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结构的定型化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一、引言社会分层结构是指人们在社会中根据不同的社会地位、财富、权力等因素而形成的层次结构。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社会分层结构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到现代社会的阶级划分,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深入探讨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过程。
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2.1 天命观念下的等级制度在封建社会中,社会的分层结构主要是建立在天命观念的基础上的。
人们相信皇帝是上天所授予的统治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根据天命观念,社会被划分为君主、贵族、士人、农民和工匠等不同等级。
贵族地位高于士人,而士人又高于农民和工匠。
2.2 社会等级制度的稳定与社会流动的缺乏在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下,社会分层结构相对稳定,社会流动性很低。
贵族地位世袭,士人地位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而农民和工匠则只能继承其父辈的身份。
这导致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固化,社会流动的机会很少。
三、近代社会的阶级划分3.1 封建社会的动摇与社会变革的兴起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动荡。
西方文化的引进、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内外压力的加大,逐渐削弱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3.2 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与城市阶级的形成近代中国逐渐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代替了封建主义的束缚。
这使得社会分层结构变得更加复杂,新的阶级开始出现。
城市商人、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并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些新兴阶级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3.3 农民工阶级的出现与城乡差距的拉大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农民开始大规模进入城市工作。
由于农民在城市中的地位较低,工作条件较差,他们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阶级——农民工阶级。
农民工阶级通常被认为处于社会分层结构的最底层,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
四、当代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4.1 新兴阶级的崛起与中产阶级的形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一批新兴阶级开始崛起。
名词解释题——精选推荐
一、名词解释题1. 特殊社会化——是指对某些遭受身心损伤不能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一些人进行的特殊措施的社会化过程。
2. 非正式组织——是指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没有正式的规章制度作出详细和具体的规定,比较自由、松散的一种组织,如业余活动团体。
3.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4. 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A. 马斯洛B. 莱格C. 米德D. 弗洛伊德2. 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A. 角色丛B. 复式角色C. 实际角色D. 自致角色3. 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A. 家长制B. 古典管理理论C.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D. 当代管理理论4.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称为()A. 过度城市化B. 逆城市化C. 郊区化D. 城乡融合5. 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个社会学家()A. 迪尔凯姆B. 韦伯C. 帕森斯D. 吴文藻6. 下面各种制度中,属于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制度的是()A. 社会主义制度B. 作息制度C. 宗教制度D. 资本主义制度7. 手段——目标论认为“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A. 逃避行为B. 形式主义C. 创新D. 反叛8. 社会保障的主体是()A. 弱势群体B. 个人C. 团体D. 国家和政府9. 社会流动的实质是:()A. 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B. 个人收入的提高C. 个人阶级属性的变化D. 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10.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总是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说法?()A. “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说B. “生物有机体”说C. “历史三阶段”说D. “文化类型”说三、简答题1. 简述群体的基本特征。
电大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电大社会学概论答案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1.群体层面的社会关系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2.一般说来,正式群体是社会稳定的(基础),非正式群体则能增强(社会活力)。
3.经济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产权),计划和市场是经济制度的(调节方式)。
4.孔德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社会秩序)问题,涂尔干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社会团结)问题,二者在精神上有一脉相传的关系。
5.文化具有如下特征:(人为创造性)、(后天习得性)、同享性、象征性、传递性和变迁性。
6.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7.关于社会问题,社会解组论认为,造成社会解组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快速变迁)、人口的迁移、都市化的加速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8.集合行为的最显著的特征是(无组织性)。
9.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核心是划分社会层次结构所必须依据的三个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威望——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
10.所谓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加),二是(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2分)1.社会资本---是一种与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相区别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个人资源,它为结构内的行动者提供便利,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形式。
2.集合行为---是指许多人面对某一共同的影响、刺激而表现出来的相对自发、没有组织、不可预料、缺乏固定规则和很不稳定的行为3.全球化---是指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通讯高科技化、文化同质化所带来的全球相互依赖性和整体意识的日益增强三、判断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24分)1.一般来说,非正式群体,群体成员之间缺乏持续的相互交往活动。
错误。
社会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社会群体的特征之一是群体成员之间有着持续的相互交往活动。
非正式群体属于社会群体,群体成员之间同样有着持续的相互交往活动2.继续社会化往往着眼于人的改造,具有强制性。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新变化1
七、底层社会形成,低收入群体 与社会保障体系有脱节的现象。
由于城乡之间的差距,使得底层群体更多地是 与农村相联系。到2003年底,农村的未解决温 饱的绝对贫困人口还有2900万人之多。农村流 入城市的流动人口进入底层群体的概率变得更 高。在正规、非正规劳动力市场分化的情况下, 流入城市的农民,几乎全体被排斥在正规劳动 力市场之外,而处于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队伍 里。即使在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他们 也不占有优势,就业的激烈竞争,会造成城市 中人数更多的居无定所、无正当职业的农民工。
第三,效益比较好的国有企业、股份制 企业和其他经营比较好的企业、公司、 单位的职工层。大约占就业人口的3-4%。
第四,大量的个体、私营经营者。在农 村里包括那些经营比较成功的富裕起来 的阶层,在城市里包括大批下海的、从 事工商业活动的中小工商业业主、独立
经营者、中小公司经理等。
中产阶层的这个部分的构成最为复杂, 体现出中国社会阶级重组的特点。近来, 中产阶层的这个组成部分增长速度最快, 目前大约占就业人口的5.94%。
六、中产阶层有所发展,但总 体上仍然较小
目前中国的中产阶层主要由四部分人构 成:
第一,中国大陆中产阶层中最为稳定的 力量,是传统的干部和知识分子阶层。
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干部) 占就业人口的1.67%。
专业技术人员大约占就业人口的5.7%。 这两部分人加在一起占就业人口的7.37%。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新变化
一、当前社会分化的几个特点
贫富差距仍在攀升 财富集中化程度比较高 城乡分化和区域间的分化更为严峻 城市内部与农村内部的分化问题突出 低收入群体与主体社会脱节 违规违法的财富积聚占有一定的比例
二、贫富差距问题
贫富分化更为明显,财富的集中化程度 更高,分化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
社会学部分问题答案
由社会学家默顿提出,是指那些不明显、不为人们所预料的和不易为大多数人所认识的那些功能。
2.什么是普纳路亚家庭(伙婚家庭)?简述摩尔根对人类家庭发展形态演变的论述。
答:摩尔根认为人类家庭形态的先后顺序为:血婚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血婚家庭是由嫡系的和旁系的兄弟姐妹集体相互婚配建立而成的。
是旧石器时代的一种群婚家庭形式。
普那路亚家庭,原始社会群婚家庭形式,同血缘的一群兄弟与另一血缘姐妹群体结成夫妻集团。
它从血缘家庭发展而来。
即这种婚姻家庭形式不仅排除了不同辈的近亲通婚,而且也排除了同辈的近亲通婚,是较血婚(缘)家庭有所进步的家庭形式。
对偶家庭始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家庭形式,由普那路亚家庭发展而来,为群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中间环节。
其特点是:以女子为中心,所生子女属于母亲。
因男女双方分别属于自己的氏族,没有独立和固定的同居生活,也没有独立的家庭经济,因而夫妻关系不巩固,各自都有随时脱离或再结合的自由。
一夫一妻制家庭。
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和家庭形式,在原始社会晚期由对偶家庭发展而来。
它的最后确立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并适应于整个文明时代。
一夫一妻制家庭比对偶婚家庭牢固得多。
3.家庭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趋势?在现代城市社会中,家庭的核心功能发生了改变,绝大多数家庭不再是组织生产的单位,原来的生产功能已经丧失,传统社会父系父权的家庭制度因而丧失了其基础之根本。
伴随着妇女走出家门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并取得经济上的独立,男女两性的关系也在趋向平等;家庭的抚育功能包括子女的社会化和老人的赡养等也越来越弱,这些功能渐渐地已经由一些社会化的专门机构来承担;家庭的生育的功能也在减弱,而性与情感满足的功能在慢慢加强。
4.我国转型时期初级社会群体有何变化?这种变化对社会生活有何影响?针对这些变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①从群体成员资格的获取看,转型期,人们选择、组合初级群体的自由度有所增加。
论中国的社会结构
论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国的社会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中国的社会结构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形成的,包括阶层、职业、地位、地域等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 中国的社会阶层分析在中国的社会结构中,阶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传统上,中国社会的阶层划分主要基于人们的身份和地位。
这些阶层包括士农工商,同时也存在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阶层差距。
然而,在现代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社会阶层的划分逐渐变得复杂起来。
现今的社会阶层包括富裕阶层、中产阶层、农民工阶层以及底层贫困阶层等。
2. 职业结构的演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中国的职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过去,中国的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手工业。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服务业和知识产业的发展迅速崛起。
如今,中国的职业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例如,金融业、科技业、教育和医疗行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为许多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3. 地域差异和社会结构中国作为一个庞大而多样化的国家,地域差异对社会结构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部沿海地区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发展的重心,拥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因此,东部地区的社会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包括各种职业、阶层和地位。
而相对而言,西部和农村地区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主要以农业为主,缺乏多样性。
这种地域差异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大了社会结构的复杂性。
4. 社会结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的社会结构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不同阶层的存在和差距会引发社会不平等现象,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其次,职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引起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加速,对城市社会结构提出新的挑战。
从长远来看,中国的社会结构需要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以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中国的社会结构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形成的。
阶层、职业、地域等方面的差异都对中国的社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中的复杂过程。
从古代封建社会到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
古代封建社会是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起点。
在这个社会中,社会分层主要是以官僚、士农工商为基础。
官僚阶层是最高的社会阶层,他们掌握着政治和经济的大权。
士阶层是官僚阶层的补充,他们是文化和教育的代表。
农民和工人是社会的基础,他们负责生产和劳动。
商人阶层则是最低的社会阶层,他们被视为不道德和不正义的人。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了资本主义的改革和开放。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资本家和企业家成为了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掌握着经济的大权。
知识分子也成为了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是文化和教育的代表。
工人阶层和农民阶层则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再次发生了变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分层主要是以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为基础。
工人阶层成为了最高的社会阶层,他们掌握着政治和经济的大权。
农民阶层则是社会的基础,他们负责生产和劳动。
知识分子则是文化和教育的代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再次发生了变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开放。
资本家和企业家再次成为了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掌握着经济的大权。
知识分子也成为了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是文化和教育的代表。
工人阶层和农民阶层则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中的复杂过程。
从古代封建社会到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每一次变革都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为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强:怎样认识中国社会结构
139633
232
237919
373
432240
648
654531
956
221 681 1448 2622
819252
1171
3752
960726 1200978 1508857 1761769 2028548
1349 1709 2022 2407 2714
5140 7198 10287 13308 18212
31.00 9520
1.5
64.00
261
32.00 4443
.7
65.00
631
33.00 7645
1.2
66.00
7178
34.00 10948
1.7
67.00
105
35.00 2530
.4
68.00
7387
36.00 6955
1.1
69.00
13786
37.00 26089
4.1
70.00
95
1988年为0.382 1994年为0.434 1996-1997年为0.4577 2006-2009年0.5(国家统计局数据
2006年0.47 )
世界上基尼系数最高的10个国家:
塞拉利昂0.629
巴西0.601
危地马拉0.596
南非0.593
巴拉圭0.591
哥伦比亚0.572
巴拿马0.571
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小结
19世纪-20世纪中期,欧洲社会转型时 期,总人口约4亿人,引发两次世界大战。
中国目前13亿人口的社会转型,大体上 还是平稳的。
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已进入改革发 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 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经济社会意义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经济社会意义陆学艺/宋国恺【内容提要】指出社会结构不仅是分析和理解众多社会现象的出发点,也是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传统视角之一。
将社会结构分析重新纳入到破解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中心范畴,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要求。
同时针对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体制改革深化产生的重要影响,分析了其有利于调整社会结构、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经济社会意义。
【关键词】社会结构变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结构不仅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同时也是研究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最本质、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一方面,对社会结构的分析被认为是理解众多社会现象的出发点。
研究社会结构就是要发现社会最基本、最普遍、最稳定的要素,尽可能全面和准确地研究和分析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和构成形式,以揭示社会结构的基本方面,从而整体把握社会变迁的基本趋势和一般规律。
另一方面,分析和认识社会结构,就是要调整并形成合理的社会结构,形成协调的群体、阶层利益等社会关系,以奠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健康运行的结构基础。
2005年2月2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新情况……要加强对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深入认识和分析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情况的发展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利于深入认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我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
”[1]可以说,深入认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科学分析社会结构变迁的阶段性特征,及时调整社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动,这种变动是历史性的,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社会结构变化新趋势
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新趋势摘要:本文分析了与社会和谐密切相关的中国社会结构的新近变化。
认为,中国当前贫富分化比较明显,财富的集中化程度较高,分化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
而贫富差距引发社会问题是通过两个环节实现的,即“社会结构紧张”和社会公众主观上产生了“公正失衡”的意识。
作者提出阶层结构出现了定型化的倾向,阶层之间的界限逐渐形成,社会下层群体向上流动的比率下降,具有阶层特征的生活方式、文化模式也逐渐形成,阶层内部的认同得到强化。
中产阶层有所发展,但总体上仍然比例较小。
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利益分化和多元化更为明显了,其基本的趋势是从过去的巨型、整体群体,分化为多元利益群体。
并认为,社会利益的碎片化有助于减小社会震动、实现社会稳定。
关键词:社会结构社会和谐新趋势从1979年开始的经济与社会改革,是.. 150年来中华民族朝向现代化社会努力成绩斐然的一段时间,迄今已经有.. 26年历史了。
在这.. 26年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平均超过8%的速度持续增长,可以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在这一段时间里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几乎超过了去一百年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
这一段时间也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变最为迅速的时期,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均发生巨大变化,其变化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置信。
然而,改革也引发了众多的社会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社会分化问题。
社会分化会导致阶层之间的冲突和对立,会威胁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要想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推进小康社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剖析社会分化、社会结构的现状,以及提出对策。
本文就是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分析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新趋势。
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笔者认为,社会结构之变迁有如下几方面新的趋势。
一、贫富分化更为明显,财富的集中化程度更高,分化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前一阶段的不少研究都已经证明,改革以来的贫富财产和收入的分化是十分迅速的。
为说明近几年的变化,还是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变迁的历史。
我们所采用的测量方法仍然是基尼系数的方法,即基尼系数是一个0到1之间的数值,基尼系数是1的时候,表示最大的贫富差距,相当于全国财富均为一人所有,其他所国民均没有任何财富;而基尼系数是.. 0的时候,表示,全体国民每一个人的财富都是均等的。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结构分化作为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对现代化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机制,即由异质性所体现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组织对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以及角色多元化和职业等级差异对阶层多元化、社会流动和教育普及的引发及促进作用,这两者都有助于消除封建的“先赋”特权,增加个人“自致”地位的比重。
因此,许多社会学家将社会结构的分化程度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将结构分化的形态作为观察和描述现代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最根本的变化是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的转变,这I 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体制改革。
改革对我国社会分化的影响大致是这样一个过程: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国营企业的“分权让利”使社会产生了自由流动资源,即不受国家统一控制和分配的劳动力、资金、产品、原材料、技术等等。
这些资源随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增加。
2.自由流动资源的出现与增加导致整个社会资源的组织与分配方式的变革,即由单纯地依靠计划体制和行政手段转变为计划与市场、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
3.多种利益主体和权力主体的发育,如各种地方和社区政府、政府各部门。
民间组织、农村各类企业、城乡个体工商户等等。
4.功能专一的组织和角色群体的出现与增加逐渐导致了国家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经济与行政、行政与法律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初步分离。
改革以来,这一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转变的结构变迁过程作为一种历史的必然,表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化过程中最值得关注之处是:1.体制改革始于农村,其对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最大贡献是推动了农村工业化的迅速兴起和蓬勃发展,这一农村工业化进程导致农村原同质均等的社会结构发生剧烈的分化,新的角色群体和组织大量涌现,如乡镇企业家、近1亿的乡镇企业工人和新的合作企业、私营企业等等。
城乡原社会结构的二元特征决定了城市社会结构的分化过程不同于农村,城市社会分化主要是体制内外的分化。
社会阶层固化的形成、成因、对策
社会阶层固化的形成、成因、对策一、中国社会阶层趋固化的演变过程中国社会阶层逐渐趋固化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1.改革开放前以身份制度为主导划分社会阶层的阶段(1978年以前)。
新中国成立后,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开始设立户籍制度,严格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区分开来,阶层之间的边界表现为制度上的户籍。
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村户籍的人向上流动的机会非常小。
政治身份制度又将各个阶层固定在各自的政治边界和社会经济生活边界,政治身份的不同使各阶层间的社会地位悬殊。
2.以身份制度为主导向以市场为主导划分社会阶层的过渡阶段(1978年-2000年)。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原有的户籍制度和政治身份制度等一系列阻碍社会成员纵向流动制度的取消而发生了大量的社会流动,中国原有的阶层格局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各个阶层也都发生了分化和重组,出现了多年没有过的规模巨大的社会阶层流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确立为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个人的能力、努力成为推动各阶层社会流动的动力。
3.社会阶层结构与阶层位序的定型化(2000年以来)。
经过20多年的经济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相应地,社会阶层之间的社会距离拉大,尤其是优势地位阶层与劣势地位阶层之间的社会距离拉大,导致阶层地位的代际继承性增强,下层阶层成员进入上层阶层的阻力增大,大规模的社会上升流动的可能性明显减少。
二、中国社会阶层趋固化的成因1.不合理的二元体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严格的户籍制度使人口不能随意地流动,社会阶层结构固化。
改革开放后,户籍制度慢慢地松动,国家进行了户籍制度的改革,有些大城市开始逐渐放松户口指标的限制。
但是,城乡二元体制仍是阻碍社会阶层流动的最大动因。
2.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平。
一个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社会有利于阶层流动,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强烈的激励机制,促进社会进步,因此,西方各国都积极创造条件,特别是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促进机会均等,通过完善民主法治,加强人权保障,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来实现公平竞争。
中石油(北京)《社会学概论》2014年秋学期在线作业(三)答案
第三次在线作业多选题 (共15道题)展开收起1.(2.5分)盛行于中国上个世纪50到80年代初的身份制度主要有以下哪些∙A、户籍制度∙B、单位制度∙C、档案制度∙D、干部级别制度我的答案:ABCD 此题得分:2.5分2.(2.5分)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社会结构定型化的标志有∙A、阶层之间的边界形成∙B、内部认同的形成∙C、阶层之间的流动开始减少∙D、社会阶层的再生产我的答案:ABCD 此题得分:2.5分3.(2.5分)以下属于初级群体的是∙A、家庭∙B、邻居朋友圈∙C、工厂中的工人派系∙D、大学院系的同事我的答案:ABC 此题得分:2.5分4.(2.5分)以下属于次级关系之特征的是∙A、以大量的自由交往为特征∙B、不会轻易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C、一般只包括参与者的一种角色与利益∙D、相对无个性、无情感交流我的答案:CD 此题得分:2.5分5.(2.5分)以下属于群体结构之内容范围的是∙A、群体成因∙B、群体规模∙C、群体规范∙D、群体角色我的答案:BCD 此题得分:2.5分6.(2.5分)在群体中,个人常常会模仿别的群体成员的态度和感觉,这称作遵从,遵从可以分为以下哪些类型∙A、信息遵从∙B、规范遵从∙C、风险转移∙D、服从我的答案:ABD 此题得分:2.5分7.(2.5分)科层制的显著特征有∙A、权责分明∙B、人员聘用主要根据其技术和专业资格来确定∙C、有详细的规章制度对员工的工作方式进行严格规定∙D、有晋级制度我的答案:ABCD 此题得分:2.5分8.(2.5分)埃斯欧尼认为组织有哪些基本类型∙A、强制型∙B、弹性型∙C、规范型∙D、功利型我的答案:ACD 此题得分:2.5分9.(2.5分)米德认为,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进行社会化而逐渐发展出自我的双重性,这依次包括以下那些阶段∙A、具体操作阶段∙B、群体游戏阶段∙C、嬉戏阶段∙D、模仿阶段我的答案:BCD 此题得分:2.5分10.(2.5分)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包括以下哪些部分∙A、本我∙B、客我∙C、自我∙D、超我我的答案:ACD 此题得分:2.5分11.(2.5分)社会化的主体包括∙A、家庭∙B、学校∙C、同辈群体∙D、大众传媒我的答案:ABCD 此题得分:2.5分12.(2.5分)对社会控制的抵制有哪些方式∙A、变革∙B、革命∙C、巧妙利用∙D、超然我的答案:ABCD 此题得分:2.5分13.(2.5分)以下属于常规政治的是∙A、政治改革∙B、选举∙C、反叛∙D、人大代表开会我的答案:BD 此题得分:2.5分14.(2.5分)分析政治运动的三个维度是∙A、组织化程度∙B、国家对社会的渗透能力∙C、所追求的社会变革的程度∙D、制度化程度我的答案:ACD 此题得分:2.5分15.(2.5分)本章讲述的研究社会运动和革命的三个角度是∙A、变迁∙B、话语∙C、人口变动∙D、结构我的答案:ABD 此题得分:2.5分判断题 (共25道题)展开收起16.(2.5分)权力和财富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财富有时能够买到权力,而权力往往能用来获得财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_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_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分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大幅度改革,社会由此开始了深刻的制度变迁。
这一制度变迁,使社会结构出现一系列变迁,我国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格局被打破,社会分层发生重大变化。
本文拟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进行梳理,以求宏观地把握变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社会分层就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分成不同的阶级阶层。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社会分层结构既体现了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也凸显出文化因素的重要影响力。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分层结构改革初期,社会分层结构从政治分层转变为经济分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开始从计划向市场的转轨,为原有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都提供了动力。
在这一时期,原先所坚持的政治标准和劳动分工的划分原则开始转变,原有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也开始分化,各社会群体之间的流动性较为频繁,没有很明确的界限。
社会分层结构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体系,总体上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特点。
所有制的变化造成社会分层的基础重构。
改革开放后,各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社会分层发生重大变化。
工人开始从“体制内”单位即全民和集体等公有制经济单位向“体制外”单位即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流动。
在沿江沿海较为发达的地区出现了个体经济、私营企业等经济形式,同时造就了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等社会群体。
1982年颁布的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这就明确规定了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为个体户阶层提供了政治存在的合法保障。
同时,在较短的时间内,他们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这就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这一行列,促进了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等社会群体不断发展壮大。
中国社会结构的定型化
中国社会结构的定型化【摘要】中国社会结构的定型化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经历了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多重影响。
本文从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演变与定型化、基本特征和特点、现状和变化、分类和层次以及影响因素和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深入分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文章还分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定型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未来走向以及对个体及群体的影响等问题。
通过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定型化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现状和特点,为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体生活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关键词】中国社会结构、定型化、历史演变、基本特征、现状、变化、分类、层次、影响因素、影响机制、社会发展、未来走向、个体影响、群体影响。
1. 引言1.1 中国社会结构的定型化中国社会结构的定型化是指在特定历史时期内,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稳定、有序且相对固定的社会组织形式。
通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中国社会结构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特征和模式,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特殊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
中国社会结构的定型化体现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地位和角色关系,从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运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血缘关系和等级制度等因素在中国社会结构中具有重要影响,形成了稳定而有序的社会秩序。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现代中国社会的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更多的因素如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逐渐影响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定型化。
中国社会结构的定型化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个体及群体的生活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将会成为我们深入研究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
2. 正文2.1 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演变与定型化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演变与定型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社会结构一直在不断演变和发展,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转变。
从古代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的社会结构不断调整和重塑。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中国社会结构主要是建立在封建等级制度的基础上。
皇帝、贵族、士大夫、庶民以及奴隶等不同阶层在这个社会结构中各司其职,互相依存。
中国社会结构的定型化
中国社会结构的定型化中国社会结构的定型化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复杂的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是指一个社会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和地位等因素。
在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地位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家庭背景、职业、教育程度等因素。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也在不断演变和定型化。
首先,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十分明显。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有着深厚的阶级传统。
封建社会时期,社会分为士农工商,每个阶层都有明确的地位和责任。
虽然中国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社会分层的趋势并没有完全消失。
现代中国社会分为上层、中层和底层三个主要阶层。
上层包括政府官员、企业家、名人等,他们通常拥有高收入和高社会地位。
中层主要包括白领阶层,他们拥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底层则是指农民工、下岗职工等收入较低的社会群体。
其次,教育程度和职业选择也是决定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这是由于教育能够提供更多机会和技能,使得个体在求职时更有竞争力。
与此同时,职业选择也能够对个体的社会地位产生重要影响。
通常来说,从事高薪、高技能的职业能够提供更好的社会地位和高品质的生活。
此外,家庭背景在决定社会地位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家世决一生”,这反映了家庭背景对个体社会地位的影响。
富裕家庭通常能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人脉关系,这使得他们在求职和社会交往中更有优势。
而来自贫困家庭或农村地区的人则面临着更大的社会压力和不公平。
尽管中国社会结构的固化程度较高,但近年来的社会变革也在逐渐改变这种现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社会地位的确立逐渐多元化。
在互联网时代,创业者、网络红人等新兴职业涌现,他们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打破了传统社会结构的束缚。
总之,中国社会结构的定型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过程。
尽管家庭背景、教育程度和职业选择等因素在决定社会地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社会变革和新兴行业的兴起也为个体的社会定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论文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 论文关键字:经济结构政府群体城市年代生活社会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化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准确把握社会结构演变的趋势则是制定社会政策、了解社会舆论走向的基本前提。
与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状况相比,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然而,无论理论界还是政策制定部门对这一变化的把握和理解却似乎还不到位,其中至少有两个原因。
原因之一是认识模式的局限性,人们往往习惯于按照“改革前”、“改革后”的简单对比法来认识社会状况。
依照这种比较方法,人们所关心的是改革后比改革前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但却可能忽视80年代与90年代社会状况的重大差异。
实际上,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根本性变化,其中的一些变化或可被视为80年代社会变化的延续,而另外一些变化则意味着社会结构演变方向发生了重大逆转,正是这后一类变化使得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变得与80年代的社会结构截然不同。
原因之二则是政策制定者和思想理论界对上述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缺乏必要的敏感。
事实上,自90年代中期以来,变化中的社会生活就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社会公正问题。
这些新问题对政策制定者和思想理论界是严峻的挑战。
但是,在“改革”话语占据支配地位的情况下,在“改革”还是“保守”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中,诸如社会公正这类问题根本找不到应有的位置,当然就更谈不上在思想理论和政策实践上有效地面对这类问题。
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重要变化并非暂时的、边缘性现象,而是根本性的挑战,其中的一些趋势已开始定型化,这必然对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思想理论界和政策制定者不应当把这些变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视为转型期社会演变过程中的短期现象,而要有长期应对的准备。
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之间出现断裂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开始发生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变化,其中的一些变化就发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民众的街头巷议或普通人的牢骚已频频涉及这些变化。
中国社会结构的定型化
中国社会结构的定型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就是自改革以来就不断分化、演变、调整的社会结构开始逐步定型化下来。
这个定型化过程,对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有着多方面而深远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次大规模的改革都是利益格局调整的过程。
这一点,在中国市场化改革中显得尤为突出。
目前学界有这样一种共识:在现代社会中,再分配和市场是两种最基本的经济整合机制。
与一般的改革不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涉及的是两种最基本的经济整合机制的转换。
这就注定了这样一场改革对于利益结构的调整是根本性的。
过去的利益格局是建立在再分配的基础上的。
而市场化改革则意味着将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全然不同的新的利益格局。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社会中的利益格局就处在剧烈的调整过程之中。
20世纪90年代中期作为中国社会结构演变转折点的意义就在于,从这个时候起,改革以来开始不断发育、分化和演变的利益格局,开始逐步定型化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力量的组合。
在80年代的时候,社会学界也曾进行了许多关于社会分层的研究。
但实际上,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分层分析是很勉强的,因为那时候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处于开始分化的过程当中,正在形成中的阶层不仅很不成形,而且是非常不稳定的。
当时分出来的那些“阶层”或“层”,没有存在多长时间,很快就发生变化了。
但在进入90年代之后,特别在到了90年代中后期,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这个时候开始,相对稳定的阶层逐步定型化下来。
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将目前的中国社会划分为10个阶层。
这个阶层划分的框架,大体反映了目前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果。
而且,我们可以预见,这样的一种阶层结构可能要比较稳定地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
当然,这不是说这当中不会发生变化了,因为现在的中国仍然是处在一个剧烈的社会变迁的时代,阶层结构肯定会发生变化,比如说城市化会带来城乡人口构成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会带来职业结构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会导致中产阶层人数的增加等等。
2、中国社会结构是否开始固化?
2、中国社会结构是否开始固化?大家好!今天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第二讲。
今天我首先要对各位网友表示感谢。
这个音频节目上线以后,受到了大家热情的鼓励和积极的参与。
同时很多朋友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建议,这对我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
有一些问题,今后会进一步改进。
这些就不说了。
我们开始第二讲,就是中国社会是不是正在走向固化或者说是定型化的过程?大家记得在第一讲中,我们讲了如何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问题,也就是说“社会结构”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那么在过去这些年中,中国社会结构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呢?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有很大分歧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社会存在不存在一个固化或者说定型化的过程呢?”我想谈三个最基本的判断。
第一,从纵向来看:如果和改革初期、改革中期相比,可以说近几年中国社会存在着明显的固化(定型化)的趋势,这是从纵向的角度来说的。
第二,从横向来看:如果横向地和欧美的一些国家来比,我们毕竟处在快速发展、大规模城市化的社会转型过程中。
应当说这个社会固化的程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而那些发达国家的社会固化程度比我们更高。
第三,虽然我们现在社会固化(定型化)的程度没有发达国家那么高,但是这个固化(定型化)所提出的问题的严峻性其实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
为什么呢?虽然西方国家现在社会结构固化(定型化),但是它有两个东西。
一个是它正常的社会流动渠道是比较通畅的。
第二个是当它固化(定型化)的时候,它已经形成了以中产阶级为主的社会结构,虽然在近些年,中产阶层也遇到了种种的问题,但基本的社会结构已经是一种橄榄型(菱形)的社会结构,它是以这样一种结构固化下来的。
而我们没有到这样一个阶段,我们是在贫富比较大的情况下固化下来了。
我们先说社会结构的固化(定型化),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改革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这个改革虽然历经曲折,但是总的方向是朝着市场经济的方向走的。
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得过去完全由国家垄断的资源很多都释放到了市场和社会中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就是自改革以来就不断分化、演变、调整的社会结构开始逐步定型化下来。
这个定型化过程,对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有着多方面而深远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次大规模的改革都是利益格局调整的过程。
这一点,在中国市场化改革中显得尤为突出。
目前学界有这样一种共识:在现代社会中,再分配和市场是两种最基本的经济整合机制。
与一般的改革不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涉及的是两种最基本的经济整合机制的转换。
这就注定了这样一场改革对于利益结构的调整是根本性的。
过去的利益格局是建立在再分配的基础上的。
而市场化改革则意味着将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全然不同的新的利益格局。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社会中的利益格局就处在剧烈的调整过程之中。
20世纪90年代中期作为中国社会结构演变转折点的意义就在于,从这个时候起,改革以来开始不断发育、分化和演变的利益格局,开始逐步定型化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力量的组合。
在80年代的时候,社会学界也曾进行了许多关于社会分层的研究。
但实际上,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分层分析是很勉强的,因为那时候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处于开始分化的过程当中,正在形成中的阶层不仅很不成形,而且是非常不稳定的。
当时分出来的那些“阶层”或“层”,没有存在多长时间,很快就发生变化了。
但在进入90年代之后,特别在到了90年代中后期,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这个时候开始,相对稳定的阶层逐步定型化下来。
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将目前的中国社会划分为10个阶层。
这个阶层划分的框架,大体反映了目前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果。
而且,我们可以预见,这样的一种阶层结构可能要比较稳定地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
当然,这不是说这当中不会发生变化了,因为现在的中国仍然是处在一个剧烈的社会变迁的时代,阶层结构肯定会发生变化,比如说城市化会带来城乡人口构成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会带来职业结构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会导致中产阶层人数的增加等等。
我们说定型化是指,这样的一种结构框架可能会相对稳定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社会分层结构的定型化具有下列几重含义:第一,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
阶层之间边界的形成,是阶层结构定型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而阶层之间的边界,往往是通过多种方式建构起来的。
最显而易见的是不同居住区域的分离。
在80年代,贫富分化的现象就开始出现了,但那时候不同的群体或收入不同的人们在居住上并没有分开。
在普普通通的住宅区当中,暴发户与贫困的邻居毗邻而居。
但到9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和城市,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富人区。
从全国来说,中国的富人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
在北京,则主要集中在亚运村、中关村、燕莎附近。
郊外的富人区集中在亚运村北部、西山地区、京顺路、顺义、机场沿线。
广州著名的富人区主要有三个,早期的富人集中在珠江二沙岛,后来的主要集中在天河北,新起的富人很多选择住在番禺。
其他的大城市也存在类似的情形。
这些从外表上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或者说这是最表面化的“区隔”的标志。
如果说由居住分区形成的阶层边界是可见的,那么,由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成的阶层边界则是无形的。
但这种无形的边界,不仅可以作为阶层边界的象征,而且,如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所说,还是阶层结构再生产的机制。
因为甚至像品味和审美等这样的因素,都可以因为专属于某一个阶层而起到强调和维护阶层之间边界的作用。
近些年来,在一些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涌现了一批贵族俱乐部。
比如,在有北京,就有所谓“四大俱乐部”的说法。
“四大俱乐部”的会员费一般在1.5万至2万美元之间,除此之外,每年再缴纳1200美元至1500美元不等的活动费。
与特定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就是同质性的社交圈子。
在作为建构阶层边界机制的特有生活方式形成方面,还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就是大城市白领文化的出现和“小资情调”的复兴。
尽管就全国而言中产阶层的人数相当有限,但在一些特大城市中,中产阶层的人数还是占相当比例。
而白领阶层的文化,特别是其消费方式、审美趣味以及体现这种审美的消费物品,其专属性是非常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