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南扶余油层致密油认识及勘探现状

合集下载

扶余油田扶余油层与杨大城子油层分层开采试验研究

扶余油田扶余油层与杨大城子油层分层开采试验研究

扶余油田扶余油层与杨大城子油层分层开采试验研究张微【摘要】扶余油田杨大城子油层2004年根据三维地震解释成果新增了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但其一直与扶余油层合采,由于沉积环境和物性的差异,合采层间干扰大,杨大城子油层产能不能有效发挥.通过对杨大城子油层的动用状况、生产动态情况、资源潜力等进行分析评价,明确了扶杨分采的可行性,并成功开辟了扶杨分采试验区,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扶余油田扶杨分采的潜力,并逐步扩大实施,为扶余油田二次开发奠定了基础.【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年(卷),期】2012(009)008【总页数】3页(P89-90,106)【关键词】扶余油田;扶余油层;杨大城子油层;分层开采【作者】张微【作者单位】中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吉林松原13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5扶余油田于1973年开始全面注水开发,自1982~2002年进行了2次加密调整,2003年开始进行第3次综合调整,2007年年产油量达到百万吨水平,并持续稳产了4年,但调整难度也逐渐增大,稳产面临严重挑战。

杨大城子油层具有较高的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由于沉积环境和物性的差异,杨大城子与扶余油层合采层间干扰大,杨大城子油层产能不能有效发挥。

为了使杨大城子油层能够得到充分动用,开展了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分层开采试验研究,明确出单独动用杨大城子油层具有可行性,开辟了东16-2分采先导试验区,在试验区取得的认识的基础上,明确了全区扶杨分采的潜力。

实现了杨大城子油层的充分动用,对扶余油田的百万吨持续稳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扶余油田杨大城子油层位于扶余Ⅲ号构造,构造是被断层复杂化的穹窿背斜,沉积环境为曲流河沉积,孔隙度23%,渗透率110×10-3μm2,为岩性-断块油气藏。

1.1 杨大城子油层动用不充分1)杨大城子油层动用不充分,油层认识程度低扶余油田综合调整以前,杨大城子油层钻遇井较少,对储层认识程度较低,2002年综合调整以来,尤其是2004年整体提交探明储量以来,逐步开始重视杨大城子油层开发,新井钻遇程度提高,完钻到杨大城子油层的新井共计4234口,主要集中在Ⅴ-Ⅷ砂组。

松辽盆地朝长地区扶余油层油藏分布规律

松辽盆地朝长地区扶余油层油藏分布规律

松辽盆地朝长地区扶余油层油藏分布规律扶余油层是松辽盆地朝长地区勘探开发的主要目的层段,确定其油藏特征、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对扩大探明储量规模、油田扩边挖潜以及深化油藏地质认识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首先从油气藏形成的必要条件入手,分析了松辽盆地朝长地区扶余油层的构造特征、储层沉积、油源条件及生储盖组合等石油地质条件;其次,通过对典型油气藏进行精细解剖与对比,识别出主要油藏类型及其特征;第三,研究油气成藏的动态过程,分析了油气成藏期次、油气运移动力、油气运移通道,建立了宏观油气运聚模式及不同构造带的成藏模式;最后,分析了油气成藏的主要影响因素,总结了朝长地区扶余油层的油藏分布规律。

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扶余油层油藏类型包括背斜型、上倾砂岩尖灭型、鼻状-岩性复合型和断层-岩性复合型等4种类型,主要为构造-岩性复合型油气藏。

嫩江期末、明水期末和古近纪末是研究区三个主要期次;每一主成藏期内,在有效烃源岩范围内,由于压差作用形成了“上生下储垂向运聚模式”;由于势差、压差作用,在不同构造带形成5种主要成藏模式:背斜型、长期单斜型、鼻状-岩性型、早期单斜-晚期向斜型和凹陷型。

扶余油层成藏主控因素有:①源岩成熟与背斜带隆升的良好时空配置是油气成藏的关键条件;②断层与砂体的有机组合是油气运聚的输导体系;③砂体与后期构造的不同匹配呈现不同的油气聚集特点。

扶余油层油藏分布规律为:纵向上,扶Ⅰ及扶Ⅱ上是本区主要的含油层位;平面上,背斜型油气藏分布在朝阳沟、翻身屯和长春岭三个背斜构造,上倾岩性尖灭油藏与断层-岩性复合型油藏分布在朝阳沟阶地西北翼、王府凹陷周围的斜坡带以及朝84井向斜,鼻状-岩性复合型油藏分布在薄荷台、裕民、大榆树3个鼻状构造。

致密油水平井固井技术现状研究

致密油水平井固井技术现状研究

致密油水平井固井技术现状研究摘要:扶余组及高台子组等多个区域的致密油气储集层,资源品位低,产量低,但整体上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勘查与开发潜力,而水平井技术是这一区域高效开采的主要途径。

本文从对我国多区域地区致密油水平井钻探的困难入手,利用对水平井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在保证钻孔施工安全的基础上,运用优化技术,加快提效技术,从而可以有效地缩短钻孔周期,降低钻孔费用,最终达到致密油资源的经济效益利用目的。

关键词:致密油水平井;固井技术;现状研究;国内外引言扶余组及高台子组等多个区域的致密油气储集区,资源品位低,产量低,但整体上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勘查与开发潜力,而水平井技术则是这一区域高效开采的关键。

本文从对我国多地区致密油水平井钻探的难点入手,以对水平井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在保证钻孔施工安全的基础上,运用优化技术,加快提效技术,从而可以有效地缩短钻井周期,降低钻井成本,最终达到致密油资源的经济效益。

一、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储集层的分布具有非连续性和变异性,给水平井的开发带来了困难。

由于油藏分布连续性差,侧向变化大,使得钻井平台的布置和优化十分困难。

采用传统的单井段水平井眼的井眼轨道精度很难实现,不适于工业化生产。

(二)由于地层压力体系的复杂性,使得井筒的结构优化变得更加困难,例如,由于乾安70区块的上层高台子层进行了注水开采,使得井筒的构造变得更加困难,因此,有些水平井必须使用两开深的表套,才能进行井筒的设计。

(三)由于地层岩层的可钻性不好,导致了很难提高水平井效率。

青山口组储层在局部区域容易坍塌、渗漏,导致在该区域内存在大量的渗漏,从而影响了工程的顺利进行,一些油藏甚至发生了掉块等问题,从而影响了钻井的顺利进行。

二、国产工艺的发展状况(一)川西油田水平井眼注水泥工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影响水平井水泥稳定度的两个重要因素:自重和井身结构。

由于自重的原因,使井筒在水平井中发生了下倾,从而对井筒顶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造成了井筒顶替效果不佳。

中国石油致密油勘探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中国石油致密油勘探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关键字:中国致密油,勘探开发成果,理论认识,配套技术,面临挑战,工作建议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致密油是指夹在或紧邻优质生油层系的致密碎屑岩或者碳酸盐岩储层中,未 经过大规模长距离运移而形成的石油聚集[1],一般无自然产能,需通过大规模压 裂才能形成工业产能[1-4]。致密层的物性界限确定为地面空气渗透率小于 1mD、地 下覆压渗透率小于 0.1mD 左右。近年来,美国石油勘探大力推广水平井体积压 裂技术,致密油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继 2000 年巴肯致密油、2008 年鹰滩致密油 突破后,2012 年蒙特利致密油又获重大突破,产量快速上升,2012 年产量达到 9690 万吨左右[5],改变了美国能源供应格局。
③分布范围相对较小、累计厚度大、“甜点”富集。北美致密油分布范围较 大,厚度相对较小。北美巴肯组中段 2a 致密油单层厚度 0.5~15m,分布面积 7 ×104km2;Eagle Ford 致密油层厚 40~60m,分布面积 4×104km2。中国鄂尔多斯 盆地长 7 段致密油单砂体厚 10~15m(图 1),分布面积达 1.15×104km2,甜点面 积 1400km2;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层厚 40~70m(图 2),分 布面积 980km2,甜点面积 486 km2。
5
形成致密储层满凹分布,厚度大于 20m 分布面积 870km2,占凹陷面积 70%。 ②陆相优质烃源岩是形成规模致密油的基础,凹陷-洼槽有效烃源岩控制了
致密油分布。首先,优质烃源岩具有源岩质量好、热演化适度与生烃总量大等特 征,为致密油的形成奠定了资源基础。在鄂尔多斯盆地长 7 段,泥页岩分布面积 约 5×104km2,生烃强度达 400~800×104t/km2;在松辽盆地青山口组,泥岩分布 面积约 6.2×104km2,生烃强度达 400~1200×104t/km2。

国内外致密油勘探现状、主要地质特征及差异

国内外致密油勘探现状、主要地质特征及差异

国内外致密油勘探现状、主要地质特征及差异邱振;李建忠;吴晓智;王社教;郑民;郭秋麟【期刊名称】《岩性油气藏》【年(卷),期】2015(027)004【摘要】近10年来,国内外致密油勘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致密油资源潜力较大,已成为非常规石油中最现实的勘探领域.在分析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述了国内外致密油的勘探现状,并厘定了致密油发育的主要地质特征及差异.国内外致密油发育的主要地质特征为:①相对稳定的沉积构造背景,保存条件好;②大面积分布的优质有效烃源岩,生烃强度大;③大面积连续分布的有效致密储层,储集能力强;④有效的源储接触关系,聚集效率高.国内外致密油地质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烃源岩层、致密储层和油藏等特征3个方面.这些认识能够为我国下一步致密油勘探开发提供有益参考.【总页数】8页(P119-126)【作者】邱振;李建忠;吴晓智;王社教;郑民;郭秋麟【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3【相关文献】1.沧东凹陷孔二段常规油与致密油成藏差异性 [J], 徐祖新;张义杰;王居峰;姜文亚;刘海涛2.松南扶余油层致密油认识及勘探现状 [J], 黄铭志3.敦煌盆地侏罗系致密油地质特征及其意义 [J], 柳忠泉4.“进源找油”:致密油主要类型及地质工程一体化进展 [J], 杨智; 王岚; 吴因业; 赵家宏; 王天煦; 刘俊田; 贾希玉; 唐振兴; 陈旋; 郭旭光; 李国会; 吴颜雄; 黄东; 江涛; 方向5.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页岩油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 [J], 杨智;侯连华;林森虎;罗霞;张丽君;吴松涛;崔景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致密油勘探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中国致密油勘探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技术创新:采 用先进的勘探 技术和设备, 提高勘探效率
和质量
加强合作:与 国内外企业、 科研机构合作, 共享经验和资

政策支持:争 取政府政策支 持,为勘探提 供资金和政策
保障
环保意识:注 重环保,采取 有效措施减少 对环境的影响
风险管理:加 强风险管理, 应对勘探过程 中的不确定性
和风险
感谢观看
环保要求严格,需要采取有效 措施减少环境污染
未来发展前景
技术进步:提高勘探技术,降低勘 探成本
市场需求: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 致密油勘探市场前景广阔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政策支持:政府加大对致密油勘探 的支持力度
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石油公司的 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Part Two 中国致密油勘探面临的
勘探成果
发现多个致密油储层,如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等 成功开发多个致密油区块,如长庆油田、大庆油田等 致密油产量逐年增加,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来源之一 致密油勘探技术不断进步,提高了勘探成功率和开发效益
开发利用现状
致密油储量丰富,分布广泛
勘探技术不断进步,发现更多 致密油资源
开采难度大,成本高
中国致密油勘探 进展及面临的挑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 录
Part One.
中国致密油勘探 的进展
Part Two.
中国致密油勘探 面临的挑战
Part Three.
中国致密油勘探 的机遇与挑战
Part Four.
中国致密油勘探 的对策建议
Part Five.
中国致密油勘探 的实践案例
Part Four 中国致密油勘探的对策

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田泉四段沉积体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田泉四段沉积体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田泉四段沉积体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作为能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而松辽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勘探开发区域之一,南部扶余油田是松辽盆地油田群中的主力军之一。

因此,研究扶余油田的沉积体系及其特点,对于深入了解松辽盆地油田的成藏条件、储集规律,探明油气资源的分布格局以及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效率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1.研究区域:泉四段位于扶余油田的峡谷构造带,是该油田的主要产油层之一,因此选择泉四段进行研究。

2.研究内容:(1)泉四段的沉积体系及其特征:通过地震资料、岩心和测井资料,建立泉四段的沉积模型,深入探讨沉积环境、沉积相特征等。

(2)峡谷对沉积体系的影响:峡谷是泉四段沉积的主要构造单元,其地貌、地形和构造对沉积环境、储集特征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分析峡谷对泉四段沉积体系的影响,对于深入了解油气分布、储集规律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3)成岩作用与储集特征:通过岩石学、矿物学、薄片观察等方法,分析泉四段的成岩作用过程以及其对储集的影响。

3.研究方法:(1)地震资料解释:利用地震资料,绘制地震剖面图,并进行层位解译,分析地质构造和沉积体系的关系。

(2)岩心分析:采集岩心样品,进行岩石学、矿物学等实验室分析,获取岩石特征、矿物组成等信息。

(3)测井解释:利用测井数据,建立测井解释模型,并对沉积体系进行定量描述。

三、研究预期成果通过对泉四段沉积体系的研究,预计可以得到以下成果:(1)建立泉四段沉积模型,深入了解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特征。

(2)分析峡谷对泉四段沉积体系的影响,探讨油气储集规律。

(3)研究泉四段的成岩作用过程和储集特征。

(4)为扶余油田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四、研究进度安排1.阶段一(1个月):收集和整理文献资料,了解泉四段的地质背景和研究现状。

2.阶段二(2个月):分析地震资料,建立泉四段沉积模型。

松辽盆地南部泉四段沉积体系

松辽盆地南部泉四段沉积体系
松辽盆地南部泉四段大部分地区泥岩为紫红色或 棕红色, 仅局部地区以灰绿色为主或紫红色、 灰绿 色、 灰黑色泥岩交互, 灰绿色、 灰黑色泥岩夹层主要分布于泉四 段上部的玉砂组。 这一基本特征表明, 泉 四段沉积时期的表层沉积物主体处于氧化环境。 即有 两种可能: 一种情况是水上氧化环境, 另一种情况是 处于浅水氧化环境。
暗色泥岩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 具有多个次级中 心的特点, 各次级中心之间又存在紫红色泥岩分割带 和分割区(图5)。 反映了松辽盆地南部存在多个小 规模的弱还原静水水体, 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统一静 水水体。 区内不发育反粒序三角洲前积结构特征, 且 广泛发育“无明显静水水体阻隔沉积” 的河道砂体, 推断区内不存在较稳定的直接“径向水流注入冶 和 “静水水体阻隔冶”关系。 即: 本区的静水水体不是较 稳定河流的“径向水流冶”直接供给水源。
2. 1 河道亚相
区内河道亚相非常发育。 进一步可以识别出滞留沉积和边滩 (或心滩) 2个微相。 其中, 下部的滞留 沉积厚度较薄, 一般0. 1~0. 5m, 最厚可达1m以 上。 岩石类型主要为泥砾岩或含砾砂岩, 紫红色、 灰 绿色泥砾发育, 砾石呈明显的不连续顺层排列(图4), 多具正韵律层 理或不清晰的大型槽状交错层理、 平行层理。 与下伏层呈冲刷接触关系。 电阻率曲线表 现为高阻值, 自然电位曲线呈低幅舌形。 河道沉积的上部, 一般为边滩或心滩沉积, 其岩 石类型以含砾粗砂岩、 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为主。 垂 向上由多个由粗到细的旋回组成, 多呈向上变细的正 粒序, 下部为含细砾粗砂岩, 常发育有大、 中型槽状 交错层理、 楔状交错层理、 板状交错层理, 向上过渡 为粉、 细砂岩, 发育中、 小型交错层理。
地层厚度相对高值区(厚度>120m) 总体位于 盆地中部, 但范围较宽阔, 且呈多个次级中心。 其 中, 西部斜坡区发育有英台东部次级中心, 北部发育有大安-新庙次 级中心, 中部发育有乾安次级中心, 东部发育有新站次级中心。 且这些次级沉积中心的地 层厚度差异较小, 反映了泉四段沉积时期为多中心或 泛中心的沉积面貌。

扶余油田开发中后期油田井网调整试验

扶余油田开发中后期油田井网调整试验

[收稿日期]2007-01-12 [作者简介]于学文(1972-),男,1996年大学毕业,工程师,现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综合与油田开发工作。

扶余油田开发中后期油田井网调整试验 于学文 (吉林油田公司扶余采油厂,吉林松原138000) 关云东 (吉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吉林松原138000)[摘要]扶余油田已经进入含水中后期,注采井网不适应地下的地质特点,尤其是“两夹四”、“两夹五”注采井网,平面矛盾较突出,注采井网的不适应,年产油量下降,但部分区块剩余油仍然很高。

通过对井网存在问题及剩余油研究认识,提出了注采井网的重新调整———线性注采井网。

通过钻少量新井,对老井的封、补、转及低效井综合治理,强化注采关系,提高油井多向受效方向,达到增加注入水波及体积,强化补充潜力层驱替能量,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扶余油田经过井网的重新调整后,注采井数比由012~013提高到015,采收率由2715%提高到3315%。

[关键词]剩余油研究;井网调整;试验研究;油田开发[中图分类号]TE3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409(2007)02-N174-03扶余油田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凹陷区东缘,华字井阶地扶余三号构造上,是一个被断层复杂化的多高点穹隆背斜,油藏主要受构造控制,断层多,裂缝发育,为东西向垂直张性构造裂缝,属于裂缝性中-低渗透构造砂岩油藏[1,2]。

1 井网存在的问题1970年扶余油田正式投入开发,经过2次井网调整,部分区块形成了扶余油田特有的“两排水井夹四排油井”(两夹四)、“两排水井夹五排油井”(两夹五)的行列式注采井网。

该井网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满足当时对产量、注水等方面的要求。

但随着油田开发的延续,两排水井夹多排油井的注采井网,注水受效方向少,注采井网的不适应性逐渐暴露出来,并直接导致了目前在注采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适应井网含油面积占4714%,地质储量占4415%,井数占45%。

松辽盆地南部两井地区扶余油层油藏成藏机制及主控因素

松辽盆地南部两井地区扶余油层油藏成藏机制及主控因素

松辽盆地南部两井地区扶余油层油藏成藏机制及主控因素王胜男;付宪弟;赵程;马世忠;单佳梅【摘要】在深入解剖两井地区断裂和储层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油藏解剖和油藏成藏条件空间配置关系,对两井地区扶余油层油运聚成藏机制和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

油源区内油藏运聚成藏模式为:长岭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超压作用下通过T2油源断裂向下“倒灌”运移进入扶余油层后,再在浮力作用下沿断裂、砂体向高断块圈闭进行短距离的运聚成藏。

源内油成藏主要受控于:T2油源断裂控制着油运聚的部位;距离T2油源断裂的远近控制着产能的大小。

油源区外油运聚成藏模式为:长岭凹陷扶余油层中的油首先经油源断裂向下“倒灌”运移至扶余油层,再在浮力作用下沿被断裂沟通的砂体侧向运移至邻凹斜坡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

源区外扶余油层油成藏主要受控于:位于两井古鼻状构造轴部及两翼的圈闭更易成藏;断裂展布方向控制着油气的富集。

源岩、断裂和砂体的合理匹配是扶余油层成藏的关键因素。

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得到油源区内T2油源断裂附近和油源区外古鼻状构造两翼运移路径附近北西向断裂、砂体均发育区应为油勘探的有利目标。

%Based on the deeply study of faults and reservoir distribution, through reservoir anatomy and space configuration of reser-voir forming conditions, this paper studies oil accumulation mechanism and its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Fuyu layer in Liangjing area. In oil source area of Qing-1 formation, Changling sag, reservoir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mode is that the oil generated from source rock migrates downward into Fuyu layers through the passageway of the T2 oil source faults under overpressure, and then under the effect of buoyancy, the oil migrates short distance along the faults, accumulating in the high block traps. In oilsource area, reservoir forming mechanism is controlled by two factors, one is that T2 oil source faults controls the place of oil accu-mulation;the other one is that the distance to T2 oil source faults controls deliverability. Outside oil source area of Fuyu layer, Chan-gling sag, reservoir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mode is that the oil migrates downward into Fuyu layers through the passageway of oil source faults, and then laterally migrates along sand bodies connected by faults under the effect of buoyancy, accumulating in concave slope faults, namely lithologic traps. Outside oil source, reservoir forming mechanism is controlled by two factors, one is that the traps located in axis and two wings of ancient nose structure accumulate more easily, the other one is that the direction dis-tributions of faults control hydrocarbon enrichment. The reasonable match of mother rock, faults and sand body is the key to oil ac-cumulation. The researches show that the region near T2 oil source faults in oil source area, and northwest trending faults and sand body development zone near migration path of two ancient nose structure wings outside oil source area should be favorable targets for oil exploration.【期刊名称】《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5页(P24-28)【关键词】两井地区;长岭凹陷;扶余油层;成藏模式;主控因素【作者】王胜男;付宪弟;赵程;马世忠;单佳梅【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一采油厂,黑龙江大庆 163001;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二采油厂,黑龙江大庆 163414;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八采油厂,黑龙江大庆 1635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8两井地区位于长岭凹陷东北部的古鼻状构造上,青山口组源岩位于扶余油层的上部,属于典型的上生下储型油藏(图1)。

扶余油田高含水期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

扶余油田高含水期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

第38卷 增刊2008年11月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Journal of J ilin University (Earth Science Editi on ) Vol 138 Sup 1Nov 12008扶余油田高含水期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郑福先,王 波,王丽娜,刘淑玲,李晓辉大庆钻探工程公司测井二公司,吉林松原 138001 摘要:随着注水开发时间的增长,注水开发油田相继进入高含水期,储层原始的地质特征发生了很大改变,造成测井解释计算剩余油饱和度的困难。

针对高含水期油田地质和油藏特点,分析了测井曲线响应特征,结合油水井动态资料,从定性解释上升到较为合理的定量解释。

在实际生产中,见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水淹层;特征分析;解释评价;应用效果中图分类号:P618113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郑福先(1962—),男,吉林榆树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测井和研究工作。

W a ter Flooded Layer I n terpret a ti on M ethods i nthe O il F i eld H i gh W a ter Cut St ageZ HE NG Fu 2xian,WANG Bo,WANG L i 2na,L I U Shu 2ling,L I Xiao 2huiN o 12Logging Co m pany of D aqing D rilling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Corp .Songyuan,J ilin 138001Abstract:The l og inter p retati on on s wep t layers is al w ays considered a puzzle at home and abr oad,with the ti m e of fl ood devel opment increasing,the oil fields using fl ood devel opment entered in high water cut stage,the reservoir p ri m itive geol ogic features changed greatly,causing the difficulties of accouting re maining oil saturati on by l og inter p retati on .A i m ing at geol ogic and reservoir features of the oil fields in the high water cut stage,this paper analyses bore l og res ponse characteristics,combined with the dyna m ic docu ments of oil wells and water wells,and inter p reted fr om qualitative inter p retati on t o relatively advisable quantitative inter p retati on .By theoret 2ical analysis and actual exa m inati on,this paper concludes inter p retati on and evaluati on means f or water fl ooded layers which are fit f or the oil fields in high water cut stage .I n actual p r oducti on,using this method can see re 2ferable app licati on effects and p r ovide reliable reference f or scientific reas onable adjusted devel opment in oil fields .Key words:water f oolded layers;characteristic analysis;inter p retati on and evaluati on;app licati on effects0 引 言扶余油田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凹陷区东缘,是一个被断层复杂化的多高点穹隆背斜。

致密油气国内外研究现状

致密油气国内外研究现状

致密油气国外研究现状一、致密油气居国外非常规之首在国外,与其他非常规油气资源相比,致密油气开发最早,而且产量最大。

目前,美国进行商业性开发的非常规气包括致密气、煤层气、页岩气三种。

在2000年,煤层气和页岩气开发规模还不大,致密气约占美国非常规气产量的70%;到2010年,尽管煤层气特别是页岩气产量急剧升高,致密气仍占48.8%。

目前世界大部分地区发现了致密油资源:主要包括中东波斯湾北部、阿曼、叙利亚;盆地、英国;远东俄罗斯;北美加拿大和美国、墨西哥;南美阿根廷;中国。

致密油在美国石油产量中占重要地位。

过去5年来,美国石油资源中约有500×108bbl 来自致密油发现,而致密油的开采更使美国持续24 年的石油产量下降趋势得以扭转。

2011年产量达3000×104t,预计到2020年产量达1.5×108t。

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供给形式,致密油的勘探开发在美国和加拿大获得巨大成果,其产量大幅提升已经逆转了该地区石油产量下降的趋势。

目前,北美是除了欧佩克之外原油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预计2010—2016年产量将增长11%(EIA,2011),这主要归功于加拿大油砂产量增长及陆地致密油储层产量的增长。

北美地区已在艾伯塔中心和得克萨斯南部发现了大量致密油资源,其他有利区带包括洛杉矶区域、墨西哥湾、南部和加拿大东部。

成熟致密油远景区主要包括:美国北达科他州、蒙大拿州和加拿大萨彻斯温、曼托尼州的Bakken页岩;威明顿和科罗拉多州Niobrara页岩;得克萨斯州南部Eagle Ford页岩;加利福尼亚州Monterey/Samtos 页岩;俄亥俄州 Utica 页岩。

可以说致密油是美国长期保持产油大国地位的重要支柱之一。

二、致密油气已成为中国油气产量的重要部分中国致密油分布围广,类型多。

根据国土资源部等部委联合完成的“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在我国可采的石油资源中,致密油占2/5。

致密油

致密油

不连续型( 常规圈闭型) 油气 藏的特点是: 油气藏呈孤立分 散( 不连续) 分布,边界明确, 边底水或有或无; 油气藏规模 不等,一般较小; 油气藏分布 严格受圈闭控制,圈闭为常规 的构造、地层-布面积较大,无明确边界; 2) 由多个彼此相邻的中小型油气藏 组成; 3) 油气水分布复杂,无明显 边底水,也无显著油气水倒置; 4)源 储邻近,广覆式分布; 5) 初次运移 直接成藏和短距离二次运移成藏; 6) 油气运移聚集为非浮力驱动,非达西 流运移为主; 7) 储层非均质性强, 且先致密后成藏,或边致密边成藏; 8) 油气藏多具异常压力,且压力系 统复杂;
油藏分布
前三角洲沉积区 前三角洲位于三角洲前缘前方, 是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分布最广、沉积 最厚的地区。沉积物完全在海/ 湖平面以下, 其大部分地区基本不受 波浪的影响。从三角洲前缘搬运来的粉细砂岩与半深湖 深湖相优质 烃源岩互层或紧邻, 为致密油的形成创造了良好条件。 重力流沉积区 李相博等通过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心深水区延长组重力流研究发现, 重力流主要分为砂质碎屑流、经典浊积岩和滑塌岩3 种沉积物重力 流及牵引底流, 其中砂质碎屑流和浊流沉积相对分布面积广, 厚度大, 在垂向上与烃源岩一体或直接接触, 有利于致密油的聚集。 半深湖一深湖碳酸盐岩沉积区 湖相碳酸盐岩主要分布于湖盆构造相对稳定、水体扩张期半深湖- 深 湖亚相中, 在潮湿气候条件下则主要形成碳酸钙沉积, 在干旱气候条 件下主要形成蒸发盐而变成盐湖环境。致密油主要分布于白云岩及 白云石化岩类、泥灰岩和泥质灰岩中尤其咸化湖泊白云岩及白云石 化岩类与烃源岩互层分布, 成为最为有利致密油发育区
成藏特征
(1 )生储盖关系。与常规油藏相比, 致密油油藏具有生储盖一体或紧邻的特点, 尤其 生储紧密相贴。造成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是致密油储层物性差, 因此只有当致密储 层与烃源岩层一体或紧邻时, 生油层生成的致密油才能靠两者之间的压差进入致密 的储层中, 完成充注。 ( 2 ) 圈闭特点。致密油分布受构造圈闭影响小, 从构造上看, 致密油可以分布于高部 位, 同样也出现在低部位, 即在背斜、向斜和斜坡部位均可含油; 致密油油藏圈闭界 限并不明显。主要为非浮力运移导致的。 ( 3 ) 运移特征。由于生储紧密相邻, 因此石油排出烃源岩后并未长距离运移, 而是直 接聚集于邻近的致密储层中, 在运移过程中不受浮力的影响,主要与排烃压力有关。 由于致密油储层的渗透率低, 石油的充注是以非达西流的方式进行渗流 ( 4 ) 油气水关系。致密油油藏无统一的油气水界面和压力系统, 油气水易共存, 从 构造的低部位到构造高部位, 油气水并没有像常规油藏一样从水_ 油- 气的分布规律, 其油层可以位于水层的上方, 也可以位于水层的下方。

松辽盆地源35区块扶余油层地震油藏描述的开题报告

松辽盆地源35区块扶余油层地震油藏描述的开题报告

松辽盆地源35区块扶余油层地震油藏描述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松辽盆地是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历史悠久的区域之一,其中源35区块是该盆地中比较重要的区块之一。

该区块地处准噶尔造山带南缘,构造复杂,油气藏条件多样。

在该区块内,扶余油层是一个重要的油藏,目前已经发现了多个扶余油田,但是对于该油层的地震油藏描述研究还不充分。

了解扶余油层地震油藏的特征和规律,对于进一步深入开展该区块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可通过地震油藏描述研究,了解扶余油层的空间分布和孔、隙结构等地质特征,为油气勘探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可通过研究地震属性与地质参数的关系,建立有效的地震油藏预测模型,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本文旨在通过对源35区块扶余油层地震油藏的描述研究,探究该油层的地震特征、油气藏空间分布规律以及与地质参数的关系等。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对扶余油层地震属性进行分析和研究,确定有效的地震属性解释方法。

2. 基于地震影像,综合地质资料和井测数据,描述扶余油层油气藏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地质特征。

3. 分析地震属性与地质参数的关系,建立地震油藏预测模型。

三、研究方法1. 采用地震数据处理软件包,对源35区块的地震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取出扶余油层地震属性。

2. 根据地震资料和现有油气勘探开发资料,建立源35区块的地震景观模型,对扶余油层进行三维可视化,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和地质特征。

3. 通过分析地震属性与地质参数的关系,建立地震油藏预测模型。

四、预期成果1. 确定扶余油层的地震特征和地质特征,为该油层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 建立有效的地震油藏预测模型,为该区块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技术保障。

3. 探索了一种地震油藏描述方法,可为类似地质区域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扶余油田注采关系分析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

扶余油田注采关系分析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

扶余油田注采关系分析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摘要:随着扶余油田开发后期,油水井间水流优势通道已经形成,剩余油分布更加复杂,如何判断油水井间对应关系和认清剩余油分布规律对指导油田开发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扶余油田为例研究了油水井的注采关系,通过隔夹层认识、饱和度监测等手段分析总结了剩余油分布规律。

开展水井细分层试验,探索适合扶余油田的精细水驱剩余油挖潜技术,对下步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剩余油注采关系隔夹层扶余油田是一个多井低产、高采出、高含水、剩余油高度分散的老油田。

随着油气开发的深入,开发矛盾日益凸显,如采收率提高乏力、剩余分布认识不清等。

针对以上矛盾,开展了油水井注采关系的研究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的认识。

并在深化地下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了细分层注水试验,解决了注水层a段划分不细的问题及注采不均衡等矛盾,完善了扶余油田精细水驱挖潜工作。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20世纪40年代,Muscat[1]的渗流机理研究,在均质地层和等流度流体基本假设下,研究了见水时刻与油层波及系数和注水方式的关系。

我国在“六五”期间开始研究剩余油,并相继开展了油藏、油田、区块、单井等不同地质模型的剩余油空间位置、形态、数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3-5]。

2003年,冉启佑[6]将剩余油的研究方法总结为取心法、开发地质学法和测井解释等9种。

剩余油的研究对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注采井网受效方向研究1.平面上井网受效方向研究研究表明,油水井层间连通与油井是否注水受效存在差异。

以扶余西10-2排状注水区块为例,排间距86米,油井距100米,水井距200米。

由于水井井距偏大,油井受效方向较少,如表1所示,区块内46口油井4-13号小层未受注水效果井占24.4%,单向受效井占51.7%,双向受效井占18.7%,三向及以上受效井占5.3%。

2.纵向上井网受效方向研究图1 区块分层产液状况从图1产液状况看,注水层段划分不够精细,导致吸入和产出差异大,部分砂体没有吸水导致部分砂体不产出,部分砂体强吸水导致部分砂体强产出,地下砂体井网受效控制较差。

松辽盆地南部吉林油田某区块泉四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

松辽盆地南部吉林油田某区块泉四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

松辽盆地南部吉林油田某区块泉四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摘要:本文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压汞、CT扫描等基础上,结合沉积和物性分析资料,研究了扶余油层致密砂岩储层特征。

结果表明:该区块扶余油层致密砂岩储层具有低-特低孔、特低渗透性特点。

砂岩类型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残余原生粒间孔和碎屑颗粒粒内溶孔,其次为粒间溶孔和粘土矿物间微孔,天然裂缝不发育。

孔喉属于细孔-细喉型,排驱压力大,孔喉连通性差。

根据储集空间特征及孔喉配置关系,将储层分为Ⅳ类,其中Ⅰ类储层和Ⅱ类储层是主要产出层。

关键词:吉林油田某区块;泉四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1.引言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全球能源需求量急剧增加,致密油已逐渐成为全球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新热点[1-4]。

中国鄂尔多斯盆地、准格尔盆地、松辽盆地等在致密油勘探开发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5-9]。

松辽盆地南部整体进入了非常规资源勘探开发阶段,致密油已经成为增储建产的重要接替资源[10]。

致密油的分布没有明显的油水界面、油水混储,非浮力短距离运移成藏[11];致密油紧邻有效烃源岩且大面积准连续分布[12-14]。

因此,储层研究是影响致密油高效勘探开发的关键[15]。

本文在充分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压汞、CT扫描等方法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南部某区块泉四段致密储层进行研究,旨在为提高致密油藏的开发效果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研究区区域构造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长岭凹陷东北部,东接华字井阶地,西邻红岗阶地。

伴随松辽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断陷期、坳陷期和萎缩期三个阶段。

沉积演化过程中自下而上形成了上侏罗统、白垩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地层。

钻井资料揭示,研究区地层发育较全,钻遇地层自下而上为白垩系下统的泉头组三段(未穿)、泉头组四段,白垩系上统的青山口组一段、青山口组二段、青山口组三段、姚家组一段、姚家组二加三段、嫩江组一段、嫩江组二段、嫩江组三段、嫩江组四段、嫩江组五段、四方台组、明水组、新近系及第四系,其中泉三段~嫩江组为连续沉积。

扶余油田中探25区块单砂体精细刻画及隔夹层识别

扶余油田中探25区块单砂体精细刻画及隔夹层识别

扶余油田中探25区块单砂体精细刻画及隔夹层识别王薇【摘要】以松辽盆地扶余油田中探25区块泉头组四段为例,通过对单砂体进行成因分析和层次划分,结合复合河道单砂体叠加模式,开展复合河道平面单砂体识别,并进行单砂体分布及连通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全区单砂体垂向叠置样式主要包括孤立式和切叠式,单砂体空间接触样式包括多层式、多边式、单边式、叠加式、对接式、孤立式六种.层间隔层划分标准为自然伽马大于84.5 API,微电极幅度差值小于0.2 Ω·m;层内夹层划分标准为自然伽马回返程度大于16%,深侧向回返程度大于17%.【期刊名称】《石油地质与工程》【年(卷),期】2019(033)001【总页数】4页(P63-66)【关键词】扶余油田;中探25区块;砂体特征;隔夹层识别【作者】王薇【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扶余采油厂,吉林松原13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13.51 区域地质概况扶余油田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东缘,为多高点穹隆背斜,具有断裂系统复杂、断层非常发育、构造高点薄油层比较发育、油层层间及层内非均质性非常严重、后期开发水驱措施较差等地质特点。

油藏主要受构造-断裂控制,为低孔低渗构造油藏[1]。

中探25区块位于扶余油田中部,主要发育南北走向正断层,油层多而薄,油水分布非常复杂,油藏埋深浅,物性差异大。

中探25区块的目的层为泉四段、泉三段,泉四段地层岩性包括棕褐色、棕色细砂岩,粉砂岩,红绿色泥岩,灰绿色粉砂质泥岩,灰绿色泥岩。

泉三段地层主要为灰色、棕色、灰绿色砂泥岩互层[2]。

泉三段主要发育曲流河沉积,砂体以河道亚相沉积为主。

泉四段为水进时期,主要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各类河道在水进环境下侧向摆动,形成大面积叠置或被切割的三角洲砂体,造成多条水下分支河道的河口坝砂体在纵向上叠置且与湖岸带平行,楔状水下分支河道砂体逐层向湖岸超覆;高水位晚期,在水退环境下湖盆萎缩,带状砂体边缘相互叠置,三角洲前缘砂体较发育[3]。

开发致密油我们来啦!

开发致密油我们来啦!

致密油是一种非常规油气资源。

近年来,随着水平井和体积压裂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使致密油的勘探开发正逐渐成为现实。

准确认识我国致密油形成的基本条件、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是实现经济有效开发致密油的关键。

中国的致密油特征中国致密油以陆相沉积为主,不同盆地致密油发育层位跨度大,在储层类型、物性特征、岩石特性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致密油分布面积相对偏小。

受陆相湖盆沉积特征影响,中国致密油烃源岩分布面积几百至数万平方千米不等,而北美威利斯顿盆地巴肯组海相页岩分布面积达70000平方公里。

但是,中国陆相致密油烃源岩厚度较大(大于30米),有机碳含量中-高(可达2%~10%),为致密油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中国致密油的储层类型多、物性差,非均质性强。

中国致密油储层岩石类型复杂多样,包括致密砂岩、砂砾岩、灰岩、白云岩、沉凝灰岩及其过渡岩类。

源储组合关系多,以源内致密油为主,源上、源下也均有发现。

致密油的储集受沉积模式影响,源内致密油含油饱和度普遍较高,例如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含油饱和度65%~85%,新疆吉木萨尔芦草沟组含油饱和度70%~95%。

松辽盆地扶余油层是典型的源下致密油,含油饱和度普遍低于50%,生产井普遍油水同出。

致密油的储层埋深相差较大。

鄂尔多斯延长组、松辽盆地扶余油层埋深均在2000米左右,吉木萨尔芦草沟组埋深约3000米,而华北盆地束鹿沙三段致密储层埋深3500~4000米。

致密油储层普遍具有压力异常特征。

中国致密油存在压力异常,但没有北美致密油明显。

中国陆相沉积盆地构造活动较强,压力系数变化较大,但以低压-常压为主,一般情况下压力数为0.75~1.3,如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长6致密油层压力系数0.75~0.85。

致密油区形成超压的现象主要源于储层致密,保存条件较好,生成或者运移进来的石油难以散失,导致地层压力增大,使得储集空间内的压力难以释放,从而形成异常高压。

中国陆相致密油含油饱和度较高,普遍大于50%,最高达95%以上;受构造稳定性、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和较好的保存条件影响,致密油原油性质普遍较好,且变化较大,原油为轻质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攻关不同的技术 , 来 保 障 的 有 效 动 用 。红 岗一 大安一 海坨 子反转构造 带具备 有利 的构造背景 , 物 性
松南 青一 段烃源岩 为与 之相邻 的两套致 密储 层提供烃 , 形 条件相对较 好 , 含油饱 和度相对 较高 ; 该 区发育 多套含 油层 , 直
而 主要 矛盾 是采 出程 度低 、 能量 补 成“ 自生 自储 ” 型青 一 、 二 段高 台子油 层 、 “ 生 下储 型” 扶余 油 层 井长 期试 采 产量 相对较 好 ;
两 套致 密油 。其 中扶 余油层 致密油资 源量大 , 是 吉林探 区致密 充 困难 ; 攻 关 的 主要 方 向是 小 井 距 离开 发 试 验 、 早 期 注 水试 验 。新北一 两井一 孤店斜 坡造带 构造为一 斜坡 , 物性 条件相对 较 油 攻关的主 要 目标 。 差, 含 油饱和 度变化较 快 , 局部油 层相对集 中; 主要 矛盾是 常规 1 致密油地质认识
压; 油 气超 压作 用下 , 穿过 烃源 岩底 面 、 侧接 面或 以断 层 ( 微 裂
能量补充实 验攻 关 。 2 . 1区带 划分 3 . 4资 源有 效利 用 : 局部 地 区油 层相 对集 中 , 8 0 m一 1 1 0 m地 以 油层分 布规律 、 油藏控制 因素为 主 , 考虑 “ 甜 点” 特征、 油 层 中 , 砂 体 厚 度 6 5 m~ 1 0 0 m, 油 层 厚 度 4 5 m - 6 5 m。 目前 压 裂造 层埋深 、 储 层物性 、 产能特征 , 进行 区带划分如下 : 资源难 以完全 利用 , 需要 开展立体 井 网、 相互 干扰 压裂实验 ①0 . 1 m D < K< l mD区带 : 发 育于 红 岗一 大安一 海坨 子 反转 构 缝 , 造 带及新 北一 两井 一 孤 店斜坡 带 ; 油层埋 深 1 7 5 0 m- 2 2 0 0 m, 厚度 攻关 。 3 . 5工 厂化 作业 , 降低 成本 : 水 平 井+ 体积压 裂技 术 虽然 证 6 m- 3 0 m, 中6 %一 1 2 %; 常规试 油 可获 工业 ; 以 断层 岩性 、 岩性 油 实扶余 油层致 密油技 术可行 , 但 是投资 相对较大 。通过 有效 的 藏为主 。
规 律 可 以 总结 为 : 三 位 一体 ; 上 生 下储 、 超压 排 烃 、 倒 灌 成藏 。
和 度低 。通过 区带 划分确定 攻关 方向 , 采用 以增 加供 油体积 为 造 、 储层保护技 术系列 。
核 心的储层 改造技 术 , 基本证 实技 术 可行 。 关键词 : 松辽 盆地 南部 ; 扶 余油层 ; 致 密油

从后续 致密 油资源 的有效动 用方面 考虑 , 目前面 临五 个方
面的问题待解决 : 3 . 1“ 甜 点” 的标 准 与刻 画 : 目前 产能 攻关 只在 局部 地 区获
必 须以该 区为基础 , 加 强“ 七性 ” 特征 、 油 藏主控 因素研 致 密油 成藏 模式 为 上生 下储 、 超 压排 烃 、 倒灌 成藏 。青 山 得成功 , 口组 优 质 烃源 岩 生烃 强度 大 , 使 得 坳 陷 内烃 源层 普 遍存 在 超 究 , 形成 “ 甜 点” 的标 准与刻 画技术 , 为开发 动用指 明 目 标。
松南扶余油层致密油认识 及勘探现状
黄铭 志 ( 吉 林油 田分 公 司勘探 开发 研究 院 , 吉 林 松原 1 3 8 0 0 0)
摘要 : 松 南扶 余 油层 致密油 为大面积分布 的岩性 油藏 , 成藏 效实施。攻关 目的: ①攻关不 同储层物性、 油藏特征产能提高
技术 ; ② 致密油 藏形成机 理研 究 , 深 化油藏 认识 ; ③落 实甜 点评 其 特 点为 资源规 模 大 , 但 油藏埋 深 大 , 物性 差 , 产 量低 , 含 油饱 价技 术 及开 发技 术 ; ④确 定适 合致 密油 相 配套 的钻井 、 储层 改
三位 是指 : 第一: 中央坳 陷区发 育高成熟 度的优 质生油 岩 ,
通过 区带研究 , 落 实区带划 分及产 能攻关 目标 ; 通过 地质 其 厚 度一 般在 4 0 m 一 - 1 2 0 m, 以 I类为 主 。这 为扶 余油 层成 藏提 模 式 ; 供 了物 质基础 。第 二 : 泉 四 段河道 砂体 相互 叠置 , 大面 积连 续 工程一体化实施 , 证实技术可行。但是 , 扶余油层致密油局部 也提 出更 高要 求 , “ 不但 要技 术 可 分布, 为成 藏提 供 了储集 空 间。该 区扶 余油 层发 育广大 的三 角 地 区产 能攻 关获 得 成功 后 , 洲 沉 积体 系 , 砂 体厚 度 3 5 m- 1 1 0 m, 交错 叠置 , “ 满 盆含 砂” 。第 行 ; 更要 经济可行” 。 三: 该区储 层成岩 作用 强 , 物 性差 , 孔 隙连通性差 , 油水分 异差 , 整体 表现 为低 饱和 度 的岩性 油藏 。一 体是 指 : 该 区断 裂发 育 , 其能有效 沟通青 山 口组烃源岩 、 泉 四段砂 体 。
增大供油 体积为 目的直井 多层压 裂 、 水平井 组体积压 裂产 能攻
基 本能实现技术 可行 。 扶 余油 层成藏地 质 条件 可概括 为 : 三位一 体 ; 上生下 储 、 超压排 关 。从实施效果上 看 ,
3结 语
松南扶 余油 层致 密油 通过成藏 规律 的总结 , 建立 了其 成藏
松 南扶余 油层 致密油 主要是 指油藏 埋深 > 1 7 5 0 m、 < 1 2 %、 K< l mD , 大面积 分布 于红 岗阶地 、 长岭 凹陷等地 区的岩 性油 藏 。
烃、 倒 灌成藏 。
压裂供 油体 积相 对较 小 , 难 以满足 效 益产 出 。因此 , 主 要开 展
3 . 2 河道砂体刻画及水平井部 署 : 扶余油层储层以河流一 三角 横纵 向变化 快 , 相互 交错 叠置 , 单河 道厚度 仅 3 m 一 隙) 为 通道 , 幕 式 向下 排运 到扶 余油 层 ; 由于 储层 较致 密 , 孔 喉 洲砂体 为主 , m、 宽 度小于 l k m, 储层预 测难度 大 , 水平井 部署 钻遇率难 以保 狭小 , 油 受到 的浮力小 于界面 张力 , 浮力 无法驱动 油的运 移 ; 随 5 支撑水平井钻探。 埋深 和 生烃 增加 , 进 入储 层 的油 在超 压驱 动下 , 以活塞 推动 方 障。因此需要形成河道砂体刻画配套技术, 3 - 3致 密油能量补 充 : 目前致 密油 采用枯 寂式开采 , 水平井 式将可 动水和弱 束缚水 向下和 向 凹陷周边排 挤 。 后期 能 力降低较 快 , 产 量 急剧 下降 , 需 要开 展早 期蓄 能式 压裂 2勘探现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