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doc

合集下载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教案标题: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整数的概念,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零。

2. 学生能够进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并能够解决与整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分数的概念,包括真分数和假分数。

4. 学生能够进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并能够解决与分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整数的概念和运算。

2. 分数的概念和运算。

教学准备:1. 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材。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教学PPT或黑板上展示一些整数和分数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复习整数和分数的概念。

二、整数的概念和运算(30分钟)1. 教师通过教学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整数的概念,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零。

2. 通过示例和练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解释运算规则和技巧。

3. 教师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分数的概念和运算(30分钟)1. 教师通过教学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分数的概念,包括真分数和假分数。

2. 通过示例和练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解释运算规则和技巧。

3. 教师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分数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练习与巩固(20分钟)1. 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教师提供的练习册上的练习题。

2.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解题过程,及时纠正错误,解答疑惑。

3. 教师选取几道典型的题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的整数和分数运算。

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在下节课前复习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整数和分数的概念,进行相应的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

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数学素质中等偏下,部分学生数学素质较差。

学生对自己学习数学的信心不足,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而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薄弱,基本概念模糊不清,基本方法掌握得不够扎实,缺乏对基础的理解和研究,不能对所学知识和方法及时的复习与巩固,知识积累量不多,而遗忘的速度太快;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只会模仿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不能举一反三,题目稍微有点变化就束手无策。

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

学生常常固守初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

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

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三、教学措施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落实教参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

2、把握好初中与高中两个阶段的衔接,把握好教学要求,不随意提高或降低。

3、突出各章重点、难点内容,将有关数学思想、德育思想融于教学的过程中;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结合学生实际,通过加强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数学文化。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四版教案设计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四版教案设计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四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研究动力二、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 自然数、整数、有理数的概念和性质- 数轴的引入及运用2. 数的比较和排序- 数的大小比较和排序方法- 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概念和计算3. 分数与小数- 分数的概念和性质- 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方法- 分数的加减运算4. 百分数与比例- 百分数的概念和运用- 百分数和小数的相互转换方法- 比例的概念和运用三、教学重点- 掌握数的比较和排序方法- 熟练掌握分数和小数的相互转化方法- 理解并运用百分数和比例的概念四、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活动: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对数的认识和运用进行简单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概念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和教师讲解,详细解释数的比较和排序方法,分数和小数的相互转化方法,以及百分数和比例的概念。

3. 互动练:设计一些小组或个体练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计算来巩固所学内容,并加深对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4.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分组进行一些实际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5. 知识总结:通过教师总结和学生的回答,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五、教学评估1. 课堂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课堂练,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和拓展。

3. 测试评估:通过小测验或期中期末考试等形式,综合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能力提高情况。

六、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辅材料- 实际问题案例七、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反馈,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适当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有趣和富有挑战性的活动。

数学教学计划(基础模块

数学教学计划(基础模块

数学教学计划(基础模块·上册)第一章集合一、教学基本要求1.知识要求(1) 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掌握常用数集的字母表示.(2) 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3) 掌握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4) 理解空集的意义,掌握空集符号“∅”.(5) 理解集合的运算:交、并、补.(6) 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意义.2.技能与能力要求(1) 通过掌握与运用集合语言,培养数学思维能力.(2) 通过充要条件的学习,培养思维能力.(3) 通过用图像表示集合色关系与运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 集合的表示法.(2) 集合之间的关系.2.教学难点:(1) 集合的表示法.(2) 集合的运算.(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三、本章课时安排1.1 集合的概念约2课时1.2 集合之间的关系约2课时1.3 集合的运算约3课时1.4 充要条件约2课时练习与复习约2课时第二章不等式一、教学基本要求1.知识要求(1) 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 掌握区间的概念.(3) 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4) 了解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2. 技能与能力要求(1) 通过对不等式性质与求解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2) 通过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及区间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 通过对含绝对值不等式|ax+b|<c (c>0)与|ax+b|>c (c >0)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 区间的概念及用区间表示数集的方法.(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2.教学难点(1)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2) 用区间表示数集.(3)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三、本章课时安排2.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约1课时2.2 区间约1课时2.3 一元二次不等式约2课时2.4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约2课时练习与复习约2课时第三章函数一、教学基本要求1.知识要求(1) 理解函数的概念.(2) 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表格法、图像法.(3) 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4) 了解函数的实际应用.2.技能与能力要求(1) 通过对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2) 通过分段函数及函数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 函数的概念(2) 利用“描点法”作简单函数的图像(3) 函数的应用2.教学难点(1) 对函数的概念及记号y=f(x)的理解(2) 利用“描点法”作函数的图像(3) 分段函数及其应用三、本章课时安排3.1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法约4课时3.2 函数的性质约2课时3.3 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约4课时练习与复习约2课时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一、教学基本要求1.知识要求(1) 理解有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实数指数幂及运算法则.(2) 了解几种常见幂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如y=x-1,y=x,y=x½,y=x2,y=x3).(3) 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4) 理解对数的概念(含常用对数、自然对数),了解积、商、幂的对数.(5) 了解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6) 了解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2.能力要求(1) 通过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2) 通过幂的运算及对数的运算中计算器的使用,培养学生的计算工具使用技能.(3) 结合生产、生活实例,讲授指数函数模型,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 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2) 指数函数的性质及应用2.教学难点(1) 分数指数幂的运算(2) 实际问题讨论中指数模型的建立三、本章课时安排4.1 实数指数幂约4课时4.2 指数函数约2课时4.3 对数约2课时4.4 对数函数约2课时练习与复习约2课时第五章三角函数一、教学基本要求1.知识要求(1) 了解角的概念的推广,知道各象限的角、界限角及终边相同的角等概念.(2) 理解弧度制概念,会进行角度与弧度的换算.(3) 理解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定义,掌握利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的值.(4) 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5) 了解2kπ+α,-α,π±α的正弦、余弦及正切公式.(6) 理解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了解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7) 掌握利用计算器求已知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方法,了解“已知三角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的方法.2.技能与能力要求(1) 通过角的概念推广,正弦函数图像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 通过利用计算器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作三角函数图像等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计算工具使用技能.(3) 通过“弧度制”、“同角三角函数关系”、“诱导公式”、“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等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 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角(3) 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及其应用(4) 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教学难点(1) 弧度制(2) 三角函数的周期性的理解(3)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三、本章课时安排5.1 角的概念推广约2课时5.2 弧度制约2课时5.3 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约2课时5.4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约2课时5.5 诱导公式约2课时5.6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约4课时5.7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约2课时练习与复习约2课时。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5.2.1 5.2.2 5.2.3 5.3.1 5.3.2 5.3.3
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138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143 诱导公式................................................................................................. 148 正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54 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58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161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分析归纳形成概念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3 1.1.1 集合的概念.................................................................................................3 1.1.2 集合的表示方法......................................................................................... 7 1.1.3 集合之间的关系(一) ................................................................................ 11 1.1.3 集合之间的关系(二)................................................................................15 1.1.4 集合的运算(一) ........................................................................................ 18 1.1.4 集合的运算(二) ..................................................................................... 23 1.2.1 充要条件...................................................................................................26 1.2.2 子集与推出的关系................................................................................... 30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本教材是《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共分为六个单元,包括数与式、图形与变换、函数、统计与概率、三角函数、导数与微分。

教材内容涵盖了中职数学基础知识,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材还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简明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例题,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

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的研究特点,本教材还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解、示范演示、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旨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提高研究效果。

四、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研究特点,本教材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示范演示、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

其中,课堂讲解是主要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示范演示则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自主探究则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提高研究效果。

另外,本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实际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建议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研究特点,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建议:1.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打好数学基础。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3.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及时发现学生的研究困难和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鼓励学生多做题,巩固知识,提高研究效果。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果。

本教材的教学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研究问题和困难,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

中职一年级《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 学 计 划一、指导思想依据中职数学教学的实际,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加强作为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技能所需的数学知识的讲授,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具体目标如下。

1. 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

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 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 提高数学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 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

5.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我校的生源对象一般都是高中落榜生。

他们在初中阶段就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在经过苦读之后,仍然无望升入高中继续学习,由于不能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学习上的挫折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进取心。

为了求职的需要,有部分学生自愿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迫于外界某种压力,如父母的强烈要求等,而不得不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还有一些学生初中都没有念完,是家长为避免其子女在社会上出乱子,把孩子送到学校,学习知识则放在次要的位置。

这些“学困生”容易沉迷于开设在学校周围的娱乐场所,彻夜不归的上网等逃避学习的现象时有发生,以致丧失了求职的目标和毅力;于是作业不写不作、上课迟到、说话、看小说、玩手机、睡觉等现象几乎是比比皆是。

另外,由于学生入学时,初中阶段的文化基础差,年龄小,对专业知识生疏,因此,接受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偏低,再加上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门数不断增多,教学方法与中学有所不同,教学进度也比初中快,所以,不少学生难以适应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自暴自弃。

职业高中高一上高教版《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

职业高中高一上高教版《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

职业高中高一上高教版《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职业高中高一上学期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的性质和传递性质- 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和实数的定义和性质- 数轴及其运算- 数的比较、加减乘除和乘方运算2. 代数基础- 代数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同类项与合并同类项- 代数式的加减法3.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 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4. 线性不等式与线性不等系统- 线性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线性不等系统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线性不等式与线性不等系统的应用5.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调查、统计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数据的图表表示和分析三、教学方法根据职业高中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本教学计划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与演示:通过讲解基础知识和演示解题过程,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引导与讨论: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练与应用:通过大量的练和实际应用题,巩固和拓展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4. 课堂互动与合作: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合作研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研究效果。

四、教学评价为了评估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本教学计划将采取以下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程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平时作业:布置各类练题,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熟练程度。

3. 小组合作项目:通过小组合作项目,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4. 考试评估:定期进行考试,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为支持本教学计划的实施,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 教材:职业高中高一上高教版《数学(基础模块)上册》2. 教具:数学绘图工具、计算器等3. 多媒体资源: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教学演示、图像和视频等六、教学安排根据学校的教学进度和实际情况,将安排每周3节数学课,每节课45分钟,具体教学安排如下:七、教学参考以下是本教学计划的一些参考资料:1. 职业高中高一上高教版《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材2. 职业高中高一上高教版《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师用书3. 相关数学教学参考书和教辅资料以上为《职业高中高一上高教版《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的内容。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

【课题】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集合与元素的概念;(2)引导学生自然地认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3)针对集合不同情况,认识到可以用列举和描述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然后再对表示法进行对比分析,完成知识的升华;(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5)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自然地层层推进教学.【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99,正偶数集可以表示为}2,4,6,.在花括号内画一条竖线,竖线的左侧写出集合的代表元素,竖线的右侧写出元素所具有的特征性质.如小于强调的实数所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如果从上下文能明显看出集合的元素为实数,那么可以0的解集;)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由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关键是找出元素的特征性质.0得12x-,1 2⎫-⎬⎭;)奇数集合}∈Z;)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为(){,x y x>运用知识强化练习30,0>的解集.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你会解决哪些新问题了?)在学习方法上有哪些体会?【课题】1.2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教学设计】(1)从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入手,通过实际问题导入知识;(2)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真子集,突破难点;(3)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集合的相等关系;(4)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6x<.是用来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首先要分清楚对象,然后再根据关系,正确选用符号.的元素,因此}6x<的元素,}6x<.∈”或“∉(2){∅;2,3(4){}}2的子集,并且集合叫做集合B(或B A),读作“.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对于集合A、B、C,如果A{2}{1}{1,2,3,4,5,6}=9}={3,-3}x x=={x x= |2};⑸a{0}∅;2{|x x |10}x x+=}2【课题】 1.3集合的运算(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提高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与练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B,读作“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交B ”.即{}AB x x A x B =∈∈且.集合A 与集合B 的交集可用下图表示为:求两个集合交集的运算叫做交运算. 仔细 分析 讲解 关键 词语 强调 图像 含义 理解 记忆 观察 总结 三个 问题 的共 同点 得到 交集 的定义10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1 已知集合A ,B ,求A ∩B . (1) A ={1,2},B ={2,3}; (2) A ={a ,b },B ={c ,d , e , f }; (3) A ={1,3,5},B = ∅; (4) A ={2,4},B ={1,2,3,4}.分析 集合都是由列举法表示的,因为 A ∩B 是由集合A 和集合B 中相同的元素组成的集合,所以可以通过列举出集合的所有相同元素得到集合的交集.解 (1) 相同元素是2,A ∩B ={1,2}∩{2,3 }={2};(2) 没有相同元素A ∩B ={a , b }∩{c , d , e , f }=∅;(3) 因为A 是含有三个元素的集合, ∅是不含任何元素的空集,所以它们的交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空集,即A ∩B =∅;(4) 因为A 中的每一个元素的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所以A ∩B =A .例2设(){},|0A x y x y =+=,(){},|4B x y x y =-=,求A B . 分析 集合A 表示方程0x y +=的解集;集合B 表示方程4x y -=的解集.两个解集的交集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组0,4x y x y +=⎧⎨-=⎩的解集. 解 解方程组0,4.x y x y +=⎧⎨-=⎩得2,2x y =⎧⎨=-⎩.所以(){}2,2AB =-.说明 强调 引领讲解说明观察 思考 主动 求解 观察通过 例题 进一 步领 会交 集 注意 观察 学生 是否 理解 知识 点 复习 方程 组的 解法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例3 设{}|12A x x=-<,{}|03B x x=<,求AB .分析 这两个集合都是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并且无法列举出集合的元素.我们知道,这两个集合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如下图所示.观察图形可以得到这两个集合的交集.解 {}{}|12|03AB x x x x =-<<{}|02x x =<.由交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 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 ,B ,都有 (1)A B B A =;(2)A A A = ,∅=∅ A ; (3)B B A A B A ⊆⊆ ,;(4)如果A B A B A =⊆ 那么,. 引领强调 含义说明 启发 引导思考 求解 领会 思考 求解 了解突出 数轴 的作 用 强调 数形 结合 可以 交给 学生 自我 发现 归纳25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练习1.3.11.设{}1,0,1,2A =-,{}0,2,4,6B =,求AB .2.设(){},|21A x y x y =-=,(){},|23B x y x y =+=,求A B .3.设{}|22A x x =-<≤,{}|04B x x=,求A B . 提问巡视指导动手 求解 交流 及时 了解 学生 知识 掌握 情况 35 *创设情景 兴趣导入问题1 某班有团员34名,非团员11名,那么该班有多少名同学?用我们学过的集合来表示:A ={该班团员};B ={该班非团员};C ={该班同学}.那么这三个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问题2 某班第一学期的三好学生有李佳、王燕、张洁、王勇;第二学期的三好学生有王燕、李炎、王勇、孙颖,那么该班第一学年的三好学生都有哪些同学?用我们学过的集合来表示:A ={李佳,王燕,张洁,王勇};B ={王燕,李炎,王勇,孙颖};C ={李佳,王燕,张洁,王勇,李炎,孙颖}.那么这三个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介绍 质疑了解 观看 课件 思考从实 际事 例使 学生 自然 的走 向知 识点 引导B.}2,}4B x,求A B.整体建构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集合的并集和交集有什么区别?(含义和符号).在进行集合的并运算和交运算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集合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时进行运算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教 学 过 程教师 行为 学生 行为 教学 意图 时间{}{}2,1,0,15,3,2-= B A {}5,3,2,1,0,1-=.例6 设{0{1A x x B x x =<=<≤2},≤3},求B A ,B A . 解 将集合A 、B 在数轴上表示:{1AB x x =<≤2},{0AB x x =<≤3}.分析 讲解 说明 思考 求解比例 题讲 解巩 固所 归纳 的强 化点 75 *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自我反思 目标检测本次课采用了怎样的学习方法?你是如何进行学习的?你的学习效果如何?1.{}{}1,0,1,2,0,2,4,6A B =-=,求B A ,B A .2.{}{}22,04A x xB x x=-<=,求B A ,B A .引导 提问 巡视 指导 回忆 反思 动手 求解 培养 学生 总结 反思 学习 过程 的能 力 85 *继续探索 活动探究(1)读书部分: 教材章节1.3; (2)书面作业: 学习与训练1.3;(3)实践调查: 举出交集和并集的生活实例. 说明记录90【课题】 1.3集合的运算(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 (2)会求集合的补集. 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全集与补集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练结合,数形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B,A B.}2,}4B x=,求A B,A B.下面我们将学习另外一种集合的运算.介绍兴趣导入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某学习小组学生的集合为U={王明,曹勇,王亮,李冰,张军,赵云,冯佳,薛香芹,钱忠良,何晓慧},其中在学校应用文写作比赛与技能大赛中获得过金奖的学生集合为P ={王明,曹勇,王亮,李冰,张军},那么没有获得金奖的学生有哪些? 解决没有获得金奖的学生的集合为Q ={赵云,冯佳,薛香芹,钱忠良,何晓慧}. 结论可以看到,P 、Q 都是U 的子集,并且集合Q 是由属于集合U 但不属于集合P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质疑 引导 分析 总结 归纳思考 自我 分析 领会引导 式启 发学 生理 解集 合之 间元 素的 关系15*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概念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将这个集合叫做全集,一般用U 来表示,所研究的各个集合都是这个集合的子集.在研究数集时,常把实数集R 作为全集.如果集合A 是全集U 的子集,那么,由U 中不属于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 表示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记作UA ,读作“A 在U 中的补集”.即{}|UA x x U x A =∈∉且.如果从上下文看全集U 是明确的,特别是当全集U 为实数集R 时,可以省略补集符号中的U ,将UA 简记为A ,读作“A 的补集”.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的图形表示,如下图所示:仔细 分析 讲解 强调引导说明思考 理解 记忆 观察 领会特别 注意 讲解 关键 词的 含义 强调 表示 方法 的书 写规 范性 充分 利用 图形 的直 观性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求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的运算叫做补运算. 20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1设{}0,1,2,3,4,5,6,7,8,9U =,{}1,3,4,5A =,{}3,5,7,8B =.求A U 及B U .分析 集合A 的补集是由属于全集U 而且不属于集合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解{}0,2,6,7,8,9A =U ;{}0,1,2,4,6,9B =U .例2 设U =R ,{}|12A x x=-<,求A .分析 作出集合A 在数轴上的表示,观察图形可以得到A .解 {}|12A x xx =->或.说明 通过观察图形求补集时,要特别注意端点的取舍.本题中,因为端点−1不属于集合A ,所以−1属于其补集A ;因为端点2属于集合A ,所以2不属于其补集A .由补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 对于非空集合A : A ∩(UA )=∅,A ∪(UA )=U ,U U=∅,U ∅=U ,U(UA )=A .说明 讲解引领 引导 分析讲解 说明理解观察 思考 主动 求解 观察 思考 理解 自我 总结通过 例题 进一 步领 会补 集的 含义 及其 运算 特点 突出 数轴 的作 用 交给 学生 自我 发现 归纳 35*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 练习1.3.31.设{}U =小于10的正整数,{}147A =,,,求UA .2.设U R =,{}|24A x x=-,求A .提问 巡视指导互动 求解 交流反馈 学习 效果45*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 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什么是集合交运算?如何用符号表示?如何用图形表示?质疑小组 讨论以学 生小 组讨A U,B U ,()()ABU U ,)()UU A B,()U AB ,()A B U.分析 这些集合都是用列举法表示的,可以通过列举集合的元素分别得到所求的集合. 解{}0,2,6,7,8,9A =U ; {}0,1,2,4,6,9B =U ()(){}0,2,6,9UU A B =; ()(){}0,1,2,4,6,7,8,9UU A B=因为{}3,5AB =,所以 (){0,1,2,4,6,7,8,9UAB =因为{1,3,4,5,7,8AB =(){0,2,6,9UA B = 设全集U =R ,集合U A , U B , AB ,A B .分析 在理解集合运算的含义基础上,充分运用数轴的表示来引领分析UA ={x | ,所以U B ={x | {B x =-A B =R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1,2,3,4,5,6,7,8U =B ,B ,UA ,U B ,()()U U A B ,()()U U A B .设{}|0180U αα=<<,{}|090A αα=<<,{}|90180αα=<<,求UA ,U B,()()U U A B ,)()U U A B .提问巡视 指导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引导【课题】 1.4 充要条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教学设计】(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在条件与结论的关系的判断上,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交流;(2)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从内涵上引导学生体会复合命题中条件和结论的关系. 【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课题】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教学设计】(1)以实例引入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的求知欲;(2)抓住解不等式的知识载体,复习与新知识学习相结合;(3)加强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课题】2.2区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能力目标:通过数形结合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区间的概念.【教学难点】区间端点的取舍.【教学设计】⑴实例引入知识,提升学生的求知欲;⑵数形结合,提升认识;⑶通过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⑷通过列表总结知识,提升认知水平.【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概念一般地,由数轴上两点间的一切实数所组成的集合叫做区间.其中,这两个点叫做区间端点.不含端点的区间叫做开区间.如集合{}|24x x <<表示的区间是开区间,用记号(2,4)表示.其中2叫做区间的左端点,4叫做区间的右端点.含有两个端点的区间叫做闭区间.如集合{}|24x x表示的区间是闭区间,用记号[2,4]表示.只含左端点的区间叫做右半开区间,如集合{|24}x x <表示的区间是右半开区间,用记号[2,4)表示;只含右端点的区间叫做左半开区间,如集合{|24}x x <表示的区间是左半开区间,用记号(2,4]表示.引入问题中,新时速旅客列车的运行速度值(单位:公里/小时)区间为(200,350). 说明引导 讲解强调 细节理解 记忆 领会认知 各种 有限 区间 强调 各区 间的 规范 书写10*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1 已知集合()1,4A =-,集合[0,5]B =,求:AB ,A B .解 两个集合的数轴表示如下图所示,(1,5]A B =-, [0,4)A B =.质疑 分析 讲解 思考 理解 复习 相关 集合 运算 知识 15*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练习2.2.11.已知集合(2,6)A =,集合()1,7B =-,求A B ,A B .2.已知集合[3,4]A =-,集合[1,6]B =,求A B ,A B .3. 已知集合(1,2]A =-,集合[0,3)B =,求A B ,A B . 巡视辅导思考 解题 交流 反馈 学习 效果20*动脑思考 明确新知 问题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集合{|2}x x >可以用数轴上位于2右边的一段不包括端点的射线表示,如何用区间表示? 解决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的左端点为2,不存在右端点,为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其中符号“+∞”(读作“正无穷大”),表示右端点可以任意大,但是写不出具体的数.类似地,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为开区间,用符号(,2)-∞表示(“-∞”读作“负无穷大”). 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为右半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集合{|2}x x表示的区间为左半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实数集R 可以表示为开区间,用记号(,)-∞+∞表示. 注意“-∞”与“+∞”都是符号,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 质疑 讲解 说明 强调 细节 思考 领会 记忆 理解 明确 学习 各种 区间25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 2 已知集合(,2)A =-∞,集合(,4]B =-∞,求AB ,A B .解 观察如下图所示的集合A 、B 的数轴表示,得 (1)(,4]AB B =-∞=;(2)(,2)A B A =-∞=.例3 设全集为R ,集合(0,3]A =,集合(2,)B =+∞, (1)求A ,B ;(2)求AB .解 观察如下图所示的集合A 、B 的数轴表示,得 (1) (,0](3,)A =-∞+∞,(,2]B =-∞; (2) (0,2]AB =.质疑 说明 讲解 启发 强调观察 思考 领会 主动 求解通过 例题 巩固 区间 的概 念 注意 规范 书写 30*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B,A B.(0,3),求A,B,B A.巡视指导*归纳小结强化思想(1)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2)通过本次课学习,你会解决哪些新问题了?(3)在学习方法上有哪些体会?引导提问【课题】2.3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了解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能力目标:⑴通过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⑵通过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难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设计】⑴从复习一次函数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入手;⑵类比观察一元二次函数图像,得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⑶加强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⑷讨论、交流、总结,培养团队精神,提升认知水平.【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意图时间*揭示课题2.3 一元二次不等式*回顾思考复习导入问题一次函数的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存在着哪些联系?解决观察函数26y x=-的图像:方程260x-=的解3x=恰好是函数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在x轴上方的函数图像所对应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介绍提出问题了解思考观察复习相关知识内容()0或()0(a≠感受新知二次函数的图像、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存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吗?其交点将x 轴分成几段?3.观察抛物线找出纵坐标y =0、y >0、y <0的点.4.观察图像上纵坐标y =0、y >0、y <0的那些点所对应的横坐标x 的取值范围? 解决解方程260x x --=得122,3x x =-=.观察图像可以看到,方程260x x --=的解,恰好分别为函数图像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在x 轴上方的函数图像,所对应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即{|23}x x x <->或内的值,使得260y x x =-->;在x 轴下方的函数图像所对应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即{|23}x x -<<内的值,使得260y x x =--<. 引领 分析讲解 理解 领会受一 元二 次不 等式 的图 像解 法30*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解法利用一元二次函数2y ax bx c=++()0a >的图像可以解不等式20ax bx c ++>或20ax bx c ++<.(1)当240b ac ∆=->时,方程20ax bx c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解1x 和2x 12()x x <,一元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图像与x 轴有两个交点1(,0)x ,2(,0)x (如图(1)所示).此时,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12,x x ,不等式20a x bx c ++>的解集是12(,)(,)x x -∞+∞;(1) (2) (3)(2)当240b ac ∆=-=时,方程20ax bx c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解0x ,一元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图像与x 轴只归纳 总结讲解分析强调思考 观察 理解引导 学生 经历 由特 殊到 一般 的提 炼过 程 强化 图像 作用 熟练 数形 结合0(,)x +∞)当2b ∆=-一元二次函数y )所示).此时,不等式0bx c +>2(,)x +∞0(,)x +∞0([)2,x +∞R 0< 12,)x∅]12,x }0x224b ac x =-. 典型例题解下列各一元二次不等式:26x x --0.首先判定二次项系数是否为正数,再研究对应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最后对照表格写出不等式的解集.26x --=0的解(3,)+∞.)29x <可化为0.由于判别式43x -+=0的解集为0的解集为是什么实数时,有意义. 题意需要解20-.解0=得1x =.由于二次项系数为30>以不等式的解集为[)1,⎛-∞+∞.[)1,+∞时,32有意义. 解下列各一元二次不等式:0.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课题】2.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含绝对值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法; (2)了解ax b c +<或ax b c +>的解法. 能力目标:(1) 通过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数学思维能力; (2)通过数形结合的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1)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法 .(2)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ax b c +<或ax b c +>.【教学难点】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ax b c +<或ax b c +>. 【教学设计】(1) 从数形结合的认识绝对值入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观察图形得到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集; (3) 运用变量替换,化繁为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 加强解题实践,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揭示课题2.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回顾思考 复习导入 问题任意实数的绝对值是如何定义的?其几何意义是什么? 解决对任意实数x ,有,0,0,0,,0.x x x x x x >⎧⎪==⎨⎪-<⎩其几何意义是:数轴上表示实数x 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拓展不等式2x <和2x >的解集在数轴上如何表示? 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可知,方程2x =的解是2x =或2x =-,不等式2x <的解集是(2,2)-(如图(1)所示);不等式2x >的解集是(,2)(2,)-∞-+∞(如图(2)所示).介绍 提问 归纳总结 引导 分析了解 思考 回答 观察 领会复习 相关 知识 点为 进一 步学 习做 准备 充分 借助 图像 进行 分析10 *动脑思考 明确新知一般地,不等式x a <(0a >)的解集是(),a a -;不等式x a >(0a >)的解集是()(),,a a -∞-+∞.试一试:写出不等式x a 与x a (0a >)的解集.总结 强化理解 记忆强调 特点15*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1 解下列各不等式:(2) (1)6.a >的形式后求解.,得13x >,所以原不等式的1,3⎛⎫+∞ ⎪⎝⎭)由不等式26x ,得3x,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强化练习 8;(2) 2.6x <;(3)1x ->实际操作 探索新知如何通过x a <等式2x +3.3213x --, 224x -, 12x-,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1,2-. 7>.257x +>,整理,得6- 或 1x >,)()61,+∞.1142; 12.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课题】 3.1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函数的定义; (2) 理解函数值的概念及表示; (3) 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4) 掌握利用“描点法”作函数图像的方法. 能力目标:(1) 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 通过函数值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工具使用技能;(3) 会利用“描点法”作简单函数的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 函数的概念;(2) 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教学难点】(1) 对函数的概念及记号)(x f y 的理解; (2) 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教学设计】(1)从复习初中学习过的函数知识入手,做好衔接; (2)抓住两个要素,突出特点,提升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水平; (3)抓住函数值的理解与计算,为绘图奠定基础; (4)学习“描点法”作图的步骤,通过实践培养技能; (5)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中的任意一个值,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两个变量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叫做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1,-+∞0,得12 x.因此函数的定义域为1,2⎛⎤-∞⎥⎝⎦.代数式中含有分式,使得代数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不等于零;代数式中含有二次根式,使得代数式有意义的条件是被开方式大于或等于零.。

2020年中职数学第一学期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2020年中职数学第一学期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XXXXXX中职学校
课程教学计划
_____-_____学年度
学科: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
年月
课程教学计划表
(本表格可依据内容多少跨页打印)
教材名称
数学上册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主编
房艮孙
定价
4.我所带的四个班级中,两个班为数控专业,另外两个是汽修专业,每班均为16-20人,除11班有1名女生外,其它班级均为男生。所有同学均身体健康,初步观察心理状况均良好。
二、学期教学目标和任务:
在初中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作为未来职场技术型人才所必须的数学核心素养。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数学概念的含义,体会其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了解数学知识在专业学习和思维发展中的作用,通过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3.00
学期总课时
60
周课时
3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2020级一年级新生整体数学基础较薄弱,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学习自觉性不高,没有明晰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自控能力普遍较差,学习自信心不足。
2.学生都比较贪玩,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爱表现,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3.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普通家庭,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希望学技术早就业,又对就业缺乏信心。
教研组意见:
教研组长签名
月日
教务处意见:
教务主任签名:
月日
教师学期授课计划表
教师姓名:______课程:_____班级:___________ _____年___月___日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 了解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整数、分数、实数等,掌握它们的运算规则和性质。

2. 掌握解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等基本的代数运算方法和解题技巧。

3. 掌握求平方根、解二次方程、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基本的代数运算方法和解题技巧。

4. 掌握如何应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平均数、百分数、比例等应用问题。

5.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数和代数式1. 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整数和有理数3. 分数和实数4. 代数式的含义和性质第二章: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组1. 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2. 一次方程的应用3. 一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解法4. 一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第三章:分式与二次根式1. 分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2. 分式方程及其解法3. 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4. 解二次方程的方法和技巧第四章:百分数与比例1. 百分数的含义和应用2. 比例的概念和性质3. 比例的基本运算法则4. 比例的应用问题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述基本概念、性质、运算规则以及解题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2. 示例法:通过示例问题的解答,演示解题过程和解题技巧,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3. 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和问题,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题能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共同解决复杂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评估方法:1. 日常作业:布置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期中考试:组织考试,测试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组织考试,测试学生对整个模块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4.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和配备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数学教材。

2. 课件:使用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完整版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完整版

空间向量概念及其运算规则掌握
空间向量的概念及 基本运算
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向 量的线性运算(加法、减法、 数乘)及向量的模、方向角等 基本概念和性质。
空间向量的坐标表 示及其运算
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掌握空 间向量的坐标表示方法,理解 并掌握向量的坐标运算(加法 、减法、数乘)。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 和向量积
任意两项之差为常数;中位数等于平 均数;若$m+n=p+q$,则 $a_m+a_n=a_p+a_q$。
等比数列性质
任意两项之比为常数;各项的对数构 成等差数列;若$m+n=p+q$,则 $a_ma_n=a_pa_q$。
数学归纳法原理及应用举例
数学归纳法原理
证明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时,可先验证$n=1$时命题成 立,再假设$n=k$时命题成立,进而证明$n=k+1$时命题 也成立,从而得出对任意自然数$n$,命题都成立。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点P都 可以用一对有序实数(x, y)来表示,其 中x是点P到y轴的距离,称为点P的横 坐标;y是点P到x轴的距离,称为点P 的纵坐标。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具有 唯一性,即一个点对应一个坐标;反 之,一个坐标也对应一个点。
直线方程求解与斜率计算
直线方程求解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条直线可以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Ax + By + C = 0来表示。已知直线上两点坐标,可以通过 两点式求解直线方程;已知直线斜率和一点坐标,可以通过点斜式求解直线方程。
图像的变换
通过平移、伸缩、对称等变换得到不同形式的三 角函数图像。
图像的识别
根据图像特点识别不同类型的三角函数。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教学计划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教学计划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教学计划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学计划,说实话,这个听上去就有点儿让人抓狂的感觉。

大家都知道,数学这东西,有时候就像是头顶上的乌云,一出现就让人心情郁闷。

但别急,咱们这次聊的,正是怎么让这门课变得更有意思,轻松点,大家能学得进去,能用得上的办法。

数学它不是真的那么难,关键是看怎么学。

就像你去菜市场买菜,虽然菜都有一堆名字,但你真正去挑,挑来挑去,最后你也能挑对,选好。

数学也一样,掌握了其中的一些窍门,你就会觉得原来这么简单。

首先得从根本的基础知识开始,嗯,不管你学得怎么样,总是得一步一步走。

我们要先教会学生什么是数字,什么是运算,什么是加减乘除。

听起来很简单,简直就像是小学的内容,没错,这就是你学习更复杂内容的基础。

不过说实话,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可是扎根在你整个数学世界里的。

这就像你吃饭前得先洗手,要不然就算吃得再好,也会被细菌搞得一团糟。

所以,数学的基础模块就像是让你洗干净手,吃得健康。

通过这些内容,学生能把数字和简单的运算规则弄清楚,慢慢地,你就能看到数学这道题的“脉络”了。

然后,要说的就是如何让学生爱上数学,不是说让他们去考试得高分,而是让他们真心觉得数学挺有趣。

别看很多学生都嫌数学难,其实大多数问题出在他们没有找到兴趣点。

很多时候,学生不喜欢数学,是因为老师在讲解时,往往把一堆公式和定理当作大山压下来,根本没有和学生分享其中的乐趣。

就像你要让人喜欢上吃某个菜,不能一开始就让他尝最复杂的味道,而是从最基础的调味开始。

数学也一样,可以通过实际应用,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明白数学其实就在身边,离我们很近。

至于教学方式嘛,最好的方法是动手实践,让学生通过做题来体验数学的乐趣。

就像是你去打篮球,光看不练是不行的,得亲自上场,扣个篮,传个球,这样才会有感觉,才会有收获。

所以数学的基础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要让学生动起来。

通过大量的练习,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还能在做题中掌握更多的数学技巧。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中职教师数学教学计划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中职教师数学教学计划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中职教师数学教学计划中职教师数学教学计划1近年来,中职学校数学教学难,学生基础差,一些教学观念的落后陈旧,内容的不灵活,为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应使用一些切实可行的计划。

学生情况分析:职业学校学生对自己学习数学的信心不足,积极主动性不够,而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薄弱,基本概念模糊不清,基本方法掌握不够扎实,缺乏对基础的理解和研究,没有注重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及时的复习与巩固,进而遗忘很快;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差,只会模仿,不会举一反三,有点变化的题目就会变得束手无策。

教学目的: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数学基本概念、数学理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他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

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

2、提高对数学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3、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1、理解整式、分式、数的乘方和开方的概念;中我他们的性质和运算法则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能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二次方程组;能灵活的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以及根与系数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3、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4、了解集合、元素、子集的概念:了解区间的概念,能够利用区间的形式表示简单的数集。

教学分析: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创设能体现数学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培养其逻辑思维的习惯教学措施:1、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此,抓号课堂教学是教学之根本,是提高数学成绩的主要途径。

中职教师数学教学计划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

中职教师数学教学计划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

中职教师数学教学计划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近年来,中职学校数学教学难,学生基础差,一些教学观念的落后陈旧,内容的不灵活,为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应使用一些切实可行的计划。

学生情况分析:职业学校学生对自己学习数学的信心不足,积极主动性不够,而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薄弱,基本概念模糊不清,基本方法掌握不够扎实,缺乏对基础的理解和研究,没有注重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及时的复习与巩固,进而遗忘很快;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差,只会模仿,不会举一反三,有点变化的题目就会变得束手无策。

教学目的: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数学基本概念、数学理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他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

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

2、提高对数学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3、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1、理解整式、分式、数的乘方和开方的概念;中我他们的性质和运算法则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能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二次方程组;能灵活的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以及根与系数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3、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4、了解集合、元素、子集的概念:了解区间的概念,能够利用区间的形式表示简单的数集。

教学分析: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创设能体现数学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培养其逻辑思维的习惯教学措施:1、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此,抓号课堂教学是教学之根本,是提高数学成绩的主要途径。

2、加强课外辅导,提高竞争能力。

数学上册教学计划_3

数学上册教学计划_3

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数学上册教学计划1一、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

第一部分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实际学习内容,加减法的处理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

但教材并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加减法学习混合,算法多样。

空间与图形包括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形状、大小。

分类与统计都重视对过程的经历。

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20以内数的意义,会认、会读写0—20的数。

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经历比大小、高矮、、轻重、长短的过程。

体验“比”的方法。

2、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感受日常生活与其的密切联系。

3、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整时、半时、记时方法,体验时间的长短。

4、认识物体的位置、顺序、大小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学会简单分类、统计,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三、教学重难点:1、认识2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四、教学措施: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

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针对初中数学上册,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法则。

2.理解线段、角、圆等几何形体的基本概念。

3.掌握初中数学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4.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数学基本概念学习内容:1.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2.分数的概念、分数的加减和乘除;3.勾股定理的应用;4.初中数学公式的学习和应用。

教学重点:1.整数的深入理解和应用;2.分数的加减、乘除的综合应用。

教学难点:1.分数和小数的互换;2.初中数学公式的学习和应用。

第二单元:几何初步学习内容:1.几何图形的认识:点、线、面、角;2.角的概念和计算;3.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和区别;4.圆的概念、性质和计算。

教学重点:1.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2.角的概念和计算。

教学难点:1.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和区别的理解;2.圆的概念和性质的运用。

第三单元:代数初步学习内容:1.代数式的概念、基本运算法则和应用;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实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1.代数式的应用;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1.代数式的展开和化简;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方法的掌握。

第四单元:数据的图表表示法学习内容:1.数据的搜集和整理;2.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的绘制和应用。

教学重点:1.数据搜集和整理;2.统计图表的绘制和应用。

教学难点:1.统计图表的解读和分析;2.统计图表的设计和绘制。

1.课堂讲授:结合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技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精髓知识点。

2.课外拓展:老师布置并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课外练习、作业等任务,加强学生思考能力和综合素质。

3.团体合作:老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锻炼学生人际交往和探究能力。

教学评价1.日常表现:考虑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思维活跃度,老师和班主任共同打分评价。

2.期末考试:学期末进行统一的期末考试,并根据考试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上册数学计划书

上册数学计划书

上册数学计划书引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还是其他学科的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本计划书旨在制定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的目标是: 1. 提供清晰的学习目标,确保学生对数学知识有全面的了解。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上册数学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模块:第一章:整数与分数1.整数的概念及运算2.分数的概念及运算3.整数和分数之间的转换第二章:代数表达式与简单方程1.代数表达式的概念与运算2.简单方程的解法3.代数表达式的应用第三章:图形的认识与性质1.基本图形的认识2.图形的分类及性质3.图形的应用第四章:图形的变换和相似1.图形的平移、旋转、翻转2.相似图形的性质与判定3.相似图形的应用第五章:统计与概率1.数据的整理与分析2.概率的基本概念与计算3.统计与概率的应用教学方法1.讲授与演示相结合:教师通过讲授基本概念、定理和解题方法,结合具体示例演示,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启发式问题引导: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团队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通过交流和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能够合作解决问题。

4.实践与实验:通过实践和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探索数学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1.考试评价:通过定期的小测验和期末考试,检测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并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提升。

2.综合评价:除考试评价外,还要通过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小组合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的综合发展情况。

教学资源1.教材:按照课程大纲选择合适的教材,确保教学内容与教材相对应。

2.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

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数学素质中等偏下,部分学生数学素质较差。

学生对自己学习数学的信心不足,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而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薄弱,基本概念模糊不清,基本方法掌握得不够扎实,缺乏对基础的理解和研究,不能对所学知识和方法及时的复习与巩固,知识积累量不多,而遗忘的速度太快;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只会模仿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不能举一反三,题目稍微有点变化就束手无策。

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
效果差。

学生常常固守初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

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

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落实教参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

2、把握好初中与高中两个阶段的衔接,把握好教学要求,不随意提高或降低。

3、突出各章重点、难点内容,将有关数学思想、德育思想融于教学的过程中;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结合学生实际,通过加强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数学文化。

4、把握好各章的有关内容的要求。

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发展空间观念;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数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利用好选学内容。

5、适当加强练习,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不一味追求练习的数量。

6、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通过网络丰富学习资源。

8、搞好学生的方法指导,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读法指导、听法指导、思法指导、写法指导、记法指导。

9、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此,抓好课堂教学是教学之根本,是提高数学成绩的主要途径。

10、加强课外辅导,提高竞争能力。

课外辅导是课堂的有力补充,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有力手段。

11、搞好单元考试、阶段性考试及其分析。

四、课时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