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新常态点亮中国经济
正确认识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正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作者: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2015年第02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总结发展经验,准确研判当前形势和未来走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充分展示了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处变不惊的决策定力,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理念的创新和升华,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前不久召开的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委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新常态的思想内涵和实践要求,坚定自觉地用中央关于新常态的战略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一是要正确认识新常态。
要准确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分析,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深刻理解新常态带来的九大趋势性变化。
深刻理解这些趋势性变化充分说明:在“三期叠加”这个阶段经济发展速度必然会下降,但也不会无限下滑;经济结构调整是痛苦的,却是不得不过的关口;前期政策消化是必需的,但可以通过有效引导减缓消化过程中各类风险的影响的精神。
同时也要充分认识“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未来走势。
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这些精神,准确认识、深入认识、全面认识新常态下的新变化,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自治区党委将我区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8%左右,这是一个坚持发展、主动作为的目标,目的就是要引导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凝心聚力抓好发展。
全区各级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上,咬定青山不放松,毫不动摇地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二是要主动适应新常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人民日报论新常态
人民日报论新常态面对新常态,保持心常态李宏伟面对新常态,保持心常态,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强化常态思维,深怀“为民”之情,常思“担当”之责,戒除“贪腐”之念时下,“新常态”已成为改革发展新形势下的一个热词。
如果说,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是合乎规律的经济“新常态”,那么,党员干部在严格约束下干事创业也是回归优良作风的执政“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能否形成一种“心常态”,是对各级党员干部的新考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狠抓作风建设,“八项规定”等措施相继出台,对干部内设“高压线”、外念“紧箍咒”,党员干部一些旧有工作方式和生活模式被打破。
有的干部发出了“为官不易”“官不聊生”的感叹。
在这种心理情绪的影响下,“为官不为”现象有所蔓延。
周恩来同志在《反对官僚主义》中对“为官不为”者有个生动画像:“人云亦云,得过且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当前,确有一些人“不立新目标,缺乏新动力”“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究其原因,在于个别党员干部价值取向和宗旨意识出了问题,根子是缺乏担当精神,心理还没有回归到从严从实的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
实践中,我们看到,任何一个问题,现象在身子里,原因在脑子里。
医治为官不为,我们必须重申做官何为。
荀悦在《申鉴·政体》中说:“治世所贵乎位者三:一曰达道于天下,二曰达惠于民,三曰达德于身。
”曾国藩在《治心经》中有这么一句话:“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
封建官吏尚且有如此高的境界,党的干部理应把能干事、敢担当、有作为作为立身之本、为政之要。
再通俗点讲,“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做党和人民的好干部,就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面对新常态,保持心常态,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强化常态思维。
秉持总书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要求,调整好心态,尽快适应改进作风的新常态,最大程度减少作风转变期的阵痛,更好融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高考政治热点中国经济新常态
高考政治热点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材料】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三个不同于过去30年的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这三个特征是一个具有内在统一逻辑的体系。
高考政治热点中国经济新常态【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2.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国家应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适应、引领新常态。
3.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为了适应新常态,中央提出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
4.适应新常态,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
5.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6.坚持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
7.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会议中明确“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按照“严控增量、区别对待、分类施策、逐步化解”的原则,有序加以化解风险。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认清大势顺势而为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认清大势顺势而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项总体要求,对于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这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
新常态带来经济运行新特征、新规律、新要求,只有主动适应,科学把握,积极作为,才能抢占先机,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
反之,如果被动应对甚至逆势而动,就可能错失良机,付出代价。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认清大势,顺势而为。
新常态下,“三期”叠加,经济发展速度必然会下降,但不会无限下滑;结构调整有阵痛,却是不得不过的关口;前期政策消化是必需的,但可以通过有效引导减缓各类风险的影响。
目前,我国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结构由中低端转向中高端,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
我们要历史、辩证地看待这些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性变化,发展速度有升有降是正常的,只要波动在合理范围内,就应保持平常心,不必大惊小怪,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坚持发展,因势利导。
新常态,新阶段,发展仍是第一要务。
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
虽然增长速度放慢了,但发展机会依然很多,我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为明年和今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们要用好新机遇,培育新增长点,在新常态下一心一意谋发展。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主动作为,乘势而上。
新常态是发展水平的飞跃提升,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正确认识经济新常态 构筑转型发展新优势
是告别 了短缺经济 。 形成了市场供过于求 、 企业产能 过剩的阶段性特征 , 出现 了消费增长动力不足的需求 约束 、 科技创新不足 的供 给约束 、 资源配置失序的市 场约束的多重压力 。 增长周期 内波动增大 , 阶段性增 长态势转入中高速增长的发展周期 , 面临着经济增长 下行 的现实挑战。 世界各大经济体发展的一般经验表 明. 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 , 出现供过于求状况以后 , 都面I 经济增速有所放慢的困局 , 有 的甚至陷入 “ 转 型陷阱” 。应对供过于求 , 跨越“ 转型陷阱” , 一则要靠
态的深刻背景和 内涵要 求。必须转换发展 思路 , 跳 出传统发展模式, 确立新的发展理念 ; 在事关经济持续稳定、 协 调 高效 增 长的 关键环 节 上 , 实行科 学定 向、 聚 焦重 点、 战 略 突破 , 构F 1 2 0 转 型发展 新优 势 宏观 经 济 文章 编 号 :1 0 0 9 — 2 3 8 2 ( 2 0 1 5 ) 1 0 - 0 0 0 5 - 0 5 文 献标 识码 : A
新常态概念的提出 . 是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态势 的科学判断 、 对经济发展基本规律 的客观认识 , 集中
阐述 了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速度变化、结构优化、 动 力转化的三大要求。面对新常态 , 需要我们从经济发 展阶段的内在特征 、 经济发展规律一般要求和国内外 经济 发 展基本 趋 势 . 正确认 识 经济发 展新 常 态 的现 实 背景 . 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机理。
明显提高 , 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发展的动力 由廉 价劳动力和 自 然资源为主 , 开始向科技 、 资本等多种 资源要素为主转变。 产业结构由工业经济为主转向工 业经济与服务经济双轮驱动 , 出现工业化和信息化互
“经济发展新常态”九大特征
“经济发展新常态”九大特征新京报讯(首席记者王姝)昨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本月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后,‚经济发展新常态‛备受关注。
如何理解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昨日,为明年经济发展‚定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作出了系统阐述和部署。
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臵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大方面,全面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九大趋势性变化。
如‚消费需求‛:过去‚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再如‚生产要素相对优势‛: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现在‚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会议提出,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经济发展‚新常态‛资源配臵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消费需求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投资需求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出口和国际收支全球总需求不振,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新特征。
生产要素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大逻辑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大逻辑杨伟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二0一四年十二月大家好,我从三个方面:认识、适应、引领,谈一谈个人的体会和看法,也不一定对,供大家来参考。
一、认识新常态第一个就是认识新常态。
那认识什么呢?我觉得主要就是要认识形成新常态的九个趋势性的变化。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九看”,这个九看就是从一种比较的分析方法,从过去是什么样,现在变成什么样了,未来今后的政策应该是什么样的。
每一个都讲的比较清楚。
当然,这个新闻稿上还是删了好多,它都是集中凝练的小部分。
那第一个趋势性的变化就是消费需求发生了趋势性的变化。
过去消费是匮乏的,所以消费心理上来讲,也就是大家都是这样,你有了我也得有。
客观上来看,收入水平既低又均,比较平均,所以你能买得起的时候我也能买得起。
所以消费也拉不开消费的档次。
所以有几次消费里的浪潮,这个大家可能都很清楚。
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义说叫模仿型拍档式的消费特征,过去是这样的。
但是现在可能更多的是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今后将会成为主流,当然也不排除排斥个别的商品等等,会继续成为既有这样一种特征。
但总的来看,因为特别是从客观上来看收入拉开差距了,不可能再像大家13亿人,统统都买得起了,这做不到了。
所以这里要求我们经济工作和宏观调控的思路也要与时俱进,所以今后的政策方向就是说要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
刚才朱主任讲了一句话,就是更多的要通过供给来创造需求,通过创新供给来激活需求,靠这样一个政策的思路,更好的发挥消费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当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个从投资需求来看,过去投资一直是我们国家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但是现在经历了35年高强大、大规模的建设以后,三大投资领域都出现了减速的趋向。
制造业越来越多的产业呈现相对饱和;住房消费这个热浪告一段落,我们也分析了这个新世纪以来住房消费增加了几十倍,但现在呈现了投资减速,甚至出现了叫区域性、结构性的过剩;那基础设施,肯定是空间很大的。
准确理解经济发展新常态(国内经济组讲稿)
准确理解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中央全面总结发展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和未来走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给年轻人成长和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
一、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有新就有旧。
经济常态是一个经济体运行的“经常性状态”或“稳定性状态”。
我们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那旧常态什么样呢?或者说,我国上个发展阶段经济运行状态是怎样的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史无前例的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接近10%,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中国奇迹”,这是我国经济过去的一种常态。
为什么会有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呢?主要在于我国具有稳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改革不断释放出制度红利,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带来技术溢出效应,劳动力快速增长释放出人口红利,高储蓄率使得资本积累快速增长。
概括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充分发挥了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体现出投资拉动型和出口导向型特征。
30多年的高速增长使我国发生了巨变。
2014年,我国GDP总量达到63.6万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60万亿元,以美元计,亦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稳居世界第二位;商品进出口总额4万多亿美元,不论进口还是出口均居世界前列;外汇储备高达3.84万亿美元,连续多年高居世界第一位。
人均GDP由1978年的190美元提高到2014年的约7485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因此,我国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老百姓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中国梦”有了雄厚基础。
我们在看到高速增长的旧常态积极一面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其另一面,看到我们付出的沉重代价。
比如粗放式发展对资源环境的新压力与人民群众对改善生存环境的新要求之间矛盾空前突出。
在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空气、水、土地的承载能力及污染程度大都接近极限。
认识新常态_适应新常态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常态”战略思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新常态”的科学判断和丰富内涵,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
当前,党校工作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党校“新常态”已初见端倪,并深刻影响党校方方面面的工作。
从总体上看,“走进一线”更好地完成服务中心工作任务成为党校新常态。
十八大以来,中央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等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抓改革、抓建设、抓发展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
在新常态下,党委政府推进中心工作的强度更高了。
“党校姓党”,服务和推动大局工作的开展,是党校神圣职责和使命。
在“四个全面”重任面前,省委省政府需要党校更有成效地培训高素质干部、更加主动地提供智力支持,在一些重大和敏感性问题上还需要党校主动发声。
可以显见,党校工作走进一线、走上一线,以一线的姿态服务和推动全局工作已经成为普遍要求。
在党校阵地上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助力助威、冲锋陷阵、站岗放哨,做到更加积极、主动、有为,实际上是党校工作最大的新常态。
从教学方面看,“大规模”“高强度”干部培训成为党校新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发出大兴学习之风总动员,中央颁布实施了《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前不久又印发了《2014—2018年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对加强领导干部教育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
特别是在反对“四风”背景下,全国上下干部学习需求明显上升。
在强势推进“正风肃纪”过程中,各地加大了各类培训中心的规范和整治,领导干部参与社会化培训受到限制,干部培训向党校、行政学院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干部教育培训规模不断扩大。
相比于2008—2011年,最近三年,党校方面的主体班次期数、人数增长了30%-50%。
委托培训增长迅猛,2013年全年委托培训班次和人次同比上年分别增长104%和248%,2014年进一步增长了15个班次。
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作者:赵树杰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5年第12期;摘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对于我们进一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经济发展; 新常态当前,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
如何看待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怎样的挑战?又将迎来哪些机遇?要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就必须将我国经济发展目前所处的新阶段及其所表现出的新特征、需要的新改革等结合起来系统理解。
一、科学判断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从历史上看,潜在增长率自然回落,经济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高速平稳增长期过渡,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走向,具有规律性和必然性。
当前,世界经济长期结构性调整、新一轮产业变革融合与我国经济增长阶段性转换相互叠加,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如果继续追求过快的增长速度,甚至不惜用政策“推高”,不仅违背经济规律,而且会加剧已有矛盾、带来诸多风险,造成经济的进一步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
从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来看,比较好的情况是增长速度大体反映了潜在增长率,而近几年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工资成本上升,储蓄率、投资率下降,潜在增长率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出现了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许多特征,不仅表现为经济增速的放缓,更表现为增长动力的转换、经济结构的再平衡,面临着复杂的系统转型,也意味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论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认识、适应与引领
平洋 资 产管理 公 司提 出 , 以描述 2 0 0 8年西 方金融 和 经济 危机 爆 发 以后 全 球 经济 发 展 的 较长 期 状 态 , 认 为 与
危机 前 的全球 经 济相 比 , 这 一状 态具 有如 下 主要特 征 : 一方面, 经 济增 长 的速度 与质 量 明显较 低 、 失 业率 明显
主要特征 以及相 应的趋势性 变化。积极引领新常 态, 就是要 以马克思主 义经济 学及其 中国化 的经济理论 引领新 常
态。只有把握 我 国经济新常 态的 大逻辑 , 我 国经济才能既把握新的发展机遇 , 又克服潜在 的风 险与挑 战 , 从 而 实现
经 济 的 平 稳 健 康 发 展 与 社 会 的和 谐 稳 定 。
5l
! ! ; 代经降啊完 2 0 1 5 年第9 期
速度 则高 达在 1 0 % 以上 , 而2 0 0 7年 国内生 产总值 增长 速度 最高 , 达1 4 . 2 % 。但 是 , 2 0 1 2年 以来 , 国内生 产总 值一 直 以低 于 8 % 的 中高速 度增 长 。2 0 1 2年 和 2 0 1 3年 的国 内生产 总值 增 长速 度均 为 7 . 7 % 。据初 步核 算 ,
收 稿 日期 : 2 0 1 5—0 8— 0 6 定 稿 日期 : 2 0 1 5—0 8—1 7
基金项 目: 2 0 1 3年复旦大学新进校青年教师科研启动费 ( J J H 6 0 6 4 0 0 5 )
作者简介 : 高建昆 ( 1 9 7 6 一) , 男, 河北玉 田人 , 经济学博士 ,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 院讲 师 , 主要从 事 中外 经济学 和马克思 主义理论 研究 ; 程 恩 富( 1 9 5 0 一) , 男, 安徽合肥人 , 中国社会科学 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从 事马克思 主义经济学研究 。
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作者:暂无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5年第7期本刊评论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对我国迈向更高级发展阶段的明确宣示。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对于我们进一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经济发展新常态之所以“新”,不仅在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若干新的特征,而且包含新的战略方针、新的制度条件,包含新的思想方法、新的工作理念。
新的战略方针,突出体现为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不应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国内生产总值。
必须明确,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是不要发展,不是不讲GDP,而是要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
必须准确把握这种发展条件和发展要求的变化,更加自觉地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这是我国迈上更高级发展阶段必须越过的坎。
因此,组织经济活动,既要看发展,又要看基础;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注重GDP 增长,更要注重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提高。
新的制度条件,突出体现为确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新常态下,要实现新发展、新突破,制胜法宝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观后感3篇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观后感 (2)《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观后感 (2)精选3篇(一)《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一部我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我观后感到,这篇讲话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问题,并提出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思想和对策方针。
习近平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要摒弃以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为标准的观点,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他提出了以创新为核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经济发展思路,强调要加强实体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并提出了一系列激励创新、推动改革的政策措施。
我认为,习近平的讲话有着鲜明的发展理念和实践思路。
他强调了发展创新的重要性,指出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不断突破和超越。
同时,习近平还强调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提出要深化改革,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这些思想和要求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观后感这段时间的学习和思考,我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摒弃一切束缚发展的陈旧观念,勇敢创新,敢于变革,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需要。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总之,习近平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这篇讲话中提出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思想和对策方针,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和路径。
作为国家的一份子,我们应该牢记习近平的要求,积极投身到推动经济发展的事业中,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观后感 (2)精选3篇(二)观看《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这部纪录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片中通过实地考察和大量数据展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即转向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发展模式。
如何认识适新常态
如何认识新常态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明确提出新常态。
他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在同年12月9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详尽分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并强调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这一重要论断将新常态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所谓常态,就是正常状态;新常态,就是经过一段不正常状态后重新恢复正常状态。
当然,这种正常状态会有别于前一正常状态。
贯穿在常态-非常态-新常态中的主线,是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人类总是经历事物的正反面发展、总结正反面经验,才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才能认识事物的规律与本质。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真实表现。
新常态主要特点:一是在经济增长速度方面,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二是经济布局结构方面,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三是经济发展动力方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
一、新常态的历史背景(一)社会原始积累已经完成。
社会原始积累已经完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供求关系易位。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商品供不应求,社会上有专门从事采购的采购员,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产品均需凭票据、凭关系购买,化肥、农药要有条子才能买到,家用电器电视、冰箱、自行车等,没有条子即便有钱也不好买到。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供需关系逐渐平衡,进入二十一世纪供给开始大于需求,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出口受阻,导致大量出口产品卖不出去,工厂停工,工人下岗,大量农工返乡,中小企业大量关作战方案停。
二是外汇储备迅速增加。
我国外汇储备1978年1.67亿美元,1988年33.72亿美元,1998年1449.59亿美元,2002年之后,也就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第二年,外汇储备成几何数增长,从2002年的2864.07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2014年的38213.15亿美元和38430.18亿美元。
适应引领新常态 顺势而为谋发展
适应引领新常态顺势而为谋发展作者:魏岳江来源:《中国军转民》 2015年第2期魏岳江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说到底就是要适应引领新常态,顺势而为谋发展。
只有准确把握,坚持发展,顺势而谋,主动作为,才能把握先机,乘势而上,改革创新,落到实处,推动首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治理“城市病”攻坚战向纵深发展。
光阴荏苒,又是新的一年。
三羊开泰,我们告别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开局马年,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新的一年羊年,中国经济步入新的运行轨道。
刚刚过去的2014 年,是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至关重要的一年。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新常态,统揽经济全局,坚持战略定力,调控精准发力,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推出一系列稳定增长、惠及民生、培育新动力、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迈上新台阶,踏上新征程,走向新时代。
新的一年,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是立全国人之雄心,拓小康社会之大道,谋经济新常态之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
2014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对2015 年经济工作进行部署,尤其是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说到底就是要适应引领新常态,顺势而为谋发展。
只有准确把握,坚持发展,顺势而谋,主动作为,才能把握先机,乘势而上,改革创新,落到实处,推动首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治理“城市病”攻坚战向纵深发展。
一、适应引领新常态,必须深入全面认识新常态,准确理解把握基本特征准确认识、深入认识、全面认识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是做好今后经济工作的重要前提。
惟有深化认识理解新常态,才能主动适应新常态,进而有效引领新常态。
中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提及的某个新词,都包含重要的政治或政策信息,而后会在更多场合反复出现并逐步被系统化,直至正式成为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和决策依据。
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者:张栗莉来源:《科技风》2017年第02期摘要: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指出,“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入分析问题,把发展理念梳理好、讲清楚,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联系客观现实,本文认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推进生态理性建设,做到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生态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理性的观念;城乡统筹,系统发展;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的生态理性社会。
关键词:新常态;生态理性;“十三五”;经济发展方式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总结了我国十二五期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其中,“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回顾历史,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这是党从全面建设绿色社会、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的,联系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经济建设的精神,要求我们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树立和谐生态理念,实现经济方式的转变。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性随着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一次又一次的胜利,逐渐成为“地球的主宰者”。
然而,胜利的代价是地球资源的枯竭,土地的贫瘠和气候的恶劣等自然灾害,最终陷入生态失衡的境地。
这与我们倡导的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违背。
要扭转生态失衡的状态,必须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推行生态理性建设,因此,必须通过探讨研究生态理性建设有效的途径,保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化和长期化。
二、推行生态理性建设的必要性什么是生态理性?综合一些专家和学者的提议,我们认为生态理性是指一种结构的合理性,具体是指当一种启发式规则与其所对应的环境结构相适应时,或者说当一种具体的启发式策略与特定环境的信息结构相匹配时,这种推理或决策在生态学的角度上看具有合理性。
关于经济新常态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说史的演进发展看 ,还是从世界 经济演变 史来看 ,任何 一个经 济体 的发展都 可能有 生产 力能量集 聚和集 中释放 而形 成超 常规增 长 的发 展时期 ,但 必然看 到 ,这种现 象是超 出一 般规律 的一种非常态 。从我 国的情况看 ,由于 “ 文革” 时期 生产力进步 因素长期被压抑 , 人 民物质生活水平整体 贫 困低下 所形成 的 、长期 不能得 到满 足 的 “ 需 求” 冲动 ,在改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等 四个方 面 ,全面 阐述 了新 常态呈 现 的新特 点 ;从消 费需求 、投 资需求 、出 口和 国际收 支 、生产 能力 和产业组织方 式 、生产要 素相 对优 势 、市场竞 争特 点 、资源 环境 约束 、经 济风险积累和化解 、资源配置模 式和宏 观调控方式 等九个 方 面 ,深刻 分析 了新 常态 的表
改革开放 以来 ,我国持 续保持 了 3 0多年 的高 速增长 ,创 造 了独 一无二 的世界 奇迹 , 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和走具有 中 国特色社 会主义 道路 的发展必 然 。但 是 ,经济 发展 有其内在规律 ,违背 了这个规律 就不是历史 唯物 主义和辩 证唯物 主义 。无论 是从经 济学
一
、
正 确认 识 经 济 发 展新 常态
经济新 常态是一个含义 丰 富、具 有深 意 的重 要表 述 。在去 年底 召开 的 中央经济 工作 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从 增长 速度换 挡 、发展 方式 转变 、经 济结 构调 整 、发展 动力转 换
・
01 3・
全 球 化 2 0 1 5年 第 8期
开放政策的催生下 ,形成一定条 件下 的生 产力能量 集聚 和释放 ,经济 在一定 时 间段 出现 超常规增长是必然 的。随着生 产力集 聚能量完全 释放 出来 之后 ,经 济发展 过程必 然面 临 生产力技术 构成 提升 的调整 、酝 酿 和重组 ,经 济增 长必 然也 会 随之进 入 调整 期 。此外 ,
如何引领经济新常态
如何引领经济新常态作者:晏维龙《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1日08版)201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在新常态下,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全球化红利等传统经济动力逐步减弱,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成为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关键,重点在于通过深化体制改革释放制度活力、规避资源错配释放要素潜力、激活微观主体夯实创新动力、挖掘消费潜能发挥市场引力。
深化体制改革,释放制度活力我国经济正面临过去30多年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的凸显和释放,既受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影响,也受到自身经济体制性约束。
要化解短期困难、引领经济新常态,关键在于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
但提高效率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在观念、体制、机制方面还有很大改进空间,主要体现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和有效监管缺位并存、财税与金融体制不完善、民间投资与创新动力不足等制度性障碍。
为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必须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体制性障碍,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的制度动力。
释放制度活力,一是以行政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实现由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向市场主导型经济体制转换。
二是必须充分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最大限度地为不同经济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是完善市场监管体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规避资源错配,释放要素潜力中国利用劳动力、资金、能源等传统要素驱动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但传统要素的资源错配造成了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间的缺口,发挥要素潜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潜力依然巨大。
由于要素价格机制不完善、政府管制、要素流动限制、市场分割以及财税体制等因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受到限制,导致严重的资源错配。
直接表现在行业间和行业内要素回报率差异很大以及区域间的产业结构趋同。
为规避要素在行业间的错配,释放要素潜力,就需要:完善劳动力、资金、能源等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规避要素市场扭曲,实现要素在各行业间的合理配置;打破行业行政垄断,拓宽私有资本准入领域,以实现资源在各行业的自由流动。
认识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 引领新常态
/html/20150201/245909.shtml
• /html/20150201/245909.shtml
单位能耗:不断下降的曲线预示着什么
• 2014年前三季度,我国单位GDP能耗同比 下降4.6%。这是“十二五”以来我国单位 GDP能耗的最大降幅,超出市场预期。
整体性
必然性
趋势性
中国经济的环境
新常态的两种表现
核心提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经济发展进入 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 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 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 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 和经济结构。
(四)认识新常态,要理解经济发展的 九大趋势或“九大特征”
(三)引领新常态,就是要加快推进改革开 放,敢硬骨头
(三)引领新常态,就是要加快推进改革开 放,敢硬骨头
(四)引领新常态,就是要抓住和发 掘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新动力,培育新 的增长点
1、发掘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新动力
一是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动力 二是要向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要动力 三是要向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要动力 四是要向消费创新和消费热点要动力 五是要向区域创新发展要动力 六是要特别重视向科技创新和信息化要动力
(一)2014年经济运行情况
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全年主要目标和任务可望较好完成, 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深化改革 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 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部分经济风险显现。
“四条曲线”见趋势
•
/html/20150201/245909.shtm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日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新常态点亮中国经济
2014年即将逝去。
当新常态成为年度热词时,人们发现,中国经济的年度答卷其实很精彩:
——经济中高速增长。
不再一味地高速奔跑,中国经济的步伐更稳健。
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7.4%,市场预期全年经济增长约7.4%。
这一速度虽没有过去两位数增长那么快,但适应了调整结构、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等方面的需要,仍处在合理区间,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依然一枝独秀。
并且,与过去比,增速虽有所回落,但由于经济体量更为庞大,7%的GDP增量相当甚至高于过去10%的增量。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新常态,在很多人眼中意味着艰难转型,然而,在重庆80后创业者周冯锐铖看来却是另一道风景:我们主要针对办公楼做节能改造。
节能环保是结构调整的大方向,目前我们正在洽谈的储备客户有10多家,市场前景很不错!
前三季度,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变化: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投资约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46.7%,自去年首次超过工业占比后继续攀升;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
——增长动力更为强劲。
广州市民李杰前不久买了一双耐克运动鞋,他发现,这双鞋的产地
已不是熟悉的中国制造,而是印尼制造。
近年来,受我国劳动力成本土地价格上升等影响,一些制造业国际资本正将目光转向东南亚等周边国家。
随着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说。
来自国家税务总局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制造业税收增幅为7.7%。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领跑制造业税收的主角易位:传统制造业税收增幅放缓甚至负增长,而科技含量较高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其税收分别增长14.8%和13.7%。
新常态新认识
一年来,中国经济的起与伏、喜与忧,也使我们对新常态下的经济规律和阶段性特点有了新认识。
——新常态是富态——富裕之态。
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应当多一些自信心。
新常态下,虽然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但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这是中国经济进入更高层次发展阶段后才出现的状态。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基
础薄弱,要摆脱窘态,后来居上,就必须奋起直追,全力加速。
经
过30多年高速发展,我国经济上了大台阶,今天我们可以不必再纠结于速度,而是用更大的力量,推动中国经济迈上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这个更大的台阶。
从这个角度看,新常态是进步,是机遇,中国经济升级版将在新常态下逐渐显现。
——新常态是长态——长期之态。
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应当多一些平常心。
新常态有长期性,潜在增长率下降、经济增速放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为此,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轻易不搞强刺激,不踩大油门;同时又要坚持底线思维,防止在速度下台阶过程中意外摔跤,既不过速,也不失速。
——新常态是变态——变化之态。
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应当多一些进取心。
新常态下,变化很大,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动力都将出现趋势性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会涌现一系列新增长点,也会使一些行业付出产能过剩等沉重代价,应当咬紧牙关、忍住阵痛,同时呵护好新的先进生产力成长。
随着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的变化,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应当下大力气推进科技创新,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新常态新发展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就要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新常态下谋发展,就要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稳中求进是明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稳字当先,意味着首先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没有理由歇脚停步,决不能未富先骄。
明年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应当精心谋划用好我国经济的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
新常态下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关键是要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
最重要的是要形成与以往不同的增长结构和动力机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说。
新常态下谋发展,就要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
新的增长点在哪里?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中:城市里,还有众多地下管网存在安全隐患;农村中,还有众多卫生条件差的居住区等待改造;养老院外,还有众多老人排队等待床位;医院旁,还有众多患者争抢一个专家号……这些众多,是过去发展中的短板
,应当成为未来发展的跳板。
新常态下谋发展,还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
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既是我国必须正视解决的现实问题,又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腾挪空间。
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
10%左右的高速增长后,之所以能够转入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而没有像许多国家那样经济增速拦腰折断,关键就在于区域间产业转移和协同发展使其能接续发力、绵延不绝,导致发展能量巨大而持久。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2015年我国将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争取明年有个良好开局。
成功实施这三大战略,是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战略支撑,将使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站上新高度,获得新动力,拓展新空间,形成新格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