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
教学难点:隋初经济的繁荣。
三、课前准备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
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言引入师:讲述“XXX赏琼花”的故事,那么XXX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
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二、互动授课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树立的?XXX 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引导进修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的场面,开创?20161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
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总结:“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全国统治。
”“XXX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
总结:不对。
XXX开凿大运河,既有贪恋江都的美景的动机,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强大,帝王的霸气。
师:XXX对为什么能够开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总结: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师: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生:学生分小组讨论:全面分析XXX开凿大运河的功过。
出示唐2016课外延伸:比较XXX和XXX的功过。
板书设计:隋朝:繁盛:统一;经济繁荣、大运河开通一时:二世灭亡,共38年2第2课贞观之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树立、贞观之治和XXX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讨论隋朝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那么具体表现有哪些? 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表现:①人口激增②粮仓丰实③垦田扩大
二、大运河的开凿
读课文找学生介绍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基本情况和影响(作用)
(目的、时间、三点、四段、五河、作用)
讨论:隋炀帝为什么能开通大运河对此你有何有何启示如何评价大运河
教学重点
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诗中论及的事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那么,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哪些建树它为什么仅存在38年就灭亡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设计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隋朝建立
2、隋朝大运河
3、科举制
4、隋朝灭亡
教学反思:
课题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从隋朝灭亡的原因中得到启示。
七年级历史教案下册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教案下册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下册人教版第一篇:中华文明的起源复习目标:识记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时间及地点;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状况与主要农作物;炎黄帝,尧舜禹的传说.复习重点:识记以上内容复习难点: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比较复习方法:先学后练,当堂训练复习课时:1课时复习过程:一.由世界史人类的形成复习导入.二.点明考纲目标,学生对照考纲看《开卷有益》〝考点点拨〞并作好标记.熟读.教师适时点拨.引申.三.学生阅读复习七年级上册本单元的内容.四.知识点的梳理.重现:学生默写《开卷有益》〝知识构建〞空缺内容.五.中考强化限时训练:5分钟时间完成学生做《开卷有益》〝中考强化训练〞教师发现疑问并解答六.教师总结点拨并板书: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1.人类的形成: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非洲南方古猿三大人种母系与父系氏族社会2.中华文明:元谋人:云南元谋县距今约_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会使用天然火北京人: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距今约70_20万年会人工取火母系:河姆渡人:浙江余姚长江流域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半坡人:陕西西安黄河流域住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父系:炎帝.黄帝:华夏族人文初祖—黄帝尧舜禹:禅让制七.当堂效果检测: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首在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下列远古人类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被称为〝人文初祖〞的是3.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开展〝感知_0万年前生活,寻找远古人类足迹〞活动,他们应该去( )A.云南元谋B.北京周口店C.浙江余姚D.陕西西安4.〝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这是台湾的宋楚瑜祭拜何处的祭文( )A.炎帝陵B.黄帝陵C.始皇陵D.中山陵八.作业:《开卷有益》本节未完成部分九.教学后记: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浅析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进行历史教学创新的前提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课程,只要学生们产生了兴趣,那么教学效果会好的多.反过来说,如果学生们对一门课程没有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也不会学得多么好,甚至不会去学,更谈不上进行教学创新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表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一种内在的最强劲的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许多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甚至列为自己最不喜欢学习的课程,主要原因是:这门课程枯燥.没意思,且不知道学了这个有什么用,不能真切的理解明古知今这个词的含义.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除了课文过于枯燥之外,教师不能有效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是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如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如一些真实的物品.图片,或是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一些历史场景或是影视片断,鼓励学生听一些比较好的历史讲坛和历史典故,让学生们在一种比较轻松愉快的气氛潜移默化地把知识就吸收了.持续一断时间,在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后,学生自己可能就会体会到这门课的魅力所在.2创新历史教学理念及手段,搞活历史教学良好的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取得成功的关键,创新教学手段是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还有应试教育的影子,没有转化为真正的素质教育.教学要尽快转变教学观念,强调人文性,培养学生历史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明白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也在变化,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要进行创新,要改变过去的〝照本宣科〞式的陈旧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和创造性的思维,多思考一些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另外,还要提高学生获信息与资源的能力,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识与资源需要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渠道获得,培养这种能力本身就培养了学生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的能力.3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师生关系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是成功教学的前提,它是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来说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有一种填鸭教学的味道,并且教师严格控制课堂纪律,学生们处于一种比较绝对的被动地位,一般来说只能被动的服从,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及课堂主体作用的机会几乎是没有的.这样的课程在早些年代可能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学生心理成熟的提前,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抵触,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不太高,学习效率自然也非常的低下.现代教育越来提倡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学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构建平等的课堂关系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这是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体作用的前提.要做到这些,首先就要求教师树立民主平等的意识,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从根本上转变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即由教师为主体转变为由教师主导,这里主要体现一个导字,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关键时刻的导,从而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以充分发展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个性,积极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发表有自己想法的见解,不断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精神,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掘,最终学好历史,并提高综合素质.4加强学习和修养,培养自身创新能力创新教学自然离不创新型的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创新,教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要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让他们成长为创新型的人才,首先教师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进行创新的能力.虽然在当前的教学中,通过教学改革,教师在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许多教师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但还有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素质和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创新能力和素质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在历史课程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勇于进行尝试,积极进行探索,敢于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大胆进行创新,组织开放式.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激发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当下这个高速发展充满变革的时代,历史教师特别是初中的历史教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其他各方面的素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知识,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越来越高.5小结总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势在必行.进行创新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历史教师创新性劳动的环境,并给教师提供必要的进修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七年级历史教案下册人教版第二篇:繁盛一时的隋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二.教材分析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三.课前准备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四.教学过程一】导言引入师:讲述〝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那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互动授课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生: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过渡:封建王朝从汉朝以来,都注重以农立国〝夫农天下之本也〞经济繁荣的基础在于农业,那么,隋朝经济发展如何呢?师: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生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隋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师:从哪些方面可见经经济繁荣?生1:人口激增2:粮仓丰实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框内容〝大运河的开通〞投影:大运河的图片,放轻音乐生:结合地理简介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在6_年开始,到610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师: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生:〝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全国统治.〞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生:不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既有贪恋江都的美景的动机,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强大,帝王的霸气.师:隋炀帝对为什么能够开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生: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师: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生:学生分小组讨论:全面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出示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开凿大运河征发几百万人,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开通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学生比较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补充:当今运河相当于三条铁路运输量,每日通过船只三百余艘.七年级历史教案下册人教版第三篇:贞观之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二.教材简析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三.课前准备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Ⅰ.女皇武则天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Ⅱ.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6_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学生自读楷体字辅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教师补充〝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2.贞观之治(1)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学生解释〝房谋杜断〞.有关最的谏臣魏征,由学生表演一段课本剧,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教师简述:这些贤才谏臣为唐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D.治世局面的形成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Ⅲ.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三)练习与探究设计表格,列出并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四)巩固与小结1.复习巩固本课重要知识点.2.学生谈学完本课,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七年级历史教案下册人教版第四篇:开元盛世【教材分析】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教学重难点】〝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我国历的女皇帝是谁?(武则天)她的政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科举制的发)引导过渡:所以,郭沫若称赞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意思是说武则天的统治弘扬了贞观之治的成果,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开元盛世〞为什么会形成?有哪些成就?请看第3课.一.〝开元盛世〞学生阅读10——_页课文.插图和资料,1.〝开元盛世〞是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唐玄宗)2.唐玄宗刚当上皇帝时,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他采取的措施有: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走马任姚崇〞);②整顿地方吏治;③崇尚节俭(反对奢侈——烧毁珠玉锦绣).3.根据_页〝文献资料〞和〝动脑筋〞: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有哪些共同的地方?(他们都善于任用贤才,重视吏治,注意〝戒奢从简〞,使政治较清明,经济有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里的〝治世〞——〝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 过渡讲解:唐玄宗刚当上皇帝时,不但注意从政治方面进行改革,还很重视发展生产,使得当时经济繁荣起来.二.盛世经济的繁荣⑴农业:①兴修水利工程;②农作物种植上: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蔬菜品种增多.饮茶之风盛行;③农具改进:唐朝时发明了新的生产工具和灌溉工具;④抗拒天灾的能力增强.⑵手工业: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②陶瓷业:代表作有越窑.刑窑和(最的).⑶商业:①唐朝的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②长安:不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的大都市.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三.唐朝的衰亡1.学生阅读_—_页的课文,按_页〝活动与探究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唐玄宗年少时,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情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能够记得人民的疾苦,能够勤于政事.)后来他坚持这样做了吗?(没有)看教材中的小字部分.2.在唐玄宗统治后期发生的一场叛乱叫做什么?(安史之乱)唐朝灭亡于哪一年?(9_年)【板书设计】一.〝开元盛世〞措施:①任用名相②整顿地方吏治;③崇尚节俭二.盛世经济的繁荣⑴农业:⑵手工业:⑶商业:三.唐朝的衰亡七年级历史教案下册人教版第五篇:《贞观之治》【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_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一.唐朝的建立(略讲)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_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时间:6_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二.贞观之治出示材料:[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3.崇尚节俭;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三.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国历的女皇帝.(强调)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讨论: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作业:课后作业七年级历史教案下册人教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认识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掌握唐朝繁荣的原因及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认识一个时期的繁荣。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唐朝繁荣昌盛的时代氛围,增强民族自豪感。
认识到繁荣背后是国家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和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表现及原因。
2.教学难点:唐朝繁荣的原因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关联。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朝繁荣昌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唐朝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玄宗与开元盛世的相关内容。
3.课堂讲解(1)唐太宗与贞观之治①介绍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政策。
②分析贞观之治的表现及其原因。
(2)唐玄宗与开元盛世①介绍唐玄宗的治国策略。
②分析开元盛世的表现及其原因。
4.课堂讨论(1)对比分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讨论两个时期繁荣的原因。
(2)引导学生思考,从唐朝繁荣的背后,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5.案例分析以唐朝繁荣为例,分析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之间的相互关系。
6.课堂小结7.课后作业(1)熟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点。
(2)结合本节课内容,写一篇关于唐朝繁荣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唐朝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导入新课展示唐朝繁荣昌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唐朝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玄宗与开元盛世的相关内容。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新人教版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及技能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表现,分析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掌握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史实,思考宋代经济发展及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2.过程及方法通过提炼自然环境开发、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技术提高及区域扩展、商业及市场等关键词,理解这些因素在宋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及现实价值,体会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人类及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
难点:商业贸易的繁荣。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和商业贸易的繁荣。
三部分内容之间联系密切,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商业繁荣局面的出现,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全面发展直接导致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所以,本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最终促成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3.商业贸易的繁荣动脑筋:展示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北宋开封城平面图,提出问题:《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和《北宋开封城平面图》的比较,你发现它们有哪些不同之处?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北宋开封城平面图宋朝时,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市”,而广布于街衢大道和宅巷之中。
材料研读:材料一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长安中鬼材料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箓宫,直至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闹……南通一巷……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
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材料三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
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
——《新唐书·百官志》材料四二纪以来,不闻钟鼓之声。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蒙古族的兴起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史实,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了解忽必烈建立元朝的过程,认识元朝的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过程与方法识读有关成吉思汗、忽必烈两位历史人物的图像资料、文字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尝试了解蒙古族兴起与元朝统一的历史;阅读《知识拓展》,正确评价文天祥的抗元行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元朝统一对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起到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难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为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习这三部分内容,首先要了解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等。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一、蒙古政权的建立与发展1.背景:蒙古族的兴起2.建立: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3.发展:蒙古军先后灭西夏、金,形成与南宋政权的对峙之势二、元朝的建立与统一1.背景:忽必烈继承汗位,推行中原制度与文化2.建立:改国号为元,迁都大都(今北京)3.统一:元军攻入临安,灭亡南宋,完成全国统一4.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
(5)创新意识: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新观点,进行创新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教学方法: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研究法和项目导向学习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讲授,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思考;通过案例研究,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通过项目导向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3. 题目: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民族关系。
答案: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既有战争也有和平。辽国与北宋之间存在矛盾和争斗,双方多次爆发战争。辽国曾一度占领北宋的部分领土,但最终双方达成和平协议,实现了边境贸易和文化交流。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双方既有战争也有和平。西夏曾一度占领北宋的领土,但双方最终达成和约,实现了边境贸易和文化交流。
7. 社会变化与民众生活:在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时期,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影响了民众的生活。
七、教学反思与总结
回顾今天的课堂,我觉得在教学方法、策略和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我通过导入环节引起了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兴趣,让他们初步了解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在基础知识讲解环节,我采用了讲解、展示图表和实例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辽、西夏与北宋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在案例分析环节,我选择了典型的历史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多样性。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课堂展示与点评环节,我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加深了全班对辽、西夏与北宋的认识和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人类始祖
教学目标
- 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掌握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
- 知道人类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教学重点
- 掌握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了解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 人类的起源
2. 人类的生活方式
3. 人类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1. 早期文化的特点
2. 考古发现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 教师引入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师通过图片和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历程。
3. 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练和任务,加深对人类起源和
发展的理解。
第二节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1. 教师讲解早期文化的特点和考古发现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
2. 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对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看法和体会。
拓展活动
1. 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人类起源和早期文化
的内容,向全班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2. 以小组形式制作展板,展示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展示早
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重要性。
总结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了解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意义。
通过拓展活动和总结反思,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
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17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重点知识点:政治影响、社会影响、思想影响、原因分析、启示
-关键词:清朝建立、社会阶层变动、思想启蒙、政治清明、社会公平
-重点句:明朝灭亡引发思想家对国家兴亡、社会改革的思考,为后来的思想启蒙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
明朝的灭亡
一、背景
1.政治腐败
2.社会矛盾
3.外患
二、李自成农民起义
2.均田免赋、免差役。
3.政治影响、社会影响、思想影响。
二、简答题
1.明朝灭亡的原因:政治腐败导致国家机构失去民心,社会矛盾激化,外患不断消耗国家实力。
2.李自成农民起义的过程:起兵反抗,提出口号,攻克多个城市,最终推翻明朝。对明朝的影响:加速明朝:加强政治清明,关注民生,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勇于改革创新。
2.教学评价:课后作业缺乏及时反馈,未能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改进措施:
1.教学方法:增加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2.教学评价:及时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针对多媒体教学的改进措施:
1.丰富多媒体资源:收集更多与明朝灭亡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制作更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
核心素养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历史理解:掌握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提高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认识。
2.思维品质: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等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文化认同:认识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4.价值观: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国家兴亡与每个人的责任。
教学特色创新: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设计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使学生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升学习历史的能力。
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升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是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强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理解现实、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因此应重点掌握。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学生较难理解,为本课难点。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导入:出示明清时期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的图片,让学生讲出其名称。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1.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原产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甘薯,自明中期经菲律宾传入中国后,先在__、__种植,稍后传入周边省份。
18世纪中期以前主要在南方传播,清嘉庆以后,已成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其次,还应说明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引种推广的意义。
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马铃薯的产量也很高,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不但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还能推动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
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推动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
2.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出示三则材料:自元代以来,松江逐渐发展成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当时流传“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__嘉善魏塘镇)纱”的民谣;“数年来,肃宁(__肃宁)一邑,所出布匹,足当吾松(指松江)十分之一矣”。
——徐光启《农政全书》__邹县“鬻布于邻”。
——吕坤《实政录风宪约》学生从中得到结论:说明到明代,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新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新人教版)第一课:辨认历史的方式和绘制历史时间线教学目标:- 了解历史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掌握辨认历史的方式;- 学会绘制历史时间线。
教学内容:1. 历史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通过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探讨历史的定义和意义;- 介绍历史对于人类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2. 辨认历史的方式:- 讲解不同的历史文物,如古代器物、文字、石碑等,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材料和资源;- 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和后果;- 研究历史研究方法,如考古学、文献研究等。
3. 绘制历史时间线:- 解释时间线的概念和作用;- 指导学生绘制一个简单的历史时间线,标注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线上事件的先后顺序和关联性。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简单的例子引起学生对历史的思考。
2. 概念解释:介绍历史概念及其重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
3. 方式辨认:- 通过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文物和材料;-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和分析历史材料,辨认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和后果;- 引导学生讨论使用不同的历史研究方法的情况和效果。
4. 时间线绘制:- 解释时间线的定义和作用;- 指导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绘制一个简单的历史时间线;-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绘制的时间线,探讨事件的先后顺序和关联性。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和目标,强调历史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 图片和实物展示历史文物、材料和时间线的例子;- PowerPoint或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和信息。
评估方法:- 学生在观察和分析历史材料时的活动参与程度;- 学生绘制的历史时间线是否准确和完整。
扩展活动:- 邀请学生调查自己家庭的历史,了解家庭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绘制家庭历史时间线;- 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资源进一步了解不同历史事件和人物。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1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记住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主要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2、能力与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制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
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情分析作为初一的学生,对科举制度有零散的了解,对科举制和当下考试制度的认识往往简单化、情绪化;缺乏史料分析的训练,但思维活跃,表现欲强,好动而富有创意。
所以从这一点出发,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3重点难点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难点:科举制的发展及作用。
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现代社会中,考试繁多。
升学要考试,招工要考试,技术资格要考试,选拔官员也要考试。
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考试已深入人们的生活。
但中国最早的考试制度产生于何时?它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有哪些重大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的学习。
活动2【活动】预习导学(一)科举制度的创立从三国到南北朝,主要用__________选择官员。
朝时,创立了科举制度。
______ 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设_____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从此做官凭真实才学,选官权力收回中央。
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 ,____________ 。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1.唐朝时科举制度有很大发展,逐步走向_____ 化和______化。
考生来源很广,考试内容和程序都有明确规定,管理非常严格。
其中_____科尤其被看重,在科举制度中居主导地位。
2.唐朝科举分______和______ 两大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编写教案的繁简,一样是有体会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形做适当的必要的调剂,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成效,进行扼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存教学体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感谢您的浏览,以下是作者带来的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内容,期望能帮助到您!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三国鼎立》[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显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控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样了解。
[进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浏览、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锤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评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绩、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示式教学[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干多媒体、三国鼎立图[授课进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散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仍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争中。
这两大战争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致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爱好,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争的年代。
(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何?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优秀8篇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教案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优秀8篇初一历史教案模板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及其影响。
2、通过讨论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本课内容。
2、通过对比现实考试制度,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教育现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巨大进步,是隋唐兴盛的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2、通过了解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也是中国发展具有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教学难点:科举制的影响三、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首先以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思考:1、为什么唐玄宗统治前期称为“开元盛世”?为什么会出现盛世景象?提出思考问题,由此导入新课:除了唐玄宗积极进取治理国家之外,还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奠定的基础。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善于用人。
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是怎样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二)新课教学环节1: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在同学认真看书后,请一个同学来说说。
大家想一想: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好吗?老师:隋文帝统治时他也和你们认为一样,为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巩固他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他决定进行改革。
他是不是一下就想出了科举制度这个办法?(老师解说)科举制度的“雏形”到“创立”和“完善”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环节2: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老师出示概括制表并解释)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开始分科考正式设置进士科扩充国学的规模殿试/武举的开始多次亲自面试雏形创立完善(老师简介)环节3:科举制的影响:小组讨论:科举制的影响老师: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角度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案人教版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清政府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历史,那么大家能不能把我们国家历史上所经历的朝代一一列举出来呢?在这里,为了方便大家记忆,我给大家介绍这首“朝代更替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今天,我们就要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让我们走进清朝,探寻它对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的贡献。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1.教师讲述:1644年吴三桂将清军引入山海关后,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最终李自成起义失败。
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
2.阅读教材“清朝对全国的统治”一目,了解清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提示:如在军事上消灭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政治上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推崇儒家学说。
3.清朝统治者是如何推崇儒家学说的呢?看下面一段材料,并思考,清朝推崇儒家学说的原因是什么?满族统治者进入北京后,立即“遭官祭先师孔子”;接着又以孔子的后人“仍袭封衍圣公”;1645年为孔子加上“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的头衔,多尔衮并亲自“谒先师孔子庙行礼”。
——戴逸《简明清史》教师总结:只有对人口众多、社会进步的汉族文化、思想的充分认同,才能从根本上获得汉族地主阶级、下层民众的广泛认同。
过渡:荷兰在17世纪继西班牙之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17世纪初,荷兰打破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殖民霸权地位,来到东方,积极参加对殖民地的掠夺。
目标导学二:台湾的回归和国家的统一1.教师简要介绍台湾被荷兰侵占的历史概况2.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一目,叙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明朝的统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朱元璋灭元朝、建立明朝政权的情况;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分析。
2、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
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1、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2、明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高业的发展的表现。
【教学难点】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八股取士。
【教学方法】阅读课文、史实,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正确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提炼、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材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出示朱元璋的图片,教师讲述:朱元璋是我国历史少有的布衣皇帝,那么明太祖朱元璋在什么时间建立大明王朝的?都城在哪里?那么朱元璋成就帝业后,为加强皇权,他生前死后又上演了哪些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呢?二、新课学习一、明朝的建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明确朱元璋参加反元农民起义后,队伍逐渐强大,先是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即今天的南京。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出示朱元璋图片和课本相关史事,帮助学生了解朱元璋。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明确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1)政治上: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初中初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5篇
初中初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5篇初中初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横向联系指导学生编制表格,归纳本课知识;纵向联系,归类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明朝科技成就的认识,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但不固步自封的民族情怀,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难点是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解释课题:课题“时代特点”的涵义是指明朝初期在世界上还居于地位,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清朝时,发展已停滞下来,逐渐地落伍了。
2、过渡讲解,置疑:这时仍于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为什么说这时我国科技发展已停滞下来?学了本课就会知晓。
二、新课教学(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学生阅读121-122页导入框,本目课文,插图,资料等,作读书标记,并进行小组活动,思考回答:1、紫禁城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建筑?(放多媒体北京紫禁城),学生作答。
它是明成祖营建的,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的地方,其中的宫殿楼阁金碧辉煌,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强调紫禁城又被称为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
2、长城,指导学生在122页地图上标出明长城的东西两端。
(嘉峪关、鸭绿江)3、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什么不同?A:建筑材料--秦朝以土筑为主,明朝的东段用砖、石。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精品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
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
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出示材料:[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
”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全册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根据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编写教案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2018年春季全新修订版全册优质教学设计(教案)尽力满足教师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信息教学资源,打造最佳教学模式编辑:周国年,校对:邹垚娟目录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4)第3课盛唐气象 (7)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0)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2)第6课北宋的政治 (14)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7)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19)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21)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24)第11课元朝的统治 (26)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28)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31)第14课明朝的统治 (33)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35)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37)第17课明朝的灭亡 (40)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3)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46)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48)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51)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教学目标1、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从隋朝灭亡的原因中得到启示。
2、讲述课文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仔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
3、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2、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PPT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隋炀帝下江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这个故事: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衰亡》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衰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明朝的衰亡原因和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思辨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明朝的衰亡,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衰亡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明朝的衰亡,并理解其中的复杂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明朝的衰亡过程和背景介绍。
2.录音或视频素材:与明朝的衰亡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
3.教学辅助工具:黑板、彩笔、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观看带有明朝背景音乐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明朝的兴衰起伏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探究(20分钟)1.学生小组讨论明朝的兴衰原因,并列举出他们能够想到的各方面因素。
2.学生分享他们的思考成果,教师引导整理和分类,将原因主要归纳为政治腐败、外族侵袭、经济问题等。
3.通过展示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明朝末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明朝衰亡的复杂性。
拓展(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明朝衰亡的历史意义,分析衰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对比明朝和其他王朝的兴衰历程,探讨不同因素对王朝命运的影响。
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明朝的衰亡原因和历史意义,确保学生掌握核心知识点。
2.学生回答问题进行思维梳理,并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撰写一篇关于明朝衰亡的短论文,包括原因、影响和个人观点。
五、板书设计明朝衰亡的主要原因:政治腐败外族侵袭经济问题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朝衰亡的原因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思辨能力。
通过对比不同王朝的兴衰历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影响因素。
作业布置部分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和个人观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