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22)第一单元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图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22)第一单元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图文第3课盛唐气象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史实;掌握唐朝时期,唐朝与西藏的往来历史;掌握唐朝文学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通过思考和概括盛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通过诗歌了解极为大诗人。
情感态度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这种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恶归纳能力价值观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朝诗歌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间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当德才兼备。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教学难点:艺术性、从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朝时候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繁荣开放的唐代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关系如何呢?唐朝“和同为一家”的民族关系是怎样出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经济的繁荣1.(多媒体展示以下历史图片)史料解读2.(多媒体展示问题: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教材,要求分组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目标导学二:唐蕃关系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张历史图片)史料解读材料一:回纥西突厥东突厥靺鞨材料二:(多媒体出示材料一地图,提出问题:吐蕃人生活在哪里,是哪个民族的祖先)教师讲述:吐蕃族的基本概况?(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
他还仰慕中原文化。
)21·世纪某教育网答案提示:①情况: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 《盛唐气象》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盛唐气象》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围绕唐朝的繁荣时期展开,介绍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生动地展示了盛唐时期的气象。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新鲜的,需要通过深入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课学习之前,已经对唐朝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唐朝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有所耳闻。
但是,对于盛唐时期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把握盛唐气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盛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主要内容,了解盛唐时期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学生能够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盛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盛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主要内容。
2.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盛唐时期的繁荣背后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音乐、视频等多种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盛唐气象。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图表、音乐、视频等素材。
2.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3.准备课堂练习题,以便进行巩固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盛唐时期的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盛唐气象的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盛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盛唐气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盛唐时期的具体情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盛唐气象》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唐朝盛世的气象。
内容包括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唐朝的繁荣景象,认识唐朝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中国古代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唐朝的繁荣和发展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兴趣,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发展,认识唐朝的繁荣景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唐朝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发展。
2.难点:唐朝繁荣景象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3.媒体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等。
4.学生活动材料:分组讨论的题目和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唐朝的图片和音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唐朝历史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发展。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唐朝繁荣景象的原因和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总结唐朝繁荣的原因和意义。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3盛唐气象教案新人教版
1.开放包容: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2.民族平等:唐朝对各民族实行平等对待,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3.民族融合:唐朝鼓励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民族融合。
4.民族自治: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立都护府,实行民族自治,保障各民族的利益。
这些民族政策的意义在于:
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1:简述盛唐时期诗歌繁荣的原因。
解答:盛唐时期诗歌繁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治稳定: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为诗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经济繁荣:农业生产技术提高,手工业和商业发达,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3.文化交融: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融,丰富了诗歌创作的题材和形式。
4.开放政策: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促进了国内外文化的交流。
-民族政策、对外交流: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③艺术性与趣味性设计:
-使用彩色粉笔或白板笔,突出重点知识点和词句。
-利用图表、时间线、思维导图等形式,直观展示盛唐气象的各个方面。
-在板书中加入一些盛唐时期的艺术作品图片或简笔画,增加视觉趣味性。
-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学生在板书上填写关键词或绘制简单的示意图,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主动性。
-民族政策: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对外交流:唐朝与印度、日本、新罗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三、盛唐气象的影响
1.国内影响:
-促进国内各民族融合,加强国家统一。
-推动经济发展,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塑造了中华民族自信、开放、包容的民族性格。
2.国际影响:
1.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增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盛唐气象教案
第3课盛唐气象
教师:唐代曲辕犁的设计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不仅可以通过扶犁人用力的大小控制耕地的深浅,还大大的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劳动效率。
犁架加大,显得更加稳重,便于操作,犁铧为v型,尖头更加锋利,便于入土。
教师:筒车是一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灌溉工具,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竹筒,把转轮安置在
展示:“白瓷”“青瓷”和“唐三彩”图片
它“类玉”“类冰”。
邢窑的白瓷,有“类雪”“类银”的称誉。
教师: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故称为“唐三彩”思考:列举唐朝的陶瓷业有哪些成就?
展示:陶瓷业有重要发展。
唐朝最为有名的陶瓷品种是唐三彩、刑窑白瓷、越窑青瓷
教师:唐朝的农业、手工业的繁荣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唐朝商业的兴盛。
展示:材料——(一)长安城内两个市,各有“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
教师:文成公主入藏给吐蕃人民带去了什么?
学生:文成公主出嫁吐蕃,带去了许多书籍和谷物、蔬菜种子,还带去了大批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第3课《盛唐气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盛唐经济繁荣的表现。
(2)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
(3)掌握唐朝的诗歌、书法和绘画成就。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丝织品、瓷器的欣赏,培养美感和历史情趣(2)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3)通过赏析唐诗,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工匠精湛技艺的敬佩之情,初步理解政治与经济之间的联系(2)认识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这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3)认识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特色,感受热爱祖国、关心民情的爱国情感。
培养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诱发对书法、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爱好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盛唐经济的繁荣;知道唐朝与吐器的友好关系难点:知道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了解它们的结构原理;明白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和作用;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的特色及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杜甫的《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中描写的是唐朝“开元盛世”的社会风貌。
“盛唐”是指唐玄宗统治前期和中期,那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政治开明,文化发达,民族关系融合,对外交流频繁。
盛唐不仅是唐朝繁荣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
当时的社会繁荣发展到何等程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3课盛唐气象(二)、讲授新课:一、经济的繁荣唐朝时期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农业,手工业,商业。
1、农业的发展师:农业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生:(1)垦田面积逐渐扩大;(2)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
(3)重视兴修水利,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第3课 盛唐气象 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3课盛唐气象一、课程标准通过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多彩的文学艺术,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以文成公主入藏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二、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2016)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第一部分是经济的繁荣,第二部分是民族交往与交融,第三部分是开放的社会风气,第四部分是多彩的文学艺术。
从内容上看,它涉及到盛唐社会的经济、民族关系、社会风气和文学艺术,涵盖面非常广、容量大。
从结构上看,四部分内容表面似平是平行的:但从逻辑上分析,第一部分经济的繁荣是后三部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它们之间既是平行的关系,又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而这样的逻辑关系,抽象性强,课堂的呈现比较困难,但它又正体现着盛唐的社会气象,是学生理解历史的基础。
从纵向联系上看,本课是上一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继续与发展,是下一课的《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基础与前奏,起承上启下作用,纵向上要实现知识与情感的融会贯通。
三、教学目标1. 了解唐朝前期的经济繁荣情况,了解唐代的民族交往、融合情况和社会风气,以及多彩的文学艺术,理解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2. 通过对相关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的阅读和鉴赏,了解盛唐气象;3. 体悟盛唐气象,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在学习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进程中,了解各民族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光辉篇章,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在农业上的表现、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意义、盛唐时期文学艺术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2.教学难点:盛唐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社会风气。
五、教学过程导入环节教师活动:同学们,在假期大家阅读了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有哪位同学可以说一说故事梗概呢?学生活动:(回答问题)。
《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写的一部畅销历史小说,可读性强。
书中讲述了一个九品小官李善德为皇帝从岭南向长安运送新鲜荔枝的故事。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3课《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3课《盛唐气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3课《盛唐气象》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唐朝的繁荣景象,掌握唐朝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唐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六下历史课程后,对历史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
但在对唐朝的了解上,大部分学生可能只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知识点上,对唐朝的整体认识还不够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整合已学知识,形成对唐朝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掌握唐朝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唐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唐朝的繁荣景象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唐朝的繁荣景象。
2.案例教学法:以唐朝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例,分析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学案: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参考资料:搜集与唐朝相关的资料,用于课堂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唐朝的繁荣景象,如长安城、市井生活等,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唐朝的魅力。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唐朝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2.呈现(10分钟)呈现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唐朝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单元第3课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设计说明本课从经济、民族关系、社会风气及文学艺术四个方面介绍了盛唐气象,单纯的说教不足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所以通过观看视频、图片及阅读相关材料、诗歌来佐证唐朝的盛世局面,一方面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到盛唐时期的繁荣、开放与自信。
教学目标1.知道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表现,了解唐朝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民族交融的表现,知道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及形成原因,了解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理解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作出的历史贡献。
2.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的阅读和鉴赏,体会盛唐气象,并分析相关现象出现的原因。
3.了解盛唐气象,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唐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意义;盛唐文化成就的代表。
难点:唐朝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社会风气。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史料研习法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法资源与工具历史视频图片诗歌文字材料地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唐朝前期,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
唐朝盛世,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是怎样的呢?当时的民族关系如何?唐朝在文学艺术方面又呈现出什么样的辉煌局面?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二、预习检查1.唐朝手工业的发展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2.唐朝时期发明并推广的重要农业生产工具有哪些?三、学习任务一(一)农业的发展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唐朝前期,农业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11相关内容,做出回答——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非常重视兴修水利,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曲辕犁示意图》,强调它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出示图片《筒车示意图》及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使用筒车的好处是什么。
材料据记载,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曲辕犁示意图筒车示意图学生活动:了解曲辕犁的构成及作用;知道使用筒车可以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
【课标要求】通过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多彩的文学艺术,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以文成公主入藏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学习目标】①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归纳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表现,识记曲辕犁、蜀锦、唐三彩等标志性成就。
②了解唐朝与吐蕃等少数民族交往的史实,识记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两个历史人物。
③知道唐朝诗歌和书法领域的代表人物,理解其艺术特点。
④从积极开放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了解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学习重点】民族交往与交融唐诗【教材解读】知识点一经济的繁荣1、唐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特点: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2、农业发展的表现①垦田面积逐渐扩大。
曲辕犁是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
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
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
使用畜力牵引的耕犁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
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
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
筒车亦称“水转筒车”。
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亦称“水转筒车”。
②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被发明和推广,代表是曲辕犁和筒车。
③兴修水利,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3、唐朝手工业发展的表现①纺织业:品种繁多,尤其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其中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
唐三彩,汉族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
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②陶瓷业: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③其他: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4、唐朝商业繁荣的表现①大都市出现:唐朝由于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第3课《盛唐气象》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2022新课标要求如下:从制度、经济、文学艺术、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内容分析唐朝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政局相对稳定,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手工业、商业繁荣、使唐朝社会经济呈现高度繁荣景象。
同时唐朝时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之间友好关系进一步加强,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交融,以及唐朝对外交流的广泛,是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兼容并包,社会生活异彩纷呈。
经济的繁荣、社会风气的开放以及民族交往、交融的加强,体现了盛世唐朝的繁华景象,也造就了文化的兴盛。
三、教学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了解唐朝经济、文化繁荣和开放的社会风气,并初步分析其繁盛的原因。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准确说出各代表任务的作品特点。
时空观念:展示唐朝地图,了解唐朝边疆巩固与各族交往的情况。
家国情怀:掌握唐蕃和亲及唐朝民族交往、交融的基本史事,领悟对当下增强民族团结的启示。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经济的繁荣;民族的交往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
难点:民族的交往与繁荣。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教学法、史料分析法。
教学手段: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新教材等。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以上节课的唐朝皇帝关系图为导入,建立历史联系,落实时空观念。
(二)讲授新课1.经济的繁荣(1)教师活动将本子目的学习,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来分类描述。
(2)学生活动使学生清楚的理解唐朝经济繁荣的具体表现。
(3)教师活动材料一:浙江沿海的明州和温州是年产各类船只600余艘的造船中心;吉州也曾创下过年产1300多艘船的历史记录。
材料二:《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凡天下出铜铁州府,听人私采,官收其税”。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
第3课盛唐气象导入语唐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
唐朝前期,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
盛唐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是怎样的呢?当时的民族关系如何?唐朝在文学艺术方面又呈现出什么样的辉煌局面?今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学习新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列举唐朝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的成就。
2.了解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史实和唐朝的民族政策。
3.了解唐朝的社会生活,体会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4.知道唐朝的著名诗人和诗歌,简述各自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及相关材料,结合曲辕犁和筒车示意图,说明其工作原理。
2.从出土文物考察唐代社会生活中对妇女、对社会下层、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体会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3.从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等方面整体感知盛唐社会气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唐朝社会发展状况,认识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2.认识唐朝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高峰,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经济繁荣的表现、多彩的文学艺术。
教学难点唐朝诗歌兴盛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经济的繁荣问: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经济繁荣的表现有哪些方面?答:学生看书后归纳要点,回答问题。
1.农业(1)师问:唐朝前期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生答: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重视兴修水利。
(2)师问: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和推广,各有什么优势?生答:点拨:用犁箭与犁评控制入土深浅,犁箭提高则入土浅,反之则入土深。
筒车省去了人力,自流灌溉。
议一议曲辕犁构造筒车示意图2.手工业师问:唐朝在手工业方面有哪些成就?生答:纺织业工艺高超,陶瓷器业水平很高。
以蜀锦和唐三彩为代表。
还有造船业、矿冶业和造纸业等都3.商业师问:唐朝商业十分繁荣的表现是什么?学生回答:水路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1.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如何?生答:很友好。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
第3课盛唐气象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史实;掌握唐朝时期,唐朝与西藏的往来历史;掌握唐朝文学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概括盛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通过诗歌了解极为大诗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这种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恶归纳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朝诗歌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间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当德才兼备。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教学难点:艺术性、从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爱我中华》,下图为拉萨布达拉宫)学生应该很熟悉《爱我中华》这首歌曲。
这首歌唱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表现了各民族爱我中华的强烈凝聚力,表达了人们团结一心、建设国家的雄心壮志。
唐朝时候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繁荣开放的唐代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关系如何呢?唐朝“和同为一家”的民族关系是怎样出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经济的繁荣1.(多媒体展示以下历史图片)史料解读2.(多媒体展示问题: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教材,要求分组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邢窑、唐三彩。
商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目标导学二:唐蕃关系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张历史图片)史料解读 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在西藏地区,流传着一首赞美文成公主的诗歌: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3《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3《盛唐气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3《盛唐气象》主要讲述了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盛唐气象的表现。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下历史课程中已经学习了隋朝的历史,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对唐朝的认识上,学生可能只停留在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上,对盛唐气象的整体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唐朝的历史发展,理解盛唐气象的含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等历史事件,掌握盛唐气象的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盛唐气象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等历史事件,盛唐气象的表现。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唐朝的历史发展,理解盛唐气象的含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朝的历史发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总结,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史料分析:运用史料,让学生在分析史料中理解盛唐气象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盛唐气象,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3《盛唐气象》。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3.史料:收集与盛唐气象相关的史料,用于分析、讨论。
4.情景模拟道具:准备与盛唐气象相关的历史道具,用于情景模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盛唐气象的图片,如唐朝宫殿、市井繁华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盛唐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技能目标:知道盛唐形成的历史原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感受“盛唐”气象;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唐盛世吗?它有哪些令我们自豪和津津乐道的地方?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盛唐气象》;
二、繁荣的经济和民族大融合:
师:课件出示唐朝前期社会发展状况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唐朝的经济繁荣体现在哪些方面?唐朝为民族的融合做出了哪些贡献?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第3课盛唐气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经济的繁荣、民族关系、社会风气、文学艺术及代表人物。
过程与方法:运用导入框的古诗整体感知唐朝繁荣的景象;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阅读课文,归纳唐朝经济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的表现、文学艺术的代表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盛唐经济的繁荣与进步,从而加深对我国古代人民聪明才智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初步认识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同今天我国良好的政治环境对经济快速发展的积极作用相联系,形成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经济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文学艺术。
难点:曲辕犁,筒车,民族交融。
(二)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以课文导言古诗描绘的盛唐景象导入本课。
2、讲授新课一.经济的繁荣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这时期商业也逐渐繁荣起来。
下面就分别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说明。
阅读课文,找出唐朝盛世经济的繁荣的表现有哪些?——学生归纳回答。
1.农业看课文曲辕犁和筒车的图片并讲解。
2.手工业唐朝不仅农业出现了繁荣,手工业也很发达。
(1)丝织业(2)陶瓷业从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陶瓷业到唐朝也发展到新的高度,主要表现在瓷的晶莹,白瓷的洁白,唐三彩的绚丽,还应注意,唐三彩并不是三种颜色,看自由阅读卡。
3.商业的繁荣看《唐朝长安城平面图》想一想:在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基础上出现的繁荣商业集中体现在城市的发展上,因为城市的发展是商业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
那么长安城的布局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
(1)宫殿、衙署、坊、市分开且有皇帝“至高无上,南面称王”的意思;(2)全城南北中轴线两侧东西对称;(3)模盘式的街道宽畅笔直;(4)封密的坊和集中的市。
长安城规模的宏大,是当时世界的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正因为此,边疆各族和各国侨民云集长安,长安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和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人教版七下第三课《盛唐气象》教案
人教版七下第三课《盛唐气象》教案【课程标准】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以文成公主入藏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的发展。
【教学目标】1.了解唐朝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知道唐朝的民族政策、以文成公主入藏为例了解唐蕃的交往,了解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2.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分析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归纳唐朝民族关系特点,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3.认识盛唐时期经济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政府开明的政策,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保证;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有利于各族的发展。
【重点难点】1.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盛唐的社会风气。
2.难点:理解盛唐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社会风气。
【重点难点突破】1.重点突破:展示史实以感受盛唐经济的发展,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理解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感受盛唐的文化气息。
2.难点突破:展示图片等资料感受盛唐的社会风气。
【教学过程】导入:欣赏刘禹锡的《百花行》提出问题:文学作品一定能够反映时代背景,“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此时的唐朝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况?唐代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已经迈入一个巅峰时代,社会中呈现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开放风气,我们习惯上称其为----盛唐气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课:盛唐气象,走进盛世大唐,了解盛唐气象。
板书:盛唐气象新课讲授过渡:我们要分析一个王朝的发展、繁荣,主要会设计哪些方面?概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等。
板书:经济、民族关系、社会风气、文学艺术一.经济发展自主学习第一目的内容,完成学案问题学生展示、教师点拨、课件展示、总结。
垦田面积的扩大;新式生产工具的发明与推广:曲辕犁、筒车(结合视频,完成第12页的材料研读的问题。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盛唐气象》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景象,包括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历史事件。
此外,教材还涉及到唐朝的对外交往、民族关系、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唐朝的繁荣景象及其原因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隋唐时期的一些基础知识,如隋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但学生对于唐朝的繁荣景象及其原因和影响可能还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唐朝繁荣的原因和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景象,掌握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唐朝繁荣的原因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景象。
2.难点:唐朝繁荣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取知识。
2.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典型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
4.图片展示法: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直观地展示唐朝的繁荣景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3.学具: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如书籍、文章等,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唐朝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唐朝的繁荣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唐朝的繁荣景象。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分析唐朝繁荣的原因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盛唐气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播放视频:《爱我中华》
教师 :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众多的民族。
中原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同学们知道哪些民族之间友好交往的例子?
学生: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
教师:文成公主入藏是唐朝时期民族友好交往的典型事例。
那么隋唐时期边疆地区生活着哪些少数民族?他们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呢?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了解一下。
第3课 盛唐气象
说明: 此环节在于通过史料分析,使学生了解唐朝的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
策。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 繁荣的经济 1.农业(看书标记) (1)___扩大。
(2)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发明推广一些生产工具。
如:___、___ (3)修建了很多___。
展示:
教师:唐代曲辕犁的设计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不仅可以通过扶犁人用力的大小控制耕地的深浅,还大大的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劳动效率。
犁架加大,显
得更加稳重,便于操作,犁铧为v 型,尖头更加锋利,便于入土。
教师:筒车是一 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灌溉工具,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
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竹筒,把转轮安置在溪流上,受水流冲击,自行旋转不断有水流出。
通过以上的学习可以得出,唐朝农业上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过渡:有位阿拉伯商人来到广州,拜见一位唐朝官员,他透过丝绸衣服看到官员胸口上有颗黑痣,惊奇地问:“您胸前的痣,怎么能透过两层衣服还看得见?”官员哈哈大笑,请客人再靠近观察,原来他身上穿了五件丝绸衣服。
思考: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
展示:唐朝穿丝绸的妇女和唐朝花鸟纹锦图感知丝织品技术的高超
展示:“白瓷”“青瓷”和“唐三彩”图片感知唐朝制瓷业的兴盛
展示:材料——越窑的青瓷,胎质细薄,釉色晶莹,人们赞美它“类玉”“类冰”。
邢窑的白瓷,有“类雪”“类银”的称誉。
说明:此环节通过历史图片、史料,使学生了解吐蕃与唐朝的关系,通过探讨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意义,使学生明白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教师: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故称为“唐三彩”。
思考:列举唐朝的陶瓷业有哪些成就?
展示:陶瓷业有重要发展。
唐朝最为有名的陶瓷品种是唐三彩、刑窑白瓷、越窑青瓷
教师:唐朝的农业、手工业的繁荣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唐朝商业的兴盛。
思考:唐朝出现哪些著名的大都市?唐都长安在城市布局上有哪些特点?
展示:国际大都市长安平面分布图、繁华的长安西市景象图
展示:材料——(一)长安城内两个市,各有“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
展示:材料——(二)商业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①长安城城市布局:
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
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②人口:百万人
③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
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教师: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
在辽阔的土地上,生活
着许多民族。
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的是什么政策?
展示: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现代文翻译: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
学生:唐太宗对各少数民族采取了平等团结的政策。
教师:对,唐太宗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来处理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唐朝政府是如何处理与吐蕃关系的呢?
教师:那么唐朝政府与各少数民族具体如何友好往来的呢?下面咱们先来看看唐朝政府与吐蕃的关系。
教师:吐蕃与唐朝政府的友好交往在中国民族关系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请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吐蕃这个民族?
学生: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
有的以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主。
他们的纺织业和冶铸业水平也很高。
教师:7世纪前期,吐蕃出现了一位杰出的赞普,他是谁,在历史上有什么重要贡献?
解释:赞普,吐蕃对王的称呼。
学生:松赞干布。
他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求婚。
教师:唐太宗是如何做的呢?
学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
展示:《大昭寺内的文成公主入吐蕃壁画》
经济民族关系社会风气文学艺术繁荣和睦开放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