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细节感人让历史动人

合集下载

红船电影观后感

红船电影观后感

红船电影观后感红船电影观后感电影《红船》以红船精神为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求索中国向何处去的故事视角,准确演绎、全方位呈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过程与历史必然性,从原点解读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历史逻辑。

《红船》影片定位与年轻化的叙事风格,以青年毛泽东的视角与思想成长为主线,把100年前青年们的青春热血和理想情怀艺术化地展现出来。

影片通过全新的影像风格和镜头语言,还原这段观众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整部影片有理想、有温度、有力量,让新时代的年轻观众找到共情与共鸣。

一条小船,诞生了一个大党,成就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从此肩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红船所代表和昭示的是时代高度,它象征的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之源,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

它不仅记载了党的光辉历史,还蕴含着早期共产党人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理想,英勇顽强、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等精神,是我们共产党人薪火相传的源泉。

红船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红船精神是党的先进性之源。

中国共产党在这条小船上诞生,中国革命的航船由此扬帆起航。

红船精神一直激励着共产党人不懈努力、勇于拼搏,用实干和担当谱写忠诚为民的宗旨情怀,也正是有了如红船精神一样的强大精神支撑,我们的党才能永葆活力,一直伫立于时代的潮头,引领着中华民族从弱小一步步走向强大,迈入世界强国之列。

通过观看《红船》电影,我对中国共产党艰辛而伟大的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红船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心灵得到了洗礼和升华,坚定了理想信念和发扬红船精神的信心。

我们学习红船精神,就是要把红船精神运用到日常工作中,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注重把精神追求转化成工作动力,成为践行红船精神推进工作的生动实践。

要将红船精神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行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政治本色。

红船电影观后感《红船》是一部向建党百年献礼的重磅电影,电影以时代横截面的视角切入,内核聚焦在从五四运动结束到嘉兴南湖红船上一大顺利落幕的时期,故事视角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求索中国向何处去铺展,准确呈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过程与历史必然性。

红色故事讲不准的问题

红色故事讲不准的问题

红色故事讲不准的问题在百年接续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了伟大功业,形成了宝贵的革命精神谱系,更留下了数以万计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

这些故事生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激励着人们顽强拼搏、奋勇前进。

作为纪念特定历史时期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的重要场所,革命纪念地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应讲好红色故事、抓好红色教育,不断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讲好红色故事,诠释好历史主题。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有着一个又一个感人的红色故事,不同的故事背后都有着深刻的主题。

每一个纪念地都有其所承载的历史事件的独特魅力。

革命纪念地应牢牢坚持守正创新这一要旨,深入挖掘展示宣传红色资源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讲好红色故事。

一是讲好经典红色故事。

在百年浩如烟海的红色故事中,有很多经典故事能够产生认同、引起共鸣。

在讲述经典故事过程中,应坚持以真实吸引人、以情节打动人、以细节感化人。

比如“半条被子”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的优良品质,让每一个了解的人都能切实感受党的性质与宗旨。

二是深挖红色故事资源。

应对每一个红色故事的历史渊源以及历史事件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影响等都进行深入研究,将故事背后那些充满人文精神和革命情怀的人物、事件挖掘出来。

比如,“记忆——红色延安”系列微纪录片从延安十三年中遴选出百件珍贵文物,以讲解员串讲的方式为切入点,引出文物的历史出处和文物故事,结合专家点评,生动、真实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

三是把握时机切入点。

在党的不同历史时期,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用汗水、热血甚至生命,一步步实现着初心和使命,这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故事的前提与逻辑所在。

我们应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党史学习教育,找准红色故事讲述的切入点、连接点,努力做到关键时刻不失语、重要场合不失声,让红色故事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讲好红色故事,诠释好精神主旨。

党的百年历史波澜壮阔,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历经风雨走过百年征程,是因为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不断鼓舞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一寸山河一寸血观后感500字

一寸山河一寸血观后感500字

一寸山河一寸血观后感500字《一寸山河一寸血》是一部真实记录抗日战争岁月的电视剧,观后让我深受触动。

剧中的故事情节紧扣历史,情感真实,角色形象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电视剧以主人公杜子腾为中心,通过他的经历展现了中国人民抵抗侵略、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

从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夕,到日军入侵中国的残酷过程,再到最后烈士杜子腾的事迹,剧中的每个场景都真实地再现出了那个峥嵘岁月。

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每个角色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心世界,让人们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希望和奋斗。

除了主线故事的展示,剧中还穿插了许多感人的细节,例如杜子腾和周芳的爱情故事。

他们在国家危机之下的坚守和牵挂,令人动容。

在这个战争的年代里,不仅仅是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奋勇杀敌,就连普通百姓也在停止生活的一刻拿起枪支,为了家人,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战。

观看这部电视剧,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现实生活。

我们生活在一个安定繁荣的时代,很难想象那个恢弘壮丽的岁月。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国家付出生命的烈士们。

这部电视剧从侧面向我们展示了抗日战争的残酷性和付出的代价。

同时,剧中也散发出了对和平的渴望和珍惜生命的思考。

主人公杜子腾经历了无数生死考验,但他一直用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意志为了国家和人民而奋斗。

这种精神传递给观众,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和和平的可贵。

总之,《一寸山河一寸血》通过真实的历史情节和动人的细节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它让我们看到了抗日战争的惨烈和付出,同时也反映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生命的尊重。

它是一部温故知新的好剧,让人们对过去的历史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对现在的生活有了更加珍惜的态度。

国庆节的十个细节描写片段作文

国庆节的十个细节描写片段作文

国庆节的十个细节描写片段作文国庆节,作为中国人最具民族荣誉感的节日之一,每年都会引起全国人民的热烈关注和喜庆气氛。

作为高中生,我们应当深入了解国庆节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和社会作用,以此感受祖国日益强大和民族复兴的力量。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十个细节描写片段的方式,展现出国庆节这个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的节日的不同层面。

一、天安门广场早晨的升旗仪式国庆节的早晨,天安门广场是最值得瞩目的景象之一。

在晨曦微明的时刻,亿万人民的眼睛都聚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上,迎接着最辉煌、最庄严的升旗仪式。

军乐队高亢的号角声和绝妙的乐曲,沁人心脾,让人不禁感叹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自豪。

而广场中间镶嵌着的天安门毛泽东主席纪念堂,则更是象征着革命英烈的不朽功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二、国庆阅兵式上的军事风采国庆阅兵式是展示国家军事实力和国防现代化的最瞩目的场合之一。

在阅兵式上,无数士兵随着整齐划一的步伐,紧密衔接着进行变形和队形编队,体现了军队的高度纪律性和战斗力。

而那些威武的战斗机、战车甚至大型导弹,则进一步展现了中国军事技术的领先地位和国家安全的坚实保障。

每年的阅兵式,都是国人自豪和团结的象征。

三、国庆晚会上的文艺汇演国庆晚会是展现国家文化影响力和社会文化变迁的最重要的文艺盛典。

晚会安排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活动和表演,例如歌曲演唱、舞蹈、小品、相声等,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现代的时尚风格。

而晚会中不时穿插的节目和彩蛋行动,则更是增加了晚会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让观众直接参与进来,感受国家的崛起和文化的荣耀。

四、城市街头的国旗和花篮国庆节期间,城市街头和广场上随处可见的不仅仅是国旗和鲜花,更是爱国主义的呼应和宣示。

被装点成美丽花篮和漂亮的花车,正是表现着祖国繁荣富强的最好方式。

而那些挂在窗外和路边的国旗,则是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对国家和人民的祝福和支持。

它们让街道变得更加热闹而美丽,让城市成为颂歌的天堂。

五、人民群众游行和庆祝活动国庆节,人民群众的热情和热爱在各地都有充分体现。

如何通过描述细节写出历史事件描写

如何通过描述细节写出历史事件描写

如何通过描述细节写出历史事件描写历史事件是我们了解过去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的重要途径。

通过描述细节,我们可以让历史事件变得生动、真实,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一些关于如何通过描述细节来写出历史事件描写的技巧。

首先,描述人物细节是描写历史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物是历史事件中的关键角色,他们的行为和决策直接影响着事件的发展。

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服饰、身体语言和行为举止,我们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性格和思想。

例如,描述一位历史上的英雄,可以从他的坚毅的眼神、挺拔的身姿以及面对困难时的果断决策中展现出他的英勇品质,让读者对他产生强烈的敬佩之情。

其次,描写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是使历史事件更加具体和有趣的另一种方式。

通过描述时间和地点的细节,我们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当时的氛围和环境。

比如,描述一场重要战役的战场,可以描绘出滚滚烟尘、战马奔腾的声音和士兵们的呐喊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

同时,还可以描述战场上的细节,如杂草丛生的地面、破碎的兵器和倒下的战士,给读者带来更加生动的画面。

另外,展现历史事件影响的细节也是描写历史事件的重要手段之一。

历史事件往往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描写这些细节,我们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该事件对人们生活的改变。

例如,描述一场重大发明的影响,可以描绘出该发明带来的便利和革新,以及人们对它的热情和期待。

通过给出具体的例子和细节,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发明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最后,为了使历史事件的描写更加生动,我们还可以利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描述的效果。

比如,可以用生动的形容词和比喻来形容战场上的战争景象,如"血流成河"、"刀光剑影"等,以便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事件的激烈和残酷。

通过描述细节,我们可以让历史事件变得更加生动、真实。

通过描写人物细节、时间地点、事件影响以及运用修辞手法,我们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历史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鉴史问廉观后感1300字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1300字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1300字鉴史问廉观后感我认真收看了中央电视台九套八集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后,意犹未尽,又之后收看了河南卫视、河南新闻频道的重播,受益匪浅,深感这是一部振聋发聩、令人震撼的纪录片,是一部廉政文化的好教材。

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我的感受:此片的特点、与开封的关系和两点推荐。

关于其特点能够用八个字来表述:好看、好懂、耐看、耐用。

这是一部以历史朝代为经,以名垂青史的清官史和遗臭万年的贪官污吏史为纬,用讲故事的形式,透过情景再现的影视表现手法,以快慢适度、深沉浑厚、饱含激情的男中音解说为主,辅以56位专家学者言简意赅、字字珠玑的点评,配以或激昂或低沉的音乐,使观者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犹如身临其境,到达情感上的共鸣,煞是好看。

好懂是说,反腐倡廉这么一个严肃的政治性很强的话题,被编剧以讲故事的艺术形式娓娓道来。

动人心者莫大于情,情在细节之中,细节在故事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细节感人。

如汉代池阳县狱掾王立的夫人瞒着王立收了囚犯家人一万六千钱。

事发后,王立感到自我没管好家人,十分羞愧和恐惧,即刎颈自尽以明心迹。

由此可见,汉朝法律的威慑力是多么大,官员们的自律感和对国家律令的敬畏感、耻辱感是多么强烈。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尹晋华说,文化的功效是什么?就是在不经意间,带给是非、善恶、真伪的决定标准,尽管它不像经济建设一样吹糠见米、立竿见影,但功效却是水滴石穿、垒土成塔、润物无声。

诚哉斯言,该片寓教于乐、好消化、易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告诉人们历代清廉官吏的高风亮节与贪官们的丑恶嘴脸,告诉世人廉则兴、贪腐成风则亡,这就是该纪录片的耐看所在。

廉则兴、腐则亡是一条亘古不变的法则。

反腐倡廉是每个国家和每个历史时期公务人员都务必严格遵守的规则,任何一个时期都应在反腐倡廉上下功夫,让公务人员做到不想贪、不能贪、不敢贪,此其耐用也。

《鉴史问廉》十分接地气,与开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片中涉及十几个生于开封或在开封为官的廉吏:被汉光武帝封为强项令的洛阳令杞县人董萱,在开封做官时给后人留下沧海遗珠成语且又断案如神的狄仁杰,留下旋马家声典故的宋朝宰相李沆,给我们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铁面无私的包拯,给儿子司马康留下《训诫示康》家训的司马光,宰相肚里能撑船、锐意变法的王安石,不贪占一分一毫的苏东坡,离职时只收扬州百姓一棵青菜、两块豆腐一清二白的江苏巡抚兰考人张伯行,精忠报国的岳飞,两袖清风的晋豫巡抚于谦等,这些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血管中始终流淌着忧国忧民的血液,他们身上无不闪烁着清风文化的光芒,无不彰显着开封这块文化沃士滋润的清官廉吏对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懈追求。

在光影中追寻红色记忆 让百年党史

在光影中追寻红色记忆 让百年党史

在光影中追寻红色记忆让百年党史“映”入人心原文作为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的大型党员教育电视片,《百年奋斗》以开阔的视野、详实的史料、创新的手法、真实的镜头、多维的切入,全景展现了一百年来龙江大地披荆斩棘的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历史进程,生动再现了发生在龙江大地的红色传奇、感人故事和历史细节,实现了传承红色基因从真实历史故事到电视艺术呈现的鲜活视频转码,堪称是一部用光影艺术定格党在黑龙江的历史中高光时刻的成功作品,一部以党史为鉴的优秀红色电视片。

全景展现龙江大地奋斗征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们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回望龙江大地奋斗征程,这是龙江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鲜血、汗水、泪水、勇气、智慧、力量在龙江大地上写就的征程;这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砥砺前行、充满艰险、充满神奇的征程;这是苦难中铸就辉煌、挫折后毅然奋起、探索中收获成功、奋斗后赢得未来的征程。

党在黑龙江的历史,如明灯,照亮前行之路;如清泉,洗涤心灵之尘;如号角,激发奋进之力。

峥嵘岁月,非凡征程,历历在目。

电视片《百年奋斗》开篇即以时钟敲响了党在黑龙江的历史的重要起点。

从中东铁路铁轨的轰鸣,到五四运动龙江青年的呐喊;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23年10月黑龙江地区第一个党组织建立;从九一八事变抗日救国的枪声阵阵,到解放战争支前民工的车轮滚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飘扬的五星红旗,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轰鸣作响的老式机床;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到如今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和“六个强省”建设,本片以龙江为经,以时代为纬,以人物为峰,以党史为鉴,凸显了一代又一代龙江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不忘百年初心、经历百年风雨、坚持百折不挠、实现百炼成钢的伟大奋斗历程。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正如《百年奋斗》片尾曲《江山》所唱的,“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

《听风者》历史与家国情怀的动人故事

《听风者》历史与家国情怀的动人故事

《听风者》历史与家国情怀的动人故事近期,一部名为《听风者》的电影在影院上映,引起了广大观众的热议。

作为一名专业影评人员,我也迫不及待地走进了电影院,亲身感受了这部影片所带来的历史与家国情怀的动人故事。

首先,电影《听风者》以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在西北边疆地区进行核试验的故事。

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节点,更是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电影以历史为线索,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将我们带入了那个特殊的年代,让观众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农村教师,他因为一次意外的机会成为了核试验基地的听风者。

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成为了核试验基地的中流砥柱。

这个普通人的成长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平凡人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坚持和奋斗。

他们虽然没有豪言壮语和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们的付出和贡献却是不可忽视的。

这种平凡英雄的形象,让观众在电影中找到了共鸣,也让我们对历史中的每一个细节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除了讲述历史事件外,电影《听风者》还融入了浓郁的家国情怀。

主人公作为一个普通人,他的家庭、朋友和爱人都是他坚持不懈的动力。

影片中,他的妻子始终在他身边支持他,他的朋友们也在关键时刻给予了他无私的帮助。

这种家庭和友情的温暖,让观众感受到了家国情怀的力量。

无论是在历史的大背景下,还是在个人命运的转折点上,家庭和友情都是我们前行的力量源泉。

影片的导演在叙事上也做出了巧妙的安排。

他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情感的把控,将观众带入了故事中。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这种细腻的叙事手法,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

我们仿佛成为了故事中的一员,与主人公一同经历了他的成长和困境。

此外,电影的摄影和音乐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摄影师通过对自然风光和人物情感的捕捉,将整个故事的氛围渲染得更加真实和感人。

音乐则通过旋律和节奏的变化,为影片增添了动人的情感。

朝花夕拾10篇文章概括

朝花夕拾10篇文章概括

朝花夕拾10篇文章概括1、《人民唤醒》文章概括:文章以画面感人的细节让人们不会忘记,历史的力量,中国的牺牲和社会的希望的力量,以及人民的坚持。

文章强调,只有重新找到人民的力量,中国才能进入新的历史,新的未来。

2、《除夕夜的军营》文章概括:文章以军营的画面描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互相支持地奋斗。

文章指出,人民的英勇,军队的勇猛,必能取得祖国的自由。

3、《历史性的重力》文章概括:文章谈及历史比现在更加伟大,凝聚了百年前的英烈们,自由自治精神,以及人民开拓进步的变革实践。

文章进一步指出,历史精神具有强大的团结力,未来必定是光明灿烂的。

4、《芒草》文章概括:文章通过一片芒草的生长过程,让人们感悟到社会的活力,生机,让人们相信只要紧握这份生命的勇气和希望,就能面对变故,继续前行。

5、《明日的希望》文章概括:文章描述了明天的希望就在眼前,因为一个梦想一直被温暖地延续,精神支持,坚决,与共同努力,一切都会变得有希望,明天也会更加美好。

6、《光明的愿望》文章概括:文章突出了光明的意义,希望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实现和平与自由的美好梦想,而一切的希望都紧紧切实依靠这份光明的愿望而萌芽。

7、《歌唱中国》文章概括:文章描写人民歌声歌唱的乐章拉开了中国的新篇章,万众一心,用无限的希望,高唱着未来的希望,向中华民族的未来宣示激情。

8、《空中之梦》文章概括:文章以空中之梦般的场景,令人回想起了中国希望辉煌的遗愿,文章认为,未来梦想正以空中之梦的形式,让人们把未来梦想变成现实,令梦想继续下去。

9、《拥抱太阳》文章概括:文章通过一只孤独的动物,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开始,一把青春的自由,一个未知的希望:那就是一起追求幸福,把梦想拥抱太阳,共同追求那份快乐。

10、《永不静止的心灵》文章概括:文章讲述了一个青年的追求:当我们的心中充满着热情,勇气,希望和智慧,我们心灵会永不停止,带着这份自由,向未来出发。

观看《1921》心得体会

观看《1921》心得体会

观看《1921》心得体会观看《1921》心得体会篇1近日,电影《1921》在全国点映,引发观众热烈反响。

影片讲述了首批中国共产党人,突破国际各股复杂势力的监控和追踪共聚上海,在风雨如磐的日子中担起了救亡图存重任,让中国革命前途焕然一新的故事,展现了革命英雄心系人民的建党初心。

“一定要为中国寻求到自己的火种”是党的“创建初心”。

1918年5月,李达同爱国学生一道举行反日游行示威活动。

但是当他准备焚烧日本货物时,却发现手中的火柴也是日本制作。

偌大的中国,竟然连一个火种都没有,李达同志心如刀绞,痛定思痛,决心为中国寻求“火种”。

五四运动后,李达致力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陈独秀、李大钊的领导和推进下,经过精心筹备,不懈努力,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功召开,宣告了这个改变亿万人民前途命运的政党正式成立。

不久后,李达同志创办人民出版社,不仅为中国寻求到了“火种”,还将其传递至五湖四海,真正履行了自己对人民的承诺。

“抬起头,挺直腰杆,自由地看着我想看的世界”是党的“革命初心”。

何叔衡同志在“一大”前夕,给13位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仅28岁的热血青年,讲述了自己的革命故事。

1902年,何叔衡考中秀才,他的同学更是中秀才、提进士、获得殿试资格,让他羡慕不已。

但最后的殿试,只是让他们在皇宫外跪上整整一天,不准说话,不准抬头,不准看太后的样子,受尽封建制度的羞辱。

何叔衡失声痛哭,说道:“我参加革命,就是希望有一天,我能挺直腰杆,自由地看着我想看的世界。

”这是所有英雄前辈共同的革命初心。

为了能让人民挺直腰杆,前辈们从民族危亡的困境出发,以救国救民、寻求真理为信念,不畏艰难险阻,不惧敌人迫害,为国家解放、民族独立英勇斗争。

1935年2月24日,何叔衡同志为掩护战友突围,遭到敌人围堵,毅然跳下悬崖。

他用这一英勇壮举,向敌人展示了一名共产党人刚毅不屈、临难不苟的铮铮铁骨。

从黑暗到黎明,每一步,都凝结了无数革命先烈的血与泪。

古代知错就改的历史故事

古代知错就改的历史故事

古代知错就改的历史故事在古代,有很多让人感叹的故事。

其中,有一则细节感人、令人敬佩的历史故事,讲述了一个人从失误到改过的经历。

这个人就是宋朝时期的名臣和学者曾布。

曾布是大家所熟知的一个人,他是一个有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

曾布在年轻时,已经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华和道德品质,成为了当时的一位官员。

但是,曾布当官的时候,常常让自己的个人利益来影响公共利益,导致他犯了过错。

有一次,曾布被任命为两淮盐运判官。

这个职位是当时非常重要的官职,在这个职位上需要确保盐楼正常运作,以确保盐的供给。

曾布在职期间,发现盐楼当中的一些工人偷盐的行为非常猖獗,这让曾布非常生气和愤怒。

于是,他下令逮捕这些人,将他们交给了有关部门。

但是,曾布的这种做法引起了一些批评。

人们指责他的行为太过决绝和过于苛刻,而且他的处罚也过于严厉。

曾布因此非常生气,他认为自己是为了早日洗刷盐楼中官员的贪污行为而采取这样的措施,所以才做了这样的处理。

然而,曾布在做出决定之后,意识到他的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做出了改变。

他重新审视了自己以前的行为,并思考如何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曾布写下了一封长信,向皇帝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和想法,他诚恳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衷心地希望能够得到宽恕。

皇帝看到曾布的这封信后,认为他表现的非常诚实和勇敢。

于是,皇帝决定给予曾布第二次机会,这也标志着年轻的曾布实现了改变。

曾布从此以后,像往常一样专心致志地工作,并以自己争取到的第二次机会为鞭策,更加努力地工作。

他不再为短暂的个人利益而做出过于苛刻的决策,而是更注重公共利益和个人道德修养。

这个故事讲述了曾布从知错到改进的经历。

曾布通过错误和后悔,汲取了教训和启示,最终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定。

这也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够知道自己的错误并勇敢地承认它,不仅可以得到别人的宽恕,更可以获得重新开始的机会,使自己变得更好,与此同时也能够让其他人看到,并从中受益。

让历史的“细节”说话

让历史的“细节”说话

让历史的“细节”说话作者:郭俐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21年第11期[摘要]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弘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

文章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着手,倡导教师以历史教材中的大量人物和事件为依托,用历史教材中的细节去引导、启发学生,在对历史细节的把握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充分体现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历史教育;细节;家国情怀;培育途径[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1-0049-02中华民族的文明有多久,家国情怀就有多久,无论是古代贤者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好理想,还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万丈,抑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都是家国情怀在传统文化中的真实写照。

在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顺应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向,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具体落实和重要标志。

初中生因其特定的年龄层次和心理特征,对于家国情怀的感受尚浅,生硬的灌输与说教效果不佳。

笔者在课堂实践与探索中发现,初中生普遍对具体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充满兴趣,且接受程度高。

于是,笔者在研究教材和史料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特别的“细节”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走近历史人物,了解历史事件,在潜移默化中孕育家国情怀。

一、凸显人物细节,在感动中孕育家国情怀中华民族自形成开始便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我国悠久辉煌的历史。

历史教育可以加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意识。

2017年版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的主要内容为中国近代史,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中国近代史:屈辱、抗争、探索。

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伟大的中华儿女没有一刻放弃过斗争,先进的中国人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如何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初中生去理解屈辱、抗争和探索这三个词语的内涵,进而孕育爱国主义情怀呢?在中国近代史中,中华民族涌现出了大量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是爱国主义的最佳诠释。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历史的温度》是一本让人感到温暖的书。

它以历史为背景,以人物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故事,展现了历史的温度。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描绘了历史上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使读者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在书中,作者以一种生动的笔触,将历史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他们或英勇,或悲壮,或坚韧,或柔情,或激昂,或深情,或坚毅,或悲怆。

这些人物的形象,让人们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感受到了那些曾经的风雨和辉煌。

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让人们对历史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和认识。

除了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书中还有许多真实的历史事件和背景的描绘。

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使读者对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他让读者看到了历史的冷暖,感受到了历史的风雨,让人们对历史有了更加细腻的感受和认识。

通过《历史的温度》,读者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温暖。

历史是一面镜子,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变迁。

在这面镜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也可以看到人类的挣扎和痛苦。

历史是一部浩瀚的史诗,记录了人类的辉煌和悲壮。

在这部史诗中,有无数英雄和普通人的奋斗和牺牲,有无数故事和传奇的发生。

这些故事和传奇,让历史充满了温度,让历史变得更加生动和真实。

读完《历史的温度》,我对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历史是一部宏伟的史诗,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这部史诗中,有无数英雄和普通人的奋斗和牺牲,有无数故事和传奇的发生。

这些故事和传奇,让历史充满了温度,让历史变得更加生动和真实。

历史的温度,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温暖,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历史的温度,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和认识。

历史的温度,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挖掘历史细节的魅力,增强历史课堂的活力—以“五四运动”为例

挖掘历史细节的魅力,增强历史课堂的活力—以“五四运动”为例

挖掘历史细节的魅力,增强历史课堂的活力—以“五四运动”为例发布时间:2022-10-15T17:14:01.973Z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2年9月作者:王永平[导读] 高中历史课程注重引导学生从长时段、大视野整体把握历史,然而历史是由大量的史实构成的,史实是历史教学的基本依托。

在史实中包含着很多历史的细节,所谓细节是指构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最小组成单位,具体表现为历史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历史文物或图片的一个细微局部。

也正是由于历史细节具有“细微”这一特点反而在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然而细节是历史的精致之美,正如孔繁刚老师说:“历史的精神源于它的情感,历史的魅力源于它的细节。

”所以笔者认为历史既需要高屋建瓴、纵横捭阖的大气,也需要见微知著、微显阐幽的精气。

本文将以“五四运动”为例谈谈历史细节在教学实际中的应用及选取的方法。

王永平成都七中(高新校区) 610000【摘要】高中历史课程注重引导学生从长时段、大视野整体把握历史,然而历史是由大量的史实构成的,史实是历史教学的基本依托。

在史实中包含着很多历史的细节,所谓细节是指构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最小组成单位,具体表现为历史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历史文物或图片的一个细微局部。

也正是由于历史细节具有“细微”这一特点反而在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然而细节是历史的精致之美,正如孔繁刚老师说:“历史的精神源于它的情感,历史的魅力源于它的细节。

”所以笔者认为历史既需要高屋建瓴、纵横捭阖的大气,也需要见微知著、微显阐幽的精气。

本文将以“五四运动”为例谈谈历史细节在教学实际中的应用及选取的方法。

【关键词】历史细节;应用;选取方法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2)9-119-02一、历史细节在教学中的应用历史学科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要把握历史的本质或事件间的相互关系,所以教师往往拉大历史的视角,引领学生从宏观上去把握历史,但是这样一来就失去了历史的丰富多彩。

红色故事演讲稿的感情表达与感染力

红色故事演讲稿的感情表达与感染力

红色故事演讲稿的感情表达与感染力在人们的记忆中,红色故事承载着峥嵘岁月中的磨难和付出,更是一段段令人动容的历史。

红色故事演讲稿作为一种表达形式,通过感情表达与感染力的呈现,旨在唤起人们对红色革命精神的共鸣与思考,让人们深切感受到红色故事所散发出的力量和触动。

一、感情表达红色故事演讲稿的感情表达是基础,它需要借助文字的力量将演讲者的情感与听众产生共鸣。

在表达感情的同时,也需要注意情绪的转折和渲染,以增加演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 真实、质朴的情感红色故事演讲稿中的情感表达应该以真实、质朴为基调,不过分修饰或夸张。

例如,可以通过描写英雄人物的悲壮牺牲,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感慨。

同时,通过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让听众能够产生共鸣,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力量。

2. 丰富的情感色彩红色故事演讲稿的感情表达需要具备丰富的情感色彩,从而更好地引起听众的共鸣。

可以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来渲染情感的张力。

同时,也可以运用音量、语调等声音元素,来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

3. 深入细节的情感描写感情表达需要展示出对红色故事背后的细节有充分的了解和感悟。

可以通过对于红色故事的人物形象、情节细节的深入剖析,来展现出对于红色故事的深刻理解和对其中情感的真挚表达。

通过讲述特定的事件或场景,将感悟与故事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感情表达的力量与感染力。

二、感染力红色故事演讲稿的感染力是指其能够唤起人们共鸣和行动的能力。

通过感人肺腑的表达和巧妙的措辞,演讲稿能够激发听众内心的共鸣,引发对红色精神的思考和行动。

1. 真实而饱满的声音演讲者需要通过自己的语气和音量,将情感融入到演讲中,让听众能够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激情和冲动。

在演讲中,可以适时运用放慢语速、提高音量等技巧,来营造感人肺腑的效果。

2. 动人的故事和演绎红色故事演讲稿可以通过讲述感人的故事和场景,引起听众共情。

通过真实的案例、鲜活的人物形象来演绎红色故事的感人之处,让听众深切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力量和感染力。

我的长征简介

我的长征简介

我的长征简介《我的长征》是一部八一电影制片厂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而拍摄的献礼电影。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我的长征电影简介,供大家参阅!我的长征电影基本信息《我的长征》(My Long March),是一部八一电影制片厂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而拍摄的献礼电影。

由翟俊杰总导演,王珈、杨军联合执导,王伍福、王心刚、王霙、钟秋等演员主演。

制作成本为5000余万元人民币。

影片以一个普通红军小战士王瑞的命运为主线,前后贯穿了长征过程中的各个重大事件。

本片于2006年10月16日在人民大会首上映。

我的长征电影剧情简介十五岁的红军小战士王瑞全家四口人都参加了长征。

湘江突围时,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中,他第一次认识了毛泽东,他的父亲也在惨烈的炮火中牺牲了。

残酷的战争给他的心灵留下深深的创痛,父亲和连长说过的一句话却坚定着他的信念:“跟着走!”历史终于迎来了伟大的转折。

担任警卫任务的王瑞在遵义又一次见到了毛泽东。

继续长征途中,他亲眼目睹了毛泽东、贺子珍为了坚守红军的纪律,在紧急环境中被迫丢掉刚刚出生的女儿那动人心魄的一幕。

悲痛激发了王瑞和红军战士们更加强烈的战斗意志,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红军赢得了长征中的第一次大胜仗;;娄山关大捷。

红军通过凉山彝区受到拦阻,长期遭受反动派欺压和蒙骗的彝族同胞把前去探路说明情况的王瑞和他的姐姐竹妹子捆绑了起来。

红军模范执行民族政策深深感动了彝族父老兄弟,结下了骨肉情谊,留下了千古佳话。

也就在这里,王瑞结识了彪悍刚烈的彝族汉子达尔火和美丽的彝族姑娘索玛。

热烈欢乐的军民联欢篝火之夜,少不更事的王瑞发现了达尔火和索玛的隐情。

清晨,战士们被紧急集合号惊醒。

指导员对战士们下达战斗任务:反动头人勾结白匪洗劫了红军的野战医院,立刻出发解救。

突发的事件把王瑞惊呆了;;姐姐竹妹子就是野战医院的护士。

竹妹子牺牲了。

王瑞在长征路上失去了第二个亲人;达尔火参加了红军,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目送的索玛。

红军强渡大渡河,三条船无法渡过千军万马。

历史细节营造了有生命的历史课堂

历史细节营造了有生命的历史课堂

历史细节营造了有生命的历史课堂【摘要】历史细节在历史课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细节不仅仅是事件的陈述,更是为历史赋予了生命和灵魂。

通过历史细节,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意义。

历史细节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更加投入到历史学习中。

通过细致的历史细节描述,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历史事件的影响和启示,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

历史细节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可以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重视历史细节的作用,将为学生创造出更加生动立体的历史课堂。

【关键词】关键词:历史细节、历史课堂、真实、生动、理解、背景、意义、兴趣、好奇心、思考、影响、启示、教学效果、重视、投入。

1. 引言1.1 历史细节营造了有生命的历史课堂历史细节是历史课堂中重要的元素。

它们可以让历史事件更加真实和生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历史细节还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更深入地思考历史事件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历史细节,学生可以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时期的氛围,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

比如通过讲述一些当时的风俗习惯、衣食住行,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状态。

又如通过展示一些历史文物、图片和视频,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历史细节的运用可以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对历史更加感兴趣和投入。

历史细节能让历史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会历史的魅力。

历史细节的重视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对历史的热爱和对历史事件的思考能力。

历史细节营造了有生命的历史课堂,让学生在感受历史的也能积极参与学到更多有意义的知识。

2. 正文2.1 历史细节是历史课堂中重要的元素历史细节是历史课堂中重要的元素。

在历史课堂中,老师往往会通过讲述历史事件的细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加投入到课堂中。

2024年精选电影《万里归途》观后感

2024年精选电影《万里归途》观后感

2024年精选电影《万里归途》观后感《万里归途》是一部让人心潮澎湃的电影。

影片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一群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的艰难奋斗和感人故事。

通过一系列逼真的场景和精彩的剧情,这部电影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触动和深思。

首先,电影在细节上的精心打造令人赞叹。

从服装、道具到场景布置,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导演的用心和专业。

电影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贫瘠荒凉和战火纷飞的景象,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

冰天雪地中的战斗场景、动车飞驰的架空历史、山河破碎的景象都让人印象深刻。

同时,服装和道具的精细呈现也让观众体验到了当时人们的艰苦和拼搏。

影片的剧情紧凑而有力,让观众从头到尾紧张不已。

《万里归途》主要讲述了一支中国远征军部队的艰苦长征故事。

影片通过塑造不同性格和经历的士兵形象,展现了他们在长征途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人物的心路历程也被深入展示,观众能够从不同侧面理解到每个角色的内心抉择和成长。

同时,影片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伤亡,更强调了人性的光辉和坚韧的毅力。

观众通过观影,仿佛切身体会了士兵们的艰辛和执着,感受到了长征精神的力量和可贵。

影片的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

他们不仅在表演上展现了出色的技巧和情感,同时也具备了对历史事件的敬意和认知。

主演们通过真实的表演,赋予角色更多的生命力和深度。

观众能够感受到他们拼命挣扎、奋力抗争的决心和努力。

尤其是主角的表演更是令人动容,他们用真情实感的演技打动了观众的心灵,使得观众更加贴近影片的故事。

电影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

原声音乐在适时的融入,为影片的剧情和氛围增添了许多感动和色彩。

无论是战斗激烈的时刻,还是战士们艰苦行军的场景,音乐都恰到好处地配合着影片的发展,使观众更加融入到故事中。

电影的音效也是非常出色的,尤其是战斗场面的音效让观众身临其境,如同亲身经历一般,让人不禁为这些勇敢的战士们而动容。

《万里归途》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的电影,更是一部人性的电影。

影片通过描绘战争年代中人们的坚韧毅力和不屈精神,告诉观众战争的残酷,但也展现了人们的勇敢和无私。

中国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原文

中国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原文

中国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原文中国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是一部打动人心的传说。

故事的原文描绘了一个幸福的夫妻因为残酷的命运而被迫分离的悲剧。

这个故事以深远的情感和感人的细节,展示了中国人民对于家庭和爱情的追求与坚持。

故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秦朝。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孟姜女的女子,她爱上了一个勇敢而仁慈的年轻人名叫严宁。

他们结为夫妻后,两人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然而,不幸的是,他们的婚姻幸福不久。

严宁被秦朝的官员抓走,被迫参与修建长城的工程。

孟姜女被迫与丈夫分隔两地,寂寞与痛苦成为她的常态。

这个故事的核心在于孟姜女的坚持和不屈服。

她身心疲惫,但她从未放弃对丈夫的爱。

每当她听到长城的消息,她就会去探望长城,心怀激动而不安。

她无私的爱将她的思念化作泪水,滴滴润湿着长城的土地,因此被后人称为“泪洒长城”。

这个故事通过孟姜女的眼泪,诉说了女性的坚强和母爱的力量。

故事所传达的情感与价值观令人深思。

它让人们明白了爱情与家庭的珍贵,也让人们明白了岁月的无情与人生的无奈。

它告诉我们,爱情并非仅仅是甜蜜和幸福,而是需要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坚持不懈的努力。

然而,这个故事的悲剧结局也带给我们深深的反思。

它通过孟姜女的眼泪,呼唤着人们对于不公与苦难的关注。

它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幸福,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去改变那些不公与不幸的命运。

这个故事在中国的文学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被广泛传颂,并被改编成了许多戏剧、电影和音乐作品。

这个故事以其深情动人的主题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了众多读者和观众。

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还是在舞台上的演绎,都能够引发人们对于爱情、家庭与命运的思考。

对我个人而言,这个故事带给了我很多的情感和启发。

它教会了我坚守信念和价值观,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与挫折,我都应该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爱和幸福。

它还让我认识到,时光飞逝,珍惜当下的幸福与快乐至关重要。

这个故事提醒我关注社会的不公与苦难,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在历史细节中感悟历史

在历史细节中感悟历史

在历史细节中感悟历史历史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人类的智慧,历史是生动的,历史是由无数个精彩或繁复的细节构成的,抽去这些细节,就只剩一个苍白的框架和无数乏味的概念、生硬的说教,失去了它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

将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些细节引入课堂,不仅可以让历史的课堂也充满现实的魅力,不再仅仅是讲过去一些东西,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让学生理解历史中的情和理,还可以用历史这面镜子认识社会,由此多一份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进而树立符合社会发展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具体生动再现,在认识和评价中渗透着真挚深厚的情感,从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激励人们去追求至真、至善、至美。

如在讲述《文艺复兴》时,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内容,如《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让学生仔细观察进行探讨“笑”的含义。

有的学生说是充满母性的笑;有的说是洋溢爱情的笑;有的说是表示感谢的笑;也有的说是固定模式的笑等;欣赏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会让人感受到一种愉悦、亲切之感。

》、《最后的晚餐》耶稣与门徒犹大心理变化反映了人性善恶。

把耶稣的镇定自若和叛徒贪婪、懦弱、恐惧形成鲜明的对比。

总之,学生从“细节”中感受到文艺复兴注重“人”这一情感。

再如讲抗日战争时举了两个典型的细节,一是在南京大屠杀时,展示了一段感人至深《我与75岁的父亲有关南京大屠杀见证的通话》。

一位在这场惨绝人寰的浩劫中幸存的老人用他南京地方口音的讲述过去那段残酷而又真实的历史:“一晃都快过去69年了,当时我才7岁,你四叔4岁。

鬼子打南京时,南京人到处都逃难。

有亲的投亲,有友的投友,我们提前跑到江北农村你姑奶奶家去躲了。

当时你四叔太小,便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

但是怎么也没想到,日本人进了南京城之后,烧杀抢劫,林老人、小孩也不放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细节感人,让历史动人——读《国破山河在》嘉兴一中实验金毓抗日战争,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还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都绝对算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或许正因如此,作为历史教学中的抗日战争,总让身为历史教师的我感到些许困顿。

在课堂中,如何向学生展开这一宏阔的历史画卷,如何让学生真正有所感触有所思考,一直是我在求索和探寻的,读完萨苏的《国破山河在》,不能说让我完全找到了答案,但对我还是有着良多的启发。

掩卷之余,书中的很多细节仍久久挥之不去,让人动容,让人感怀。

一、他们的脊梁,扛起那个时代中国的命运中国的抗日战争,确是由当时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甚至国际友人付出巨大的代价赢得的。

书中记述了不少抗战英雄的轶事,上至大家耳熟能详的国民党将领蒋百里、傅作义、董其武、吕公良等将军,平凡至书中提到的不逊须眉、英勇抗战的蒙古女骑兵、用铁索将自己绑在机枪上决死一战的少年士兵……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在书中宛若重生,让我们在文字中亲历那场民族的劫难和先人对民族尊严的誓死捍卫。

细节一:简陋的装甲部队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戴老师在《言而有据、推论得当——回望抗日战争》一课中提出的两个问题“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为什么不抵抗?”、“实力悬殊,中国为仍然选择抗战?”这两个问题,初读让人深思,再读令人动容。

中国的抗战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

在《国破山河在》中,作者记述了傅作义将军的摩托化装甲部队。

他的装甲部队在抗战中发挥了不小的威力。

书中还附有一张在绥东战役中中弹后被日军俘获的装甲汽车的照片,正如书中所描述的,当时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傅作义部的警卫营王雷震将普通的卡车上面加一个金属罩,上面安装机枪,摇身一变,就成了装甲汽车。

事实上,这在战斗中只能挡枪弹弹片,对炮弹就没有多少抵抗力了。

看到这样的文字和照片,我顿时感到一阵心酸,我们的前辈和先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无畏作战、保家卫国的。

细节二:日军立碑的吕公良将军吕公良将军是在许昌战役中殉国的中国最高将领。

是我们浙江开化人。

关于吕公良将军的牺牲经过,一直没有一个统一和准确的说法,在这本书中,萨苏通过日本方面的一些史料和中国方面的史料相互补充,互相印证加以推论,大致还原了吕将军殉国的经过,重现了将军英勇而悲壮的人生的最后时刻。

日军在得知战死的是吕公良将军后,为将军立了墓碑,碑文曰:“勇将新编第二十九师师长吕公良之墓”。

然而,书中最我感动至落泪的是吕公良将军在殉国前10天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据说字迹极为漂亮:“你这次到许昌的短短两天,走后真使我心中有说不出的难受……战事稳定下去,敌人打走后,再接你到前方来,痛快地住几天,”“今天敌人围攻郑州,……但是我已充分准备,打仗是军人的本分,希望他来一拼。

恐怕此信到手时,我已在与敌人拼命了……当军人不打仗还有何用。

”这些文字,这些言语,体现了将军侠骨柔情的一面,也更让人为将军的离去扼腕叹息。

读到这里,暗自寻思,兵荒马乱的年代,恐怕此信到将军妻子之手时,已是物是人非,作为军人,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作为丈夫,已永远离去。

细节三:现代“花木兰”在《血拼乌加河》一篇中,萨苏记述了一个抗日老兵口述的回忆。

在镇守五原的战役中,这个老兵回忆道:“活着的鬼子趴在河堤下面,往上扔手榴弹,我们就往下扔。

我们身边也趴了一个(刚刚前来增援的)骑兵,我扔一个,他也跟着扔一个,可勇敢。

断断续续打了一夜。

等天亮时候军长召集敢死队上了刺刀干河堤下面的鬼子。

他站起来,我一看,原来是个蒙古大脚娘儿们!”原来当时派去增援的是蒙古骑兵旅,里面有不少蒙古女兵。

这真是现实版花木兰啊,抗战的历史中,原来还有这样的队伍和这样的巾帼,在外敌入侵、国难当头之时,她们原本柔弱的身躯同样承担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

二、他们的命运,是否同样牵动人心中国称之为抗日战争的这场艰苦卓绝的抗争,发生在中国和日本之间,我常常会想,在这场战争当中的日军、日本民众会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日军的形象我们在电视电影里是经常见到的,基本不外乎可以用这么几个词来概括:要么冷酷凶残,要么丑陋愚蠢。

这种形象不难理解,文学作品需要艺术加工,作为在这场战争中结下了深仇大恨的中日两国,估计双方都不会有太多好感。

但有没有更贴近真实一点的形象呢?在《国破山河在》这本书中,或者不是作者的有意为之,但我隐约看到了一些。

同样是一些细节。

细节一:喂狼的日军尸体仍旧是在《血战乌加河》一篇中,中国的抗日老兵在回忆自己的作战中描述自己胸口的伤疤时说:“在绥远(内蒙)打的,那一仗我们打死他一个中将,死鬼子丢在野地里喂狼,春天过完了还没吃完……”作为了解日军侵略和暴行的中国人,看到这样的文字,或许更多的人感到有种快感,然而,仅仅作为一个人来看,却着实让人觉得伤感。

一个客死他乡的士兵,尸体曝野,野兽趋食,家人知道后将是怎样的一种伤痛。

之所以一直记得这个细节,正是因为我当时看到这样的描述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伤痛。

细节二:钢盔头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对战争的了解永远是肤浅的——这是我个人的一点偏执的看法,也是我每次看到那些一讲到战争就兴奋异常的人的时候的一种固执的感受。

战争中永远有你想不到的困难和痛苦,哪怕是我们在战争片中看得已经习以为常的一个钢盔。

书中专门一篇对日军钢盔的介绍和由此展开的一些战争片段。

普通的一个钢盔,却给士兵带来不小的麻烦,我这里用了士兵而不是日军,因为我想,遇到这种难题的应该不止日本的士兵。

“钢盔的里衬太薄,在黑龙江寒冷的天气里,日兵出汗后如果不加处理,很快脑袋就会和钢盔冻在一起,强行摘取,无意中会连皮肉扯下。

而最初日军用暖水浇钢盔进行救护,结果造成被冻结的头皮直接剥离。

日兵形容宿营的时候,经常听到头和钢盔冻在一起的新兵摘钢盔时发出阵阵哀号。

”细节三:胆小的桥本护士桥本孝子是日军的护士,在徐州会战中被俘,被俘时非常害怕。

后来中国军队中的钟碧莲护士长看她长得很小,怕得要命,看上去可怜,就劝说长官将她放回去,长官答应了。

可是,放她回去的时候,桥本依然怕得要命,抱住钟护士长不撒手,哭了很久,并且说了很多话,可惜护士长听不懂,后来,桥本用笔写道:“我不回去”,表情十分哀伤。

最终,她还是被交给了日军方面。

最初,我还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即将回到自己阵营中的小护士会这么害怕和哀伤,后来看到日本老兵渡边纯一的解释才明白:桥本孝子真正害怕的,正是被送回去啊——日本军队不接受俘虏的概念,即便是看护妇,回去,不自杀,也会被人逼迫自杀的。

死后喂狼的日本中将,饱受钢盔头困扰的日本士兵,胆小可怜最终很有可能结局悲惨的桥本小护士,这些人的命运,在书中并没被大肆渲染,然而,正是这样的一些细节,却让身为读者,甚至是中国读者的我真实而本能地伤心甚至落泪。

三、“他们”和“他们”之间,我们该如何反思历史这段时间,正在热映张艺谋导演耗资6亿,有好莱坞大腕明显加盟的大片《金陵十三钗》,据说非常感人,一直想去看还但还没看。

遇到一个看过了该片的朋友,问她好看吗?回答:很好看,很感人,日本人很坏!我没有看过《金陵十三钗》,不便妄加评论,但是,我却想起这个问题:如何反思历史?如何反思历史,或者如何反思战争,这是个很宏大也很沉重的话题,是一个我经常思考,却始终觉得很难精确回答的一个问题。

在看了《国破山河在》这本书后,还是一些细节,我忘不掉,感觉里面似乎藏着一些答案。

细节一“洋烈士”和日本空军中国空军志愿飞行员罗伯特·肖特是美国人,1932年2月22日,他驾驶波音战斗机,和日军13式轰炸机小谷机队在苏州上空发生激战,壮烈牺牲。

而击落他的对手——日本飞行员生田乃木次,由此成为日本第一个空战中击落对手的飞行员。

然而,直到2002年2月生田去世,每年的2月22日,他都要在佛前烧香为被他击落的肖特祈福,一直进行了70年。

当年肖特飞到苏州上空与日军空战的原因,是发现日军正要空袭挤满中国难民的列车和苏州火车站——正是这一点让良心没有泯灭的生田乃木次满怀歉疚和负罪感。

细节二桥本小护士和中国“鬼护士”桥本小护士的故事在前面已提到过,而那位对这个日本小护士抱有深深同情并竭力劝说放小护士回去的中国护士长钟碧莲在当时被医院中的日本战俘称为“鬼护士”,因为她年龄大、长相凶、态度粗暴傲慢,由于自称曾经照顾过过宋美龄女士而极其强横。

在照顾日本兵渡边纯一的时候,这个“鬼护士”还念念不忘桥本孝子的下落:“桥本你若回去,替我找找她,问候一下这个小孩子。

”细节三一个日本兵和一个中国兵的对话这是一个叫斋藤的日军士兵的回忆:斋藤在修水前线作战时,战斗间隙,到一条小河边用汽油桶洗水果,不小心汽油桶被水冲走了,漂到对岸,突然发现对岸有个正在洗澡的中国兵,双方都大吃一惊但都没有带枪。

中国兵拾起一个水果吃了一口,斋藤鬼使神差的问了一句:“好吃吗?”中国兵居然用日语回答:“谢谢”。

斋藤继续问:“你们过得怎么样?发的钱多吗?”中国兵:“好几个月没有发到饷了。

”……战争永远有双方,战争中的双方永远是敌对的,在敌对的双方中,任何残忍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甚至经常发生。

可是,即使在战争中,还是有人性,它可以是长达70年对敌人的深深的忏悔和愧疚,可以是对敌方护士的温情的挂念和牵记,也可以是和敌人之间几句最平实不过的对话。

或许正是由于在战争中,这样的人性才更显得弥足珍贵。

突然又想起戴老师《回望抗日战争》这一课,推论得当,言而有据的史学方法严谨缜密,而其中的感人细节,却也始终让人难忘,美丽青春的张纯如的脸庞就印在了脑中,动人如生。

关注历史不应只关注细节,但是,有时,让我们还历史以细节,或许,历史更能动人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