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运动之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大气运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大气运动

一、(了解)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1、大气的组成组成作用干洁空气氮气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氧气生物呼吸、主要的氧化剂微量气体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O3可以吸收紫外线水汽可产生天气现象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的厚度与对流运动的强弱有关,地面温度越高,对流运动越强,对流层的高度越高,因而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

在空间上,低纬>中纬>高纬;在季节上,夏季>春季。

秋季>冬季。

二、逆温现象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但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海拔越高气温越高)(1)逆温的形成及消失过程a)图①为对流层正常气温垂直分布状况。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冷却快,贴近地面的大气也随之降温。

b)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②)。

c)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层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③)。

d)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层便自下而上逐渐消失(图④、图⑤)。

(2)逆温的类型3、逆温的影响有利方面:①逆温的出现阻碍了空气对流,因此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时,有利于飞机的飞行。

③与其他天气现象一样,逆温可以被当作一种气候资源加以利用。

例如,在我国新疆伊犁河谷,逆温出现在10月至次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有效地提高了冬季谷地的温度,使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以免受冻害等。

不利方面:①逆温时大气结构比较稳定,容易加重大气污染。

②对天气的影响:容易产生大雾等不利天气。

③对交通的影响:能见度降低,地面湿滑。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①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B地面长波辐射。

(2)两大过程①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热力环流的定义,娴熟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

2.把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难点】把握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热力环流的过程。

【教学过程】典故导入:老师叙述典故:有一个很古老的故事,山谷住着一个卖臭豆腐的老汉,山腰住着一个烧炭的老翁,然后有一天这个卖臭豆腐的老翁就去衙门状告这个烧炭老板说他的烟气熏的他睡不着觉;烧炭的老翁一听就不愿意了,说老汉的臭豆腐熏的他白天吃不下饭。

县令听后,感到茫然,就让两人互换一下,烧炭老翁去山谷,让卖臭豆腐老翁去山腰,可是烧炭老翁又不干了,他说山谷夜晚雨水偏多,不利于烧炭。

这时县令更是一头雾水,这些都是由于什么呢?提问:同学们思索一下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同学:1.认真思索后乐观答复老师所提问题;2.熬炼自身口头表达力量。

新课讲授:老师: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大气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当A地接受热量多,B、C两地接受热量少时,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于是空气从气压高的A地上空向气压低的B、C两地上空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向外流出集中后,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这样近地面的空气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同学:初步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以及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简洁小结:老师:导致热力环流的根本缘由:地表存在冷和热的差异。

也正是由于地表的冷热差异,才导致空气发生上升或者下降的运动,使得高空的气压有了上下之分;同样的,近地面的气压也有了上下之分;高空和近地面之间消失了水平方向的气压差,进而产生了空气在水平方向的运动同学:对于新课讲解内容与此内容联系记忆。

实例讲解:老师:同学们,经过刚刚的学习信任大家对象征的热力环流已经有了肯定的了解。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2《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2《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

《大气运动》教学设计课标:热力环流和风课标内容解读:(目标细化)运用图标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风的形成过程,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思维模糊,概念混淆。

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活动视频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原理、总结规律的能力。

4.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教学过程:一、实验活动视频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实验活动,观看实验中的烟雾怎样运动,从而导入新课二、目标展示,让学生一起细读本节学习目标。

三、讲授新课1、要达成以上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检查大家预习情况,并补充气压、等压线、等压面的知识。

2、让大家背着知识行囊开启本节课的探索之旅。

结合导学案及课本,大家有四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探究一热力环流的形成。

第一个问题:地面受热均匀,大气有无明显运动,等压面怎样分布第二个问题:等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首先怎么运动第三个问题:大气的垂直运动会引起高空大气密度发生怎样的变化?气压呢?第四个问题:大气在水平方向怎么运动?总结:大家整理思路,相互描述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第六个问题:观察大屏幕,观察等压面发生的怎样的变化?第七个问题:(1)大气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吗?(2)高压的数值一定高于低压的数值吗?小试牛刀,练习本问题。

第八个问题: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实验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分析:同学黑板画出海陆风、城市风示意图,并进行解释现象。

城郊之间也有热力差异,形成城市风,看下面两个小题:通过小题加强对城市风的理解。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一 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必修1(大气运动)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一 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必修1(大气运动)
(老师活动:师巡视,并请一同学上黑板画热力环流图
请另一位同学展示理想状态、高空、近地面的受力情况。
看大屏幕,交流自己ຫໍສະໝຸດ 的预习。培养良好的预
习习惯
和方法
了解学
生的预
习情况
互动
探究
互动
探究
互动
探究
互动
探究
过渡:各位同学请注意。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几乎是中学阶段我们解释大气运动的唯一的原理。热力环流是如何形成的?请大家看热力环流的演示实验。
师:同学们先结合预习,自主思考1分钟。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请思考。
师:(1分钟后)时间到,请同学们小组交流2分钟。为了提高讨论的效果,请同学们都站立讨论。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前面的同学转身,面向后面。
(师巡视知道,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师:(2分钟后)时间到,请各位同学做到自己的位子上。大家讨论的很好。我们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结合示意图给我们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的理解。在等压线图中如何判断风向。
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手段:教材文字、插图等,学案,多媒体等
(二)主要教学方法: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为主的活动
学生为主的活动
设计意图
兴趣
导入
PPT课件播放:学生教材、学案的进行预习情况的图片展示,背景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播放。
计了以下思路:
课前:学生利用课本、市高中新课程学案、预习补偿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课上:结合预习并利用热力环流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确热力环流中空气的运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空气运动的原因并反馈,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在学生预习并思考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完整、形象演示形成过程。让学生真正理解热力环流并能学以致用。借助模型,从等压面转换到等压线。分析风向在等压线中与各力的关系,总结出等压线图中判断风向的基本方法。通过以上的生生、师生交流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升。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教学设计]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所以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准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所以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水平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实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

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因为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所以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理解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因为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世界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有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有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气的运动形式和特点,掌握大气环流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能够解释大气的运动原理,分析大气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兴趣,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的运动形式和特点,大气环流的基本知识。

2. 教学难点:大气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和解释。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如气象要素、气候类型等,并提问:“你们觉得气候是如何形成的?”引发学生对大气运动的思考。

2. 概念解释(15分钟)解释大气运动的概念,包括大气的水平和垂直运动。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3. 大气环流的形成(30分钟)3.1 热带风系统介绍热带风系统的形成原理,包括副热带高压带、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西风带。

通过图片和动画,让学生了解热带风系统的运动规律和影响。

3.2 中纬风系统介绍中纬风系统的形成原理,包括西风带、副高带和副低带。

通过实例和气象图,让学生理解中纬风系统的运动规律和影响。

3.3 极地风系统介绍极地风系统的形成原理,包括极地高压带和极地低压带。

通过图表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极地风系统的运动规律和影响。

4. 大气环流的影响因素(30分钟)4.1 地球自转和倾斜解释地球自转和倾斜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包括科氏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通过实验和模拟,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倾斜对大气环流的重要性。

4.2 地形和海洋介绍地形和海洋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包括地形的阻挡作用和海洋的调节作用。

通过图片和案例,让学生了解地形和海洋在大气环流中的作用。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来检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如大气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等。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动画和气象图,直观地呈现大气运动的形式和特点。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备课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备课教案

《大气环流》备课教案学习目标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2.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一、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的概念:具有①________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单圈闭合环流(1)形成条件:地球表面②______,不考虑地球③______的影响,仅是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的影响。

(2)环流名称:赤道与④______间的闭合环流。

3.三圈环流(1)成因:主要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及⑤____________的影响。

(2)类型4.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气压带(2)风带(3)季节移动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气压带较?______。

2.北半球(1)特点:气压带相对?______。

(2)原因:陆地面积____,__________差异明显。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表现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________区。

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________区。

三、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分布赤道低气压带__________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赤道两侧南北纬10°范围内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南北回归线至纬度30°之间的地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__________气候夏季__________,冬季__________纬度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西风带__________气候全年__________纬度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基础达标练考查点1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读下图,回答1~2题。

1.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③地表热量分布不均④地转偏向力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正确反映c气压带两侧大气运动的是()考查点2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3.读“某地区1月份的海平面等压线图”,回答下列各题。

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课外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以“大气环境保护”为主题,各组办一份地理报。
目的:
1.在校园内设置一个环境保护专栏。
2.为后面学习“大气环境保护”做准备。
(多媒体展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画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形成示意图。
2.地球有公转
三圈环流中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位置并不是固定的,由于地球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多媒体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2)写出7月份北半球各地高、低气压中心名称:北大西洋______;亚欧大陆______;北太平洋______。
(3)写出1月份北半球各地高、低气压中心名称:北大西洋______;亚欧大陆______;北太平洋______。
教学活动4
小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基本了解到影响大气环流的主要因素。同时同学们也提到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大气环流。那么,现在全球的大气环境问题都有哪些呢?同学们可以收集相关的资料,办一份以“大气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地理小报。
(三)季风环流
3.地球表面有海陆之分
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会影响海陆的气压分布。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的高、低气压中心。
(多媒体展示:全球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全球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2.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资源
1.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高中地理_大气环流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大气环流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大气环流教学设计本节采用非常规的教学思路,大胆对某些课标要求的内容进行取舍,突出了以下三,个特点:一强调过程:本节内容一开始就设定三个假设,通过逐一的否定,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才能得以体现。

而且通过不断否定,将更完善,更复杂,更实际的大气环流变得顺遂通达,浅显易懂。

二指导方法:求理求图求过程是本节内想要传授的学习方法,求理求图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有效方法,求过程要求学生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思维导图,易化繁为简,抓住事物本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知识:学习大气环流主要需要两个基础知识。

一是热力环流,二是地转偏向力。

热力环流是学习大气环流的出发点,再加上地转偏向力,便出现了知识的增长点。

由单圈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气候的问题便得以解决,而气候又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不可忽视,其实简单的东西不代表容易,从而强化基础的重要性。

另外,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所有的设计宜浅进浅出,但两个浅字都不代表容易。

学情分析本节课实际为高二文科班会考复习课,因为学生基础较差和理解能力不是很强,名为复习实际和新课差不多,但又不能完全上成新课,所以就设计成以课本知识为线索,特别是课本上的图为线索,进一步构建原有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继续用教材去学,从而适当加大课堂容量,以满足会考复习的要求。

设计的练习必须非常基础。

以掌握最基础的,最基本的知识为目的。

效果分析基本完成所设计的内容,达到预期的效果,各环节连接较好,,重点地方以读屏形式出现,教学效果真实,再现真实版的课堂教学。

不足之处是教师学生都有些紧张,语言不够精炼,以至于某些环节不够紧凑,结尾有些紧蹙。

大气环流教材分析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课本一开始就提出大气环流的重要性,掌握大气环流的规律,是了解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基础。

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平衡,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之一。

本课主要讲述最典型的两种环流形式: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引言大气热力环流是指地球大气中的水平气流运动,它受到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影响。

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和特点对于理解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将以大气热力环流为主题,设计一节关于大气热力环流的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大气运动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地球大气环流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3. 理解大气热力环流与天气和气候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1. 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a. 大气热力环流是地球大气中的水平气流运动,是由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引起的。

b. 地球赤道附近的太阳辐射强烈,导致空气被加热膨胀,形成低压带。

c. 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较弱,空气冷却收缩,形成高压带。

d. 大气热力环流由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中纬度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组成。

2. 地球大气环流的基本类型和特征a. 赤道附近的大气环流:赤道低压带,空气上升,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b. 副热带高压带:空气下沉,形成沙漠气候。

c. 中纬度低压带:气流汇聚,形成温带气候。

d. 极地高压带:空气下沉,形成寒冷的极地气候。

3. 大气热力环流与天气和气候的关系a. 大气热力环流决定了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和季风现象。

b. 热带气旋和西风带的形成与大气热力环流密切相关。

c. 大气热力环流是导致天气变化的重要原因,如季节交替、气候异常等。

四、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和示意图,向学生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实例法: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季风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热力环流与天气和气候的关系。

3. 实验法:利用模型或实验装置,模拟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和特征,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操作,提高学习兴趣和深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季风现象,激发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兴趣。

2. 讲解:向学生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重点强调地球赤道附近的太阳辐射强烈和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较弱的原因。

大气环流教案

大气环流教案
因而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热力环流极地与赤道间的热力环流极地与赤道间的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季风环流东亚季风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南亚季风受热不均高低纬度间受热不均同时考虑地球自转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考虑海洋与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的改变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跟不上新形势的需要工作标准不高唱功好做功差忽视了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10、(动画演示30º--40º大陆西岸的环流条件)
30º--40º大陆西岸地区冬季受影响,温和湿润;夏季受控制,炎热干燥,是气候。
11、填空:
赤道地区因终年高温多雨;副热带大陆内部和西岸因
是热带沙漠,副热带大陆东岸因和作用降水丰富;中纬度地区因
降水丰富;两极地区因
降水稀少。
1、邻近学生之间交换答案,检查;
5、阶段总结: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受热不均;
受热不均引起热力环流;
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推动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
高空风向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风向还受摩擦力作用,与等压线斜交。
6、请按要求画出下列各图中各点的风向:
A:高空风向、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B:高空风向;CDE:标近地面风向;
7、请绘制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的水平风向示意图(即绘制图中各点的近地面风向),并简短描述它们的水平气流特征。
大气环流:
(第二课时)
1、概念讲授:大气环流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高低纬度之间因热量差异而形成环流,若只考虑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则该环流就是一个简单的热力环流!
③季风的主要成因是
这样形成的季风在最典型;除此之外,也是季风的重要形成原因。

【地理】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地理】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教学目标〗:(一)单元教学目标1、说出大气的组成和大气垂直分层的特征,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对大气的影响。

2、知道并说出大气受热过程及其相关地理现象。

3、绘制并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能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4、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理解三种力对风向与风速的影响。

(二)课时教学目标1、绘制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描述大气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2、简述大气热力环流中气温、气压、气流之间的关系。

3、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地理现象。

三、〖重点难点〗1、简述大气热力环流中气温、气压、气流变化的关系。

2、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地理现象。

四、〖教学时间〗:2022年10月28日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演示法六、〖新课讲授〗(一)导课:图片导课(空调、暖气),空调使室内每个角落凉爽是通过传导作用实现的吗,不是,是通过冷空气的运动实现的,暖气使室内每个角度都温暖也不单单是热传导,还有是暖空气的运动实现的。

空调通常安装在上部,暖气通常安装在下部,我们看看通过今天学习大气热力环流能否解释这一现象。

(二)新课:展示:学生回答“问题学习工具单”中“预习评价”中的三个问题,(设计意图:了解本节课学习的主体知识)演示实验: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大气受热如何运动,遇冷如何运动及环流是什么形式。

教师演示实验,同学们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使同学们直观的了解大气运动)讲解:教师讲解大气热力环流过程(补充气压和等压面概念)低压高压低压高压低压高压B (冷) A (热) C(冷)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设计意图:本部分知识点涉及知识面比较广,逻辑性、抽象性强,学生理解较难所以教师要重点讲解这一知识点)转折:大气热力环流中有很多规律反应出气温、气流、气压之间的关系讨论思考:同学们结合以下五个问题探究气温、气流、气压之间的关系1、近地面气温和空气垂直流动的关系?2、近地面气温与气压变化的关系?3、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变化与高空气压变化的关系?4、水平方方向上气流怎么运动?5、近地面气温高地区等压面如何变化(上凸或下凹),气温低地区气温如何变化(上凸或下凹)?同学们小组讨论完成,并派代表回答并讲解。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运动》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运动》教案

课题:大气运动第一课时: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说课稿)(配合中国地图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第1册)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大气运动》位于教材的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这一节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和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本节课主要讲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奠定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我将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风的方向。

2、方法能力目标:教会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习方法;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风的形成过程。

2、难点: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3、处理方法:通过让学生亲手绘制热力环流图来掌握教学的重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来突破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的影响这一难点。

二、教学方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1、情景设置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主线,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大气运动》地理教案《大气运动》地理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最新范文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最新范文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最新范文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最新范文【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教学设计]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A组导学内容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演示,相互间合作学习完成A组导学内容.过渡: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转.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思考地球自转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什么影响?B组导学内容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讲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之后,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完成B组导学内容中的2~3题.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起来,导致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3.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讲述:北纬30°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附近~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东北风风向常年不变,就好像一个人很守信用,因此,这个纬度带被命名为东北信风带.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而北纬30°附近~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中纬西风带.讲述:北纬60°(极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极地东风带.4.自北纬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思考、讨论.时间推移到18世纪,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观测证实,银河系是范围有限的恒星体系,并建立了银河系的天文体系,从而将人类认知的宇宙范围拓展到星系级别.之后,随着科学继续发展,技术不断进步,人类的宇宙范围观念也日渐扩大.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分光仪、射电技术的成熟,人造卫星、探测器等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使天文观测的尺度大大扩展,达到上百亿年和上百亿光年的时空区域.这里的光年是一个长度距离单位,它是指光在一年中所传播的距离,我们知道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0万km/秒,照此计算,1光年约为94605亿km.那么,能否说宇宙的范围大小就是这百亿光年呢.显然不行,这里所指的是目前我们所能观测到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认识的宇宙范围一定会继续扩大.我们在前面讲过,宇宙是物质的世界,那么宇宙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物质的东西,总有个外化的存在形式.例如,人的外化存在形式就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体”.仿此,宇宙(天)的物质存在形式就是一个个的“天体”.就像我们人体有高矮胖瘦的体态差异,黑白黄褐的肤色差异,男女老少的性别、年龄差异等等方面的差异一样,天体在大小、质量、光度、温度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别,这就是天体的多样性.天体的多样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在晴朗的夜晚,我们可以用肉眼看到:星光闪烁的恒星(这是一种能够自行发光、发热的天体)、轮廓模糊的星云(主要成分为H,呈云雾状),这两种天体是宇宙空间中最基本的天体.还有较明显位移的行星(绕太阳[恒星]运转、反射太阳光线)、以及有圆缺变化的月亮、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巴的彗星.此外,在宇宙空间中,还有一些我们单凭肉眼看不见的天体,比如一些星际气体和尘埃,以及人类制造发射到宇宙空间的人造天体:如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空间站等.(边引导学生看图讲解边板书)3、宇宙的物质性(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2)天体的多样性自然天体:恒星------星光闪烁(自行发光、发热)星云------轮廓模糊,主要成分为H,呈云雾状)行星------移动(绕恒星运转、反射恒星光线)卫星------月亮(地球的卫星,有圆缺变化)流星------一闪即逝彗星------拖着长尾巴星际气体和尘埃人造天体: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空间站等这里有一点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天体是指存在于宇宙空间(星际空间)的物质.因此,掉落到地面的陨石、陨铁等就不能被称为天体.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个天体,但地球的一部分或附属部分就不能称为天体,如地球大气、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等.我们前面讲过,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这就是宇宙的运动性.根据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天体只要有了质量,就会相互吸引.而如果天体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绕转,就形成天体系统.那么是否所有的天体都属于天体系统呢?不,只有那些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绕转的天体才能称为天体系统.目前,人们将认识到的天体系统,从小到大排列,分为以下几个层次:月球绕地球运行构成地月系,九大行星及其卫星以及流星、彗星、小行星和星际气体和尘埃等构成太阳系,太阳系又和跟太阳系相似的其他一些恒星系构成银河系,而银河系又和河外星系(简称星系)共同构成总星系──这是目前我们所观测到的宇宙的范围.讲了上述的内容,同学们不免要问:宇宙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这就涉及到宇宙的起源及演化.关于宇宙的起源,我国有盘古开天劈地的传说,西方则有“上帝创造宇宙”的信仰.我国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是这样的:“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盘古出,而天地分,阳清者为天,阴浊者为地……盘古日长万八千丈,天日高万八千丈,地日厚万八千丈.”这与我们现代天文学家所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在思想上十分接近.宇宙大爆炸的观点认为: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此时,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由于高温,这些物质极不稳定.在150亿年前的某个时刻,宇宙突然爆炸膨胀开来,这些物质迅速向外辐射出去,刹那间,宇宙空间扩大了1029倍,温度亦随着宇宙的膨胀而迅速下降.当温度下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或衰变,或与质子结合成重H(氢)、He(氦)的原子核,原子核继而捕获电子,早期化学元素开始形成.当温度继续下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弱,此时,宇宙主要物质是气态的,之后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期间,也有一些已经形成的恒星爆炸成星云或进一步塌缩为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以及膨胀成红巨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宇宙.因此,我们说宇宙中的天体不是同时形成的,各自都有其发生、发展、衰变的历史.作为整体的宇宙,也经历了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的演化.4、宇宙的运动性(1)天体系统:天体相互吸引又相互绕转天体系统层次:(见文中)(2)宇宙的演化: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Ⅲ、课堂小结:今天我们暂时讲到这,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进一步学习“宇宙中的地球”部分.请同学们做好预习,并着重掌握前面所学的各种天体的特征以及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来源:原创作品)讲述: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副极地低压带.5.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C组导学内容1.全球近地面共分为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思考、讨论,从而找出分布规律:南北对称、相间分布.过渡: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让我们把假设情境进一步接近实际情况来设定.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思考假设的含义:考虑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D组导学内容总结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板书: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质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要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板书设计]2.4全球性大气环流一、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附:对高中地理观摩课《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的分析:《大气环流》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重点合难点,它是气候类型的原因与分布、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等地理现象的主要原因.对大气环流的学习和掌握关键是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立体的空气运动图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气运动和高空空气运动,又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更好地加以运用.学生主体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两个突破点:1.运用素材库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周老师使用素材库中的《大气环流》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课件运用动画的形式把教学中单纯用语言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2.学生主体参与,突出了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周老师根据教材,挖掘内涵,提出了导学内容,再结合课件演示内容,让学生观察、动脑、思考、研究、讨论,由学生总结、表达得出结论,再由师生共同总结,这种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法,效果优于其他形式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提倡的.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1.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由简入繁、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步骤.2.课前的复习提问设计巧妙.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绘制热力环流的方式来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内容,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的下笔顺序反映了他对热力环流的认识是否了然于胸,下面的学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错误同样反映了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通过大气环流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来引入大气环流,由简入繁,过渡自然,不留痕迹.3.不直接将大气环流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在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理解清楚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大气环流的概念.这种方式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更自然、更积极.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4.了解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关系.能力目标: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德育目标: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教学重点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教具准备:投影仪(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2.4全球性大气环流”(板书)新课教学: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本节课主要讲述典型意义的两种环流形式: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三圈环流.一、三圈环流(板书)为了简化起见,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如图.1.全球大气运动——单圈环流(板书)但实际上赤道与极地间的这种闭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三圈环流.2.全球大气运动——三圈环流(板书)由于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此时仍然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说明此时大气运动情况.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画箭头①),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 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1)低纬环流(板书)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 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2)中纬环流(板书)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3)高纬环流(板书)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投影图)7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的风带为: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问: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所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读图2.17).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承转: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二、海陆分布与大气环流的影响(板书)请同学们先读图2.18“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和图2.19“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分析一下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特点?从图上可以看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基本上沿纬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而北半球气压带则断裂成块状,特别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为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问:为什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南北半球的气压分布有这样的差异?投影世界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对照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就可以看出这是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显著增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的缘故.问:海陆性质不一样又是怎样影响气压分布的?在河里或海、湖里游泳的人,都有这个体会.盛夏的中午,如果你躺在岸边沙滩上会感到热乎乎的,而在水里却是温和的;冬季恰好相反.这主要是因为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大的缘故.在同样的太阳照射条件下,海水温度变化比陆地要缓慢得多.夏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高得多,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低得多,形成冷高压.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具体的气压分布情况,请同学们再来看图2.18和2.19.从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可以看出,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热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的亚速尔高压.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副极地低压带也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控制范围最广.亚欧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这就使副极地低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冬、夏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气候有着重大影响.这些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异常.同学们课后要阅读“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了解一下副高对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会引起我国哪些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等情况,从而认识规律,认识自然.综上所述,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投影片)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情况,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那么下面我们来学习季风环流这部分内容.。

大气运动课程设计

大气运动课程设计

大气运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压力、气温、湿度等对大气运动的影响;2. 学生能描述全球大气环流的主要模式,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3. 学生能解释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如台风、暴雨等天气现象的产生。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大气运动和气压分布;2. 学生能运用气象数据预测天气变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学生能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方法,探究大气运动现象,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大气科学产生兴趣,树立保护环境、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意识;2. 学生能认识到大气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关注气候变化的社会责任感;3. 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领域,涉及地理、物理等学科知识,以实践探究为主。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八年级,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科学探究能力,好奇心强,善于合作。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1. 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大气压力、气温、湿度等影响因素;-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的运动》2. 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四节《全球大气环流》3. 大气运动与天气现象:台风、暴雨等天气现象的产生及影响;-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五节《大气运动与天气》4. 实践探究活动:- 活动1:运用地图、图表分析大气运动和气压分布;- 活动2:运用气象数据预测天气变化;- 活动3:设计实验,观察大气运动现象。

5. 案例分析:结合当地实际天气情况,分析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因素;第二课时: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及其特点;第三课时:大气运动与天气现象的关系;第四课时:实践探究活动及案例分析。

全球性大气环流教案(新)

全球性大气环流教案(新)

全球性大气环流教案一、课题名称全球性大气环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大气环流的含义和作用;理解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和分布;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实际,是简化复杂问题,探索其规律的重要方法;通过绘制三圈环流图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通过阅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培养学生研究地理现象的科学态度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法、绘图法、启发法六、教学用具教学插图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就是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地面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可以发生在大区域,也可以发生在小区域,我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想一下在全球高低纬之间是否存在这样的大气运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板书】:2.4全球性的大气环流【讲授新课】:学生阅读课本37页,回答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板书】:一、大气环流【学生回答】: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的作用是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板书】:1、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引入】:大气环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三圈环流,一种是季风环流,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一下三圈环流。

【板书】:二、三圈环流【启发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热力环流,它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答地表受热不均),假设地球表面均一,全是海洋,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且太阳直射赤道,联系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想一想根据这些假设条件,全球会发生怎样的大气运动。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3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3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第1讲大气的运动知识体系大气环流的内在联系分析考点1热力环流1.在图1中补充箭头方向和气压。

2.原理:地面冷热不均3.在图2中画出高空等压面,写出地面冷热分布。

4.完成常见热力环流图。

考点2天气系统在图3中画出各点风向及雨区位置(用阴影表示),并判断锋面性质。

大气环流1.下图为“大气运动示意图”,M线代表地球表面,据图回答(1)~(3)题。

(1)若图表示热力环流,则 ( )A.丙处气压比甲处高 B.甲处气温比乙处高C.丙处气压比丁处低 D.甲处气温比丙处低(2)若图表示大气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 ( )A.③气流比较湿润 B.④气流给我国夏季带来丰沛降水C.甲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D.乙处高压的形成与②气流有关(3)若图表示亚洲东部夏季季风环流,则 ( )A.甲处是海洋,乙处是陆地 B.乙处天气以晴朗为主C.①气流较③气流湿润 D.④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2.材料一:北京晨报2010年10月7日报道:今后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有望强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

材料二:下图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1)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

(2)结合图示资料,并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在图中绘制气流方向。

(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

(4)为了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影响,计划对钢铁厂从甲处搬迁到乙处,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否合理?试说明理由。

天气系统3.(2011·浙江文综)读下图,由于气压高低的变化,使杭州四季呈现多变的天气现象。

下列天气图依照春夏秋冬季节的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①②④③ D.③②①④4.(2011·北京文综)下图为某日中国东部一条经线附近地区的天气状况示意图。

该日最可能出现在A.1月 B.4月 C.7月 D.10月5.下图为“某天气系统图”,回答(1)~(2)题。

(1)此时图中A.城市被高气压控制,天气晴朗B.a地大风降温,并可能有降水C.c地刮西北风 D.b地雨过天晴(2)下图中沿甲乙线所作的天气系统垂直剖面示意图正确的是6. 读“某国家沿海地区及夏季某日气象资料统计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大气环流说课稿

大气环流说课稿

《大气环流》说课稿新登中学王超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全球性大气环流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之一,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本课内容在大气环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其影响贯穿于整个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2,教材思路:全球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理解它们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二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三圈环流是假设地球表面均匀情况下的理想模式,实际上气压带和风带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并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还应了解海平面气压和风的实际情况,以使理论联系实际.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还随季节作周期性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这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认识.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名称,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分布的影响.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三圈环流"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通过观察"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3)情感目标:学生认识到事物是有规律联系在一起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4,教学重难点:重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以及季风环流的形成等.难点: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而南北移动.二,说教法1,总体策略采用化繁为简,有易入难的策略.运用这一策略进行大气环流的教学,可以化解学生的思维障碍,突破教学难点.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种"抽象—建模"的思想方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节课内容抽象,且理论性极强,针对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感性认识,形象思维较强,而理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教学中运用形象直观教学法,将抽象的,静态的理论知识通过多媒体手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动态画面,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并结合动画设计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3,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讲解法,口诀小结法等三,说学法1,学生情况的分析:受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之中,高一学生理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差,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故教学中运用动画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利用地理小故事质疑,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变被动为主动.2,学法引导: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设计:活动1: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热力环流原理,以及大气运动受力的情况,构建单圈环流模式,并分析单圈环流是否能够存在,为三圈环流的形成埋下伏笔.活动2:通过自己亲手绘制三圈环流模型,搞清楚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这个活动适合边讲边做,提倡做的时候口中"念念有词".活动3: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活动设计.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这是完成下面内容的基础.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冬,夏季大陆上空气柱的气流运动情况,并把气温—气流运动—气压三者的关系梳理清楚,为第三题作准备.第三个问题是关键问题,在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大陆出现了高压中心;在副热带高气压带上,大陆出现了低压中心,于是可以看出带状的气压带被切割开来了.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很容易理解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了.四,说教程【引入新课】实例引入.围绕地球的大气,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着,不仅运动形态繁多,而且它们的活动规模,活动时间,发展变化规律也各不相同.请大家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列出它们的名称(例如季风,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龙卷风等).有一种全球尺度的大气环流,反映了大气运动的基本状态和变化特征,并制约着这些规模较小的气流活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大气环流.【学习新课】出示目标大气环流的概念,形成,作用.一,大气环流的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二,大气环流的形成指导学生边画图,边理解.为此,采用以下教学程序:1,假设条件"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均匀".也就是只考虑赤道与极地间的冷热差异,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1,学生会在上节课学过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很容易实现知识的迁移,完成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图.2,假设的条件与前提是"考虑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不考虑实际地球表面的海陆差异".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完成低纬环流的绘制,要把它讲清楚,讲透彻.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要做的是课前准备好学生制作;讲清绘制的具体要求;绘制过程中随时纠正学生反映出的问题;最后组织学生用自己绘制的模型回答问题.问题1: 低纬环流圈的高空气流为什么只能到30°纬度而不能继续往南或北运移问题2: 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后,哪支气流上升问题3: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3,小结三圈环流,将学生的注意力从集中在三圈环流的全部到近地面部分,总结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等. 4,对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课件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分析和教师自行设计教学课件动态演示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得出移动的规律.5,对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的教学,采用下述教学策略.(1)总结上面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和风带,尤其让学生回忆三圈环流产生的前提和条件"地球表面均匀".教师提出问题:将地表的不均匀如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气压带和风带会如何变化也就是海陆的差异会使带状分布的气压带风带如何变化(2)引导学生按步骤分析,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3.对于问题"冬季,大陆与海洋相比较,哪里的气温低哪里的气温高夏季呢 "教师要有一个铺垫,即同纬度的大陆与海洋相比,陆地热容量小,海洋热容量大,相同的太阳辐射使陆地气温变化大,海洋变化小,相比较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比海洋高.这个问题的答案学生感性上知道,教师可以从理论上给以说明. "活动3"的第2个问题是关键步骤.这个步骤如果学生自学有难度,可在教师下引导完成.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气温的高低是原因,其直接的结果是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而空气垂直运动的直接结果,是近地面气压的高低.这一点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给予重视.(3)教师结合图"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进行对比分析,建立起气压中心随季节变化的概念及掌握变化的规律.三,大气环流的作用促进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影响全球气候.【板书设计】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单圈环流大气环流形成: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季风的形成作用:促进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课堂练习】:【课后小结】这节课的内容难点比较集中.难度存在于几个方面:一是空间跨度大,二是抽象,三是运动形式比较复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务必注意多利用图,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复杂的地理事物分解,把握从简到难,从单一到多个,从纯理论到实际这样一个分析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运动之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即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的关系等分析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而大气环流(大 气运动)又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 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本节内容在该单元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很少接触地理概念,基础较差,再加上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 立体几何的知识, 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 因此在教学时要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循序渐进、前后呼应,化繁为简,层层推进,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 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力的影响, ,在 30°N 附近上空堆积。在近地面,大气从 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形成低纬环流。 (二) 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而向北的这支气流继续北
上,与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北纬 60°附近相遇, 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 形成了副极地上 升气流。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南北。构成了中高 度纬度环流圈。
[练习](略) [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绘图、板图、多媒体课件演示和学生 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
制作模型的方式, 将三圈环流的形成、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合。 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规律, 化解了知识难点。 2、本节课在教法设计上,通过教师的引导、演示, 使学生得到启发,自主发现三圈环流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深入理解知识的目的。 从学法上来看, 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理解和牢固掌握 本节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合作探究、表达、练 习,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对新知进行思考、推理,从而 得出结论,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板书设计] 大气环流 一. 概念
增强知识的趣味性。
[活动] 制作简易三圈环流模型
讨论, 合作探究促使学生运 用已学知识来探求新知,
[小组讨论]高气压控制下的天气与低气压控制下的天气 有什么不同?
S 900
600
300
0
0
300
600
900
N
呼应课前问题
[思, 检查效果, 形成性评 价。

极地高压 带 副极地低压 带 中纬西风 副热带高压 带东北信风带 赤 道 低 压 带
学以致用,类比画图 培养学生绘图能力加强对 本部分知识理解
[学生活动]1.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 2.画出各个风带的风向。 简单有效的记忆和判断方 [课件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法,
[规律小结]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制。 教学方法与策略 讲述引导、读图分析、课件演示、归纳总结。 创设情境、问题设疑、活动参与、合作探究。 学习方法 讨论、绘图、读图、观察、制作模型、练习。 教具、教学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圈环流模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北京时间 2011 年 3 月 11 日 13 时 46 分, 日本 故事激趣,制造悬念。 发生里氏 9.0 级大地震。据人民网报道,在 2011 年 3 月 19 日上午,我国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称,我国还 未检测到日本核辐射物质;美称已经检测到日本核辐射 物。 [思考]为什么美国检测到了核辐射物质,而距离日本更近 点明课题。 的我国没检测到? [导入新课]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大气环流、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动态观察, 培养学生的空间 规律。 [讲解]大气环流的概念、特点 [活动]观看课件大气环流过程 [思考]1、 在不同纬度大气做什么运动?2、 大气在高空与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用 近地面的流向是怎样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过程: (一) 低纬环流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受地转偏向 图、 分析能力。 理解三圈环 流的形成过程。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分布。 运用有关图像和课 件等材料归纳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提高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和空间想象能力。 2 过程和方法 通过绘制和观察三圈环流图、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及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的方 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辩证的、科学的、动态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学会理论联系实 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气压带风带形成、分布规律。 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示意图的绘
气压带
形成
二. 三圈环流 风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