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网络化总结(必修一)【精品】
高中化学必修一重点知识点(精选3篇)
高中化学必修一重点知识点高中化学必修一重点知识点(精选3篇)很多小伙伴都学过化学这门学科,大家知道吗?化学的历史渊源非常古老,可以说从人类学会使用火,就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践活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必修一重点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中化学必修一重点知识点(精选篇1)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7、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如:A+B=AB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如:AB=A+B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C=AC+B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CD=AD+CB18、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19、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2H2O+O2↑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20、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4篇)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节物质的分类1、掌握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组成:分散剂和分散质,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分散系可以有9种组合方式。
(2)当分散剂为液体时,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3、胶体:(1)常见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血液、豆浆、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有色玻璃、墨水等。
(2)胶体的特性: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区别胶体与其他分散系常用方法丁达尔效应。
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大小。
(3)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加热至体系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Fe(OH)3胶体。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二)离子反应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1、化合物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如:酒精[乙醇]、蔗糖、SO2、SO3、NH3、CO2等是非电解质。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酸、碱、盐和水都是电解质(特殊:盐酸(混合物)电解质溶液)。
(3)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能导电的物质:电解质溶液、熔融的碱和盐、金属单质和石墨。
电解质需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
固态电解质(如:NaCl晶体)不导电,液态酸(如:液态HCl)不导电。
2、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
3、电离方程式:要注意配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如:Al2(SO4)3=2Al3++3SO42-二、离子反应: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生成气体、水。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写、拆、删、查)①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要注意配平。
)②拆:把易溶的强电解质(易容的盐、强酸、强碱)写成离子形式。
常见易溶的强电解质有:三大强酸(H2SO4、HCl、HNO3),四大强碱[NaOH、KOH、Ba (OH)2、Ca(OH)2(澄清石灰水拆,石灰乳不拆)],可溶性盐,这些物质拆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一律保留化学式。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概述(最新最全)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概述(最新最全)
高中化学必修一是化学学科的入门课程,其中包括了以下的知识点:
一、化学基本概念
化学的定义、物质的定义、化学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式等基本概念。
二、化学实验技能
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室常用器皿的使用、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等实验技能。
三、化学计算
摩尔质量、元素化学计量、化合物化学计量、溶液浓度计算等计算内容。
四、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方法、元素周期表、金属与非金属、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五、化学反应及其化学计算
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等化学反应及相应的化学计算。
六、气体的性质和制备
气体的状态及其性质、气体混合物的特性、气体的制备和收集等内容。
七、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
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形成和特性,物质的形态和性质(颜色、硬度、熔点等)。
八、溶液的配置和计算
溶液的配置和分类,溶液中各组分的数目含量计算。
通过学习以上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对化学这一学科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五篇)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五篇)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篇1一、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 原子序数: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以得到原子序数。
2. 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周期: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的一行,叫周期。
(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故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2)周期的分类第一、二、三周期,所排元素种类: 2、8、8,短周期;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周期,排列的元素类型:18,18,32,32,长周期。
此外:镧系元素 57La~71Lu 15种元素第六周期,IB族;锕系元素 89Ac~103Lr 15种元素第七周期,IB族;超铀元素 92U号元素以后。
(3)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周期序数=同周期元素具有的电子层数。
(4)每一周期都是从碱金属开始→卤素→惰性元素(第一与第七周期例外 );(5)每一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从大到小;主要化合价从+1~+7,-4~-1,金属性渐弱,非金属性渐强。
2. 族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照原子电子层增加的顺序,从上到下垂直排列,称为一族。
(1)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除8、9、10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族,故元素周期表共有 16 个族。
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2)族的分类长短周期共同组成的族为主族,用A表示;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为副族,用B表示,并用罗马数字表示其序号;稀有气体元素所在的列为零族,计作“0”;族类ABⅧ0族数7711族序号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ⅢB、ⅣB、ⅤB、ⅥB、ⅦB、ⅠB、ⅡBⅧO列序号1、2、13、14、15、16、173、4、5、6、7、11、128、9、1018(3)周期表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共10列通称为过渡元素,包括Ⅷ族和七个副族,是从左边主族向右边主族过渡的元素。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如下:1. 化学基本概念- 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
- 物质:具有一定质量和一定空间的物体。
- 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分子、离子。
-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粒子。
- 化学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中各种元素的种类和数目的方法。
2.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纯净物: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 杂质:混合在纯净物中的其他物质。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 物质的性质:物质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 物理性质: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无关的性质,如颜色、硬度、溶解度等。
- 化学性质: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有关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 物质的变化: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转变。
- 物理变化:物质的性质发生改变,但其化学组成不变,如固体的熔化、液体的沸腾等。
- 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改变,生成新物质,如物质的燃烧、腐蚀、反应等。
3.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原子:构成物质的微小不可分割的颗粒。
- 元素:由同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
- 原子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质子:原子核中带正电荷的粒子,质量约为1.67 x 10^-27kg。
- 中子:原子核中不带电的粒子,质量约为1.67 x 10^-27kg。
- 电子:带负电荷的粒子,质量约为9.11 x 10^-31kg,位于原子核外层的能级上。
- 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上元素的序号,等于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
- 原子量:元素的原子质量,等于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
4. 元素的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
- 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
- 生成物:化学反应中生成的新物质。
- 反应方程式:化学反应过程的化学方程式。
- 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用化学符号mol表示。
- 摩尔质量:一个物质的摩尔质量等于该物质的质量(单位为g)与该物质的摩尔数的比值。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全面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全面总结一、物质的分类与性质1.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具有固定组成和性质的物质,如金属、非金属单质,化合物等。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溶液、合金、天然气等。
2. 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3. 物质的化学性质•与其他物质反应的能力•稳定性、活泼性•毒性、腐蚀性二、物质的量及其相关计算1. 物质的量(n)•定义:表示物质所含微粒数目的物理量。
•单位:摩尔(mol)。
2. 阿伏伽德罗常数(Nₐ)•定义:1mol任何物质所含的微粒数目相同,约为6.022×10²³个/mol。
3. 摩尔质量(M)•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计算:M = m/n4. 气体摩尔体积(Vₘ)•定义:1mol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值:约为22.4L/mol。
5. 物质的量浓度(c)•定义:表示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计算:c = n/V三、离子反应与离子方程式1.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2. 离子反应•定义: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
•例子:酸碱中和、盐类水解等。
3. 离子方程式•定义:用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方程式。
•例子:H⁺ + OH⁻ = H₂O四、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1. 氧化还原反应•定义: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
•分类: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2. 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剂:得到电子被还原的物质。
•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的物质。
3. 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后得到的产物。
•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后得到的产物。
4. 电化学•定义:研究电能与化学能相互转化的科学。
•应用:原电池、电解池等。
五、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1. 氢元素•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氢气的制备。
2. 碳元素•碳单质的性质与用途(金刚石、石墨)。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必修一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物质由元素组成,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 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 原子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 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 电子带负电,围绕原子核运动。
3. 元素周期表- 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分为周期和族。
- 周期表示电子能级,族表示最外层电子数。
4. 化学键- 分子中原子之间的连接。
- 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 离子键由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形成,共价键由原子间共享电子对形成。
5. 化学反应- 原子或分子之间的重新排列和组合。
- 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
-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二、化学反应原理1. 化学方程式- 表示化学反应的书写形式。
- 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和物质的量关系。
2. 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进行的速度。
- 受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3. 化学平衡- 可逆反应达到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但反应仍在进行。
4. 勒夏特列原理- 描述化学平衡系统对外界条件变化的响应。
- 系统会调整自身,使得变化的影响减到最小。
5. 酸碱理论- 酸是能够提供质子的物质,碱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
- pH值表示溶液的酸碱性。
三、无机化学1. 氧化还原反应- 电子转移的反应。
- 氧化剂获得电子被还原,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
2. 金属与非金属- 金属具有光泽、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等特点。
- 非金属通常不导电导热,易形成共价键。
3. 酸碱盐- 酸的氢离子(H+)与碱的氢氧根离子(OH-)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 盐是酸与碱中和反应的产物。
四、有机化学1. 有机化合物- 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 包括烃、醇、酮、酸、酯等。
2. 烃的分类与性质- 烃分为饱和烃和不饱和烃。
- 饱和烃如甲烷、乙烷,不饱和烃如乙烯、乙炔。
化学知识点必修一总结
化学知识点必修一总结化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食品、药品、环境保护、新能源等等。
高中化学是学生深入了解化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为以后深造和就业打下基础。
本文将总结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包括物质的结构、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定律、离子反应与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内容。
1. 物质的结构物质在化学中的研究主要包括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
微观结构是指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宏观性质是指物质的观察性质、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等。
高中化学课程会讲授物质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结构、化合物的结构等内容。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的核心,电子绕核运动。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或相同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通过共价键或离子键相连接而成。
2. 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化学式是用化学元素符号和一定的符号表示化合物的组成式,可以分为分子式、离子式和结构式。
化学方程式是用符号、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式子,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掌握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对于化学学习非常重要,它们能准确地表示化学实验和化学反应过程。
3. 化学反应定律化学反应定律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成立的化学反应规律性,包括气体的化学反应定律、溶液的化学反应定律、化学平衡定律等。
高中化学课程将学习气体的化学反应定律,如泡利定律、查理定律和洛瑞定律等,以及溶液的化学反应定律,如亨利定律等。
这些定律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化学反应的规律,加强化学实验操作技能。
4. 离子反应与沉淀反应离子反应是指在溶液中,两种离子相互作用,产生不溶物、沉淀或气体等物质的反应。
沉淀反应是一种离子反应,两种水溶液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相互作用,生成一种不溶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即为沉淀。
高中化学课程中将学习离子反应与沉淀反应的相关知识,包括离子的分类与离子化学、化学方程式的求解、离子反应速度等内容。
化学 必修1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规律以及能量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
在高中化学必修1中,主要包括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单位制与物质的量、溶液与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质量守恒与化学反应、化合物的命名与化学式、分子结构与性质、化学键、物质的量与溶液的反应等内容。
本文将对高中化学必修1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相连而构成的,离子是具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是化学研究的基础,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有助于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二、单位制与物质的量化学实验中需要使用各种单位来描述物质的量和质量,这些单位包括摩尔、质量数、粒子数等。
在化学实验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物质的量,例如用摩尔计算物质的质量、用质量数计算粒子数等。
三、溶液与离子反应溶液是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匀透明的混合物。
在化学反应中,离子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类型,它包括酸碱反应、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了解溶液的性质和离子反应对于化学实验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类型,它是指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或得到电子的过程。
氧化还原反应常见的有单质氧化、还原剂氧化和还原剂还原等。
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和工业上具有广泛的应用。
五、质量守恒与化学反应化学反应过程中质量守恒是一种基本的物理规律,化学反应中发生的质量变化只是物质内部结构变化的结果。
质量守恒与化学反应是化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它也是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六、化合物的命名与化学式化合物的命名和化学式的表示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了解化合物的命名和化学式的表示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描述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七、分子结构与性质分子结构是物质性质的基础,分子结构的不同将导致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不同。
了解分子结构有助于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应用。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高中化学必修一是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起点,通过学习必修一的内容,学生可以初步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实验操作和化学方程式的写法等基本知识。
下面将对高中化学必修一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一、化学元素与化合物高中化学必修一中首先介绍了化学元素与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化学元素由原子构成,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元素可以通过元素符号来表示,如氢元素的符号是H,氧元素的符号是O。
而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比如水是由氢和氧反应而成的。
二、离子与离子键在学习化合物时,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离子和离子键的概念。
离子是由失去或得到一个或多个电子而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通过静电作用相互吸引形成离子键。
离子键通常由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如NaCl中的Na+和Cl-。
三、原子与分子的计量关系化学反应中,原子与分子的计量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其中,摩尔概念是衡量化学物质数量的基本单位。
化学式中的数字称为化学式中的系数,它们表示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摩尔数。
通过化学方程式,可以推导出各种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计量关系。
四、相对分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是化合物的分子质量与H2O分子质量之比,它可以通过各个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加得到。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相对于12C的质量标准,它可以通过同位素的存在而有所变化。
五、物质的分子式与结构式物质的分子式可以通过测定相对分子质量来确定,它用化学式表示化合物中各种元素的种类和原子数目,如H2O表示水分子。
而结构式则更直观地表示化合物中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和化学键的类型。
六、化学反应的种类及其特点化学反应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多种类型。
合成反应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合并生成一种新物质;分解反应则是一种物质分解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置换反应是一种物质中的元素与另一种物质中的元素交换位置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则是电子转移的过程。
高三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三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高三学生在备战化学必修一考试时,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复习和归纳。
本文将对高中化学必修一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复习备考。
一、物质的构成1. 元素: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组成。
常见元素如氢、氧、碳等。
2. 原子:具有独立存在和化学性质的最细小粒子。
3.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位于原子的中心。
4. 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带负电荷的粒子。
二、化学方程式1. 反应物和生成物:反应物为参与反应的物质,生成物为反应后形成的新物质。
2. 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3.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4. 平衡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在反应前后的物质数目保持不变。
三、离子和离子化合物1.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包括阳离子和阴离子。
2. 离子键:由正负电荷吸引而形成的化学键。
3. 离子化合物: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氧化铁等。
四、化学反应的速度1. 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产生的量。
2.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压力和催化剂等。
3. 反应速率与化学方程式的关系:反应速率正比于参与反应的物质的摩尔比。
五、溶液和溶解度1. 溶液: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匀混合物。
2. 溶解度:单位溶剂中最大溶解的溶质的量。
3. 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溶解度达到最大的状态。
六、酸和碱的性质1. 酸性溶液:含有H+离子的溶液,具有酸味和酸性反应。
2. 碱性溶液:含有OH-离子的溶液,具有苦味和碱性反应。
3. 酸碱指示剂:用于检测溶液酸碱性质的物质,如酚酞、溴蓝等。
七、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指物质失去电子。
2. 还原:指物质获取电子。
3. 氧化剂:能够氧化其他物质的物质。
4. 还原剂:能够还原其他物质的物质。
5.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根据物质的电子的失去和获取来判断。
八、电化学1. 电解:利用电能使溶液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分解。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结构、组成、变化规律以及能量变化的自然科学。
高中化学必修一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化学计算、化学元素及化合物等。
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将对高中化学必修一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化学基本概念。
1.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大类。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以一定的化学组合方式结合而成的物质。
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固有的、不依赖于物质的量的性质,如颜色、硬度、密度等;化学性质是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3. 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原子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其中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内,电子绕核而行。
二、化学计算。
1. 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以碳-12的原子质量为12为标准,相对分子质量是分子质量与碳-12的原子质量之比。
2. 摩尔和摩尔质量,摩尔是物质的量单位,摩尔质量是1摩尔物质的质量,通常以克为单位。
三、化学元素及化合物。
1. 元素的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元素的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的一张表,它按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的周期性规律将元素分组排列。
2. 化合物的命名,化合物的命名根据元素的化学式和化合价确定,包括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以上就是对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的简要归纳总结。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提高化学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这些知识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新-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复习(通用6篇)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复习(通用6篇)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说到知识点,大家是不是都习惯性的重视?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
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是编辑午夜为大家整理的6篇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复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篇一第一单元1——原子半径(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3——单质的熔点(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判断)(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
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金属性(还原性)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1—20号,K最强;总体Cs最强最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2,氢化物越稳定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高中化学必修一重要知识点网络化总结精品文档12页
高中化学复习方法与技巧高考化学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能力,并在高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是高三同学着重关注的大问题。
同学们普遍认为化学知识点多、繁杂琐碎,与数学、物理相比这是事实。
一方面源于学科本身的特点;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物质是形形色色的,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是某些同学本身没有把零碎的知识提升为规律。
经过高一高二阶段的化学学习,某些同学觉得基本知识点已学会,则忽视基础,热衷于钻偏题、难题。
其实,学会仅是一方面,还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规律。
也就是说学习化学重在掌握规律。
例如:有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则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水化物—盐”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从该单质至各类化合物之间横向联系进行小结,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其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的种类实在繁多。
这样,通过多种途径、循环往复地联想,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助于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
进入高三阶段的学习后,某些基础较好的同学往往抛开课本,热衷于资料,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教材是专家、学者创造性的研究成果,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和修订,已相当成熟,书本里蕴含着众多的科学思想、基本概念和理论构建了中学化学的基础,在高考复习中起着奠基、支持的重要作用。
课本中的众多知识点,需要仔细比较、认真琢磨的非常多。
例如:原子质量、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一物质等等。
对课本中许多相似、相差、相对的概念、性质、实验等内容,应采用比较的方法。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定义1. 物质的量:用于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单位为摩尔(mol)。
2. 摩尔质量:指1摩尔物质的质量,单位为克/摩尔(g/mol)。
3. 阿伏伽德罗常数:1摩尔物质中所含粒子数,约为6.022 x 10^23 mol^-1。
4.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物质的量,单位为摩尔/升(mol/L)。
二、化学反应基础1. 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及其比例关系的式子。
2. 化学计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3.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特征为氧化数的变化。
4. 酸碱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水和盐的反应。
三、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1.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所有已知元素的表格。
2. 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周期性变化。
3. 族(组):周期表中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的垂直排列。
4. 周期:周期表中按照电子层数排列的元素水平排列。
四、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化学键: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2. 离子键: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
3. 共价键:两个或多个原子共享电子对形成的键。
4. 分子的几何形状:由原子在空间中的排列决定,如VSEPR理论。
五、溶液与溶解度1. 溶液:一种或多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匀混合物。
2.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特定溶剂中能溶解特定量溶质的能力。
3. 饱和溶液:在给定条件下,溶质已经达到最大溶解量的状态。
4. 溶解度积(Ksp):在饱和溶液中,溶质离子浓度乘积的常数值。
六、酸碱理论1. 布朗斯特-劳里(Brønsted-Lowry)理论:酸是质子(H+)的供体,碱是质子的受体。
2. 酸碱指示剂:能够根据溶液酸碱性改变颜色的物质。
3. pH值:表示溶液酸碱性的数值,pH = -log[H+],其中[H+]是氢离子浓度。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一是中学学习生涯中打好根底的一年,而中学化学也是比拟难的一门学科。
为了便利大家学习借鉴,下面我细心打算了中学化学必修1学问点归纳总结内容,欢送运用学习!中学化学必修1学问点归纳总结1.原子定义原子:化学改变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必须质量。
对于原子的相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
但没有科学试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依据试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肯定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3.分子的性质(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
温度提升,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
气体比液体和固体简单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一样,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假设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一样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一样的。
4.原子的构成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5.原子与分子的异同分子原子区分在化学反响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响中不行再分,化学反响前后并没有变成其它原子相像点(1)都是构成物质的根本粒子(2)质量、体积都特别小,彼此间均有必须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中(3)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一样,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4)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6.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第一层不超过2个,其次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
高一必修1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必修1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高一必修1的化学课程涵盖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高一必修1化学的知识点归纳总结: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物质由元素组成,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 化学用语化学用语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
元素符号表示元素,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掌握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3.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元素表,反映了元素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4.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化学键是原子之间通过电子的共享或转移形成的相互作用。
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分子结构是指分子中原子的排列方式和化学键的类型。
5. 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的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6. 化学计量和化学计算化学计量是研究物质的量和化学反应之间的关系。
化学计算包括摩尔质量、摩尔浓度、化学方程式的平衡等。
掌握化学计量和化学计算是解决化学问题的关键。
7. 溶液和胶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溶液的性质包括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液的浓度等。
胶体是一种特殊的分散体系,由胶体粒子和分散介质组成。
8.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特殊的化学反应,涉及到电子的转移。
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电池、腐蚀等。
9. 酸碱盐的性质酸碱盐是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
酸具有酸性,碱具有碱性,盐是由酸和碱中和反应生成的。
酸碱盐的性质包括酸碱中和、盐的水解等。
总复习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总复习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1.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原子组成的基本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以一定比例和方式结合而成的物质。
2. 原子结构:原子由质子(位于原子核中,带正电荷)、中子(位于原子核中,不带电荷)和电子(位于原子核外围,带负电荷)组成。
3.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数为7,元素周期表的族数为18。
4. 元素的同位素: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叫做元素的同位素。
5. 化学键:化学键是由原子间的电荷相互作用形成的,常见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6. 离子:具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正离子带正电荷,负离子带负电荷。
7.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或其他物质发生的电子转移过程,其中氧化剂接受电子,还原剂失去电子。
8. 酸碱中和反应:酸与碱溶液混合反应时,产生的物质称为盐,同时放出水的反应叫做酸碱中和反应。
9. 盐和离子反应:盐是由酸与碱中和反应产生的物质,盐可以通过溶解在水中释放出离子。
10. 反应的质量关系:化学反应当中的物质质量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可以利用化学方程式来表达。
这些是必修一化学中的基本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化学计量①物质的量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 mol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用NA表示。
约为6.02x1023微粒与物质的量N公式:n=NA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质量与物质的量m公式:n=M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微粒的数目一定固体液体主要决定②微粒的大小气体主要决定③微粒间的距离体积与物质的量V公式:n=Vm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④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
符号CB 单位:mol/l公式:C B=n B/V n B=C B×V V=n B/C B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⑥溶液的配置(l)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算出所需溶质和水的质量。
把水的质量换算成体积。
如溶质是液体时,要算出液体的体积。
称量:用天平称取固体溶质的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水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里,加入所需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计算: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约为所配溶液体积的1/6),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到室温后,将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
洗涤(转移):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
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
定容: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2-3m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
把容量瓶盖紧,再振荡摇匀。
5、过滤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的方法。
过滤时应注意:①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③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夹嘴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有三层滤纸处轻轻接触;漏斗颈的末端应与接受器的内壁相接触,例如用过滤法除去粗食盐中少量的泥沙。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分类金属:Na、Mg、Al单质非金属:S、O、NSO3、SO2、P2O5等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氧化物:Al2O3等纯CO、NO等净含氧酸:HNO3、H2SO4等物按酸根分无氧酸:HCl强酸:HNO3、H2SO4、HCl酸按强弱分弱酸:H2CO3、HClO、CH3COOH化一元酸:HCl、HNO3合按电离出的H+数分二元酸:H2SO4、H2SO3物多元酸:H3PO4强碱:NaOH、Ba(OH)2 物按强弱分质弱碱:NH3·H2O、Fe(OH)3碱一元碱:NaOH、按电离出的HO-数分二元碱:Ba(OH)2多元碱:Fe(OH)3正盐:Na2CO3盐酸式盐:NaHCO3碱式盐:Cu2(OH)2CO3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混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合乳浊液:油水混合物物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二、分散系相关概念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乳浊液悬浊液浊液胶气溶胶;液溶胶;固溶粒子胶体:分子胶体胶体溶液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四、离子反应1、电离 ( ionization )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他们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不仅如此,酸、碱、盐等在熔融状态下也能电离而导电,于是我们依据这个性质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统称为电解质。
2、电离方程式H 2SO 4 = 2H + + SO 42- HCl = H + + Cl - HNO 3 = H + + NO 3-硫酸在水中电离生成了两个氢离子和一个硫酸根离子。
盐酸,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氯离子。
硝酸则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硝酸根离子。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
从电离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酸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
那碱还有盐又应怎么来定义呢?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NH 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KCl 、Na 2SO 4、AgNO 3、BaCl 2、NaHSO 4、NaHCO 3KCl == K + + Cl ― Na 2SO 4 == 2 Na ++SO 42―AgNO 3 ==Ag + + NO 3― BaCl 2 == Ba 2++ 2Cl ―NaHSO 4 == Na + + H + +SO 42― NaHCO 3 == Na ++ HCO 3―这里大家要特别注意,碳酸是一种弱酸,弱酸的酸式盐如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主要是电离出钠离子还有碳酸氢根离子;而硫酸是强酸,其酸式盐就在水中则完全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还有硫酸根离子。
[小结]注意:1、 HCO 3-、OH -、SO 42-等原子团不能拆开2、HSO 4―在水溶液中拆开写,在熔融状态下不拆开写。
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①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②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小结 (1)、能够导电的物质不一定全是电解质。
(2)、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才能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3)、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也不是非电解质。
(4)、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5)、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6)、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4、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的区别: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
无论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的导电都是指本身,而不是说只要在水溶液或者是熔化能导电就是电解质。
注意事项: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对化合物的分类,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电解质应是化合物(属于纯净物)。
而Cu则是单质(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或金属),K2SO4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
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但溶液中离子不是它本身电离出来的,而是与水反应后生成的,因此也不是电解质。
例如CO2能导电是因C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CO3,H2CO3能够电离而非CO2本身电离。
所以CO2不是电解质,是非电解质(如氨气、二氧化硫、三氧化硫)。
H2CO3 H2SO3NH3. H2O 是电解质③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
④BaSO4AgCl 难溶于水,导电性差,但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太小,测不出(或难测)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他们是电解质⑤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受热熔化时本身能否发生电离是区别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理论依据,能否导电则是实验依据。
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NaCl晶体。
⑥电解质包括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是水溶液还是熔融状态下均可导电,如盐和强碱。
共价化合物是只有在水溶液中能导电的物质,如HCl 。
{补充:①溶液导电能力强弱与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的多少和离子所带电荷数有关;②在溶液的体积、浓度以及溶液中阴(或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③HCl、NaOH、NaCl在水溶液里的电离程度比CH3COOH、NH3·H2O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大。
据此可得出结论:电解质应有强弱之分。
5、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6、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强、弱电解质对比7、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注意点①电解质的强弱与其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有关,与其溶解度的大小无关。
例如:难溶的BaS04、CaS03等和微溶的Ca(OH)2等在水中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故是强电解质。
而易溶于水的CH3COOH、H3P04等在水中只有部分电离,故归为弱电解质。
②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的强弱只与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有关,而与电解质的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
例如:一定浓度的弱酸溶液的导电能力也可能比较稀的强酸溶液强。
③强电解质包括:强酸(如HCl、HN03、H2S04)、强碱(如NaOH、KOH、Ba(OH)2)和大多数盐(如NaCl、MgCl2、K2S04、NH4C1)及所有的离子化合物和少数的共价化合物。
④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如CH3COOH)、弱碱(如NH3·H20)、中强酸(如H3PO4),注意:水也是弱电解质。
⑤共价化合物在水中才能电离,熔融状态下不电离举例:KHSO4在水中的电离式和熔融状态下电离式是不同的。
}8、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第一步:写(基础)•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例如:CuSO4+BaCl2=BaSO4↓+CuCl2第二步:拆(关键)把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难电离的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Cu2++SO42-+Ba2++2Cl-=BaSO4↓+Cu2++2Cl-第三步:删(途径)删去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Ba2+ + SO42-= BaSO4↓第四步:查(保证)检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Ba2+ + SO42-= BaSO4↓质量守恒:左——Ba,S 4 O 右——Ba,S 4 O电荷守恒:左2+(—2)=0 右0※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1.非电解质、弱电解质、难溶于水的物质,气体在反应物、生成物中出现,均写成化学式或分式。
•HAc+OH-=Ac-+H2O• 2.固体间的反应,即使是电解质,也写成化学式或分子式。
•2NH4Cl(固)+Ca(OH)2(固)=CaCl2+2H2O+2NH3↑• 3.氧化物在反应物中、生成物中均写成化学式或分子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