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结构的弹性
华中师范大学2022年《社会学》考研真题
华中师范大学2022年《社会学I卷》考研真题[社会学理论]一、名词解释1.社会行动2.后发劣势3.角色冲突4.资本主义精神5.理解社会学二、简答题1.弹性社会结构是什么?特点是?2.韦伯对社会行动的理解及社会行动的两个基本要素3.涂尔干“社会事实的独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三、论述1、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说说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2、西方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社会学研究方法]一、概念与辨析1.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2.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3.主效应与交互效应4.结构观察与无结构观察二、简答题1.研究设计包括哪些内容2.实验研究的基本逻辑三、统计题单百分率的z检定四、论述1.试述社会学解释中两个变量的“虚假相关”,说明其解释逻辑,并说明在现实中观察到的两变量的虚假相关被第三变量检验的例子2.案例研究的类型、方法论基础及其研究价值3.非概率抽样的类型、适用条件和局限性华中师范大学2022年《社会学II卷》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二次分析2.命题与假设3.社会事实4.分析单位5.信度与效度二、简答1.简述研究问题的标准2.Z检验和t检验的异同3.功能解释和因果解释的异同4.扩展个案研究三、论述1.价值中立价值相关价值判断的关系2.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的异同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差别从国内期刊中或国外著名研究中举例[社会学理论]一、名词解释1.集体意识2.失范3.社会系统4.表达性行动5.转型社会二、简答1.学术语言和政策语言的“社会”的不同2.影响组织目标的确定的因素3.符号互动理论的方法论以及局限4.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的理论诉求和目标三、论述1.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及其局限2.吉登斯的批判,双重解释学,行动,结构的含义。
中国封建社会
浅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从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脆性结构,缺乏弹性,只要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三个子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偏离适应态到某种程度就会造成整个系统的崩溃瓦解”,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每隔两三百年就出现一次王朝更迭的根源。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极具弹性的社会,“超稳定”本身即意味着具有极大的伸缩性。
这涉及到超稳定系统在时间上的界定,中国封建社会是弹性的、流动的,表现在三个方面:1、中国在经济结构上是弹性的。
中国不存在一个长期的地位固定不变的经济集团。
由于土地是封建社会最大的财富,所以开放主要体现于获得土地的方式上。
这又有两点:①土地自由买卖,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显著的一个特点。
中国的土地私有化缘起很早,春秋战国时就已开始。
在封建的中国,“强弱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千年田换八百主”是常见的现象,任何人只要有钱就能购买田地,上千为地主。
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存在一段国有制历程,但土地国有制不代表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它只能暂时促进经济的发展,况且国有制从来没有从根本上禁绝土地买卖,也不可能禁绝,比如,唐均田制下,就有出卖永业田和口分田的若干规定。
②中国实行“诸子分户析产”的财产继承制度,即使是田连阡陌的大地主,几代以后也不免贫困。
2、中国在政治结构上是弹性的。
中国拥有一个能上能下、能出能进的官僚体系。
中国是最早废除“世卿世禄”,从知识分子——士中选拔人才的国家。
先是自荐,接着是征辟、察举,然后是九品中正选人,最后是科举,地区阶级包括平民百姓,只要学识渊博、德行出众,就有可能脱颖而出,进入官僚体系,成为特权阶级一员。
另外中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为了对抗强大的贵族势力,也为了政权的巩固,皇帝不断破格提拔出身低微的士人典掌机要,这些都有利于保持整个官僚体系的活力。
3·文化结构上是弹性的。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着力点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着力点方福前【摘要】全面深化改革,不但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
就经济体制而言,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也很多,例如转变政府职能,混合所有制改革,宏观调控体系和调控方式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和资本市场改革,投资融资体制改革,等等。
我国学界在讨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时,有三个着力点似乎讨论不多,这就是提高个人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性;地方政府逐步淡出经济发展的主角作用;分配改革应当重视财富再分配。
本文认为,应当重视这三个方面的深化改革。
%Apart from the reform of the economic system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includes re-forms of political system ,culturalsystem ,social system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system of party construction .In the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many details should be considered ,such 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the mixed ownership economy ,macro-regulatory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s ,finance and taxation system ,financial system and capital market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sys-tem and so on .Three major issues have not been fully discussed in our scholarly inquiry of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the economic reform ,i .e .,improving the liquidity of individuals and production factors ,local governments’ gradual retreating from govern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n emphasis on wealth redis-tribution in distribution system reform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it isnecessary to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the three major issues in deepening the reform .【期刊名称】《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点【作者】方福前【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路线图是从农村到城市,从重点领域到全面深化;如果说过去35年的改革是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话,那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的全面深化改革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工程。
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的论文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家和记者常用的表达方式,意思是一个国家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对比往年的增长率。
更一般地来探讨,经济增长的涵义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经济体系生产内部成员生活所需要商品与劳务潜在生产力之扩大(亦即生产可能曲线向外扩张)。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实现模式,它可分为两种形式:粗放型和集约型。
根据总量生产函数分析和资本产出弹性与劳动产出弹性的计算,可将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长率进行分解,即由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导致的经济增长和由要素生产率提高导致的部分。
如果要素投入量增加引起的经济增长比重大,则为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要素生产率提高引起的经济增长比重大,则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但经济增长方式的区分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二者有时还是互相交叉的。
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应坚持以下三条原则:(1) 是否有利于持续、协调的经济增长;(2) 是否有利于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3) 是否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即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社会福利改善和使环境得到保护等。
度量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经济增长率。
度量经济增长除了测算增长总量和总量增长率之外,还应计算人均占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有三大要素,分别是投资、出口和消费。
经济增长的核算通常依靠GDP、GNP等统计数据。
基本方法一般以本年度的GDP总量对比往年的GDP总量,而得出经济增长的百分比。
支持经济增长的人认为它可以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并且增加就业机会。
经济正增长一般被认为是整体经济景气的表现。
如果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负数,即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往年减少,就叫做经济衰退。
通常情况下,只有当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持续减少,才被称为经济衰退。
决定经济增长的有:1、市场因素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一是投资量。
一般情况下,投资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进行的,一是通过要素投入带动经济增长;二是通过投资带动经济结构的调整来推动经济增长;三是通过投资促使知识存量的增加和技术进步带动经济增长。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农民政治地位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发生了全方位的革命性变化,在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中,农村也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讨论了我国农民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利。
第一章介绍当代社会结构理论和社会转型的背景。
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介绍西方的社会分层的理论,主要由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提出的阶级理论和多元社会分层理论,以及功能主义理论和社会冲突理论也是重要的社会结构理论。
这些理论对我们认识农民地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二部分介绍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以及转型中的农村社会。
分析了转型对农民政治地位的提高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第二章论述我国农民的政治地位。
首先介绍我国乡村政治体制的演变。
其次是我国农民政治地位的内涵,包括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的政治权利以及农民在政治决策中的地位。
最后指出现阶段我国农民政治地位在这三个方面的不足,主要是主体地位落实不足,政治权利难以保障,参与决策机会少。
第三章论述我国农民政治地位的法律考量。
在立法保障方面,文本指出目前立法上的不足,健全对农民主体地位和政治权利的立法保障;在执法保障方面,要努力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加快农村社会组织的建立和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在司法保障方面,要完善现有诉讼制度,加大对农民诉权的实现,并建立宪法诉讼制度。
第四章论述我国农民政治地位的社会化保障。
要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除了法律上的保障,还需要社会全方位的支持,建立多元化利益表达机制,有效调控好社会分化,使社会结构优化有利于农民的发展,并建立相应的配套机制。
关键词:社会结构;社会分层;农民;政治地位;法律保障AbstractIn the three decad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a full range of revolutionary changes. The social structure has profoundly changed, while an unprecedented level of change happens in the rural areas. In this contex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olitical status farmers and political rights of Chinese farmers.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contemporary theories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transition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theories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cluding the class theory and the multiple theory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proposed by Karl Marx and Max Weber. And the functional theory and the conflict theory are also important social structure theories. These theories have a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us to recognize the status of peasant.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transi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rural society, and analysis what are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improvement of the the peasant political status in the transition.The second chapter deals with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the peasant our country. I introduce the evolution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countryside firstly. Then I proposed the content of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farmers mainly include the peasant status as the subject, political rights of the peasant, as well as the position of peasant in the 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At last, I point out that there are three deficiencies in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the peasant: the inadequately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atus of subject, the difficult to guarantee political rights, the shortage of opportunities in participate the decision-making.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legal considerations on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the peasant in our country. In the part of the legislative protection, I pointed out the defects of legislation, and how to strengthen the legislative protection of the peasant status and political rights.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law, we need to make efforts to improve the villagers' self-governing system, speed up to establish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achieve the change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In the part of judicial protection, we need to improve the existing litigation system, and guarantee the right of appeal of the peasant, and set up a system of constitutional litigation.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social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the peasant. To improve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farmers, in addition to legal protection, we also need a full range support of the society, need to set up mechanisms for the expression of diverse interests, effectively regulate and control the social stratum division inChina to optimize the social structure that better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asant, and set up corresponding mechanisms.Key words: social structure; social stratification; the peasant; political status; legalprotection烟台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从差序格局到扩展的差序格局——关于中国社会关系结构变迁解释的理论述评
从差序格局到扩展的差序格局——关于中国社会关系结构变迁解释的理论述评吴冰洁【摘要】作为传统社会关系结构的差序格局,发展到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以伦理为基础的差序格局纳入情感、理性因素,差序格局的范围在扩大,差序格局呈现横向和纵向的立体结构,"城市版"的差序格局以及具有时-空意识的"差序场".自利益进入差序格局后,人际关系的等级原则在逐渐弱化,理性化的人际关系正在淡化中国的社会关系结构,出现了"工具性差序格局"、"紧缩圈层"、"内核-外围"、"逆差序格局"等理性化的社会关系结构.现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发展虽注入了现代的因素,但依然以传统伦理为根基,并非完全理性选择的结果.【期刊名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1)002【总页数】5页(P23-27)【关键词】差序格局;社会关系结构;扩展的差序格局【作者】吴冰洁【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3一、差序格局的内涵在有关中国社会关系模式的研究中,最具概括力、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费孝通在其《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这一观点,他认为中国的社会关系是按着亲疏远近的差序原则来建构的,中国人在处理己与群的关系时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这种关系就“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3]26-30。
在费孝通看来,最能说明差序的便是传统文化最讲究的人伦。
而“伦”是什么呢?他指出:“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02《乡土中国》非连续性信息类文本阅读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必修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实试题汇编二非连续性信息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乡土中国》中从“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别”几篇文章,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
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以“己”为中心,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不断推衍出去的同心圆,这就是“差序格局”。
无论是民间还是绅士,这条伦理道德秩序都是共通的。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是一条通路。
《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
”而且重要的是,“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
”他强调:“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线。
”这意味着在他看来,这个“差序格局”中“家、国、天下”的层次差等在当代社会仍旧需要延续下架,不过相对应的转变是“国”从皇帝之家转为“民族”之家。
对于这个转变费孝通在这里没有进一步延伸,不过,单纯从血缘的角度并不足以解释最基本的经验事实,就是任何社会的人群居处,总是得与“别人”交往,简单说就是得有联姻的基础;若只有“差序格局”,那么除非出了九族,不然没有婚姻的可能。
近的如邻里、远的如不同民族,其中的关系要比这复杂得多。
(节选自王铭铭、杨清媚《费孝通与<乡土中国>》) 材料二:《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
作为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
差序格局中的“序”,即有等级之意。
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
“伦是有差等的次序。
”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
“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型塑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社会转型期中的工具性“差序格局”
社会转型期中的工具性“差序格局”郭兵云;巫爽【摘要】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是认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模式的重要概念框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但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仍呈现出一定的“差序格局”特征.“差序格局”是一个有机整体,主要由特征、性质、主体、形成机制四部分组成,其中,形成机制是基础,当它发生变化时,其他三部分也会发生变化.社会转型期中的“差序格局”,由于其形成机制发生变化,进而其特征、性质和主体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变化后的“差序格局”被称为工具性“差序格局”,而传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则被称为经典“差序格局”.就其要义而言,前者更加重视“利”,后者则相对重视“义”.【期刊名称】《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17)002【总页数】9页(P51-59)【关键词】差序格局;社会转型;工具性差序格局【作者】郭兵云;巫爽【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1费孝通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差序格局”,是认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模式的重要概念框架。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中国社会持续变迁的过程中,“差序格局”镶嵌于其中的经济基础、政治结构与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此背景下,中国社会结构和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仍然呈现出“差序格局”特征吗?大部分学者认为,“差序格局”虽然发生一定变化,但仍然能较为准确地概括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和中国人的行为模式。
对于“差序格局”的变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第一,“差序格局”的中心点发生了变化,传统社会中家庭离“己”的关系最近,在转型期,单位等组织取代其部分功能。
第二,利益成为影响“差序格局”中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伦理维度的重要性和比例明显下降。
中国传统政治的特质——对中央集权的一种诠释
秦汉 以来 ,中央最高首脑为君主 ,实际的政务则 由宰 相负责 ,所谓 “ 权归人主 ,政 出中书 ( 宰相)” 制 ,其 度理性主要体现在 :君主世袭 ,为全 国共同拥戴 的首 领 ,不 能 因负政治 责任 而轻 易更换 ;而宰相 有任 期 制 ,负实 际行政责任 ,并 因此进退 。按照权 责相当的
“ 天之 下 ,莫非 王土 ;率 土之滨 ,莫非 王 臣” 普 (《 经 ・ 诗 小雅 》) ,通 常认 为中央集权就是 中央集 中 所有权力 ,地方没有独立性 ,而中央权力又集 中在君 主一人手 中,实行个 人独裁 ,然而在政治实践 中,远
非如此简单 。中央集 权是一个庞大的制度 系统 ,主要
源 ,在 维护 国家统一 、社会稳定 、发展经济 、抵 御外 来侵 略 、组织水利工程 、防止分裂割据 、加强民族交 流等方 面起 到了积极地作用 。中央集权是 中国大一统
政治的核心 。
官僚制度 中所体现出的分权制衡 主要表现在 以下三个
方面 :
第一 ,通过竞争性考试 五湖四海地 吸纳精英 ,形
是指 中央作为政权的唯一渊源 ,在一 系列体制 内外 的
各种分权制衡 中进行最终的权力 控制 ,从 而形成统一 的政治认 同,树立最高的政治权威 。维系中央集权有 三大骨干制度 :官僚制度 、中央决策制度 、社会 管理 制度 ,三大制度相辅相成 ,互为支撑 ,形 成一个有机
体 ,决定着 中央集权的效用 ,而 中央集权效用 的发挥 直接关系到大一统政治 的稳定与发展 ,其中的利 弊得 失 ,正是 中国传统政治的特质所在。
君相之间 的权限划分较为模糊 ,常常出现权 力的交错 与 冲突 ,但正是这种权力之间 的制衡关系 ,限制了一
社会学 第八章 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
法律上的不平等表现为不同的地位群体享有不同的法定权利和义务。 这里的“法律”包括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总体上讲,法律上的不平等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 事实上的不平等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从时间的角度看,社会不平等包括长期性的不平等和短期性的不平等。
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分层结构 (一)社会转型对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 (二)经济体制转轨对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 (三)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研究的若干问题
三、当今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
(一)农村的社会分层结构(陆学艺) 时间 阶层 农业劳动者阶层 农民工阶层 雇工阶 层 农民知识分子阶层 个体劳动者工商户 私营企业主 乡镇企业管理者 农村管理者阶层 1989 年 55-57% 24% 4% 1.5-%2 5% 0.1-0%.2 3% 6% 1999 年 48-50% 16-18% 16-17% 2.5% 6-7% 0.4-0.6% 1.5% 7%
第八章第八章社会分层社会分层socialstratificationsocialstratification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一社会分层的涵义第二节社会分层理论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二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内容第四节中国的社会分层状况一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结构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分层结构三当今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处理同志关系上搞庸俗关系学热衷于迎来送往
职业 总统内阁成员 众议院议员 最高法院法官 内科医生 科学家 大学教授 牙科医生 社会学家
等级分 88.9 88.5 84.5 81.5 80.8 78.3 73.5 67.7
农村社会学
名词解释农民:指在农村地缘基础上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联系而组成的农民社会各类的群体和社会集团以及农村社会群体组织的农村居民。
社会关系:人们在共同的社会过程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思想关系以及其他各种关系的组成。
社会资源: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利用的社会关系,并通过这些关系,人们能够获得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和帮助。
社会资本:行为主体所能动员的,并且有回报利息的社会接触资源,有助于实现目的性行为的工具和行为。
社会问题:指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失调影响到社会部分成员或全体成员的社会生活,破坏社会运行,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
社会控制:(广义)指社会组织体系利用社会规范与之相适应的手段或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以及约束,对社会关系进行调解和制约的行为。
(狭义)对社会越轨者施以惩罚或重新教育的手段。
自然差别:指根据某种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
社会差别:指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境况差别。
社会分化: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为一身的社会地位发展为单一功能的多种社会地位。
社会分层:指由于社会分化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有序和等级不同的过程和现象。
社会流动: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由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流动,可以表现为社会角色转变,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农村社会保障:指由民政部门组织实施情况下,以地方政府为主,一基层社区为依托,由国家社区公民群体以及个人合作兴办,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和个人消费支出集中资金,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向农村社会成员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力者、遭受自然灾害者、经济收入低于贫困县者等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基本生活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利于农村社会安定和农村社会发展的社会制度。
社会变迁:指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人口、人的环境以及道德、法律、宗教、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社会风尚等一切社会现象的突发,急剧的变化或者严谨的缓慢的变化,特别指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和结构的范畴。
[PDF]新时期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及其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stratification,which gives theoretic premise of further research of the influence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 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 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而且,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 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这种变化还会继续 下去。”这就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社会阶层分化对政治发展影响的研 究,指明了方向。社会阶层分化作为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化进程的 必然产物,其存在和发展有其深刻的历史合理性。社会阶层分化不仅使中国社会 结构从刚性向弹性转化,使中国社会从封闭、僵化状态向更加流动、更加开放的 社会发展,也使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更具有活力。与此同时,经济和 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也给新世纪的政治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问题。阶层分化过程实 质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这~过程必然导致某些阶层利益的损 失,同时在利益的重新分配过程中各阶层之间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利益冲突,所 有这些都会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对政治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于政治发 展来说,合理有序的社会阶层分化,能使政治发展保证长期的政治稳定,并不断 获得政治发展的动力源泉和秩序条件。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strat币cation changes so that these changes will be transformed into the promoting force and growth point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politicaI democratization and modemization;and also furthermore to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一、中国进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一)掌握突出的经济发展成就与尖锐的社会矛盾问题、中国进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
社会建设为重点是相对于经济建设为重点而言的。
目前,中国经济结构已经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而社会结构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这是引发诸多社会问题与矛盾的重要根源。
“党和政府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日益强调要将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标志着中国正在经历第二次转型,迈入了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
”二、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调整社会结构(一)掌握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两个最基本的结构。
“社会结构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研究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的重要理论工具。
”(二)理解1.什么是社会结构?“所谓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与关系格局,其实质是资源与机会在社会成员中的配置。
”三、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化(一)掌握社会结构的基础结构、、社会整合结构、空间分布结构、生存活动结构以及社会地位结构等五个方面。
四、社会结构变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一)掌握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动。
互为因果关系社会结构变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1、家庭经济功能的强化推动着经济发展2、就业结构调整,使劳动力配置合理化3、社会组织功能的自主性回归,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4、城乡结构调整,资源与机会空间配置的聚集效应得到发挥5、新社会阶层的兴起与发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充分显现五、社会结构变动滞后:当前诸多社会矛盾问题的重要原因(一)掌握社会结构变动滞后的表现及后果。
标题“社会机构变动滞后于经济结构变化”现代社会结构的形成经历的三个转换点“首先是产值结构的转换点,即非农业产值占国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85%以上;其次是城乡结构的转换点,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50%以上;第三是就业结构的转换点,即非农业从业人员上升到全部从业人口的70%以上。
《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
是中国人圈子具有弹性和相对性的明证。
【语段摘抄】①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②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③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感受与评价】离开家,十里八村都称老乡;离开县,本县各个乡镇的都称老乡;离开省,
【章节题目】《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局》
【论证思路】①首先通过引用论证(扫雪)和举例论证(苏州河)的方法,论证“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这一观点。
其次分析“私”的原因在于公家,有权利而无义务,自私心驱逐公德心。
进而说明在中国,“私”比“愚”和“病”更普遍,从而通过对比论证(中国
与西洋对“私”的划法)引出本章的论证概念——社会结构。
②在分析社会结构时,作者首先通过比喻论证(捆柴),得出西洋的社会结构为团体格局;并通过对比论证(西洋与中国的家庭概念),进一步说明中国“家”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的内涵并不清楚,即中国的亲属关系是同心圆波纹性质的——“每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接着通过举例论证(街坊和贾府),论证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范围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即社会圈子具有伸缩性。进而点明中国社会结构的本质是攀关系,讲交情。
最后通过引用论证(《释名》《礼记》),论证中国的人伦重在分别,点明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
③在介绍差序格局时,首先通过对比论证,论证西洋团体格局的“己”是个人主义,而中国差序格局是自我主义。
【名著细读】:《乡土中国 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差”与“序”
【名著细读】:《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差”与“序”延伸阅读原文解析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乡土中国”的组成部分;费孝通所讲的差序格局是一个立体的结构, 包含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 也包含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
①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
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
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
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
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
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
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
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适,就是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
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
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费孝通先生用“捆柴”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西洋社会的“团体结构”,即团体界限清晰,团体内部关系相同。
例如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得给父母膳宿费,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成年了就得走出“家”这个团体;学生加入学生社团后,社团的成员和非社员的学生是明确区分开的,所有成员的行为都是按照社团纪律来行动的,他们在社团这个团体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②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
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
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
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
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
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以“家庭”为例,对比西洋社会和中国传统社会对于团体概念的理解;西洋社会的“家”只包括夫妻二人和未成年的孩子,中国的“家”是模糊的,可大可小,人可多可少。
中国和美国文化差异的深度剖析
中国和美国文化差异的深度剖析一、引言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国家之一,在文化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文化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语言、饮食、礼仪等方面,更深层次的差异反映了两个国家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社会结构。
本文将从几个重要的方面,对中国和美国文化差异进行深入的剖析。
二、价值观的差异中国和美国在价值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国强调集体主义、家庭观念和传统价值观,重视孝顺、忠诚和尊重。
而美国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独立精神和自由。
个体权利在美国文化中被高度重视,强调自我实现和追求幸福感。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在两个国家的社会行为和思维方式中得到了体现。
三、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的差异中国和美国的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重视家族和亲戚关系,社会结构较为等级化。
而美国则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国家,社会结构较为平等,强调个人的努力和能力。
美国注重竞争和个人的成就,社会地位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
四、沟通方式和交际习惯的差异中国和美国在沟通方式和交际习惯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间接的沟通方式,善于运用非言语表达来传递信息,尤其重视面子和人际关系。
而美国人则更加直接和开放,注重言语表达和直接交流。
他们更加注重实事求是和直接解决问题,不喜欢拐弯抹角和迂回的沟通方式。
五、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的差异中国和美国在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人注重过程和关系,更加重视维护人际关系和多次交往。
时间观念较为弹性,强调“人情味”,往往会迟到或者延迟。
而美国人则更加注重效率和时间管理,重视守时和高效工作。
他们注重事情的结果和效果,喜欢迅速解决问题。
六、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和美国的饮食文化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饮食以米饭、面食、蔬菜和豆制品为主食,强调均衡膳食和食物的烹调方式。
中国人注重“饭圈文化”,喜欢团体用餐和分享食物。
而美国饮食以肉类、快餐和甜食为主,追求方便和快捷。
美国人注重个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选择,更加重视营养和健康。
求解弹性社会——精神紧绷下的舒展哲学——五大挑战催生中国式“紧绷”——社会弹性与社会刚性的社会学
的规 范 , 变成 了随意性 。“ 刚性 ” 在社 会科 学 中则是 指 “ 制性 ” 一个社 会 规 。 不可 能没有规 制性 。 正如 自由是 在法 律 的范 围内行 动 一样 , 弹性也 是在 一
社会弹性与刚性缺一不可
一
种社 会结构 , 如果缺乏弹性 , 过 教育是进入社会 中层 、上 层的必要途
点灵活性也不讲 。 这就是说 , 关键是 废 除阶级身份 、 弱化户籍身份 、 职业身
要正确把握弹性和刚性之 间的度 。有
意无意地褒弹性贬 刚性 ,或反过来褒
刚性贬弹性 , 都是没有学理根据 的 , 在 实践 中也是 有害的 。
《社 会抚养费 ”弹性 太 大 了》 《 “ 、 弹性
退休 别 “ 离社 会实 际》 样 的评 论 弹” 这
“ 紧绷 ” 可以让我们 更认 真 、 更有 责任 感 , 可以让我 们不 断追求新 知 、 不断进 步 , 如果稍有 不慎 , 但 就有 断裂的 可能 , 个体 而言 , 对健康 产生损 害 , 对 是 对社 会
而言, 可能造成 矛盾 的激化 , 诱发群体 性冲 突。 因此 , 无论 个体还是社会都 需要 应 有的弹性。 在 物理 学上 , 弹性是 指物体在发 生形 变后 能够恢复原状 的性质 , 此借指 刚 在 柔相 济、 张弛有度的思 维方式 、 社会 结构 与生存 哲学。 对于一个人 来说 , 弹性非常重要 。 于一种社会 来说也是如 此。 对 一种制度 , 如
不能一点规制也没有 ,也 不能规制到
一
不是开放 的、 可竞争 的。 这种过分刚性 的社 会结构 , 造成社会流动率过低 , 社 会 缺乏生气 。 我们 的改革 开放 , 正是从 份、 所有制 身份 开始的 , 从而增加 了社 会结构 的弹性 , 少了它的刚性。 减 阶级 身份这种社会 “ 别机制” 甄 逐渐让位 于 社会分层这样 的社 会“ 激励机制 ” 。为 什么家长普遍重视 孩子的教育 ,就是 有这种激励机制在起 着作用 :良好 的 径 。现在不 同家庭在教育 投入方面差
高中统编版《乡土中国》知识点精讲及习题专练----《差序格局》
高中统编版《乡土中国》知识点精讲及习题专练----《差序格局》思维导图全篇概况《差序格局》本篇文章讨论社会结构的格局。
西洋社会是团体格局——如同一捆捆的柴,即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定的团体。
团体有明确界限和层次组织,丝毫不乱。
在这种公和私有明确的界限的格局下就产生了个人主义以及平等观念和宪法观念。
相对而言,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如同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产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中心是自己。
在这样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差序格局下就产生了自我主义,人和人之间讲交情而不计较权利与义务。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观点,指的是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
作者主要从理论(典籍)和事实两方面论证。
费孝通认为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就像是捆柴,几根成一把,几把成一扎,几扎成一捆,成团体状态,归属清楚,界限明确;而中国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则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界限模糊,而且“伸缩自如”。
具体来说,它有以下四个要点:第一,差序格局以每个人自己为中心;第二,差序格局的大小取决于自己的社会影响;第三,差序格局随着时间地点而变化;第四,差序格局中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有亲疏。
差序格局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伦”的概念密切相关。
儒家讲人伦,伦即是差序;孔子“善推而已”,从己到天下是一圈圈推出去的;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恰好是对差序格局的比喻,自己总是中心,所有其他人随着他转动。
差序格局不仅存在于乡土社会生活实际中,也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一些基本理念。
知识点详解差序格局形成的原因有的学者认为差序格局其实并不是中国社会特有的结构特征,而是社会结构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中国社会是因为长期稳定,尤其近代以来与西方相比,社会结构的变化要落后一个时代,差序格局才更多的体现在社会结构中。
这一结构形成的原因在于:1. 行动者有限的能力。
《最后一公里村庄》读书笔记+读后感
这些在村庄熟人社会中产生并生活于其中的企业家 群体或富人群体,因为经济收入高,就可以将自己 过去的旧房拆掉建豪华别墅,买得起豪车,办得起 豪华婚礼,并提高酒席与人情往来的标准。
在熟人社会中,这些富人的“场面”消费不仅会刺 激本村村民,而且直接与村民发生联系。婚丧嫁娶, 无论是人情的标准还是酒席的标准,一开始大致是 一样的。送人情一次 1000 元,还人情也一次 1000 元。吃酒席一桌 3000 元,办酒席也就不能低于一 桌 3000 元了。
治
土地整改是篇大文章 农政变迁的动力
理
“最后一公里”是治理问题 潘维曾经论证说,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不仅在于办 大事的能力,而且在于办小事的能力。国家资源下 乡了,农民组织能力就提升了,“最后一公里”自然 有解了。
是最 治后 理一 问公 题里
乡 村 社 会
乡村生活秩序的生成机制 赣南乡村的婚姻与家庭 彩礼性质的区域差异 关中的户族 鲁豫农村社会之异同 小农经济的福利误读 农民工命运的底线 中国社会结构的弹性
2001年 37.66%2002年 39.09% 2003年 40.53%2004年 41.76% 2005年 42.99%2006年 43.90% 2007年 44.94%2008年 45.68% 2009年 46.59%2010年 49.68% 2011年 51.27%2012年 52.57%
村庄类型及其区域分布
因村庄结构的差异,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政策和制度落地会有相当不同的实践过程、 机制和后果。研究村庄结构及各项政策、制度落地的实践,就是要研究乡村治理的社会 基础。深入理解中国区域农村,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的乡村治理。
南北差异:团结型村庄与分裂型村庄
中国村庄社会结构的差异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这与历史、地理、种植结构、战争以及开发时期 等很多因素有关。无论如何,从村庄社会结构维度上看,可以将中国农村划分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结构的弹性
中国社会结构的弹性2016-04-08
一在农村调查,与老年人聊天,老年人对国家表现出无比的感激。
原因是现在种田不交税了,日子过得好,而且国家新农合、新农保,过去想都不敢想,现在竟成了现实。
新农保,凡是超过60岁的老年人,每人每月最低55元国家补助,这真是比儿子还好。
农村老年人的感激不仅源自当前农村也许是中国历史上物质生活最丰裕的时期,而且他们有很现实的比较。
农村老年父母有能力耕种土地时,他们一般自食其力,子女不承担赡养父母义务。
待他们年龄大了,不再耕种土地(但一般都会自己种菜)时,将承包地交给子女,子女开始承担赡养义务,每年给老年父母大约500斤粮食,每月三、五十元零花钱。
每月三、五十元零花钱用于油盐酱醋都不够,显然太少,但我们在全国调研发现,子女给父母的现金也就这么多了,所以全国老年人都是“有饭吃、没钱花”。
现在好了,国家新农保竟然为所有年满60岁农村老年人支付最低每月55元,夫妻两个每月110元,比子女给的赡养费要高。
农村老年人怎么会不感激国家呢!区
区每人55年/月的新农保,竟然让农村老年人觉得国家比儿子还好,感激不已,这与很多人认为新农保给农民的保障太少,网络上弥漫着对国家的不信任甚至不满情绪,可谓泾渭分明。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反差?这个反差意谓着什么?这些问题值得深入讨论。
二区区55元/月的新农保让农村老年人无比感激,其中一个原因是,过去农村老年人没有获得这种无偿的由国家为他们提供了养老保障,他们的养老是靠家庭。
子女不孝,老年人就绝对无助,甚至只能一死了之。
现在新农保虽然不多,却可以相当程度缓解他们缺钱花的困境。
他们过去并没有既得利益,没有形成利益刚性,现在国家给他们每月发钱,就是天上掉馅饼,他们当然会很高兴很感激了。
反过来说,如果现在每月发了55元,农村老年人已经形成国家发钱的预期,且预期国家发钱越来越多,而国家不再发钱,老年人就会十分地失望,就会有被国家抛弃了的感觉。
农村老年人没有形成既得利益,仅仅55元/月的新农保就让他们十分满足,这就说明,中国社会结构还有很大弹性。
正是弹性的社会结构,使中国具有巨大的进行利益调整的空间,使中国可以应对各种危机、困难,可以将主要资源用于发展战略产业,完成产业升级,从而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三当前正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障,意思是养老保障不再分城乡,而是城乡一体,一样。
而实际上,城乡可能还真的有些差异。
在新农保政策实施前,
农村老年人在仍然可以种地时,他们自己种地,而不要子女赡养。
老年父母到了70岁,夫妻两个种三亩地,有3000元收入,搞点副业养点鸡,有2000元收入。
一年5000元收入,基本上没有支出,因为自己种菜,自己住自己的房子,自给自足,都不花钱,他们每年还要支持子女尤其是要给孙辈压岁钱的。
等到70多岁了,种地不利索了,将土地交给子女,子女每年给几百斤粮食,每月三、五十元钱,虽然不富裕,日子还是过得去,原因就是他们不种地了却仍然种菜,仍然养猪养鸡,仍然从事力所能及的副业,甚至90岁了还要种菜园养鸡,因为有土地,以及因为他们要从劳动中获得意义,通过劳动来锻炼身体。
城市老年人与农村不同,就是城市不再有可以让他们进行自己劳动自给自足的土地,且城市几乎是每一样都要花钱。
每月几十元养老钱,城市老年人只有饿死。
这个意义上,城乡老年人有同样的养老保障,农村老年人会直呼钱多用不完,城市老年人则会叫苦饿死人。
四进城农民工,年轻时进城,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运气可以在城市体面安居。
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绝大多数进城农民都无法获得体面进城安居的
就业与收入条件。
好在农民工进城时,他们的父母仍然在农村务工,务农收入不多,却足以解决温饱问题。
年轻人进城,赚了钱最好,赚不到钱无所谓,可以养活自己就行。
刚进城的年轻人几乎都是“月光族”,因为他们的父母不依靠他们
来赚钱养活,他们也需要在年轻时谈一场奢侈的恋爱。
等到生儿育女,有了压力,他们变得节俭,考虑长远。
运气好则逐步成为城市的一份子,甚至将年老父母也接到城市里来。
——当然这样的例子极少,占不到进城农民工的5%。
运气不够好,就将子女送到农村父母那里养,夫妻一心一意在城市挣钱,将人生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他们并无沉重的赡养父母的经济压力。
到了中年仍不能在城市体面安居,他们就开始考虑返乡了。
虽然能在城市体面安居最好,但若不能在城市获得起码的体面生活,他们就宁愿选择返乡,农村这个家乡至少有地可种,是生他们的地方,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是人生的归宿。
到了家乡,身体上和心灵上才有安全感。
亲戚朋友都在家乡,家乡是熟人社会,这个熟人社会里有社会资本。
总之,城市混不下去,返乡是不错的选择。
五也就是说,正是农村的存在,正是土地在农民手上,农民通过“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而获得了在城乡之间进退往返的自由空间。
甚至出现2008年一样的金融危机,有2000万农民工失业,这些农民工可以顺利地返乡。
若失业农民工无乡可返,国家就必须为他们提供失业保险,若国家不能提供如此庞大数量人群失业保险,这些人就无法生存,社会失序甚至政治动荡从而出现某些西方人预期的中国崩溃就都可能到来。
显然,可以容纳无法进城农民且可以让进城失败农民返乡的制度的存在,使中国社会结构具
有极大的弹性,可以应对各种危机冲击。
农村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
几乎所有发展中国都面临如此困境: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中的各种人群,各个阶层和阶级的利益诉求也快速提升,经济增长的剩余在各种人群和各个阶层、阶级之间分配,所有分配的利益都成为既得利益,都形成不可逆的刚性利益结构,结果是,经济剩余增长的速度赶不上各种人群和各个阶层、阶级利益诉求的增长速度,不同人群、阶层、阶级之间产生强烈的利益争夺,硬的利益碰撞,从而产生严重社会分裂、政治斗争。
发展导致不稳定,经济增长受到政治冲突的影响,中等收入陷阱遂告形成。
中国城乡之间存在着对农民的保护性结构,这样的结构使中国社会结构保持了弹性,使国家有能力相对自主地分配经济增长剩余,从而使中国可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当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并不限制农民进城,农民能否进城和在城市安居主要不再是制度问题,而是他们能否在市场经济寻找到机会的问题。
或者说,当前农民能否进城的唯一障碍是他们有无可以在城市体面安居的就业与收入条件。
但城乡二元结构却仍然限制城市人下乡,限制资本下乡,比如城市人不能到农村买农民的房子。
有人说,不让城市人下乡限制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不是市场经济行为,会降低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
问题是,当前农民的住房、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究竟是市场经济的生产要素,还是兼有农民的基本保障和社
会保险?若是农民的基本保障与社会保险,则基本保障能否自由交易?显然,基本保障是不能自由交易的,因为这是底线生存。
城市人到农村买房子,是因为要为过剩资本找到储值手段,或要在农村多一个休闲去处,而对农民来讲,一旦他们失去农村住房,他们进城失败就不再能返乡,他们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基。
不是一个农民,而是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9亿农民绝大多数都不可能在城市体面安居,农民失去返乡退路,中国当前的弹性社会结构也就不存在了。
在城市这块狭窄局促空间中,激烈的不同人群、不同阶层、阶级之间的冲突也就会习以为常。
那个时候,因为失去了农村这个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再谈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就没有可能。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当前的城乡二元结构不再是剥削农民的结构,而是对中国最庞大弱势群体农民的保护。
这一保护性结构是中国社会结构至今仍然可以保持巨大弹性的关键。
六当前中国学界和政策部门对城乡关系存在严重认识误区,这个误区最典型表现就是所谓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根据收入来计算的,在一个现代的市场经济国家,所有要素都可以计算为收入,就可以比较准确地统计出这个国家不同人群的收入水平并计算出基尼系数来。
但当前中国农村,不仅存在着庞大的自给自足经济,而且还有未能进入市场交易的农村住房、宅基地和承包经营权,这些没有进入市场交易从而未能计算进农民收入的利益,当然
不是本来没有的利益,而是实实在在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这种一种福利若用购买力平价来计算,当前中国基层系数恐怕就会大有不同。
而若简单用市场经济国家的基尼系数来比较中国,当然就会产生西方媒体不断发问的中国为什么还不崩溃的困惑了。
以对农村农民生活的误会始,试图通过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实践来破除当前事实上是在保护农民的城乡二元结构,其结果必是将当前中国最为重要的保持了社会结构弹性的“制度红利”破坏了。
一旦不再有保障性的城乡二元结构,一旦作为农村基本保障和社会保险的农村宅基地、住房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被当作了财产,可以拿到市场上交易,以“有效实现”农民财产权,则进城失败的农民就失却了退路,中国在发展进程中再出现任何一次危机,都会有一个巨大的缺少弹性的结构性力量来加强其烈度,其结果就是,中国社会陷入不同群体不同阶层阶级剧烈冲突的中等收入陷阱及发展导致不稳定的铁律中。
微信订阅号:caogenzhiku所有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
人人网更多1上一篇基层治理必须简约低成本
下一篇三农工作如何走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