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早期伦理观述评
陈独秀早期教育思想探析
纪念建党八十周年专辑陈独秀早期教育思想探析张运杰陈独秀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有着丰富教育实践经验和深刻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有过影响的教育家。
他创办的《安徽俗话报》,《新青年》杂志,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礼教与迷信,宣传了民主科学思想,提出了新的教育方针。
倡导“教育必须取法西洋”,教育必须与社会相联系,并在北大、广东两地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教育改革。
他的教育思想正是在他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一、追求个性,痛恨科举制度陈独秀,1879年10月8日生出于安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由于他从小聪明,所以,从他的祖父到他的母亲,乃至他的长兄,无不对他寄于厚望,极力用封建伦理道德,仁义忠信,教育陈独秀,希图使他成为忠君孝祖,光耀门楣的封建社会的忠臣孝子。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陈独秀自幼即受到封建文化熏陶。
6至9岁期间,在祖父陈章旭的严教下读《四书》、《五经》。
9岁那年祖父去世,家里给他请过“好几个塾师”¹他“都不大满意”º。
到12~13岁时,随长兄孟吉读八股文,也学些《昭明文选》,然而他却“看不起八股文”»,讨厌这刻板的束缚个性的东西。
陈独秀为了“敷衍母亲”¼,对时人视为“选学妖孽”的《昭明文选》,他却颇有兴趣。
直到县考前一两个月,出于无奈,才看八股文章,县考府考勉强通过,院试时,陈独秀玩世不恭地把《文选》和《康熙字典》上的古文难字,胡乱拼凑一番,做成一篇皇皇大文,不意竟还中了第一名秀才。
这件事使他“更加鄙薄科举”½。
此后他着手准备乡试,“勉强研究了一番”那令人讨厌的八股文¾。
他如此认真的对待乡试并非是想沿着科举的阶梯一级级爬上去,而是觉得乡试“这场灾难是免不了的,不如积极的用点功,考个举人以了母亲的心愿”¿。
然而1897年8月陈独秀在“矮屋”(考场)里目睹了考生个个官迷心窍,丑态百出,《儒林外史》中描写的范进一类人物,活生生地再现出来。
论陈独秀前期民众观的二重性
论陈独秀前期民众观的二重性【摘要】陈独秀作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之一,在其前期的思想体系中,对民众观持有着一种二重性的态度。
民众观在陈独秀的思想中既表现出积极性,激励着民众的自我解放和革命精神,又显现出消极性,对民众的理性和觉醒提出了质疑。
这种二重性的民众观受到了多种影响因素的作用,包括历史、文化和社会等方面。
陈独秀前期民众观的二重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既为理解其思想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又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深入的思路。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将更加深入地探讨陈独秀民众观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以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启示和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陈独秀、前期、民众观、二重性、积极性、消极性、影响因素、意义、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陈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他对民众的看法以及对民众运动的态度一直备受争议,其前期的民众观具有明显的二重性。
在封建社会结构依然存在的时代背景下,陈独秀对民众的态度既有积极的一面,又存在消极的一面。
了解陈独秀前期民众观的二重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还能够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迪。
在这篇文章中,将通过对陈独秀前期民众观的探讨,深入分析其民众观的特点、积极性和消极性,以及其二重性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通过研究陈独秀前期民众观的二重性,可以更好地探讨中国近现代思想与运动的发展脉络,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陈独秀前期民众观的二重性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揭示其中的特点、积极性、消极性及影响因素,以揭示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和启示。
借鉴陈独秀前期民众观的二重性,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为新时代的民众观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指导和促进中国的社会进步和发展。
2. 正文2.1 陈独秀的民众观及其特点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对民众的观点具有独特的见解。
陈独秀人物分析报告
陈独秀人物分析报告陈独秀(1879年-1942年),原名高寿,字独秀,江苏常熟人。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化活动家。
本文将从他的早期生活、政治理念和文化活动三个方面对陈独秀进行人物分析。
陈独秀早年伟岸的人格特质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为他在思想政治领域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在上海南洋公学任教期间,陈独秀推崇西方科学与自然,崇尚民主和自由,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
他积极参与中国同盟会和同兴会等革命组织的活动,追求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
陈独秀对遭受封建压迫和国家割让的中国社会状况感到深深的忧虑。
他提出了“一切愿足下的心首恶者、勿问何人”和“信用至上”的主张,倡导逐步实现革命与改良的统一,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他强调要通过巩固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使中国能够摆脱列强的控制,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陈独秀的文化活动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担任《新青年》杂志的主编,提倡新文化运动。
他提出了“实用主义文学”和“民众文化”等理论,鼓励文人撰写现实主义小说和描写工农生活的作品。
他倡导普及教育,提倡女性解放,呼吁废除传统礼教。
陈独秀的文化思想为当时的青年人提供了新的思想空间和创作方向,影响了后来的文化运动。
综上所述,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化活动家。
他在早年就展现出了追求真理、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信念。
他的政治理念和行动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文化活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陈独秀以他的智慧和才情,为中国近代政治和文化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论析
封 ,精 之 政教 文章 ,粗 之布 帛水火 ,无 一不 相形见 绌 ,而 可与 当世 争 衡? [ ” 他认 为 : “ 界 进 化 ,… …未 有 世 已矣 。其 不 能善变 而与 之俱 进者 ,将见 其不 适环 境之争 存 ,而退 归天然 淘汰 已耳 ,保守 云乎 哉 ! ] 。 陈独 秀在说 明 “ 日之 教育方 针 ”时提 及 ,“ 生真 相 如何 ,求 之古 说 ,恒 觉其 难 通 ;徵 之 科 学 ,差 谓 今 人 其近 是 。近世 科学 家之 解释 人生也 ,个 人之 于世 界 ,犹 细胞之 于人 身 ,新陈代 谢 ,死生 相续 ,理 无 可逃 ;惟
陈独 秀作 为近 代新 文化 运动 的领 导者 ,其 自由、民主思 想一 直影 响着后 人 。他 的早 期社 会思 想 蕴涵着 深
刻 的现实 意义 ,有 必要 对之 进行 系统 的研究 。
一
、
以社 会进 化论 为主 要思 路
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的主要 内容中 自 始至终贯穿着一种社会进化论思想。从其现存的第一篇论文 《 扬子
20 0 6年 5月
脚
20 O6
陈 独 秀 早 期 社 会 思 想 论 析
陈联俊 ,李晓光2
( .淮南师范学院,安徽淮南 220 ;2 1 301 .长春师范学院东北亚研究所,吉林长春 1 02 3 3) 0
【 要】陈独秀的社会思想主要集中在其早期的著作、文章中。他的社会思想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 摘
维普资讯
第2 5卷第 3 期
V .5 N . d _ 2 03
长春师 范学 院学报 ( 文社会 科学版 ) 人
Ju a o 柚咖 'm lf o NraU,mi - ni o l r ,s I l m i MIa t , t  ̄ sclc 0aS i )
陈独秀对q国传统伦理文化批判的特色及其成因
陈独秀对q-国传统伦理文化批判的特色及其成因[论文关键词]陈被秀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资产阶级民主派和革命派胡适[论文摘要]本文考察了五四前期陈独秀对中茜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通过对陈独秀与胡适在批判和否认传统伦理.疋化的异同,阐述了陈独舞伦理批判思想的特色厦其形成的原固。
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锋和主将,是早期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
在〞五四’一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中,陈独秀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对封建伦理道德进展了猛烈而锋利的批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在中国近代伦理思想开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无论是与以往的思想家相比.还是与同时代的思想家相比陈独秀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都独具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同以往的思想相比,陈独秀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无论是在深度上或是在广度上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资产阶级改进派和革命派中的思想家在深度上,资产阶级改进派虽然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进展了前所未有的锋利批判揭开了中国资产阶级道德革命的序幕.然而改进派的批判是不彻底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如今;其一他们始终不敢正面触及封建伦理文化的最高权威—孔子.批儒而不反孔是他们的共同思想特征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以孔教的形式来干卜离经叛道,’的事业为变法维新提供理论根据。
谭嗣同也企图借助孔子这个“圣人〞的权威来宣扬自己的主张,他说:“孔之初立教也,默古学_改今制,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一J。
尽管他鞭挞儒家学说最为剧烈,但对孔子却不敢有丝毫的触动,反而依附圣贤,托古改制。
其二,思想不彻底,还保存着相当浓重的封建伦理道理观念。
康有为一方面证明、人权、平等、独立,’的正义性另一方面却又赞扬中国的封建宗法制度,并肯定封建伦常的‘爱有差等〞的正确性。
其三,理论与理论的脱节严复虽然对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及其纲常名教进展了锋利的批判但他又肯定卜‘君臣之伦盖出于不得已〞,认为“及今而弃君巨,,是大不可一’.因为卜‘其时未至,其俗未成.其民缺乏以自治〞气谭嗣同尽管对五伦之首的君纲批判最厉,他说:〞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蔽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一3但他所做的却是另一码事.为尽忠皇上而洒卜了一胜热血,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托古改制〞的口号下进展的也即是在封建主义思想的外衣卜进展的,因此他们的批判不可能是深入和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虽然比资产阶级改进派前进了一大步,这表如今革命派不仅抛弃了孔子的旗号,直接采用西方的民主末科学思想,批判封建君权、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文化,深入揭露和分析了封建纲常礼教的反动本质及其严重危害,而且把斗争的锋芒直指孔户儒学,英勇地举起了〞排孔,’飞’‘“驾驭国民’一的工具,必须对孔子术孔学进展竿命.r}-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批判,仍然是不深人、不彻底的.夹杂着许多封建余毒。
略论陈独秀的早期思想
作者: 荆忠湘
出版物刊名: 齐鲁学刊
页码: 36-40页
主题词: 陈独秀;早期思想;帝国主义列强;十九世纪;封建主义;反帝反封建;五四时期;民主主义思想;二十世纪初;清政府
摘要: <正>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政治生涯中渡过。
虽然五四时期他首先举起民主、科学两面旗帜,发起新文化启蒙运动,以激进民主主义者著称于政治思想界。
但是,他涉足政治活动并非始于此时,而是在辛亥革命之前。
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刚刚步入青年时代的陈独秀,就冲破封建主义思想的禁锢,投身于爱国革命活动,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
他的这些早期活动,为其五四时期的斗争准备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因此,弄清陈独秀在这一阶段的思想,有助于对他的一生作出全面的历史的评价。
论陈独秀前期民众观的二重性
论陈独秀前期民众观的二重性【摘要】陈独秀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其前期的民众观中呈现出了一种二重性。
他早年民众观的形成受到当时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革命性和进步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个人观念的变化,陈独秀在后期对民众观的评价产生了变化,呈现出了较为复杂的态度。
对于陈独秀的民众观二重性,我们可以从他的思想演变、社会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
民众观的实践意义也需要我们去探讨和思考,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陈独秀前期民众观的二重性既体现了其时代特征,又埋藏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对我们当下的启示和展望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陈独秀、民众观、二重性、辩证性质、评价、分析、实践意义、复杂性、启示、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陈独秀作为中国现代思想的先驱者之一,其对民众观的探讨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思想的复杂环境中,陈独秀早年对民众观的形成受到了诸多影响。
他在接触西方先进思想的也深受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和落后所困扰,这种背景使得他对于民众的关注和思考愈发深刻。
陈独秀研究民众观的意义在于深入挖掘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诸多重要问题的核心,并通过对民众观的探讨,探寻中国现代化的路径和可能性。
在中国民主主义运动的历史背景下,陈独秀的民众观不仅是对当时民众状况的客观反映,更是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积极探索。
研究陈独秀前期民众观的二重性,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陈独秀思想的理解,更有助于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整体把握。
1.2 研究意义研究陈独秀前期民众观的二重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通过对陈独秀早年民众观的形成、民众观的辩证性质以及陈独秀后期对民众观的评价的分析,可以深入探讨中国早期思想界对民众与革命关系的认识与探索,进一步揭示中国现代政治思想的渊源与发展轨迹。
对民众观的实践意义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特点,为我们把握时代脉搏、把握群众意识提供有益参考。
略论陈独秀早期民主思想的局限性_宛小平
,
利 人 民将 视为 不 足 重 轻 之 物 而 不 以 生 命拥
护 之 则 立 宪政治 之 精 神 已 完 全丧失 矣 是 以
立 宪政 治 而不 出 于 多 数 国 民 之 自觉 多 数 国 民 之 自动 惟 日仰 望 善 良政府 贤人 政 治 其卑 屈 陋 劣 与奴 隶 之 希冀 主 恩 小 民之 希 冀 圣 君 贤
, , ,冒牌骗 人 来自 了。。’
可见 他并 不 能定 民 主 模 式
,
”
很 明显 陈 独 秀 深
,
恶 痛 绝 专 制 社 会 并 认 为 这 种 社会 和 孔 教有 不 可 推 卸 的 责 任 因 此 反 专 制 必须 反 对 儒 教 那
为 一 是 顺 便 补充 一 句 从 陈 独 秀 当 时 比 较 强 调 西 方人 权 主义 以 及 个人 主 义 为 本 位 的 论 述 看 他所理 解 的 民 主依 然是西 方启 蒙运 动时期
的 实行 自动 的 人 民 自治 必 须 到 了 这 个 地 步
,
,
谓 国 民政治 果 能 实现 与 否 纯 然 以 多 数 国 民
能否 对 一 政治 自觉其 居 于 主 人 的 主 动 的地 位
为 唯 一 根 本 之 条件
,
,
才 算是 真 正 民 治
’
有 这 样 的 既 不 要 官僚 又
“
,
自居 于 主 人 的 主 动 的 地
多 数 民意 愈接 近 客观 实 际则 民主 愈有保 障
“ “
”
,
民 主 一 词 从 字 面 上 理 解便 是 人 民 当家 主 这 作 是 没 有 问题 的飞 但 是 如 果 以 为国 民里
,
陈独秀伦理思想对当代社会道德建设的指导作用
陈独秀伦理思想对当代社会道德建设的指导作用【摘要】陈独秀是中国近代伦理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当代社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阐述。
在引言部分中,我们将介绍陈独秀伦理思想的重要性和当代社会道德建设所面临的挑战。
在我们将深入探讨陈独秀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指出以他的思想为指导的道德建设路径,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价值观念、青少年道德教育以及企业道德建设的启示。
在我们将强调陈独秀伦理思想在当代社会道德建设中的重要性,同时呼吁更加深入挖掘和发展他的伦理思想,为未来的道德建设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关键词】陈独秀、伦理思想、当代社会、道德建设、核心理念、道德建设路径、社会价值观念、青少年道德教育、企业道德建设、重要性、挖掘价值。
1. 引言1.1 陈独秀伦理思想的重要性陈独秀作为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伦理思想不仅在当时的时代具备重要意义,也对当代社会道德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陈独秀的伦理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人性的尊严,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基本原则,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他倡导的道德观念和人性观念与现代社会的追求自由、平等、尊重个体的理念相契合,有助于引领社会向更加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陈独秀的伦理思想强调了个体的道德自律和社会责任,提倡诚信、公平、友爱等价值观念,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道德指导。
在当今社会道德淡化、诚信缺失的情况下,陈独秀的伦理思想更显得珍贵和重要,它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指引。
.1.2 当代社会道德建设的挑战当前社会道德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包括道德沦丧、人际关系淡化、社会公德缺失等问题。
道德沦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些人为了谋取私利或满足个人欲望,不择手段,甚至背弃基本的道德准则。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导致诚信缺失、公序良俗不守。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虚拟化,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流变得越来越少,人们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也越来越淡漠,导致社会的人情冷漠和人际关系的薄弱。
陈独秀抗战思想的伦理解读
发扬积极 、 乐观 、 不怕牺牲 、 尽 己所能 、 富有创造性的 民族精神 , 坚持抗 战到底 , 最终 实现 国家的独立统一和人
民的 自由解放 。 陈独秀的抗战思想对于鼓舞 中国人 民争取抗战 最后胜利具有十分积极的作 用, 他对 民族精神 的 大力弘扬也对我们今 天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有启示。 关键 词 : 陈独秀 抗战思 想 伦理
及帝 国主义国家 间相互争夺殖 民地的战争 ,都是非 正 义战争 。
党统治的战争才是革命 的 ,反抗 日本帝 国主义的战 争不能算 是革命 的。 ……谁要是企图同共产党 、 国民 党谈判共 同抗 日的工作 , 谁便是 堕落投 降” 『 1 ] ( P 6 3 9 ) 。 他
关 于抗 战的性质 问题 ,当时中国各界观点并不
一
致, 甚 至迥然有别 。陈独 秀深 知 , 只有让广大 民众
对 战争 的性 质 、 意 义等 问题有 了准确 、 客观 的把握 , 形成正确 的道德认知之后 ,才 能更好 地鼓舞人 民群
众 投入到 反抗 日本 帝 国主 义侵略 的抗 战洪流 中去 。 早 在九 ・ 一八事变爆发不久 , 陈独秀就作出了 日本侵 华 战争是 “ 中国殖 民地化之 序幕” 的论 断 , 从 而揭示
首先 ,陈独 秀否定 和批 驳 了中国托派关 于此 次 战争是“ 蒋介石 政府 与 日本政府之间 的战争 ” 、 是“ 两 个 帝国主义之间争夺 殖 民地的战争 ”等短浅狭 隘的
错 误观点。 抗战爆发后 , 中国托派将马克思主义教条
日战争 是 进 步 的“ 正义 之 战 ”
一
般来说 ,战争 的性质是 由战争 的政治 目的决
定的, 可 以分为正 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两类 。 一切 由
陈独秀伦理学思想评析
。 ]_ 中国要发展进步必须彻底废除旧道德 , 7P 建立新 陈独秀伦理思想的核心是“ 新人格” “ , 尊重个人独立 亡” [( ’
自主之人格 , 勿为他人之附属品 ……若 以一人而 附属 一 道德 , 使国民在价值取向符合现代社会。因而 , 他采取历
人, 即丧其 自由 自尊之人格 , 立沦于被征服之女子奴隶捕 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 对孔子的学说作 了历史的分析 。“ 孔
作者简介 : 刘春波 (96 )女 , 18 一 , 吉林通榆人 , 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课程理论 ; 仲
晨星 (95一)男 , 江哈尔滨人 , 18 , 黑龙 北华大学东亚历史 与文献研究 中心世界 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世界近现代史 。
认 为旧伦理道德是中国落后的根源 , 将民初批判 旧伦理道 状的冷静分析 , 认为中国社会要根本变革必须先做国民的
引导 伦理之觉悟” 以至 “ 国民性质行为 德的斗争提高到全面和彻底地反传统的高度 , 在全社会的 启蒙工作 , 国民把“
范围内对旧伦理道德的负面因素和危害作了全面的清理。
之改 善 ” 作 “ 国 之 要 道 ”或 视 之 为 “ 本 之 救 认 救 根
于多数 国民之幸福无与焉 。 ” 之义务。 “ 自认为独立 自主之人格以上 , ”盖 一切操行 , 一切 贵族之权利与名誉 ,
卯 他 ’
权利 , 一切信仰, 唯有听命各 自固有之智能 , 断无盲从隶属 认为“ 一种社会产生一种学说” 任何一种学说都必然随社 ,
收 稿 日期 :0 1 3—2 2 1 —0 0
・
3 ・ 5
\
辛亥革命为追求这一 目 标从手段上作 了尝试 , 而 会的变迁而变迁, 随时为新 旧, 乃进化 的而非 一成不变 的目标 , “ 的” 。他阐述到“ 宇宙间精神物质, 无时不在变迁即进化之 陈独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为 中国近代化的实现寻找了一 途。道德彝伦, 又焉能外? 例 ” ㈣ 陈独秀强调 “ 盖未知道 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孙 中山指 出, 陈独秀等人倡导的新 “ 在我 国今 日, 诚思想界空前 之大变动。推原其 德之为物 , 与真理殊 , 其必以社会组织生活状态为变迁, 非 文化运动, 所谓一成而万世不易者也。 [】 因此反对儒教并非说 始 , ”1 0 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 , 遂至舆论放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伦理思想探析【最新法学论文】
以下为附加文档,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删除,谢谢。
2012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白驹过隙,一转眼,我们已迎来了大学的第一个暑假,这也就意味着再等到新学期开始我们可就是学长学姐了,让我不得不再次感慨时间飞逝,是啊,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还是一个刚刚毕业的高中生而已,准备用整个暑假的时间把高中三年的压抑释放出来,而现在已然是一名大学生一年有余了(当然,如果按开学时间来算自然是不大到一年),弄不清是什么时候褪去的“新生”的外衣,但是这会儿却颇有一种“老生”的滋味。
仿佛一切都在一夜之间变老,让人猝不及防。
来不及多多回忆大一的生活,暑假伊始我就投入到另一种生活当中去了,说是辛劳却也充实,说是疲惫却也会觉得那是一种享受,是啊,付出劳动后并有所得,心总大学生论坛大学生交友是会感到些许欣慰吧!不再多言,且说这个暑假我是如何度过的吧!坦白说,本打算在暑假里到工厂找一份临时工作的,遗憾的是并没有找到,附近的工厂里都没有熟人,厂子里似乎也不缺人,远的工厂里就更不可能找到活干了(也许是不够远,后来听说许多同学都在外地打工,而没有回家,由此不免感到有些惭愧)。
倒是在一开始找了一份在饭店端盘子什么的工作,不过离家较远加之还要上夜班,所以必须得住在那儿,后来让我给推辞掉了,因为那样一来几乎天天不能在家了,而我想多陪陪母亲。
就这样一连十多天都闷在家里,没有找到任何工作。
一天接到高中同学打来的电话,说是次日七八个同学小聚一下,心想也是,毕竟一旦开学而同学又不在同一个城市,连见面都不太可能,更别说弄一个小小的聚会了,遂决定参加聚会。
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聚会那天中午一起吃饭喝酒的时候,大家无话不说,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有两个同学大一一年利用空闲时间自己挣了不少工资,更重要的是他们藉此锻炼了自己在社会上闯荡的能力,此外还有一个同学就在这个暑假办了一个补习班,收了五六十个即将上高中的学生,保守估计一个暑假下来净赚几千元。
其间,“社会”一词必然成为话题的重中之重,彼此交流闯荡社会的经验、趣闻,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认识,一顿饭的工夫,我觉得自己的思想已经相当落后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恐怕多半是纸上谈兵吧!因此,我自是沉默而少言,有同学禁不住问我这个暑假没出去打工?我如实诉说,不想同学竟帮我出主意,他们比较了解我的性格,有些内向,所以出的主意多半是要我突破自己,多和人打交道,说在社会上不会交际是不行的!最后,一同学说暑假有很多商场都在搞活动,恰好他姨市某大型超市的经理,说可以帮我问问她那要不要人。
家与国的张力——陈独秀早期家国观的伦理阐释
来, 这是 中国人 的国 民性 使然 , 比较 了中西 民性 他
之 不 同 ,盖 中 国人性 质 , “ 只争 生死 , 不争 荣辱 , 但 求 偷生 苟活 于世上 , 国为奴 皆甘 心受之 。 国人 灭 外
的关 注较 少 ,专 门讨 论其早 期 家 国思想 的文章更 是不 多见① 。本 文愿详 人之 所略 ,略人 之所详 , 以
性 ”都是 - 先验 的存在 ,在无 外在 引力 的作用 _种 下 ,爱 国性 ” 于潜在 的 自然状 态 , 一种 自在 的 “ 处 是 存在 ; 由他律 的导 引 , 经 自在 的存 在将 自然 地转化 为 自为 的存在 。换 言之 , 国心 根 于天性 , 日常 爱 在 生 活 中 由于各 种私 欲 、 见 的困扰 , 私 常常处 于潜 在 的状态 , 如果 有外在 的思 想撩拨 , 国心则 会 由潜 爱 在 转化 为现实 。陈独秀 以此证 明 中国人并 不缺 乏 爱 国心 ,所缺 的是 没有 先进思 想对潜 在 的爱 国心
家、 国关 系为 内容 , 点讨 论 陈 独 秀 的前期 思 想 , 重
性质 , 只争荣 辱 , 争生 死 , 不 宁为 国民而死 , 为奴 不
隶 而生 。 [( 也 就是 说 中国人更 看重 最基本 的 ” ] 1 n 生 存权 , 国人则 超越 生存权 而更 看重政 治权 利 。 外 这 种 比较难 免有疏 阔之 嫌 ,但 这种 简单 的对 比无 疑具有 简洁 的效果 , 而激发 人们 的思 考 。 于外 从 对 国人 指责 中国人无 爱 国心 ,陈独 秀并不 认 同 ,谓 “ 中国人天然 无爱 国性 , 吾终 不服 , 以无 人提 倡刺 特
去社 会 化 ,回 归到 自然的 源 始状 态 , ( 、 ) 国( 走 向统 一 , 家与 爱 国的统 一 获 得 了合 法 性 的存 在 。 家 孝 节 、 忠) 爱
试论陈独秀民主思想的演进
试论陈独秀民主思想的演进邓文金[摘要]陈独秀的民主思想有一个萌芽发展、形成、转变和反思的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分析、探讨其民主思想的演进,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理解民主思想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命运和结局。
[关键词]陈独秀;民主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无产阶级民主思想[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8(2006)04-0032-10民主与科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课题,二者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成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未来社会的一种理想化、纲领性的看法。
这种看法导引并支撑了此后整个中国现代历史上的进步的文化运动,并在中国的传统和现实的不断整合以及政治斗争的激荡冲击中被塑型为强有力的政治传统及意识形态,其形象亦随之被不断地改扮和调整。
这是一种距离初衷甚远的结局,因此民主与科学构成了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个沉重的话题,以至今日人们仍在为其呐喊和奋斗。
何以如此?我们通过研究和分析首揭这两面大旗的陈独秀思想的产生、演变和发展,或许从中能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限于篇幅,本文仅就陈独秀民主思想的演进作一述论,以就教于方家。
一陈独秀的民主思想有一个萌芽发展、形成、转变和反思的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下面从三个阶段对其思想的演变发展作具体考察和论述。
从1904年到1919年春,这是陈独秀民主思想萌芽、发展、形成的阶段,这个阶段,其民主思想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陈独秀最初的民主思想,是以《安徽俗话报》为载体表述出来的。
1904年春,陈独秀与好友房秩五、吴守一在芜湖创办了《安徽俗话报》,这是陈独秀主编的第一个刊物。
在此之前,他已两次东渡日本,初步接受了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社会达尔文主义等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政治思想逐渐由原来的改良主义向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转变。
归国后,面对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清政府的腐败统治,陈独秀忧心如焚,他曾两次计划创办《爱国新报》,“运广长舌,将众人脑筋中爱国机关拨动”①,唤醒民众自强救国,但每次都受到清政府的迫害而不得不远走他乡。
最新-论陈独秀前期民众观的二重性 精品
论陈独秀前期民众观的二重性>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陈独秀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最终是否完成这个转变,成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呢?这就需要我们去研究其前期的民众观,看他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如何。
毛泽东同志曾说,看一个人是一个假马克思主义者还是一个真马克思主义者,只要看他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的关系如何,就完全清楚了。
只有这一个辨别的标准,没有第二个标准[1]。
本文就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民众观,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两段来分析。
一五四运动之前,陈独秀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基本上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他虽然去初步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但从根本上看,他还是对人民群众持漠视的态度。
当时的中国,内受封建压迫,外遭列强侵略,黑暗腐朽,民不聊生。
作为关心祖国命运和前途的革命者,如果不去关心广大的人民群众,那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
在这点上,陈独秀的态度是矛盾的、双重的。
一方面,他开始朦胧地意识到人民的概念,认为国家是人民建立的,虽有土地,若无人民,也是一片荒郊,如何能有国家呢[2]?这里,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指出国家应以人民为主,民主国家,真国家也,国民之公产也,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也[3]。
这种民本思想是应该予以肯定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陈独秀此时对人民的概念还是模糊的,认为是指全体国民,当然也包括部分剥削者在内,他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人民应该是指广大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
在初步认识到人民概念的同时,陈独秀也开始注意人民群众的要求,去关心他们的疾苦,对他们所处的不平等地位表示同情。
他曾为平民无故被杀而愤愤不平,曾指出,中国武治主义,就是利用不识字的丘八,来压迫政见不同的政党;或者设一个军政执法处,来乱杀平民。
中国的文治主义,就是引用腐败的新旧官僚来吸取人民的膏血[4]。
这种反对乱杀平民、吸取人民的膏血的思想要求,无疑是陈独秀一种朴素爱民思想的体现。
随后,他又进一步对人民群众遭受苛捐杂税的痛苦表示同情,指出,今天这样捐,明天那样税,弄得民穷财尽,造成一片贫民的哭声[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图 分 类 号 -8 B 2 文献标识码 : A
伦理道 德 是陈 独秀早 期 十分关 注 的 问题 。 于何 谓 伦理 道德 , 对 陈独 秀说 :道 德观 念之 成立 , “ 由于人 类有 探索 真理之 心 , 道德 之于 真理 , 木之 于本 , 之于 源 也。 教 、法律 与 道德 , 犹 水 宗 . 三者 皆 出于 真理 , 教 宗 以信 仰为 基础 , 法律 以权 力 为运用 , 有信仰 所 不能 范 , 而 权力 所不 能 及 , 则道 德 尚焉 。” 又说 : 道德之 所 ① “ 由起 , 于二人 以上相互 之 际 , 宗教 、 律 同为维 持群 治 之具 , 起 与 法 自非绝 世独 生 , 未有 不需 道德 者 。” ‘ ②‘ 无 任人 类进 化至何 程 度 , 有 二人 以上 之交 际 , 然发 生 道德 问题 。” , 但 当 ③ 陈独 秀对 道德 的内涵 虽 未予 确切 而 明晰 的揭示 , 却包含 着几 个合 理 的 思想 : 是认 为 道德 是 规 范人 与 人之 间行 为 的范 畴 ; 是肯定 道 但 一 二 德社 会作 用 的广泛 性 ; 是 主张 道德 应 与时俱 迁 , 是凝 固不 变 的 ; 三 不 四是 指 出道 德 与人类 共 始终 。在此 基础 上 , 独 秀对 中国 的传统 伦 理 观念 和 西 方 的伦 理 学 说进 行 了 剖析 , 系统 地 阐述 了 自己 的伦理 思 陈 并
在 陈独 秀看 来 , 旧道 德是 人类 本 能 的黑 暗 方 面 、 的方 面 。新道 德是 人类 本 能 的光 明方 面 、 的方 恶 善
前 也 。” ⑥
作 为维 护 封建 等级 制度 的旧道 德 与现代 民主 制度 是 势不 两 立 的 。“ 人果 欲 于 政治 上 采用 共 和立 吾 宪制 , 欲于伦 理 上保 守纲 常 阶级 制 , 复 以收新 旧调 和之 效 , 自家 冲撞 , 绝对 不可 能 之事 。” 又说 “ 建 此 ⑦ 封 时代之 道德 、 教 、 活 、 礼 生 政治 , 心 营 目注 , 范 围不 越 少 数君 主 贵 族之 权 利 与名 誉 , 所 其 于多 数 国民之 幸 福无 与焉 。” 就 是说 , 封建 伦理 道 德 与现代 的 自由 、 等 、 平 民主 、 和 的政 体是 不 可 能 同时 并存 的 , 共 必
须 彻底加 以否 定 。 来自再说 , 同样一 种行 为 , 不 同 的时 间和 空 间中 , 在 也有 截 然不 同 的道 德 评 价 。“ 方 所视 为 道德 的 , 此 别 方 则未 必然 ; 时所 视 为不道 德 的 , 代 则未 必 然 , 如 : 焚寡 妇 , 古 现 譬 活 在古 代 印 度视 为 道德 , 即重视 守 节 的中 国人 也 未 必 以为 然 ; 妇再 嫁 , 中国视 为 不 道德 的事 , 西 洋 即现 时 的中 国 , 寡 在 在 也不 算 得 什 么大 不 好 的事 ; 人是 最 不 道德 的事 , 而在 战 场 上能 多 杀伤 人 才 算是 勇 士 !殉 葬和 割 股 更是 古 代 的忠孝 美 杀 然
新” 的完 善而 永恒 的典 范 。陈独 秀 明确 提 出 , 类 社会 无 时不 在 发展 变 化 , 产生 于社 会之 中 的任 何 一 人 而 种 思想学 说也 将 随之发 展更 新 , 使 一种 学说 、 种理 论成 为万 世 不 易之 宗 , 要 一 只能是 妄 想 。“ 宇宙 间精 神
物质 , 时不在 变 迁 即进 化 之途 。 德彝 伦 , 无 道 又焉 能外 。 ‘ 德 之为 物 , 随社 会 为变 迁 , 时代为 新 ” 盖道 应 随 旧 , 进化 的而非 一成不 变 的 。此 古 代道德 所 以不适 于 今 之世也 。” 口 乃 近世 欧美 国家之 人 心道 德“ 但 不 不 为其 古代 圣人 亚 里 士多德 所拘 囚 , 并不 为近 代 圣人 康 德所 支 配 。 ” 且 其原 因就 在 于 “ 活 状态 有 异于 生
想。
“ 德 之为物 , 随社 会 为变 迁” 道 应
是否 适应 于现 代生 活和 今 E社会 , 陈秀用 来 衡量 中 国传 统 伦理 道德 和西 方伦 理 道德 完 善与 否 的 t 是
重要 标准 。五 ・ 四时期 , 旧思想 家 大肆 宣 称 伦理 道 德 没有 “ 旧 中外 ” 守 新 之分 , 孔子 礼 教是 “ 亘百 代 而 常
维普资讯
陈 独 秀 早 期 伦 理 观 述 评
张洪波 陈 进
( 庆 师 范 学 院 法政 学 院 ,安 徽 安 庆 安
261 ) 4 0 1
摘要 : 陈独 秀 主 张 “ 德 之 为 物 , 随 社 会 为 变 迁 ” “ 挥 独 立 信 仰 之 精 神 ” “ 扬 功 利 主 义 ” “ 动 者 道 应 ,发 ,颂 ,劳 获得 幸福 的 唯一 法 门” 。但 存 在 着 忽 视 道 德 的社 会 性 , 分 夸 大道 德 的 作 用 , 调 “ 觉 ” 示 等 偏 失 。 过 强 先 启
维普资讯
陈 独 秀 早 期 伦 理 观 述评
8 9
谈; 男女 平权 之说 , 由西 洋传 到 中 国 , 当然 和 中国 固有 的道 德 即礼教 , 太不 相容 了 。然而 现代 的 中 国绅 士 们, 在这 方面 已不 公然 死守 固有 的道 德 了。” 是 因为 , 理道德 “ 为 了适 应社会 的需要 而产生 的 , 伦 是 它 有 空 间性 和时间 性 。 ∞ ” 时代 不 同 , 国度 相异 , 伦理 道德 的规 范性也 不一 样 , 判 的标准 也不 完全相 同。 评 陈 独秀这 一看 法是 符合 历史 唯物 主义 观点 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