村等处于经济发达省份的 明星村 相比,更不能与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号称 天下第一村 的江苏省华西村相比,就是与自然资源相对贫瘠的山西省大寨村相比也已经相差甚远。2 小岗村 先行 未能 先富 的深层次原因

小岗村 大包干 的经验风靡全国,但改革 先行 却未能 先富 ,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2.1 人的因素

2.1.1 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在实行 大包干 的过程中,仅仅拥有20户和115人的小岗生产队相继由2个作业组分成4个作业组,由4个作业组又分成8个作业组,这一事实足以说明小岗村各作业组内社员之间互相 捣 缺乏团结协作精神,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

时至今日,小岗村中隐现的宗族矛盾也引人注目。小小一个村庄,以当年大包干的两位生产队负责人为代表,分别形成 执政派 和 反对派 ,两派角色相互替换。无论谁在台上,都会遇到重重障碍,导致全村人思想与行动难以统一。这种由自然地域性演衍而成的宗族势力和宗族矛盾在我国北方农村屡见不鲜,它不大可能在短期内随着农村经济的社会进程而自然消失。它的顽固性对农村自治与经济合作化的进程产生了负面影响[3]。

2.1.2 小农意识较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固然受到交通、土地、资源和环境等自身因素的影响,但是,最根本的影响因素还是人,长期生活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小岗农民的思想仍然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农民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均与新时期的要求相差距甚远。由于受保守和小农意识的影响,小岗村农民普遍存在着 小富即安 的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

安徽农业科学,Jou rnal of Anh ui Agri.S ci.2009,37(12):5694-5696 责任编辑 章炼红 责任校对 傅真治

进取的精神。

2.1.3 文化素质偏低,缺少技能型及经营管理型人才。农民受到的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接受过高等教育或者专门技术培训的农民更是很少,造成该村的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从根本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缺乏科技知识,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其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使得该村缺乏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导致了农民种地只能是粗放经营而不能是集约经营。若外出务工也只能是出苦力打粗放工。所有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2.1.4 缺少领军人物。小岗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上面派支书,连续派了四任村支书。领导班子流动性太大,村支书换了七八次。由此可见,小岗村之所以发展缓慢,关键在于领导,在于缺乏稳定的领导班子,缺少像郭凤莲、吴仁宝这样富有感召力的领军人物。目前除下派干部沈浩(村党支部书记)外,小岗村内部缺少一个 核心,人心不齐,士气不旺,全村力量难以整合。

2.2 自然条件

2.2.1 自然资源先天不足。小岗村自身交通等优势不明显,再加上资源少、自然环境等条件不佳,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岗村经济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小岗村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工厂企业。如果一旦发展现代农业或工业等,势必需要大量的土地,而小岗村的自身条件决定了不可能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及工业。

2.2.2 缺乏有利的大环境。小岗村所处的凤阳县乃至滁州、蚌埠片尚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处于边远地带的小岗村难以有辐射和带动作用;对消化当地的剩余劳动力也有限,农闲时农民大多选择赴东南发达省份打工。

3 大寨村的发展模式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城东南5kg的虎头山下,地处太行山腹地,平均海拔1000m,总面积1.88km2,全村现有居民约160户,500多口人。这里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后通过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开辟层层梯田,并通过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现在的大寨已经成为一个优美的公园山村。层层梯田庄稼葱绿,田田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葱葱,处处果园硕果累累。大寨村窑洞整齐,街道干净、清洁,人民热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讯等基础条件已经大有改善,是一个成熟的农业旅游区。

1983年大寨推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80年代后期,大寨开始尝试发展乡镇企业,建起了煤矿、化工厂等小型企业。期间,农民放开手脚,个体经营经济也开始发展起来,养殖运输、经商等专业户相继涌现。多种经济成份打破了单一的农业生产格局。90年代,是大寨大胆改革,锐意进取的年代。在大寨党支部的带领下,解放思想,学习全国先进农村的经验,规划大寨新发展蓝图。1992年全村每户出1人,组织了140多人到河北省先进农村参观学习,而后又多次组织干部到外省外地学习,通过数次实地考察,给大寨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农业稳步发展,工、副、商贸业拔地而起。1992年成立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通过引项目、引人才、引资金建起了年产10万t的水泥公司,转换粮食的酒业公司,制衣公司、煤炭发运站、煤矿、毛衣厂、贸易公司、吃住行一体化的森林公园。10个企业年收入9050多万元,1999和2000年,年上缴国家税收分别为300万和350万元,上交提留资金年300多万元,人均上交国家1万多元。

调整产业结构,改革经营体制是大寨经济发展的一大要素,过去几百口人均从事一项工作#农业,现在土地虽然已分给群众,30年不变,但是为了节省人力、物力,合理调整劳动力的使用,集体为群众提供了5个统一,即:统一实施新品种试验和新技术推广;统一购买种子、化肥;统一实施机耕、机播、秸秆还田;统一实施水利灌溉和水利实施的应用;统一规划农田基本建设。由于强化了集体统一经营职能,农民的负担减轻了,90%的劳动力从事了工业和副业,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从1988年人均180元上升到2001年的3910元,收入的增加带来了大寨人在住房、膳食、着装、家用器具等各方面的变迁。

随着集体实力的增强,农民生活实现了 三有三不。 三有是:小有教(从幼儿到小学免费上学);老有靠(实行了养老保险金制度,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可领到60元,70岁以上的月领100元,共产党员的月领150元,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三战的月领120元);考有奖(凡考入大学、大专、中专的学生集体年发给奖学金,本科大学生年1000元;专科大学生年800元;中专生年500元)。 三不是:吃水不用吊(自来水)、运输不用挑(汽车、拖拉机)、看病不用跑(村办医疗保健站服务上门)。大寨人不仅在生活上得到了改善,而且设施和建设环境方面的改造也是同步进行的。1993年投资80多万元建起了三层楼的新办学校,改变了教学环境,1994年投资120万元修筑了1.9km的盘山公路,硬化了路面街道。1996年投资160万元打深井引水,井深742m,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吃淡水的问题。1995年投资1000多万元开始建设大寨森林公园,内有周恩来纪念亭、郭沫若墓碑、展览馆、农民文化艺术馆、陈永贵墓地等景点,植树造林,种植花卉66.67多hm2,不仅发展了旅游事业,而且还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寨的生态环境。2000年投资207万元,修筑了一座能蓄水6万方的水库,可灌溉大寨的40h m2良田。2007年大寨的经济总收入已达1.27亿元,人均纯收入7000元;520人的小村庄,人均年纳税近2万元,连续多年蝉联昔阳 纳税冠军[5]。

4 大寨村模式的启示及小岗村跨越式发展模式探讨

4.1 大寨村发展模式的启示 大寨村发展模式概括而言为:整合全村资源,壮大集体经济。首先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在农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工、副、商贸业;其次是打响旅游牌,大寨景区已被列为山西省五大著名特色旅游景区之一。

大寨村拥有的资源以及外部环境并不比小岗村优越,差别在于小岗村目前还是以一家一户的传统种植方式为主;小岗人所缺乏的是二次创业的勇气和决心,缺少的是像 铁娘子郭凤莲这样的领军人物。

4.2 小岗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具体措施

4.2.1 狠抓农民培训工作,注意培养致富能手和带头人。

5695

37卷12期 卫平媛等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跨越式发展模式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