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3 测量《测量》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学反思精选范文
《测量教学的思考与反思》
在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中,我主要负责了测量这一部分的内容。

通过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有一些思考和反思。

教学设计:
我设计了一系列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测量问题,例如测量教室中的桌子高度、书包的重量等。

通过这些问题,我希望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测量的概念,并能够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

学生参与: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一起进行测量,相互合作,分享观点。

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也促进了对测量知识的共同理解。

问题解决:
在设计问题时,我注重问题的开放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通过讨论和分享,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测量的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与改进:
然而,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使用尺子、秤等测量工具还不够熟练,这可能是因为在前期的基础训练上存在不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同时,我也发现一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缺乏条理性,需要更多的引导和训练。

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加强问题解决的方法论引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更加有条理、系统。

总的来说,通过这次测量教学,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建设,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并通过更多的引导,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这将是我未来教学改进的方向。

三年级测量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三年级测量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三年级测量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一、对问题的认识在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测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通过测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体的长度、重量等基本属性,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打下基础。

然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测量问题的解决能力还有待提高。

具体而言,学生在解决测量问题时,往往存在以下不足:1、对测量单位的认识不足。

在解决测量问题时,学生常常无法正确选择合适的单位,比如厘米、米、千克等。

2、对测量方法的掌握不够。

学生往往只了解基本的测量方法,如用尺子测量长度、用秤测量重量等,但对于如何准确地测量物品的尺寸和重量并不清楚。

3、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较弱。

在解决测量问题时,学生往往无法准确地理解题目的含义,导致解题思路错误。

二、改进方案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加强测量单位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图片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单位的含义和用途,比如通过展示1厘米和1米的长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单位之间的差异。

2、强化测量方法的训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比如用尺子测量课本的长度和宽度,用秤测量文具盒的重量等,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测量方法。

3、提高学生的问题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多提供一些测量问题的例题和解析,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和思考,提高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反思的意义通过对三年级测量解决问题的教学进行反思,我深刻认识到教学反思对于自身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1、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教师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针对学生的问题采取合适的解决方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3、促进教育改革。

教师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为推动教育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4、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测量)全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品优秀整单元每课教案

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测量)全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品优秀整单元每课教案

最新精品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优秀教学设计(全单元完整版含教学反思)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测量一、教学内容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2.质量单位:吨3.解决问题:用列表法一一列举二、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编排特点1.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2.加强操作和体验,感悟新知。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4.介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具体编排(一)毫米、分米的认识1.例1(毫米的认识)——见课件2.例2(分米的认识)——见课件3.例3(简单的单位换算)(二)千米的认识1.例4(千米的认识)2.例5(单位的换算)3.例6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安排的是估测活动。

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例4通过各种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远的基础上展开的,意在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以及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吨的认识1.例7及“做一做”(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熟悉的“儿童的体重”作为参照物来比较,丰富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具体感性的认识,并通过推算,加深学生对1吨=1000千克的认识。

2.例8及“做一做”(单位换算)3.例9及“做一做”(1)例9,是解决与吨有关的实际问题,介绍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长度的测量单位——米,学会使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测量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使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米尺进行测量,并理解测量单位——米。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米尺、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橡皮、书本等)。

2. 环境准备:教室内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供学生进行测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把米尺,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是什么工具,用来做什么。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引导他们思考长度的概念。

2. 感知(10分钟):教师将不同长度的物体放在教室的不同位置,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并估测它们的长度。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使用米尺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并与他们的估测结果进行对比。

3. 理解(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米尺的使用方法,包括读数和单位。

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米尺进行测量,并帮助学生理解测量单位——米。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测量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实践(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比较,看哪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最准确。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5. 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技巧,并复习测量单位——米的概念。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测量和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长度的测量单位——米,并学会了使用米尺进行测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意识较强,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数学是⼈们认识⾃然、认识社会的重要⼯具。

它是⼀门古⽼⽽崭新的科学,是整个科学技术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在社会各个⽅⾯的应⽤越来越⼴泛,作⽤越来越重要。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 1、在⽣活中,量⽐较短的物品,可以⽤毫⽶(mm)、厘⽶(cm)、分⽶(dm)做单位。

量⽐较长的物体,常⽤⽶(m)做单位。

量⽐较长的路程⼀般⽤千⽶(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2圈半是1000⽶。

3、1枚1分的硬币、尺⼦、磁卡、⼩纽扣、钥匙、⾝份证的厚度⼤约是1毫⽶。

4、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较精确时,可以⽤毫⽶作单位。

5、1厘⽶中间的每⼀⼩格的长度是1毫⽶。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到质量单位。

称⽐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克”作单位;称⼀般物品的质量,常⽤“千克”作单位;表⽰⼤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般⽤“吨”作单位。

8、常⽤长度单位:⽶、分⽶、厘⽶、毫⽶、千⽶。

9、长度单位:⽶、分⽶、厘⽶、毫⽶,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10分⽶,1分⽶=10厘⽶,1厘⽶=10毫⽶ 1⽶=100厘⽶ 1千⽶(公⾥)=1000⽶ 10、质量单位: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篇⼆】⼩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 在⼆年级,学⽣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和“⽶”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是了解测量的第⼀个阶段;在本单元,学⽣将要进⼀步学习长度单位“毫⽶”“分⽶”和“千⽶”及质量单位“吨”,这是理解测量的第⼆阶段,为后续学习⾯积、体积和容积单位及其测量奠定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对常⽤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个系统、完整的认识。

测量复习课教学反思

测量复习课教学反思

《测量复习课》教学反思这节课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复习课。

复习课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没意思、无新意,学生也对复习旧知识不太感兴趣,但就这一节课,我个人认为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课堂“活而不乱”。

平时教学中我与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在课堂上发言要有序,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要等到别人说完了再说,不在课堂上说与课堂无关的话题等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

我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想要的真正的课堂。

2.学生真正“动”了起来,思维“活”了起来。

这节课中我力求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操作”中明方法,在“悟”中见真知。

虽然是复习课,但我希望给学生新的感觉、新的收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认识也进一步提高。

例如,对单位的认识,有的学生还局限于抽象思维来理解,通过复习交流,认识得到提高。

让学生真正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定的理解,能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我觉得学生们还真的不简单,当他们自己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且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我感到震惊,巧填单位和等量代换及互化问题一直是我们教学的重难点,可这些三年级的学生竟然自己解决了,我觉得学生的思维真的“活”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真实的,课堂因“我”而精彩。

所以,在课堂上,我努力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研究者、发现者、欣赏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寻找数学、研究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在“算法多样化”“归类整理活动”中我看到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算法的多样性。

我觉得每个学生在数学面前都是自信的,他们已经认识到数学是精彩的,他们每一个人的存在都使课堂更加精彩。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还应当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多给他们上台展示的机会。

另外,趣味性还可以设计的更浓厚些!!一堂课过去了,但是还是有些东西值得我去回味和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测量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测量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测量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单位米和厘米,并有了一定的度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概念的建立,比如1毫米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观察1分硬币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一打纸的厚度。

充分感受1毫米的长度。

也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记住这些长度,如1米张开手臂的长度,1分米手掌的宽度,1厘米是手指甲的宽,1毫米是两个手指先捏住再分开一丝,眼睛刚刚可以看到一条缝的宽度。

这样有助于估计,即使手边没有工具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肢体来估计。

2、关于单位间的进率,虽然没有学过两位数以上的乘法,但我是本着先用了再说,比如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如果是大单位到小单位就在数据的后面添上两个0,小单位到大单位就在数据的后面去掉两个0。

这样就比较容易做了,学生掌握的较好。

1。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反思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反思三亚市南海小学符史贞本节课的内容,是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在学生了解了长度单位和厘米的根底上,学习毫米和分米。

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的活动。

鼓舞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和逻辑推理,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拿出打算好的银行卡,让学生先估量一下它有多厚,然后实际测量一下,学生一下犯难了,因为银行卡的厚度缺乏1厘米,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并让学生感受到了1毫米大约是一张银行卡的厚度。

学生在直尺上认识了1毫米后,可以测量不是整厘米的较短的物体。

接下来我拿出10厘米长的硬纸条,让学生先估量,再测量,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

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觉身边“1毫米〞、“1分米〞长的物体。

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我让他们分小组商量,推选代表致辞,答案多种多样,有的说你的证件的厚度,硬币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大约是1毫米,还有个小朋友说出了10张纸的厚度大约也是1毫米,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刻地思考问题,在生活中学习了数学,这对于我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好的收获。

人们经常说“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备教材简单,备学生却难,因为人是活的,他的思维一直是变化当中。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对学生采纳填鸭式教学,而要采纳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你对学生的情况只能是把握一条主线“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只有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敢于放手让他们实践,“培养制造性思维〞才不会只是一句空话。

通过这节课,我还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自始至终,学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学生的兴致很浓。

当我在课堂小结时,有个学生自主提出了一问题,“还有比毫米小的单位吗〞,他的话还没落音,有个同学马上答复说:“有,是微米。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了一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测量长度、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分米和千米以及吨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能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活动,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

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注意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如组织学生测量硬币、教材的厚度,测量课桌的长、宽;利用多媒体显示公路路标,距离是1千米的两地,质量是1吨的物体等。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是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

因此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三年级数学《测量》教学反思1

三年级数学《测量》教学反思1

《测量》教学反思本月学习了第三单元《测量》。

结合学生的上课情况及作业完成情况,对本班数学教学进行如下进行如下反思:1.上课反复讲过的习题为什么学生还是会做错?每个单元内的重点型课堂上都会进行多次讲解,分析做题思路,但是仍有少数学生做错,掌握的不好?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①学生听老师讲的多,自己做的少,虽然课堂上当时听懂了,之后没有再通过题目巩固,导致题目没有完全消化,一知半解,再遇到类似的题型发现还是不会;②教学方式较单一。

本单元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之前的米、分米、厘米、毫米都可以让学生用手比划,用眼睛去看。

而千米不能,只能通过实践性活动来感性认识1千米=1000米。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让学生从一些生活图片中去了解,有点枯燥,学生不能做好很好的理解与感受。

对此,改进措施如下:①加强练习巩固。

对本单元重点知识通过习题反复巩固,让学生听讲+习题巩固+思考相结合,通过习题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对于几次习题后还是不能掌握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

②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到外面走一走、估一估100米的路程、从生活中去体验1千米有多长,加强学生对千米的感受与理解。

③加强上课纪律维持,注意课堂效率,让尽可能多的同学上课有机会回答问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后进生的辅导。

有几个同学,成绩一直提升不上去,甚至很多基础性的知识回答不上来。

对此,改进方法如下:①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跟进方式。

基础非常薄弱的同学,就从基础概念一点一点抓起来,基础概念基本熟悉了之后,再来做练习题。

课堂基本概念已经掌握的同学,则要根据其自身情况,从加强题目理解、强化做题思路、刷题巩固等多个方面来有针对性的进行。

②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强化家校共育。

多与家长沟通,反馈学生在校情况,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进一步发挥家长的督促作用,教师与家长形成合力促进学生进步的实现。

接下来的时间,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更多的向其他优秀、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授知识,加强练习,通过练习发现学生知识薄弱点,及时查漏补缺,同时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努力实现全班同学共同进步,一个都不能少!。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一】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測量》知識點1、在生活中,量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釐米(cm)、分米(dm)做單位。

量比較長的物體,常用米(m)做單位。

量比較長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單位。

2、運動場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幣、尺子、磁卡、小紐扣、鑰匙、身份證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4、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較精確時,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5、1釐米中間的每一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6、在計算長度時,只有相同的長度單位才能相加減;單位不同時,要先轉化成相同的單位再計算。

7、表示物體有多重時,通常要用到品質單位。

稱比較輕的物品的品質,可以用“克”作單位;稱一般物品的品質,常用“千克”作單位;表示大型物體的品質或載品質一般用“噸”作單位。

8、常用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毫米、千米。

9、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毫米,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1米=100釐米1千米(公里)=1000米10、品質單位:噸、千克、克,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00。

1噸=1000千克1千克=1000克【篇二】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測量》教案在二年級,學生初步認識了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及品質單位“克”和“千克”,這是瞭解測量的第一個階段;在本單元,學生將要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品質單位“噸”,這是理解測量的第二階段,為後續學習面積、體積和容積單位及其測量奠定基礎。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對常用的長度單位和品質單位會有一個系統、完整的認識。

(一)關注學生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經歷新知的形成過程1、利用學生的知識經驗,以舊引新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中的米和釐米、品質單位中的千克與克,瞭解了一些有關測量的知識和方法。

因此在學習“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時,有釐米的認識作基礎。

教材安排了讓學生估、測、議等活動,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而引出要學習的新知。

2022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022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022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设计:2022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a. 了解长度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米、分米、厘米等单位进行测量;b. 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能够使用直尺、尺子等工具进行测量;c. 能够比较和排序不同长度的物体。

2. 过程与方法目标:a.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探索的方式,主动参预测量活动;b.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c.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分享的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 培养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和好奇心;b.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准确的态度;c. 培养学生合作、分享和互助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长度的概念与单位:a. 了解长度是物体的一个属性,用于表示物体的大小;b. 学习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2. 测量长度的方法与工具:a. 学习使用直尺、尺子等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b. 掌握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和技巧。

3. 比较和排序长度:a. 学习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判断它们的大小关系;b. 进行长度的排序,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罗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a.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不同物体,并问询它们的长度;b. 引导学生思量如何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学习活动:a. 通过展示直尺、尺子等测量工具,介绍它们的使用方法;b. 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测量工具,练习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c. 给学生提供一些长度不同的物体,让他们进行比较和排序。

3. 拓展活动:a. 给学生出示一些图片或者实物,让他们估算其长度,并进行测量验证;b.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互相测量和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c.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思量,引导他们进行探索和解决。

4. 总结活动:a.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测量长度的方法和步骤;b.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体味和收获,展示他们的测量结果;c. 对学生的表现赋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第三单元《测量》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测量》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另外一个我觉得需要加强的是学生在读取和记录测量数据时的准确性。有些学生在记录数据时会出现粗心大意的错误,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数据的精确性认识不够。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通过反复练习和实际应用来提高他们的数据记录能力。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的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但有的小组则稍显沉默。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我打算在下次的讨论中,先给予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这样或许能够帮助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三单元《测量》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以及长度数据的读取和记录。具体内容包括:
1.认识米和厘米,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会使用直尺测量线段、物体长度;
3.掌握长度数据的读取和记录方法;
-难点三:通过具体案例,如测量书本长度,讲解如何读取和记录数据,强调数据的精确性和实用性;
-难点四:设计实际问题,如测量课桌的长和宽,引导学生运用所(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测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测量物体长度的情况?”比如,量一量你的书本、铅笔或者桌子的长度。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测量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度测量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测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反思1 毫米的认识一课时课后反思1.选择大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学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这节课中,教师准备了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的物品,给学生留下了清晰、深刻的印象。

同时把测量的物品都换成实物,为准确的估计提供条件,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只要认真、细心地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2.重视估测,在测量过程中,使学生理解了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

通过让学生做估测练习,培养了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估测能力。

这些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测量及其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自由测量,自主学习,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2 分米的认识一课时课后反思1.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始终围绕学生的认知需求来开展,突出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实在在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2.本节课的整体设计体现了以下三个层次:①从感性的认知困惑中鼓励学生参与。

②从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引导学生参与。

③从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参与。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4.不足:①学生动手测量时,应在课前指导测量方法。

在教学分米部分所用时间过短,学生对分米的认识还没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在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较小的长度单位这一部分没有让学生理解透彻,如果能让学生理解用较小的长度单位会更精确就更好了。

3 千米的认识一课时课后反思1.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

当然,对此概念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对千米已有所认识。

所以,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在哪里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还有哪些地方用到过“千米”,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了1千米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编号:578912354698310.2567
学校:否法结市环节镇应对小学*
教师:避微略*
班级:蜻蜓壹班*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在学生了解了长度单位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和分米。

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的活动。

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和逻辑推理,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银行卡,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有多厚,然后实际测量一下,学生一下犯难了,因为银行卡的厚度不足1厘米,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并让学生感受到了1毫米大约是一张银行卡的厚度。

学生在直尺上认识了1毫米后,可以测量不是整厘米的较短的物体。

接下来我拿出10厘米长的硬纸条,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

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毫米”、“1分米”长的物体。

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我让他们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答案多种多样,有的说身份证的厚度,硬币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大约是1毫米,还有个小朋友说出了10张纸的厚度大约也是1毫米,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在生活中学习了数学,这对于我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好的收获。

人们经常说“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备教材容易,备学生却难,因为人是活的,他的思维一直是变化当中。

在教学过程
中不能对学生采用填鸭式教学,而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你对学生的情况只能是把握一条主线“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只有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敢于放手让他们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才不会只是一句空话。

通过这节课,我还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自始至终,学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学生的兴致很浓。

当我在课堂小结时,有个学生自主提出了一问题,“还有比毫米小的单位吗”,他的话还没落音,有个同学马上回答说:“有,是微米。

”还有一个学生竟然说:“还有比微米小的是纳米”,他们的回答让我感到很意外,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同学们的知识面还是很广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