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工作机制控制建设—权力制衡机制
内控工作关键岗位制衡机制
XXXX单位关键岗位制衡机制
一、关键岗位控制范围、目标及责任
关键岗位是在指观测国家法规政策、市县单位受托责任目标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职位。包括预算管理、收支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项目管理、合同管理、行政执法、内部审计、监督等岗位和财务会计等重要领域。
(一)相关制度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
中纪委《关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
(二)内控内容
1.关键岗位识别确认控制:要识别确定XX的关键岗并予以公布。
2.关键岗位全责配置控制:要确定关键岗位的职责与权限,防止职责不清。
3.关键岗位任职要求控制:要明确关键岗位任职者必备的条件及素质要求。
4.关键岗位职责分离控制:不相容岗位要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相互监督。
5.关键岗位轮岗机制控制:实行关键岗位轮换制度、或强化专项审计监督。
6.关键岗位廉洁从政控制:做好用权风险评估及应对,
提升防腐倡廉能力。
7.关键岗位说明书。说明岗位名称、任职要求及条件、岗位责任、目标与权力、岗位之间关系,岗位固有风险,工作检查与考核等。
(三)控制目标
1.梳理确定关键岗位,确保被控责权有效运行;
2.确保不相容职责(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衡;
3.确保关键岗位任职条件符合制度要求;
4.确保有效防范关键岗位舞弊和腐败;
5.确保已发执政,有效实施相关法规;
6.提升关键岗位人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二、职责分工
1.主管领导。负责对单位关键岗位确定、关键岗位职责、目标任务及人员配置等审批;负责对单位关键岗位确定、任职条件及目标任务审核、关键岗位人员配置(招收、轮换、退出)、业务培训、人事政策等。
7工作机制控制建设—权力制衡机制
内部控制工作机制
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包括: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实行有效分离;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机制。
一、经济活动决策、执行、监督实行有效分离。
进行经济活动组织架构和岗位设置,既要服从“九定方案”规定要求,在现有编制内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设计,又要从单位经济活动特点出发,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机制侧重点为:
(一)过程分离:决策(授权审批)、执行、监督过程分离。
(二)岗位分离:申请与审批,审批与执行,执行与监督、决策与监督分离、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财产保管与清查稽核等岗位相分离。
二、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
单位重大经济事项实行班子集体决策制度,防范“一言堂”或者“一支笔”造成的决策风险和腐败风险。
(一)重大经济业务事项内容
纳入本制度的重大经济事项包括:
1.年度财务预算、决算;
2.超过一千元的支出;
3.经济分配方案,主要是指职工劳保、奖金及福利待遇分配等;
4.非正常经济(资产)损失的处置;
5.对外捐赠资金、资产;
6.单位基本建设投资;
7.资金筹集等其他经济业务重大事项。
(二)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原则
1.科学、依法、民主、集体决策的原则。重大事项必须集体讨论后按规定程序报批,坚决禁止校长独断专行的决策行为。
2.专家咨询和评估的原则。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必须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
3.公示原则。坚持政务公开、透明特别是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问题的决策,必须进行公示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
4.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实行重大经济事项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参与决策有关人员在集体讨论时应明确个人意见(同意、反对、弃权)。
监督体系五项机制
监督体系五项机制
监督体系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法对行政机关及其工
作人员履行公务活动进行管理、监督和评价的工作体系。为了有效实施监督,需要建立一系列机制来保证监督的全面性、公正性和有效性。以下是
监督体系中的五项机制。
第一,法律法规机制。监督体系的首要环节是依法进行监督。法律法
规机制是国家法律与监督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保障,具体包括监察法、行政
诉讼法等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以及相关条例、规章等细则的制定与宣传普及。法律法规机制为监督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和规范,使监督有法可依,有
章可循。
第二,权力制衡机制。权力制衡是监督体系中的重要机制之一、行政
机关的权力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受到其他机关和社会力量的制约与监督,以
防止滥用职权和权力过分集中。权力监督机制包括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
监督、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审查和监督、审计机关对行政机关的财务监
督等,通过权力制衡机制,实现了监督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第三,问责机制。问责机制是保证监督有效的重要手段。在监督过程中,一旦发现行政机关或工作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需要追究责任,并依
法进行相应的处罚或处理。问责机制包括政府内部的问责机制、司法机关
的刑事或行政处罚机制、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机制、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
工作报告的监督机制等。问责机制对于保障权益、提高行政机关工作效率
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民主参与机制。民主参与是现代社会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众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参与不仅能够促进行政机关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还能够提高行政机关的效能和信任度。民主参与机制主要包括公众意见征询、听证会、社会评估、社会监察等方式,通过民众的广泛参与,实现了
制度反腐败与构建全方位的反腐败制度体系
I 键词】 府藏 ; 度体 系 关 反 制 中圈 分 类 号 : l D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0 8 8 0 2 0 - 0 6 0 10 - 7 0 20 11 0 6 - 3 C
关和政府机构 , l 乃至不 同的行业 、 门和单位 , 部 非任 何个人 的学识 、 能力所 能企及 . 囡此 . 需要集 中全党 和全国人 民的
智 慧 . 员 各 种 社 会 力 量 , 过 长 期 艰 苦 工 作 才 能 完 成 动 经 下 仅 就 其 主 要 方面 和 基 本 方 向 , 出 丈 致 的看沾 和 设 想 提
制 等 不 同层 面 的 内 容 , 及 从 中 央 到 地 方 的 不 同 的 国 家 机 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力度 , 健全监督机构 . 完善监 督立法 . 强化监 督手段 同时 .
要完善现有人民代表的选举产生制 度 . 使其 具有真正 的人
民性和代表性 , 并不断提高人 民代表 的 自身素质 。
2落 妾 舟 民 选 举 权 , 格 官 员 选 扳 任 用 制 度 防 止 权 . 严
监督至上 的权威性和 严肃性, 切党政机关都必 颁 自觉地 一
证 人民当家做生 的民主权利在 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落实 =
管理学冲突及其管理案例题
管理学冲突及其管理案例
管理学冲突的定义
管理学冲突是指在组织内部或跨部门之间由于利益、权力、价值观念等方面的
差异而引发的矛盾和对立。管理学冲突是组织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处理好冲突对于组织发展非常重要。
管理学冲突的分类
1.任务冲突:指员工在工作任务、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争执和对立。
2.关系冲突:指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产生摩擦和矛盾。
3.权力冲突:指在组织内部的权力分配和运作中产生的对立和竞争。
4.价值观冲突:指员工之间对于组织价值观念、信仰等方面存在分歧。
管理学冲突的成因
管理学冲突的成因主要包括: - 沟通不畅导致信息误解 - 利益分配不公引发纷
争 - 个人情绪化导致意见相左 - 文化差异引发冲突 - 权力争夺激化矛盾
管理学冲突的管理方法
1.积极沟通:加强信息沟通,及时解决误解,避免冲突升级。
2.利益调和:公平公正地进行利益分配,减少冲突因利益分歧而产生。
3.情绪化管理:避免个人情绪对工作产生过大影响,理性处理争端。
4.文化融合:尊重并包容不同文化背景,促进团队文化融合。
5.权力控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权力制衡机制,减少权力争夺。
管理学冲突案例分析
案例一:任务冲突
在一个团队中,两位成员对于完成任务的方式存在分歧。一位成员认为应该采
取快速直接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另一位认为应该先深入分析再行动。这导致两人之间产生了任务冲突,影响了团队的工作效率。
解决方法:团队领导应该主动介入,进行妥善的沟通协调,找到双方可以接受
的解决方案,并明确分工合作。
案例二:关系冲突
在一个团队中,两位成员之间存在人际关系不和谐问题,导致工作氛围紧张,影响了整个团队的合作效率。
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与权力制衡机制探讨
3 国有企业权力制衡机制 的建立和完善
3 . 1 完善 国有企 业权 力监 督制 度
实行“ 三重一大” 事 项 备 案 的基 本 原 则 . 各 部 门结 合 实 际 制
定本部 门的“ 三重一大 ” 事 项 目录 , 建 立 实行 “ 三重一大” 事 项 备 案制度 , 决 策实施 “ 三重一 大” 事项, 全 部 按 规 定 向 相 关 部 门报 告、 备案 , 自觉 接 受 监督 。同时 , 为强 化 群 众 监 督 , 在 各 部 门 建立 实 行 吸 纳 干 部 群 众 参 与办 事 的制 度 , 对 涉 及 群 众 切 身 利 益 的 问
查 和 测 评 等方 式 使 得 领 导干部 水 平 得 以 提 升 ,公 道 正 派 的 干 部 才 能 为 国有 企 业领 导 干 部 的作 风 能力 建 设提 供 可靠 保 证 。
领 导 干部 作 风建 设 这个 主 题 推 到 了媒 体 聚焦 的风 口浪 尖 上 , 使得
加强 国有 企 业领 导 干 部作 风建 设 成 为一 项 紧迫 任务 而 备受 关 注 。
一
学习 、 不在 学 习 和工 作 中 不断 提 高 自己 , 就 难 以 完成 肩 负 的使 命 。 要 做 到 勤奋 好 学 、 学 以致 用 , 就 必 须 以谦 逊 的 态度 、 顽强的毅力 , 抓好 学 习 : 就 必须 刻 苦 钻研 , 舍得付出, 百折 不 挠 , 下 真 功夫 、 苦 功 夫、 细功 夫 : 就 必 须 学 有所 悟 , 用有所得 , 在学 习 和 实践 中领 悟 真
如何加强国有企业廉政建设
如何加强国有企业廉政建设
作者:杨子军
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32期
抓好企业的反腐败工作,加强企业的廉政建设一直是国有企业的头等大事。企业在加大反腐工作力度,切实加强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同时,还必须从本企业体制及实际出发,将廉政建设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联系起来。切实加强反腐力度,加强企业廉政建设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抓实。
一、首先要抓好企业廉政文化建设
廉政文化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的一种方式,必须注重其文化含量和文化效应,每项活动都要精心策划和设计,让人喜闻乐见。廉政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实际,着眼于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在教育、制度、监督各个环节中增加文化含量,将廉政认识变为廉政意识,将廉政意识变为廉政制度,将廉政制度变为廉政机制,将廉政机制变为廉政行为,构筑以“以廉为美、以廉为乐、以廉为荣”廉政思想为核心的企业廉政文化体系。廉政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相对于简单、直接的廉政教育,其影响是深层次、根本性、长期性的。因此,要充分认识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断总结廉政文化的深刻内涵和规律,从文化的高度和广度来研究和解决党员领导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运用廉政文化作强有力的正面引导,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注重文化修养,自觉做到不义之事不为、不正之风不染、不法之行不干,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二、要健全完善廉政建设工作机制
企业的领导干部,肩负着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领导责任。企业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坚持“一岗双责”,既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负责,又要对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负责。要把党风廉政建设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级经营管理者,像抓生产经营一样认真考核和奖惩。企业党政主要领导要把廉政建设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抓,用责任制促进企业规范经营,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廉政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际工作中,要大胆探索,努力创新,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权力制衡机
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作风建设是指组织、部门或个人在工作中形成的行为风格和工作方式。一个良好的作风建设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组织凝聚力和推
动工作落实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作风建设在一些组织和个人中
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将着重分析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
应的整改措施。
首先,作风建设中存在着官僚主义现象。一些工作人员在处理事务
时过于注重文件和程序,而忽视了问题的实质,导致工作进展缓慢。这种官僚主义的问题存在着复杂的原因,包括制度性因素、思想观
念等。正因为如此,解决官僚主义问题需要综合施策。首先,应当
完善相应的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和责任分工,提高工作效率。其次,需要加强组织和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同时,还
需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考核和监督,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作风建设中存在着形式主义的问题。一些工作人员在工作中
过于注重表象,而忽视实际效果。这种形式主义的问题主要是由于
绩效考核、宣传媒体等原因所导致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建
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将工作效果作为考核的关键因素,避
免过分强调形式上的表面效果。其次,应加强对媒体的引导和监督,避免宣传片面化和夸大化,实事求是地报道工作情况。此外,还应
通过加强组织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工作导向和价值观念,使全体
工作人员真正做到以实际效果为导向。
另外,作风建设中存在着信任危机。一些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缺乏信任,容易产生互相猜疑和防范心理。这种信任危机的问题严重影响
了工作效率和工作氛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组织需要加强沟通,
增加员工间的互动交流,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同时,需要加强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规划方案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规划方案
前言
内部控制是保障组织权利规范有序、科学高效运行的有效手段,也是组织目标实现的长效保障机制。为全面推进我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财会(2017)1号)有关规定,制定我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规划方案,进一步提高我单位内部管理水平。一、基本目标
(一)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内部流程控制
我单位应当按照内部控制要求,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建立适合我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全面梳理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分析风险隐患,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有效运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内部控制基本方法,加强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实现内部控制体系全面、有效实施。
(二)加强内部权力制衡,规范内部权力运行
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和定期轮岗,是制约权力运行、加强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和有效措施。我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的业务性质、业务范围、管理架构,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要求,科学设置内设机构、管理层级、岗位职责权限、权力运行规程,切实做到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并定期轮岗。分事行权,就是对经济和业务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必须明确分工、相互分离、分别行权,防止职责混淆、权限交叉;分岗设权,就是对涉及经济和业务活动的相关岗位,必须依职定岗、分岗定权、权责明确,防止岗位职责不清、设权界限混乱;分级授权,就是对各管理层级和各工作岗位,必须依法依规分别授权,明确授权范围、授权对象、授权期限、授权与行权责任、一般授权与特殊授权界限,防止授权不当、越权办事。同时,对重点领域的关键岗位,在健全岗位设置、规范岗位管理、加强岗位胜任能力评估的基础上,通过明确轮岗范围、轮岗条件、轮岗周期、交接流程、责任追溯等要求,建立干部交流
权利运行制约工作方案
权利运行制约工作方案
引言
为了保障公民的权益和社会的良好秩序,各国都建立了一套权利运行制约工作方案,以确保权力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本文将探讨权利运行制约工作方案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改进措施。
1. 权利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权利是公民依法享有的自由和权益,而权力则是政府以及政府机构所拥有的决策和管理能力。权力的行使必须建立在权利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之上,否则就容易导致滥用和侵害公民权益的问题。因此,确保权力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是权利运行制约工作方案的首要任务。
2. 法律制约权利的行使
法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也是权利运行制约工作的法治基础。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可以对权利的行使进行制约。例如,设立独立的司法机构来审理和判决决策的合法性,确保行使权力的公正性。此外,还可以建立行政程序法和行政复议制度,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和申诉。这些制度的设立可以有效保障公民权益,防止权力滥用。
3. 信息公开与透明
信息公开与透明是权利运行制约工作方案的重要方法之一。政府应积
极推动行政信息公开,主动向公众提供有关权力行使的信息。公民有权知情并监督政府决策和行为是否合法和公正。此外,政府还应建立合理的信息共享和互通机制,确保公众可以及时获取政府决策的相关信息,进一步加强权力的制约。
4. 社会监督与舆论引导
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是权利运行制约工作方案的另一重要环节。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过程,通过言论、舆论和社会组织的力量,监督政府权力的行使。政府也应鼓励并支持社会各界的监督行为,对社会提出的合理诉求和建议进行积极回应和改进。
权力的制衡与监督-2019年文档资料
权力的制衡与监督
一、概念的厘清
权力一直是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对权力定义的界定纷繁复杂,鲜有定论。权力可以是一种能力和力量,如精英权力观的米尔斯认为的,“权力有几分像下述情形:A拥有支配B的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他能够使B做某些B否则不会去做的事情”[1];简单的说就是控制或影响他人行为的力量[2];权力本身也是一种关系,是行动者之间指挥、操控或影响对方的关系[3]。从诸多定义中我们可以提炼出权力的大概,即权力主体通过某种力量或能力对客体施加影响,使其服从主体意志,实现主体利益。本文所谈及的权力是被限定为由公民权利让渡或授权的,为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机关所持有,由国家公职人员所行使的公共的对资源进行支配和分配的政治权力,即公权力。
权力制衡是对权力的限制和平衡,即通过平衡权力之间的关系引发权力之间的公开竞争或者相互牵制来限制权力。制衡的前提是分权,将权力这一庞然大物进行分割,而不致使其掌握在某一单独的个人或集团的手中。从古典时期开始,古罗马西塞罗式的混合政体即已体现了分权制衡的理念,执政官、元老院和人民大会代表了君主、贵族和平民三种权力的混合和互相牵制,而执政官“双头制”更是其对君主权的再度分割和制衡。启蒙运动后,从洛克的分权理论到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试图冲破教权和
君权专制统治的近现代政治学家们使得分权制衡思想得到了充
分的发展。联邦党人则在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基础上,补充了以野心对抗野心的原理,从而构成了从动机到手段的比较完整的制衡原理。[4]
权力监督是对权力的监察和督促,是对掌握公权力的机关的问责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5]监督拥有三层含义:首先,权力监督是在现代权力理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下,用以确保来源于人民之权力的运行符合人民的利益;其次,人民群众能够通过切实有效的载体和机制来保证约束乃至罢免代表他们行
岗位指责的明确分工与责权利衡
岗位指责的明确分工与责权利衡
1.背景介绍
岗位指责的明确分工与责权利衡是现代组织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在一个组织中,不同的岗位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权力,为了实现组织的顺利运作和持续发展,必须对各岗位的指责进行明确分工,并在责权利衡中找到平衡点。
2.明确岗位职责
明确岗位职责是岗位指责的基础。每个岗位都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职责范围,包括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和工作绩效评估指标。
3.分析任务需求
为了明确岗位职责,首先需要对任务需求进行分析。通过对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工作流程的分析,确定每个岗位在各个阶段所承担的任务和职责。
4.协同配合
岗位之间的协同配合也是岗位指责的重要方面。不同岗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和依赖性,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保证各岗位的工作协同进行。
5.责权利衡的原则
在明确分工的同时,还需要进行责权利衡。责权利衡的原则包括公正性、合理性、有效性和灵活性。只有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组织才能保持良好的运转状态。
6.明确责任边界
明确责任边界是责权利衡的关键。每个岗位必须清楚自己的职责范围,同时也要明确其他岗位的职责范围,以避免责任重叠或责任漏洞。
7.充分授权
在责权利衡中,授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组织必须给予每个岗位相应的权力和决策权限,以实现岗位职责的全面履行。
8.权力制衡机制
为了避免权力滥用,组织需要建立相应的权力制衡机制。这可以通过设立审批流程、建立审查机构或引入外部监督等方式来实现。
9.评估绩效
评估绩效是对岗位指责和责权利衡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定期的绩效评估,可以发现问题、优化流程,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高等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权力制衡模式及其内涵_祁占勇
收稿日期 : 0 0 2 0 1 6 2 6 - - ) 基金项目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基金重点资助项目 ( 1 5 S Z Z D 0 1 , 作者简介 : 祁占勇 ( 男, 宁夏彭阳人 ,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 教育学 博 士 , 从事教育政策与法律、 高等教育管 1 9 7 8- ) 理研究 。
, 高 等 教 育 研 究 M a r . 2 0 1 6 0 1 6年3月 2 第3 V o l . 3 7 o . 3 7卷 第3期 J o u r n a l o f H i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N g
[ 1] ” 当前 , 的重心 , 恢复其应有的绩效能力 。 比较有影
教育方针 、 政策的 贯 彻 执 行 , 实 施 素 质 教 育, 提高教 育质量 , 促进教育 公 平 , 推 动 教 育 事 业 科 学 发 展, 制 。 从本质上讲 , 教育督导具有行政监督和 定本条例 ” 管理的重要职能 , 是国家对教育公权力实行制约 、 监 督和指导的有效机 制 和 有 力 手 段 , 也是现代化教育 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 教育督导是代 表本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 , 依据国家的有关方针 、 政策 、 法规 , 按照督 导 的 原 则 和 要 求 , 运用科学的方 法, 对下级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 、 下级教育行政部门 和学校的工作进 行 有 目 的 、 有 计 划 的 监 督、 检 查、 评 估和指导 , 并向本级 和 上 级 人 民 政 府 及 其 教 育 行 政 部门报告教育工作的情况 、 提出建议 , 进而为政府的 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 待时机成熟后还可以在教育督 导的基础上 , 设 计 教 育 巡 视 制 度, 并赋予其更多权 限。 其次 , 通过建立教育行政权力所需要的防范措 施与制度 , 比如利 益 协 调 机 制 、 行 政 责 任 机 制、 问责 制等来制衡政府 的 公 权 力 。 教 育 作 为 公 益 事 业 , 涉 及千家万户 , 关 系 每 一 个 人 的 教 育 利 益。在 对 教 育 公权力进行权力制 约 的 同 时 ,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需 要加强自身的制度建设 , 为公权力的行使带上 “ 紧箍 、 。在 建 立 利 益 协 调 机 制 过 程 中, 安上 “ 防火 墙 ” 咒”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需 要 加 大 对 权 力 的 分 配 、 分散和 分化 , 避免因某个部 门 权 力 过 于 集 中 而 造 成 权 力 滥 用 。 在建立行政责任机制中 , 需要明确责任主体 , 防 止出现部门间的相互 扯 皮 和 “ 踢 皮 球” 现 象, 赋予责 任主体特定权力的同时也要规定责任主体的职责和 义务 , 最大限度地使 其 符 合 行 政 管 理 中 权 责 统 一 原 则和法律中权利 义 务 一 致 性 原 则 。 在 问 责 制 中 , 当 务之急是建立有中 国 特 色 的 教 育 问 责 制 度 , 促进教 高等教育问责制是一个与资源 、 育问责法制化 。“ 效 率、 效果和绩效评估相关的概念 , 它要求通过有效的 方式证明大学正当 、 明智地使用所配置资源 , 并达到
人民医院关于开展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
人民医院关于开展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
第一人民医院
关于开展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机制
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扎实推进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积极探索预防腐败的有效途径,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廉政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根据《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建设的意见〉通知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现就在全院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按照“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要求,以规范制约岗位权力运行为核心,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构建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的风险防控机制,不断提高预防腐败工作的科技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深入推进我院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二)基本原则。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廉政风险防控与贯彻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规范制约岗位权力运行,提升工作效能,服务和促进经济社会
(二)理清权力,编制目录(6月至极月中旬)
根据法律法规和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三定”规定,按照“职权法定、权责一致”要求,摸清权力底数,对单位、部门和岗位权力事项进行清理规范,逐项审核确定权力事项的类别、行使依据、责任主体。在医院内部行使的人、财、特管理等权力,也要纳入清理规范的范围。
一把手权力运行专题报告
一把手权力运行专题报告
一把手权力运行专题报告
一、前言
“一把手”是指在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中担任最高领导职务的人员,其权力的运行对于一个组织的发展和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详细探讨一把手权力运行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其监督的途径。
二、权力运行的特点
1. 一把手权力范围广泛,决策权力强。作为最高领导者,一把手拥有对组织的全面管理和指挥权力,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量的决策和行动。
2. 一把手权力具有不可替代性。在一些关键的决策和事件中,一把手的决策和领导意见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 一把手担负着组织形象和声誉的代表。一把手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和管理能力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组织形象和声誉。
三、权力运行的问题
1. 权力过于集中,容易造成腐败。由于一把手拥有巨大的权力,如果他或她不能够控制自身的权力使用,就很容易导致腐败问题的发生。
2. 决策过于个人化,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一把手对于决策的影响很大,如果决策过于个人化,就会造成决策的不科学和不公正。
3. 缺乏有效监督机制,难以发挥权力的积极作用。一把手的权力虽然具有很大的推动力,但是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就会很难发挥其积极的作用,甚至会导致管理混乱和组织不稳定。
四、加强监督的途径
1. 完善权力制衡机制。通过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避免权力过度集中,防范腐败问题的发生。
2. 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通过各种途径,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及时发现和曝光违法乱纪、腐败行为等问题。
3. 强化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考核和监督机制,规范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
权力制衡机制是否完善是官德建设的关键
市场经济迫切需要掌握公共 权力 的官员具有更 高 的道德素质 。在市场经济这一世界经 济发展主流模式 下, 市场经济是 以个人价值 的分化作为基础 的 ,利 他” “ 性的成本 费 用 逐渐 提 高 , 增大 了“ 利他 ” 为 的难 度 。 行
个 体 之 间 、 体 与 社会 之 间 无 不 形 成 各 式 各 样 的 利 己 个 性的“ 益对抗 ” 利 。为 了减 少 “ 益 对 抗 ” 社 会 带 来 的 利 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控制工作机制
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包括: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实行有
效分离;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机制。
一、经济活动决策、执行、监督实行有效分离。
进行经济活动组织架构和岗位设置,既要服从“九定方案”规
定要求,在现有编制内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设计,又要从单位经济
活动特点出发,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机
制侧重点为:
(一)过程分离:决策(授权审批)、执行、监督过程分离。
(二)岗位分离:申请与审批,审批与执行,执行与监督、决
策与监督分离、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财产保管与清查稽核等岗位
相分离。
二、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
单位重大经济事项实行班子集体决策制度,防范“一言堂”或
者“一支笔”造成的决策风险和腐败风险。
(一)重大经济业务事项内容
纳入本制度的重大经济事项包括:
1.年度财务预算、决算;
2.超过一千元的支出;
3.经济分配方案,主要是指职工劳保、奖金及福利待遇分配等;
4.非正常经济(资产)损失的处置;
5.对外捐赠资金、资产;
6.单位基本建设投资;
7.资金筹集等其他经济业务重大事项。
(二)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原则
1.科学、依法、民主、集体决策的原则。重大事项必须集体讨论后按规定程序报批,坚决禁止校长独断专行的决策行为。
2.专家咨询和评估的原则。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必须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
3.公示原则。坚持政务公开、透明特别是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问题的决策,必须进行公示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
4.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实行重大经济事项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参与决策有关人员在集体讨论时应明确个人意见(同意、反对、弃权)。
5.财务室充分论证的原则。财务人员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从单位预算资金的安排情况、自有资金状况、资金筹措能力、财务
和预算制度等方面对有关重大经济事项的可行性提出意见和建议,
对重大经济事项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及预算安排进行审核。
(三)集体决策的程序集体决策采取校长会、教代会的形式,由校长负责主持,财务负责人参加,必要时有关负责人列席参加(会议
列席人员由校长确定)。
1.确定议题。会议议题由校长根据分管校长和相关部门的提议确定。
2.准备材料。会议所需文件、审议需要的决策方案、草案及说明等资料,由分管校长组织相关部门提前准备。
3.酝酿意见。会议召开的时间、议题一般应提前通知与会人员。必要的会议材料应于会前送达。与会人员要认真熟悉材料,酝酿意见,做好发言准备。
4.充分讨论。议题由分校校长或有关负责人作简要说明,与会人员应就议题充分讨论并发表明确的意见。讨论时,坚持一把手本
位表态制,校长在听取其他与会人员的意见后再表明自己的意见。
5.逐项表决。会议实行逐项表决,议题经充分讨论后,进行表决。
6.作出决定。校长根据会议讨论、表决情况,对决策事项作出通过、不予通过、修改或者再次审议的决定。作出通过决定的,由
校长签发;作出修改决定的,由承办部门依照会议要求修改后报分
管校长审定,由校长签发;属重大原则或者实质内容修改的,作出
再次审议决定,按程序重新审议。
7.形成纪要。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指定专人负责会议记录和整理会议纪要。校长否定多数人意见作出最后决定的,须在会议纪要
中说明理由。会议作出的决定,领导班子成员必须坚决执行,任何
个人无权改变。
在执行过程中,确需进行重大调整或变更的,应经领导班子集
体研究。进行集体决策重大事项,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组成人员到
会方能举行,并且分管校长必须到会,如分管副校长因故无法到会,除特别紧急事项须立即进行决策外,该事项应留待下次会议决定。
遇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如来不及领导集体讨论决定的,分管副校
长长应及时报告。
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校内各岗位职责及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加强对内部
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
(一)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按照权责对等原则建立健全关键岗
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
和监督。
1、岗位构成。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是指与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和内部监督等经济业务有关
的审批、执行和监督等岗位。主要包括预决算编制和绩效评价、资
金管理、票据管理、印章管理、物资和固定资产的采购和管理、以
及内部监督等。
2、制定岗位责任制的原则。岗位责任制的制定要坚持:才能与岗位相统一的原则,职责与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和考核与奖惩相一致
的原则。
3、岗位责任制的形式和内容。以书面形式描述关键岗位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明确岗位职责、岗位权利以及与其他岗位的
关系。
(二)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管理
1、实行轮岗制度。单位经济活动关键岗位实行轮岗制度,轮岗周期为5年(特殊原因或特殊岗位可适当缩短或延长轮岗时间)。
2、把好人员入口关。关键岗位人员选拔要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的资格和能力,包括:知识、技能、专业背景和从业资格等。
3、加强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在每年的学习计划中安排相应内容,对关键岗位工作人员进行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及
时、全面、准确掌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
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四、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稽核机制。学校成立内部监督稽核机构(人员兼职),负责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建立与执行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设置情况等,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
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内部监督检查频率: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向监督检查,必要时根据需要不定期地对内部控制开展各项专项检查、抽查等监
督检查工作。
(二)内部监督检查内容:
第一、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具体包括:
1、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是否实现有效分离;权责是否对等;议事决策机制是否建立;重大经济事项的认定标准是否
确定而且一贯地执行。
2、内部管理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尤其是国家明确的标准、范围和程序;内部管理制度是否符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3、授权审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是否明确;授权审批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存在未经授权审批就办理业务的情形;是
否存在越权审批、随意审批情形。
4、岗位责任制是否建立并得到落实;关键岗位轮岗制度是否建立或采取了替代措施,是否存在不相容岗位混岗的现象。
5、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是否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
第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情况,具体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