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一、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由于自转而略呈扁球面,赤道稍胖而极地稍扁。

2.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根据密度的差异分为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个层次。

二、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1.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逆时针方向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24小时-自转的意义:引起地球日变化和地球上东西时间的分区2.地球的公转:-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公转的周期:365.25天-公转的意义:引起地球季节变化和地球上南北时间的分区3.季节变化的原因:地球公转轨道相对于太阳的倾斜度和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度导致太阳直射区的变化,进而导致地球季节的变化。

三、地球的气候带1.气候带的划分:-高气压带与低气压带:赤道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寒带、温带和热带:寒带、温带、副热带和热带-气候带的形成原因:地球纬度的不同决定了太阳斜射角度的差异,进而影响了地球的温度分布2.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三、地球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1.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关系:-土壤与植被的相互制约关系: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供应对植被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植被也能保护土壤不受侵蚀。

-水资源与植被的相互制约关系:植被对水分的蒸腾作用影响降水量和水资源的分布。

-气候与植被的相互制约关系:植被可以通过蒸腾作用调节气候,影响气温、湿度和降水量等。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破坏: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和不合理开发农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水资源过度开发:过度开发水资源导致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

-气候变化:人类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引起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

-垃圾污染: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的不合理处理导致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

四、地球上的水资源1.水资源的分布:地球上总水量很大,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非常有限,主要分布在冰川、湖泊、河流和地下水中。

(word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

(word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复习提纲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一、人口增长:1、 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 7000多万的数量在 增长。

2、 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 自然增长 和人口迁移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 出生率和死亡率 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一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 差异:时间上一一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

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一一发达国家增长 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发展中国家速度 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

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 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 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一一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一一人口增长 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可采取 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 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如图: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低死亡率、低增长率;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2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 长模式。

「二、 人口分布:-------------------------------1、 世界人口分布:在 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 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 90%的人口,而 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 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 北纬20°〜60。

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

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 沿海地区的趋势。

人口分 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 地势低平 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2、 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数量排序: 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3、 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分布密度: 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三、 人口迁移:1、 含义: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 改变其定居地 的行为。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人口增长:增长。

多万的数量在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影响,人口自人口迁移自然增长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和共同决定的。

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的自然增长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

20时间上——3、差异: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有些国家出现了负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目较快(尤其是非洲)发展中国家速度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前增长速度趋缓。

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劳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等社会问社会治安混乱,计划生育题;要采取- 2 -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人口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鼓励生育、吸题;可采取等措施。

纳外来移民、人口增长模式:5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如图: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就能用若低于或接近1% “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属于现代型的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北半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水平方向1、世界人口分布:在的人口,在北球居住着地球上90%只有的人口,而南半球10%- 3 -°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60半球,20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垂直方的趋势。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 和 共同决定的。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 。

2、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征比较3、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 。

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受 和 共同影响。

5、人口增长模式由 、 、 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自然增长率= 率- 率。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原始型: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

传统型: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

现代型:出生率 、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

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 率的转变。

影响人 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有 。

8、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 和 为代表)人口增长模式是 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 型向 型过渡阶段,世界是 型向 型过渡阶段,我国是 型。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和人口。

2、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或范围内发生改变。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和。

4、二战后,欧洲由人口地区变为人口地区,主要是由于;拉丁美洲由人口地区变为人口地区;地区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5、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是由于、、等影响,人民不得不大批迁移。

6、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2)(3)。

8、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往往起主导作用。

9、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空间人口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1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缓解人口压力;但造成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11、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提供人才和廉价的劳动力;但同时也增加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和环境压力。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是指,所以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

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3、合理人口容量是指。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原因是现在人类社会出现了、和等人口问题,并由人口问题引发了问题和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2、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发展3、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快速时期是近一百年来4、目前各大洲人口数量最多的是___亚洲,最少的是大洋洲5、目前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非洲,最慢的是欧洲6、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快。

7、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速的主要原因是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8、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9、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会带来什么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经济负担重,老年人生活孤单。

10、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1、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类型(按发展顺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12、原始型的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的特点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的特点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14、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15、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16、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17、二战后,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变为人口迁出地18、我国人口迁移,80年代中期以前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方向从东部人口稠密起迁往东北、西北;从城市迁往农村;80年代中期以后的方向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镇,贫困区迁往发达区,中西部迁往东部沿海地区,原因①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②户籍制度的改革;③城乡地区之间的收入差异(最根本原因)。

地理必修二 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二 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人口的增长模式:(1)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原始型(2)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传统型(发展中国家,非洲、亚洲大部分、拉丁美洲)(3)低出生、低死亡、地自然增长-----现代型(发达国家,欧洲、北美洲和中国)3、人口迁移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4、环境承载力与科技水平相关,大于人口合理容量。

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6、城市形态:(1)集聚式:条带状----沿河流;兰州团块状----平原区;成都、北京(2)分散式:组团状----重庆7、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数量越少;7、城市化的标志:(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用地规模扩大(3)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志;)8、城市化进程特点: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速度快;9、城市化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劳动力过剩;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等)10、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水---水源地---地形土---土壤气---气候(气温---纬度位置、降水---海陆位置;)(2)社会经济因素:政策、交通运输、市场、科技等11、农业地域类型:(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作物:水稻特点: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投入量大;(2)商品谷物农业:分布:美国、加拿大等国作物:小麦、玉米特点:农场经营;地广人稀;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3)混合农业:分布:澳大利亚农业生产:小麦、牧羊特点:农场经营;地广人稀;机械化、科技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4)大牧场放牧业:分布:阿根廷特点:地广人稀;大牧场经营;机械化、科技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12、工业区位因素:市场、动力(燃料)、原料、技术、劳动力、政策、交通13、主要工业导向型:(1)原料导向型:(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加工等)(2)市场导向型:(啤酒、家具制造等)(3)动力导向型:(炼铝等)(4)劳动力导向型:(服装加工、电子装配)(5)技术导向型:(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14、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城市15、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工业分散引发工业地域联系。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知识点: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 / 波动上升。

3、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平衡的。

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受城市人口数量(人口基数)和自然增长率共同影响。

、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

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死亡率的转变。

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有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的改变、相关人口政策、社会福利。

8、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世界是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我国是现代型。

主要知识点: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 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4、二战后,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由于欧洲经济发达,可提供较高的生活质量(水平)和较多的就业机会;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西亚地区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5、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是由于频繁战争、自然灾害、自给自足农业经济的脆弱等影响,人民不得不大批迁移。

6、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经济因素;(2)自然因素、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

8、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此外,自然灾害、政策、 社会变革、战争、宗教、环境,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

9、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平衡状况;加强地域间交流与协作; 促进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

1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优点: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缺点: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和 IO :率一 率。

率 率 率 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自然增长率第一章 考试说明要求: 的主要特点。

主要知识点: 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1知道人口增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 共同决定的。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 Iff* 1出 H? bO3、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

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受 自然增长率 和人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____________ 率的转变。

影响人口增 长模式转变的因素有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 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的变化 1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 原始型: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传统型:出生率 ________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现代型:出生率________ 、死亡率 、自然增长 5、人口增长模式由 历史时期 人口增长特征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增长极为 缓慢 生产力水平低下,死亡率咼 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增长速度 有所加快 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医疗条 件得到改善,死亡率有所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人口增长迅速 生产力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不 断改善,医疗水平空前提高 2、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征比较 典型国家 人口增长 原因 人口问题 对策 发达 国家 俄罗斯、德 国、日本 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 育观念转变等人口老龄化 鼓励生育、接 纳移民 发展 中国 家 印度、巴基斯坦、尼日利 亚、孟加拉国很快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 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过 控制人口快,人口数量 过多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人口增长比较8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 和 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代表)人口增长模式是 ______________ 型,大 多数发展中国家是 ____________ 型向 _________ 型过渡阶段,世界是 ____________ 型向 __________ 型 过渡阶段,我国是 _____________ 型。

地理必修二全套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二全套复习提纲

FD私人定制&地理必修二全套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0年来人口增长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第一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19世纪以前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旧大陆(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战争频繁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时代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古代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大批迁入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当代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东部——西北和东北沿海——内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改革开放政策)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农村——城市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人口迁移效应对迁入地区积极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消极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对迁出地区积极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消极 人才外流其它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必修2地理复习提纲

必修2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逻辑联系: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划分指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过度阶段;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迁移1.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自然增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人口迁移的判断标准①空间位移--------一般以“行政区域”来界定②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改变户籍)③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3.人口迁移的分类(1)国际人口迁移:①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②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2)国内人口迁移①概念: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迁移的现象。

(3)人口迁移作用: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人口迁移的影响:迁出地:有利: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不利:人才和劳动力流失。

迁入地:有利:带来大量劳动力,增加了社会活力;不利: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带来压力,并带来社会管理治安上的问题。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①自然因素②经济因素③社会因素。

2.各因素具体表现 自然:气候、土壤、水、矿产、自然灾害 经济: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信社会: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宗教3.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上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世界人口日”50亿(1987/7/1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记忆]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必修2完整的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2完整的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2完整的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的特点:层次性:区域具有等级;整体性: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可变性:区域界线的模糊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差异的比较长三角松嫩平原地理位置北纬30度附近,长江入海口北纬43—48度,东北地区中部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土地以经人们长期耕作改造而成的水稻土为主黑土分布广泛矿产资源贫乏丰富(3)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改变而改变——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开发早期:由于经济、技术条件落后,稠密的水系和黏中的土壤成为制约因素,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发展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农业发展较快农业社会:成为我国粮食、桑蚕、棉花生产基地工商业发展时期:人口密集水系稠密,耕地被分割得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生产,“粮仓”让位于东北华北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遥感概念: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是人的视力的延伸关键装置:传感器遥感类型:按装载平台: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按探测波段: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等(2)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简称GIS,它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3)全球定位系统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系统,简称GPS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基座(共24颗卫星分布在六个轨道内,任何地面上空都至少有4颗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测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程)、速度和时间,并且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2)共用基础设施的工业集聚:为了充分利用__运输设备_________,运输量大的企业往往在____港口和铁路枢纽________附近集聚。为了共同利用廉价的__能源__________,耗电量大的企业如____冶金工业_______,会在___大型水电站或火电站________附近集聚。这类工业集聚可以共同利用___基础设施_________________,节约____生产建设投资____________。
2.典型案例:德国鲁尔工业区
(1)地理位置:位于德国____中西部____部,地处欧洲的___十字路口_________。
(2)主要工业部门:_钢铁工业、____煤炭工业、____电力工业___、____化工_______、_机械工业___________等传统工业部门。
(3)区位优势(19世纪上半叶):①___丰富的煤炭资源_____________;②_______靠近铁矿_;
2.典型案例一: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1)主要工业:_____传统轻工业_____________。
(2)形成条件:①大批的廉价劳动力;②_____交通运输便利;③__用水、用地便利;④__20世界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⑤____发达银行信贷_⑥______经济高度开发_______________;⑦_____政府大力支持________________。
1.工业分散
(1)原因:______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__________________。
(2)企业类型:①产品结构_复杂_,零部件种类_多的复杂产品生产企业的_零部件_厂家分散,甚至形成_跨地区、跨国的网络企业_;
②__体积小_________、_____重量轻_____、_____价格昂贵______的生产企业与___电子产品__________组装工厂可相距较远。

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打印汇总

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打印汇总

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 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高低:取决于(人口基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案例见P3页活动题]3、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8、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发达国家:①自然增长率保持较低水平;②人口增长缓慢;③原因: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因素;④今后变化趋势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⑤如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国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湖北仙桃一重点高中高一地理教研组精编高中地理必修2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4、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5、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6、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7、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从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等方面分析】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原因: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

趋势: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如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

原因: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趋势: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如中国、印度、巴基斯坦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1)内地到沿海、山区到平原、农村到城市4、人口迁移的影响:迁出地:有利: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不利:人才和劳动力流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世界人口日”50亿(1987/7/1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模式特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记忆]迁移原因特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1.洲人到美洲、非洲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自发迁移1.内地到沿海、山区到平原2.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记忆]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记忆](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形态的概念:[记忆]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城市形态的类型:[记忆]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举例我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重庆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理解]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4、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用地。

[记忆]5、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6、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7、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理解记忆]8、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9、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记忆]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10、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记忆]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德国南部为例)6、中心地理论[理解]前提:环境几乎一样的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均匀,区域的运输条件一致分离的圆形服务范围相切的服务范围六边形的服务范围2.3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1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2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3一个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4一个区域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记忆]4、城市化的意义:[记忆]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25%~30%以下,低缓慢缓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中期阶段30%~70%,较高迅速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后期阶段70%以上,高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记忆]来源危害大气污染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病等)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废旧电池等)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8、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记忆](1)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3.1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的概念:[记忆]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理解记忆]1农业生产的位置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记忆]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