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农民工” 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冲击
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
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他们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入问题也日益凸显。
不同代际的农民工在社会融入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影响着农民工自身的发展,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同年龄段的农民工在社会融入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从城乡差距来看,老一代农民工大多来自农村,而新生代农民工则更倾向于在城市出生长大。
因此,他们在语言、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从教育背景来看,老一代农民工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而新生代农民工则拥有更高的学历和知识水平。
然而,由于教育背景的差异,他们在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不同代际农民工的技能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老一代农民工往往掌握的是传统农业技能,而新生代农民工则更擅长现代机械和技术的应用。
不同代际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状况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社会稳定角度来看,老一代农民工往往面临着城市融入难、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而新生代农民工则更有可能成为城市的“新市民”,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
从经济发展来看,新生代农民工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使他们更适应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发展水平。
在政策制定方面,针对不同代际农民工的特点和需求,政策制定者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以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入和发展。
为了促进农民工的社会融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社会保险政策、就业政策、住房政策等。
在社会保险政策方面,政府逐步完善了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提高了他们的社会保障水平。
然而,部分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如社保转移接续不畅、相关政策宣传不够等,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在就业政策方面,政府加强了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政府还通过鼓励企业签订劳务合同、提供创业扶持等方式,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选择。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与家庭变迁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与家庭变迁分析一、引言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下,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动对家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以及这些变动对家庭的影响。
二、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1. 城乡差距的拉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
城市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教育资源,吸引了大量农村居民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这导致了城乡人口结构的扭曲,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2. 职业结构的转变传统的农业劳动逐渐被工业与服务业取代,职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向城市,从事技术和服务行业的工作,而传统的农业工作面临人力短缺的问题。
3. 中产阶级的崛起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贫困,成为了中产阶级。
这个群体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影响着整个社会。
三、当代中国家庭变迁的主要表现1. 结婚观念的变化在传统观念中,结婚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然而,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推迟结婚,或者选择单身。
家庭结构的单一化和多样化成为了新常态。
2.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
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家庭承担起了照料年长亲属的责任。
3. 亲子关系的变迁抚养子女的方式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改变。
传统的大家庭方式逐渐被核心家庭所取代,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加密切。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四、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与家庭变迁的关联1. 经济因素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家庭变迁。
城乡差距的拉大导致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家庭更加稳定。
同时,经济独立的能力也让年轻人有更多的选择,推迟结婚或选择单身。
2. 教育因素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农民工就业对城市社会稳定的影响
农民工就业对城市社会稳定的影响在当代中国,农民工就业对城市社会稳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向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他们的到来不仅改变了城市的就业结构,也对城市社会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农民工的大量涌入改变了城市的劳动力供给结构。
在中国的城市中,农民工已经成为主要的劳动力来源。
他们常常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如建筑工地、工厂和服务业等。
他们的劳动力供给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然而,由于农民工的就业形式多为短期雇佣,没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和社会保障,这也给城市社会稳定带来了潜在的不确定性。
其次,农民工就业的增加对城市社会稳定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由于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对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适应需要时间。
在城市中,他们常常面临低工资、长时间工作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这样的压力容易引发社会问题。
一些农民工可能会遭遇欠薪、不公平待遇甚至工伤事故等,这些问题会引发社会不安。
同时,由于经济利益和社会保障的缺失,农民工也容易成为社会问题的制造者,如涉嫌违法犯罪等。
城市社会稳定的维护不仅需要政府的关注,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此外,农民工就业还会对城市社会带来一定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
农民工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方言、风俗和习惯。
这些文化差异和冲突有时会造成城市社会的不稳定。
同时,农民工的到来也对城市的价值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他们常常来自相对保守和传统的农村社区,对城市的快节奏、多元文化和自由开放的生活方式不太适应。
这种文化差异和冲突需要城市社会逐步的接纳和磨合,以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针对以上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持农民工就业对城市社会的稳定影响。
首先,政府应加大工资保障力度,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权益。
其次,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同时,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工提供基本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等。
从五类人群看社会流动中的“二代”现象
从五类人群看社会流动中的“二代”现象作者:顾辉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5年第2期文顾辉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近年来,网络等媒体频繁出现的“富二代”“官二代”“贫二代”“农二代”等热词,也反映出我国社会阶层代际传承性问题及社会阶层固化问题受到了普遍关注。
这里分类进行分析。
“官二代”:出身背景等先赋性因素的作用减弱但并未消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课题组研究认为,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表现出一定的代际继承性。
父亲职业为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主的人,最可能成为国家和社会管理者,这些人中100个大约有7个成为国家和社会管理者(6.6%),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家庭出身的人也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个比例分别为3.1%和2.7%。
分析发现,精英阶层的子女成为精英的发生比是非精英的子女成为精英的 1.925倍。
这说明精英阶层的确是再生产的。
课题组对南方两地省委党校学习班干部的研究发现,对于干部的社会网络资源积累而言,出身背景等先赋性因素的作用减弱但并未消失,人力资本等获致性因素的影响日渐显现,政治资本作为体制性因素依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这些研究基本上认同:无论改革开放前后干部阶层都存在较高的继承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干部阶层的继承性有所增强。
也即是说,干部阶层中“官二代”的现象一定程度地存在,但是改革前后“官二代”的继承机制有所变化,改革之后尽管干部选拔以绩效为原则,但是通过政治身份、教育文凭、社会关系网络等中介途径,干部阶层继续发挥着社会阶层地位获得的优势。
“知二代”:代际流动中自致性因素发挥着核心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课题组对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研究显示,专业技术人员的阶层地位的代际传递性较强,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中,父亲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19.8%),是其平均分布比例的(3.3%)的5.6 倍。
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的表现
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的表现传统社会结构是指在过去的社会中,人们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制度组织起来,形成了一种稳定的社会结构。
这种结构通常是由家庭、部落、阶级等组成的,人们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地位。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传统社会结构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表现如下:一、家庭结构的变化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其结构通常是由父母、子女和祖辈组成的大家庭。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家乡,独自生活或与配偶组成小家庭。
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传统的家庭观念和价值观受到了冲击。
二、阶级结构的变化在传统社会中,阶级结构通常是由地主、农民、工匠、商人等组成的。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如知识分子、白领阶层等。
这种阶级结构的变化,使得传统的社会等级观念和价值观受到了冲击。
三、职业结构的变化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职业通常是由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决定的。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职业多样化的发展,人们的职业选择越来越多样化和自由化。
这种职业结构的变化,使得传统的职业观念和价值观受到了冲击。
四、文化结构的变化在传统社会中,文化结构通常是由宗教、习俗、传统文化等组成的。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新的文化形式和价值观不断涌现。
这种文化结构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受到了冲击。
总之,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适应社会变革的步伐,积极面对挑战,不断创新和进步。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
14
我们关注研究方法的原因不包括下列那一项?()(1.0分)
1.0分
A、
方法论的自觉
B、
研究方法不仅仅是具体的方法、经验和技术问题,同时更是理论问题
C、
研究方法是获得认知的主要手段
D、
布迪厄所提倡的反思社会学
我的答案:C
15
社会结构的分析视角上看,()。(1.0分)
1.0分
A、
不同的社会位置或阶层会导致不同获得资源的机会
7
温家宝前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正式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1.0分)
1.0分
A、
2007年
B、
2008年
C、
2009年
D、
2010年
我的答案:D
8
《赛德克巴莱》中的赛德克族妇女的自杀行为属于自杀论中的哪一种自杀类型()(1.0分)
0.0分
A、
不会出现的现象
B、
不应该出现的现象
C、
普遍出现的现象
D、
较少出现的现象
我的答案:A
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再分配体制的特点不包括()。(1.0分)
1.0分
A、
身份制度规定了人们的社会阶层位置
B、
政治身份起决定作用
C、
分层结构相对封闭
D、
普通社会大众差异化
我的答案:D
50
关于社会学对中国独特的社会运动的研究,下列说法有误的是()。(1.0分)
1.0分
A、
和谐社会是和而不同的
B、
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
C、
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
二代农民工现状
二代农民工现状二代农民工通常指的是那些跟随父母进城务工的年轻一代农民工,他们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成长环境与他们的父辈有着明显的区别。
这些年轻的农民工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了更多的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因此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以及职业选择等方面都有所变化。
主要特点1.教育背景:相比于第一代农民工,二代农民工通常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很多人至少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部分甚至接受过高中或职业教育。
2.就业期望:二代农民工往往对于工作环境、薪资待遇和个人发展空间有更高的期望。
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体力劳动,而是希望能够获得技术含量更高、发展前景更好的工作。
3.城市融合:二代农民工更加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希望能够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感。
他们中的许多人希望能够获得城市户口,并在城市定居。
4.心理状态: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二代农民工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心理挑战。
一方面,他们渴望融入城市,但另一方面,他们在身份认同上可能会感到迷茫,尤其是在面对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文化差异时。
面临的问题城市融入难:尽管二代农民工希望在城市中扎根,但高昂的生活成本、严格的户籍制度等都增加了他们在城市定居的难度。
职业技能:尽管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在就业市场上,他们依然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尤其是缺乏高技能的工作机会。
心理压力:长期的城乡差距和身份认同问题可能导致一部分人出现心理压力和情感困扰。
政策与社会支持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采取措施,通过提供技能培训、职业指导、心理健康支持等方式来帮助二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并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此外,还有一些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在通过各种项目帮助二代农民工改善生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代农民工的现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为了获取最新的信息,建议查阅最新的研究报告或相关政策文件。
浅析“二代农民工”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冲击
浅析 “ 代农 民工 ”对 中国社会结构 的: 二 中击
陈 盈
武汉 407) 30 4 ( 中科技 大 学 ,湖 北 华
【 摘 要 】农 民工现象是 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 是改革开放 以来农 民采取 自 发外 出的方式到城市寻找生存和劳作机会 而形成的。如今衣着光鲜、潇洒 自信的第二 代规划、消费观念、婚恋维权等方面有着 巨大的差别。我们可以从 中看 出 中国社会 的变迁。本文通过分析第二代农 民工的特征,探讨新生代农 民工如何对 中国社会结构产生影响和冲击 ,并提 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 关键词】第二代农 民工;社会结构;影响;冲击
证 明 了这 一 点 。 , 第 二 代农 民工 的概 念 及特 征 二 、 “ 代 农民 工” 对于 中国的 社会 结构 的影 响 二 2 0 1 1日, 国 务 院 发 布 的 2 l 年 中央 一 号 文 件 《 Ol 年 月3 O0 关 ( )农 民工 的经济 、社 会 、政 治功 能 一 于 加 大 统筹 城 乡 发 展 力度 进 一 步 夯 实农 业 农 村 发展 基 础 的 若 干 意 农 民 工作 为 来 自中 国最 底 层 的 特 色 群体 ,其 本 身 经济 层 面 上 见 》 中 ,首 次 用 了 “ 生代 农 民工 ” 的提 法 , 要 求采 取 针 对性 新 并 的蜕 变 比它给 中 国政 治 与社 会 层 面 带 来 的影 响更 为 鲜 明 ,但 它 的 的措 施 ,着 力 解 决 新 生代 农 民工 问题 ,让 新 生 代农 民工 市 民化 。 新 生 代 农 民工 ,主 要 是指 “ O ” 、 “ 0 ” ,他 们 目前 在 农 民 这 种 特 点 并 不 必然 导 致 我们 在 评 论 它 时 完全 否定 经 济 功 能 以外 的 8后 9后 工 外 出务 工 的 1 5 人里 面 占到6 %,大 约 一亿 人 。他们 大 多 数 初 其他 影响 ,这 本 身就 是一 个客 观 、公 平与 否 的 问题 。 .亿 0 中毕 业 就跟 随 父 母进 城 务 工 。相 对 其 父母 来 讲 , 对 农业 、农 村 、 第 一 ,农 民工 作 为 中 国 发展 的潜 在 创 业 主体 ,有 利 于满 足 国 土 地 、 农 民 等 不 是 那 么 熟 悉 。 另 外 一 个 方 面 , 他 们 对 城 市 充 满 着 家 的 经 济 性 公 共 需 求 。 众 所 周 知 , 中 国农 民工 的兴 起 首 先 来 自于经 济 方 面 的 压力 。 渴 望 ,对 融 入城 市充 满 着 期待 。在 他 们 身上 表 现 出 与父 辈农 民工 农村 自实 行 家 庭联 产 承 包 责 任制 后 ,劳 动 力 出现 剩 余 ,而 与之 相 极 大 的不 同特 点 ,可 以概括 为 一 下几 点 : 第 一 , 受教 育程 度 高 。调查 显 示 , 新 生 代农 民工 普 遍具 有 初 伴 的是 工 业 化 、城 镇 化 、市 场化 与 国际 化 对廉 价 劳 动 力 的 需求 , 最 为根 本 的是 改革 开 放 2 年 后 的 今天 , 中 国的 劳动 密 集 型 产业 占 8 中文 化水 平 ,高 中文 化水 平也 占有 相 当一 部分 比例 。 第 二 , 更加 强调 个 人 发展 。在 生 活 方 式上 ,不 再 为攒 钱 而 使 据 了产 业 形 态 的 大 部分 ,而 这种 产 业 的特 征 之 一便 是 需 要 大量 低 自己变 成 苦 行 僧 ,这 是 不 同 于父 辈 的显 著特 点 。他 们 崇 尚于 有 质 廉 的 劳动 力 。因 此 ,在 劳 动 力 剩 余与 劳 动 密 集 型产 业 需 求 之 间 , 量 的生 活 , 用 于 娱 乐等 精 神 消 费上 的 支 出 明显 多 于父 辈 。在 人 生 中 国 农 民工 逐 渐 实 现 自身 的积 累 , 既包 括 硬 货 币 方面 的 ,也包 括 规 划 上 ,不 承 认 自己 的农 民工 身份 ,不 愿 意 回 到农 村 , 继续 延 续 技 术方 面 的 。 农 民工群 体 每年 带 回家 的数 以干 亿 计 的现 金 , 已成 为 购 买农 业 生 产 资 料和 改善 生 活 条件 的重 要 来源 。这 些 硬 通 货 的 父 辈们 的生 活 轨 迹 。他 们 更 崇 尚于 城 市 的 生活 方 式 和 价 值观 念 。 新生代农 民工更加希望通过 自身的努力拼搏,最终能融入到城市 积 累为 农 民工在 特 定时 期走 向创 业 奠定 了初 始 的条件 。 随着 经 济 状 况 的 改变 ,农 民 工脱 离 农 村 的 欲 望更 加 强 烈 , 而 社 会之 中 ,成为 城 市的 一分 子 。 第 三 ,注 重 个 性 和 人 格 的 尊 重 。作 为 接 受 过 高 水 平 教 育 的 他 们 最 终脱 离 农 村 与 否 则取 决 于 他们 对 城 市 、 小城 镇 各 自与 农 村 新 生代 ,他 们 接 触 了更 多 的新 生 思想 价 值 观念 ,具 备 较 高 文化 素 之 间 比较 优 势 的认 识 。 如果 农 民工在 综 合 农 村 的 各种 利 益 之 后 仍 养 ,对 人格 的尊 重 有着 更 高 的 诉求 。 比起 父 辈 ,他 们 宁 愿 薪酬 少 觉 得 农村 的 比较 优 势 较 大 ,他 们 就会 选 择 回流 , 他们 把 流 入 地 的 点 ,也 不愿 意 忍受 加班 之苦 。 资 金 、 技 术等 带 回农 村 很少 投 资 于第 二或 第 三 产 业 。 如果 农 民工 第 四 ,就 业 行 为 明显 不 同 于第 一代 农 民 工 。在 不 同时 代 成长 在 综 合 农 村 的各 种 利 益 之后 发 现 农 村 根本 不 存 在 优 势甚 至 是 劣 势 的农 民 工有 着 不 同的 阅历 和 自身 不 同特 点 , 导 致他 们 的追 求 目标 的话 , 那 么他 们 就 拒 绝 回流 ,要 么 继 续游 离 在 城 市 , 或者 转 而 流 和 偏 好 不 同 , 因此 仅仅 将 农 民工视 为 同质 群 体 的传 统研 究 方 法不 入 较 小的城 镇 ,在 小城 镇 实现 创业 。 能 了解 当代 农 民工 的 劳动 市场 的供 给 状 况 。新 生代 农 民工 更 加 强 还 有 继续 奋 斗 在 城 市 的农 民工 会 选择 自主 创 业 , 虽然 创 业 很 调 工作 环 境 和社 会保 障 等福 利 , 生在 珠 三 角地 区 的 民工 荒很 好 的 艰 难 ,但 仍有 部分 农 民工可 以实 现 创 业 ,特 别 是 在 城 市 的行 业 准 发
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
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一、本文概述1、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民工问题逐渐凸显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社会融入状况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福祉,也对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多重挑战,如就业歧视、社会保障缺失、社会交往受限等。
近年来,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的崛起,农民工群体内部发生了显著的代际变化。
新生代农民工相较于老一代农民工,在教育水平、职业期望、生活方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
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在社会融入过程中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对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揭示两代农民工在社会融入过程中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本研究也有助于增进社会对农民工问题的理解和关注,推动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和谐融合。
2、研究目的与问题本研究的核心目的在于深入探讨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
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社会融入问题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关乎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民工群体也在发生代际更替,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社会融入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因此,本研究旨在揭示这种代际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具体而言,研究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社会融入方面存在哪些具体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如经济融入、文化融入、心理融入等。
这些代际差异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制度性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还是个人因素?如何促进农民工的更好融入?政府、社会和个人应如何共同努力,为农民工创造更好的融入环境?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希望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创造更好的条件。
当代中国的代际流动模式及其变迁
当代中国的代际流动模式及其变迁在当代中国,代际流动模式及其变迁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代际流动指的是不同代人之间在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等方面的流动,而代际流动模式则描述了这种流动的方式和特点。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代际流动模式也在不断演变,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个人发展。
代际流动模式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水平和垂直。
水平代际流动是指同代人之间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方面的横向流动,而垂直代际流动则是指不同代人之间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方面的上下流动。
在当代中国,水平代际流动较为普遍,而垂直代际流动则相对较少。
代际流动模式在个体和社会层面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也有所不同。
在个体层面,代际流动表现为个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方面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向上的也可能是向下的。
在社会层面,代际流动表现为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受到政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代际流动模式的影响和意义也非常重要。
代际流动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获得更好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代际流动可以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使得社会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代际流动还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使得社会更加稳定和可控。
随着社会的变迁,代际流动模式也在不断演变。
当代中国的代际流动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代际流动变迁是指不同时代之间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方面的流动发生变化。
当代中国的代际流动变迁主要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社会阶层结构被打乱,新的社会阶层开始形成,这为代际流动变迁提供了背景和条件。
代际流动变迁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原有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等发生了分化,新的社会阶层如白领、中产阶层等开始形成;二是教育水平成为代际流动的重要因素,知识的价值得到了重新认可和重视;三是家庭背景对代际流动的影响逐渐减弱,个人能力和素质成为关键因素。
第二代农民工流动趋势剖析——他们的价值判断和出路选择
编者按 : 在返 乡农 民工大军 中, 这是一 个惹人注 目的群体—— 第二代农 民工, 他们 大多出生在上个
世纪 8 0年代 以后 , 他们衣着新潮 , 不会种 田, 放下书 包就到 了_ F , T 他们拥 有比老 一代更 开阔的视 - -
野, 也更看重精神需求。 金融危机 下, 退回农村 , 他们做 不了合格 的农 民; 融入城 市, 他们很难逾越横
的 ,一种观点认为大量的农 民工返乡
对农 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带来 了负面影 响; 另一种观点认为 , 返乡农民工可 以 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基层 民主建设 的生 力军 , 从而为化危为机提供 了可能。
和理想与他们上一辈人不 同。这一代
人的生存状态就是 往返于城 乡之 间 。
流动是他们生活的底色。他们从小在
农村结婚 , 再外出打工 , 基本上没有独
城市里的工作模式 已经深深 地影响 了
他们 ,长期的打工生涯让他们摸索 出 了很多工作心得 ,而这些工作心得都
是工业社会里才适用 的,与农业生产
法要 留在 城市 。而 这也 给 了他们 动
力 。今天 ,0 8 后农 民工已经成为农村
立从事过农业生产 , 他们的生产生活 、
亘在 面前的制度 、 文化之墙 。明天, 他们还要启航 , 在城 市这条没有航标的河流里 , 他们究竟该驶 向 何方?如果他们 的诉求得 不到表达, 将会给社会 带来怎样 的影响?
他们 的价值判 断和 出路选 择
8 O后农 民 工的 生 活态 度 和 价值 观 让 我们 看 到 , 们 并不 是 在大 城 市 和 乡村 这 两个 极 点 之 他
以 跳
们 更 加 关 注 自我 感 受 更 希 望 被 尊
第二代农民工
第二代农民工二代农民工是与一代农民工相对而言的,是一代农民工的继承和发展,源于一代农民工,又不同于一代农民工。
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了少量的第一批入城打工的农民(即农民工),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第二代农民工群体。
他们处在社会底层,又不甘于现状,一心想往上爬,甚至不择手段。
他们已经成为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
既是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又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充分认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同时,又要看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农民工问题,是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必须用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必须从政治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统筹解决,必须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逐步解决。
一、产生原因1.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是产生农民工问题的体制根源。
2.现行相关法律不健全、法制不完善,是产生农民工问题的制度缺陷。
3.政府管理和职能转变不到位,是产生农民工问题的机制障碍。
4.农民工自身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低,也是产生农民工问题的重要因素。
二、现状特点1.二代农民工年轻、阅历浅,不愿吃苦又想过上好日子,在诱惑面前,很容易走上歪路。
2.脑子更活、胆子更大。
3.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4.文化冲突导致二代农民工的行为失去了原有规范的束缚,评价善恶的标准也失去了统一尺度,并在内心不断受到冲击乃至弱化,犯罪倾向强烈。
5.二代农民工强烈希望通过努力改变自身经济困境,城市丰裕的物质和生活方式,又无形中拔高了他们对物质的期望目标。
然而,由于城市政策、自身文化素质以及择业不稳定造成的歧视、欺骗、穷困等生活窘迫,成了既融不进城,也回不了乡的“边缘人”。
这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挫败感和失落感,导致其极易偏离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准则,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解决之道1 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
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生存现状之浅析
民; 随着 时间的推移 , 出现 了第二代 民工群体 。这个群体与第一代 相比, 无论从观念上还是在现实生存方式上有着很
大的 不 同 。从 他 们 的 生存 现 状 谈起 , 讨 他 们 的权 益 问题 , 图找 到 改 变他 们现 状 的 途 径 。 探 试
关键 词 : 中国 ; 二代 ; 民 工 ; 第 农 生存 现 状 中 图分 类 号 :3 52 文 献标 志码 : 文 章 编 号 :6 3 2 1 (0 9 1— 0 1 0 F2 . 2 A 17 — 9 X 2 0 )0 0 4 — 2 “ 民工 ” 中 国现 有 户 籍 制 度之 下 的特 殊 群 体 , 是 城 农 是 也 市 被 雇 佣 者 中 劳 动 条 件 最 差 、 作 环 境 最 苦 、 入 最 低 的 群 工 收
较 高 ;他们与上一代农 民工有着截 然不同的生活观和 就业 观。第一代农 民:普遍将谋生作为第一 目标 , 建筑工地 是他
们 的 聚集 地 . 一 代 农 民 工 的 目光 则 投 向二 产 服 务 业 、 新 三 制造 业 、 业 、 子业 等行 业 , 钱 只是 他 们 外 出 打 工 的部 分 目 纺织 电 赚 的 。 们希 望 在 城里 买 房 , 像 城 里人 一 样 生 活 。 他 能 因为 有 着更
多的企盼, 他们找工作时也往往更 “ 挑剔 ” 他们身上已经没有 。
了东 张 西 望 、 里 土 气 的 老一 代 农 民工 的 影 子 。 注重 个 人 物 土
质和精神生活享 受 , 追求 时髦 的服装 、 轻松 体面的工作 以及
二 、 益 问题 权
确 实 二 十 多 年 来 , 民工 的 血汗 劳 动 和 低 廉 T 资 , 为 农 成 推 动 中 国经 济 迅 猛 增 长 的 最 重 要 因 素 之 一 , 他 们 却 南此 受 但 惠 不 多 。18 9 0年后 出生 新 生 代 的 打 仔 打 T 妹 越来 越 多 。 I : 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阶层变化对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阶层变化对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影响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阶层变化对我国农村政治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农民阶层变化带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为农村的政治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拓宽了农村政治发展的渠道,为农村的政治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增强了农民的民主意识,使农民参与政治的主动性增强。
同时,中国农民阶层变化对农村政治发展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不仅扩大了农民政治参与的不均衡,而且加大了农村政治资源整合的困难。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民阶层;农村政治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发展、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中国社会结构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在这一社会结构变化中,中国农民阶层的变化比较大,它的变化对我国整个社会的演化与发展都产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中国农村政治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农民阶层变化对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积极影响1.农民阶层变化带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为农村的政治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的程度与政治参与的意愿成正比,农民经济条件提高后,他们的政治参与愿望也会越强烈,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是建立在先进的物质条件之上的。
首先,阶层分化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改革开放后,农民获得了土地的自主耕种权,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起来,除了用于生产的时间之外,他们逐渐往其他行业发展,逐步形成农民工、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业等阶层,农民的这些内部分化就是建立在农民重新分工的基础上的,分工明确后大家就会拿出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彼此比较,那么不同的分工其经济收入也不一样,因此比较的结果就会产生新的利益,通常被称为比较利益,这不仅能够进一步扩大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农民发家致富的才能,进而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
其次,阶层分化使农村的社会结构分布趋向合理化。
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民用于农业生产的时间大大缩短了,农民把大量时间用在了工业、企业、运输业等,他们的逐渐分化使农村的人员分布更加合理化。
农民工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与解决对策
农民工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与解决对策农民工问题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虽然已经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但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尽人意的情况。
农民工进城打工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但对于他们的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福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这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从几个角度来探讨农民工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策。
一、农民工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影响城市生产生活秩序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很强,他们的居住地点常处于城市的边缘或者城市的一些角落中,因此会影响城市的建设。
他们常常居住在拥挤的小区或者在老旧的校舍中,在没有足够的管理和秩序的情况下,很容易给整个城市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2.制约城市转型升级农民工的存在也制约了城市转型升级。
由于他们大都从事着一些低端的重复性劳动,这些职位被多数城市认为是在阻碍城市的升级转型,因此这些城市常常不会将农民工视作市民,但这也令城市产生一定的难题,降低了发展的效益。
3.端正社会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劳动付出的认同,在较高程度上反映了观念的先进性。
如果大多数人都依赖低收入的劳动力,则社会会劲超进垄断资产阶级,最后导致市场失衡,因而劳动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会迹近自我吞噬的境地,成为严峻的问题。
二、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1.维护农民工自身权益维护农民工自身权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解决途径。
在保障农民工的居住、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工资水平,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同时,也要加强监管和教育,加强关于农民工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加农民工法律知识,使农民工能够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2.加强农村留守人员教育对于那些自愿留在农村中的人,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加强他们的知识储备,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让他们进一步开展自己的事业或工作,使他们对于农民工迁徙的需要与次数显得力不从心3.加强劳动力的培养通过加强劳动力的培养,引导农民工向更高的技术层次转型。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性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性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社会阶层划分正在发生变化,新的社会群体正在崛起。
与此同时,社会流动性也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流动性的现状进行讨论。
一、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1.1 农民工群体的兴起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群体的兴起成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一大特点。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
农民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由于缺乏良好教育和职业技能,他们往往处于社会阶层的底层。
1.2 新兴中产阶级的崛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兴中产阶级的崛起成为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一个重要变化。
这一阶层通常具备较高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水平相对较高。
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1.3 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中,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成为主导,高等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
通过获得更高的学历和专业技能,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
二、社会流动性的现状2.1 家庭背景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在当代中国社会,家庭背景对个体的社会流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出生在富裕家庭的人更有可能接受优质的教育,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从而实现社会阶层的跃迁。
相反,出生在贫困家庭的人可能面临教育资源的不足和职业机会的限制,将很难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2.2 城乡差距与社会流动性城乡差距是影响中国社会流动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城市发展相对较快,经济收入和教育资源更加集中,城市居民更有机会实现社会阶层的跃迁。
与此相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不足,社会流动性也相对较低。
2.3 教育机会与社会流动性教育机会是提升社会流动性的关键。
农村劳动力迁移对家庭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迁移对家庭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一、农村劳动力迁移的背景和现状农村劳动力迁移是指农村居民离家到城市或其他地方参与非农产业或临时工作的现象。
由于农村经济不稳定、农业收入低下等原因,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目前有超过2亿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和乡镇就业。
二、农村家庭经济的影响1. 收入增加: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往往能获得更高的薪资和稳定的工作。
这使得他们的收入增加,改善了家庭的经济状况。
通过劳动力迁移,农村家庭可以增加收入来源,提升生活水平。
2. 投资能力提升:随着农村家庭收入的增加,他们有能力投资于农业生产、房屋改造以及子女的教育等方面。
这些投资将进一步促进农村的发展和进步。
3. 消费结构转变:农民工返乡后,他们在城市积累的工资将被带回农村,这使得农村家庭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高档电器、汽车等物品逐渐进入农村家庭,提升了生活品质。
三、农村社会结构的影响1. 减少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工作导致农村人口锐减。
这对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农村老年人口增加,劳动力短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将面临挑战。
2. 社会关系的变迁:农村劳动力迁移也改变了农村社会的社会关系。
由于家庭成员分散在不同地方工作,家庭关系变得疏远。
同时,农村与城市的迁移频繁也使得农村社会逐渐与城市社会接轨。
3. 乡村治理和社会服务的困境: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工作导致乡村治理和社会服务面临一定困境。
由于村庄缺少年轻劳动力,社区治理、公共设施建设、医疗保障等方面存在问题。
四、农村劳动力迁移对家庭和社会的启示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吸引更多农村劳动力回流或留在家乡发展。
2. 增加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通过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使其在城市就业能力更强。
3. 加强社会保障: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他们提供医疗保健、退休养老等方面的保障。
务工人员对农村家庭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影响分析
务工人员对农村家庭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影响分析务工现象是当今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给农村家庭经济与社会结构带来了各种影响。
本文将对务工人员对农村家庭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农村家庭经济的影响1.1 增加家庭收入随着务工人员外出工作,农村家庭的收入得到了大幅提升。
务工所得成为了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柱,为家庭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来源。
家庭的收入增加使得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1.2 消费结构的改变务工所得的增加也使得农村家庭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逐渐转变为城市化消费模式,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购买力得到了提升。
农村市场日益活跃,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对促进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3 带动乡村经济勤劳的农村务工人员将外出所学到的技能和经验带回家乡,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他们开设小规模的工厂、农业合作社,开展农村电商等业务,提供了就业机会,推动了乡村经济的繁荣。
二、农村社会结构的影响2.1 人口流动和家庭关系的变化随着大量农村务工人员的外出,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了家庭的分裂现象,父母与子女相隔较远,长时间的分离使得家庭关系紧张,亲子沟通不畅。
同时,劳动力外出还会给留守家庭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社会关注和支持。
2.2 农村社会结构与老龄化问题大量务工人员外出劳动,导致农村老年人口集中在乡村,农村社会结构呈现老龄化现象。
由于农村老人缺乏照料,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较为困难,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也相对薄弱。
这对农村社会结构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3 社会风气的变化大量务工人员的外出使得农村社会风气发生了变化。
他们在外打拼的经历使得他们对生活有了新的认知和追求,也带回了一些城市文化和观念。
这对传统的农村社会传统观念和道德观念带来了冲击,一些传统的社会习俗被逐渐改变和淡化。
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
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从“乡土社会”到“新乡土社会”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在不断快速的转型中。
其中社会结构不断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转型,工商服务业在社会生产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而经济体制也从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断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而在社会实践结构的这种历史性巨变下,农村社会的发展也从传统农村“乡土社会”逐渐向“新乡土社会”转型。
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人口造就了其“乡土”特征。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把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性质便是“乡土社会”。
“乡土社会”也便成为人们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性质的基本判断。
“乡”和“土”是理解乡土社会的两个关键字:“乡”是一个标志特定地域文化和情感归属的概念;“土”是一个标志特定地域范围的概念。
许烺光先生在《祖荫下》对喜州文化做了一个总结,他认为喜州文化主要由五个因素组成:既父子同一,性别疏远,大家庭的理想,教育的模式,祖先的愿望。
这些因素其实也正是构成特定地域范围及人们维持特定地理区域及区域文化的某种特殊情感关系一把钥匙。
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相联系,传统的乡村社会便具有土地依赖、聚村而居和家族归属三个显着特点。
一依赖土地在传统的乡土社会里,土地是至关重要的。
农民离不了土地,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农村居民对基本生活资料粮食作物的依赖和基本谋生手段种植业的依赖,都会转变为对土地本身的依赖。
正是由于土地与农民的生计息息相关,土地才成了农民问题的关键。
从某种角度来说“对土地的控制成了权力的关键基础,在旧社会人们的社会地位便于持有土地的多少息息相关”。
土地问题背后所映射的权力关系正是中国传统农村社会权力关系的写照。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均贫富、等贵贱”,还是“耕者有其田”,其所指向的都是土地问题。
历史上,中国革命的关键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土地问题,谁解决好了土地问题,谁就赢得了天下。
农民工问题的社会影响与解决途径
农民工问题的社会影响与解决途径农民工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
这一问题涉及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城乡差距、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影响和解决途径两个方面,对农民工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一、农民工问题的社会影响1. 城乡差距拉大随着农民工大规模进入城市就业,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农民工在城市聚集的现象导致了城市资源的不平衡分配,城市的发展重心偏向于满足农民工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忽视了农村地区的发展需求。
2. 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农民工在城市中的集中居住和工作,形成了社会的特定组群。
然而,由于农民工群体收入相对较低、社会保障匮乏,他们面临的社会风险较高,易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3. 农民工家庭破裂由于农民工长期在城市工作,许多农民工无法和家人团聚。
这种长时间的分离对农民工的婚姻和家庭关系造成了压力,导致家庭破裂的现象逐渐增多。
4. 农村经济压力减轻农民工外出工作,带来了一定数量的外汇收入,对农村经济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同时,农民工工资的回流也为农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生存保障,减轻了农村经济的压力。
二、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途径1.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和提供就业机会,吸引农民工回流家乡就业,减少城乡差距。
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包括工资支付保证、劳动合同保障、个人社会保险等。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
3. 提升农民工技能和教育水平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收入水平。
同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机会,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4. 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建立健全的农民工维权机制,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
加大对违法用工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农民工能够享有合法权益。
结语农民工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二代农民工”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冲击【摘要】农民工现象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 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采取自发外出的方式到城市寻找生存和劳作机会而形成的。
如今衣着光鲜、潇洒自信的第二代农民工较之肩扛蛇皮袋的背影、蓬头垢面露宿车站的第一代农民工在务工行业、职业规划、消费观念、婚恋维权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别。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中国社会的变迁。
本文通过分析第二代农民工的特征,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如何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影响和冲击,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第二代农民工;社会结构;影响;冲击一、第二代农民工的概念及特征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他们目前在农民工外出务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一亿人。
他们大多数初中毕业就跟随父母进城务工。
相对其父母来讲, 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
另外一个方面, 他们对城市充满着渴望,对融入城市充满着期待。
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与父辈农民工极大的不同特点,可以概括为一下几点:第一,受教育程度高。
调查显示, 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具有初中文化水平,高中文化水平也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
第二,更加强调个人发展。
在生活方式上,不再为攒钱而使自己变成苦行僧,这是不同于父辈的显著特点。
他们崇尚于有质量的生活, 用于娱乐等精神消费上的支出明显多于父辈。
在人生规划上,不承认自己的农民工身份,不愿意回到农村,继续延续父辈们的生活轨迹。
他们更崇尚于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新生代农民工更加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拼搏,最终能融入到城市社会之中,成为城市的一分子。
第三,注重个性和人格的尊重。
作为接受过高水平教育的新生代,他们接触了更多的新生思想价值观念,具备较高文化素养,对人格的尊重有着更高的诉求。
比起父辈,他们宁愿薪酬少点,也不愿意忍受加班之苦。
第四,就业行为明显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
在不同时代成长的农民工有着不同的阅历和自身不同特点,导致他们的追求目标和偏好不同,因此仅仅将农民工视为同质群体的传统研究方法不能了解当代农民工的劳动市场的供给状况。
新生代农民工更加强调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等福利,发生在珠三角地区的民工荒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二、“二代农民工”对于中国的社会结构的影响(一)农民工的经济、社会、政治功能农民工作为来自中国最底层的特色群体,其本身经济层面上的蜕变比它给中国政治与社会层面带来的影响更为鲜明,但它的这种特点并不必然导致我们在评论它时完全否定经济功能以外的其他影响,这本身就是一个客观、公平与否的问题。
第一,农民工作为中国发展的潜在创业主体,有利于满足国家的经济性公共需求。
众所周知,中国农民工的兴起首先来自于经济方面的压力。
农村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劳动力出现剩余,而与之相伴的是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与国际化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最为根本的是改革开放28年后的今天,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据了产业形态的大部分,而这种产业的特征之一便是需要大量低廉的劳动力。
因此,在劳动力剩余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求之间,中国农民工逐渐实现自身的积累,既包括硬货币方面的,也包括技术方面的。
农民工群体每年带回家的数以千亿计的现金,已成为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和改善生活条件的重要来源。
这些硬通货的积累为农民工在特定时期走向创业奠定了初始的条件。
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变,农民工脱离农村的欲望更加强烈,而他们最终脱离农村与否则取决于他们对城市、小城镇各自与农村之间比较优势的认识。
如果农民工在综合农村的各种利益之后仍觉得农村的比较优势较大,他们就会选择回流,他们把流入地的资金、技术等带回农村很少投资于第二或第三产业。
如果农民工在综合农村的各种利益之后发现农村根本不存在优势甚至是劣势的话,那么他们就拒绝回流,要么继续游离在城市,或者转而流入较小的城镇,在小城镇实现创业。
还有继续奋斗在城市的农民工会选择自主创业,虽然创业很艰难,但仍有部分农民工可以实现创业,特别是在城市的行业准入制度得到规范以后。
转向流入小城镇的农民工创业现象则较为普遍,因为他们的创业意识、创业资本与创业勇气等在小城镇较为有优势。
与此同时,回流农村的农民工已不再是传统的农民,他们掌握一定的技术与资金,有城市居民的部分经营意识,是农村新型的农民,是遗留农村的精英农民,对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善农村环境、实现乡风文明以及带动村民共同致富都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前述分析,农民工的明显意义不仅在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还在于在经过城市“淘金”之后他们素质禀赋的深刻变化,这些变化都有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适合“发展压倒一切”的公共需求。
第二,农民工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桥梁,有利于满足“稳定压倒一切”的社会性公共需求。
他们的身份确认方面众所周知,农民工对于农村的农民来说,他们不再是完全的农民,他们只是拥有农村的户籍,却是在城市生活务工。
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农民工又只是来自农村的打工者,是农村流出的廉价劳动力。
概言之,农民工的身份被社会架空,身份与职业两相背离。
从这个角度来说,农民工是城乡分割下二元社会结构的真实写照。
正是农民工这种在社会上的特殊身份,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农民工来自农村,来自社会的最底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他们改变贫穷落后的急切想法让城市居民对农村更加了解,让城市管理者对农村的现状能够更真切地把握,进而达到下情上达的效果,使决策者明晰农村与城市之间在发展程度上的差距,从而树立起时代的危机感,作出决策上的调整。
换言之,农民工已成为主流社会了解农村境况的最直接的窗口。
正是由于大量农民工的存在,使国家的“三农”政策与城市的支农政策才找到最切实的参照点。
此外,农民工又长期生活在城市,对城市的情况有较为详实的了解,以他们作为平台,农村能够较快地享受到城市里先进的资讯,看到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
从这个意义来说,农民工的存在又适合“稳定压倒一切”的社会性公共需求。
最后,农民工讲究权益维护与权益声张,有利于满足解决其“权利贫困”的政治性公共需求。
学者王雨林认为,权利贫困是指“人们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权利遭到排斥和剥夺,缺乏平等参政议政、公平竞争、公平接收教育等应有的权利,从而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处于劣势地位,容易陷入贫困境地的情况”。
在农民工刚兴起的阶段,囿于自身的素质,以及把主要精力用于改善自己的经济社会现状,农民工有时对自身权益的流失是明知而故意不管,给外界以他们漠视自身权益或者说是权利冷漠的映象。
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一方面农民工自身权益确确实实在流失,一方面给政府以及其他经济组织剥夺农民工的权益提供了机会。
但是,在经过若干年市场经济的磨练之后,农民工也逐渐掌握市场经济实质上为法治经济的本质,开始有要求与城镇市民获得同等待遇的强烈愿望,包括劳动保障、子女教育与提高工资水平等都要求得到一视同仁地对待,倾向于彻底改变“想工作、能工作,但没有权利与机会工作”的状况。
综上所述,当“农民工”逐渐成为合法性或习惯性称谓时,在国家意志干预下出现的农民工并不见得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包袱,相反,这一群体更具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他们对催生中国在新世纪里的深刻变革将起到致关重要的作用。
三、“二代农民工”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冲击只有在“二代农民工”浮出历史的地表,作为一个抽象的群体嵌入经济社会结构并被解读的时候,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才真正无法逆转———并且正在经受巨大的考验。
今天,这个继承了父辈的身份却已经以其外在服饰包装和心理特征一扫昔日“农民工”形象的群体正在城市管理者的目光中聚集。
我们能明显地看到这一居高临下的目光所放射出来的不安和焦虑。
无论以何种角度对现代性加以界定,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都体现为从“贫穷”、“落后”进入“富裕”、“文明”的一场重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运动。
而很显然,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并且自身可以源源不断地进行再生产的农民正是中国轰鸣的现代化机器的廉价原材料。
在原初的预想中,这一材料具有无限的供给能力。
“农民工”这一不伦不类的词汇由此从施行了半个世纪的城乡二元体制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里溜出,以此作为一个流动于城乡之间、在血汗工厂和建筑工地里挣扎求生的群体的命名。
这个群体以其吃苦耐劳、忍受歧视侮辱而著称于世。
尽管无论就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实践,还是现代化本身所具有的规范性指向都暗示发生在中国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必然会冲破“农民-市民”二元区分的身份壁垒,从而使城市化真正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种指标,但对这一庞大群体的容纳的想象性恐惧使得城市迟迟没有打开平等的国民待遇之门。
而另一方面,农民工本身对于命运的认同和因心理与乡村同构而对城市的隔膜也契合了原有的政治-经济模式利用农民工提升gdp方面的秩序设定。
这一切都使得这一群体在集体性的沉默之中无法超越作为历史客体的命运。
但是“二代农民工”的出现终结了“农民工”的心理特征,他们正在以历史主体的诉求迫使整个城市社会正视他们的存在。
在已不可避免地成为陈词滥调的诸多观察式描述中,他们被视为已经适应城市生活或对城市生活具有无限向往而无法在心理上回到或固恋相形之下缺乏任何吸引力的乡村。
他们还拥有媒体解读中的“平等意识”和“权利诉求”。
这样的心理特征、精神结构和权益诉求必然对歧视性隔离性的城乡二元体制提出挑战而要求一个在现代化进程中对农民进行“市民化”的机制与之对应。
这必将引发政府管理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
如果说老一代的“农民工”只是唤起了对城市秩序的破坏的想象性恐惧,那么,“二代农民工”的能量指向了对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结构的重构。
估计不少人都看到了“二代农民工”身上的这种对既有秩序的冲击性力量。
但以户籍来决定一个人的福利资格的制度性排斥依然存在。
更重要的是,排斥本身乃是一种“国家”和“市场”共同参与的二重奏。
福利的缺乏和畸高的房价等强加的有形限制和无形生活成本正在成为“二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不可逾越的高山。
一个既回不去也无法前进的人往往会在绝望、茫然中产生并释放破坏性的心理能量。
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延续下来的城乡二元体制、在现代化进程中加剧的贫富悬殊、把廉价劳动力当成原材料使用的经济发展模式终将因其对农民工的排斥性利用而使社会付出巨大的成本。
四、小结总之,农民工群体是具在中国特色的社会群体,在社会按常规运行的博弈中,制度安排对结果最为关键。
如果制度安排含有对某些群体的利益倾斜,博弈结果也往往会有这种倾向。
公正的制度安排,其核心原则是机会均等、公平竞争。
当然,任何社会都做不到让每个人都实现地位上升,地位变迁的结果,总会是有人上升了,有人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