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一、重要实词和虚词

二、翻译重要语句

三、背诵课文

学习方法:老师适当疏导,学生以练代讲;注重朗读,读中见义。

学习时数:2课时

《黄鹤楼》

历史上人们将修修建在湖北武昌的黄鹤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声名益显,岳阳楼也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所知。惟有黄鹤楼,它名扬四海,主要由于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诗和李白等诗人有关黄鹤楼的吟咏,并非因为一篇文章而名闻遐迩。有关黄鹤楼的文章,过去是不是没有人写过呢?事实并非如此,唐人阎伯理写的这篇《黄鹤楼记》就是现存最早的一篇一千多年前的关于黄鹤楼的碑记。

《黄鹤楼》节选自《黄鹤楼记》这段文字,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

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隅:角落。

文章开头两句,就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方,在武昌城的西南角,使人一开始对黄鹤楼就有了明确的方位印象。

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图经》云:“费讳登仙,尝兰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讳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图经》:附有图画、地图的书籍或地理志,费讳三国蜀汉大将军。登仙,成仙。驾:乘、骑。憩:休息。以名楼:用“黄鹤”命名这座楼。以,介词,用,后面省略宾语“之”。之,指代黄鹤。名,动词,命名。《神仙》之传:即《神仙传》,晋代葛洪著,广采群籍,记载了当时所传的神仙故事。《述异》之志:即《述异志》.南朝梁任舫著,大抵掇拾古代笔记、小说中志怪故事而成。

黄鹤楼始建成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最初修建是作为防守戍边的军事了望楼:黄鹤楼虽然是—座军事哨所,名称却十分典雅,富于浪漫色彩的楚地子民自然会给它另外一些说法:本文作者基于此,转引《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交代了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接着作者又旁征博引,提出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和梁任舫的《述异志》都记载了关于黄鹤的故事,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命名由来的说服力。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主旨服务,为下文伏笔。

第三层(第9至17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蓯,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耸构:矗立的楼宇(指黄鹤楼),“耸构”与“高标”意思相同。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巃蓯:高耸的样

子。倚:靠着。河汉:银河。重檐:两层屋檐。翼:古代建筑的飞檐。闼:门。霞敞:高敞。井邑:城乡。荆吴:楚国和吴国,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形胜:山川胜迹。最:最好的事物。

前六句写楼的外貌:“耸构巍峨,高标巃蓯”一组对偶,刻画楼的整体形象。句中的“耸”和“高”、“巍峨”和“巃蓯”都是高的意思,重叠使用,铺陈楼的高大。“上倚河汉”写楼的顶端,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高:“下临江流”写楼的底部,进一步交代楼的地理位置,写出楼在江边,“重檐翼馆,四闼霞敞”这一组对偶句是对楼的建筑结构的具体描写。至此,作者对楼的外貌刻画,气势雄伟,读后令人胸襟为之一爽。“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句写登楼的感触,正因为黄鹤楼高入云天,又临大江,所以登楼可以远眺周围城市乡村,弯下腰可以拍击萦绕大楼的云气和烟雾。一个“坐”字,说明无意观景而周围景物尽收眼底“俯拍”二字,构思别致,而“云烟”既能“俯拍”,其身在高处可知:这两句虽未直言楼高,而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历历如绘,登黄鹤楼如临仙境.难怪作者发出“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的感叹。“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楼的重要性作了扼要而有分量的概括。

以上几句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也有实有虚,行文变化多端,情趣盎然。第四层最后四句侧写黄鹤楼的地位价值。

为何一定要到漱乡老子祠,东阳的八咏楼,才可以观赏到应时的景物,遇会到神仙呢!

濑乡九柱:指位于漱乡的老子祠.故址在今河南鹿邑。柱,屋柱,代指屋宇。九,泛指多。东阳八咏楼:指南齐文学家沈约任东阳(今浙江金华)太守时所建八咏楼。楼原名“三畅楼”,沈约有《登台望秋月》等诗八首,称“八咏诗”,故又称其楼为“八咏楼”。灵仙:神仙。

在上文中,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以及登楼所见所感已经描写尽致了,本可以收住,但他意犹未尽,为了确立这座楼的特殊地位,他又列出濑乡的老子祠和东阳的八咏楼来作陪衬,用带有强烈感叹语气的反问句,说明黄鹤楼能够代替这些楼观以“赏观时物”“会集灵仙”,突出了黄鹤楼的价值。

这篇短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交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本文结构严谨,前后呼应。这篇短文介绍黄鹤楼是因为神仙而命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因“会集灵仙”而成名楼,以“仙”字贯穿全文。黄鹤楼因“上倚河汉,下临江流”“四闼霞敞”所以可以“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也正因为这楼高耸入云,云烟缭绕,所以它是“会集灵仙”的所在。正因为内容环环相扣,所以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

本文篇幅短小,内涵丰富,节选部分只有115字,但把黄鹤楼的概况包揽无疑,其中有掌故有景物,有事实,有议论,也有感慨,用这么短的篇幅包含如此丰富的内容,不失为一篇情辞并茂的好文章。

本文的语言特色是句式多变。多用对偶:这篇短文,句式整散结合。富于变化。文中多用四字句,杂以三字、五字、六字、七字和八字句,并不时地加上一些虚词,使语意疏密有致,流转自如,感情充沛,节奏鲜明。如文中一连用八个四字句,对黄鹤楼的形态刻画尽致,气势流畅,接着用了一个八字句“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和赞叹的浯气,并用虚词“亦……也”来表示判断和陈述的语气,使文气得到了舒缓。最后又用了长长的中间略加停顿的感叹加反问的句式,把对黄鹤楼赞美之情推向了高潮。至此。文章戛然而止,可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音袅袅,耐人回味,全文用对偶句或对偶短语有八组之多,有铺陈,有夸张,有比喻,对黄鹤楼进行多角度的描写。总之,这篇短文极具文采,使黄鹤楼与滕王阁、岳阳楼一样,因文而更有名,因文而更使之流传千古。

于园

园林景色与一般的自然山水不同,它们在较为有限的空间中,以人工创造出一个可居可游可赏的生活空间环境,其本身也就是一件体现古典人文理想的艺术小品。张岱的《于园》,意境悠远,给人以宛若置身山林之感。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于园所在地及其主人,交代了自己得以游园的缘由。

[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

于园在瓜州停船的地方,地名叫五里铺,是名叫于五的富人所建筑的园林。

瓜州:镇名。步:水边停船之处。所园:所建筑的园林。园:动词,建筑园子。

[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这座园子门上的钥匙是不会拿出来打开门锁开门迎客的。

显者:指有名声有地位的人。刺:名帖。这里做动词用,投名帖。钥:钥匙。

[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葆生的叔父在瓜洲任同知,带我前往于园,于园主人处处殷勤地招待

我们。

款:殷勤招待。之:人称代词,我们。

这一段首先交代园子主人的身份为“富人”,这从侧面告诉我们,建这座园子耗资巨大:“非显者刺,门钥不得出”一句告诉人们,只有那些有名声、有地位的人才能进这座园子,一般人则不能。这也从侧面强调这座园子不同寻常,主人不肯轻意示人。给人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之感。文中交代了“携余往”的人的身份,这既照应了“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一句。又说明了这次游园机会的难得。

第二部分(第2段),写游于园所见所感。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园中无他奇”至“以幽阴深邃奇”),写于园奇在磊石。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

这座园子里没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块堆砌的假山。

奇:特殊的,罕见的。磊石:用各种各样的石块堆砌成假山。

磊,垒,堆砌。

[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

堂屋前面有用石块垒成的斜坡,斜坡高两丈,上面栽种了几棵果子松,沿坡栽种了牡丹、芍药,人不能够到上面去,这里因为没有空隙满满当当而奇特。

植:栽种。缘:顺着,沿着。以:因为。

[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后面的厅堂临近大池塘,池塘里有奇特的山峰和极陡峭的沟壑,直上直下,人们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抬头仰望池塘中的莲花反而好像在天上,这里因为空旷而奇特。

临:临近。绝壑:陡峭的山沟,

[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卧房的栏杆外面,有—条山沟盘旋而下,好像螺蛳回旋形贝壳,这里因为阴暗深远而奇特。

这一层采用了总分的写法,先总写一笔,指出园子的奇特之处在于“磊石”,“磊石”奇在哪里呢?一是“实奇”,这里用石块垒成两丈高的石坡,上植松,沿坡栽花草,密密匝匝,人不能够上去,不像一般假山,玲珑剔透,这里奇在“实”上。一是“空奇”,这里的“奇峰绝壑”堆砌在后面厅堂旁的大池塘里,池水在“奇峰绝壑”四周。人走在池塘底部,抬头仰望,一片空漾,水面的荷花如在空中,这种构思,别出心裁,假山四周是水,上面是天空,水面的荷花更衬托假山之空之奇。一是“幽阴深邃奇”,卧房栏杆外,有一盘旋而下的沟壑,形状像螺蛳回旋形贝壳,这里奇特在阴暗深远。

第二层(从“再后一水阁”至“颓然碧窈”),写水阁和四周的景色及感受。

[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乌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

再向后,有一座水阁,长长的,形状像小船。这座阁子横跨在小河上,阁子的四周,矮小的灌木覆盖丛生,鸟儿在这里叽叽喳喳,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们坐在阁子里,这里的境界给人舒坦、碧绿、幽深之感。阁:我国古代的一种建筑物,供游息、远眺、供佛或藏书之用。阁的平面呈方形、长方形或多边形等,一般四周设隔扇。艇子:小船。蒙丛:覆盖,丛生。啾唧:细小而碎杂的声音:颓然:柔顺的样子,文中是舒坦的意思。碧窈:碧绿幽远。

这一层写了状如小船的水阁、小河、灌木丛、啼鸣的禽鸟等景物,动静结合。这里空间有限,却有着十分幽远的意境,给人宛若置身山林的感觉。

第三层(从“瓜洲诸园亭”至篇末),说明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闻名的原因。

[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千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瓜洲的许多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这些假山在自然山石中怀胎,在堆砌山石的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精细构思中诞生,这样的假山石安置园林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

诸:众,各。俱:都。以:凭借。显:显扬,有名声。胎:怀孕成胎,这里是形成雏形的意思。娠:妊娠,孕育。男女:动词,生男生女,即生养孩子,即诞生。琢磨搜剔:指精心地构思。憾:心感不满。

这里由于园说到了瓜洲众多的园林亭榭,这些园林亭榭跟于园一样,凭借巧夺天工的假山而闻名的,而假山是依据自然之山石而创作的。它“胎于石”,有了自然之山石为蓝图还不行,还要“磊石者”一双巧手才能使它成为现实。所以说“娠于磊石之手”。“磊石者”手再巧还不行,还要有主人的精心构思,主人精心构思了,假山就诞生了,就像孩子出生或男或女一样。这种假山或雄伟,或秀丽。这一层不仅写出假山建筑的全过程,还赞颂了能工巧匠的一双手和园林主人的高超的艺术陶思。

这篇短文,着重介绍于园磊石之奇及其建筑的幽远意境.抒发作者游园的自然之趣的感受,赞颂了园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本文按照空间顺序极有层次地来写于园。文章按照由前而后门空间顺序来写,先写前堂的石坡,石坡上的果子松、牡丹、芍药,接着写后厅的池塘,池塘中的奇峰绝壑,再写卧房槛外盘旋而下的沟壑。最后写园后水阁、小河、灌木、禽鸟。这样一步步写来,层次井然。

这篇园林小品,抓住于园山石和建筑的特征,营造了富有诗意的意境。写于园磊石之奇,前堂是石坡,上植松,沿坡植花草,不留空隙,突出了意境之“实”。后厅旁一泓池水,池中建假山,池面浮莲花,由下往上看,蓝天、碧水、红荷、奇峰.组合一种空灵的意境。而卧房后的沟壑,状如螺蛳,盘旋而下,意境幽阴深邃。园后水阁一带,幽与绿是基调,这里有小河、灌木丛、鸣禽,意境幽远,使人仿佛置身于深山茂林之中。这篇小品,清新空灵,兼雅趣与谐趣于一身。

本文的语言特色是雅语、俗语兼用,十分传神,极有表现力。如“四围灌木蒙丛”中的“蒙丛”一词,就写出灌木丛生覆盖地面的状态。又如“一壑旋下如螺蛳缠”这一通俗的比喻,很形象地写磊石而成的沟壑盘旋而下的形状。特别是介绍假山建筑的过程.用怀胎、孕育、生孩子作比方,使用极其通俗的市并语言,但它极形象地写出建筑假山的几个步骤。

【模拟试题】

一、查一查字典,给下列字注上拼音。

隅()遂 ( ) 袆()憩()翼()倚()

闼()窥()壑()槛()窈()剔()

二、读课文,按拼音写出汉字并组成词语。

黄hè()巍é()河hàn ()芍yào()琢mò()

三、依据上下文的意思,解释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1、园中无他奇:

2、后厅临大池:

3、主人处处款之:

4、坐窥井邑:

5、 5、遂以名楼:

四、四、熟读课文,试着解释下列句子的大意。

1、琢磨搜剔:

答:

2、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答:

3、重檐翼馆,四闼霞敞

答:

4、坐其中,颓然幽窈。

答:

五、仔细阅读下面文段,想一想能否回答后面的问题,也可以和同学讨论一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万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周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幽窈。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撼矣。

1、请你概括写出本段的主要内容。

答:

2、细读课文,说说本段依次写了园中的哪些景物?

答:

3、你认为能够概括园中诸景物特点的一个词是:。

4、你最欣赏园中景致的哪一处?请试着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答:

短文两篇《日》《月》课后阅读练习答案

《短文两篇》研讨与练习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一、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日》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二、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设题意图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月》的略显零散的表述中抽绎出其情感脉络;由《月》联想到一些古诗文,则是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整合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这种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三、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注意这两篇短文在主题表达上的相通性。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的这样写。将这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短文两篇 (2)

短文两篇《蝉》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对比,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生命的意义,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习准备:提前出示学习目标,幻灯出示本课生字词及合作探究题目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由蝉的生命历程引入。板书:蝉 二、自主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学生理解学习。 2、学习作者小思,原名卢玮銮。著作有《承教小记》。 3、听读课文,出示字词,给括号里的字注音。收(敛)(聒)聒宽(恕)(颤)动学生注音,齐读,识记 三、合作探究: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1、课文写了蝉生活的那些方面?“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2、“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中,“那”指的是什么?找出文中的一句话。学生自己思考3分钟后,小组合作交流(要求在纸上做记录)。师生共评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欲扬先抑的作用:写出感情变化,突出主题。文中其他方面的对比:蝉在地下时间长,享受生活时间短。作者对蝉前后的态度对比。不管是90年,90天,都要好好地活过。点明哲理散文,板书。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师总结: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我们只有好好地活,才能让生命更有意义。 四、理解重点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先理解内容,在理解语言特色:这句话除了有听觉感受之外,还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富有新意,言简意丰。 五、拓展延伸:1、在现实生活中,那些人具有这样“好好地活”的特点:让学生畅所欲言。举例:史铁生、最美老师张丽莉等。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才算是“好好地活”?引导学生回答,认真学习,孝敬父母等。2、仿写句子。大自然中,许多事物让我们感动,一支从泥土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白的花;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入水中似的自由遨游,蜘蛛结网的坚持不懈,蜜蜂采蜜的不辞辛苦,都留给我们深深地感动。选取大自然中的一个事物,用一句简短的话写出对他们的评价或感想。示例:蜡烛:生命在于奉献枫叶:绽放生命的绚丽溪流:生命在于运动五、作业预习《贝壳》,比较两课在内容和写作上的异同。 六、板书设计:蝉小思烦抑惊对比叹扬恕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8、短文两篇北仑区紫石中学胡俊杰 一、教案目标 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对比阅读、分析《月》。 3、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二、教案重难点 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案课文 三、教案课时:二课时 四、指导思想: 1、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五、教案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看导语,介绍作者巴金。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1927年旅居法国。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1927年旅居法国期间,创作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1931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在《时报》连载,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被译成20多种文字。1934年写了《神》、《鬼》、《人》三部短篇。长篇小说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憩园》、《寒夜》)。译有赫尔岑回忆录《往事与随想》。1978年底—1986年8月,创作了五卷本散文《随想录》。1958年─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1994年《巴金全集》26卷全部出版。到1994年6月,共写作并出版了120部著作,还翻译了

短文两篇(2)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富兰克林和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鉴赏精巧别致的构思,含蓄隽水的语言。 3.感受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在不懈的拼搏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鉴赏真挚的情感和耐人寻味的哲理。 难点:文中“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的内在联系。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你了解《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本杰明.富兰克林吗?你知道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素吗?这些名人给人类留下的财富,不仅仅是伟大的作品,更有他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表现出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伟大的人格魅力。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富兰克林和罗素的精神世界,共同感受伟人的超凡风彩。 (二)研读课文: 一、《美腿与丑腿》 1.整体感知: (1)了解富兰克林 本杰明·富兰克林大概算得上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伟人,他博学多才,他是爱国者、科学家、作家、外交家、发明家、画家、哲学家;他自修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并引导美回走上独立之路。在富兰克林年轻时,发明了一种方法,他首先列出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十三个条件:节制、沉默、秩序、果断、节俭、勤奋、诚恳、公正、中庸、清洁、平静、纯洁、谦逊;决心获得这十三种美德,并养成习惯;为此,他设计了一个成功记录表,每一个美德占去一页,画好格子,在反省时若发现 当天未达到的地方,就用笔作个记号。当富兰克林七十九岁时,在那本不朽的自传中,花了整整十五页纸,特别记叙了他的这一伟大发明,因为他认为他的一切成功与幸福受益于此。富兰克林在自传中写道:“我希望我的子孙后代效仿这种方式,有所收益”。 (2)学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作者的观点和关键句) (3)讨论本文主要观点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明确】乐观积极的人受人喜爱、尊敬从而获得幸福,悲观消极的人令人生厌、憎恶,因而一生不幸,希望人们摒弃消极悲观,拥有积极乐观。作者的主张:希望人们乐观积极,凡事看到好的方面,凡事要往好处想。 文章以“美腿与丑腿”为题,联系全文,试分析它们各象征着什么? 【明确】“美腿”象征优点、长处、积极的一面;“丑腿”指缺点、短处、消极的一面。 2.研读探究 (1)作者开头就说:世界上有两种人。通读全文概括这两种人分别指什么样的人。 【明确】分别指乐观积极的人和消极悲观的人。

张静中学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

张静中学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并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中间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适值巴金老人百岁寿辰之际,引导学生对文学做一点积极的思考、质疑、探究,也算是一份特别的贺礼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 2、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说; 2、阅读了解巴金及其主要作品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2003年11月25日,一个特别的日子。世纪老人巴金度过了他的百岁寿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日·月》,算是对老人的迟到的问候。 标题课件飞入,由日、月明,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 请大家听读课文《日》。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阅读探究《月》 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短文两篇1

短文两篇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在:在于。 ●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古代传说,仙人多住在山上。则:就是。名:出名, 有名。 ●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龙:古代传说中一种能兴云作雨的神奇的 动物。灵: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 陋了)。斯:这。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佛经 ●乱:使.......扰乱。 ●劳:使.......劳累。 ●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案牍:公事公书,官府的公文 ●何陋之有:有陋室铭什么简陋的呢?何:什么。陋:简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笑的都是有学问的人,来来往往没有没有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陋室铭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8《短文两篇》(日、月)

8《短文两篇》(日、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目标: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精神 教学辅助:多媒体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进入情境 一年前的初秋,一个纯净灵魂告别,整个中国屏住呼吸对他说:“老人啊,一路走好”。巴金走过了一个世纪的风云文坛巨星陨落,今天我们学习巴金的散文诗,在这个日子里,谁愿意为我们这一节课说一句话。(谨以此悼念巴金先生) 二、初次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可以大声读,也可以默读。 2、交流读后体会。 3、教师点拨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同时提出问题:《日》、《月》是巴金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散文诗,那时,中华民

族大敌当前,当时情境下的我们中国人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把这和日、月、飞蛾、夸父、嫦娥等建立起联系吗?请大家思考一下,也可以讨论。 4、投影展示:《日》、《月》散发着作者忧郁而又热情的青春气息。《日》表现了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追求理想的人生。《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姮娥为一个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姮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这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三、技巧朗读领会情感 1、学生自由谈对朗读的想法:正确、流利、有感情。 2、教师引导朗读前要做的准备:如何领会作者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3、指出学生朗读时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教师作总结:首先要很好地理解原作,其次要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出示知识链接。 (1)巴金其人(2)写作年代(3)生字生词 (4)朗读方法(5)表现手法(6)引申想像 (1)巴金其人巴金(1904.11.25 - 2019.10.17)原名李尧棠,字沛甘。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现、当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 日 月》教案5 人教新课标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日月》教案5 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目标 1.强化课文的朗读训练,读出这两篇短文的韵味,体会巴金散文之美。 2.了解“夸父逐日”、“嫦娥奔月”这两则神话传说,领悟作者在文中运用典故的深意。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感受作家对人生的激情和希望,培养积极奋发的精神品质。 学情分析 两篇文章都短小,结构方面无难度可言。但是要深人细致地理解本课的内容并不容易,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文中两个典故是中国古代的经典神话,历来都存在着不同角度的解读。二是两篇短文均用语凝练而意境深远,《日》一文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月》一文则在精练的文字中营造出诗的意境。对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无论是理性思考还是文学欣赏,都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学设计时,要考虑这些因素,课堂师生互动要注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学理念 1.借用比较阅读的手段,由课内向课外大力拓展。可以把巴金另外两篇写日和月的短文《海上的日出》《海上生明月》印发给学生,既可以开阔视野,也可以从比较中加深对于课文内涵的理解。 2.加强诵读,在诵读中理解课文的内涵和语言特点。 3.结合课文内容,加强对于学生思想的启蒙和美的熏陶。这两篇短文内涵深厚,耐读耐品,教师要在“细”字上下工夫,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节来提高赏析能力。 教学思路与辅助手段 教学设计可有多种思路: 1.先分别学习两篇文章,再综合研讨其共同特点。 2.把两篇文章综合起来,进行比较阅读。两篇短文题材相同,风格相近,其主题也有联系,可以综合地进行对比阅读。 3.将巴金另外写“日”写“月”的文章印发出来,纳入课内,让学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比较阅读,比较其立意、写法、语言方面的异同。 4.学生自主学习,文章当中的有些语句学生可能理解起来有困难,可以采取全班集体讨论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获得探究与思考的乐趣。 教学辅助手段:日出的影像资料,两个传说的图片与影视材料等等。 导入建议

短文两篇(《日》、《月》)

《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教学设想: 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并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中间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达到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目的。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 2、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说; 2、阅读了解巴金及其主要作品 一、导入 由日、月————明,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 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 二、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 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老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作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文章抒发内心情感,因此,你就可理解巴金为什么要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当然也包括为什么赋予嫦娥新的理解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味文章中的语言魅力吧。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1、“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21世纪教育网 4、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四、阅读探究《月》 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的,一轮明月,两地相思。所有行走他乡的游子,当他抬头一望,思念就

8《短文两篇》(日、月)

8《短文两篇》(日、月) 导读: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目标: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精神 教学辅助:多媒体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进入情境 一年前的初秋,一个纯净灵魂告别,整个中国屏住呼吸对他说:“老人啊,一路走好”。巴金走过了一个世纪的风云文坛巨星陨落,今天我们学习巴金的散文诗,在这个日子里,谁愿意为我们这一节课说一句话。(谨以此悼念巴金先生) 二、初次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可以大声读,也可以默读。 2、交流读后体会。 3、教师点拨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同时提出问题:《日》、《月》是巴金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散文诗,那时,中华民族大敌当

前,当时情境下的我们中国人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把这和日、月、飞蛾、夸父、嫦娥等建立起联系吗?请大家思考一下,也可以讨论。 4、投影展示:《日》、《月》散发着作者忧郁而又热情的青春气息。《日》表现了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追求理想的人生。《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姮娥为一个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姮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这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三、技巧朗读领会情感 1、学生自由谈对朗读的想法:正确、流利、有感情。 2、教师引导朗读前要做的准备:如何领会作者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3、指出学生朗读时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教师作总结:首先要很好地理解原作,其次要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出示知识链接。 (1)巴金其人(2)写作年代(3)生字生词 (4)朗读方法(5)表现手法(6)引申想像 (1)巴金其人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沛甘。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

短文两篇2

27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掌握文言字词的理解和句子的翻译; (二)过程与方法: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及自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重点:文言字词的理解。 难点:本文出现的一词多义情况。 文言文学习方法的介绍:由字到句,由句到篇,由篇到意。 注意:应掌握的文言文的四种重点字、词:1、常用字(意思基本不变);2、通假字; 3、古今异义字词; 4、一字多义字 词 教学过程: 1.了解作家作品(由学生收集汇报、整理)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2.掌握下列字的拼音 夕阳欲颓.()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水中藻.、荇.交横()() (一)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①美,古来共.①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①鸣;夕日欲.①颓,沉鳞竞跃。实是欲.②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①其.①奇.①者。 3.解释画有标记的字词 A、常用字 俱:自:未: B、重点实词 五色:交辉:四时:

歇:颓:沉鳞: 欲界:与: C、多义字 之.:①:②: 与.:①: 欲.:①:②: 其.:①: 乱.:①: 共.:①: 奇.:①: 4.翻译下列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二)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②步于.①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解释画有标记的字词 A、常用字 欣然:行:者:遂: 至:亦:寝:盖: 但:耳: B、重点实词 念:相与:中庭:空明:

巴金短文两篇

《巴金短文两篇》《日》导学案科目语文课型:新授时间:2011 年月日八年级设计人:孙林芳审核:八年级语文组学习目标1、强化通读,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月”“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2 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3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性格。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2 贯通理解连篇短文的主题表达学习过程一、导入: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二、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等短篇小说集和《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的《随想录》被誉为“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引起巨大的反响。三、1 学生默读课文,理解、积累生词。旸():浸():姮():皓()月:2 自由朗读、积累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3 思考:谈谈你读了后的感受。四、研读赏析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在《日》一文中,作者要突出的日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3 在《日》一文,作者引用了哪两个故事?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4、题目是《日》,可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和夸父逐日,并且是赞赏他们。这与太阳有关系吗?谈谈你的看法。 5、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五小结在《日》一文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和夸父逐日,并且赞赏他们。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和热的思想感情。六当堂检测1.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上拼音,或按拼音写出汉字。①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②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③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hào()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④但是为什么还有陷héng é()奔月的传说呢?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①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仆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侵在油中,飞蛾是直得赞美的。错字:________ 改正:___ _____ ②但寒冷的、寂莫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错字:________ 改正:________ ③园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篮空。错字:________ 改正:________.3 填空。巴金,原名李尧棠,字_______,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_____ __家。主要作品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月》选自散文集_________。七、布置作业(课后习题)板书设计短文两篇巴金《日》:激情洋溢飞蛾扑火追求光和热夸父追月寄托人格理想教学反思《巴金短文两篇》《月》导学案科目语文课型:新授时间:2011 年月日八年级设计人:孙林芳审核:八年级语文组学习目标1、强化通读,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月”“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2 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3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性格。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2 贯通理解连篇短文的主题表达学习过程一回顾上节所学写下你掌握的内容 1 字词 2 诗句积累 3 文学常识二自由朗读 1 思考:谈谈你读了后的感受 2 内容探究A、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B“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C 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D、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三、

27短文两篇2

27短文两篇2 1 导入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 2《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习本文,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作品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 4【字词注释】①交辉:交相辉映。②四时:四季. ③歇:消散. ④欲:将要. ⑤颓:坠落。⑥沉鳞:潜游水中的鱼。⑦欲界:佛教中三界之一。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之意。⑧康乐:谢灵运。灵运袭封康乐公,故云。⑨与:参与其间。这里指欣赏。 5【诗文翻译】山水中包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经常谈论。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两岸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那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6这一短文写了自然“山川之美”。文章用极精练优美的语言写了“古来共谈”的“高峰”、“清流”、“石壁”、“林竹”、“晓雾”、“夕阳”以及与此相应的猿鸟游鱼。作者认为这“实是欲界之仙都”。问题是要能欣赏这奇山妙水。 7、1、课文那些语句描写了山川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2、“高峰入云”与“清流见底”的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前者是仰视,后者是俯视,二者互相配合。3、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交代时间,由朝而夕。这样描写,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4、怎样理解首句和末句的含义?首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点题。表达欲与友人交流关于山川之美的感受。末句感慨自谢灵运以来,无人能真正领略大自然的妙处,颇有惆怅、寂寞之感,当然也有对自己能真正欣赏山水之美的得意之情。5、对这样的景色,作者是怎样看的?他认为“实是欲界之仙都”,赞叹这样的风景与仙界无异,美不胜收.6、这篇课文有何特色?本文写景的句子用四字句,对仗工整,精确的勾画了山川之美.这种两句两句地对偶,好像并驾的两匹马,我们把它叫骈文.这种注重形式美的骈文,在南北朝时期非常盛行. 8文段阅读理解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③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⑤实是欲界之仙都。 文中写的景物有________山峰河流两岸林竹雾_________;动态景物有______猿鸟、夕日、沉鳞 ①②两句按————由分写到总写——顺序写景,④句按———时间从早到晚——— 顺序写景。⑤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兼抒情——,它对前文写景的作用是—点明旨意,激发读者感情共鸣翻译此句————实在是尘世之中的仙境——。

下学期 短文两篇_2

下学期短文两篇 导读:主旨概述 《敬畏生命》一文通过写作者看到树本飘送种子的现象,受到震撼、折服,赞扬了那种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同时也告诉人们面对生活要勇于奋斗,重要的是奋斗的历程,而非最后的结果。 《热爱生命》一文通过写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告诉我们应当热爱生活,努力使自己的生命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两篇短文一重抒情,一重说理,然而主旨是相通的,都是谈的有关生命的问题,语言内涵丰富。 尽量使内容具体化 以前所学的课文内容比较实际,这两篇课文谈的都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使之具体化,不要泛泛空谈。 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切入课文 一是反复朗读,通过朗读,熟悉课文,熟悉语句,并在朗读中体味文'章中蕴含着的作者感情和说理力量。 二是从文章标题入手,理解从“敬畏生命”到“热爱生命”的含义。“敬畏”的本义是又敬重又害怕,本文“敬畏”所表达的是一种敬重、折服、赞叹的感情,“敬畏生命”是为生命的力量和精神所折服,并发出由衷的感慨和赞美。“热爱”的意思是热烈地爱,因为作者深刻地认识到生的本质,所以他才会热烈地爱着生命,全身心地投入生命,创造生命。 三是抓住重要语句,结合上下文的意思,通过思考、讨论,理解

这些语句的含义。或者在老师的点拨下,用自己的话说出句子的含义。 四是将两文进行比较阅读,总括两文的异同。首先看思想内容,比较两篇文章中心内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敬畏生命”敬畏的是什么?“热爱生命”热爱的是什么?“敬畏”与“热爱”的相同与区别在哪里?其次看文章形式,比较两文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敬畏生命》重在抒情,是怎样抒情的?《热爱生命》重在说理,是怎样说理的? 可以围绕争论进行教学 这两篇课文有些内容可能引起争论,如生命“不计成本的投资”“生的本质在于死”“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可以围绕这些争论进行教学,不必面面俱到。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生命意识的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积累掌握下列词语,并给加粗的字注音。 纤维折服奢侈蔚然哲人丰盈惊心动魄躁动不安稍纵即逝 2.能体会《敬畏生命》中充满感情的叙述和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层感悟。 3.了解《热爱生命》的作者蒙田,理解体会他对生命的本质和

短文两篇(1)

15短文两篇 一、学习目标 1.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 3.培养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预习形成: 1掌握下列词语(你能把握准字音吗?) 藻饰()诘难()豁然贯通() 滞碍()傅彩()味同嚼蜡() 狡黠()怡情()吹毛求疵() 2、我最清楚:看意思说词语: (1)、(给言辞)增添光彩。() (2)、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3)、狡诈。() (4)、形容没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讲话枯燥无味。() (5)、突然感到开阔通达,一下子明白通晓了。() (6)、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3、读课文《谈读书》,思考:课文围绕“读书”谈了哪些内容? 4、读《不求甚解》,思考:“不求甚解”在文中是什么含义? 三、学习课文: 1、精读课文《谈读书》,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并揣摩下边两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些话的认识。 2、细读《不求甚解》,思考: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又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 3、我参与,我快乐:合作探究,深入思考: 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 四、达标测试: 1、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析 ③“滥竿充数”辩析 2、课外短文阅读: 读书三境界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肿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累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晕脑胀、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是成熟聪颖的心灵和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蓦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至灵性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用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字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无用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1、请简要概括这篇短文的内容。

2021年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日月教案鲁教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日月教案1鲁教版 教学目的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呖谷(y6ng) 一撮灰(cuo1) 皓月(hao4 )妲娥(heng2)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yang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yang,日出。 二、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

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作者简介: 巴金(1904~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 让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四、精读《日》 学生朗读《日》一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 作品的主题?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开头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因为它是为追求光和热而被灯火烧死的,接着又怀念夸父,因为它是为追赶日影而渴死畅谷的。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颂的是追求光和热的执着态度,是为了得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日,月)》导学练测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旸(y m g )谷撮(cu o)皓(h oo )月姮(h eng)娥 ( 2)形似字区别 ( 3)多音字辨析 ( 4)解词轰轰烈烈:形容气魄雄伟,声势浩大。撮:量词。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重点分析】 ( 1 ) “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 2)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 3)“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面所写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 (4)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 5)《日》和《月》有着怎样的紧密联系? ——虽然两篇短文的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课文背景知识】 ( 1 )作家作品 巴金,1904 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等短篇小说集和《龙?虎?狗》等散文集。 ( 2)文学常识什么是关键词语,如何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所谓关键词语,是指那些能够点明或暗示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体现作者写作目的的字、词、句。比如:点明或暗示中心的词 语,暗示文章线索的词语等。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关键词语要引起重视,细加揣摩。因为理解了它们,对于我们学习、 掌握课文的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大有好处。理解关键词语,决不能脱离特定的语言环境,如“日” “飞蛾”“夸父”“月”“姮娥”,它们的含义不能仅仅按照本义来理解,而要在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来把握。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解,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 (3)背景知识 这两篇短文写于抗日战争的1942 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