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医书 江氏伤科学
中医伤科学发展史
2020/3/4
中医伤科发展史
伤科兴盛时期(清)
• 清,吴谦《正骨心法要旨》
1. 《医宗金鉴》丛书之一,编排像教科书 2. 全面:总论,释义,各部位骨折脱位、解剖、
内治、复位技术、固定器材、适应症
2020/3/4
中医伤科发展史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学术水平
• 建立诊疗常规 • 改进固定方法 • 复杂骨折治疗原则
1. 粉碎性骨折(闭合、开放) 2. 注意并发破伤风
2020/3/4
中医伤科发展史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学术水平
• 建立诊疗常规 • 改进固定方法 • 复杂骨折治疗原则 • 对整复手法贡献
1. 精华是:正骨图解 51图 2. 三本有图的伤科医籍,其余均
为文字(加马王堆共四本)
2020/3/4
中医伤科发展史
伤科兴盛时期(清)
瘀血症治论说,
• 清,吴谦《正骨心法要旨》 促进伤科用药
• 清,胡廷光《伤科汇纂》 头 部 、 血 府 、 膈
下、少腹、四肢、
• 日本人,二官献彦可《中国接躯骨干 瘀图血说症》均 有 •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相应方剂
2020/3/4
《伤科汇纂》举例
肩胛骨髎脱,有须不能捋, 胸中拦抱住,两边齐拉拔, 入臼骨归原,手动上下活, 不用夹与缚,全凭膏药抹。
2020/3/4
中医伤科发展史
伤科兴盛时期(清)
• 清,吴谦《正骨心法要旨》 • 清,胡廷光《伤科汇纂》
1. 以《正骨心法要旨》,诸子百家为体,博收伤科诸要,
参以家传之法汇辑
• 复杂骨折治疗原则
经典古籍医书
经典古籍医书.txt不要为旧的悲伤而浪费新的眼泪!现在干什么事都要有经验的,除了老婆。
没有100分的另一半,只有50分的两个人。
000-神农本草经001-吴普本草002-本草经集注003-新修本草004-食疗本草005-海药本草006-本草图经007-本草衍义008-汤液本草009-饮膳正要010-滇南本草011-本草品汇精要012-本草蒙筌013-本草纲目014-本草乘雅半偈015-本草征要016-本草易读017-本草新编018-本草备要019-本经逢原020-本草经解021-本草从新022-神农本草经百种录023-本草纲目拾遗024-本草崇原025-本草求真026-神农本草经读027-本草述钩元028-食鉴本草029-本草思辨录030-本草纲目别名录031-本草便读032-本草撮要033-本草问答034-神农本草经赞035-本草择要纲目036-得配本草037-本草害利038-本草分经039-雷公炮炙论040-炮炙全书041-炮炙大法042-雷公炮制药性解043-濒湖炮炙法044-要药分剂045-珍珠囊补遗药性赋046-药鉴047-药征048-思考中医049-五十二病方050-名医别录051-千金翼方052-孙真人海上方053-外台秘要054-医心方055-太平圣惠方056-苏沈良方057-博济方058-史载之方059-太平惠民和剂局方060-圣济总录061-鸡峰普济方062-洪氏集验方063-杨氏家藏方064-千金宝要065-卫生易简方066-全生指迷方067-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068-瑞竹堂经验方069-世医得效方070-奇效良方071-医方集宜072-医方考073-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074-普济方075-肘后备急方076-普济本事方077-严氏济生方078-药征续编079-仁术便览080-中医之钥081-祖剂082-古今名医方论083-种福堂公选良方084-汤头歌诀085-急救便方086-奇方类编087-医方集解088-绛雪园古方选注089-医方论090-串雅内外编091-成方切用092-时方妙用093-时方歌括094-长沙方歌括095-金匮方歌括096-医方证治汇编歌诀097-验方新编098-十剂表099-经验丹方汇编100-199100-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101-药性切用102-退思集类方歌注103-华佗神方104-集验方105-大小诸证方论106-奇效简便良方107-神仙济世良方108-是斋百一选方109-小品方110-惠直堂经验方111-绛囊撮要112-经验奇方113-古方汇精114-外治寿世方115-文堂集验方116-回生集117-本草简要方118-增订医方歌诀119-济世神验良方120-伤寒恒论121-医方歌括122-医方简义123-女科切要124-傅青主女科歌括125-产宝126-女科百问127-钱氏秘传产科方书名试验录128-妇人大全良方129-沈氏女科辑要131-婴童百问132-女科证治准绳133-小儿药证直诀134-幼科切要135-婴儿论136-活幼心书137-儿科要略138-儿科萃精139-痧疹辑要140-小儿推拿广意141-幼科证治准绳142-女科旨要143-女科折衷纂要144-女科指要145-女科指掌146-女科要旨147-女科秘旨148-女科秘要149-女科经纶150-女科精要151-女科撮要152-小儿痘疹方论153-小儿卫生总微论方154-内府秘传经验女科155-幼幼集成156-幼幼新书157-幼科心法要诀158-幼科折衷159-幼科指南160-幼科推拿秘书161-幼科发挥162-幼科概论163-幼科类萃164-幼科铁镜165-竹泉生女科集要166-儿科醒167-保幼新编168-保婴撮要169-活幼口议170-胎产心法171-胎产指南172-胎产秘书173-家传女科经验摘奇175-妇科心法要诀176-妇科秘方177-妇科秘书178-妇科问答179-专治麻痧初编180-张氏妇科181-产鉴182-陈氏幼科秘诀183-麻科活人全书184-麻疹备要方论185-麻疹阐注186-痘疹心法要诀187-评注产科心法188-慈幼便览189-慈幼新书190-毓麟验方191-经验麻科192-达生编193-盘珠集胎产症治194-竹林女科证治195-原要论196-产后十八论197-脚气治法总要198-济阴纲目199-卫生家宝产科备要200-邯郸遗稿201-鬻婴提要说202-颅囟经203-婴童类萃204-医林改错205-金匮翼206-养老奉亲书207-医门法律208-笔花医镜209-血证论210-外科精义211-立斋外科发挥212-外科枢要213-杂病心法要诀214-跌损妙方215-杂病广要216-江氏伤科学217-伤科大成219-跌打损伤方220-外科集验方221-余无言222-跌打损伤回生集223-疡医大全224-傅青主男科重编考释225-疡科心得集226-外科大成227-阴证略例228-发背对口治诀论229-集验背疽方230-外科正宗231-中风论232-内外伤辨233-内科摘要234-少林真传伤科秘方235-仙授理伤续断秘方236-外科十三方考237-外科心法要诀238-外科方外奇方239-外科全生集240-外科启玄241-外科理例242-外科传薪集243-外科精要244-外科选要245-外科医镜246-正骨心法要旨247-正体类要248-何氏虚劳心传249-周慎斋遗书250-奇经八脉考251-金疮秘传禁方252-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253-青囊秘诀254-急救良方255-急救广生集256-订正太素脉秘诀257-症因脉治258-秘传外科方259-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260-脉症治方261-脉确262-接骨手法263-救伤秘旨264-理虚元鉴265-虚损启微266-诊脉三十二辨267-伤科方书268-伤科汇纂269-伤科补要270-慎柔五书271-杨成博先生遗留穴道秘书272-痰火点雪273-万氏秘传外科心法274-解围元薮275-刘涓子鬼遗方276-疯门全书277-医略278-增订十药神书279-疠疡机要280-医学从众录281-疡科纲要282-医门补要283-医源284-仙传外科集验方285-外科十法286-脉诀乳海287-脉诀考证288-痰疠法门289-证治汇补290-外科证治全书291-眼科秘诀292-银海精微293-审视瑶函294-目经大成295-针灸大全296-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297-针灸易学298-针灸聚英299-针灸大成300-针灸逢源301-针灸甲乙经302-针经节要303-李翰卿304-杨敬斋针灸全书305-宋本备急灸法306-刺灸心法要诀307-一草亭目科全书308-口齿类要309-子午流注针经310-子午流注说难311-尤氏喉科秘书312-尤氏喉症指南313-白喉全生集314-白喉条辨315-银海指南316-普济方·针灸317-灸法秘传318-走马急疳真方319-明目至宝320-金针秘传321-灵药秘方322-重订囊秘喉书323-重楼玉钥324-重楼玉钥续编325-原机启微326-神灸经纶327-神应经328-秘传眼科龙木论329-针灸神书330-针灸素难要旨331-针灸问对332-针灸集成333-针灸资生经334-针经指南335-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336-推拿抉微337-理瀹骈文338-异授眼科339-眼科心法要诀340-眼科阐微341-喉舌备要秘旨342-喉科指掌343-喉科秘诀344-喉科集腋345-焦氏喉科枕秘346-黄帝明堂灸经347-经穴汇解348-经络全书349-经络考350-经络汇编351-包氏喉证家宝352-炙膏肓腧穴法353-凌门传授铜人指穴354-厘正按摩要术355-灵枢经脉翼356-广嗣要语357-局方发挥358-西方子明堂灸经359-友渔斋医话360-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361-吴鞠通医案362-冷庐医话363-柳洲医话364-医贯365-古今医案按366-侣山堂类辩367-临证指南医案368-存存斋医话稿369-丹溪治法心要370-医经溯洄集371-叶天士医案精华372-一得集373-丁甘仁医案374-三家医案合刻375-上池杂说376-也是山人医案377-客尘医话378-王氏医案绎注379-市隐庐医学杂着380-未刻本叶氏医案381-先哲医话382-回春录383-何澹安医案384-吴医汇讲385-奇症汇386-知医必辨387-肯堂医论388-花韵楼医案389-证治心传390-辨证汇编391-眉寿堂方案选存392-研经言393-重订灵兰要览394-重庆堂随笔395-凌临灵方396-孙文垣医案397-塘医话398-马培之医案399-张聿青医案400-张畹香医案401-曹仁伯医案论402-热病衡正403-寓意草404-程杏轩医案405-慎疾刍言406-叶选医衡407-对山医话408-质疑录409-丛桂草堂医案410-归砚录411-医原412-医暇卮言413-医学课儿策414-医学读书记415-医医医416-续名医类案417-读医随笔418-医学源流论419-王旭高临证医案420-邵兰荪医案421-八十一难经422-内经博议423-素问六气玄珠密语424-医经读425-医经原旨426-素问玄机原病式427-类经428-类经图翼429-内经知要430-黄帝内经素问集注431-黄帝内经灵枢集注432-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433-六因条辨434-素问灵枢类纂约注435-黄帝素问直解436-素问经注节解437-黄帝内经素问438-黄帝内经素问校义439-黄帝内经太素440-中西汇通医经精义441-内经评文442-内经药瀹443-医效秘传444-读素问钞445-灵素节注类编446-古本难经阐注447-难经正义448-素问识449-灵枢识450-难经经释451-黄帝内经素问遗篇452-素问要旨论453-黄帝素问宣明论方454-难经集注455-难经古义456-万氏秘传片玉心书457-伤寒论458-伤寒捷诀459-伤寒总病论460-类证活人书461-注解伤寒论462-伤寒九十论463-伤寒百证歌464-伤寒发微论465-伤寒明理论466-仲景伤寒补亡论467-伤寒寻源468-伤寒直格469-伤寒标本心法类萃470-伤寒六书471-伤寒论条辨472-张卿子伤寒论473-伤寒证治准绳474-伤寒论注475-重订通俗伤寒论476-伤寒溯源集477-伤寒括要478-伤寒缵论479-伤寒贯珠集480-伤寒法祖481-伤寒大白482-伤寒悬解483-伤寒论类方484-伤寒论辩证广注485-伤寒论辑义486-伤寒医诀串解487-伤寒审证表488-伤寒补例489-敖氏伤寒金镜录490-伤寒舌鉴491-增订叶评伤暑全书492-伤寒论翼493-伤寒附翼494-伤寒指掌495-中寒论辩证广注496-河间伤寒心要497-刘河间伤寒医鉴498-金匮要略浅注499-金匮要略方论500-金匮要略心典501-金匮玉函经二注502-金匮玉函要略述义503-脉诀504-脉经505-诊家枢要506-濒湖脉学507-诊家正眼508-三指禅509-湿热病篇510-形色外诊简摩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512-脉理求真513-脉诀刊误514-脉诀汇辨515-高注金匮要略516-临症验舌法517-望诊遵经518-诊宗三昧519-医灯续焰520-察病指南521-察舌辨症新法522-温疫论523-千金食治524-温热暑疫全书525-疫疹一得526-温病条辨527-温热逢源528-时病论529-温病指南530-女丹合编选注531-运气要诀532-备急千金要方533-食疗方534-心医集535-西池集536-性命要旨537-松峰说疫538-寿世传真539-陆地仙经540-宁坤秘笈541-温病正宗542-寿世保元543-温热经纬544-温热论545-达摩洗髓易筋经546-广瘟疫论547-养生秘旨548-养生导引法549-重订广温热论550-养生导引秘籍551-随息居重订霍乱论552-修昆仑证验553-寿世青编554-养生类要555-饮食须知556-瘴疟指南557-华氏中藏经558-三因极一病证方论559-扁鹊心书560-玉机微义561-明医指掌562-明医杂着563-此事难知564-金匮钩玄565-卫生宝鉴566-校注医醇剩义567-脉因证治568-杂病治例569-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570-丹溪心法571-诸病源候论572-儒门事亲573-古今医鉴574-医说575-医宗金鉴576-医经国小577-医学入门578-医学启源579-医学纲目580-医垒元戎581-兰室秘藏582-韩氏医通583-医学正传584-医学衷中参西录585-卫济宝书586-三消论587-石室秘录588-丹溪手镜589-古今名医汇粹590-轩岐救正论591-痧胀玉衡592-医学三字经593-辨证录594-医学指归595-医学实在易596-医学摘粹597-冯氏锦囊秘录598-简明医彀599-医述600-辨症玉函601-医学心悟602-类证治裁603-医碥604-医学真传605-张氏医通606-中国医籍考607-脉象统类608-丹台玉案609-伤寒论纲目610-幼科释谜611-妇科玉尺612-古今医彻613-药症忌宜。
中医伤科123
第一节 损伤的分类
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性因
素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 织结构的破坏,及其带来的局部
中立位0°法:先确定每一关节的中立
位为0°
邻肢夹角法:两个相邻肢体所构成的
夹角计算
肌力检查内容
肌容量:观察肢体外形有无肌肉萎缩、挛
缩、畸形
肌张力:通过被动活动关节的阻力大小判
断肌张力高低
0级:肌肉无收缩
Ⅰ级: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够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
Ⅱ级: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够对抗地
弯腰的将物拾起,此即为拾物试验阳性
原理
患者脊柱有功能障碍,多见于脊椎病变如脊椎结核、强
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脱出,腰肌外伤及炎症等
仰卧挺腹试验
操作方法
患者仰卧,以枕部双足跟为支点,将腹部挺起,腰部
及骨盆离开床面,同时咳嗽一声,如引起腰腿痛及下 肢窜痛为阳性,提示腰部神经根受压
原理
达暴力、扭伤暴力导致的骨折和脱位
肌肉过度强烈收缩:如跌扑时股四头肌强烈收缩可
引起髌骨骨折,投掷手榴弹时导致肱骨干骨折
持续劳损:疲劳骨折
年龄
(1) 老年人好发骨折部位:肱骨近端,腕部,髋关节,脊柱等。 (2) 小儿骨折多为不完全骨折(青枝骨折),且容易损伤骨骺,影响骨骼发育。
体质
解剖结构:传达暴力作用于骨骼时,骨折常发生在干骺端(密质骨与松质
骨折因重叠移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粗和缩短; 股骨颈和股骨粗隆间骨折多有患肢短缩与外旋畸 形;桡骨远端骨折可有“餐叉样”畸形
中医伤科学发展简史(韦版)
中医骨伤科的新生(1949~现在)
•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
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变
革,中医伤科从分散的个
体开业形式向集中的医院
形式过渡。1958年以后,
全国各省、市、县相继成
立了中医院,院内多设有
骨伤科。不少地区还建立
了骨伤专科医院。50年代
,上海市首先成立“伤科
研究所”
• 原上海伤科研究所, 现已成为上海交通大
以“粘膝”“不粘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征作区 别
中医伤科兴盛时期(明清)
• 明清——骨科从外科分出--独立 • 明初——分13科:“接骨”“金镞”,
后改为“外科”和“正骨科” • 特点:伤科专著出现(20多种)
名医辈出,学派形成
中医伤科兴盛时期(明清)
• 明清时期,是我国骨伤科发展的鼎盛阶段 。其时伤科著述立说甚多,形成了伤科史 上的两大学术流派。一派受薛已影响,强 调八纲、脏腑辨证,倡导补气血、益肝肾 ,称薛已补派。一派从异远真人之说,以 经络穴位为诊疗依据,偏重手法,推崇循 穴治伤,称伤科少林派,其形成以明代异 远真人所著《跌损妙方》为代表。
• 3、书中有论有方有图,引文注明出处,载方 1340余首,附验案120余例,绘图44幅,资料丰 富,理论与临证相结合,具有实用价值。
清,胡廷光《伤科汇纂》
• 肩胛骨髎脱, • 有须不能捋, • 胸中拦抱住, • 两边齐拉拔, • 入臼骨归原, • 手动上下活, • 不用夹与缚, • 全凭膏药抹。
• 学科名称:最早出现清代:胡延光《伤科汇纂》
中医伤科的起源(远古~公元前 21世纪)
1、【170万年前“元谋猿人”西 南地区生活;70万年前“北京 猿人”石、骨器具,用火】2 0万年前:河套人用热物贴身 解除某些病痛,这就是最原始 的热熨疗法的诞生。
中医骨伤科学历史悠久讲解
中医骨伤科学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其在理论、诊断、治疗及研究方面都取得啦长足的进步,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作出了突出贡献,现将其发展历程做一简述。
一.发展历程1.1840年(鸦片战争)前这是在中医发展史上最迅速的时期,由于中医在治疗及预防疾病中处于统治地位,中医骨科得以迅速发展,从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的萌芽,到隋唐宋元时期的发展,再到明清时期的兴盛,中医骨科的基础理论、诊疗技术及研究得以不断完善。
1.1 基础理论方面早在殷商时期(公元前16世纪),甲骨文即有骨折的描述[5],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活跃,代表性著作《内经》,详细记载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理论,其阐发的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气伤痛、行伤肿等学说,奠定啦中医骨伤科的理论基础,随后的《神农本草经》,载骨伤科药物近100种,奠定啦骨科用药基础,《伤寒杂病论》创理、法、方、药结合的辨证论治方法,为骨伤科内用药用药原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唐时期,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列有“金疮伤筋断骨侯”“金疮筋急相引痛”等专门症候[1],进一步深化啦骨科筋伤的理论,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翼方》对骨伤科内用药有啦新的发展,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其从病因、病理上对骨科疾病进行阐述,进一步深化了骨科理论,宋金元时代,出现了学术上争鸣局面,张元素《医学启源》总结了治疗骨伤的引经药;张从正《儒门事亲》主张采用攻下逐瘀法治伤;李杲《医学发明》创制疏肝活血逐瘀的方药——复元活血汤;张洁古《活法机要》提出骨伤的三焦辨证方法;朱震亨提倡养阴疗法,对骨伤科的继承、发展产生啦深远影响,其后,朱楠《普济方》辑录大量骨伤科方药,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1892味,其中骨伤药物170余种,进一步深化啦骨伤科内外用药基础,薛己《正体类要》重视整体疗法,创“气血学说”,使骨伤科辨证理论有啦新的突破,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总结了清朝以前的正骨经验,提出正骨八法,其理论基础影响至今。
《江氏伤科学》(全本)
《江氏伤科学》(全本)断死证秘诀金伤身损眼皮青,定主身亡难救命。
若是气喘与咆噎,且在一七内中亡。
人中昼满唇又青,三日须知命必倾。
神仙留下真秘诀,不说凡人不知音。
秘受不治法凡天柱骨折不治;凡两目损伤不治;凡口开气出不收不治;凡口如鱼口不治;凡伤食喉;凡打破头鼻流黄白水不治;凡脊骨折断不治;凡心胞紧痛红色高肿不治;凡心口青色不治;凡小腹阴阳不分不治;凡小腹伤吐粪不治;凡跌打大小腹痛不治;凡肾子伤入小腹不治;凡孕妇伤犯胎不治;凡女人伤乳不治;凡男人两乳堂伤不治;凡腰伤自笑不治;凡两臂堕下,尽力叫嚎,汗出如油者不治;凡人手骨出,一胫可治,两股齐出不可治。
受伤治法凡脑受伤,使人轻轻扶正。
皮未破,用二十号黑龙散;已破,用十四号桃花散填破口,避风禁口自愈。
凡顶门受伤,用二十四号止血散,搽服俱用此药。
凡气喉受伤,令人扶头托凑,喉管不使出气,用银针连好,外用十八号贴膏,内服上部凡眉甲骨出,用椅圈将软衣垫好,令伤人坐圈中,使一人捉定,以绢缚之,外用十八号贴膏,内服上部药方。
凡肩脏骨折,必先使骨平正,用十八号贴膏,以油纸扎好,内服六号接骨丹。
凡金井骨在胁下,若损伤不宜夹缚,扶平用二十六号黑龙散。
凡两胁骨折,如金井骨治法。
凡肩臂脱出,令人抵住,以抱着手臂轻轻送入故位。
内服六号接骨丹,外贴十八号膏。
凡人膝盖,乃另生者,跌少不治,跌破者用篾箍以带缚定,外用二十四号止血散。
凡伤破腹,大肠跌出,被风吹其肠干,不能收口。
用麻油搽上,使肠润泽,用一人托肠人默含冷水,喷泼伤人身上,其人必然一惊,托肠人即随惊送入。
再用银针连好。
先敷二十四号止血散,后用十八号膏贴,伤破目难看见,用好酒一杯,今伤者饮下,即使人嗅伤,如若有酒气,其肠已破,难已救治。
凡人骨跌出,内外折肉中,用二十号宝麻药一服。
再将肉破开取膏,整换。
用二十四号止血散,十八号贴膏,外以笋箬包好,内服六号接骨丹。
凡打伤跌肿肉中之骨,不知碎而不碎,医人以手轻轻摸肿处,若有声者,其骨已破。
我国最早一部中医骨伤科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我国最早一部中医骨伤科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又名《理伤续断秘方》。
作者蔺氏在《序》中说:有人问某姓名,曰:“蔺道者”。
据《序》中记载,蔺氏唐代僧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本书为唐武宗会昌1-6年间,即公元841-846年间作著,由于道人“闭门不通人事”之故、所以对他的详细生平,根据目前资料,都缺乏较详细的记载和考证。
唐代由于国家的统一生产力的提高和中外交通的发达,经济和文化空前的繁荣,因此医学也迅速成长,成为祖国医学迅速成长的时期。
在这时代背景下,《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诞生于中医骨伤科最前列。
全书文字精炼,除附方外,理论性的文字约一千七百余字,但它记载了对骨折(特别是开放性骨折),脱位等外伤疾患的治疗方法和处理原则,不但反映出唐代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水平,而且对后世的骨伤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一部很有科学价值的专著。
蔺道人,他“结草庵于宜春之中树”。
“买数亩,垦畲种粟以自给”。
可见,他是一个自耕自食的劳动者。
蔺道人在当时对骨伤科的医术比较高明,在人民中有一定的影响。
如有一天,村民中有一姓彭的老人,其子因“升木伐条,误坠于地,折颈挫肱,呻吟不绝” ,经蔺氏医治后,“数日已如平时”。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在中医骨伤科领域里首先提出清创缝合术,取开捺正术治疗开放性骨折。
开放性骨折早见于《三国志•蜀书》华佗刮骨疗毒术,具体方法文内没有叙述。
但蔺氏不但提出清创,而且提出洗、缝并编成口诀:“一煎水洗,二相度损处,三拔伸,四或用力收入骨,五捺正,六用黑龙散通,七用风流散填疮,八夹缚,九服药,十再洗,十一再用黑龙散通,十二或再用风流散填疮口,十三夹缚,十四仍前用药治之”。
“骨破碎,轻轻用手撙令平正。
若皮不破,用黑龙散敷贴。
若破用风流散填疮口,以绢片包之,不可见风着水,恐成破伤风”。
“伤口在发内者,须剪去发”。
说明蔺氏认识到创口要“煎水洗”。
并且洗净后“绢片包之,不可见风着水”以防破伤风或感染,对于污染的骨质,蔺氏主张“用快刀割些捺入骨”。
中医伤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伤科的萌芽(1)
夏代(公元前21世纪~ 公元前16世纪)已有 了人工酿酒。《战国 策》载:“帝女令仪 狄作酒而美,进之 禹”。
中医伤科的萌芽(2)
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66年),砭 石被金属刀针所代替。《韩非子》载“以 刀刺骨”。 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器物铭文中有“疾 手”、 “疾肘”、 “疾胫”、 “疾止”、 “疾骨”等伤科疾病。
伤科基础理论的形成 (2)
《灵枢 . 经水》曰:“若夫八尺之士,皮肉 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 而视之。”
《灵枢· 经脉》云:“骨为干,脉为营,筋 为刚,肉为墙。”
伤科基础理论的形成 (3)
《灵枢· 刺节真邪》云:“热胜其寒,则烂 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化 脓性骨髓炎)。……有所结,深中骨,气 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 疽”。 《素问 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 而为痹也。”
伤科基础理论的形成 (4)
用六经论伤寒
以脏腑论杂病 创辨证施治经方
提出三因致病学说
伤科基础理论的形成 (5)
华佗发明麻沸散,施 行于剖腹术、刮骨术、 创立五禽戏。
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 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 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 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伤科诊疗技术的进步(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医伤科的萌芽(3)
“疾”作字形表示一个 人被矢所伤
中医伤科的萌芽(4)
商初伊尹发明“汤液”。《甲乙经.序》“伊 尹……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中医伤科的萌芽(4)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
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
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
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
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歌诀有:‘百会倒在地,尾闾不还乡,章门被击中,十人九人亡,太阳和哑门,必然见阎王,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1、百会穴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
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
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
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
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
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
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位置:喉结旁开1.5寸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1、膻中穴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
中医伤科学复习重点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总论:第一章:发展史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
2、蘭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3、宋·宋慈《洗冤集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4、元·李仲南《永类欽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书中记载:“凡腰骨损断,先用门扉一片,放斜一头,令患人覆眠,以手悍止,下用三人拽伸,医以手按损处三时久。
:5、元·危宜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6、清·吴谦《医宗金鉴》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第二章、损伤的分类与病因病机1、新伤:是指2~3周内的损伤,或发病后立即就诊者;旧伤:宿伤,是指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因某些诱因,隔一段时间又在原受伤部位复发者。
2、损伤病机:明·薛己《正体类要》:“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第三章、临床诊查1、行痹:表现为游走性关节疼痛;痛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着痹:关节酸痛,重着,痛有定处;热痹:患部灼痛,得冷稍舒,痛不可触。
2、肌力的测定标准:(6级)0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Ⅰ级: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够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Ⅱ级: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吸引力(重度瘫痪);Ⅳ级:能抗地心吸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抗阻力(轻度瘫痪);Ⅴ级: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抗一定的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Ⅵ级: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
3、臂丛神经牵拉试验(Eaten’ test)(做法、临床意义)患者坐位,头微屈,检查者立于被检查侧,一手推头部向对侧,同时另一手握该侧腕部做相对牵引,此时臂丛神经受牵拉,若患肢出现放射痛、麻木为阳性。
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4、直腿抬高试验(Laseque’s sign)患者仰卧位,两下肢伸直靠拢,检查者用一手握住患者踝部,一手扶膝保持下肢伸直,逐渐抬高患者下肢,正常者可抬高70°~90°而无任何不适;若小于以上角度即感觉该下肢有传导性疼痛麻木者为阳性。
中医古代伤科方药发展史要论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医古代伤科方药发展史要论姓名:夏铂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医医史文献指导教师:关晓光2007050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硕士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黝日期:2006年06月05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同意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同意学校及国家有关机构有权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并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论文内容以任何形式公开发表或成果转让时须经导师同意。
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关咙乞日期:2007年5月日期:2007年5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通过对中国古代各时期伤科方药的研究可以发现,伤科用药是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发展历程。
用药上主张内外同治,出现伤科内科化趋势。
治疗上形成以活血化瘀药为主,补虚药为辅的用药原则。
此外,通过统计得到使用频率最高的治伤药物和临床核心药物。
总结组方规律为:以活血化瘀药为主,配伍补益气血、滋养肝肾等补虚药,再结合症状,适当配伍解表、理气、祛风湿、清热、止血、止痛、温里等品。
此研究不但帮助我们对伤科方药历史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了解,而且可以从中摄取许多有益的历史经验,发现其用药特点和规律,从而启发现实科研,以指导临床实践。
关键词:伤科方药用药规律历史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硕十学位论文ABSTRACTThemedicinestudyforchinaancientosteologycanfindthatthemedicineisaprocessfromeasetocomplicationandbacktoease.Moreover,usingmedicineinsistsoninsideandoutsidetreatment,appearingthetrendfromsurgerytointernalmedicine.Inthetreatment,themedicineofinvigoratingthecirculationofbloodandenrichingweaknessareused.Inaddition,acorrdingtostatistics,weobtainthemedicineofthehighestfrequencyandthecoreclinicalmedicine.Medicinalregularityisthatthemedicineofinvigoratingthecirculationofbloodismostimportantandmatchingthemedicineofenrichingweakness.Throughsymptom,weshouldmatchotherkindmedicinesuchasacesodynemedicine,stoppingbleedingmedicineandetc.ThisstudycannotonlyhelpUStorecoginizethemedicinalhistoryofosteology,butalsofindthemedicinalregularityandcharacteristicforscientificresearchandclinicalpractice.Keyword:osteologymedicinemedicinalregularityhistoryresearch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刖昌中医伤科学是研究诊断防治皮肉、筋骨、气血、脏腑经络损伤疾患的科学。
民国医学历史年表
公元1912年 清宣统4年 公元1913年
第一个中国女看护钟茂丰毕业于伦敦葛氏 医院。 中华护士会成立,为我国第一个护士组织 。 郑豪创办广东光华医学院,这是中国第一 所民办的西医医学院。 洛克菲勒根据其顾问格士(Frederick F· Gates)的建议,派出一个“东方教育考察 团”。 颜福庆(1882~1970年)获得医学博士学 位。这是在耶鲁大学第一位获得医学博士 学位的亚洲人。 华西协合大学成立。 上海设立隔避医院。 1891~1911年 周学海编著《周氏医学丛书 》刊行。 第一个卫生教育组织“中华卫生教育会”成 立。 伍连德主持扑灭东北鼠疫大流行获得成 功,伍氏担任在沈阳召开的国际鼠疫会议 主席。 南满医学堂在沈阳建立,这是我国东北最 早出现的高等医学校, 辽宁医科专门学校成立。南通学院(医 科)成立。 浙江医药专科学校成立。 我国最早的牙医培养机构——俄侨第一齿 科专门学校在哈尔滨成立,这是我国最早 的口腔医学教育机构。1923年成立俄侨第 二齿科专门学校。 杭州医科特别学校开幕。 上海震旦大学医学校开幕。 中国第一所国立民用医学校——北京医学 专门学校,中华民国教育部任命汤尔和为 校长。 北京中医学会成立。 湖南雅礼医学校在长沙筹备,并开始授预 备课。 中国第一部解剖法令——《解剖条例》公 布。 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正式成立,其董事会于1914 年1月召开一次会议对中国问题进行专题 讨论,同意对中国医学教育进行投资。 伍连德在《中国医学教育》发表长篇备忘 录。
高文晋著《外科图说》记述外科刀剪钳针 等器械图式。 伯驾在广州十三行新荳栏街的丰泰行租屋 开设眼科医局(Opthalmic Hospital),这 是远东地区最早开设的教会医院。 中国第一次施行割除乳癌手术。 第一次施行扁桃腺割除术,主刀医生为伯 驾。 江考卿著《江氏伤科方书》用骨移植木治 疗复杂骨折。 在广州,伯驾医生为林则徐治疗疝气和哮 喘病建立病历,编号是6565,这是我国最 早保存下来的西医病历。 林则徐查毁鸦片。
传统典籍-江氏伤科方书
传统典籍-江氏伤科方书作者简介江考卿,字国兴,清代婺源县清华人。
著《江氏伤科方书》。
其生卒年代不详,据《江氏伤科方书》中按语“江先生乳名祥,号瑞屏,住婺源北乡清华街双河头,道光庚子年己七旬,善于跌打”可知,道光庚子年(1840)江氏已年70岁。
据此推算,江氏应出生在公元1770年间。
至于江氏何时去世,尚不可考。
但据按语可以肯定,道光庚子年(1840年)江氏仍健在,其寿应过70岁。
江氏为晚清伤科医家,学术上宗少林伤科,先辨穴位伤、辨脏腑伤,然后施以不同治法,精于诊疗跌打损伤。
其治伤多有个人特色。
如“有某人从高树颠坠下,头重倚胸,卿为设坐瓮中,以布系颔,候坐定,突蹋瓮倾,其人惊,极力后撼,头遂复原。
”江氏除了精于跌打损伤,还精于外科,“侄某溺管阻塞,每溺必以竹丝导之,始滴数点,痛不可忍,考卿治敷麻药,割茎去其渣滓而缝之,数日即愈。
”又有“某患痰迷者,自割肾囊而晕倒,卿重割去其碎者,敷以药,愈后一肾仍生育。
”从上述几则案例可见,江氏医技超群,确有起死回生之功。
《江氏伤科方》是其代表作,以家藏《少林寺伤科秘方》为底本,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整理而成。
内容简介《江氏伤科方书》虽薄薄一册,但内容丰富。
其书主要有:断死症秘诀,秘授不治法,受伤治法,通用方,秘传方及金氏附录验方等六部分组成。
1首重诊断精于辨伤《江氏伤科方书》开篇即是“断死症秘诀”和“秘授不治法”。
可见江氏尤注重伤科诊断,其在书中详细描述了各种死症及19种跌损不治之症。
江氏还通过骨擦音来细辨伤损之处,“凡打伤跌肿,肉中之骨不知碎而不碎,医人以手轻轻摸肿处。
若有声者,其骨已碎。
”另外还有凡伤大肠“伤破目难看见,用好酒一杯,令伤者饮下,即使人嗅伤。
如若有酒气,其肠已破,难以救治。
”从上可见江氏重视伤科诊断,精于折伤辨证。
2谙熟穴道辨穴论治江氏在异远真人《跌损妙方》六十五穴基础上又加以扩充,总结经验。
在“受伤治法”中首先提出“三十六致命大穴”,“凡人周身一百零八穴,小穴七十二处,大穴三十六处。
古代医书关于骨折的中医病因病机记载
古代医书对于骨折的中医病因病机有着精彩的记载,这些记载不仅反映了古代医家对于骨折疾病的深刻认识,也为后世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古代医书对于骨折的中医病因病机的记载。
一、骨折病因的记载古代医书中对于骨折病因的记载主要包括外伤和内因两大类。
外伤方面,古代医书《黄帝内经》记载了“触物而折”、“跌天地”、“跌高下”等外伤所致的骨折情况,强调了外伤是骨折的主要病因之一。
而内因方面,古代医书更加注重骨折与人体内部的功能失调和气血失和的关系,认为情志不顺、内伤过深、气血失调等内因也会导致骨折的发生。
二、骨折病机的记载古代医书中对于骨折病机的记载主要包括气血瘀滞、经脉阻塞和骨折不愈三个方面。
在气血方面,古代医书认为气血的瘀滞会引起骨折周围的瘀血,影响骨折的愈合和恢复。
在经脉方面,古代医书则认为经脉的阻塞会导致骨折部位气血不畅,从而影响骨折的愈合。
在骨折不愈方面,古代医书则着重强调了身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气血不足等因素对于骨折的愈合起着重要作用,强调了身体内部的平衡对于骨折的愈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对于骨折的治疗方法古代医书中对于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按摩、汤药和手术三种。
在按摩方面,古代医书认为通过适当的按摩能够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疼痛、促进骨折愈合。
在汤药方面,古代医书则提出了许多用于骨折治疗的草药配方,这些草药通过调理气血、活血化瘀来加速骨折的愈合。
在手术方面,古代医书则提出了一些简单的手术方法,如捻骨法、扳骨法等,这些手术方法通过调整骨折部位的位置,使骨折恢复到正确的位置,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古代医书对于骨折的中医病因病机有着非常精彩和深刻的记载。
这些记载不仅反映了古代医家对于骨折疾病的深刻认识,也为后世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我们相信古代医书中的这些记载一定会为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带来更多的启示和突破,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古代医书对于骨折的中医病因病机的记载不仅反映了古代医家对于骨折疾病的深刻认识,也为后世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中医骨伤科学研究与进展
中医骨伤科学研究与进展中医骨伤科学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其在理论、诊断、治疗及研究方面都取得啦长足的进步,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作出了突出贡献,现将其发展历程做一简述。
一.发展历程1.1840年(鸦片战争)前这是在中医发展史上最迅速的时期,由于中医在治疗及预防疾病中处于统治地位,中医骨科得以迅速发展,从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的萌芽,到隋唐宋元时期的发展,再到明清时期的兴盛,中医骨科的基础理论、诊疗技术及研究得以不断完善。
1.1 基础理论方面早在殷商时期(公元前16世纪),甲骨文即有骨折的描述,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活跃,代表性著作《内经》,详细记载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理论,其阐发的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气伤痛、行伤肿等学说,奠定啦中医骨伤科的理论基础,随后的《神农本草经》,载骨伤科药物近100种,奠定啦骨科用药基础,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创理、法、方、药结合的辨证论治方法,为骨伤科内用药用药原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隋唐时期,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列有“金疮伤筋断骨侯”“金疮筋急相引痛”等专门症候,进一步深化啦骨科筋伤的理论,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翼方》对骨伤科内用药有啦新的发展,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其从病因、病理上对骨科疾病进行阐述,进一步深化了骨科理论。
宋金元时代,出现了学术上争鸣局面,张元素《医学启源》总结了治疗骨伤的引经药;张从正《儒门事亲》主张采用攻下逐瘀法治伤;李杲《医学发明》创制疏肝活血逐瘀的方药——复元活血汤;张洁古《活法机要》提出骨伤的三焦辨证方法;朱震亨提倡养阴疗法,对骨伤科的继承、发展产生啦深远影响,其后,朱楠《普济方》辑录大量骨伤科方药,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1892味,其中骨伤药物170余种,进一步深化啦骨伤科内外用药基础,薛己《正体类要》重视整体疗法,创“气血学说”,使骨伤科辨证理论有啦新的突破。
江氏伤科学_1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正骨心法要旨 清·吴谦等 公元1742年
《正骨心法要旨》骨伤科专著。四卷(即《医宗金鉴》卷八十七-九十)。清·吴谦等撰。首载手法总论及《内经》中有关记述,次为全身各部骨骼名称及其伤损、骨折、脱臼等病的症治,后述伤损内症及其兼症的治疗。
[卷一\经义] 击仆损伤应刺诸穴经义
《素问·缪刺论》曰∶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谷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各一,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注】此言恶血为病,有缪刺之法也。人因堕坠,致恶血留内,腹中满胀,前后不通,当先用利药。如上伤厥阴肝经之脉,下伤少阴肾经之络,当刺内踝之下,然谷之前,有血脉令出血者,盖以此属少阴之别络,而交通乎厥阴也,兼刺足跗上动脉,即冲阳穴,乃胃经之原也。如病不已,更刺三毛上大敦穴左右各一,见血立已。缪刺者,左刺右大敦,右刺左大敦也。但足跗动脉,上关冲脉,少阴阳明三经,只宜浅刺,不可出血不已也。
用法释义∶膝盖骨覆于楗、二骨之端,本活动物也。若有所伤,非骨体破碎,即离位而突出于左右,虽用手尘推入原位,但步履行止,必牵动于彼,故用抱膝之器以固之,庶免复离原位,而遗跛足之患也。其法将抱膝四足,插于膝盖两旁,以竹圈辖住膝盖,令其稳妥,不得移动,再用白布宽带紧紧缚之。
用法释义∶凡头被伤,而骨未碎筋未断,虽瘀聚肿痛者,皆为可治。先以手法端提颈、项、筋骨,再用布缠头二三层令紧,再以振挺轻轻拍击足心,令五脏之气上下宣通,瘀血开散,则不奔心,亦不呕呃,而心神安矣。
若已缠头拍击足心,竟不觉疼,昏不知人,痰响如曳锯,身体僵硬,口溢涎沫,乃气血垂绝也,不治。
按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