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第一版勘误表
《吴述重订伤寒杂病论》21-22
《吴述重订伤寒杂病论》21-22欢迎**一路健康APP注册就有伤寒研究音频版**听!今天开始分享吴雄志老师整理的伤寒论。
吴雄志老师是中医世家,西医博士。
伤寒论都是文言文,看起来非常晦涩难懂,通过吴老师讲的伤寒论,就可以思维清晰的从西医和中医的角度来理解伤寒论,及疾病的本质,同时做到中西医汇通21.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22. 喘家,做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太阳病----是有太阳病的症状,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下之微喘者----用了泻下的药,这个是误治,导致出现了喘的症状,喘是肺功能障碍,气上冲而不能下降,肺胀满,呼气困难。
表未解故也-----气上冲是表不解的一种表现,可以用桂枝汤,但是桂枝汤没有考虑肺部用药。
厚朴杏子----这两个药都有降肺气的功能,可以用它消涨定喘。
肺与大肠相表里,厚朴通腑宣肺,杏仁可以宣肺通腑,对于喘而便秘的人效果不错。
杏仁和桃仁都含有杏仁苷,有宣肺通腑的作用,杏仁偏于气分,桃仁偏于血分,千金苇茎汤治疗肺痈,热伏血瘀,用的是桃仁。
吴老师临床经验:一个肺癌的患者,面部鲜红,毛细血管扩张,这个是雌激素灭火障碍,有些癌细胞分泌雌激素,导致毛细血管扩张,与肝硬化的蜘蛛痣,还有肝掌,大小鱼际红,原理一样,这个可以用化肝煎,肝不藏血导致木火刑金,出现肺癌咳嗽。
可以用化肝煎+桑叶治疗肝不藏血。
伴有腹胀,大便困难,可以加厚朴杏仁,龙葵---现代药理学研究可以镇咳化痰,降低痛觉,对肺癌的患者还是非常友善的,同时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生津止咳和利尿的作用。
抗炎杀菌的作用等。
因为龙葵苦寒,一般脾胃虚寒的人不宜食用。
小结:1.如果平时就有喘的患者,感冒后会加重,就可以用此方治疗。
但是也是争对是有汗而喘,对于无汗而喘,用麻黄汤加厚朴杏子。
桂枝芍药知母汤与附子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区别桂枝芍药知母汤---主要功能是祛风除湿、通阳散寒、佐以清热。
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吴述伤寒杂病论
吴述伤寒杂病论导读:本文紧承上篇推送文章《無門述要》进一步阐述吴述伤寒杂病论的特点:医理上“五法合一”,诊病上“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最终实现“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古今一统、中西一统”的目标。
本章内容分为三部分:1、标本聚类、抓独截断、平脉辨证,五法合一;2、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3、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古今一统、中西一统。
今天推送第一部分:标本聚类、抓独截断、平脉辨证,五法合一。
《吴述伤寒杂病论》的特点:标本法、聚类法、抓独法、平脉法、截断法五法合一。
标本法是讲理的,聚类法是讲法的,平脉法、抓独法、截断法是讲方和药的。
这五法是理、法、方、药一气贯通,不厌其繁、大道至简、直取其病、独处藏奸。
其中,标本法是不厌其繁;聚类法、平脉法、截断法,是大道至简;抓独法是独处藏奸,六经辨病,先病后证,法当直取其病,随证化裁。
同时,我们强调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
我们主张以六经气化为基础,融通各家学说,最终实现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古今一统与中西一统。
标本聚类、抓独截断、平脉辨证,五法合一标本法,是讲理的,阐释了六经为病的原因和机理,解释了为什么六经为病会出现这些临床表现。
我们搞清机理就知道怎么去治疗,这就是标本法的实质。
聚类法是干什么呢,聚类法就告诉我们要首辨阴阳。
病是发于阳还是发于阴,再把它定在三阳或三阴的某一经。
三阳为腑多实,三阴为脏多虚。
如“恶寒发热”是太阳、“寒热往来”是少阳、“但热不寒”是阳明。
三阳病的脉是什么呢,太阳脉浮、阳明脉大、少阳脉弦。
太阴是手足自温,少阴是手足不温,到厥阴就是四肢逆冷。
所以辨病在三阳还是三阴,要先辨阴阳;辨完阴阳,再辨六经,辨病发何经,这样就可以很简单地辨出病在何经;然后再辨病属何证,辨病属何证就更简单了,三阳是在经在腑,三阴是寒化热化,此外三阳有经腑同病,三阴有寒热错杂。
比如说:太阳在经是伤寒、中风,太阳在腑是蓄水、蓄血。
这个病属何证很好辨的,在经在腑,寒化热化,大不了这个人有体质的异常,存在兼夹证而已。
《吴述重订伤寒杂病论》49
《吴述重订伤寒杂病论》49欢迎**一路健康APP注册就有伤寒研究音频版**听!今天开始分享吴雄志老师整理的伤寒论。
吴雄志老师是中医世家,西医博士。
伤寒论都是文言文,看起来非常晦涩难懂,通过吴老师讲的伤寒论,就可以思维清晰的从西医和中医的角度来理解伤寒论,及疾病的本质,同时做到中西医汇通49.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表证都有怕冷的感觉,有几分怕冷,就有几分表证,寒少就是表欲解,热多可能化热传里。
脉微弱者,此无阳也-----脉微弱,一方面邪轻,表寒里热都不重,另一方面是气血不足,这里阳气主要指气血,气血不足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发汗了。
所以里面用越婢汤一份(里面重用了麻黄),桂枝汤两份。
我们先了解下越婢汤,才能更容易理解这个条辨越婢汤-----治疗表热入里,热半陷入里了,与麻杏石甘汤相似,都是邪热开始入里,要传阳明和已传阳明,要用石膏。
越婢汤与麻杏石甘汤的区别?共同点----汗出,无大热(争对阳明病的无大热)脉浮,共同用药:麻黄石膏甘草这里面的汗出,是邪热入里导致的汗多,有表邪和里热,所以用麻黄解表,石膏清里之热。
麻黄+石膏有止汗的作用。
区别:麻杏石甘汤--邪热入肺越婢汤--邪热入肺与膀胱麻杏石甘汤----有肺部症状,喘而汗出,用杏仁来增强肺的宣降能力。
越婢汤-------全身皮肤的水肿,麻黄剂量加大,佐以生姜、大枣则增强发越水气之功,不仅使风邪水气从汗而解,尤可借宣肺通调水道之力,下输膀胱使水邪从小便而去。
麻黄---解表药温,发汗宣肺利水利尿,归肺膀胱经,可以通过发汗把肌肤和肺里面的寒气和水气发散出去,还可以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增强利尿作用,表实,就是沟通皮肤、肺的内外功能,驱寒邪和湿邪,肺的宣降功能恢复,一般配杏仁。
越婢汤:麻黄六两(18g)、石膏半斤(25g)、生姜三两(9g)、甘草二两(6g)、大枣三枚麻杏石甘汤:麻黄(9g),石膏(18g)杏仁(去皮尖)五十个(9g),甘草(炙)二两(6g),。
灵素之问北宋新校正《伤寒论》的误会与误导
灵素之问北宋新校正《伤寒论》的误会与误导灵素之问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考察北宋新校正与《伤寒论》《金匮要略》校书相关的两个序,可以得出很多信息。
校正金匮要略方叙张仲景为伤寒卒病论。
合十六卷。
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
杂病未见其书。
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
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
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
上则辨伤寒。
中则论杂病。
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
乃录而传之士流。
才数家耳。
尝以方证对病者。
施之于人。
其效若神。
然而或有证而无方。
或有方而无证。
救疾治病。
其有未备。
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
臣奇先校定伤寒论。
次校定金匮玉函经。
今又校正此书。
仍以逐方次于证候之下。
使仓卒之际。
便于检用也。
又采散在诸家之方。
附于逐篇之末。
以广其法。
以其伤寒文多节略。
故取自杂病以下。
终于饮食禁忌。
凡二十五篇。
除重杂。
合二百六十二方。
勒成上中下三卷。
依旧名曰金匮要略方。
臣奇尝读魏志华佗传云。
出书一卷。
曰。
此书可以活人。
每观华佗。
凡所疗病。
多尚奇怪。
不合圣人之经。
臣奇谓活人者。
必仲景书也。
大抵炎农圣法。
属我盛旦。
恭惟主上丕承大统。
抚育元元。
颁行方书。
拯济疾苦。
使和气盈溢。
而万物莫不尽和矣。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都官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新校正伤寒论序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
诸家莫其伦拟。
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
伊尹以元圣之才。
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
用之多验。
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
皆可施用。
是仲景本伊尹之法。
伊尹本神农之经。
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张仲景汉书无传。
见名医录云。
南阳人名机。
仲景乃其字也。
举孝廉。
官至长沙太守。
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
时人言。
识用精微过其师。
所著论。
其言精而奥。
其法简而详。
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
惟王叔和能学之。
其间如葛洪。
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伤寒论》的辩证论治体系
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伤寒论》的辩证论治体系《伤寒论》是辩“六经为病脉症并治”,比如“辨太阳病脉症并治”,这句话值得大家深入探讨,它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伤寒论》是一本辨病的书,出发点是辨病,辨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确切地说,它辨的是病的什么、。
是病位。
如果我们理解了六经,就会发现病位本身反应的是什么?是病机。
所以,辨六经为“病”和后世的“病”,内含是不一样的。
《伤寒论》辨病,辨的是病位,例如太阳病、少阳病、厥阴病,而病位和病性密切相关——病性与病位共同决定了病在哪一经。
你看我们《中医内科学》里讲的哮证、喘证、咳嗽、心悸、胸痹,这些严格来讲是症状。
中医对这些症状的研究比较深入,并把他们拿出来作为病专门去研究。
第二,《伤寒论》奠定了中医的辩证论治体系。
你说它辨病,怎么又奠定了辨证论治的体系呢?其实你看标题“辨……病脉证并治”,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它不仅是辨病,还辩证。
那么,《伤寒论》辨的证有哪些?后面六经聚类法的部分会具体讲,比如三阳辨的是在经在腑,太阳饼在经有伤寒证与中风证;在腑有蓄水证与蓄血证,这就是“证”。
还有阳明在经有白虎汤证,在腑有承气汤证。
三阴是寒化热化,少阴寒化是附子汤证,少阴热化是黄连阿胶汤证。
由此可见《伤寒论》...《伤寒论》是辩“六经为病脉症并治”,比如“辨太阳病脉症并治”,这句话值得大家深入探讨,它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伤寒论》是一本辨病的书,出发点是辨病,辨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确切地说,它辨的是病的什么、。
是病位。
如果我们理解了六经,就会发现病位本身反应的是什么?是病机。
所以,辨六经为“病”和后世的“病”,内含是不一样的。
《伤寒论》辨病,辨的是病位,例如太阳病、少阳病、厥阴病,而病位和病性密切相关——病性与病位共同决定了病在哪一经。
你看我们《中医内科学》里讲的哮证、喘证、咳嗽、心悸、胸痹,这些严格来讲是症状。
《吴述重订伤寒杂病论》64-65
《吴述重订伤寒杂病论》64-65欢迎**一路健康APP注册就有伤寒研究音频版**听!分享的是吴雄志老师整理的伤寒论。
吴雄志老师是中医世家,西医博士。
伤寒论都是文言文,看起来非常晦涩难懂,通过吴老师讲的伤寒论,就可以思维清晰的从西医和中医的角度来理解伤寒论,及疾病的本质,同时做到中西医汇通64.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于之。
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呕吐而病在膈上-----要达到呕吐的症状时,停水一般已经到了横膈膜以上。
后思水者,解-----停水吐了,胃中干,就想喝水,这个病就解除了。
急于之。
思水者,猪苓散主之------急着喝,而且还想喝,就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喝多了,想吐,吐了又想喝,这个用猪苓散可以解除这个症状。
猪苓散----猪苓白术茯苓猪苓是利尿药里面止渴效果最好的,加上其他两个利尿药,可以把停水从小便排出,就停止恶性循环了。
表证+停水=五苓散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少阴----桔梗甘草玄参(口渴舌绛,热入营血)少阴肾阳虚-夜尿频繁--济生肾气丸--形制病--瓜蒌瞿麦丸----阳虚夹湿猪苓汤是阴虚夹湿65. 妇人怀妊,腹中㽲痛,当归芍药散主之.这个也叫胞阻,中医病名。
是指女性妊娠期间,出现以小腹疼痛为主的病证。
前人认为腹痛之因是胞脉阻滞,故而名为“胞阻”。
腹中㽲痛----腹中急痛,挛急的痛,这里面重用芍药,芍药对于阴血虚,经脉失养导致挛急疼痛效果比较好。
胞阻分为两种:1. 出血,腹痛----止血,用胶艾汤2. 腹中痛,但是不出血-----就是当归芍药散。
当归芍药散----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川芎半斤当归芍药川芎---养血,养肝之体。
这个是张仲景的经典配伍。
白术、茯苓、泽泻----除湿,这三个药与五苓散配伍有共同性,区别一个是桂枝猪苓治疗气冲,增强膀胱气化和利水功能。
一个用当归、茯苓、川芎来养血。
血虚夹饮----当归芍药散阴虚夹饮----猪苓汤阳虚夹饮---五苓散真武汤饮邪化热---桂苓甘露饮66. 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巴山夜语中医大讲堂: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14)标本中气下(1)
巴山夜语中医大讲堂: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14)标本中气下(1)我们接着讨论六经标本中间法,就是标本中气的(下)。
我们标本法一共做了四个图,第一个图就是标本法的立体空间模型图,因为我们知道标本中气属于运气学说,运气学说的核心的实质是东方的时空观,也就是时间加上空间,所以要理解标本中气,首先必须具有空间观,我们做了一个模型,让大家去理解《内经》讲的标本中气的原理。
有了这个模型,再去理解《内经》的讲述就非常的清楚,否者你就会觉得很难理解。
第二个图就是我们讲的形气一体图,通过第二个图要告诉大家形质和气化的关系,因为我们前面讲认识中医的时候就讲了中医对人体生理的基本认识是由三个要素来组成整个生理过程:第一是器,器就是我们讲的脏腑,五脏六腑就像我们的锅一样是个工具。
第二个道,通路,也就是一个传送带,它是经络,十二经络也就是我们讲的六经,三阴三阳的十二条经络。
第三个就是料,他要有这个物质基础,这些料是我们讲的这些气、血.、精、津、液。
这些气、血、精、液是怎么样完成生理过程的呢?我们的气血津精液这些物质以经络为通道,以脏腑为容器,在其中发生物质与能量的运动与变化,我们就叫做气化。
最终产生三个东西,物质、能量和信息。
也就是相当于我们讲的结构学派,功能学派和信息学派。
所以大家看我们图二最后看到了,最里面是五脏六腑,我们的脏腑,脏腑的特点是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然后联系我们五脏六腑的是什是三阴和三阳,十二经络,然后三阴三阳联系脏腑把气血津精液在这里发生物质与能量的转化,转化以后产生了人体的风、寒、火、热、燥、湿六气。
风、寒、火、热、燥、湿这是气化,物质与能量的运动与变化产生的六气,我们叫它气化。
形质就是我们的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和气、血、精、津、液。
然后人体的六气和自然界的六气相互感召,我们叫做同气相求,内外感召。
通过同气相求、内外感召,把人的风、寒、火、热、燥、湿和自然界的风、寒、火、热、燥、湿相互联系。
这个人的风、寒、火、热、燥、湿是怎么来的?是气化来的,气化的过程就是经络为通道,把气、血、精、津、液在五脏六腑之中进行运动变化而来。
6.六经辨证的特点
6.六经辨证的特点选自吴雄志著《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第一章伤寒概论接下来,我们讨论六经辨证的特点。
为什么要采用六经辨证或者六经辨病呢。
在回答这一问题前,我们先看看中医是怎么讲人体构成的。
首先,人体要有物质基础,就是中医讲的气血精津液,它是生命的原材料。
我们的生命拿这些原材料来做什么呢,对它进行物质与能量的转化,就是所谓的气化活动。
这个物质与能量的转化通过什么来实现呢,通过我们的脏腑。
五脏六腑是实现物质与能量转化的器官,相当于工厂里的机器设备。
气血精津液怎样通过脏腑实现物质与能量的转化呢?需要通过特定的通道,这个通道叫作六经,即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有的学生讲应该是十二经啊。
是的,有手六经、足六经,加起来就是十二经。
我们认为六经作为通道把气血精津液运送到脏腑里面,气血精津液在脏腑里面通过气化完成物质与能量的转换,这是我们生命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采用六经来辨证、辨病的根本原因。
当然六经也与奇经八脉有关系,因为是十二经脉溢出来的东西跑到奇经八脉中去,所以奇经八脉和六经是密切联系的。
使用六经辨证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可以使思维变得非常简捷。
比如六经分为阳经和阴经,阳经有三条,阴经有三条,三阴三阳各有开、枢、阖的关系,就像一个门,通过枢来打开、阖上。
如果搞不清楚门是打开的还是阖上的,就去看看枢轴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枢,在阳经是少阳经,在阴经是少阴经,少阳经前面是太阳,后面是阳明少阴经前面是太阴,后面是厥阴,这就使我们的思维非常清晰。
这是六经辨证的一大特点。
六经辨证的另一大特点是二分法,我们首辨阴阳,分一阴一阳为三阴三阳。
为什么说六经辨证是二分法明明应该是三分吗。
《素问》中的《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论》和《阴阳别论》专门讲了阴阳。
“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就是说为什么是三阴三阳而不是二阴二阳呢它提出了一个开阖枢理论,有开、有阖、有枢。
三阳经不光有太阳和阳明,介于太阳、阳明之间还有个少阳。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各版本比较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各版本比较《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各版本《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据称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之世传抄本,历来未见于世。
直至清末,世居岭南的张仲景六十四世孙——张绍祖方始传书予其徒桂林左盛德,左再传予其徒罗哲初。
尔后于1934年罗哲初借予黄竹斋抄写成《白云阁藏本》(略称《白云阁本》),1939年由张伯英资助而方校刊公世。
因为本书在民国之前未见记载,学者对此版本的真伪,仍有争议。
现在通行版本包括了:1939年黄竹斋《白云阁本》。
1956年罗哲初之子罗继寿将世传抄本(直排)原稿献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后由广西人民出版社于1960年出版不完全简体字化的直排版;1980年出版简体字横排版。
1980年由黄竹斋高足米伯让,补刻三页书版“勘误表”,由陕西中医药研究院,依原黄竹斋所刻之《白云阁藏本》版重印二百部,称“《白云阁本》重刻版”。
1986年,台湾正体字版书籍与电子档(直排)是由中医整合研究小组赖鹏举医师等人所推行,主要参考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本。
2006年由民间自动发起校正的民间中医网校正版本(横排),以广西人民出版社的1960年版和1980年版为底本,参以中医整合研究小组版本、《白云阁本》重刻版、黄竹斋《会通本》等,各版本不一致处均保持正文与广西人民出版社版本一致,另加注脚说明不一致处。
特色[编辑]根据《桂林古本》刊行序文,称仲景撰有一十三稿;现存宋本之《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为第七稿,而《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为第十二稿,共十六卷。
一至二卷,为脉学;三至五卷,讨论温病。
六至十六卷,除了少数文字略有改动,与后世传本大致相同。
《桂林古本》与传统版本最大的差异是加入了温病的内容,就完整度及一致性(条文不矛盾)上来说,《桂林古本》较为齐全,故得到一些人的支持,认为它才是真正善本。
《桂林古本》较通行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者合参,多出篇章:“平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共两卷奇经八脉病脉证并治,出现在《桂林古本》卷二“平脉法第二”篇。
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
吴述教授在书中强调了《伤寒杂病论》的传承与发展。他认为,随着现代医 学的不断发展,中医学也必须不断创新和进步。因此,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伤寒 杂病论》传承与发展的建议,包括加强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挖掘和整理古代 医籍、推动中医药学的国际化发展等。这些建议对于推动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发展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理论体系方面,《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对《伤寒杂病论》的理论框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书 中指出,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将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的 病因、病机、证候等进行了分类和归纳。同时,书中还对“六经辨证”
内容摘要
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读者提供了更为清晰、明了的理解。 在临床应用方面,《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对《伤寒杂病论》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书 中通过对大量临床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张仲景在临床治疗中的独特方法和技巧。同时,书 中还对一些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具体、实用的指导。 《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还对张仲景在中医史上的学术贡献和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评价。书 中指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不仅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医家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书中还对张仲景在中医教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贡献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读者提 供了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是一本深入探讨和研究《伤寒杂病论》的学术著作。该书通过对张仲景 的经典之作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为中医临床提供更为准确、科学的理论指导。
吴述教授在书中首先肯定了《伤寒杂病论》的历史地位,认为这部经典著作 不仅是中医药学的基石,更是中医学发展的里程碑。他指出,《伤寒杂病论》不 仅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而且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指导, 对于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之桂枝法
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之桂枝法一、桂枝五证1.中风桂枝温卫、芍药和营,两药合用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代表处方是桂枝汤。
至于桂枝汤为何同用于太阳与太阴,我们在六经在经一章中已经作了详细讲解。
2.虚劳桂枝走心,附子走肾;桂枝通任,附子温督;桂枝可平冲。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主要就讲了桂枝证和附子证,后者如肾气丸。
文中讲到了沉迟脉,又说“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我个人体会肾气丸的脉多是沉迟脉,但即便是沉迟脉,有人吃了仍然上火。
原因是肾气丸中三泻的力量不够,所以可再加牛膝、车前子,就成了济生肾气丸,其中牛膝既补肾又引血、引热下行,车前子既补肝肾又利湿热。
3.桂枝与任脉桂枝走任脉,有提高心率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说:“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故蓄血证多用桂枝。
桂枝的作用在心入任脉,任脉自上而下交于督脉;附子的作用在肾入督脉,自下而上交任脉,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一个走任、一个走督。
桂枝走任脉,常配芍药、大枣;附子走督脉,常配麻黄(如麻黄细辛附子汤)、鹿茸(《温病条辨。
下焦篇》鹿附汤)。
附子走肾,腰疼为其独证,故“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肾气丸证如果服药前腰不疼,服药后可能会出现腰疼,因为药物作用于某经,服药后该经特定的几个穴位,可能会出现不舒服的症状。
任脉总任诸阴,身体前正中线,或与正中对称的疾病,多从任脉治疗,且多受激素的影响。
心脏在任脉上,主血脉,所以桂枝汤可以温心阳。
女性雌激素撤退后心脏病的发生率增加,补充雌激素可以降低心脏病发生的概率。
奔豚气上冲胸多见于更年期,也可以用桂枝类方;如果病在少阳伴有往来寒热的,是奔豚汤证。
桂枝可平冲也与任脉有关系,因为冲任两脉的关系密切,冲脉的很多病都与任脉的激素低有关系。
比如更年期综合征有潮热,心烦汗出。
冲脉隶于阳明经,所以代赭石也平冲。
厥阴肝寒上冲的吴茱萸汤证,风火上冲的天麻钩藤饮证,都与冲脉有关系。
《吴述重订伤寒杂病论》68-69
《吴述重订伤寒杂病论》68-69欢迎**一路健康APP注册就有伤寒研究音频版**听!分享的是吴雄志老师整理的伤寒论。
吴雄志老师是中医世家,西医博士。
伤寒论都是文言文,看起来非常晦涩难懂,通过吴老师讲的伤寒论,就可以思维清晰的从西医和中医的角度来理解伤寒论,及疾病的本质,同时做到中西医汇通二:蓄血桃核承气汤68.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太阳腑病,病邪通过膀胱经入腑,膀胱指的是少腹这个区域,位于脐与骨盆之间,又称小腹。
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如狂,好像发狂一样,比抵挡汤里面的发狂,程度弱一些。
一些精神疾病,会有一些淤血,如果淤血从体内排出,如狂的症状就会好。
下血可以表现为尿血,便血。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如果还有表证,是不能用攻下的方法去淤血。
先解表,再攻下。
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表证没有了,小腹依旧挛急而硬(肌紧张),可以用桃核承气汤攻下。
也可以加泽兰、益母草、蒲黄等---活血利水桃核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的区别?明明是太阳在腑,为什么会用阳明在腑的方法来治疗?桃核承气汤是用桂枝开太阳经气,用(承气汤)大黄芒硝桃仁通腑祛淤血,为什么太阳腑证要去通阳明腑气呢,因为大黄导湿热直下大肠,不使其再入膀胱。
治疗淋证的八正散也用大黄,如果有小便不利兼有便秘,首先通大便,湿热之气就不会到膀胱里面,这个是中医的一个基本治疗方法。
所以也叫承气汤系列,治疗太阳在腑的桃核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大黄甘草芒硝)+化瘀药(桃核)+太阳气冲(桂枝)=桃核承气汤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桃核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桂枝桃仁淤血从哪里来的?一方面体质,是气滞血瘀的人就有淤血体质,另一方面,如果发热出汗,容易导致淤血,因为血内水分蒸发,血液聚集导致淤血。
【原】《吴述重订伤寒杂病论》60-61
【原】《吴述重订伤寒杂病论》60-61欢迎**一路健康APP注册就有伤寒研究音频版**听!分享的是吴雄志老师整理的伤寒论。
吴雄志老师是中医世家,西医博士。
伤寒论都是文言文,看起来非常晦涩难懂,通过吴老师讲的伤寒论,就可以思维清晰的从西医和中医的角度来理解伤寒论,及疾病的本质,同时做到中西医汇通60.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
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未持脉时----没有摸脉的时候。
病人手叉自冒心------双手交叉放在胸口,一方面气冲的厉害,一方面心跳的厉害,这样的姿势会比较舒服。
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让患者咳嗽一下,他没有听到,说明耳聋,耳聋的原因可能是大发汗,导致气血虚,血到不了的地方,功能就下降。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一次性喝水太多,容易胃中停水,对肺脏有压迫感,呼吸急促。
喘证:古称上气、喘息。
一般通称气喘。
指以呼吸急促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简称喘,亦称“喘逆”,“喘促”以水灌之亦喘----就是用冷水降温,像西医的冰袋冷敷来物理降温,这样当时热下去了,实际上是把表热逼迫到内部就是肺部了,热壅与肺一定会喘的。
61.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假令瘦人-----如果是瘦人,容易观察到肠间水的跳动(脂肪少么),还有一种人是昔盛今瘦,原因就是有停饮,导致水液代谢失常,细胞组织没有水液的滋养而脱水变瘦。
脐下有悸----脐下一般是小肠区,悸是跳动,是饮邪上攻的表现。
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涎沫和癫眩也是饮邪上攻的表现。
饮邪上冲可以影响脑神经异常,出现眩晕,一般胃有停水的人都会眩晕,肠间水气上冲厉害,也会出现眩晕。
一、痰饮病的分类按痰饮停积的部位来分1.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2.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增广补正《伤寒杂病论》整理版.doc
增广补正《伤寒杂病论》整理版.doc引言《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医临床经典之首。
该书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记录了众多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状和治疗方法,对后世中医医学具有极大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版本的《伤寒杂病论》在传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错误、疏漏和遗漏。
为了使这一经典更加完整和准确,后世医家对《伤寒杂病论》进行了多次增广补正的工作。
本文将对这些增广补正的内容进行整理,并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
一、增广补正的必要性伤寒杂病作为一本经典医书,对于中医的发展和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原始版本的《伤寒杂病论》在撰写时存在一些限制,例如语言表述不够准确、诊断方法不够精确等等。
为了提高这一经典的价值和适用性,后世医家进行了多次的增广补正工作。
增广补正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修订错误内容:原始版本的《伤寒杂病论》在传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错误和疏漏,这些错误内容对于后世的研究和实践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通过对原始版本进行反复比对和校正,可以修订这些错误内容,提高经典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2.增补遗漏内容:原始版本的《伤寒杂病论》在记载一些疾病和治疗方法时存在一些遗漏情况,这导致了一些疾病无法得到全面的论述和系统的治疗方法。
通过对原始版本的补充和增补,可以使经典更加完整和全面。
3.完善疾病分类和诊断方法:原始版本的《伤寒杂病论》在疾病分类和诊断方法上存在一些不足和不准确之处。
通过对原始版本进行修订和完善,可以更好地分类和诊断各种疾病,提高临床应用的效果。
4.补充新的疾病和治疗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医学科学不断发展,新的疾病和治疗方法不断涌现。
为了使《伤寒杂病论》保持与时俱进,后世医家对新的疾病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补充和增补。
二、增广补正的主要内容经过多次增广补正,《伤寒杂病论》的内容得到了大幅度的完善和提升。
以下是增广补正的主要内容:1.疾病分类的修订:在原始版本的《伤寒杂病论》中,疾病分类的体系不够完善和科学,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
《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第五章平脉法知识点内容总结,请大家收好
原创 太湖中医学堂伤寒研究 2020-09-17 10:45:37平脉法1, 平脉法先出来药,以药定方。
2, 生生之气,少阴为本,厥阴为用。
3, 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
脉沉、涩、弱、弦(微)、微,此名阴也。
4, 脉性定阴阳有三种情况,阴阳虚,阴阳结,阴阳搏。
5, 以脉位定阴阳虚,阴不足就发热,阳不足是阳虚,阳虚则恶寒。
6, 五行脉法,左手寸关尺,五行水生木,木生火,火降血下右手寸关尺,五行土生金,金生水,气升水布。
7, 寸脉过寸,气机上升,尺脉过尺,气机下陷。
8, 十二脉法,浮沉定表里(脉位),大细定虚实(脉形);长短定升降(脉体),弦软定阴阳(脉力);滑涩定气血(脉流)。
迟数定寒热(脉率)。
9, 血证脉法。
平脉辩证,以诀生死,吐血之脉,数大阳亢。
弦数肝旺,细数阴伤。
芤为失血,涩多血瘀,微细气虚。
左脉弦数,肝胆火实,右脉洪数,阳明火炽,平缓为应,浮大堪忧,上实下虚,出血不止,左寸脉盛,吐血频仍,吐血之脉,上循鱼际。
左关脉弦紧,吐血频不止。
沉小缓为应,浮洪数堪忧。
弦细数防其失音,沉细弱防其泄泻,脉弦苔净,风动人眩。
10, 肿瘤脉法:阴阳搏,诸积大法。
11, 真脏脉决,肝刃,心躁,肺散,脾漏,肾弹。
12, 脉学生物原理,查外知内。
13, 脉学物理原理就是血流动力学原理。
14, 九九制会:印堂、膻中、关元、风府、至阳、腰阳关、祖窍、阴维、龙宫九穴。
15, 左手脉法。
左寸定膻中穴,左尺定关元穴。
左脉阳虚脉,寸脉心阳虚是桂枝证,关脉肝阳虚是吴茱萸证,尺脉肾阳虚是附子证;左脉阴(血)虚脉,寸脉是阿胶证,关脉是白芍证,尺脉是地黄证;左脉火热脉,寸脉是黄连证,关脉是黄芩证,尺脉是黄柏证。
16, 右手脉法。
右手的寸、关、尺,分别定在三个穴位:风府、至阳和腰阳关。
左右手的区别在于什么?因为督脉长、任脉短。
17, 右手定气升水布的关键是什么?定气升的关键是长与短,定水布的关键是浮与沉,“脉得诸沉,当责有水”。
吴佩衡讲伤寒“伤寒第一方”乱用不得!误服桂枝汤后可能产生这些变证
吴佩衡讲伤寒“伤寒第一方”乱用不得!误服桂枝汤后可能产生这些变证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词解:①小便数:即小便次数多而量反少。
②脚挛急:是脚不能伸之意。
挛,音鸾。
③厥:即手足冷。
④谵:即神昏妄语,谵音占。
⑤烧针:即火针,即将针烧热刺入。
解释:第一段:首先提出的“伤寒”二字,是广义的伤寒,证见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是心肾阴阳两虚之证。
阳气内虚,则脉浮、自汗出,而微恶寒;肾气不固,则小便数。
心阴不足则心中烦,血不养筋而脚挛急。
如见头痛项强或体酸困,是微有肌表之证,应与桂枝附子汤调和营卫,阴阳兼顾而解肌表之邪。
如无头痛项强、体酸困等情况,则非表邪,是为阴阳两虚伤寒之证变,当与芍药甘草附子汤调补阴阳之气,则病可愈。
医者不识,只注意脉浮、自汗出、微恶寒,而忽略小便数、心中烦、脚挛急等证,竟误与桂枝汤解肌发汗以攻其表,重伤阴阳之气,是为误治而变坏证。
第二段:误服桂枝汤发汗后,重伤其阳,阳气不达于四末,故手足厥冷,阳虚则津液不升而咽中干,心肾之水火不交而见烦躁,寒气上逆故见呕逆。
本证亟见咽中干与烦躁等状,但未见渴喜饮冷,而见吐逆,故与邪热灼阴之证不同,自不能投苦寒之剂以清其热,故以甘草干姜汤与之。
方中干姜炮黑,变辛温之性而为苦温,配甘草之甘,取甘苦合化,温中挟阳而生津液,俾阴阳来复,以回其厥。
倘服此方后,厥仍不回着,则应加附子扶阳回厥为有效。
若厥愈足温,两脚仍拘急者,是阳虽复而阴尚未复,血液不足以养筋脉,故用芍药甘草汤苦甘合化,以复其阴,使筋脉得舒,其脚即伸。
芍药甘草汤苦甘化阴,有人参之气味,所以大补阴血,血得补则筋有所养而自舒。
第三段:设若误服桂枝汤发汗后,重伤阴阳之气,胃气不和而见谵语者,应有虚实之分,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第一章概论知识点内容总结,请大家收好
26、小建中汤见厥阴证就是大建中汤。 27、小柴胡汤见阳明证就是大柴胡汤。 28、三部六病的理论来源是三胚层。高级的耗散结构不能用三胚层理论来解释。不能用低级动 物结构理论来描述高等生物。
29、人与其它哺乳动物不同:人的直立行走改变了——冲脉;由于远离心脏,下肢血液的回心 变得异常困难,头部血供困难;内脏器官易下垂;重力促进食物下行,消化系统功能退化。
55、太湖伤寒杂病研究特点之三: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古今一统、中西一统。 56、《黄帝内经》、《难经》仅仅是理法的层面,《伤寒杂病论》是理、法、方、药合一的。 57、用《黄帝内经》的理法,去指导《伤寒杂病论》的方药,着眼于人的本质,从方药中跳出 来,接近“神用无方”。 58. 糖尿病的传变过程胃火-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 可以用截断法。(具体见内科六经分治糖尿 病课程)
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阅读笔记
《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阅读笔记目录一、内容概要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3)二、版本对比分析 (4)2.1 《伤寒杂病论》的历史沿革 (5)2.2 《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的版本选择 (6)三、原文研究 (7)3.1 原文概述 (8)3.2 原文解析 (9)四、学术思想研究 (10)4.1 吴述的学术思想 (12)4.2 与《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13)五、临床应用研究 (14)5.1 诊断与辨证 (16)5.2 治疗与调理 (17)六、结论与展望 (18)6.1 研究成果总结 (19)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20)一、内容概要《伤寒杂病论》原著解析:对《伤寒杂病论》的原文进行逐条解析,深入剖析其理论体系、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
伤寒病理研究:详细分析伤寒病的病因、病理机制、临床表现以及辨证施治的方法,突出吴氏对伤寒病的独特见解。
杂病论述:除了伤寒病外,书中还探讨了其他杂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及治疗方法,展示了中医对多种疾病的全面认识。
学术思想探讨:分析吴氏在《伤寒杂病论》研究中的学术思想、观点及其理论依据,探讨其对后世中医发展的影响。
临床案例研究:通过实际病例的分析,展示吴氏理论的实践应用,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现代研究进展:介绍现代学者对《伤寒杂病论》及吴氏研究的新进展、新观点,以及现代临床应用的情况。
结语:总结全书内容,强调吴氏研究的重要性及其对现代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对《伤寒杂病论》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了解到吴氏在研究过程中的学术思想及实践应用,对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自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医学术体系得以确立,并为后世医家所传承和发展。
《伤寒杂病论》不仅详细阐述了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而且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巴山夜语中医大讲堂: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8)甘草(下)(部分)
巴山夜语中医大讲堂: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8)甘草(下)(部分)讲《伤寒论》,我听到过三种版本:有的老师讲《伤寒论》,去抠条文,只有学中医的才听得懂;我还听过有的老师讲《伤寒论》,学中医的也听不懂;我想我们讲《伤寒论》,一定是学中医的能听得懂,学西医的也能听懂,我想这是我们的一个特色。
不光是学中医的能听懂,学西医的也能听懂,你不光要教会学中医的人员,还要教会学西医的人员。
至于学西医的听不懂,学中医的也听不懂的东西,我们不教。
昨天在天津,我们大家有几位,这个师友学生,我们聚在一起。
有一位老师提了一个问题:有的老师是学西医的,他们没有学过伤寒,怎么办?我知道这里有《伤寒论》的大家,像这个湖北的赵老师,他是师从这个胡老冯老,这个都是《伤寒论》的大的门派的大家了,还有我们的刘红梅刘老师,他们对古本伤寒,他们这一门派对《伤寒论》研究的也很深。
但是有的老师没有学过《伤寒论》,有的老师学西医的,怎么办?我们讨论者说起一个病案,我觉得这个病案,非常值得大家去思考,现在我们把它来说一下。
我们有位老师说,他治疗了一个很成功的病人,这个病治疗的确实很成功。
一个人怕冷,非常冷,夏天要穿大厚衣服,不能够见风,不能够见空调。
经过了三四年的治疗,夏天用药,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这类的处方,然后可以穿短袖了,非常成功!讲给西医听西医不认可。
西医说:他有啥病?你治好了他啥呀?他怕冷很有可能他就是个神经官能症,脑子有毛病啊!这个东西你治好了他啥?他啥毛病?这位老师查过他的激素水平,查过他的甲状腺素,查过他的皮质激素都是正常的。
皮质激素所谓正常,因为皮质激素有个昼夜节律,使得它的正常值范围很大。
至少这位老师讲都是正常的,跟西医解释,西医来说他根本没有治好什么病。
然后跟中医解释,皮肤科解释他也没有治好什么病,也不听他解释。
他说这怎么办呢,我是不是要做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证实它呢?好,我现在讲这位老师的病例怎么处理。
我问了他第一个问题:有没有划痕症?有没有做过划痕实验?他说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第一版勘误表
(主要错字及影响学术表达的问题)
位置
(页@行)
原文修改为文中的病症证均改为:病证症
文中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均改为:麻黄细辛附子汤
P4,倒数十四行证”的本质是人体对疾病的病
理生理应答。
证”的本质是人体对疾病某个阶段的病理生理应答。
P7,倒数第六行开阖截开阖枢
P11,第十行中间少阴火化中见少阴火化
P12,表上第三行肾上腺是属于外胚层肾上腺髓质是属于外胚层
P13,第七行肾上腺都在中胚层肾上腺皮质都在中胚层
P36,倒数第二行女子称盛满女子称盛壮
P37,第四行面焦发白面焦发鬓颁白
P57,第七行气血津精液气血精津液
P59,最后一段存津液存阴液
P61,最后一段湿气主之,燥气主之两个主之分别改为“治之”
书中的闭、满、燥、实、坚,均改为痞、满、燥、实、坚,P75,倒数第三行进一行确认进一步确认
P77,倒数第九行何老师有个四合汤何绍奇老师有个四合汤
P88,第九行阴阳绝阴阳结
P97,倒数十一行附伏骨者乃积也附骨者乃积也
P106,第八行防己黄芪汤,防己地黄汤,
P109,第十二行脉沉者,反发热,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P110,倒数第三行白芍证左关弦,白芍证左关大,
P115,倒数第九行冲脉是在身体正中;还有一支分布到身
体前面的是带脉,横束诸脉冲脉在身体正中,还有一支分布到身体前面;带脉横束诸脉,
P121,倒数第一行苍术防己汤。
苍牛防己汤。
P126,第五行甘姜苓桂汤甘姜苓术汤
P135,倒数第五行《伤寒论·辨脉法》《伤寒论·平脉法》P146,倒数第二行第三种传变方式第四种传变方式
P176,倒数第十行热化就是“扶阳派”的思想,寒化就是
我们的“养阴派”的思想其中治疗少阴寒化发展为“扶阳派”的思想,治疗少阴热化发展为“养阴派”的思想
P180,倒数第五行桃核录气汤抵当汤
P197,倒数第十三行诊明白了理明白了
P220,第十二行如果患者大便不秘,小便自利的,如果患者大便正常,小便不利的,
P220,倒数第二行前两方是高凝状态导致的瘀血,后一
个是止血功能紊乱后一方是高凝状态导致的瘀血,前两个是止血功能紊乱
P221,倒数第十一行。
如果用小青龙汤以后胸满咳嗽的,
加姜、辛、味。
,用来治疗服小青龙汤后引起的眩冒;如果胸满咳嗽的,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
P225,倒数第二段两处“邪正相争”正邪相争
P225,倒数第七行也是正邪不争是正邪分争
P231,第六行胰疏泄不刮胰疏泄不利
P234,倒数十五行血腹逐瘀汤血府逐瘀汤
P234,倒数第二段三处惊烦改为烦惊
P235,倒数第三行清肝之体;。
补肝之用;清肝之用;。
补肝之体,P238,第一行《灵枢经·营卫生会者》《灵枢经·营卫生会》
P239,第二行太阴明阳太阴阳明
P255,第六行贲门弛缓征贲门失弛缓征
文中误用的烦燥,燥烦均改为:躁
P263,第二行肾虚痰犯肾虚痰泛
P269,倒数第二行前者用半夏、干姜;后者用桂枝、附
子;都用了甘草前者用半夏、桂枝,后者用干姜、附子,都用了甘草
P279,第二段杂凑成编杂凑成篇
P293-295 4. 鸡鸣散—295第一段临床随证加减
即可
移到P296第十三行后面
P304,第九行天器不有无器不有
P307,第十行。
p311
第八行。
P503
阴阳离绝阴阳离决
P309,第十四行脉微细者生,脉微续者生,
P309,倒数第四行脺时晬时
P323,倒数第十行脉悸脉结悸
P332,倒数第十一
行
心阴(气)虚心阳(气)虚
P334,第十行如症状如疟状
P361,倒数第二行减少血小板恢复血小板
P362 桂枝四证桂枝五证
P368,第四行脉紧脉紧脉
P375,第十行迟脉沉尺脉沉
P379,第五行“腹满腹痛,“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P383,第二行鸡子黄用沸水冲熟去滓后的热汤药冲搅
P394,第十行越脾加术附汤越婢加术附汤
P395,第七行子汤附子汤
P400,第六行暴出者死,脉微续者生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P434,第四行去麻黄易芍药。
去麻黄加芍药。
P437,倒数第五行脉微欲绝脉细欲绝
P439,倒数第九行降差降香
P446,倒数十三行天元经太论天元纪大论
P455,第四行阴阳相感阴阳相干
P456,倒数第二段两处有形之品有情之品
P472,倒数第二段生之本,本于少阴生之本,本于阴阳
P489,第一段吴门医述语吴门医述
P 94,第十三行黄芩黄芪
p139,第十一行轰热烘热
p375,第十行脉沉迟尺脉沉
p433,第十二行脉迟脉促
图片
P505 首五脏六腑之精百藏之受五脏六腑之精而之
P514 次病何经次辨何经
P518 干姜苓术汤甘姜苓术汤
P533 咽干烦躁土逆咽干烦躁吐逆
P534 两处的越婢加术汤加石膏方越婢加术附汤
P535 泽漆汤浮泽漆汤沉
干呕吐淹沫干呕吐涎沫
附子梗米汤附子粳米汤
P535 发日浦潮热日晡发潮热
因陈茵陈
己椒利黄汤己椒苈黄汤
P538 文蛤散文蛤汤
P540 胃阳,胃阴肾阳,肾阴
黄莲黄连
以上是《伤寒杂病论研究》中错字及影响学术表达的问题,尤其是字体加粗的内容请大家对照改正。
标点等不影响理解的内容没有附录。
众多师友积极参与了校对工作,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