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并把握课文大体内容。

2、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3、了解“三味书屋”写的基本内容,学习其中叙事写人的方法。

4,理解探讨本文主题。

(难点)【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

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走近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3.相关资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

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积累运用】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菜畦.()宿.儒()倜傥..()()收敛.()脑髓.()桑葚.()斑蟊.()攒.在一起()秕.谷()盔.甲()倘.若()觅.食()脸颊.()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云xiāo()yōng zhǒng()nà()凉书shú()yuān bó()人声dǐng沸()锡bó()油líng()人迹hǎn至()蝉tuì( ) 和ǎi( )3.解释下列词语。

鉴赏:宿儒:人迹罕至:人声鼎沸:4.选词填空①、他很高兴,但竞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

课题: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2、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准确、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遣词造句的精妙。

【自主学习】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复述故事:复数内容中包括,谁在哪儿,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50字以内)【合作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赏析文章。

学习“百草园”1、探寻“百草园”的乐趣思考:围绕“乐园”二字,作者从哪三方面去写?请简要概括。

(可以从美丽,神秘,有趣的三个方面去找。

)2、读第1段。

思考: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的意思。

“似乎”与“确凿”是否有矛盾?为什么?3、品读第2段。

指出“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4、速读4——6段。

思考: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5、速读7——8段。

找出雪地捕鸟的描写。

划出动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拓展延伸】这是一个______的百草园(文中有一句话点明了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课题: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2、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准确、生动地描写的方法以及遣词造句的精妙。

【自主学习】1.默读课文,想一想,鲁迅是如何揣测自己被送去三味书屋这件事的呢?完成情况:优秀良好待提高【合作探究】再默读课文,赏析文章。

品读“三味书屋”1.你认为鲁迅在三味书屋的“乐”与“苦”分别在何处?2.寿静吾是怎样的老师?从文中那些方面可以看到呢?【拓展延伸】这是一个______三味书屋课题:《再塑生命的人》【学习目标】1.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

2.认识“再塑生命”的含义,感受一次灵魂的洗礼。

【自主学习】1.快速认真地默读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为文章划分层次并尝试总结。

【合作探究】关注标题,整体感知1.为什么生命要“再塑〞呢?2.谁来“再塑〞生命?3..如何做到的?揣摩体会,理解形象1.揣摩体会你圈画出的关键语句,想一想,莎丽文老师来之前“我”的心理状态怎样?来之后“我的心理是怎样的?你能说一说海伦.凯勒的心路历程吗?评价莎丽文老师【拓展延伸】由文及己感悟成长同学们在你的成长路上,那些伴你成长,给于你关爱和帮助的人吗?请把他写下来,与同学分享完成情况:优秀良好待提高。

七年级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及检测试卷

七年级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及检测试卷

xxx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xxx校区七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第 3周第 1 课时【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型】讲读【导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生字词,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2、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经历。

3、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体会课文表现出的童真与童趣.2、教学难点: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知识准备】一、预习内容1、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整理有关鲁迅先生的信息。

2、标出课文小节序号,认真阅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或注解完成对本课字词的整理。

(尤其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二、疑难问题:【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______(体裁),选自______________。

作者鲁迅,原名______,是我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他写的小说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菜畦.()宿.儒()倜.傥.()()敛.()脑髓.()桑葚.()斑蟊.()攒.在一起()秕.谷()拗.()盔.甲()锡箔..()()人声鼎.沸()觅.食()竹筛.()3、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4.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5、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段落,并说出理由。

温馨提示:用我认为_______________最精彩,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1、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分组讨论2、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说说运用这些动词的好处?为什么要写捕鸟?3、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没有直接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导学案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导学案2
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六、板书
确凿菜畦桑椹轻捷油蛉斑蝥缠络攒长妈妈高枕而卧豁敛脑髓倘有陌生鉴赏人迹罕至薄薄的觅食竹筛秕谷系白颊传授书塾蟋蟀渊博宿儒蝉蜕人声鼎沸窦厥土倜傥金叵罗拗盔甲锡箔
二、导入新课
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并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朗读课文第1段,回答问题: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学案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备课时间
9月14日
讲课时间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赵敏
主讲人
重难点
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诸多乐趣,恋恋不舍百草园的感情。重点讲解第二段写景的精彩之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朗读课文第2段,回答问题:
1)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2)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3)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美好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
4)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爱?
5)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把这百草园的可爱之景描绘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杂乱无章呢?
6)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教师
活动
7)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
3、朗读课文第至8段,回答问题:
1)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含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一.预习课文,整体理解1.填空①鲁迅原名,浙江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

②本文选自《》,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

2.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大致分为两部分:百草园、三味书屋。

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百草园:过渡段:三味书屋:3. “百草园”一段,又可分为以下4个层次:①②③④4.在课本上划出生字词并注音释义。

5.提出你的问题。

二,阅读百草园部分朗读: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1.这一段有一个词,不但是全段的中心,还是前半部分的中心——整个关于“百草园”的文字,全部围绕这个词来写。

这个词是:。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2.你发现问题了吗?——“似乎”和“确凿”是矛盾的(不过这个问题可以留待最后探究)。

3.朗读第二自然段,注音:斑蝥攒成4.第二自然段描写事物又生动又形象。

请按课文填空,体会这一点。

不必说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这里,的黄蜂伏在菜花上,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蟋蟀们在这里,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班蟊,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更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5.“窜”字改成“飞”可以吗?为什么?6.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是_______的修辞方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默读要求
1、不出声、不动唇,尽量做到不指读,不回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
2、.全文共计2473个字,请同学们在默读时计时,在7分钟之内读完。
复述要求
1、复述内容中包括:谁、在哪儿、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字数要求:50字以内
学习任务二:
1.朗读描写“百草园”的段落,说说“百草园”是个怎样的园子。
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品味描写“百草园”的语段,通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拾》的相关信息。
2、读准、写会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
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默读全文,复述全文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朗读第9自然段,说说鲁迅是如何揣测自己被送去三味书屋这件事的呢?
2.快速默读“三味书屋”的内容,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回答:这是一个的三味书屋。原因是:
学习任务二:
比较细节,说一说三味书屋的生活和百草园的生活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拓展提升:
课下阅读有关鲁迅的散文作品《朝花夕拾》。也可以找来这篇文章《再谈“三味书屋”和“三味”》(《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第8期)读一读。
拓展提升:
相互讨论完成课后习题
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描写“三味书屋”的语段,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学习生活的乐趣。
2.比读“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领悟儿童成长的丰富内涵。
自主学习:
1.搜集资料,了解鲁迅及《朝花夕拾》的相关信息。
2.读准、写会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一课时导学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一课时导学案

永和中学六年级语文导学案课型:新授课备课人:付娟班级:姓名:使用时间:2013、3、18 审核人:刘永惠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一些重点字词,了解作者及相关内容。

2.划分文章的结构。

3.学习准确行动的语言,训练细致观察,抓住特征进行描写的能力。

2.在朗读、描述、背诵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能力训练。

3.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习重点】: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

课前导学【资料链接】(一)、走近作家: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二心集》、小说《彷徨》、《呐喊》、散文《朝花夕拾》、诗歌《野草》等。

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散文《风筝》。

鲁迅的家世: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字豫才。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

祖父周介率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

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

周家是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关于鲁迅少年时家中的“变故”鲁迅13岁那年除夕,79岁的曾祖母去世了。

当时已有电报和轮船,所以不到一个月,祖父就从北京赶到了绍兴。

祖父回家后第二年秋天,正值浙江考举人,主考官是鲁迅祖父在科举中一道考上的同年。

周家的一位亲戚,因为儿子要参加考试,就在考试前的一些日子请鲁迅祖父去通关节。

一开始,鲁迅祖父觉得不好办,后来纠缠不过,知道这年外放主考的学台,与自己是同科出身,就写了一封信。

结果事情败露,光绪批下来要将周福清逮捕法办。

于是鲁迅祖父就不得不离家躲到了别处。

但根据当时清政府的法律,捉不到本人,就要把家里其余的男人都捉去,甚至“满门抄斩”的。

于是鲁迅父亲也离家避难,其他男人也都避开了。

1902年去日本留学,后弃医从文,从事文艺工作,想用文字改变国民的精神。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第一课时)一、整体把握:快速默读课文,思考:1、百草园在我心中是什么地位呢?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句子?2、“乐园”乐在何处呢?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依据来。

二、品味感悟(一)有趣的景物1、听第二段的范读,思考:你认为百草园里哪些景物写得最生动?为什么?提示要点:词语方面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角度方面形、声、色俱全;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2、这一段写了这么多的景物,重点是写哪个地方的景物?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1)“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2)“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3)由此可见“不必说……也不必说……”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从菜畦到桑葚,在空间高度上有什么变化呢?3、“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中,哪个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单是……就有……”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我们来看,泥墙根一带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呢?4、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5、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二)有趣的事情1、百草园中还有什么值得“我”“乐”的呢?2、请同学们默读第7、8两段,填写下表时间:条件:方法:收获:经验教训:3、下面这段话中准确描写了捕鸟的一系列动作。

你能否复述一遍呢?_____一块雪,_____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__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些秕谷,棒上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着,_____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便_____了。

4、朗读,注意重音(准确生动的词要读重音)(三)有趣的故事第一部分除了写百草园的有趣景物,捕鸟,还写了什么?写这个故事有什么好处?三、总结提升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而实际上百草园是个什么样子呢?四、拓展延升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童年时美好的记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肯定也勾起了同学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能否说说你心中的那个“百草园“趣事吗?五、作业:写一篇随笔《童年趣事》第二课时一.阅读课文第9段,思考下列问题:①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上起到什么样的作用?②为什么作者在“蟋蟀”、“覆盆子”、和“木莲”前面加上“我的”,在后边加上“们”呢?③三个“也许”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一种心态?④文段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一种感情?二、阅读课文10至24段。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课文同步导学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其作者的文学常识。

2.学习默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3.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地描绘景物的写法,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

【预习学案】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2.创作背景本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作者当时在厦门。

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道:“后五篇(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等)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获得一丝安慰,排解一些苦闷。

3.关于《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散文集,是一本我们必读的文集。

虽然《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读起来兴趣盎然。

这本书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中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

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12部分组成。

原名“旧事重提”。

“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

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二、初读感悟(一)掌握字词1.明确字音。

确凿.(záo) 菜畦.(qí) 蟋蟀.(shuài)缠络.(luò) 竹筛.(shāi) 觅.食(mì)鼎.沸(dǐng) 鉴.赏(jiàn) 脑髓.(suǐ)盔.甲(kuī) 蝉蜕.(tuì) 秕.谷( bǐ)(tìtǎng) 拗(ǎo)锡箔.(bó) 倜傥..2.理解词语人迹罕至: 少有人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导学案1-3课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导学案1-3课时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2.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和主题。

【学习重难点】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和主题。

【自主学习】1.本文作者鲁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革命家。

原名___________,字_______,浙江绍兴人。

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_,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2.自主阅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

【设问导读】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

今天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童年的记忆。

1.速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及中间的过渡段,划上记号。

写出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总体上的感受。

①用自己的话概述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

②文中的过渡段起什么作用?③“我”是否知道被送到书塾去的原因?从哪里可以看出?最后带着情感读这一段,看谁读得好。

【拓展延伸】1.“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对课”就是拟对联。

请根据课文内容拟写出下联。

上联:百草园里赏景捕鸟听故事其乐无穷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巩固练习】1.选择最准确的动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__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__些秕谷,棒上_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A.撑放系拉 B.支撒绑拿C.支撒系牵 D.顶放连牵2.请在下面方框中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理解并积累文中出现的名词和形容词。

2.学习并运用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并从中获得启示。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掌握生字词,包括课后列出的生字词以及文中的其他生词。

2.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尝试回答以下问题:•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你对本文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1.画出文中你不理解的句子或词语,准备在课堂上提问。

二、课堂学习1.走进课文:•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述各有什么特点?•文中出现的“美女蛇”有什么象征意义?1.研读课文:•为什么作者要用“乐”来形容百草园的生活?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证据。

•在三味书屋中,作者对老师的印象如何?为什么?1.品读课文:•本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1.探究与拓展:你认为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述是基于什么样的情感和态度?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1.积累与运用:•将文中的生字词整理出来,用它们写一段话。

•学习并运用文中的细节描写手法,写一篇短文描述你熟悉的一个场景或人物。

1.当堂反馈:•你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现在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并说明理由。

1.课后作业:•继续完成课堂上的积累与运用作业。

•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鲁迅的写作风格和思想背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1课时)》导学案(含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1课时)》导学案(含答案)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主要作品。

2.掌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3.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4.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学习重点: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难点: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资料链接: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

从1907~1936年他所写成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

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

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

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

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

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

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

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

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作为一门以文学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程,语文的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启迪学生思维、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工作。

本文针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程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设计了一份导学案,旨在引导学生从文学素养、人文关怀、实践操作等方面深入探讨本课程内容,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目标要求1. 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化意识。

2.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人文主题和历史背景进行思考。

3. 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感知文学创作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加深对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过程1. 用词语画像、图像说话呈现课文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通过自由联想、图像想象等方法自由表达对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一篇文章《百草园》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经验和感受出发,建构对于文学作品的美感和意义。

2. 文学欣赏选取文章《百草园》中的部分句子,让学生品尝文学作品中的美感和韵律感。

3. 历史背景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或者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掌握清代的文化基本特征和文化环境,从而更好的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整体背景。

4. 人文关怀文章《百草园》中关注的是明清变革后普通民众生活的变迁。

让学生通过对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讨论,探究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从人类的性情和生命的变迁出发,感知文学作品中强大的生命力。

5. 实践操作通过文学创作,让学生感知文学的实践操作和创作要点,引导学生在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创作能力。

三、课后作业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百草园》中所体现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调查当时居住方式、居住环境、生产方式、娱乐方式等方面的变化,从而更好的理解清代之后的生活形态,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学案)(含答案)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学案)(含答案)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学案)(含答案)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学案班级课时课型【认定目标】1.了解作品写作背景以及生平等相关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理解文章内容、结构。

4.品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预习检测】1.文学常识,走近鲁迅(1881-1936),原名,字,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等。

本文选自《》。

2.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并解释成语。

确凿()皂荚()桑葚()轻捷()秕谷()蝉蜕()盔甲()渊博()菜畦()云霄()鉴赏()啄食()臃肿()脑髓()恭敬()竹筛()淋漓()和蔼()攒()敛()倜傥()觅食()窜()拗()3.解释词语:(1)轻捷(2)倜傥(3)鉴赏(4)博学(5)人迹罕至(6)人声鼎沸【共同探究】1.从本文的课题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文章以什么为写作顺序?文章哪几段文字写百草园?哪几段文字写三味书屋?过渡段是哪一段?3.你觉得更喜欢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说说为什么?4.百草园是儿时的乐园,“乐园”之乐体现在哪些方面?5.三味书屋有哪些让难忘的生活片段?【归纳整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鲁迅而言,不仅仅是童年时期两个玩乐的场所,更是两个时间段的跨越,是鲁迅先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空间。

因此,它们成为鲁迅终其一生守护的精神家园。

【拓展练习】1.透过充满温情与童趣的文字,揣摩此时已46岁的鲁迅是怀着怎么样的心境写下这篇文章的。

2.“Ade”、“我的蟋蟀们、我的覆盆子们、木莲们”表达了“我”什么的情感?【参考答案】【预习检测】周树人;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坟》《热风》《且介亭杂文》《朝花夕拾》。

七年级语文上册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1.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làō)攒(cuán)珊瑚..(shānhú)敛(liǎn)脑髓.(suǐ)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书塾.(shú)渊.博(yuān)蟋蟀.(shuài )宿儒.(rú)蝉蜕.(tuì)人声鼎.沸(dǐng)窦.(dòu)厥.士(jué)拗.(ǎo)倜傥..(xī bó)..(tì tǎng )金叵.罗(pǒ)盔.甲(kuī)锡箔2.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倜傥:洒脱,不拘束。

拗:这里是用力弯曲的意思。

确凿:确实。

菜畦:菜地。

轻捷:轻快。

臃肿:这里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

相宜:适宜。

方正:正派。

博学:学问丰富。

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迹,足迹、脚印。

罕,稀少。

敛:收拢。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

沸,水开。

系:打结。

消释:溶解。

长吟:长声鸣叫。

机关:这里是秘密的意思。

无从:没有办法。

3.作者链接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专集。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4.背景链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no.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no.9

七年级(下)语文主备人:沈从国审核:韩先喜准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第一课时【NO.9】日期:____ __ 班级___ __ 姓名:___________ 组名:__ ____【学习目标】1.预读课文,积累文中生词,了解文章大意。

2.按季节感受作者在百草园中的“乐”,并简单体会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感情。

【学习重点】感受文章主体内容,体会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各自的感情。

【知识链接】1.百草园:浙江绍兴新台门周家的菜园子。

这个荒芜的园子,不仅瓦砾成堆,杂草丛生,而且有树木、蔓藤和飞鸟虫兽,是孩子们游玩的好地方。

鲁迅儿时和他的小伙伴们就经常来此玩耍嬉戏,或采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或捉蟋蟀、玩斑蝥,有时挖何首乌的块根,有时摘木莲藤的果实。

夏天在树荫下纳凉,听蝉鸣唱,寒冬在雪地上捉鸟雀。

百草园的动植物,有可看的,有可听的,有可玩的,也有可吃的,对儿童来说的确有许多乐趣。

2.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位于都昌坊口11号。

塾师寿怀鉴(字镜吾)先生,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

晚号菊叟,清同治八年(1869)中秀才。

愤于洋人跋扈,清廷丧权辱国,以不买洋货、绝意仕进明志,在家中三味书屋设馆收徒,厘定规约,年收学生不过8人。

为启发学生思路,提高文学修养,选授课文注重文采。

因其异于传统(所谓传统就是要教学生“八股文”以应试做官,也称“制艺”或“时文”,教授内容为“四书五经”,宗旨是“代圣人立言”,八股文憎恶“文采”,注重“理法”--编者注),因此被人讥为“离经叛道”。

【自主学习】⒈自读课文,用好书下注释并及时查字典,积累课文中的生词。

⒉读完课文,检验自己的预习成果,试给下面的生词加拼音或根据读音写出生词怎么样?确záo()蟋蟀.()脑髓.()jiàn()赏bǐ()谷蝉蜕.()hóu()咙倜傥..()绅.士()人shēng()鼎沸菜畦.()3.结合课文标题和我对文章的阅读,我能够知道,文章写得主要是的百草园的生活和的三味书屋的生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8)九、预习检测答案 (10)一、学习目标通过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要深入理解文章所描绘的童年生活场景,感受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情感。

同时,学习文章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手法,体会如何通过具体事物展现童年生活的乐趣和变化。

此外,我们还要思考文章所反映的教育观念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最终,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更加珍视和回味自己的童年时光,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挑战。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是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与变化,特别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不同场景的情感对比。

这需要我们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文章主旨。

难点在于领会文章所蕴含的教育观念及其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这需要我们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教育观,并思考其对我们现代教育的启示。

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描写手法也是学习的难点之一,需要我们仔细品味,体会其魅力。

通过克服这些重难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三、预习检测一、选择题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谁?A. 鲁迅B. 朱自清C. 老舍D. 茅盾2. 鲁迅原名什么?A. 周樟寿B. 周作人C. 周树人D. 周建人3. “百草园”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A. 枯燥无味的学习场所B. 充满乐趣的游戏天地C. 严肃庄重的祭祀场所D. 阴森恐怖的鬼故事发源地二、填空题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是鲁迅童年时期的_______,而三味书屋则是他_______ 的地方。

2. 鲁迅在百草园里可以听到_______ 的长吟,看到_______ 低唱,还可以按住_______ 的脊梁,从后窍里挤出一阵烟雾。

七年级上册语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16

七年级上册语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16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导学目标:1.学习对比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运用形象、准确的词语状物、叙事、写人。

3. 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导学重点: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

导学难点:体会融入的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导学课时:3课时导学步骤: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导学要点:1、检查预习,整体感知2、合作探究,速读课文一、自主预习,完成自测(一)预习步骤1、默读课题,揣摩本课内容;2、认真阅读课前提示及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3、大声朗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4、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精读课文,自行理清文章思路;6、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

(二)预习检测1、作家作品填空。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2、给下列加线(点)的字注音。

确凿(záo)菜畦(qí)珊瑚(shān hú)收敛(liǎn)桑椹(shèn)倜傥(tì tǎng)蝉蜕(tuì)宿儒(sù)3、解释下列词语。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迹,足迹、脚印。

罕,稀久。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

沸,水开。

4、练习一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二、创设情境,趣味导入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种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撒播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

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

今天我们学习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童年的记忆。

资料链接:写作背景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文段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三个词语在表达上其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段的景物描写层次十分鲜明,“不必说”侧重于事物的___________的描写,其描写顺序是______________,“也不必说”侧重事物的__________的描写其描写顺序是__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__________。这两个“不必说”是对百草园____________的描写,“单是”则是_______________性的描写。
2、本文段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体是________,全文选自散文集______。
3、本文段对百草园做了初步介绍,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各句介绍的内容: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4、从本段文字可以看出“我”对百草园的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题。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相见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原名_______,是我国著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真的不知道家里人为什么将我送进书塾里去吗?连用三个“也许”,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3)本段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再读课文,写出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总体上的感受。
填空
()的百草园
()的三味书屋
5、默读百草园部分,把这部分分为三层,写出各层的层意:



三、当堂检测:
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1课时)
学习内容
个性笔记与提示
【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2、理顺文章写作思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重难点】
感情朗读,理清思路
【考点】字词,整体感知能力
【学法指导】
【学习过程】
一、基础回顾
1鲁迅(1881—1936),本名_______,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__________。在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课文是。
我知道的鲁迅还有:
给加点字注音解释词语
菜畦()桑葚()油蛉()蟋蟀()斑蝥()
缠络()臃肿()珊瑚()攒成()收敛()
脑髓()鉴赏()觅食()罕至()竹筛()
秕谷()渊博()鼎沸()倜傥()书塾()
宿儒()蝉蜕()拗()窦()锡箔()
和蔼()厥()淋漓()叵()确凿()
【确凿】
【轻捷】
【人迹罕至】
【觅食】
11、这段文字从事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方面写出百草园里动物、植物的特色,使人感到百草园确实多姿多彩,乐趣无穷。
12、文字淋漓尽致地描写百草园的动人景观,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渊博】
【宿儒】
【人声鼎沸】
【鉴赏】
二、探究学习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写了个部分内容,先写,后写。还可以看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
2、速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划上记号。
3、认真阅读中间段,思考:
(1)品读第9自然段,说说它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7——12题。
不必说______的菜畦,_______的石井栏,_______的皂荚树,______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书叶里长吟,________的黄蜂伏在菜花上,_______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去了,但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
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小块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
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7、按课文内容在文段的空缺处填上修饰性的词语。
8、本文段中的两个“这里”,具体指代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感悟:
←温馨提示 :

←温馨提示 :
5、把“似乎”和“确凿”这两个意思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为什么作者却说“那却是我的乐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