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教案:《墙上的斑点》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墙上的斑点》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感受亲情的力量;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3.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作文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1.文章的整体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3.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作文的表达水平。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师生读课文标题,引导学生猜测文章的内容。
2.师生一起讨论“墙上的斑点”可能有什么寓意。
二、阅读课文(30分钟)1.学生课前阅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阅读课文,并结合情感描写、细节描写等要点进行解读。
2.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回答问题:“文章写的是什么亲情关系?”3.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同时教师进行点拨指导。
三、课堂讨论(3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为什么作者会把故事发生在一晚上?”2.各小组发言,共同探讨。
四、写作练习(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家中的亲情场景。
2.各小组交流展示,互相评价。
五、课堂总结(10分钟)1.提示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回答问题:“亲情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是什么?”2.学生作文片段展示。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亲情的力量,感受到亲情对人的重要性。
通过亲情的描写,让学生发现了身边的人对自己的关爱和付出。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也进行了合作学习,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限制,课堂讨论环节没有过多展开,因此,以后需要将这个环节进行深化,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另外,要关注学生的写作练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教案-墙上的斑点
语文教案-墙上的斑点一、教学目标1.了解墙上斑点的形成原因;2.学习如何用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细节;3.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墙上的斑点和生活中的细节描写三、教学过程1.情境启发–让学生观察班级或校园里的墙壁,找出墙上的斑点,感受不同形态、不同颜色的斑点。
要求学生注意墙上斑点的分布情况,尝试解释这些斑点是如何形成的。
2.语言分析–指导学生使用适当的形容词、动词和修辞手法描绘墙上的斑点。
–通过学生分享的斑点描写,让学生分析什么样的语言描述更加生动形象。
3.组合训练–将不同的语言描写组合起来,创作一篇有关墙上斑点的短文。
–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行组合不同的描写,编写一篇文言文或白话文。
4.教师点评和导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给予教师必要的点评和导引。
–引导学生从表达的角度导入问题,提高他们的表达水平和观察力。
5.课堂检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一些检测机会,要求他们即时反馈。
例如,可以让学生口头描述墙上的斑点,或者让他们通过写作来自我检测。
四、教学方法信息交流、合作探究、情境启发、讨论引导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五、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细节,培养观察力;2.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修辞能力;3.鼓励学生创新思考,有创意和互动性地展示他们的作品;4.培养学生的自我检测意识,促进他们的自我修正和进步。
六、教学手段1.课件:运用图片、PPT等手段展示墙上斑点和其它生活细节;2.朗读:让学生对于不同的形容词、动词、修辞手法进行口头朗读;3.合作讨论: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互相分享作品,并互相帮助提高;4.课堂检测:可以通过口述、写作等方式课堂检测。
七、教学反思“墙上的斑点”作为一个看似简单的教学主题,实际上却涉及到大量的语言表达、情景描绘等教学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通过创新的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冲动,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和想象力,并在互动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观察力。
墙上的斑点课文精讲
墙上的斑点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的一部意识流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对墙上一个斑点的六次猜测,展现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对世界的无限想象。
以下是这部小说的段落划分及其内容概述:第一段:作者首先注意到了墙上的斑点,并试图确定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看到了它。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开始了一系列的猜测和想象,由此引发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思考。
第二段:作者猜测斑点可能是钉子留下的痕迹,进而想象到挂在钉子上的可能是一幅贵妇的肖像画。
这种想象促使作者思考了关于这所房子以前的主人以及他们的生活。
第三段和第四段:作者发现斑点太大太圆了,不像钉子留下的痕迹,于是开始思考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以及遗失的东西。
作者还思考了生活的飞快速度和人的来世等哲学问题。
第五段到第七段:作者觉得斑点可能是一个暗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玫瑰花瓣,这引发了作者对特洛伊城、莎士比亚、人类保护自我的本能以及伦敦的星期日的想象。
作者还提到了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从而进一步探讨了人类社会的等级和秩序问题。
接下来的段落:作者继续对斑点进行猜测和想象,包括认为斑点像一个凸出在墙上的圆形物体,可能是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以及学者等。
这些猜测和想象不仅展现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墙上的斑点》的段落划分主要依据作者对斑点的不同猜测和想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思考。
这部小说通过意识流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对世界的无限想象。
二、文章赏析《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的一部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以下是对这部小说的赏析:小说以“墙上的斑点”为切入点,通过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测和想象,展现了一个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
斑点成为主人公意识流动的媒介,由此引发出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这种以一个小物件为引子,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既具有创新性,也富有感染力。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
《墙上的斑点》是一部以家庭为背景的小说,通过对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细节
的描写,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情感。
小说以墙上的斑点为切入点,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情感。
小说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感,他们在生活中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相互支持,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复杂的情感和关系。
小说中,墙上的斑点成为了一个象征,代表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磨合。
墙
上的斑点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磨合的缩影,也是他们之间情感的交织。
小说通过对墙上的斑点的描写,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情感,让人感受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复杂情感和关系。
小说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感,他们在生活中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相互支持。
父母之间的矛盾、兄弟姐妹之间的磨合、亲子之间的情感,都在小说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小说通过对这些角色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复杂情感和关系。
小说以墙上的斑点为切入点,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展现了家庭成员之
间的关系、矛盾和情感。
小说通过对墙上的斑点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复杂情感和关系。
小说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真实的家庭场景,深刻地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情感,让人感受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复杂情感和关系。
墙上的斑点原文阅读
墙上的斑点弗吉尼亚·伍尔夫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
为了要确定是在哪一天,就得回忆当时我看见了些什么。
现在我记起了炉子里的火,一片黄色的火光一动不动地照射在我的书页上;壁炉上圆形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
对啦,一定是冬天,我们刚喝完茶,因为我记得当时我正在吸烟,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那个斑点。
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
这个斑点打断了我这个幻觉,使我觉得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孩童时期产生的。
墙上的斑点是一块圆形的小印迹,在雪白的墙壁上呈暗黑色,在壁炉上方大约六七英寸的地方。
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又把它扔在那里……如果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那一定不是为了挂一幅油画,而是为了挂一幅小肖像画——一幅卷发上扑着白粉、脸上抹着脂粉、嘴唇像红石竹花的贵妇人肖像。
它当然是一件赝品,这所房子以前的房客只会选那一类的画——老房子得有老式画像来配它。
他们就是这种人家——很有意思的人家,我常常想到他们,都是在一些奇怪的地方,因为谁都不会再见到他们,也不会知道他们后来的遭遇了。
据他说,那家人搬出这所房子是因为他们想换一套别种式样的家具,他正在说,按他的想法,艺术品背后应该包含着思想的时候,我们两人就一下子分了手,这种情形就像坐火车一样,我们在火车里看见路旁郊外别墅里有个老太太正准备倒茶,有个年轻人正举起球拍打网球,火车一晃而过,我们就和老太太以及年轻人分了手,把他们抛在火车后面。
但是,我还是弄不清那个斑点到底是什么;我又想,它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
它太大、太圆了。
我本来可以站起来,但是,即使我站起身来瞧瞧它,十之八九我也说不出它到底是什么;因为一旦一件事发生以后,就没有人能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了。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墙上的斑点》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热爱生活的心情。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2.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 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美,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现代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
(2)简介《墙上的斑点》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各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默写课文,提高记忆力和审美能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2)让学生收集其他现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墙上的斑点》及现代诗歌欣赏的整体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墙上的斑点》的原文及其注释。
墙上的斑点原文
墙上的斑点原文墙上的斑点弗吉尼亚·伍尔夫编者按:本文未经二次审核,不能确保无任何字词错误,如果你发现有谬误之处,请留言指出。
我们,以及所有的阅读者都会感激你的善意的举动。
一个一瞬即逝的念头……莎士比亚……对啦,不管是他还是别人,都行。
这个人稳稳地坐在扶手椅里,凝视着炉火,就这样——一阵骤雨似的念头源源不断地从某个非常高的天国倾泻而下,进入他的头脑。
他把前额倚在自己的手上,于是人们站在敞开的大门外面向里张望——我们假设这个景象发生在夏天的傍晚——可是,所有这一切历史的虚构是多么沉闷啊!它丝毫引不起我的兴趣。
我希望能碰上一条使人愉快的思路,同时这条思路也能间接地给我增添几分光彩,这样的想法是最令人愉快的了。
连那些真诚地相信自己不爱听别人赞扬的谦虚而灰色的人们头脑里,也经常会产生这种想法。
它们不是直接恭维自己,妙就妙在这里。
这些想法是这样的:“于是我走进屋子。
他们在谈植物学。
我说我曾经看见金斯威一座老房子地基上的尘土堆里开了一朵花。
我说那粒花籽多半是查理一世在位的时候种下的。
查理一世在位的时候人们种些什么花呢?”我问道——(但是我不记得回答是什么)也许是高大的、带着紫色花穗的花吧。
于是就这样想下去。
同时,我一直在头脑里把自己的形象打扮起来,是爱抚地,偷偷地,而不是公开地崇拜自己的形象。
因为,我如果当真公开地这么干了,就会马上被自己抓住,我就会马上伸出手去拿过一本书来掩盖自己。
说来也真奇怪,人们总是本能地保护自己的形象,不让偶像崇拜或是什么别的处理方式使它显得可笑,或者使它变得和原型太不相像以至于人们不相信它。
但是,这个事实也可能并不那么奇怪?这个问题极其重要。
假定镜子打碎了,形象消失了,那个浪漫的形象和周围一片绿色的茂密森林也不复存在,只有其他的人看见的那个人的外壳——世界会变得多么闷人、多么浮浅、多么光秃、多么凸出啊!在这样的世界里是不能生活的。
当我们面对面坐在公共汽车和地下铁道里的时候,我们就是在照镜子;这就说明为什么我们的眼神都那么呆滞而朦胧。
墙上的斑点课文赏析
墙上的斑点课文赏析墙上的斑点课文赏析导语;《墙上的斑点》是2002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弗吉尼亚·沃尔夫,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在一个普通日子的平常瞬间,抬头看见墙上的斑点,由此引发意识的飘逸流动,产生一系列幻觉和遐想。
下面是店铺整理收集的墙上的斑点课文赏析。
欢迎大家阅读。
《墙上的斑点》赏析《墙上的斑点》,被认为是伍尔夫第一篇纯正的意识流小说。
作为一篇纯正的意识流代表作享誉中外文坛。
它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随即就以其全新的面貌征服了读者,征服了世界。
正因为它的新颖、它对传统的反动,让批评界面对它哑然失语,找不到评论的语汇与概念。
即使在今天,它的那份纷乱与杂糅,飘忽的意识的无定向、无轨迹,仍然使人感到归纳与概括的困难。
尤其对情节的梳理与复述,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
《墙上的斑点》情节梳理的立足点,在于叙述者几次都从思绪漫游的终端又回到斑点,再重新依新的设想出征,这几个往复的轨迹,成了这篇小说所能把握得到的脉络。
然而,叙述者“我”的每一次思绪的漫游则是无轨迹可循的,有时让人感到如同幻觉般天马行空,跳跃式地向前跃进,一件事与一件事之间,一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之间,既无必然的联系,也无偶然的关联,甚至也没有提供必要的过渡。
它基本上撇开了现实中客观存在物与外在的东西,除了偶尔回到斑点这一依托物之外,几乎完全任人物的意识自在地、任意地、无需限制也无需依附地作纯精神性的流动。
伍尔夫让读者看到,人的主观的意识的宝藏有多么的丰富,将墙上的斑点作一个稍微不同的假设,就会引出无穷多的互不相同的缤纷的思绪,真如伍尔夫所说的千万个印象像原子一样落入心头。
矫枉必然过正,女作家对此大概有所领悟,她对人物的精神世界的强力推行,对客观外界因素的大刀阔斧的弃绝,使她将人物的意识流的动感与美感表现到了极致,这份真实、这份迷人,不能不令读者折服,不能不让批评家们承认,因此,它才一举奠定了现代小说在英国的地位。
英国现代小说能迅速地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基本上没有与传统势力打过多的拉锯仗,与《墙上的斑点》等实验小说的成功的铺垫是不无关系的。
外国文学鉴赏《墙 上 的 斑 点》
法加以控制——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
带有多少偶然性啊——我只要列举少数几件我
们一生中遗失的物件就h够了。
16
主题探讨
2. 但是这种概括毫无价值。只要听听概括这个 词的音调就够了。它使人想起社论,想起内阁大臣 ——想起一整套事物,人们在儿童时期就认为这些 事物是正统,是标准的、真正的事物,人人都必须 遵循,否则就得冒打入十八层地狱的危险。……每 件事都有一定的规矩。 ……男性的观点支配着我 们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标准,订出惠特克的尊卑序 列表……我们希望很快它就会像幻影、红木碗橱、 兰西尔版画、上帝、魔鬼和地狱之类东西一样遭到 讥笑,被送进垃圾箱,给我们大家留下一种令人陶 醉的非法的自由感——如果真存在自由的话……
h
25
想通过这种结构扩大了小说的表现范围,拓宽了作品的视
域和透视层次,使作者在短暂的时空中得以构建更大容量
的“内在的真实”。
h
21
写作技巧
3.蒙太奇
小说中的主人公面对墙上的一个斑点而展开沉
思冥想,可能仅仅是短短的一瞬,然而就是在这样一
个“重要的瞬间”,主人公在内心深处已经自由往返于
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对历史的思索、现实的感
表!
h
18
主题探讨
追求精神自由 嘲讽现实单调
h
19
1.内心独白 写作技巧
第一人称的直接内心独白,让主人公由一个
斑点而进行自我内省,从而将人物的沉思冥想、意
识印象和盘托出,使读者一览无余。如:“让我稳住
自己,抓住第一个一瞬即逝的念头..莎士比亚..对啦,
不管是他还是别人,都行。”“我一定要跳起来亲眼看
以意识流动为结构,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透视
人物内心奥秘。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墙上的斑点》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课文《墙上的斑点》的艺术特色和象征意义。
(2)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意象和象征意义的深入理解。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现代文学作品,了解现代文学的特点。
(2)简介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意象和象征意义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墙上的斑点》,分析自己的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斑点,并试着以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案例分析:以《墙上的斑点》为例,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文学素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精选《墙上的斑点》教案3篇
精选《墙上的斑点》教案3篇《墙上的斑点》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3、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的内容,尤其是其中流露出的思想内容。
2、理解和把握的课文基本结构。
三、教学时间 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概括小说的写法特点1《墙上的斑点》通篇是内心独白。
“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
这一斑点“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我”从看到墙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
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二、概括小说的结构特点不离线索,通过触发物斑点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回到斑点,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严谨有序。
(永远不离线索,内容从斑点开始,又回到斑点,像一个花瓣,严谨有序)三、比较阅读读了《墙上的斑点》后,想一想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不同。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
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
《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
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
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
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
《墙上的斑点》文本探究及解读
《墙上的斑点》文本探究及解读1.“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篇小说是以一个原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的,这是伍尔芙小说独特的艺术形式。
(1)课文中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在结构上是作者引导读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支点或触发点,它起的只是一种支撑或触发作用。
(2)作者的所有线索都从“斑点”出发,进而产生出许多联想,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
(3)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好似一朵由多层花瓣围着花蕊的鲜花。
在这里,小说的结构与作者、人物的活动浑然一体,形式与内容难以区分。
2.请找出文本中具有哲理成分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弗吉尼亚·伍尔芙经常借助一种闪烁其词的风格,努力描绘那些在意识中不断跳跃流动的物象,使文本具有一种诡谲神秘、散漫不羁的特征。
但由于时时处处流露出来的对生活的顿悟,却使这些平常而又奇特、琐屑而又稍纵即逝的无数个意象显出了一种强劲的穿透力。
在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笔下,那些惊人的哲理,常有以下的作用:3.小说后半部分联系树的生长特点和生长环境,作者突出了树自身的什么特点?有没有深层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树自身木质紧密干燥,凸显其坚定刚强的内在品质;树液缓慢舒畅地流下,仿若汗水,意味着经历艰辛之后的执着和坦然;夏日遭受雷雨的摧残,冬夜应对“月亮射出的铁弹,什么弱点也不暴露”象征了生命的意志,承受压力和磨难的抗争精神(不必深究“铁弹”的象征义);鸟儿和小昆虫的栖息,表明树还能给别的生命带来一丝宽慰和依靠。
选修《墙上的斑点》
三、分析小说叙述的繁简,获得小说的蕴 含的思想,从而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伍尔芙用了哪些方法使得叙述繁复?
描写回忆 自由联想 抒写感受 描述梦幻 直露情绪 内心独白
四、主 题
作者通过对墙上斑点的猜想与思 考,把精神的触角伸向自然与社会的方 方面面,其中包括对生活的偶然性与命 运的必然性的问题、对生命在个体死亡 之后永恒延续的问题、对自然与机械性 现实的对立问题、对文学创新精神与陈 旧规范相冲突的问题、对女性反抗男性 观念的问题等,进行了意义重大的体验 与感悟。
多少偶然性啊……”这段话深刻表现了A( )
A.20世纪现代西方人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情怀。
B.19世纪西方人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情怀。
C.20世纪初叶现代西方人清醒的理性意识。
D.19世纪西方人的非理性意识。
作业:
自拟题目,写一段描绘人物心灵深处意识甚 至是潜意识流动的文字。
这是作者为小说预设的一个讽喻,是作者 美学思想与人生观念的反映。在作者看来,墙 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毫无意义,它与一切具体 事物的联系也不重要。真正有意义或者说至关 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识活动与意识反应。 这实际上是在证明,人的精神活动比枯燥的现 实更丰富、更生动、更重要。
2.伍尔夫在《墙上的斑点》中写道:“生 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 么无知……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 的生活带有
伍尔芙的小说理念:伍尔芙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
强调“内心真实”。她认为在一个普 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 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 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 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 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 这 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 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应该深 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 “按照那些微尘 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 们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种运 动模式”。
02《墙上的斑点》
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小 说的绝对主体。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伍尔芙小 说独特的结构形式。请你谈谈“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 构上的作用。
在小说中,“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实世界。 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是说,作品 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每一段落的联 想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 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瞬息变化的 意识活动。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 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 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一个女人在冬日的 午后发现墙上有个斑点, 对它展开种种猜测、联 想,最后发现它是一只 蜗牛。
2.小说主人公从“斑点”出发展 开了哪几次猜测联想?请简要指出。
(1)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 个斑点; (2)看到斑点好像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 (3)看到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 (4)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 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 (5)看到斑点像是凸出在墙上的,不完全 是圆形; (6)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似在大海中 抓住了一块木板; (7)最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 牛。
字词小练习
这个世界里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 在这里人们可以像鱼儿用鳍(qí)翅(chì)划(huà)开水 面一般,用自己的思想划开世界,轻轻地掠过荷花的梗 (gěng)条,在装满白色海鸟卵的鸟窠(kē)上空盘旋 (pán xuán)…… 这个世界里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 在这里人们可以像鱼儿用鳍(qí)翅(chì)划(huà)开水 面一般,用自己的思想划开世界,轻轻地掠过荷花的梗 (gěng)条,在装满白色海鸟卵的鸟窠(kē)上空盘旋 (pán xuán)……
《墙上的斑点》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墙上的斑点》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墙上的斑点》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教学内容:1. 课文《墙上的斑点》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课文中涉及到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3. 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1. 课文《墙上的斑点》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课文中涉及到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知识。
教学难点:1. 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教学准备:1. 课文《墙上的斑点》的文本。
2. 相关教学辅助材料。
二、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墙上的斑点,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板书课题《墙上的斑点》,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内容。
Step 2: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墙上的斑点》,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Step 3: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中涉及到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知识。
2. 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Step 4: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生活的心得和感悟。
Step 5:总结拓展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2. 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
三、教学评价评价方式: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后反馈评价内容: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情况。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墙上的斑点》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生活中的美好”的作文。
六、教学过程Step 6:课堂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墙上的斑点原文阅读
墙上的斑点原文阅读人们常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件物品,就是墙。
墙是建筑中的一部分,起到了支撑和隔离的作用,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安全感。
然而,你有没有留意过墙上的斑点呢?这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斑点,却蕴含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和意义。
本文将以原文阅读的方式,带您一同探索墙上的斑点,发现其中的奥秘和趣味。
在城市的街巷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墙壁,有的是混凝土墙,有的是砖墙,还有的是涂鸦墙。
这些墙上常常布满了斑点,它们形状各异,大小不一。
有的像是无规律的水滴,有的像是星星点点的小尘埃。
这些斑点可能是街坊邻居们意外溅出的污渍,也可能是岁月的痕迹,亦或是生活的点滴。
墙上的斑点,每一个都有一段故事。
或许是忙碌的交通工具溅起的泥水,或许是天上的鸟儿不小心在飞行时撒下的粪便,又或许是大雨中飞溅的泥浆。
这些斑点记录着时间的流逝,记录着城市的变迁。
当我们凝视着这些斑点时,也不禁让人思索生命的瞬息万变。
除了记录时间和变迁的功能,墙上的斑点也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或许在远离喧嚣的午后,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墙边,凝视这些斑点,分分秒秒地回忆起自己的往事、憧憬未来。
或许在一次难忘的旅行中,你看到了一面充满斑点的墙壁,于是脑海中浮现出令人向往的冒险场景。
墙上的斑点如同一本无字的书,给予读者们自由想象和解读的空间。
在艺术家的眼中,墙上的斑点也是一种灵感的源泉。
他们经常从墙面上的斑点中找到灵感,创作出一幅幅令人惊艳的作品。
墙上的斑点成为了他们的创作素材,将平凡的事物变成了艺术的杰作。
墙上的斑点也让艺术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为城市增添了无限的美丽和活力。
当然,墙上的斑点也有其不足之处。
有些斑点可能是建筑结构问题导致的开裂或渗漏,其本身并不美观。
这时,我们需要及时维修和装饰,让墙壁恢复它原有的美丽和完整。
然而,即便是这些不完美的斑点,也是城市的一部分,记录着岁月的流转和人们的生活。
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些斑点,将其视为城市的独特之处。
《墙上的斑点》教案
《墙上的斑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墙上的斑点》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运用相关的语文知识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和情感的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点滴,珍惜时光,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墙上的斑点》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和情感的变化。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墙上的斑点》的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墙上的斑点,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简介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难懂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心理和情感的变化。
(2)教师举例分析课文中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表达。
5. 实践演练(1)学生仿写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和情感的变化。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7. 布置作业(2)收集生活中的一些斑点,尝试进行创意描绘。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方面。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作业评价: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如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细节描写的表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墙上的斑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2.阅读小说,初步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3.感知主人公意识流动的过程;
4.分析小说意识流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了解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感知主人公意识流动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征,分析小说意识流的表现手法。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伍尔夫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也成了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今天,我们来赏析她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看看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什么不同。
二、简介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教师可以根据扩展资料中的相关内容来简介作者及意识流小说。
重点可放在对意识流小说的介绍上。
三、初读小说,整体感知
揭示: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说。
女主人公冬日平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
她反复猜想着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
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
作者一惯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这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再读小说,探究小说写法上的特点
教师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片断,并加以分析,最后,在学生发言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归纳要点:
1.《墙上的斑点》通篇是内心独白。
“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
这一斑点是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我”从看到船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
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第二课时
一、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对比
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回忆曾经阅读过的小说(以教材中的为主),并让学生对某一篇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进行分析,然后大家针对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间可让学生诵读相关段落。
之后教师总结如下: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
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
《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
在人物的灵魂世界。
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
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
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
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
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
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
《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
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
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
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
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4.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
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刺下来的。
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
她呼吁:“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搞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不管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
二、课外读有关意识流派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