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章.高原地区病人麻醉

合集下载

高原地区病人的麻醉

高原地区病人的麻醉

郧阳医学院麻醉学系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交流学 习!
郧阳医学院麻醉学系
、高原脑水肿( ):初入高原后由于脑缺 氧,引起脑组织缺氧性改变,表现为意识丧失 、脑水肿、颅内压增高
、高原性心脏病( ):急性期主要表现为 心力衰竭,久治不愈可引发心脏的器质性改变 ,出现右室肥厚、右束支传导阻滞等
郧阳医学院麻醉学系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因长期低氧引起红细胞过 度增多(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 ),并引发全身性改变。呼吸系统化学感受器敏 感性降低,通气量明显减少
十三章高原地区病人的麻醉
郧阳医学院麻醉学系
教学大纲
掌握腹腔镜手术的麻醉前评估,麻醉选 择及麻醉中注意事项
熟悉腹腔镜手术对生理的影响,熟悉腹 腔镜手术的并发症及防治
郧阳医学院麻醉学系
高原地区病人的麻醉
一、病理生理特点 (一)环境特点 吸入氧浓度低:海拔每升高,大气压降低 (),氧
分压降低() (二)高原环境下的生理改变 、呼吸:分钟通气量增加,降低,动脉氧饱和度
郧阳医学院麻醉学系
(二)麻醉处理 全麻宜选用强效麻醉剂,如安氟醚、异氟醚、
七氟醚或采用全凭麻醉,避免使用氧化亚氮 术中避免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 术毕拔管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椎管内麻醉时应严格控制麻醉平面,避免发生
缺氧和呼吸抑制,并防治低血压
郧阳医学院麻醉学系
(三)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麻醉 、降低血液粘滞度:进行适当功能训练
郧阳医学院麻醉学系
(三)常见高原性疾病 、高原反应(高山病, ):初入高原者可发生
急性高原反应,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 、耳鸣、呼吸深快、心动过速或过缓、血压升 高或降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多数经吸 氧及对症处理可以在天内缓解 少数人经一 段时间的适应仍或轻或重存在上述症状,并可 伴有脱发、浮肿、皮下瘀血、健忘、咯血、心 前区刺痛等,称之为慢性高原反应

高原地区病人麻醉

高原地区病人麻醉

全身麻醉:首选
优点:良好的通气、充分的供氧(机械通气可消除或 减轻呼吸做功、减少氧耗)
缺点:对医疗设备、设施的配置要求较高
氧化亚氮、氯胺酮:可增加肺血管阻力使肺动脉压升 高,对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病人慎用
麻醉选择及实施
全麻注意事项: 1. 气管插管宜选择经口插管,慎重选择经鼻插管 2. 短小手术提倡使用喉罩
青藏高原Βιβλιοθήκη 230万云贵高原 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 原
20万 20万 40万
高原气候特征
冬季漫长,昼夜温差大,寒冷,风多,气候干燥,易致机体脱水 及热量丧失 由于空气稀薄,高原紫外线和太阳辐射热能高于平原,易发生光 敏性皮肤病 强烈的紫外线和高原雪域发射易发生高原紫外线角膜炎(雪盲) 及白内障
高原脑水肿
病因:由于急性严重的缺氧使脑细胞损伤 发病机制:严重缺氧引起脑细胞能量代谢障碍,脑细胞 损伤导致细胞肿胀和脑间质水肿,颅内压升高 症状:头痛、呕吐、嗜睡和惊厥,并有呼吸困难,可出 现意识丧失或昏迷
高原脑水肿
检查:眼底检查为视网膜水肿和出血,视神经乳头水肿, 脑脊液压力增高,CT和MRI:大脑白质水肿 治疗: 1. 卧床休息,吸氧,降颅压 2. 及时将病人转移至低海拔地区 3. 高压氧
第一节 我国的高原分布及气候特征
名称 面积 km2 海拔 m 4000~ 5000 1000~ 2000 300~ 2000 1000~ 2000 范围 青海高原:平均海拔2500~4000m;西藏高 原:平均海拔>4500m 贵州全省,云南东部,广西西北部,川湘 鄂边境 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太行山以西,乌鞘 岭以东 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马崇山,南沿长城, 北接蒙古
第四节 高原地区手术病人的麻醉

高原地区病人的麻醉

高原地区病人的麻醉

对麻醉的特殊需求
01
02
03
充分供氧
高原地区氧气含量低,病 人对氧气的需求增加,麻 醉过程中需保证充足的氧 气供应。
心血管稳定
麻醉过程中需注意维持病 人的心血管稳定,防止因 缺氧或麻醉药物的影响导 致心血管意外。
预防高原反应
对于初到高原的病人,麻 醉前应预防急性高原反应 的发生,如给予适当的药 物治疗。
阿片类药物等,以缓解病人疼痛。
非药物治疗
03
采用物理治疗、按摩、针灸等非药物治疗方法,辅助缓解病人
疼痛。
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
1 2 3
护理措施
在术后恢复期间,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如保持 呼吸道通畅、协助排痰、预防感染等,以促进病 人康复。
康复指导
向病人提供康复指导,包括正确的体位摆放、功 能锻炼、日常活动指导等,帮助病人尽快恢复日 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急救设备
准备急救药品和设备,如呼吸兴奋 剂、急救插管、呼吸机等,以备不 时之需。
03
麻醉方法的选择
吸入麻醉
吸入麻醉是通过呼吸道吸入麻醉气体来达到中枢 01 神经系统抑制的效果,常用的吸入麻醉药物有氟
烷、安氟醚、异氟醚等。
吸入麻醉的优点在于操作简便、麻醉诱导迅速、 02 苏醒快,同时可以连续给药,便于控制麻醉深度。
吸入麻醉的缺点在于需要使用麻醉机,且麻醉气 03 体可能会污染环境。
静脉麻醉
01 静脉麻醉是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来达到中枢神 经系统抑制的效果,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有巴比 妥类、丙泊酚、依托咪酯等。
02 静脉麻醉的优点在于操作简便、麻醉诱导迅速、 苏醒快,同时可以避免吸入麻醉气体的污染。
02 静脉麻醉的缺点在于需要建立静脉通道,且药物 的剂量和浓度需要精确控制。

高原地区病人的麻醉

高原地区病人的麻醉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通气量、呼吸频率代偿性增加
空气稀薄、氧分压降低
以提高肺泡气的氧分压
血氧分压 、过度通气、PaCO2降低、PH上升 低氧血症、呼吸性碱中毒
对循环系统影响
空气稀薄
心率增快 幅度与海拔高度呈正比
缺氧
血压增高 交感神经系统兴奋
心排血量增加 海拔越高增加越多
长期低氧 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
在高原地区,大气与肺泡中氧分压差随着海拔高度的增 加而缩小,直接影响肺泡气体交换、血液携氧量和结合 氧在组织中释放的速度,机体供氧不足,产生缺氧。
久居高原者,机体逐渐适应高原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 适应的原因是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机体的各种机能有 相应的改变。
初登高原者,由于低氧而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间接刺激 呼吸中枢,引起早期通气增加,机体可吸入更多的氧气 以进行代偿。
◆ 发病机制:严重脑缺氧导致细胞毒性水肿和间质性脑水肿。
◆ 临床表现:早期出现头昏、头痛、眼花、恶心、呕吐、心慌, 气促等症状,逐渐出现昏迷。
◆ 治疗:(1)昏迷前期绝对卧床休息,吸氧,流量2~4l/min。 给予高糖、能量合剂和地塞米松。(2)昏迷期治疗:a、吸氧, 流量4~6l.min;b、应用脱水剂;c、给予高糖、能量合剂和地塞 米松;d、防治出血和控制感染等。
云贵高原
内蒙古高原
海 拔 约 1000 米, 到 处 是 水 草 丰 美, 一 望 无 际 的 大 草 原。 高 原 中 部 横 亘 着 海 拔 1500 米 以 上 的 阴 山 及 其 支 脉 大 青 山, 它 是 我 国 内、 外 流 域 重 要 分 界 线, 山 南 黄河、大黑河畔为肥美 的 河 套 - 土 默 川 平 原。 平 原以南黄河槽形大弯之 间, 为 鄂 尔 多 斯 高 原。

临床麻醉学课件高原地区病人的麻醉

临床麻醉学课件高原地区病人的麻醉

➢ 青藏高原包括西藏高原和青海高原,面积最大,海拔最高 ➢ 随着海拔的增高,大气压和氧分压逐步降低,海拔2500
米以上大气氧分压进一步降低可造成机体低氧性缺氧
第二节 高原低氧对机体的影响
基本概念
1.高原习服(acclimatization) 指平原人进入高原后, 经过一段时期的适应,通过机体代偿,习服高原环境, 能在高原正常的生活和劳动
四、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麻醉
3.针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血液学的特点,手术麻醉前或麻 醉中采用自体放血、血液稀释的措施。以达到降低血球 压积,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善微循环和心肺功能的目的
五、手术麻醉后的处理
1.麻醉后监测治疗 由于低氧环境、高原病、高龄、手术 创伤、麻醉等因素的影响,术后易发生呼吸抑制或呼吸 道梗阻,低氧血症发生的概率明显高于平原地区,应加 强PACU和ICU监测治疗
2.高原适应(adaptation) 指高原人经世代自然选择后 所保留的解剖、生理和生化改变,这种改变具有遗传特征
高原低氧对机体的影响
1.低氧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2.低氧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低氧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4.低氧对血液系统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5.高原缺氧可使肝、肾血量减少,药物的代谢及排泄降低
妥拉明等 (6)高压氧治疗
急性高原病的治疗
3.高原脑水肿
(1)及时将病人转到低海拔地区 (2)绝对卧床休息,高浓度、高流量吸氧 (3)降低颅内压,头部低温,改善脑细胞代谢 (4)高压氧治疗
慢性高原病的治疗
1.慢性高原病治疗
(1)间断吸氧 (2)血液稀释 (3)口服乙烯雌酚,复方丹参及红景天等
2.高原肺动脉高压治疗
四、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麻醉
2.麻醉前详细了解病情,评价心肺、肝肾功能的代偿情况, 进行相应的术前准备。对于伴有中-重度肺动脉高压、 右心功能不全的手术病人先行内科治疗,再择期手术。 根据手术部位、病情可选择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但 椎管内麻醉必须控制麻醉平面以免影响呼吸,并要保障 呼吸道通畅,面罩高浓度氧吸入。较大的手术采用气管 内插管全身麻醉

第33章高原地区病人的麻醉

第33章高原地区病人的麻醉
原因:急性脑缺氧 表现:以意识丧失为主 病理改变:脑血管及脑组织缺氧性损伤,发生脑水
肿和颅内压升高 治疗:氧疗,体表降温至33℃,应用利尿药脱水,
预防肺部感染,保持内环境稳定及支持治疗,条件 允许时,应尽快转移到3500m以下的地区继续治疗
高原性高血压
原血压正常的高原移居者,血压>14l/9lmmHg 称临界血压;>160/95mmHg称高原性高血压, 但均需首先排除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
(2)取暖 手术室应有较好的取暖设备 (3)血源 采用急性血液稀释自身输血法。
此法安全、可靠、处理恰当可提供1000m1左 右的自身鲜血
高原地区手术的麻醉
(4)术后处理 对重危病人需移入麻醉复 苏室或ICU进行积极处理
(5)易地治疗 由于高原特有条件及技术 设备限制,对病情复杂的择期手术,应尽可 能转移到海拔较低的地区进行
麻醉选择及实施
1、高原环境对麻醉器械和药品的影响
(1)高原气压较低,吸入麻醉药容易挥发, 其实际麻醉蒸气浓度比挥发器刻度所示浓度高
(2)氧化亚氯一般不宜选用,以免缺氧
麻醉选择及实施
(3)使用吸入麻醉药欲达到预期麻醉深度时所需 麻醉药的蒸气浓度要比平原地区者低
(4)局麻药不受高海拔的影响 (5)高原地区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脏对静脉
高原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2、循环系统 血压轻度升高,同时伴有血、尿 儿茶酚胺水平增高。脉搏有轻度升高。输出量 明显增加40%-50%;高度越高,增加越多。久 居或世居高原者常伴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 并继发右室肥厚,以流出道部位较明显
高原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3、血液、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随海拔增而增加 4、中枢神经系统随高原高度而改变,出现晕
目的与要求
熟悉:高原地区手术病人的麻醉前准备、麻 醉选择及麻醉管理要点

高原地区病人的麻醉共32页

高原地区病人的麻醉共32页
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高原地区病人的麻醉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高原地区病人的麻醉

高原地区病人的麻醉
治疗:吸氧、防止猛烈活动、血液稀释、口服 降低红细胞生成药品、对症治疗
高原地区病人的麻醉
第16页
高原血压异常
高原高血压 定义:在平原地方正常,进入高 原后血压连续上升超出140/90mmHg,休息两周 后不下降且伴有相关症状;血压升高以舒张压 增高为主,久居者高血压多见
机制:低氧→HR↑ CO↑,血液成份增加,血液粘 稠度增加,肾血流降低排出降低
高原地域病人麻醉
高原地区病人的麻醉
第1页
内容
一、高原环境对人体生理影响 二、高原相关疾病与麻醉 三、高原地域手术麻醉 四、病例分享
高原地区病人的麻醉
第2页
一、高原环境对人体生理影响
高原分布及气候特点:
我国高原面积占国土面积1/6,四大高原海拔黄 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
类,防呼吸抑制 清醒拔管 术后心电监护、继续氧疗24~页
椎管内麻醉 常规吸氧做好氧气贮备, 预防高平面阻滞;高原低温易造成硬膜 外导管变硬发脆,注意预防发生断管
神经阻滞 常规吸氧,预防相关并发症
基础麻醉:注意呼吸抑制,因其长久缺 氧,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脏对阿片类药品 较平原地域敏感;在椎管内及神经阻滞 中辅助基础麻醉更需加强监护
高原地区病人的麻醉
第14页
高原心脏病
机制:低氧→肺动脉持久高压→右心室后负荷加重和生 理性肥大
表现:头昏、头痛、心慌、气促、失眠、乏力和浮肿
X线:右室大或以右室为主双室大 ECG:电轴右偏、极度顺钟向转位、肺型P波、右束支
传导阻滞、心动过速或过缓及多发性早搏
治疗:充分休息、吸氧、降低肺动脉压、强心利尿、改 进心肌供血供氧、促进心肌代谢、控制感染
第22页
监护

高原环境与麻醉的几点思路

高原环境与麻醉的几点思路

高原环境与麻醉的几点思路在高原环境下进行麻醉,需要克服极大的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医疗设备的不断完善以及医学技术的发展,高原特殊环境对创伤患者产生影响日益明显,其给临床工作带来诸多挑战。

本文将对高原环境下的麻醉指导进行细化,以提升指南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高原环境特征海拔2500米以上称高原地区,5500米以上称极高海拔地区。

由于海拔高度高,空气湿度小,空气流通缓慢,使大气压降低到低于人正常呼吸所需的压力值。

在高原地区,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包括低气压、缺氧、寒冷、昼夜温差大、漫长的冬季、干燥的气候以及强烈的紫外线,机体发生了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由于高海拔对人体组织器官功能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使其代谢发生紊乱,从而造成多种疾病。

当人体急速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暴露于低压低氧环境下时,会引发高原反应,表现出各种不适症状。

高原反应是一种严重的应激状态,可使患者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糖增高,电解质紊乱等症状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二、麻醉和治疗(一)麻醉前的准备工作在麻醉前的评估中,应特别注意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严重程度和重要器官的损伤程度,以及合并症,如急性和慢性排泄物疾病、红细胞增多症、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衰竭,以确保评估的准确性。

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的存在也应被考虑在内。

应特别注意病人的胃排空时间、体温下降事件和血管状态等不同方面。

围术期富氧环境的建立,为确保充足的氧气供应,需要实施高浓度的氧疗,并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

手术期间可根据需要调整氧源及氧气用量,以保证足够的通气量和较高的氧利用率。

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应使用吸氧面罩进行氧流量为6~8L/min的给氧操作,同时吸入的氧浓度(FiO2)应达到0.45-0.55;建议在手术前和手术后,每日吸氧时间应不少于6至8小时。

推荐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来保护胃肠道黏膜的功能,以维护消化道屏障的完整性。

为了保护消化道屏障功能,有必要采取选择性的肠道去污措施,并防止氧化酶介导的肠道损伤。

高原地区麻醉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高原地区麻醉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高原地区麻醉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武警西藏总队医院手术室 德 吉 (拉萨850003) 关键词 麻醉 病人 心理护理 现代麻醉学要求麻醉医生不仅要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并能正确的选择麻醉和具有丰富的麻醉药理知识,还要对病人的心理状态有所了解,并加以维护使其能主动配合麻醉和手术。

多年来我们在实践中根据病员的不同心理状态,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获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手术病人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对病人来说,手术治疗俗称“开刀”,是一种令人恐惧的心理。

手术室是病员接受手术治疗的场所。

麻醉和手术人员的衣着、灯光、手术间的设置、麻醉前的各项器械准备等,都会使病人产生恐惧心理。

特别当清醒病人看到被血液污染的敷料、衣物或听到刀、剪等手术器械的声音或手术者的紧张气氛等都可能使病人的情绪发生较大的波动,给病人的生理情况造成不良影响。

直接影响麻醉效果及手术的顺利进行。

高原地区氧分压低,空气中氧含量稀薄。

在海平面氧分压一般为20kPa,而在高原地区则可能低至6.0~10.7kPa,病人的紧张情绪有可能使缺氧情况加重。

因此,高原地区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有其特殊的生理意义。

因此,对病人实施良好的心理护理,有效的控制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是非常重要的。

2 正确指导,详细解释,取得病人的主动配合 病人最担心的是手术时疼痛及麻醉意外。

我们经常听到病人请求医生“麻药多用点”或“最好让我们什么都不知道”等等。

反映了病人对手术疼痛的惧怕心理。

为此,护士应配合麻醉医师对病人进行正确合理的指导,向病人主动介绍麻醉的方法和作用,使病人对实施的麻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消除病人的焦虑,对心情十分紧张的病人应以热情和蔼的态度从心理上给予安慰和鼓励,增强对麻醉及手术成功的信心。

对非全麻病人不要随便谈论病人的病情和手术效果,特别对癌症病人绝对不能谈论愈后或手术后并发症,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3 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 手术的病人中,由于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性格的差异,其心理活动亦不相同。

麻醉专业主治医师资格考试习题高原地区病人的麻醉

麻醉专业主治医师资格考试习题高原地区病人的麻醉

麻醉专业主治医师资格考试习题高原地区病人的麻醉
(占0.3%)共6题其中 A1型(50%)3题,A2型(30%)2题,B1型(10%)0题,X型(10%)1题。

A1型题
A1型题
7 在高原地区进行各类手术的麻醉,为充分供氧,保持良好的通气,麻醉方法以下列哪种为首选:
A.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B.硬膜外麻醉
C.珠网膜腔麻醉’
D.神经阻滞麻醉
E.局部麻醉
标准答案:A
8 高原地区手术病人的全身麻醉中,吸入麻醉药应慎用或不用的是:
A.恩氟烷
B.异氟烷
C.七氟烷
D.地氟烷
E.氧化亚氮
9 医学上将海拔多少米的地区称为高原:
A.0-500米
B.500-1000米
C.1000-2000米
D.2000-3000米
E.3000-5500米
标准答案:E
A2型题
10 女性,40岁,去西藏旅游,从青海的格尔木到拉萨的途中发现头痛,恶心,呼吸困难,倦怠,口唇紫绀,送入当地医院,体检:心率100次/分,血压110/70mmHg,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面部及下肢浮肿.其诊断首先考虑:
A.急性高原病
B.高原肺水肿
C.高原脑水肿
D.急性肺水肿
E.急性脑水肿
11上例疾病以下哪项处理是错误的:
A休息
B.低流量吸氧
C.利尿剂和皮质激素
D.急速上山赶到高海拔地区
E.阶梯式上山
标准答案:D
X型题
12.高原地区全麻术后应监测通气功能,必须有:
A.足够的通气量
B.足够的潮气量
C.脱机后在吸氧的情况下SpO2维持在93%-95%以上
D.呼吸次数
E.体温
标准答案:ABCD。

第三十一章 高原地区病人的麻醉

第三十一章 高原地区病人的麻醉

第三十一章高原地区病人的麻醉医学上将海拔3000m以上使机体出现明显病理生理、生化及解剖等方面变化的高山地区称为高原。

麻醉者要对其有充分了解,以便作好围手术期对病人的估计、准备及麻醉处理。

第一节高原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一、我国的高原分布及气候特征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高原占1/3。

主要高原有四个(表31~1)。

由于地形结构较为复杂,各高原地区的气候既有共性又有特性。

海拔3000m以上时,氧分压降低,足以造成低氧性缺氧(表31~2)。

表31~1我国的四大高原表31~2 在不同高度时大气压、吸入气氧分压、肺泡氧分压、劝脉血氧饱和度的变化高原气温变化剧烈,海拔每升高10Om,气温下降0.5~0.6℃。

降水量少,降雪时356间长,风速大,易致机体热量过多丧失,机体冻伤、疲劳和衰竭。

同时由于高原空气稀薄,水分尘粒少,日光透过多,紫外线,红外线和太阳辐射热能高于平原。

对皮肤的烧灼效应也相应增高,导致暴露的皮肤血管扩张、充血、色素沉着、角化过度、沟纹加深变厚,皮炎和皮肤癌发生率增高。

此外,过强的紫外线和红外线雪面反射,也易致角膜炎和结膜炎(即雪盲或雪眼炎)。

随着海拔高度增加,大气湿度也减低。

在海拔3000m高原,离子辐射量较平原增加3倍,即为24×10-5Gy(24mrad)。

二,高原气候对人体的影响人在高原环境下生活,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即机体各系统、器官和细胞都要经过功能上的调整(accommodation)和适应(acclimatization)阶段。

某些土生动物还发展到顺应(adaptation)阶段,则适应性更大。

“调节”指首次进入高原的居民,面对低氧环境,机体发生各种生理功能不同程度的改变以求适应的过程,包括心率加快、呼吸增深、活动时感气促、心悸等,经吸氧后可立即改善.返回平原后即能消除,不留后遗症。

一般在海拔3000m左右的高地,“调节”过程需要2~3夭。

“适应”指在高原居住的居民,经过一段较长的时期,机体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劳动的过程。

073高原地区病人麻醉

073高原地区病人麻醉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和缺氧的加重,脑电图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慢波逐渐增多,α波逐渐减少;当出现大量的弥漫性高振幅波时,可能出现明显的意识功能障碍,大量慢波的出现是脑功能严重障碍的客观表现。
(四) 血液
1.红细胞、血红蛋白 随海拔增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增加,以移居者高于世居者,但均为可逆性。初入高原者,血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增加,铁转换率和小肠铁吸收率都增加。世居高原者移入平原,可出现红细胞生成素抑制因子,这类代偿机制的完整与否决定是否会出现贫血。高原反应中红细胞增高极为快速,一般于进入高原2h后即出现,一周后可较平原高3倍,持续1~6个月。但海拔若高于6 000m,这种代偿能力可因氧供不足而消失,红细胞生成率反见下降,致血红蛋白下降。
第73章 高原地区病人麻醉
从医学角度讲,高原系指海拔3 000m以上的地区,超过5 800m称之为"特高海拔"。医学上之所以把海拔3 000m作为"高原"的界限,是因为在这个海拔高度上,大多数人可发生不同程度的高原低氧反应。
鉴于高原有其特有的气候环境,还有某些物理因素,都足以导致机体出现病理生理改变,故要求麻醉者对这类特殊性应有充分的理解,以便于作好术前评估和准备工作,正确实施麻醉。
2. 肺弥散功能 人到高原一定时间后,肺的弥散能力提高,肺泡气和动脉血之间的氧分压差可由0.67~1.33kPa降到 0.27kPa。用一氧化碳弥散法测量肺泡弥散能力,平原正常人为2.05ml/(kPa·s),高原习服3个月为3.12ml/(kPa·s),完全习服者为 3.16ml/(kPa·s)。肺泡弥散功能的提高,可增加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有利于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
西藏高原:平均海拔>4 500m 2.云贵高原 20 1 000~2 000 贵州全省,云南东部,广西西北部,川湘鄂边境 3.黄土高原 20 800 ~2 000 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 4.内蒙古高原 40 1 000~2 000 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马鬃山,南沿长城,北接蒙古 * 称"世界屋脊",其中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高达8 848.13m,为世界第一峰

高原地区病人的麻醉(2学时,本科03)

高原地区病人的麻醉(2学时,本科03)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高原心脏病
高原脑水肿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
高原地区 手术病人的麻醉
麻醉前评估
麻醉前准备
◆注意密切结合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作出
正确估计,特别注意病人对高原的适应程度。 凡有高原适应不全和一定程度高原反应的病 人,提示机体在围手术期耐受缺氧的能力很差。 ◆应估计因合并症合并症可能发生的意外。
◇返回平原后病情可逐渐好转
◇临床表现和治疗参见高红病和高原心脏病
急性高原病
◆是初入高原在短期内出现的 一系列急性缺氧反应。 ◆一般为可逆性,数周内缓解 ◆发生率50%~70%
慢性高原病
◆是长期居住在海拔3000米以 上高原居民对低氧环境丧失 习服的临床综合征 ◆病程缓慢,难以逆转
急性高原病 高原肺水肿
高原习服和适应
acclimatization
◆指人或动物进入高原低氧环境后,组织器官所产
生的结构和功能上的可逆性改变。不具遗传性 经一段时间适应后,机体可维持正常生活和劳动 ◆影响因素: 年龄(2~30岁较好) 性别(女优于男) 健康状况 精神状况
◆3 000~4 000m 多可很好适应
超过5 330m,常人难以生存
治 疗
CT和MRI示脑白质水肿 早期诊断 快速降低海拔 绝对卧床 高流量、高浓度吸氧 较低颅内压 降低脑代谢 高压氧治疗等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引起的红细胞过度增生
慢性高原病
◇是指长期生活在高原的人对低氧丧失习服
病因及发病率
◇基本病因:高海拔和低氧 ◇3200米以上多发,4.5%~70% ◇对低氧通气反应较弱,致肺泡低通气,引 起高原人严重的低氧血症和相对高碳酸血 症,红细胞过度增生 ◇长期低氧刺激促红素分泌,造血增强; 红细胞过多亦可使血液粘度增加,加重组 织缺氧 ◇Hb与氧的亲和力降低,使血液从肺泡内的 携氧能力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3章高原地区病人麻醉从医学角度讲,高原系指海拔3 000m以上的地区,超过5 800m称之为“特高海拔”。

医学上之所以把海拔3 000m作为“高原”的界限,是因为在这个海拔高度上,大多数人可发生不同程度的高原低氧反应。

鉴于高原有其特有的气候环境,还有某些物理因素,都足以导致机体出现病理生理改变,故要求麻醉者对这类特殊性应有充分的理解,以便于作好术前评估和准备工作,正确实施麻醉。

第1节高原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一、我国的高原分布在我国国土总面积中,高原占1/6,主要有四大高原(表73-1)。

有千万计的人居住在不同海拔高度的高原地区,是世界高原高山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

表73-1 我国的四大高原名称面积(万km2)海拔(m) 范围1.青藏高原* 230 4 000~5 000 青海高原:平均海拔2 500~4 000m; >4 000m的地区占青海高原50%西藏高原:平均海拔>4 500m2.云贵高原20 1 000~2 000 贵州全省,云南东部,广西西北部,川湘鄂边境3.黄土高原20 800 ~2 000 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4.内蒙古高原40 1 000~2 000 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马鬃山,南沿长城,北接蒙古* 称“世界屋脊”,其中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高达8 848.13m,为世界第一峰二、高原气候特点1. 气压低和氧分压低地球表面被一层大约200km厚的空气包绕着,由于大气受地心吸引力的影响,对地面形成的压力为大气压。

在海平面及其附近,当温度为0℃时,大气压力为101.3kPa (760mmHg),叫作一个大气压。

大气压是空气中各种气体压力的总和,而各种气体所具有的压力称为分压,各种气体的分压是按其在大气中的组成比例而分配的。

大气中的氧含量为20. 94%,故氧分压占大气压力的20. 94%。

相当于海平面地区的氧分压为20.7kPa (159mmHg)。

大气压与海拔高度成反比关系。

海拔愈高,气压愈低;海拔愈低,气压愈高。

一般来说,海拔每升高100m,大气压降低0.7kPa (5mmHg)。

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气压下降,氧分压也下降(表73-2)。

表73-2 不同海拔高度的大气压、氧分压、水沸点水沸点海拔高度大气压压力空气中氧分压肺泡气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km)mmHg kPa mmHg kPa mmHg kPa % ℃1 674 89.9 141 18.8 90 12.0 94 972 596 79.5 125 16.6 70 9.3 92 943 526 70.1 110 14.6 62 8.3 90 904 462 61.1 97 12.9 50 6.7 85 875 405 54.0 85 11.3 45 6.0 75 846 354 47.2 74 9.8 40 5.3 70 807 308 41.0 64 8.6 35 4.7 60 778 270 36.0 56 7.5 30 4.0 50 -9 230 30.7 48 6.4 <25 <3.33 <20~40 -高原地区因大气压低而致水的沸点也低。

在海平面地区,水的沸点为100℃,在海拔4 000m处,水的沸点下降到87℃(表73-2)。

因此,在高原地区做饭易“夹生”,蒸馒头易发粘,进食后不易消化并产生腹胀和胃不适等消化道症状。

2. 紫外线强高原上的大气稀薄,水蒸气和杂质含量少,因日光辐射的透射率高,日光中紫外线的比例也大。

在海拔4 000m,紫外线强度比海平面强1.5~2.5倍。

在缺少防护情况下,紫外线照射过久会引起光照性皮炎、脱皮和水疱。

另外,由于高原积雪面反射率较高,易引起角膜损伤和雪盲等眼病。

3. 电离辐射强在高原,来自外层空间的穿透力较强的宇宙射线增强。

在海拔 3 000m,宇宙射线年总量比平原大3倍,人体吸收的辐射能增加。

4. 寒冷、风大、干燥高原大部分地区不受海洋季风的影响,使气温偏低。

加之大气稀薄,大气温度易散失。

一般来说,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即使在夏季,海拔5 000m以上高原积雪也终年不化。

另外,高原呈典型大陆性气候,中午温度较高,早、晚温度较低,一天之内的温度差可达15℃~30℃。

因气温低且多变,如不注意防寒保暖,极易受凉而诱发上呼吸道感染,甚至发生冻伤。

另外,气流速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加快。

高于海拔5 000m地区,多在午后刮大风。

高原上的风向昼夜不同,白天,风沿山坡吹向山顶;夜晚,寒风由积雪的山顶吹向山谷,以致夜晚更冷。

强风又有对抗日辐射,降低大气温度和加速机体表面水分蒸发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加重寒冷的程度。

海拔愈高、气温愈低、距离海岸线愈远,则大气中所含水蒸气愈少,空气愈干燥。

如以海平面大气中水蒸气的绝对含量作为100%,则在海拔 3 000m处水蒸气的绝对含量仅为26%。

由于气温低和干燥,使机体表面水分蒸发较快,易引起皮肤干燥、鼻粘膜出血、口渴和声音嘶哑。

三、高原气候对人体的影响(一)呼吸系统1. 通气功能到达高原低氧环境时,早期明显的反应是通气功能的增加以维持较大的通气量,从而提高肺泡气的氧分压,增加摄氧量。

通气量的增加与海拔高度相关,在海拔4 000m以下的高度,主要是潮气量增大;在海拔4 000m以上,不仅潮气量增加,呼吸频率也增加,在4~5天内达到最高峰。

经过一定时间适应后,呼吸频率可有所减少,但仍然高于平原的水平。

如果在高原进行体力负荷,通气量的增加比在平原进行相同负荷时更大。

2. 肺弥散功能人到高原一定时间后,肺的弥散能力提高,肺泡气和动脉血之间的氧分压差可由0.67~1.33kPa降到0.27kPa。

用一氧化碳弥散法测量肺泡弥散能力,平原正常人为 2.05ml/(kPa·s),高原习服3个月为3.12ml/(kPa·s),完全习服者为3.16ml/(kPa·s)。

肺泡弥散功能的提高,可增加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有利于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

3. 氧离解曲线右移,红细胞2,3磷酸甘油酸增高。

4. 血气过度通气可致血pH上升、PaCO2下降,呼吸性碱中毒、肾脏排出过多的NaHCO3。

由于新迁入高原的居民,常伴有食欲不振、进食少、体重下降等征象,尿酮体阳性,即伴存代谢性酸中毒,故很少出现碱性尿。

一般大气压每下降13.3kPa (100mmHg),PaO2降低4.9kPa(37mmHg),PaCO2降低0.56kpa(4.2mmHg),但动脉血氧含量可保持不变(表73-3)。

表73-3 在不同海拔高度下的PaO2及PaCO2变化*海拔高度PaO2PaCO2m mmHg kPa mmHg kPa0 100 13.3 40 5.332 000 70 9.33 36 4.803 000 67 8.93 34 4.634 000 55 7.30 32 4.265 000 45 6.00 30 4.005 500 38 5.07 ————* 各家报道的数值略有出入,须参考当地常用的正常数据为准。

(二)循环系统1. 心率心率增快是机体对缺氧最为敏感的反应指标。

当通气量尚未明显增加之前,心率已开始增加,增加的程度与海拔高度和进入高原的速度相关。

在3 600m以下的高原地区,经过适应后,增快的心率可逐渐恢复到或者接近平原的水平,而在海拔3 600m以上的地区,则难以恢复到原始水平。

比如在平原时平均心率68.4次/min,在3 658m时为71.8次/min,4 800m时为77.9次/min。

部队调查在5 100m海拔高度,心率在100次/min以上占32.4%。

2. 血压一部分初入高原者可见血压轻度增高,系低氧兴奋交感神经系统所致,同时伴血、尿儿茶酚胺水平增高。

海拔愈高,血压上升愈多,在一定范围内(海拔5 000m 以下),经过数月适应后可逐渐恢复。

但长期居住海拔5 000m以上地区,舒张压升高较多,可能是由于氧环境下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多,全身血管紧张度增加,外周阻力增大,红细胞增多,血液粘滞度增大所致。

血压的变化一般在脱离低氧环境1个月后可基本恢复正常。

3.心排血量初入高原者心排血量明显增加40~50%;海拔越高,增加越多,与心率增快有关,可维持数日至数月方见下降趋向。

世居高原者心排血量无明显变化。

4.心脏久居或世居高原者常伴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并继发右室肥厚,以流出道部位较明显。

肺动脉高压与低氧和血液粘度增高有关。

在海拔4 000~5 000m久居者,X线片显示肺动脉段突出和心脏增大,大约95%的人其心脏增大不超过20%。

5.心电图电轴右偏,R+S值随海拔升高而减少,V3R、V1-4出现T波倒置。

(三)中枢神经系统初入海拔2 500~3 000m高原者,因面临低氧,可致高级神经活动障碍,首先表现记忆力减退、逆行性遗忘和注意力涣散、嗜睡、工作效率下降。

在5 000m或以上高度时,对复杂问题的反应和逻辑思维时间显著延长;痛觉、触觉迟钝;视力、听力、辨色力等均下降,进而信心、决心、责任感等都显著减退,严重者晕厥、昏迷。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和缺氧的加重,脑电图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慢波逐渐增多,α波逐渐减少;当出现大量的弥漫性高振幅波时,可能出现明显的意识功能障碍,大量慢波的出现是脑功能严重障碍的客观表现。

(四) 血液1.红细胞、血红蛋白随海拔增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增加,以移居者高于世居者,但均为可逆性。

初入高原者,血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增加,铁转换率和小肠铁吸收率都增加。

世居高原者移入平原,可出现红细胞生成素抑制因子,这类代偿机制的完整与否决定是否会出现贫血。

高原反应中红细胞增高极为快速,一般于进入高原2h后即出现,一周后可较平原高3倍,持续1~6个月。

但海拔若高于6 000m,这种代偿能力可因氧供不足而消失,红细胞生成率反见下降,致血红蛋白下降。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加,固然可提供组织更多的氧,但过度增加,势必造成血粘度增高,右心负荷过重,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倍增。

2.血液量及化学成分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血液总量增加,在平原地区每千克体重80ml血液,高原时可增加至100ml左右。

此主要是由于红细胞容积增加而血浆容量实际降低所致,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多无变化。

(五)消化系统高原低氧可使胃肠道粘膜产生类似缺血的改变,细胞线粒体变性,严重者细胞坏死,粘膜功能障碍,发生应激性溃疡。

常伴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和食欲不振等情况,这些情况一般可在进驻高原2~4周,习服后减轻或消失。

久居高原者,多见胃酸减少,胃排空时间延长,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年龄提前,并发出血、穿孔者较平原者增多。

(六)代谢和内分泌功能移居高原的初期,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和髓质等内分泌器官的功能均轻度增加,激素分泌量相应增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