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原理》授课笔记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重点知识附真题和答案讲解
00009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导论O.l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O.l.l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经济规律的科学。
最初出现的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包括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0 1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于19世纪40-60年代。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是以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的,也是植根于社会经济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运行及其发展趋势,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向未来社会经济关系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0.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立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0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0.2.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
0 2 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系统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既要注重对经济制度的研究,又要重视对经济体制的研究,更要对二者之间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0 2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0.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0.3.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0 3 2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经济规律的两大特点。
经济规律的三种类型。
0 3 3经济规律体系和基本经济规律经济规律体系的含义。
在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规律是该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基本经济规律决定该社会的生产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决定该社会生产的实质和社会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完整版)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重点讲解
1、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具有阶级性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当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在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政治经济学都是有阶级性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
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一些预见性设想。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获得重大发展发。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3)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4)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011年4月自考-0009《政治经济学原理》各章节知识点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概念:经济学:希腊社会出现,指对奴隶制的家庭管理。
(奴隶制生产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政治经济学:17世纪初出现,研究内容扩展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国民经济中),是拓宽了研究范围的经济学。
(简称经济学) 生产关系:(狭义)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广义)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
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古典政治经济学:(17世纪中叶)英国,威廉·配第—>亚当·斯密、李嘉图㈠、 任务:批判封建主义经济制度,阐述资义生产和分配的原理,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义生产的内在关系,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观点。
庸俗政治经济学:(19世纪30年代) 萨伊(法国)、马尔萨斯(英国)它竭力掩盖资义矛盾,美化资义制度,为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利益服务。
*总体上,是为资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代表:西斯蒙第——从小生产者的破产和工人的贫困中发现了资义的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批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辩护理论。
普鲁东——既批判私有制,又宣传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可以通过改良的方式予以解决。
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
资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2.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理论基石:剩余价值学是马经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 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㈢、马经的研究对象:总体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或体系。
A . 社会关系:1。
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2.还包括: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亲友关系、师生关系等(受生产关系制约) ㈣、马经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为:1。
自考政治经济学第1章(笔记)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变第一节: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及规律一:概念1、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了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规定着这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二:零星知识点1、从自然分工到社会分工,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表现为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它是在生产力发展及其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
3、人类社会形态是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经济制度。
4、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五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依次更替。
三:论述题1、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突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
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
2、简述人类历史上经济制度的变革过程。
答: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五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
它们的变革过程是:(1)原始公社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初的社会经济制度。
在原始社会,劳动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以石器作为主要的生产工具。
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重难点笔记资料
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重难点笔记资料 课程代码:00009导论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经济规律的科学。
法国蒙克莱田首次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
政治经济学17世纪中叶作为独立学科产生。
代表人物第一次把经济理论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的经济学说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只限于描述从经济现象表面所看到的似是而非的外在联系的经济学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与它的开放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古典政---代表人物:英国威廉.配第创始,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完成庸俗-----------------:法国萨伊和英国的马尔萨斯 小资产阶级--------:法国的西斯蒙第和普鲁东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经济学包括1.理论经济学2.应用经济学3.经济思想史4.经济史5.经济数量分析和计量方法学科最初出现的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包括1.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2.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1.政治经济学2.宏观经济学3.微观经济学我国现在将政治经济学归于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1.人的劳动 (劳动力的支出)2.劳动资料(劳动手段,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3.劳动对象1.体力劳动2.脑力劳动2社会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辩证统一的运动过程,其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生产。
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和对生产和消费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的是分配和交换。
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自考导论、第一、十、十一、十二、章节整理重点资料
00009自考《政治经济学》部分知识点整理总结:导论:(2分)1、19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化,为资本主义辩护、粉饰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资本关系庸俗经济学产生,代表人物有英国马尔萨斯和萨伊。
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名为《先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政治经济学”的提法。
2、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变革。
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因素,人的要素就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物的要素就是指生产资料,其中生产工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生产工具的变革就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3、唯物辩证法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办法。
4、与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的特点:一般来说经济规律不是长久不变的;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的;在阶级社会中经济规律的发现和受到阶级利益的限制。
(1)由于自然规律赖以产生的自然条件变化时间很长,因而自然规律一般长久不变;而经济规律赖以产生经济条件可以较快地发生变化,因此,经济规律一般来说不是长久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自然规律可以离开人们的活动独立存在并发生作用,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
(3)在阶级社会中,自然规律的发现和利用是没有阶级性的,而经济规律的发现和利用则总是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各个阶级的切生利益,要收到阶级利益的限制。
5、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6、生产资料包括: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的要素:①人的劳动:劳动力的支出;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③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人的劳动:是生产中的能动因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
7、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
8、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第2章 商品和价值
2.2 商品的价值量 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价值量: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总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
私人劳动时间:社会是每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 劳动时间,形成商品个别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 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价值(回收成本)。无论是消费者和生产者都不能同
时获得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
生产者
价值
消费者Leabharlann 自然资源一般劳动产品 商品
使用价 值
有(非劳 动)
有
有
价值
没有
没有
有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是劳动的产物,商品的二重性决定于劳动的 二重性 具体劳动: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形式 的劳动。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 生产资料归私人占有。各个商品生产者独立地从 事生产经营活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么生 产,完全是他个人的私事,劳动产品也归他个人 占有和支配。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的性 质. 社会劳动 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生产者之间又是互相 联系、互相依存的。每个商品生产者又是为了交 换而进行商品生产的,他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 一个组成部分。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劳动 的性质。
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抽象劳动: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 般人类劳动。
体力、脑力劳动 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是形成价值的实体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 值 劳动总是以一定的具体形式 同某种特殊的使用价值联系 在一起的。
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劳动具有同质的一面:都是人类劳动力(脑 力和体力)的支出。 抽象劳动就是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 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09年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精华版一
09年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精华版一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要了解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必然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经济运行机制,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彼此关系,认识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了解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学习建议」本章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重点要掌握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
「主要知识点」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物质资料的生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经济规律的客不雅性和人的主不雅能动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彼此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本章小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
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收集和研究了本钱主义发展历史的大量材料、深入分析本钱主义的经济结构及其内在的运动规律和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竭发展的经济学科,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需具备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个基本要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表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就是揭示客不雅经济规律。
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原理 自考速成笔记旧版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第四节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第二章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第一节物质资料生产第二节社会生产力第三节社会生产关系第四节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第五节经济规律第三章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第一节社会再生产及其类型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和产业结构第三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第四章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第一节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第二节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第三节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第四节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创造第五节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第六节货币的产生和职能第七节价值规律第五章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第一节资源配置方式第二节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第三节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第四节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第二篇资本主义经济嗣度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第二节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四节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第五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第六节资本积累第七章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一节资本的循环第二节资本的周转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第四节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第八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第三节借贷资本和利息第四节资本主义地租第五节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第九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第二节垄断在经济生活中的统治地位第三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十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对外经济扩展第二节垄断资本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第三节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集团化第四节当代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第十一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第二节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第三节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代替是一个历史过程第三篇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第十二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三节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第一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二节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容和实现形式第三节我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第四节非公有制经济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第二节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制度第三节多种分配方式的调节和理顺分配关系第四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消费第四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第十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节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节我国的渐进式改革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第一节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地位第二节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第三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十七章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和市场第一节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第三节社会主义的货币流通第四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格第十八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第一节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第二节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第三节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第十九章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第一节社会主义宏观调控及调控体系第二节宏观调控的任务与目标第三节宏观调控方式和手段第四节宏观调控政策第五篇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第二十章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增长速度第二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第三节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第一节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现代化第二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第四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二十二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第一节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第二节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第三节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第四节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1.1.经济学的出现是在(B)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1.2.经济学最初是指(A)A.对奴隶制的家庭管理B.时国民经济的管理C.对社会经济的管理D.对商品经济的管理1.3.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出现在(B)A.16世纪初B.17世纪初C.18世纪初D.19世纪初1.4.政治经济学最初研究的内容是(C)A.家庭管理经济B.庄园经济C.国民经济D.商品经济1.5.我国现在将政治经济学作为(A)A.理论经济学科B.应用经济学科C.管理经济学科D.技术经济学科1.6.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D)A.古典政治经济学B.庸俗政治经济学C.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D.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1.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是(B)A.劳动价值论B。
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考点汇总复习
考试分析考试结构20%35%25% 20%2:3:3:2。
考试方式150 60考试题型及分值:题型题量分值总分单选20120多选5210辨析4520563021020考试技巧123123考试方法12345课程性质和特点课程重点1-34-6课程重点7-9谢谢导论本章主要内容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12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34本章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234本章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2345本章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2;3本章考点归纳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考点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l9世纪40~60年考点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考点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考点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考点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考点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考点4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考点4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考点5政治经济学的特征及学习意义考点5政治经济学的特征及学习意义例题(1810,01)1)ABCD【正确答案:C】例题(1710,01)1)ABCD【正确答案:C】谢谢第一篇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第1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本章主要内容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1234本章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识记:领会:本章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识记:领会:本章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领会:简单应用:本章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识记:领会:本章考点归纳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1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及规律考点2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考点3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考点3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考点4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一、来。
例题(1804,02)1)A BC D【正确答案:A】例题(1710,02)2)A B C. D【正确答案:D】例题(1704,02)3)A BC D【正确答案:D】。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笔记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1章导论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1√1.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于19世纪中叶。
这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重大事件。
(1)机器大工业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英、法、德等国先后完成了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用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生产。
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
(2)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的奠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
(3)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日益暴露和激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蓬勃发展的反对资本主义的工人斗争的实践,强烈地呼唤着属于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区别: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2√2.理论来源。
19世纪初,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它触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研究的最高成就。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研究政治经济学,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经济运行机制,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区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来源)(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开放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分析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的现实,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必然性,以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经济作了原则性的预见。
自考政治经济学原理0009 11-14章
第十一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1、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开展存在着两种趋势,即时而表现出“迅速开展的趋势〞,时而表现出“停滞趋势〞。
2、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定时期里,存在着生产和技术从而整个经济迅速开展的情况,其原因在于:〔1〕生产力总是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与开展的过程中。
〔2〕垄断时期仍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竞争,迫使垄断组织关心技术的进步。
〔3〕垄断资本主义各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提高综合国力,特别是开展军备竞赛,客观上也刺激了技术的开展。
〔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允许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给生产力的开展提供了可能。
3、垄断的统治导致生产和技术从而整个社会经济出现了停滞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1〕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因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
〔2〕垄断还会人为地阻碍技术的进步。
4、垄断资本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开展的最高、最后阶段,说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日益成熟;一方面,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的日趋全面社会化,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客观物质条件日益成熟;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阶级矛盾的加剧,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观条件日益成熟。
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根本条件已经逐渐成熟,过渡的现实可能性已经存在。
5、经济的全面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逐步成熟第一,垄断使资本主义生产全面社会化。
其具体表现是:〔1〕垄断造成了规模巨大的生产单位,使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2〕垄断组织的生产经营突破地区、国家的限制,从而可以对本国甚至世界市场、原料来源等做出大致的估计,来规划自己的活动。
〔3〕垄断统治使科学技术研究由分散的个人事业转为社会的事业。
〔4〕生产社会化向着国际方向开展。
第二,垄断使生产管理日益社会化。
具体表现为:〔1〕随着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使用权的别离,垄断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再由单个资本家来执行,而日益由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组成的社会机构来执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笔记总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暴露,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a.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理论来源: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空想社会主义。
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马克思在科学上的两个伟大发现:a.创立了唯物史观;b.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列宁: 建立垄断资本主义理论;毛泽东: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 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变化规律。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①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其中:①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起决定作用;②分配、交换、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包括:①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②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考点
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套一、选择1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2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名称常常被人误解。
误解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人望文生义地以为,政治经济学是既讲政治也讲经济的学科,是政治加经济。
另一方面的误解,是以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专用语。
3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4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5一切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6社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研究的对象。
7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8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有三种: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一个社会形态独有的经济规律。
9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是生产工具。
10社会生产过程的起点是生产,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
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12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二、简答论述。
1生产关系为什么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了解有印象,知道大概内容和要点即可)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具体表现在: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
具体表现在:第一,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第二,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阻碍作用。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表明: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
2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是什么(了解)答:1)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经济学的出现是在(B)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1.2.经济学最初是指(A)A.对奴隶制的家庭管理B.时国民经济的管理C.对社会经济的管理D.对商品经济的管理1.3.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出现在(B)A.16世纪初B.17世纪初C.18世纪初D.19世纪初1.4.政治经济学最初研究的内容是(C)A.家庭管理经济B.庄园经济C.国民经济D.商品经济1.5.我国现在将政治经济学作为(A)A.理论经济学科B.应用经济学科C.管理经济学科D.技术经济学科1.6.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D)A.古典政治经济学B.庸俗政治经济学C.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D.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1.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是(B)A.劳动价值论B。
剩余价值学说C.空想社会主义D.阶级矛盾1.8.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D)A.原始社会经济B.奴隶社会经济C.封建主义经济D.资本主义经济1.9.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B)A.家庭关系B.生产关系C.政治关系D.宗教关系1.10.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是(C)A.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B.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C.在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同时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D.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毫无差异1.11.下列各项中属于与历史发展规律相悖的经济思想的是(C)A.古典政治经济学B.庸俗政治经济学C.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D.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1.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A)A.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紧密统一B.只具有阶级性而不具备科学性C.只具备科学性而不具备阶级性D.既无阶级立场又无科学性2.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C)A.社会生产力B.生产关系C.物质资料生产D.生产工具2.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D)A.认识自然B.改造自然C.生产力D.物质资料生产2.3.下列属于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取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社会经济活动的是(A)A.物质资料生产B.消费C.交换D.分配2.4.下列属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于其他一切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A)A.物质资料生产B.消费C.交换D.分配2.5.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和因素是(B)A.生产资料B.生产要素C.生产力D.生产工具2.6.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也就是把人的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的物件是(B)A.劳动者的劳动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劳动工具2.7.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是(A)A.生产工具B.劳动者C.劳动对象D.劳动方法2.8.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是(A)A生产资料B.生产要素C.生产力D.生产工具2.9.表明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并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的是(C)A.生产资料B.生产要素C.生产力D.生产工具2.10.生产力体现的是”(B)A.生产过程中动物与自然的关系B.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C.交换过程中动物与自然的关系D.交换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2.11.在生产力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起着最根本的作用的是(A)A、人的因素B.物的因素C.劳动的因素D.资本的因素2.12.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A)A.生产资料B.生产工具C.劳动资料D.劳动对象2.13.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的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的是(B)A.生产资料B.生产工具C.劳动资料D.劳动对象2.14.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A.科学技术的应用B.劳动者水平的提高C.劳动工具的改进D.劳动对象的发展2.15.生产力的性质取决于(A)A.劳动资料的性质B.生产资料的性质C.劳动对象的质量D.劳动者的素质2.16.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生产效率或能力是(C)A.劳动能力B.劳动效率C.劳动生产率D.劳动速度2.17.劳动生产率与生产力(A)A.成正比B.成反比C.不相关D.无法判断2.18.人类最早出现的和最简单的分工是(D)A、社会分工B、性别分工C.年龄分工D.自然分工2.19.许多劳动者共同参加同一生产过程,或分别参加彼此有密切联系的不同生产过程,相互紧密配合,进行协同劳动是(B)A.分工B.协作C.劳动D.分配2.20.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D)A.血缘关系B.政治关系C.宗教关系D.生产关系2.21.社会生产关系又称(D)A.行政关系B.政治关系C.宗教关系D.经济关系2.22.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是(D)A.行政关系B.政治关系C.宗教关系D.生产关系2.23.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从而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的是(B)A、生产资料B.生产资料所有制C.生产工具D.生产力2.24.社会的生产方式是(C)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D.生产资料2.2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C)A.对立的B.统一的C.对立统一的D.不相关的2.26.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最根本的方面是(A)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D.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2.27.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D)A.生产资料B.生产关系C.生产工具D.生产力2.28.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的是(D)A.经济本质B.经济现象C.经济过程D.经济规律2.29.在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是(C)A.主要经济规律B.重要经济规律C.基本经济规律D.首要经济规律3.1.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是(C)A.社会生产B.物质资料生产C.社会再生产D.社会重复生产3.2.超过原有生产规模的再生产是(B)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C.外延再生产D.内涵再生产3.3.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A)A、基础和出发点B.发展C.改进D.提高3.4.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较低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为主的是(C)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C.外延扩大再生产D.内涵扩大再生产3.5.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就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的社会再生产是(D)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C.外延扩大再生产D.内涵扩大再生产3.6.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部门之间、各个环节之间、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的数量表现和对比,就是(D)A.综合性比例B.部门之间的比例C.部门内部的比例D.国民经济比例关系3.7.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总称是(A)A.产业B.部门C.地区D.国民收人3.8.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及其分部门之间的组合构成状况,以及它们在社会生产总体中所占的比重是(C)A.国民经济比例B.产业部门C.产业结构D.产业比例3.9.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实质上是(D)A.生产力发展的反映B.消费生活资料的反映C.物质资料消费的反映D.把社会总劳动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的反映3.10.通过加工生产方法,主要生产出消费资料的是(B)A.农业B.轻工业C.重工业D.种植业3.11.第一产业是指(A)A.农业B.制造业C.建筑业D.工业3.12.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是(C)A.停滞不前B.由高级向低级退化C.由低级向高级演进D.没有任何变化3.13.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是(A)A.经济发展B.经济增长C.经济过热D.经济形势3.14.经济增长速度是(B)A.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资本发展变化的速率B.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劳务发展变化的速率C.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技术发展变化的速率D.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能源发展变化的速率3.15.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分部门和行业的所有企业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C)A.全部消费资料的总和B.全部生产资料的总和C.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D.全部农业资料的总和3.16.国民收入等于(B)A.社会总产品一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消费资料B.社会总产品一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C.社会总产品一消费过程中消耗的消费资料D.社会总产品一消费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3.17.国际上通常使用的反映一国经济增长水平和经济活动总成果的重要综合性经济指标是(C)A.社会总产值B.国民收人C、国民生产总值D•国内生给值3.18.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原则是(B)A.国籍B.国土C.正式居住权D.外交3.19.单纯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方式是(A)A.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B.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C.渐进型经济增长方式D.爆破型经济增长方式3.20.下列属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是(D)A.扩大生产场地B.添加原有技术水平的机器设备C.增多劳动力投人D.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3.2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时期中,主要是依靠(A)A.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B.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C.渐进型经济增长方式D.爆破型经济增长方式3.22.人类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是(A)A.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B.逐步由集约型向粗放型转变C.保持不变D.无法确定3.23.对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具有综合性和重大影响的比例关系是(A)A.综合性比例B.、部门之间的比例C.部门内部的比例D.地区之间的比例3.24.要想实现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B)A.无须关注国民经济比例关系B.必须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协调与平衡C.允许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失衡长期存在D.保证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失调3.25.被称为第1部类的是(B)A.消费资料部类B.生产资料部类C.物质资料部类D.交换资料部类4.1.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的发展,大体上是从(D)A自然经济发展到产品交换经济,再发展到商品经济B.商品经济发展到自然经济,再发展到产品交换经济C.产品交换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再发展到自然经济D,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再发展到产品交换经济4.2.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是(A)A.自然经济B.商品经济C.市场经济D.产品交换经济4.3.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是在(D)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4.4.自然经济的生产目的是(B)A.交换B.自给自足C.按需分配D.依情况来定4.5.商品经济是(B)A.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的经济B.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C.目前只是一种科学的推论D.是通过产品的直接交换来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4.6.产品交换经济的根本目的是(A)A.直接满足全社会成员的按需分配需要B.直接满足生产者本人和本经济单位内部的需要C.保值D.增值4.7.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条件是(C)A.产业革命B.科技革命C.社会分工D.国际贸易4.8.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D)A.生产资料公有制B.生产力的发展C.社会分工D、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4.9.商品是(B)A.用来分配的劳动产品B.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C.用来消费的劳动产品D.是用来交换的自然产品4.10.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C)A.价值B.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D.价值量4.11.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是(B)A.价值B.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D.价值量4.12.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A)A.价值B.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D.价值量4.13.价值是交换价值的(B)A.表现形式B.基础或内容C.结果D.前提4.14.价值的表现形式是(B)A剩余价值B.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D.价值量4.15.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是(A)A.价值B.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D.剩余价值4.16.商品是(C)A.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B、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统一体C.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D.价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4.17.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唯一的解决方法是(A)A.商品交换B.商品生产C.商品消费D.商品分配4.18.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C)A.剩余价值B.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D.价值量4.19.生产者要得到商品的价值,必须(A)A.让渡其使用价值B.支付价值C.保护使用价值D.转让价值4.20.商品的M因素决定于(D)A.价值的属性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D.劳动二重性4.21.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是(A)A.具体劳动B.抽象劳动C.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4.22.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形成价值的实体的劳动是(B)A.具体劳动B.抽象劳动C.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4.23.抽象劳动生产(D)A.剩余价值B.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D.价值4.24.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C)A.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B.两次劳动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D.都属于历史范畴4.25.价值形成的唯一源泉是(B)A.物化劳动B.活劳动C.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4.26.在生产过程中新加人到劳动对象中的抽象劳动是(B)A.物化劳动B.活劳动C.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4.27.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C)A.劳动时间B.闲暇时间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平均时间4.28.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C)A.必要时间B.闲暇时间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平均时间4.29.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是(D)A.物化劳动B.活劳动C.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4.30.决定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的是(D)A.自然条件B.生理条件C.经济条件D.社会条件4.31.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的尺度是(C)A、物化劳动B.活劳动C.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4.3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B)A.成正比B.成反比C.不成比例D.无法判断4.33.商品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C)A.政治关系B.社会关系C.经济关系D.外交关系4.34.价值表现的关系是(B)A.商品消费者之间的B.商品生产者之间的C.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D.商品生产者和管理者之间的4.35.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C)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B.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4.36.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作为社会总劳动的有机构成部分的劳动是(B)A.私人劳动B.社会劳动C.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4.37.一只绵羊=2把石斧,则该等式中左端的商品“羊”是(B)A.等价形式B.相对价值形式C.等价物D.货币4.38.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则该价值形式是(B)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4.39.某商店橱窗上展示的手表其价目表标明价格为每件2000元,则货币执行的职能是(A)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4.40.纸币发行量如果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产生(C)A.物价下降B.物价不变C.通货膨胀D.通货紧缩4.41.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D)A.价格决定价值B.价值决定价格C.价值围绕价格上下波动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4.42.当某种商品的供给量超过需求量,即供过于求时(B)A.价格等于价值B.价格小于价值C.价格高于价值D.价格与价值无任何关系5.1.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实行的资源配置方式是(D)A.市场B.指导性计划C.宏观调控D.指令性计划5.2.指令性计划的信息传递方式是(B)A.横向流通B.自上而下的C.自下而上的D.停滞的5.3.在市场配置资源方式下,资源配置的决策者是(C)A.国家B.中央计划机关C、基层经济单位D.个人5.4.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C)A.计划经济B.自然经济C.商品经济D.产品交换经济5.5.市场经济下,市场的主体是(B)A.国家B.企业C.个人D.事业单位5.6.市场机制的核心是(A)A.价格机制B.供求机制C.竞争机制D.调节机制5.7.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式(A)A.不具有独立的社会性质B.具有独立的社会性质C.市场经济不能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中D.政府是资源配置的主体5.8.市场调节,是指(D)A.价格机制的调节B.计划机制的调节C.竞争机制的调节D.市场机制的调节5.9.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和领域是(C)A.国家B.城市C.市场D.交易所5.10.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是(C)A.市场结构B.市场机制C.市场体系D.市场调节5.11.市场体系中最早发育成熟,是基础市场的是(A)A.商品市场B.生产要素市场C.劳动力市场D.技术市场5.12.商品市场包括(A)A.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品市场B.劳动力市场C.技术市场D.房地产市场5.13.生产要素中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结合的媒介是(B)A.金融市场B.劳动力市场C.技术市场D.房地产市场5.14.劳动力市场进行交易的内容是(B)A劳动力的所fJ权B.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C.劳动力D.劳动力的技能5.15.最基本的市场秩序是(D)A.价格机制B.供求均衡C.国家调控得当D.公平竞争5.16.处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从事商品销售的专业化经营机构是(B)A消费者组织B.市场流通组织C.市场中介组织D.市场管理组织6.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是(C)A.雇佣劳动剥削资本的制度B.生产资料公有制C.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D.资本维护雇佣劳动的制度6.2.资本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是(C)A.剥削消费者B.剥削工人C.剥削农民一D.剥削手工业者6.3.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C)A.商品B.等价物C.货币D.金银6.4.资本流通形式是指(B)A.W—G—W;B.G—W—G;C.G—G—W;D.W—W—G6.5.资本的总公式是(B)A.G—W—G;B.G—W—G′;C、G′一W—G′;D、G′一W—G6.6.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A)A.资本B.货币C.财富D.金银6.7.资本总公式中的价值增值发生在(C)A、C—W阶段的货币B、W—G阶段C.G-w阶段的商品上D.以上任何阶段卜均可6.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B)A.生产资料私有制B.劳动力成为商品C.社会分工D.剩余劳动力的出现6.9.剩余价值的源泉是(D)A.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B.雇佣工人的一切劳动C.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D.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6.10.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是(B)A.使用价值B.剩余价值C.超额剩余价值D.交换价值6.11.根据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A)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B.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C.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D.生产资本和消费资本6.12.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的资本是(A)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固定资产D.流动资产6.13.可变资本以(B)A.生产资料形式存在B.劳动力形式存在C.生活资料形式存在D.消费资料形式存在6.14.产生剩余价值的是(B)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固定资产D.流动资产6.15.一个工作日为8小时,必要劳动时间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4小时,如果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工作日延长到10小时,则该生产是(B)A.相对剩余价值生产B.绝对剩余价值生产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D.无法判断6.16.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D)A.劳动生产率降低B.劳动生产率提高C.劳动强度提高D.工作时间延长6.17.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C)A相对剩余价值B.绝对剩余价值C.超额剩余价值D.无法判断6.18.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是(B)A.机器B.技术C.资本D.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6.19.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A)A.剩余价值B.使用价值C.价值D.超额剩余价值6.20.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是(B)A.价值理论B.剩余价值说C.劳动价值说D.政治经济学6.21.资本主义工资是(A)A.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B.劳动的价值或价格C.工人剩余劳动的价值或价格D.雇佣工人的劳动6.22.按工产的产品数量或所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是(B)A.计时工资B.计件工资C.加班工资D.正常工资6.23.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时所得到的货币工资是(C)A.计时工资B.计件工资C.名义工资D.实际工资6.24.在名义工资不变的条件下,如果物价上涨,则实际工资(B)A.提高B.下降C.不变D.无法判断6.25.在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过程中,工资水平的变动趋势,总的来说名义工资呈现的趋势是(A)A.上升B.下降C.不变D.无法判断6.26.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D)A.资本扩大B.资本扩充C.资本改良D.资本积累6.27.资本积累的源泉是(A)A.剩余价值丑使用价值C.价值D.超额剩余价值6.28.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D)A.资本的有机构成B.资本的物质构成C.资本的比例构成D.资本的技术构成6.29.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是(D)A.资本扩大B.资本积累C.资本积聚D.资本集中6.30.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从而产生(B)A.就业B.相对过剩人口C.相对人口短缺D.相对劳动力需求增大6.31.那些没有固定社会职业,只能进行家内劳动即从工厂接受某些工作而在自己家里操作完成的人是(C)A.流动的过剩人口B.潜在的过剩人口C.停滞形式的过剩人口D.“结构性失业”6.3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D)A.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B.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7.1.购买阶段,资本在数量上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在形态上却发生了变化,这就是(A)A.由货币资本形态转化为生产资本形态B.由生产资本形态转化为商品资本形态C、由商品资本形态转化为生产资本形态D.由商品资本形态转化为货币资本形态7.2.在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出剩余价值的阶段是(A)A.生产B.分配C.购买D.销售7.3.在产业资本循环中处于决定性的阶段是(A)A.生产B.分配C.购买D.销售7.4.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阶段是(D)A.生产B.分配C.购买D.销售7.5.产业资本顺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D)A.资本周转B.资本增殖C.社会扩大再生产D.资本循环7.6.产业资本循环过程,是(C)A.流通过程和交换过程的统一B.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C.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D.流通过程和消费过程的统一7.7.G-W…P…W′-G′是指(B)A.生产资本循环B.货币资本循环C.商品资本循环D.垄断资本循环7.8.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是(A)A.资本周转B.资本增殖C.社会扩大再生产D.资本循环7.9.资本的周转时间=(A)A.生产时间十流通时间B.消费时间十流通时间C.生产时间十消费时间D.生产时间十交换时间7.10.某个企业资本周转一次需要3个月,那么这个企业在一年之内的资本周转次数是(D)A.1次B.2次C.3次D.4次7.11.资本的周转速度和周转时间(D)A.成正比B,成反比C.无法确定D.毫不相关7.12.从资本周转的角度来考察资本的构成,生产资本分为(D)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C.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D.产业资本和非产业资本7.13.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B)A.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B.资本的职能形式C.资本的周转速度D.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7.14.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引起的价值贬值而造成的损耗是(C)A.有形损耗B.物质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