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笔记

合集下载

教育学基础311重点总结

教育学基础311重点总结

一. 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预期的教育结果,是国家,家长,教育机构,教师对培育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

教育目的是教学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

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今年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

二.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建构主义的区别两者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是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

皮亚杰的将建构观称为认知或个体的建构主义。

认知建构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势存在在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华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

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则成为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三. 什么是道德体谅模式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

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

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道德学习。

四. 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的异同点共同点:三者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不同点:三者对学科之间的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

相关课程吧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课程,广域课程将各科教材依性质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教材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

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

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2022年教育学基础课程 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2022年教育学基础课程 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3.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进行研究。教师的专业知识拓 展、专业能力提高和专业情意的发展,都离不开学习和研究, 教师做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
资料来源:阳利平.对“教师即研究者”命题的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10).
第一二节、教教师即师研进究行者 教育研究的优势和素养 优势:
1.教师工作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最了解教学的 困难、问题与需求,能及时清晰地知觉到问题的存在。
第一阶段: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分离和对立
学校教育产生
教师成为“技 术操作工”、 “教书匠”
教育教学问题 成为研究对象
教育研究与实 践产生分化与 对立
专门教育研究 机构及专业教 育研究工作者 出现
课程系统化和 教师教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术 化观念出现
第第二阶段:教师作为“研究者”观念的确立即 研究者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
近几年,尤其是新课改以来,到处都在提教师要搞 科研,教师要做研究者。但是,教师要做什么样的研究 者,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却很少有人认真思考过。
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者”到底如何定位?中小学教师 能否像高校专业教师一样搞研究?这两个群体之间的教 育研究显然是应该有所区别和各有侧重的。教育行政部 门在管理上和督导方面似乎也是简单的“一刀切”,很多 学校更是秉承上级的指示,不断要求教师们科研要上层 次,要从实践研究转向基础理论研究,忽视了学校和教 师自身的条件和特点。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一种由实际工作者在
现实情境中自主进行的反思性探 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 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 与活动的一体化,使实际工作者 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 和解决问题。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 国。但是对“行动研究”认识的形成 起决定作用的是德国著名社会心理学 家库尔特·勒温。

教育学师范专业推荐阅读书目

教育学师范专业推荐阅读书目

一、教育基本知识(一)教育基本理论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靳玉乐.现代教育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5.3.叶澜.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4.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5.扈中平.现代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二)中外教育史6.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戴本博.外国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三)中外教育思想史8.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第1-8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9.吴式颖,任钟印主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全10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四)中外教育实验史10.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11.杨汉麟.外国教育实验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五)世界教育发展:联合国教文组织报告三大报告12.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972年富尔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教育:财富蕴藏其中(1996年德洛尔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二、教育名著1.柏拉图《理想国》推荐阅读版本(1)柏拉图.理想国.顾寿观,译.长沙:岳麓书社,2010.(2)柏拉图.理想国.王扬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3)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5.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6.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7.埃伦·康德利夫·拉格曼.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困扰不断的教育研究的历史.花海燕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8.施特劳斯.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郭振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9.《论语》推荐阅读版本(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7.(2)钱穆.论语新解(新修订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3)南怀瑾.论语别裁.北京:东方出为了有效地调控我校师生的教学行为,充分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使各项常规教学抓好、抓细、抓实,从而促进我校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特建立我校教学常规检查小组,开展教学常规检查。

教育学参考书目

教育学参考书目

一、“教育学原理”部分: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学科学出版社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4、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6、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7、《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8、《教育原理(修订版)》,孙喜亭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9、《教育原理》,袁振国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0、鲁洁,《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11、郑金洲编写的《教育通论》二、教育心理学部分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冯中良、伍新春等编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4、《教育心理学》(教育分支学科丛书)吴庆麟,人民教育出版社5、《教育心理学》,瞿葆奎,人民教育出版社6、《教育心理学》,张春兴,浙江教育出版社7、《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8、《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皮连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9、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三、中外教育史部分1、王炳照等编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孙培青编著,《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4、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袁振国主编的《中外教育史》四、教育研究方法部分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袁振国编著,《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3、李秉德编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4、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5、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6、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教育部考试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注:标黑体字部分为重点推荐书目。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章节题库-第3章 教育目的【圣才出品】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章节题库-第3章 教育目的【圣才出品】

第3章教育目的一、单项选择题1.按照价值取向,教育目的可以分为______教育目的和______教育目的。

()。

A.一元化,多元化B.指令性,指导性C.传统,现代D.个体本位,社会本位【答案】D【解析】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教育目的选择上有两种典型的价值取向,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2.将教育方针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答案】A【解析】1995年3月,全国八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学记》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它所反映的教育目的论是()。

A.神学教育目的论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D.教育无目的论【答案】B【解析】社会本位论是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的教育目的论,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的意思是:当政者,如果想要感化民众,使民众遵守社会秩序,形成淳厚的良风美俗,只有通过教育这条渠道。

这是一种教育目的社会本位的观点。

4.1958年,毛泽东提出“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是指()。

A.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B.教育必须为社会服务,必须为工农服务C.教育必须为工农服务,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D.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必须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答案】A【解析】1958年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学参考书目

教育学参考书目

教育学参考书目一、“教育学原理”部分: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学科学出版社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4、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6、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7、《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8、《教育原理(修订版)》,孙喜亭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9、《教育原理》,袁振国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0、鲁洁,《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11、郑金洲编写的《教育通论》二、教育心理学部分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冯中良、伍新春等编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4、《教育心理学》(教育分支学科丛书)吴庆麟,人民教育出版社5、《教育心理学》,瞿葆奎,人民教育出版社6、《教育心理学》,张春兴,浙江教育出版社7、《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8、《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皮连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9、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三、中外教育史部分1、王炳照等编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孙培青编著,《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4、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袁振国主编的《中外教育史》四、教育研究方法部分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袁振国编著,《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3、李秉德编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4、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5、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6、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教育部考试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注:标黑体字部分为重点推荐书目。

《教育学基础》考试大纲

《教育学基础》考试大纲

《教育学基础》考试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2.课程类别:专业公共基础课3.学分: 24.适用专业:师范教育专业二、课程考试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了解从词源上分析,中文中“教育”和西文中“教育”的含义(2)了解几种教育起源论的基本观点和代表人物(3)了解教育的发展阶段与特点(4)理解“教育”的层次(5)了解教育功能的类型(6)理解教育本质争论的各方的基本观点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了解教育学发展的基本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著(2)了解掌握20世纪6种主要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学术观点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若干理论(1)了解教育万能论、教育独立论、筛选假设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2)理解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具体分析(1)理解掌握并能举例说明政治、经济与教育的关系(2)理解教育与文化、人口的关系3.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现代命题(1)了解现代社会的特征,如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化、多元化(2)能够分析论述教育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概述(1)识记人的发展的基本含义(2)理解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理解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析掌握各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3)会辨析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识记个体社会化的概念(2)理解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的关系第四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教育目的概述(1)识记教育目的的概念(2)了解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各育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分析掌握个人本位目的观、社会本位目的观的基本观点(2)了解人文主义目的观、科学主义目的观的基本观点3.我国的教育目的(1)理解掌握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2)懂得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3)理解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涵(4)理解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应注意的问题第五章学校的产生与发展1.学校的产生(1)了解学校产生的历史(2)掌握学校产生的条件(3)了解几种原始教育机构名称2.学校的发展(1)了解我国古代学校发展的基本脉络(2)理解稷下学宫、书院的特点(3)了解骑士教育的特点(4)识记学制的概念(5)理解并识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及代表国家(6)了解世界学制发展的趋势3.学校的变革(1)理解并识记学校变革的趋势第六章教师及其专业发展1.教师的角色与劳动特点(1)学会批判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2)掌握并能应用现代的教师角色定位(3)理解教师劳动的特点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了解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2)了解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第七章学生及其成长1.学生与学生发展观(1)掌握掌握学生的本质属性(2)理解分析学生的时代特征(3)了解学生的权利和义务2.师生关系(1)了解师生关系的意义(2)理解识记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3)掌握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八章课程1.课程设计的模式(1)了解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2)识记目标模式提出的课程设计必须回答的四个基本问题和两个“筛子”(3)了解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优缺点(4)了解过程模式提出的教师应遵循的过程原则2.掌握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第九章教学1.了解教学的含义2.教学理论的流派(1)了解程序教学、发现学习法、非指导性教学原则的代表人物(2)掌握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的基本要素(3)理解程序教学的优缺点(4)识记发现学习法的含义(5)掌握发现学习法的要素(6)了解非指导性教学的最基本原则和其他原则3.教学模式(1)了解模拟训练学习、个人型教学模式三、考试方式及时间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2.考试时间:120分钟四、试题类型、要求及分值1.填空题(根据前后文的关系,在空格中填入相应的内容,每个空格1分,共10分)2.判断题(判断正误,并在前面的括号中对的打“√”,错的打“╳”。

(纲要版,考前速记)《教育学基础》第三版笔记

(纲要版,考前速记)《教育学基础》第三版笔记

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具有实践性,双向耦合过程,动力性,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与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目的满足职业预备和人文关怀的需要、学校类型多样化、学校教育网络的建立、学校与市场的日益紧密、教学组织形式多种多样等。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和全纳教育的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的类型:(1)作用对象上:个体功能、社会功能(2)功能层次上:本体功能、派生功能(3)功能的表面属性和外部特征: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4)性质上:保守功能、超越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教育目的: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主体对教育活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狭义的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国家或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整体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

广义的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1)从作用上:价值性教育目的、功用性教育目的(2)从要求上:终极性教育目的、发展性教育目的(3)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上: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4)从体现的范围上:内在教育目的、外在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功能:(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类型:(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我国的教育目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说明:所有教育学书籍凭借本人自己的归纳和总结,以简单好记的方式进行归纳和梳理。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和借鉴。

《教育学基础》目录:读懂一本书首先要读懂目录,目录共十二章,可分为三大层面:国家层面: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学校层面: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课堂教学个人层面:教师与学生、学生评价、课程、教师的教育研究概念层面: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社会角度看一、广义的来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比如你看了一场最近热播的电影,你感觉自己升华了,其实就是教育,只不过是这样的方式存在)二、狭义的: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一定的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人的活动。

(说白了就是学校按照国家的要求培养学生,培养出来的学生得是社会想要的)个人角度来看:个体学习或发展的过程。

综合以上,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人的活动。

(意思是通过教育你变成社会人,同时你也得有自己的个性,这样才是完整的教育)(二)教育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一定社会背景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学习者:从事学习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包括形式和内容。

三要素相互独立,不可分割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1、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由非制度化演变而来,由专门人员、机构运行。

非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2、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社会生活生产中的教育学校教育: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教育活动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一)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天、地。

(二)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沛.西能,认为教育的产生来自于动物的本能,种族发展的需要。

教育学考博参考书目

教育学考博参考书目

1.《教育学基础》(第二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现代教育论》(第二版),黄济、王策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教育基础》(第八版),[美]奥恩斯坦、丹尼尔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4.《教育哲学导论》(第二版),石中英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民主主义与教育》,[美] 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高等教育哲学》,[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7.《高等教育理念》,[英] 罗纳德·巴尼特著,蓝劲松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美] 伯顿?克拉克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9.《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曲士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外国高等教育史》(修订版),黄福涛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课程教学与教师发展
1. 帕尔默著(2005)《教学勇气》,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徐碧美著(2003)《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范梅南著(2001)《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北京:教育课程出版社。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2003)《教师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佐藤学著(2003)《课程与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6.泰勒著(1992)《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7.舍恩著(2007)《反映的实践者》,教育科学出版社。

8.帕克、哈斯著(2004)《课程规划——当代之取向》,第7版,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学习者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4.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五、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2.生物起源3.心理起源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1.农业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工业社会的教育: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教育学基础课程标准十二所

教育学基础课程标准十二所

附件二:《教育学基础》课程标准编写指南语文、英语、第4学期2015适用专业修读学期制订时间音乐课程代码课程学时48课程学分3课程类型B课程性质必修课程类别专业对应职业资格证或内容教师资格证合作开发企业执笔人合作者审核人注: 1. 课程类型(单一选项): A 类(纯理论课) / B类(理论+实践)/ C 类(纯实践课)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 / 专业选修课 / 公共选修课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专业通识课 / 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一、课程定位《教育学基础》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是语文教育,英语教育,音乐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

它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个基本问题为主线,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念,帮助学习者观察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发展教育思维,提高教育素养。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并在头脑中构建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能力。

引导学生建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厚的情感体验。

二、课程设计思路教育学要求基础性与时代性结合, 即以专科为学历定位, 准确阐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 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尽可能反映教育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 ; 适切性与发展性统一, 即考虑学习者的特点, 使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和知识容量的多少既能适合专科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程度, 同时又能够激励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努力突破难点 , 从而促进学习者身心的良好发展; 理论性与实践性协调, 即本门课程既是教育对象对教育学理论的系统学习和提高, 同时所学的理论又应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即效作用,可帮助学习者把这些理论应用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中, 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水平。

311教育学基础考研经验

311教育学基础考研经验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的学习建议。

一、 311教育学基础综合参考书目(星号为特别推荐)(一)教育学原理:1、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透明推荐)★2袁振国主编的《当代教育学》(透明推荐)★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4.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说明:以上三本综合起来基本包括了全部大纲上的点,而且是公认的最权威的书目之一。

尤其是《当代教育学》,今年大纲新增的地方很多是取自这本书。

但是每本书都不全,而且每本书上都要很多根本用不着看的东西,所以大家要对照大纲,取其精华。

(二)中外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孙培青编著的《中国教育史》(透明推荐)★北京师范大学吴式颖编蓍的《外国教育史教程》程》(透明推荐)★孙吴的这两本书基本上包括了全部知识点,而且标准答案明显是参考的这两本书,所以有这两本书应该是足够了。

如果有时间,以下两本书也可以看看:王炳照等编写的《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王天一等编著的《外国教育史》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三)教育心理学:1.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陈奇、刘汝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2.吴庆麟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心理学》3.冯中良、武新春等编著的《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4.华东师大出版社《教育心理学》5..《认知教学心理学》吴庆麟,上海科技出版社;说明:以上几本内容都不能全部包括大纲,但各和所长,如果全买的话根本不现实,建议选一两本买来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两个版本,都不错。

(四)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裴娣娜编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白皮的,安徽教育出版社)★2.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3.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4.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5.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说明:第一本裴娣娜的很详细,和大纲符合的很好,如果有这本的话以这本为主。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笔记和习题解答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笔记和习题解答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笔记和习题解答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1.1复习笔记一、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日常用法“教育”的日常用法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二是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三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在这三类用法中,最基本的是第一种用法。

2“教育”的词源(1)西方“教育”的词源:在现代英语、德语、法语中的“教育”一词均起源于拉丁文“ēducāre”。

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2)我国“教育”的词源: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0世纪之前,人们论及教育问题时通常将“教”与“学”分开使用,因此,可将“教”与“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的词源。

3教育的定义一般而言,人们是从以下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②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③更狭义的,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目前学界通用的对教育的准确定义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对这一定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

②“教育”是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教育学教材

教育学教材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王道俊王汉澜1999年版, 2004年重印《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儒德陈琦的《当代教育心理学》《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王炳照《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孙培青《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吴式颖《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裴娣娜311教育学基础综合参考书目:《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儒德、陈琦;《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孙培青;《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吴式颖;《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裴娣娜;补充教材:《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冯忠良、伍新春;《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王炳照教育学考研参考书价位表科目书名作者出版社定价教育学原理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人民教育出版社36.8教育学基础十二校联编教育科学出版社30教育原理孙喜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5现代教育论黄济、王策三人民教育出版社50.4教育学原理叶澜人民教育出版社27.4教育学原理成有信主编河南教育出版社19.8教育概论叶澜人民教育出版社29.1当代教育学袁振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33教育史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8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5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34.2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安徽教育出版社20教育研究方法袁振国高等教育出版社17.1教育心理学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3经典配套书籍:(跨专业必备之一)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人民教育出版社36.8教育学基础十二校联编教育科学出版社30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8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34.2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3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安徽教育出版社20总价222优惠价格177.6经典配套书籍:(跨专业必备之二)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人民教育出版社36.8教育学基础十二校联编教育科学出版社30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5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34.2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3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安徽教育出版社20总价229优惠价格183.2经典配套书籍:(本专业必备之一)教育学基础十二校联编教育科学出版社30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8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34.2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53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安徽教育出版社20总价185.2优惠价格148经典配套书籍:(本专业必备之二)教育学基础十二校联编教育科学出版社30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5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34.2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3教育研究方法导裴娣娜安徽教育出版社20论总价192.2优惠价格153.8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看各种教育学著作,比如有关各种现实的教育现象的,有关教育家传记或教育流派发展的等等,我推荐几本,比如《西方教育思想史》,《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学名著19种》等,这些书看起来比较有意思,不会觉得枯燥或有压力,看的时候注意做好笔记,并抽空经常回顾,这样就在无形中奠定了你的专业背景,有助于你理解和记忆后来的教育学知识。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教育学基础一:[教育学基础]教育学基础试题及答案教育学基础试题一、选择题1、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A、兼爱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3、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学校自古以来就是宣传、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政策路线的有效阵地。

学校又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宣传某种思想,籍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

2、论述说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原则的含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

联系学生的生活、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产中的实际运用等。

第二,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方面要重视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

第三,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第四,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举例说明在德育过程中如何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1)原则的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第一,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第二,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严宽适度;第三,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二:[教育学基础]考研考生备考攻略复习计划为帮助考生复习考研专业课程,理顺考研学习的条理,下面总结多年考研指导经验以及成功考研学员的亲身经历,为广大考研的同学们制定和特编此专业课复习指南,以更好地指导考生专业课学习,顺利通过研究生考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笔记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学习者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上述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

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的形态★(一)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了解二者的概念注意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这个概念。

非学校化社会——起源与20世纪70年代激进主义教育改革思潮,倡导者是美国的伊里奇。

他打出了“非学校化社会”的旗帜,认为近代以来人类所建立起来的以组织化、制度化和仪式化为主要特征的学校体系,在总体上具有压制性、同质性和破坏性,妨碍了真正的学习和教育,降低了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

因此,应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学校化社会,代之以自主学习的“教育网络”,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人人平等、自律自助、愉快交往的“非学校化社会”。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一般的看书了解就可要充分地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有时与长处,最终形成“教育合力”(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注意三方面:1、首先要把握它们所处时代的生产力、经济状态以及上层建筑的特征。

2、农业社会的教育不等于“农业教育”,前者是基本的教育形态,后者是专门的教育类型。

3、三种形态的教育,是建立在前一种形态教育基础上的,彼此是一种历史的连续性。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所有的宗教的观点)教育是由神创造的。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法:勒图尔诺英:沛西·能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根本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

评价:离生物起源说不远,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

但进步的是,认为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一)农业社会的教育1、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基本了解就可)2、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a、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b、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c、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工业社会的教育1、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基本了解就可)2、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与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对应着记忆)a、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b、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c、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d、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1、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需要大致记忆)2、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a、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的目的;学校的类型;学校教育网络的建立;学校市场化;班级授课制的改造;学校教育观念方面的改革。

b、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c、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解释。

生产性——政治性、文化性d、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学龄阶段——人的一生;青少年——所以社会成员。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前教育学时期17世纪以前)(一)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未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

(二)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和思想著作中中国:《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大学》、《师说》等西方: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等影响:1、他们的教育思想指导了当时他们的教育活动。

2、他们的教育思想对后来教育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二、教育学的创立(17世纪到19世纪末)(一)主客观条件:有三个1、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2、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密切关系3、与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分不开(二)创立标志:五个对象;概念和范畴;方法;结果;组织机构。

(三)英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育学》——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书中,1、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2、提出了系统的学科教育思想3、不仅指出了教育应该怎么办,而且努力为教育措施寻找理论依据。

德康德《康德论教育》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

德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 《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不仅论述了教育学的独特性,还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和哲学。

创办了第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此外,还有洛克的《教育漫画》、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三、教育学的发展(19世纪末以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和重要的教育学著作(一)实验教育学(二)文化教育学(三)实用主义教育学(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批判教育学以上我们可以发现,1、教育总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反映着具体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求。

2、不同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

3、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

以上五个方面都从代表人、观点、评价三个方面来考查,由于书上已经很明确、条理。

因此在此不再重复罗嗦。

大家在记忆时把握住主要观点和关键词就可以了,不需要死记硬背。

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20世纪末)(非重点)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非重点)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复习建议:本章属于教育学的基础章节,虽不重要但也是在认识上奠定基础的。

最起码应知道什么是教育,教育的三要素,教育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这是重点部分。

对这些基本概念应有明确的定位和理解。

另外,对于几位大教育家的著作,观点也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大家在看书时,即要有针对性,又要兼顾到整体。

重点的部分,应仔细地看,但这并不意味着非重点就不用看了,非重点也需要看几遍,只是不需要记忆。

另外,在记忆时,一定要抓住关键词语,有些问题的回答不需要你用书上的原话,但也不能太口语化了,因此还是需要多看书,书上写的比较精彩的话可以记下来。

第二章教育功能(重点章)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一、教育功能的含义(基础)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内部外部教育功能不是主观的期望,而是客观的结果。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基础)(一)从作用对象看,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个体功能(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社会功能(工具功能或派生功能)(二)从作用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教育功能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符合的结果。

隐性教育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四)多纬度的复合分类1、把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正向显性功能;正向隐性功能;负向显性功能;负向隐性功能2、把对象和性质结合起来划分(采用)教育对人的正向功能;教育对社会的正向功能;教育对人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正向功能)(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个体社会化是什么?——影响它的因素(主要是学校)——教育对其功能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社会化————思想上2、促进个体行为社会化——————行为上3、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角色上(二)教育促进社会个体化的功能1、促进人的主题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自主性2、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独特性3、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创造性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正向功能)(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是成“才”的教育,是成“人”的教育1、通过个体社会化,个体可以获得未来社会生活或职业生活中相应的角色和意识,在进入社会生活时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

2、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教学生“学会生存”。

个体把教育当作一种生存的手段和工具。

(二)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1、人的成长必须接受教育。

教育教人“成为人”。

2、受教育过程是一个通过促进个体发展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知识的传授,促进人的知情意、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了自由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