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秋)七年级历史下册 12《明朝的建立》教学设计 中华书局版.doc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精品教案(含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精品教案(含反思)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教学难点:由明朝三部科学巨著,指导学生对本课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本草纲目》草部介绍(节选)图一图二图三水藻(如图一)气味:甘、大寒、滑、无毒;主治:捣汁服,去暴热、热痢;捣烂敷,治热疮游疹。

金星草(如图二)气味:苦、寒、无毒;主治:解热,通淋,消痈疮,解硫磺中毒。

虎耳草(如图三)气味:微苦、辛、寒、有小毒;主治:耳出脓、痔疮肿痛。

《本草纲目》综合大量科学资料,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

同时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最后的科技、文艺辉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1.学生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2.人物故事李时珍38岁的时候,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名声大噪,被楚王朱英邀请至王府做事。

1556年,李时珍被推荐到了太医院,李时珍的人生转变开始从他进入太医院开始,太医院是岐黄名家聚集之地,通过与当时医术顶级的人接触共事,大大丰富了李时珍的阅历。

同时,皇家藏书的丰富和御用药的完备,增长了李时珍的见识,这些都为他日后编写《本草纲目》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1565年开始,李时珍便行万里路,尝百草。

他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以及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并向许多采药工、渔人、樵夫学习,参考了历代医书925种,弄清了许多医书上的疑难杂症和许多容易混淆的药物。

在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的初稿,当时的李时珍61岁,之后的10年,李时珍又对《本草纲目》进行了三次修改,所以李时珍著书应该花了近40年。

1588年李时珍辞官还乡,从太医院还乡后创立了东壁堂,坐堂行医。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案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案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案【课程标准】1. 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

2. 认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3. 了解戚继光抗倭斗争的事迹。

4. 了解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5. 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史实。

6. 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对全国的统治。

【教学目标】1.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内容,使学生理解明清时期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以及中国的社会危机,培养学生用全面、客观、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2. 时空观念:通过《明朝疆域图(1433 年)》《郑和下西洋航线图》等,认识明朝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所处的特定的时空背景,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材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提高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4. 历史解释: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内容,使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 重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

2. 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朱元璋的图片,提问学生:朱元璋是谁?他建立了哪个朝代?他建立的朝代在政治制度上有哪些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 展示明朝疆域图(1433 年),提问学生:与前朝相比,明朝的疆域有何变化?引导学生回答:明朝疆域囊括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后缩至辽河流域;北达阴山,后撤至明长城;西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到达缅甸和暹罗北境,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还曾收复安南。

2. 提问学生:明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变化?引导学生回答: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2、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3、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三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的思想艺术特色,激发阅读文学名著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的成就和影响、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教学难点: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的分析和理解。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较喜爱历史,学生学习热情高、课上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善于小组讨论学习,学习氛围浓厚。

但是由于接触历史课的时间不长,学生基础又相对薄弱,所以对一些有深度的问题需要老师做好铺垫,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层层解剖,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四、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的明朝文化部分。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

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现代中国的象征——天安门,世界现存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中华民族骄傲——万里长城。

明朝的建立PPT课件

明朝的建立PPT课件

国初承前明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 大臣议奏。康熙中,谕旨或命南书房翰林撰拟。是时 南书房最为亲切地…雍正年间,用兵西北……虑漏泄 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 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 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11、根据材料填表
2、军机处最初设 置的直接原因是什 么?
3、根据材料概括 军机处的主要特点 和职能
设置时间 最初名称 所在地点 选员条件 雍正时期 军需房 隆宗门内 亲臣重臣
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简、速、密
“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如 初飞之鸟,不可拨其羽,新植之 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 之。”
―――明太祖
——明清(1368—1840)。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末红巾军红起巾义军 起 义 与 明 朝 的 建立有何联系?
(1)原因:元元朝朝末末年年,为,什阶么级会矛盾 和民族矛爆盾发尖红锐巾军起义?
刘福通 徐寿辉
朱元璋
----- 明史.太祖本纪
朱元璋利用元朝军队被刘福通红巾军打的晕 头转向的时机,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他吸 收李善长、刘基、朱升充当谋士,并采纳朱 升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的建议, 实力不断壮大。
除明了太丞祖相下,令由废六除部分
理行朝中政书,省直,接设对三皇帝 司,都负直责属。中央。
厂卫特特 务点 :制都度由 皇 帝 直
接指挥。 职能:「锦衣卫」 是由皇帝的侍卫亲 军组成,归皇帝直 接指挥。它兼管侦 察、逮捕和审讯等 事。东厂是明成祖 时设立的由皇帝的 亲信宦官组成,也 归皇帝直接控制。,
材料三:然考其致祸之由,亦不尽由于通文义也,
王振、汪直、刘瑾固稍知文墨,魏忠贤则目不识丁,

初中历史_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掌握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知道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我国明朝时期,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对雄伟的北京城和明长城的学习了解,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无比的创造力,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通过对三位科学家刻苦钻研、勤奋好学、不甘平庸、敢于进取精神的学习,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使自己的努力付诸于行动。

③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得出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了解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明朝时期古典小说文学成就和思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明朝文化成就反映的时代特色。

【教学准备】音像资料:故宫、长城;图片:秦长城、明长城明朝北京城等【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打入二、讲授新课(一)科技名著学生看书时,老师_空白表。

(朝代) (著作) (作者) (评价)师:①我们往往将学的知识列表归类,那么,表中要有哪些要素呢?②请学生先自学这部分内容。

③请一个同学填表。

师:让同学推荐一个代表上来介绍三部巨著。

师:在学生介绍完后设计问题:这些科技成果哪些能反映明朝的时代特点?(也可以从书上去找答案)待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明朝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宋应星《天工开物》就反映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

因为明中期以后,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扩大了。

生产技术也有很大提高,这对宋应星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也为他写书提供了基础。

学生仔细观察书上插图讨论,作出猜测,老师提醒学生注意:①是采煤时煤矿中用的。

②竹筒是空心的。

(秋)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 明朝的建立教案 中华书局版

(秋)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 明朝的建立教案 中华书局版

《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从中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以及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对比明朝与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

联系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评价明朝的科举制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教学难点】八股取士【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明朝君权的加强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元末黃河泛滥,政府沒有救济灾民。

见第2张PPT。

教师讲解:灾害频繁,政治腐败,饥寒交迫的农民起来反抗,各地纷纷起义。

见第3张PPT。

过渡:朱元璋起义表现怎样呢?学习明朝建立给我们解开了谜底。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明朝的建立与皇权的加强明成祖迁都北京八股取士制度第一篇章:明朝的建立与皇权的加强教师介绍:明太祖朱元璋。

姓名:朱元璋(1328--1398),外号:朱重八,职业:皇帝,家庭出身:贫农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1328—1344年放牛,1344—1347年做和尚,主要工作:讨饭1347—1352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撞钟1352—1368年造反见第8张PPT。

师生互动: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建元洪武,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同年,进攻大都,元朝灭亡。

见第8张PPT。

师:明太祖加强君权的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统治》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统治》教案、教学设计
作业布置注意事项:
1.作业难度要适中,既要避免过于简单,也要防止过于复杂,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业量要适当,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后完成,不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
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查漏补缺。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5.作业评价要公正、客观,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b.分析明朝的选官制度,如科举、举荐等。
c.阐述明朝的民族政策、对外关系及其影响。
3.明朝的经济与文化
a.介绍明朝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成就。
b.分析明朝时期的科技发明、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贡献。
c.讲解明朝的文化教育政策,如科举制度、儒家思想的影响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建立的原因、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成就等方面。
b.明朝的经济、文化成就及其影响。
c.学生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强调热爱祖国、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正确的历史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明朝建立背景、过程及意义的文章,字数在600字左右。要求:内容完整、结构清晰、语言流畅。
4.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培养他们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导入、讲解、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明朝历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2.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辅助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明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明朝的统治精品教案含反思.doc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明朝的统治精品教案含反思.doc

第14课明朝的统治1教岩舍折【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2教贤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是否曾经听过、看过《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小说?它以一种网络语言的形式向读者娓娓道出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人物。

那些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

《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了历史的另一面,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历史变成一幕幕生动的故事,很多人看完这部小说后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今天就让我们从明朝的建立之初开始学习,领略只属于明朝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1 -图片展ZF2.学生读教材“明朝的建立”一目,归纳明朝建立的概况。

3.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提示: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目标导学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朱元璋强化皇权” 一目,明确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提示:(1)中央组: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组: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组: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2.教师提问: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他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提示: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3.材料展示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O ——《明太祖实录》学生思考: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提示: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大权旁落,加强君主权力。

《第12课 明朝的兴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12课 明朝的兴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明朝的兴亡》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明朝的建立、发展以及衰亡的历史过程,掌握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特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明朝兴亡的原因和明朝历史地位的评判,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辩证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明朝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明朝兴亡的历史过程、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特征。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究明朝兴亡的原因,如何评判明朝历史地位。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教师需要收集相关明朝历史的资料,制作PPT 课件,准备明朝历史的视频或图片素材。

2. 教室环境:教室应保持安静,整洁,营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3. 教学工具:应用多媒体设备,展示PPT课件和相关视频或图片素材。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观看《明朝的兴亡》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明朝兴亡的原因。

2. 介绍明朝历史背景,引出本课主题。

(二)讲授新课1. 介绍明朝的建立与初期繁荣(1)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

(2)明朝初期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强调明太祖与永乐盛世的贡献。

2. 讲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与农民起义(1)太监专权与政治腐败的加剧。

(2)矿监、税使与民变的发生。

(3)李自成起义与明朝的覆灭。

3. 探讨明朝兴亡的原因与历史影响(1)分析明朝兴亡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讨论明朝历史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室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明朝兴亡的历史教训,包括如何应对腐败、如何珍爱民众利益等。

2. 鼓励学生在课后搜集更多关于明朝的历史资料,深入探究明朝历史的发展脉络。

(四)安置作业1. 预习下一节历史课内容,准备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 结合课本和课外资料,撰写一篇关于明朝兴亡的小论文。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明朝的建立、发展、兴盛和衰亡的历史过程,掌握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教学设计
2.教学过程:
a.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成就。
b.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c.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d.布置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和提高。
直接输出:
五、作业布置
在本章节的学习结束后,为了巩固学生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成就的理解,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一项明朝科技成果,如《天工开物》中的某一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研究报告,内容包括该项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以小组为单位,对紫禁城或明长城的建筑特点进行探讨,分析其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地位,制作一份PPT展示报告故事中的作用,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谈谈对该角色的理解。
2.教学过程:
a.教师出示练习题,如“简述明朝时期的一项科技成就及其实际应用”、“分析紫禁城的建筑特点”等。
b.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c.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帮助学生改正。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成就的知识结构,加深学生的理解。
5.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对科技、建筑与文学成就的评价和鉴赏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图片、实物、视频等多元化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的发展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一幅科技、建筑与文学图片,引发学生对明朝时期繁荣景象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明朝的建立》课件

《明朝的建立》课件
明朝皇帝的更迭
明朝皇帝更迭通常通过和平方式进行,新皇帝通过合法程序继承皇位。然而, 在某些情况下,如皇帝年幼或权臣干预,可能会出现权力斗争和政治动荡。
明朝的政治制度与官僚体系
明朝的政治制度
明朝政治制度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中央政府设有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等机构,地方政府分 为省、府、县三级。各级官员均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明朝的官僚体系
明朝官僚体系庞大而复杂,官员分为文官和武官两大类。文 官按品级分为九品三十级,武官按军功授职。官员选拔主要 通过科举制度进行,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最高 级别为进士。
明朝的科举制度与教育
明朝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明朝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考生需 通过层层选拔,最终获得进士出身。科举制度为明朝政府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 展。
明朝的教育
明朝重视教育发展,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国子监是明朝最高学府,负责培养高级官员。 地方政府也设立了府学、州学和县学,为地方官员和士人提供教育。此外,明朝还鼓励私人办学和家 庭教育,促进了民间文化教育的发展。
03
明朝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农业的发展与生产关系
农业技术的进步
明朝时期,农业技术得到了显著提升,例如使用了新的农具和灌 溉技术,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
市场的扩大
明朝国内市场得到了极大 的发展,商业网络遍布全 国,同时与周边国家的贸 易往来也日益频繁。
商人的地位提高
随着商业的繁荣,商人的 社会地位也逐渐提高,商 业阶层开始崛起。
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
城市规模的扩大
明朝时期,城市规模不断 扩大,城市人口数量不断 增加。

初中明朝历史教案

初中明朝历史教案

初中明朝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明朝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及其主要历史事件;2. 掌握明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3. 理解明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体制改革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等方式,了解明朝的历史背景、事件发展过程;2. 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分析明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成就;3. 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理解明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体制改革及其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2.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事实,客观分析问题的态度;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进步,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明朝的建立与早期发展2. 明朝的政治制度与体制改革3. 明朝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科技成就4. 明朝的衰落与终结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明朝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及其主要历史事件;2. 明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3. 明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体制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1. 明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体制改革及其影响的深入理解;2. 明朝衰落的原因及其与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明朝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明朝的建立与早期发展,引导学生了解明朝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主要历史事件。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明朝的政治制度与体制改革,分析其影响;介绍明朝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科技成就,展示明朝的繁荣。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明朝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明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明朝历史事件、人物的认识和看法。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明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体制改革及其影响。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明朝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明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体制改革的理解程度;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及历史素养的提高。

初中历史朱元璋教案部编版

初中历史朱元璋教案部编版

初中历史朱元璋教案部编版教学目标:1. 了解朱元璋的生平背景和革命历程。

2. 掌握明朝的建立过程和朱元璋的主要政治改革。

3. 理解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重点:1. 朱元璋的生平背景和革命历程。

2. 明朝的建立过程和朱元璋的主要政治改革。

3. 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1. 朱元璋的革命历程和明朝的建立过程。

2. 朱元璋的主要政治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历史》第七年级下册。

2. 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元朝的统治和农民起义的背景。

2. 提问:“你们知道朱元璋是谁吗?他对我国历史有什么重要影响?”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朱元璋的生平背景和革命历程。

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朱元璋的生平背景:家境贫寒,入寺为僧,参加起义军。

2. 讲解朱元璋的革命历程:从红巾军的一员逐渐崛起,统一江南,推翻元朝统治。

3. 讲解明朝的建立过程: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

4. 讲解朱元璋的主要政治改革: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制定《大明律》,维护社会秩序。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朱元璋为什么要加强中央集权?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让学生结合教材,思考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2.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朱元璋和明朝建立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朱元璋的生平背景、革命历程和明朝的建立过程,以及朱元璋的主要政治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讲解朱元璋的革命历程时,时间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了解朱元璋的艰辛历程。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延长讲解时间,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朱元璋的生平事迹。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十二课明朝的建立课件中华书局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十二课明朝的建立课件中华书局版

(2)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协助皇帝决策的中枢机构 进一步加强了君权
明成祖朱棣
明朝内阁大堂旧址
①迁都北京 ;②削藩;③设内阁; ④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三、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几个问题
1、回顾唐朝、元朝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分析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起草政令) (执 行) (审核)
2、明成祖(朱棣)加强中央集权
(1)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是明朝 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 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 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 1399年,因建文帝因削 藩引起燕王朱棣的不满 ,以“清君侧之恶”的 名义联合各个藩王举兵 反抗朝廷,1402年攻下 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建文帝失踪,朱棣 登上帝位,是为明成祖
3、明朝时期,专制统治不断强化。下列
属于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的是( C )
①废除宰相
② 废行中书省
③ 设置锦衣卫
④ 推行削藩政策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4、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是( D )
① 废除宰相制度
② 迁都北京
③ 继续执行削藩政策
④ 设立东厂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复习导入:
蒙古国
时间:
1206年
成吉思汗 建立者: 元朝 时间: 建立者:
忽必烈 都城:
铁木真(成吉思汗)
1271年 忽必烈 大都(今北京)
统一全国:1279年(秦、西晋、隋)
元朝的行省制度的内容: 皇帝
中央
枢密院 宣政院 中书省 御史台 军事 管理吐蕃 政务 监察
地方
行中书省 澎湖巡检司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3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3篇)

【导语】中国历史是华夏⼤地各个民族组成,中华民族诞育和发展的历史。

中华⽂明历经原始社会、奴⾪社会、封建社会⾄于现代社会,绵延五千年不断延续发展,是世界上最古⽼影响的⽂明之⼀。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明朝的统治》 ⼀、教材分析: 1.说教材 《明朝君权的加强》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课,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向衰落的时期;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建⽴、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及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明朝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时期,它创⽴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经整合的杂乱体制,以及遥想中的唐宋法度。

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头,专制皇权进⼀步膨胀,统治严酷,视⼠⼤夫若奴仆,专制中央集权⾼度强化。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这⼀课在明清史占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说教学⽬标 知识⽬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较全⾯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中书省、设⽴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卫,以⼋股取⼠;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学⽣运⽤辩证的两点论的⽅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

过程与⽅法 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史实的能⼒;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进⾏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定时间和⼀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但它⼜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向衰落的原因。

3、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股取⼠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七年级的学⽣们好动、好奇,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因此,学习和理解⼀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这样才能更易于他们理解和掌握⼀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秋)七年级历史下册 12《明朝的建立》教学设计中华
书局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的建立、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2.认识明朝实行特务统治,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手段。

过程与方法:
1.欣赏《凤阳花鼓》,导入朱元璋建立明朝。

2.学生自设情景,编排历史小品,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朝的建立、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认识明朝实行特务统治,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手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凤阳花鼓》歌曲,学生欣赏,并回答问题:歌词中的朱皇帝指的是谁?他建立了什么朝代?
二、学习新课:
(一)明朝的建立与皇权的加强
1、明朝建立:
媒体出示朱元璋像,学生认识。

(1)元末农民起义军以红巾军对元朝的打击最大,领导人是朱元璋。

(2)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2、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学生看书讨论归纳,然后请学生上讲台把归纳好的要点写在黑板上。

(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的权力;
(2)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师生互动)老师带领学生对每一项措施进行分析、讨论,然后指出每一项措施的作用。

学生回答:第一、改革行政机构主要表现在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权力归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管,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教师强调:这样,秦汉以来丞相制度从此废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现象从此被打破,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学生回答:改革行政机构的另一个表现是:在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管地方民政、财政刑狱和军政。

教师指出:这三司各行其职,互不统辖,都直接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

加强中央集权。

学生表演小品:两位学生上台表演明太祖利用特务机构监视官吏二例。

一位学生扮演朱元璋,另一位学生扮演大学士宋濂。

场景:上朝。

朱元璋问:听说爱卿家昨晚请客了?
宋濂答:我请了几位好朋友,让厨师烧了几个好菜。

朱元璋很满意地说:卿家没有欺骗我。

另一幕:一学生扮演儒生钱宰。

一学生扮演朱元璋。

钱宰摇头晃脑做诗曰: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朱元璋朝见钱宰问:你昨日的诗作得好。

但是我何尝“嫌”你,为什么不用“忧”字呢?
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

教师强调:朱元璋利用特务机构,了解官吏的一举一动,随时向他报告,以便掌握官吏的活动,惩治他认为不忠顺的官员,从而加强皇权。

老师归纳指出明朝加强君主权力的措施。

媒体出示:
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
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2.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学生讨论:明朝加强皇权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明确:明朝的政治制度,极大地加强了帝王的君主集权,它使得中央和地方的许多官吏实际上成为皇帝的耳目和鹰犬,这种统治,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极为不利。

(二)明成祖迁都北京
1.实行削藩政策。

建文帝看到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严重威胁自己的统治,下令削藩。

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

燕王朱棣获胜后称帝,他就是明成祖。

2. 迁都北京
明成祖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于1421年明成祖从南京迁都到北京。

继续执行削藩政策。

对藩王恩威并施,削夺藩王的军政权力,加强了皇帝的权威。

教师展示明朝初年中国政治形势图,请学生思考:“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得出“此举意在加强边防,是有利于明朝统治的举措,也是充满勇气的行为”的结论。

教师补充明成祖继续削藩、增设东厂的举措,说明这些措施是明太祖强化君主专制的继续和发展。

(三)八股取士制度
放映录像片《范进中举》片段,提问:范进发疯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现象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科举考试害死人。

老师指出:明朝时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取士”。

这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老师指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把知识分子思想限制在封建儒家思想内,使培养出来的人特别是选拔出来的官吏,成为皇帝的奴仆。

媒体出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让学生理解八股取士,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三、课堂小结
明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加强君主专制,甚至用非常手段来支持岌岌可危的封建大厦。

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粉碎内部的分裂叛乱和外敌入侵,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起过积极作用,但腐朽的封建制度更需要强权维持又显示出封建制度的衰落和统治基础的日益腐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