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失范现象探析
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通过对网络中各类失范现象的观察
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通过对网络中各类失范现象的观察第一篇: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通过对网络中各类失范现象的观察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通过对网络中各类失范现象的观察,笔者认为网络新闻道德失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虚假新闻充斥、不良信息泛滥、侵权问题严重、新闻评论随意化、报道题材失衡。
以下就各个方面分别进行叙述。
(一)虚假新闻充斥虚假新闻是新闻史上一个顽疾。
在外国,曾经因为黄色报刊的盛行而出现了一段虚假新闻泛滥成灾的时期。
在中国,我们也一直与虚假新闻在斗争。
老前辈陆定一曾说过“新闻工作搞来搞去还是个真实问题。
千头万绪,根本性的还是这个问题,有了这一条,就有信用了,有信用,报纸就有人看了”。
[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认为,那些明确因为利益收买或外部压力而造成的新闻失实,数量并不多。
大多数失实新闻的例子,只是源于一些微小的原因,如惰性、赶截稿时间、采访不到相关人员,或仅仅为了把报道“糊弄”得好看点。
[2]从陈力丹教授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假新闻的产生往往是新闻工作者主观上的原因。
而网络因其传播主体的隐蔽性,更是成为虚假新闻产生的温床。
网络的传播速度快和无国界等特性,让网络上的虚假新闻可以在瞬间便传遍全球,网络虚假新闻的危害超过传统媒体数倍有余。
如2009年9月24日《时代周报》网络版发布的关于谢才萍包养16个年轻男子的报道就是最好的证明。
“谢才萍,江湖上人称‘谢姐’,是重庆目前已逮捕的19个黑恶团伙首犯中唯一一位女性,江湖地位甚高。
在这次打黑成果展中官方首次披露她与文强是‘亲戚关系’:她是文强的弟媳。
让人瞠目的是,谢才萍在个人生活上极度荒淫。
重庆市打黑成果展信息称,她长期包养16个年轻男子供自己玩乐”。
[3]但是真相确与新闻所述有很大的出入,“重庆警方新闻发言人称,打黑成果展上从未出现过这样的内容,该报道是假的。
一位曾观看过同样展览的人士则告知,参观时并未看见所谓‘包养16个男子’的信息,他看到的是,‘谢才萍包养了一个比自己小20多岁的26岁男青年罗某’,但不知民间为何出现16个的传闻。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1. 引言1.1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必要性网络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在当今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新闻媒体是社会公共利益的守护者和监督者,其伦理失范可能导致信息失真、谣言传播等问题,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网络新闻媒体应该秉持客观真实的原则,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而不应该成为传播虚假信息的平台。
网络新闻媒体作为舆论引导者,其伦理失范可能导致舆论导向偏颇,甚至引发社会恐慌等问题。
网络新闻媒体应该承担起正确引导舆论的责任,避免过分渲染、不当炒作等不良行为,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网络新闻媒体作为公共话语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伦理失范可能损害公共领域的公平公正,挑战社会的道德底线。
网络新闻媒体应该坚守道德底线,遵守法律法规,不做违背公序良俗的报道,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必要性在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正确引导舆论、保障公共话语空间的公平公正,只有不断强化伦理意识,严格规范自身行为,网络新闻媒体才能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责任,实现健康发展。
1.2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危害伦理失范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导致信息的失真和误导。
当新闻媒体为了吸引点击量或服务特定利益集团而发布不实信息或夸大事实时,就会损害观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扰乱社会的信息秩序。
伦理失范还会导致新闻媒体失去公信力和专业性,降低了社会对其的信任度。
一旦新闻媒体丧失了公信力,便无法履行传播真相、监督权力、引导舆论的职责,而成为谣言传播的温床和社会舆论的混淆者。
伦理失范还会对社会造成较大的危害,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甚至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
当新闻媒体无视事实真相,以虚构、编造的内容来引导和操纵舆论时,就容易制造社会恐慌、引发民众情绪,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危害不容忽视,必须加以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遏制和纠正。
只有积极提升媒体的伦理道德水准,才能保障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网络新闻媒体作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然而,在新闻报道中出现了多次伦理失范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本文将分析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商业利益的驱动,这使得部分媒体以获取点击率为首要目的,而不是遵循新闻报道的准则和规范。
这些媒体会在新闻报道中夸大事实、制造矛盾、甚至捏造谣言,以获取更多的流量,而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社会公正、客观、真实的信息传播环境。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政府和媒体管理机构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规、规范和制度,明确媒体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对违规行为严格追究。
同时,媒体自身也应该增加道德意识,弘扬正确价值观,不断提高办报的业务水平,以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公信力。
其次,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还与一些记者缺乏职业操守以及忽视实际情况有关。
一些记者只追求独家新闻、炫耀稿费等利益,而忽略了新闻报道的社会价值和职业操守,这时就很容易出现对新闻报道的不实报道甚至造假等行为。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媒体自身应该注重记者的职业操守以及道德修养,加强对记者的培训、考核和管理。
此外,还应该给予记者更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能够真正融入新闻事业中,意识到其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最后,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还与一些观念的混乱有关。
有些人没有正确的理解新闻的本质,以为通过编造“新闻”可以达到某种目的,这就导致了新闻报道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伦理失范事件。
更有甚者,部分权力机构利用新闻媒体谋求政治目的,控制新闻报道方向等问题,更是使得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问题更加突出。
为了纠正这种问题,需要从根本上加强新闻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新闻道德与新闻价值观。
同时,政府监管机构应该依法依规保护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新闻的公正、真实、客观的传播环境,使网络新闻媒体更好地发挥其社会作用。
总之,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十分复杂,但通过加强法制建设、记者的职业素养和新闻教育,以及政府和媒体管理部门的监管执法,可以有效应对这些问题,使网络媒体更好地发挥其社会作用。
网络新闻传播的失范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网络新闻传播的失范问题及其对策分析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新闻传播中的种种失范问题,这些问题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网络新闻传播的失范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网络新闻传播的失范问题1. 虚假新闻泛滥。
虚假新闻是指利用虚假信息制造出来的新闻,通常会误导读者,损害公众利益。
近年来,虚假新闻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占据了较大比例,严重扰乱了媒体的秩序。
2. 缺乏责任感和伦理道德。
一些网络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新闻时缺乏责任感和伦理道德,往往只顾追求流量和点击率,而忽视了对真相的追求,甚至故意歪曲事实以达到某种目的。
3. 恶意造谣和人身攻击。
一些网络新闻传播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会恶意造谣或者进行人身攻击,这种行为不仅会严重损害受害者的名誉,也会让公众对新闻传播产生质疑。
二、对策分析1. 完善立法和监管。
应加强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立法和监管,规范网络新闻传播的行为,加大对虚假新闻、恶意造谣等行为的追责力度,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提高违法成本,从源头上杜绝虚假新闻的传播。
2. 提高网络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
应加强对网络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责任感和伦理道德,倡导诚实守信的新闻传播理念,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其将公正、客观、真实的新闻传递给公众。
3. 加强公众对网络新闻的鉴别能力。
公众在获取网络新闻时应保持一颗冷静理性的头脑,学会通过多方渠道进行信息核实,提高鉴别虚假新闻的能力,不盲目相信并转发未经证实的信息。
4. 强化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
社会应发挥监督作用,对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失范行为展开严厉批评和舆论监督,推动媒体自律发展,倡导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构建和谐的网络新闻传播环境。
5. 加强技术手段防范虚假新闻。
在技术层面上,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网络新闻进行检测和筛查,及时发现虚假新闻和恶意造谣行为,做到精准打击,有效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问题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网络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共信息的重要来源,其伦理失范不仅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影响,更会损害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和信心。
伦理失范的原因多种多样,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针对性的对策。
本文将分析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探讨对策,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些思路。
1. 商业利益导向网络新闻媒体作为商业性质的机构,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可能会为了吸引眼球和赚取广告收入而忽视伦理道德,不择手段地追求点击率和收视率。
一些不负责任的新闻报道可能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但却能为媒体带来利润,这就成为一些媒体忽视伦理原则的诱因。
2. 缺乏监管网络新闻媒体的传播速度快,报道范围广,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与传统媒体相比,其监管体系相对薄弱。
一些媒体可能会利用这种监管不足的情况,散布虚假信息、不负责任的报道,而面临的监管和处罚却十分有限,这导致一些媒体对伦理问题缺乏顾虑。
3. 竞争压力在网络新闻媒体领域,竞争非常激烈。
为了抢占观众和市场份额,一些媒体可能会夸大事实,制造轰动新闻,忽视事实核实的严谨态度,这种竞争压力可能会导致媒体伦理失范。
4. 缺乏职业操守一些从业者可能缺乏职业操守,对于新闻报道不够敬业,不够认真对待新闻事实,不重视伦理道德,这种状态的长期存在会导致整个媒体行业伦理失范。
1. 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政府应该加强对网络新闻媒体的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监管体系,加大对不良行为的处罚和惩戒力度,提高媒体伦理的遵从性。
还可以建立新闻从业者伦理准则,督促媒体从业者恪守职业道德,加强自律。
2. 提高新闻从业者的素质应该加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伦理素质教育,加强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培训,提高其对伦理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树立正确的报道导向,建立正面的新闻伦理观念。
3. 加强舆论监督和公众参与公众是新闻的主要受众和评价者,应该加强舆论监督,提高公众对网络新闻媒体的关注和监督力度。
新闻叙事学视域下短视频新闻伦理失范探讨
新闻叙事学视域下短视频新闻伦理失范探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短视频新闻成为了人们获取资讯的重要途径之一。
与传统新闻报道相比,短视频新闻更加直观、生动,能够迅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随着短视频新闻的普及,一些伦理失范的现象也逐渐浮出水面。
在新闻叙事学的视域下,短视频新闻伦理失范是怎样产生的?又该如何加以规范和引导呢?本文将从新闻叙事学的角度,对短视频新闻伦理失范进行深入探讨。
一、短视频新闻的伦理失范现象1.1 低俗、暴力内容泛滥在短视频新闻中,低俗、暴力内容屡见不鲜。
一些从业者为了吸引眼球,故意制造一些低俗、恶俗的内容,引发伦理道德上的争议。
有些短视频新闻中,甚至出现了暴力、血腥镜头,这对受众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1.2 不严谨的事实核查在短视频新闻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些从业者在事实核查方面显得不够严谨。
他们往往将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发布出去,导致了舆论的不稳定,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3 缺乏审慎和尊重一些短视频新闻从业者缺乏审慎和尊重,他们在报道时不考虑受害者的感受,以追求新闻的独家、猎奇效果。
这种行为在道德和伦理上是极其不妥当的。
2.1 竞争压力当前,短视频新闻行业竞争激烈,为了在市场上脱颖而出,从业者们不惜采用一些不当手段,追求点击率和流量,这就导致了一些伦理失范的现象的产生。
2.2 利益驱动一些短视频新闻从业者由于利益驱动,为了赚取更多的广告费用或变现渠道,不惜编造一些低俗、虚假新闻,导致了伦理失范的行为。
2.3 技术进步与监管不到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短视频新闻的传播速度愈发迅猛。
而一些监管措施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导致了一些不法分子肆意妄为,滋生了伦理失范的现象。
三、新闻叙事学视域下的伦理规范3.2 尊重职业操守从业者在报道中应该尊重职业操守,遵守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不追求猎奇、低俗的效果,做到兼顾新闻的真实性和受众的心理健康。
3.3 引导公众理性看待对于一些有争议的新闻事件,短视频新闻从业者应该引导公众理性看待,不过度渲染和炒作,以避免引发更多的争议和负面情绪。
从低俗新闻的“失范”管窥新闻编辑的原则
从低俗新闻的“失范”管窥新闻编辑的原则作者:龚孟伟来源:《编辑之友》2011年第10期新闻报道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肩负引导、教育、宣传和娱乐的功能,它本应雄踞于人类精神之巅,成为传播和繁荣社会文化的“灯塔”和引领社会进步的“航标”,成为“弘扬先进文化、主流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
但市场经济利益的诱导、颓废文化的影响、娱乐消费的浸染和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等因素,导致了新闻采编低俗化,即编辑过程中挑战新闻真实性的底线,逾越新闻伦理、侵犯个人隐私、迎合低级趣味等。
低俗新闻摒弃了新闻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逾越了新闻编辑的原则,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基于此,本文拟从低俗新闻的“失范”人手,探析新闻编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低俗新闻“失范”的表现、危害与根源低俗新闻是指在新闻采编和报道中放弃了新闻的社会责任,僭越了新闻伦理,突破了新闻的道德底线,片面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以增加阅昕率获得经济效益为目的而详细报道膻色腥等事件的异化新闻。
低俗新闻失范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内容上,将名人隐私、暴力凶杀、金钱色情、封建迷信、重大灾难等负面事件放大,以渲染细节、追求感官刺激、吸引眼球为手段,甚至不惜炮制虚假新闻,以求占领传媒市场,攫取最大利润,这类新闻均可纳入低俗新闻的范畴;在形式上,低俗新闻采编缺乏监管,“过分强调故事性、趣味性,片面追求刺激和悬念,……印刷媒体在标题的设置上极具煽情化,在版面的处理上追求感官的刺激,电子媒体则以色情的画面、挑逗的动作和粗俗肉麻的语言来迎合低级趣味”。
总之,低俗新闻充满了疯狂的猎奇、心理的畸变和对道德与生命的漠视,践踏了新闻行业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良心。
低俗新闻失范的危害巨大,它将导致新闻的责任性、严肃性、针砭性屡遭越位,使庸俗文化泛滥,受众的价值观扭曲,社会不良风气盛行。
首先,低俗新闻导致媒体错位及其社会规范功能的缺失。
新闻采编和报道的低俗化倾向导致了“新闻功能的萎缩和新闻本性的迷失”,新闻媒体也在追逐市场效益的竞争中,丧失了守望环境、协调社会、传承文化遗产、法律和习俗的社会规范功能。
新闻报道中伦理失范的原因和表现, 并提出治理的措施
新闻报道中伦理失范的原因和表现,并提出治理的措施伦理失范是指在社会、组织或个人的行为中,违背了道德、伦理原则的行为。
新闻报道中常常出现伦理失范的情况,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副产品,也反映了一些现实问题。
本文将探讨新闻报道中伦理失范的原因和表现,并提出治理的措施。
一、新闻报道中伦理失范的原因1.利益驱使:传媒行业的商业化导致利益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动力。
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收视率或点击量,一些媒体将利益放在了首位,导致了新闻报道中的伦理失范。
2.信息爆炸: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给了新闻报道带来了更多灵活性和选择性,但也随之带来了大量的垃圾信息和虚假报道。
在这种信息过载的环境下,一些媒体为了抢占舆论制高点,不惜制造并宣传假新闻,从而导致了伦理失范。
3.人性弱点:无论是新闻从业者还是新闻受众,都是由人组成的,都具有各种人性弱点。
取巧、投机取巧、贪婪、自私等都可能导致个体或组织犯下伦理失范的行为。
4.缺乏监管:在一些地区或领域,对新闻报道的监管不够严格或完善,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
这使得一些不法之徒更容易获得从事伦理失范行为的机会。
二、新闻报道中伦理失范的表现1.缺乏真实性:一些新闻报道为了追求眼球效应,夸大事实,制造假新闻,甚至伪造证据。
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受众,破坏了社会公信力,也侵犯了被报道对象的权益。
2.侵犯隐私:新闻报道为了获取独家新闻或提供爆炸性话题,不惜违背道德规范,公开他人的隐私,甚至偷拍、跟踪、偷听被报道对象的行踪。
3.不尊重人性:一些新闻报道为了追求喜剧效果或激发争议,侮辱、嘲笑、歧视某些特定群体或个人,这是对人性的不尊重行为,也违背了基本的道德伦理。
4.刻意挑衅:一些新闻报道为了引发社会冲突或矛盾,采取挑衅的态度或手段,制造紧张局势,制造更多的话题和争议,从中获取利益。
三、治理措施1.制定更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新闻报道行业的监管,制定更为细致完善的法律法规,明确新闻报道行业的职责和义务,明确伦理标准,规范行业行为。
短视频新闻中媒介伦理失范现象探析
短视频新闻中媒介伦理失范现象探析短视频新闻中媒介伦理失范现象探析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应用的普及和发展,短视频新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新闻的重要渠道之一。
然而,与传统媒体相比,短视频新闻由于其短平快的特点,存在着一些媒介伦理失范现象。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短视频新闻存在着信息不准确、缺乏可信性等问题。
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市场中,一些短视频新闻制作者为了吸引用户和曝光率,往往会采用夸大事实、偷换概念等手段,以获取关注和点击量。
这导致很多新闻被片面解读、歪曲事实,给观众带来不准确的信息。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要求短视频新闻创作者做到严谨真实,加强编辑监控,确保新闻报道基于事实的准确性。
其次,短视频新闻存在着虚假新闻、谣言传播等问题。
由于短视频新闻的传播速度快,信息扩散范围广,一些不负责任的制作者或用户往往会散布虚假信息、编造谣言,造成社会恐慌和公众误导。
针对这一问题,平台和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建立并完善信息发布和核实机制,对虚假新闻和谣言进行快速辟谣和处置,同时加强用户教育,提高用户对信息真实性的辨别能力。
再次,短视频新闻存在着侵犯隐私、泄露个人信息等媒介伦理失范现象。
一些短视频新闻应用为了追求点击和用户活跃度,往往会忽视个人隐私保护,收集、使用用户的个人信息,甚至出现未经用户同意就公开或滥用个人信息的情况。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平台和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加强对个人信息的安全管理和监督,同时引导用户增强隐私保护意识,不轻易泄露个人隐私。
此外,短视频新闻中还常常存在低俗、暴力、淫秽等不良内容的问题。
一些制作者为了迎合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制作出低俗娱乐、暴力血腥或淫秽下流的内容,对社会风气和公共道德造成不良影响。
要解决这一问题,短视频新闻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的内容规范,对违规内容进行删除和处罚。
同时,要加强用户教育,引导用户远离低俗、暴力和淫秽内容,树立正确的媒体消费观念。
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媒介伦理失范是指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违背伦理规范,通过不当手法和行为追求经济利益或满足其他目的。
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媒介伦理失范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1. 虚假报道:部分网络媒体为了制造轰动效应,故意编造或夸大事实,发布虚假、不准确的新闻。
这种行为严重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误导公众和读者。
2. 暴力、冲突报道的过度表现:为了吸引眼球和提高点击量,部分网络媒体倾向于在报道冲突和暴力事件时过分渲染,使用震撼的图片和标题,并忽略了对事件的深入调查和分析。
这种做法容易刺激公众情绪,加剧社会紧张氛围。
3. 尊重隐私的缺失:一些网络媒体在报道时常常忽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他们公开泄露个人信息、发布未经授权的照片和视频,侵犯了个人的合法权益。
这样的行为违反了新闻报道应当尊重个人隐私的伦理原则。
4. 干扰司法程序:在一些敏感案件中,网络媒体过分渲染事实,对案件进行大肆炒作,甚至给予指责、指导司法的言论。
这样的行为容易导致舆论压力对司法程序产生不利影响,妨碍案件的正常审判。
1. 经济利益驱动:网络媒体市场竞争激烈,点击量和广告收入成为衡量媒体品牌价值的重要指标。
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一些网络媒体不择手段地制造轰动新闻,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和点击,忽视伦理原则。
2. 紧追热点:网络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要求媒体迅速报道热点事件,这也容易导致报道不准确和不全面。
在追求速度的部分网络媒体忽视了对事实的核实和调查,加重了伦理失范的可能性。
3. 缺乏行业规范:网络新闻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较为年轻,行业规范和伦理准则尚未健全。
一些网络媒体因为缺乏明确的约束和处罚机制,不择手段地发布不尊重伦理的内容。
4. 社会需求转变:公众对于新闻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更侧重于轻松、娱乐性的内容。
网络媒体为了满足公众需求,倾向于发布容易引发兴趣和争议的话题,而无视伦理标准。
针对媒介伦理失范现象,应加强监管和监督,健全行业自律机制。
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媒介伦理失范是指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违反伦理道德准则的行为。
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媒介伦理失范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虚假报道:网络新闻的传播速度快,因此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点击率和流量,倾向于发布虚假信息和不实报道。
这种行为既误导了公众,也对被报道的个人、组织或事件造成了伤害。
2. 制造舆论:某些新闻机构及其记者为了满足特定政治或经济利益,有意扭曲事实、制造舆论,这样不仅损害了新闻的客观性和权威性,也影响了社会的公正性和稳定性。
3. 不尊重隐私权:在网络新闻中,媒体有时会过度追逐独家新闻或血腥暴力的镜头,这就导致了对被报道个人或受众隐私权的践踏。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伦理准则,也严重侵犯了受众的权益。
4. 色情、低俗内容的传播:一些新闻机构为了吸引眼球和各种利益驱动,不时地发布一些低俗、色情煽动性的内容,这样既有悖于新闻传媒的宗旨,也违背了社会道德的底线。
这些媒介伦理失范行为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利益驱动: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更容易受到广告商和赞助商的影响,他们希望通过网络新闻传播来推销产品或服务,或者通过点击率追求经济利益。
这种利益驱动就使得新闻机构倾向于追求轰动性和煽动性,而忽视了新闻传播的伦理责任。
2. 传播速度和竞争压力:网络媒体的特点是消息传播速度快,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机构面临竞争压力需要争夺点击率和流量。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媒体为了争夺传播时间和关注度,不惜损害新闻真实性和准确性,采用夸大、扭曲事实的手段获得关注。
3. 缺乏监管和自律: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监管机制相对较弱,在互联网上发布新闻可以更加自由,不受严格的审查和编辑。
部分新闻机构由于缺乏自律,没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媒体伦理准则和审核制度,导致了媒介伦理的失范。
4. 公众需求和快餐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更多地通过手机、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信息。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新闻媒体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过度追求点击率、广告收入等利益驱动,导致了一些网络新闻媒体出现了伦理失范的现象,如造谣传谣、编造新闻、散播低俗信息等,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原因分析1. 利益驱动。
作为商业媒体,网络新闻媒体需要依靠广告收入维持运营和发展,而广告收入与点击量密切相关,于是有些新闻媒体为了获取高点击量和广告收入,不惜制造耸动和低俗的新闻,迎合公众的八卦心理,忽视事实真相和伦理道德。
2. 缺乏责任意识。
部分网络新闻媒体追逐速度和独家新闻报道,忽视了新闻真实性和准确性,没有严谨的调查和核实报道的事实依据,且不负责任地发布消息,导致了虚假信息的传播。
3. 缺乏监管手段与约束机制。
相较于传统的新闻媒体,网络新闻媒体的监管机制尚不完善,监管手段相对薄弱。
外界监管部门对于网络新闻媒体的监管难以到位,极大地放大了网络媒体伦理失范的空间。
4. 用户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倒挂。
一些用户过于追求煽动性、短视频等内容,而不关注新闻真实性、准确性和公共利益,这促使一些网络新闻媒体为了获得高点击量和用户留存率,不惜编造和散播低俗信息。
二、对策建议1. 加强伦理意识教育。
网络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应当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增强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新闻理念。
网络新闻媒体也应当提高招聘要求,选拔具备伦理道德素养的人才。
2. 完善监管机制。
建立相应的监管机构,加强对网络新闻媒体的监管力度,明确对伦理失范行为的处罚和制裁措施。
加大对网络媒体的执法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追究。
3. 增加舆论监督机制。
通过社会舆论监督,扩大对网络新闻媒体的监督力度,鼓励媒体从业人员积极参与舆论监督,及时揭露网络新闻媒体的伦理失范行为。
4. 加强行业自律。
网络新闻媒体应当建立完善的自律机制,制定相关的行业准则和规范,引导行业内的竞争秩序,自觉维护网络新闻媒体的良好形象。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网络新闻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问题。
在网络新闻媒体中,一些媒体和记者以及新闻发行平台为了吸引点击率和流量,往往会忽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公正性,甚至编造假新闻来吸引读者。
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新闻传播的公信力和可信度,也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导致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商业利益驱使。
现在许多网络新闻媒体都依靠广告和点击率来获取利润。
为了吸引更多的流量和点击率,一些媒体和记者不惜编造假新闻或夸大事实,以此来吸引读者,从而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
这种商业利益驱使下的伦理失范,严重损害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二、信息极化和谣言传播。
在网络上,不少人喜欢追逐热点新闻,尤其是一些耸人听闻、八卦性质的内容。
一些网络新闻媒体为了取悦读者,就会倾向于报道一些具有争议性和戏剧效果的新闻,而忽视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这样的报道往往容易引发信息极化现象,甚至引发谣言的传播,进而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缺乏专业道德的自律意识。
在网络新闻媒体中,有一些记者和媒体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责任。
他们往往以获取新闻独家或流量为首要目标,而忽视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这种缺乏专业道德的自律意识不仅损害了自己的职业形象,也对整个行业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对于那些故意编造假新闻或散布谣言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责任。
可以建立相关的行业标准,规范网络新闻报道的行为,要求媒体和记者必须遵守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伦理规范,严格把关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二、提升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素养。
应当加强对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责任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新闻伦理观念,提升其伦理素养和自律意识。
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媒介伦理失范指的是媒体在报道过程中违背了伦理原则或社会道德标准的行为。
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媒介伦理失范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1. 不真实报道:网络新闻传播中存在大量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
由于互联网传播的特点,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得到保障,新闻机构和记者为了吸引眼球和增加点击率,往往会发布不经核实的消息,甚至恶意捏造事实,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2. 侵犯隐私: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媒体经常无视个人隐私权,公开个人的个人信息和隐私照片、视频等。
虽然涉及到公众利益和新闻报道的范围时,新闻机构可以采用合理的方式报道,但是过度追求独家新闻和轰动效应,忽视了公民权利的保护。
3. 发布负面信息:网络新闻传播中,媒体普遍倾向于报道负面信息。
负面信息能够吸引公众的眼球和兴趣,增加点击量和转发率。
新闻机构和记者往往会以一种偏颇的视角来报道事件,抹黑他人的形象,导致信息不全面和不客观。
造成媒介伦理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利益驱动:新闻机构面临激烈的竞争,需要依靠点击率和广告收入维持运营。
为了吸引读者的关注,提高点击率,一些不良媒体会采用不正当手段,发布虚假信息和负面报道。
2. 观众需求:网络新闻传播受众广泛,观众对于新闻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
一些新闻机构为了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倾向于报道八卦新闻和负面事件,而忽视了对公众有益的信息。
3. 缺乏监管:网络新闻传播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相对较新,管理和监管机制还不完善。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制裁机制,一些新闻机构和记者可以逃脱法律的制约,从而随意违背媒体伦理原则。
为了避免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媒体伦理教育:新闻机构要加强对记者的伦理教育,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
2. 加强监管和制约机制:建立更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对于媒体伦理失范的行为进行惩处,维护新闻传媒的良好形象和公信力。
3. 引导公众消费:公众应该提高对新闻的辨别能力,理性对待网络信息,避免盲目相信和信任不实信息。
新闻评论失范现象思索
新闻评论失范现象思索近年来,随着新闻评论的普及和流行,一些失范的现象也逐渐显现出来。
这些现象包括,一些媒体恶意攻击或扭曲事实,一些评论专家言辞过激或不负责任,一些读者群体互相攻击或采取极端立场等等。
这些失范现象对新闻评论的公正性和真实性构成了威胁,因此,我们需要思索这一现象,找出其原因,并设计相应的解决办法,以维护新闻评论的健康发展。
首先,我认为造成新闻评论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媒体和评论专家的利益驱动。
一些媒体和评论专家为了吸引眼球或者迎合特定利益集团,往往不择手段,制造谣言或者歪曲事实,从而引发不良社会舆论。
二是读者的情绪化倾向。
由于新闻评论常常与文化背景、政治观点、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相关,因此,很容易被一些读者当成了释放情感的场所,一些读者不顾破坏新闻评论的公正性和真实性,采取极端言辞或攻击性话语,从而加剧了社会紧张气氛。
三是社交媒体的互联网环境。
在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和看法,由于缺乏审核和监管机制,很容易出现不实言辞,传播虚假信息,并形成了一些负能量沉淀,从而扰乱了社会秩序。
针对以上问题,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媒体和评论专家应当树立社会责任感,遵循新闻准则,保持客观和公正。
其次,读者需要提高媒体素养和情商,在评论时保持冷静和理性。
第三,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社交媒体环境的监管,建立合法合规的社交媒体组织和网络文化机构。
这些机构不仅要对社交媒体内容进行审核,还要对不良言论进行删除处理,提高整个社区的质量。
此外,在疫情等重大事件期间,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新闻报道的监管,及时公布真实信息,遏制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总而言之,新闻评论失范的现象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应该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
正确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建立健全的法律监管和社会管理机制。
只有这样,新闻评论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为人民服务。
“后真相”时代下新闻伦理失范问题研究
“后真相”时代下新闻伦理失范问题研究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我们进入了一个被称为“后真相”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公众对新闻真实性的要求与新闻生产者的实际操作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裂痕。
新闻伦理失范问题逐渐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后真相”时代下新闻伦理失范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应对策略,以期为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social media, we have entered an era known as the "post truth". In this era, there is a clear rift between the public's demand for news authenticity and the actual operations of news producers. The issue of ethical misconduct in journalism has gradually become prominent and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causes, and response strategies of ethical misconduct in journalism in the posttruth era,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news industry.文章首先界定了“后真相”时代的内涵和特点,分析了该时代背景下新闻伦理失范的主要表现,如虚假新闻的传播、新闻操守的缺失、媒体偏见等。
短视频新闻传播的失范行为及其原因
短视频新闻传播的失范行为及其原因短视频新闻传播的失范行为及其原因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短视频平台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
然而,与传统媒体相比,短视频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存在一些失范行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深思。
一、短视频新闻传播的失范行为1. 真实性问题:短视频平台上的新闻往往缺乏严谨的审核制度,容易出现虚假信息的传播。
不少短视频平台以迎合用户需求为目的,忽视事实核实,使得虚假、夸大和不实言论大行其道,甚至造成社会恐慌。
2. 狂热性问题:短视频新闻传播往往偏重于炒作和煽动观众情绪,以追求高点击量和广告收益为主要目标。
这种狂热性追求使得部分短视频新闻失去了客观性和准确性,陷入浅薄和偏激的思维模式中。
3. 缺乏深度问题:由于短视频平台的特性,限制了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完整性。
短视频片段无法展开全面、系统的报道,容易造成信息片面和扭曲,阻碍了观众对事件的全面理解和评判。
二、失范行为原因的分析1. 媒体商业化导致:短视频平台作为商业开发的重要渠道,更注重获取点击量和广告收益,因此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可能忽视了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要求,倾向于报道炒作性的内容。
2. 用户需求决定:部分用户更倾向于追求刺激和煽动性的内容,而短视频平台为了吸引用户,会根据用户需求更加倾向于报道炒作性、娱乐性和情感化的内容,从而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失去了理性和客观。
3. 新闻报道流程问题:短视频平台往往缺乏较为严格和科学的新闻审核和报道流程。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闻传播的环节更少,因此容易出现失范行为。
此外,一些平台上的自媒体人士往往没有经过严格培训,缺乏必要的新闻素养和道德准则。
三、解决失范问题的建议1. 规范平台管理:短视频平台应加强对新闻内容的审查,建立科学的审核机制和流程。
加强版权保护,建立统一的信源和来源追溯机制,对发布虚假信息的账号进行严肃处理。
同时,加强平台对自媒体人士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新闻素养和道德意识。
人工智能背景下新闻伦理失范现象研究
人工智能背景下新闻伦理失范现象研究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新闻行业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新闻生产和传播过程更加高效和智能化,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失范现象。
本文将探讨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新闻伦理失范的现象,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自动化稿件生成、新闻推荐算法和虚假新闻识别等。
自动化稿件生成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能够快速生成大量新闻稿件,提高新闻生产的效率。
新闻推荐算法利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技术,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历史行为推荐相关的新闻内容。
虚假新闻识别主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中的自然语言处理和数据分析等技术,对新闻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识别其中的不实信息。
二、新闻伦理失范现象1. 新闻内容质量下降:自动化稿件生成技术虽然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效率,但也存在质量问题。
由于自动化生成的稿件缺乏人文关怀和创造性,容易出现文风呆板、逻辑混乱的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只能根据已有的数据进行学习和推荐,容易形成信息的封闭循环,不能广泛获取新的信息源,导致新闻内容的单一性和局限性。
2. 新闻推荐算法助推信息茧房:新闻推荐算法通过分析用户的兴趣和历史行为,向用户推荐相关的新闻内容。
这种个性化推荐的方式容易使得用户只看到符合自己立场和兴趣的内容,形成信息茧房。
这不仅影响用户获取多样化的信息,也容易陷入信息碎片化和偏见的困境。
3. 虚假新闻泛滥:虚假新闻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更容易制造和传播。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虚假新闻制作者可以更加轻松地伪造新闻内容,并通过推荐算法将其传播给更多的用户。
人工智能技术在虚假新闻识别方面的不足也是导致虚假新闻泛滥的一个原因。
由于虚假新闻的制作方法愈加高级,传统的虚假新闻识别技术很难完全洞察其真伪,这使得虚假新闻能够更好地逃脱人工智能的识别。
新闻伦理失范现象的背后既有技术本身的限制,也与行业和用户需求的需求和行为有关。
1. 技术的限制: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虽然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但仍然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限制。
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媒介伦理失范是指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违背伦理道德规范,进行不当行为或传播不负责任的信息。
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媒介伦理失范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1. 虚假报道:网络新闻传播中,由于信息传播速度快、难以追溯的特点,一些媒体存在虚假报道的行为。
媒体可能为了吸引点击率或者推广自身利益,故意夸大或歪曲事实,发布不真实的信息。
2. 缺少事实核实和调查:网络新闻的传播速度快,很多媒体在发布新闻时候,没有充分进行事实核实和深入调查。
这导致了一些新闻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给受众带来了误导和困惑。
3. 不负责任的言论放大:网络新闻传播中,一些媒体不负责任地放大了某些人的言论,导致舆论倾向性,削弱了新闻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这可能是出于迎合一部分受众的需求,提高点击率或者推动某种观点。
4. 侵犯个人隐私:在网络新闻传播中,一些媒体追求猎奇、刺激和狗仔式报道,经常对个人隐私进行侵犯。
他们忽视了个人权益的保护,通过曝光和报道他人的私生活等方式,追求点击率和传播效果。
1. 经济利益驱动:媒体经营是一项商业行为,为了利润最大化,一些媒体会放弃伦理道德底线,以获取更多点击率和广告收入。
这导致了一些不负责任和不道德的行为。
2. 竞争压力:网络新闻传播行业竞争激烈,每家媒体都希望成为首家发布重要新闻的机构,因此时间压力和竞争压力导致了一些媒体草率行事,忽视事实核实和调查。
3. 观众需求:一些受众对刺激和猎奇性质的新闻更感兴趣,这促使一些媒体倾向于发布这些内容,为了迎合受众需求而放弃了严谨的新闻报道。
4. 编辑压力: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编辑可能面临时间紧迫、新闻量大等压力,导致放松对新闻的质量把控和伦理要求,往往只关注短期效果,忽略了长期发展。
要解决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媒介伦理失范问题,需要广大媒体从业人员加强职业道德和伦理意识的培养,保持客观、真实和负责任的报道态度。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媒体的监督,制定相关规定和标准,并加强对违规媒体的处罚力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面 有偏 差有失 误 , 至从 根 本上违 反 了新 闻事 实 , 甚
菜” 只是 一种 娱乐 , 拟“ 菜 ” 虚 偷 与现 实偷菜并 无必 然
联系 , 主管部 门不 应干 涉 。 这则 新 闻是这 样 “ 出笼” : 的 甘肃 天水 一 妇 女喜
中 国有 句古 话 :一 言兴 邦 , 言 丧邦 ” 充 分说 “ 一 ,
明 了新 闻评 论对 社 会 正 义 与公 众 福 祉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6 7 2 2 1 ) 1 lO O 1 0 —4 0 (0 2 0 一O 2 — 4
近年来 , 随着新 闻事 业 的高 速 发 展 与新 闻从 业 队伍 的迅 速扩 张 , 闻伦 理 逐 渐 成 为 新 闻学 者 和 新 新 闻从业 者所 关 注 的重 中之 重 。正 像 新 闻采访 、 闻 新 编辑 存在伦 理 问题一 样 , 闻评论 也存 在伦 理 问题 。 新
21 0 2年 2月
湛 江师 范学 院学报
J OURNAL OF Z HAN儿ANG NORMAL OLLEGE C
Fe . O1 b2 2 Vo . 3 NO 13 .1
第 3卷 第 1 3 期
新 闻评 论 失 范 现 象 探 析
刘 英
( 江 师 范 学院 人 文 学 院 , 东 湛 江 5 4 4 ) 湛 广 2 0 8
摘 要 : 学界 对新 闻伦 理 的 研 究 主 要 偏 重 于采 编 环 节 , 忽 略 了 与之 相 关 的 新 闻评 论 伦 理 研 究 。在 具 体 操 作 而 中 , 闻评 论 可 能 产 生 三 类 伦 理 问题 : 一是 在 事 实 的 引述 方 面 , 二 是 在 论 证 的 逻 辑 方 面 。 三 是 在 评 论 的 态 度 新 其 其 其
自觉 地加 入 了这 场“ 闻炒 作 ” 新 。结 果是让 一件 捕风 捉影 的事 情变成 一 个 沸 沸扬 扬 的 口水 新 闻 , 也让 文
化部无 辜成 为批 评 的靶 子 。捕 风 捉 影 、 文生 义 是 望
收 稿 日期 : 0 2 1 0 2 1 —0 ~1
作者 简 介 : 刘英 (9 O )女 , 北 武 汉 人 , 江 师 范 学 院 人 文 学 院讲 师 , 士 , 事 新 闻传 播 学研 究 。 18 一 , 湖 湛 硕 从
第 1期
刘英 : 闻评 论失 范现 象探 析 新
11 2
新 闻评 论写作 之 大 忌 。这 方 面 的 “ 病 ” 在 上 述 新 通 , 闻的评 议过程 中表 现 得 淋 漓 尽 致 , 愿 我 们 都 能 引 但
以为戒 。
为 。而某 些相 关领 域 的专 家 , 因其权 威性 与公信力 ,
就可 能产 生相应 的伦 理争 议 。 ( ) 风捉 影 , 一 捕 断章取 义
21 0 0年底 , 则 题 为 《 化 部 称 “ 菜 ” 戏 或 一 文 偷 游 被取 消》 的新 闻 引起人 们 的热 议 , 多新 闻评论员将 很 批评 的矛头 对准 文化 部 , 从 各个角 度论述 网上 “ 并 偷
也在 时评 队伍 中 形成 了一 股 不 容 忽 视 的 势力 。“ 甚 至有 人戏 言 , 闻评 论 进 人 了 ‘ 家 时代 ” [ 新 专 ,¨。这 些所 谓 的专家 为达 到其 不 可 告 人 的利 益 动 机 , 撰 在 写评 论时往 往 故意违 背 事实 甚至 违反 常识 。这 种失 范现 象在 问责 时则应 鉴定 为故 意 行为 。 当前 , 些 专家 坐不住 “ 板凳 ” 将基 本 的新 闻 有 冷 ,
方 面 。通 过 几 个 具 体 的新 闻评 论 失 范现 象 作 为现 实 背 景 , 结合 相 应 的 业 界 规 范 , 新 闻评 论 的 伦 理 责 任 作 尝 试 性 对
的探 讨 。
关 键 词 : 闻 评 论 ; 范 ; 实 引述 ; 证 逻 辑 ; 论 态 度 新 失 事 论 评
现 代报 人说 : 刊是报 纸 的脸 面 , 副 评论 才 是报 纸的灵 魂 。作 为媒 体灵 魂 的新 闻评 论 , 肩上 所 承 担 的伦 其 理 责任 绝对 不容 忽视 。笔 者认 为 , 具 体操作 中, 在 新 闻评论 可能 产生 三类 伦 理 问题 : 一 是 在 事 实 的 引 其
述方面, 其二 是在论 证 的逻辑 方 面 , 三 是在评 论 的 其
态 度方 面 。
一
欢 上 网“ 偷菜 ” 而 且 因上 演现 实 版 偷 菜 闹剧 被拘 留 , 罚款 。当地 某报记 者致 电文化部 文化 市场 司执法监 督 处 , 网上 “ 就 偷菜 ” 戏是 否 纳入监 管进行采 访 , 游 随 后 发表 大标题 为《 偷 菜 ” 戏 可 能 要 改 良》 “ 游 的报 道 ,
无论 文学评 论 , 还是 新 闻评论 , 遵从 “ 都 摆事 实 、 讲道 理” 的写作 原 则 。新 闻评 论 是 媒 体 针对 新 闻事
实所 做 出的迅速 的 、 深人 的 、 表 媒体 立场 的独立 声 代
音 。换言 之 , 闻事 实 是 新 闻评 论 的根 基 。不 管 何 新 种类 型 的新 闻评 论 , 只要 在 新 闻事 实 的 引用 和 转 述
文 中的一 个小 标题 为 《 文化 部 称 “ 菜 ” 戏 或 被取 偷 游 消》 。其 实 , 提供 该 消息 的 只是文 化部一 名姓李 的值
班人 员 , 他的话 是 不 能 代 表 文化 部 的 。但 各 大 网站
、
事 实 引述 方 面 的 失 范
转载 这篇 报道 时 , 本 着 “ 题 党 ” “ 闻炒 作 ’ 则 标 和 新 ’ 的 原则 , 接将 这 个 博 人 眼 球 的小 标 题 作 为 大 标 题 。 直 而 一些时 评人 阅读 新 闻时不 甚仔 细 、 文生义 , 望 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