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储备之文言虚词

合集下载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具体用法如下:一、而(一)连词1、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2、用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用来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祭十二郎文》)4、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用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用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7、用来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用来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二、何(一)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用来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高考语文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ft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ft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ft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之虚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之虚词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如: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 免成役。 【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例如:“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例如:“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 示程度。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 于地而已矣。 ④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通“耐”、“能”〗译为:能够、才能。 例释:①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 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副词〗译为:就。例释:再而衰,三而竭。
2.【何】
【记忆】何表疑问定宾谓,什么哪里为什么。副词动 前表反问,形前程度译多么。
5) 表转折,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⑤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6)表修饰,译为:着、地。 例释: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③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 戈,是“荷”的本字。后来,“何”字成了“曷”的 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
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 如,①“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②“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③“大王来何操?”
〖疑问代词〗 1)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③阁中帝子今何在? ④丞相祠堂何处寻? 2)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 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如下: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例:(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完整版)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完整版)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高考语文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整理(完整版)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之以而其于 若所为何乎 乃且焉也因 与则者二、教材中另外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然遂惟已矣犹哉P.S.为的读音[ wéi ]1.做,行,做事:~人。

~时。

~难。

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当做,认做:以~。

认~。

习以~常。

3.变成:成~。

4.是:十两~一斤。

5.治理,处理:~政。

6.被:~天下笑。

7.表示强调:大~恼火。

8.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9.姓。

[ wèi ]1.替,给:~民请命。

~虎作伥。

~国捐躯。

2.表目的:~了。

~何。

3.对,向:不足~外人道。

4.帮助,卫护。

成分作用今译例他、它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我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第三人称代词(有时活用为一、二人称代词)你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代词指示代词,多表近指这、此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结构助词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主谓间 取独\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之助词宾语前置标志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定语后置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补语标志得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游褒禅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褒禅山》音节助词时间/动词后\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顷之v.到……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方式拿、用、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以沛公言报项王。

——《鸿门宴》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即凭借)凭、靠、凭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常考文言虚词实词(最全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常考文言虚词实词(最全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常考文言虚词实词(最全汇总)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个虚词归纳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个虚词归纳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个虚词归纳总结(总60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个虚词归纳总结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归纳总结【“而”】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一)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例释: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

例释: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①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閵相如列传》6)表目的因果,今译为:来。

例释: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二)代词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

例: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三)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后】才,方才。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18个文言虚词+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18个文言虚词+课件

六、若
1、动词
1)如同;像
关山度若飞。
2)同,相当
彼与彼年相若也。
3)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4)对付,处置
寇深矣,若之何?
晋惠公对庆郑说:“敌人深入了,怎么办?”
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会丢弃成 功的机会,迟延荒废时光。
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是简便.(就是印得越多,就越觉 得简便了,就显示出来了)
1.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相与枕藉乎舟中。 4.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 矣。 5.吾尝疑乎是。
1.天下事有难易乎? 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4.若毒之乎? 5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1.孰为汝多知乎!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5.而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6.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两种心情。)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这几点。)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②有郭四者,凡四杀人。 ①近者奉辞伐罪。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2、恐前后受其敌。 害怕前后都受到他们的夹击
1、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不嫁给这样的好郎君(的话),往后你打算( 说)什么呢? 义:美好。
2、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 这种祸患现在显现不出来,但是将来会显 现出来的。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公问其故。

【史上最全】高考必备 高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史上最全】高考必备 高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六类。

(一)代词: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2、指示代词——之、其3、疑问代词——焉、何(二)副词:1、范围副词——则、犹2、时间副词——既、已、且3、语气副词——其、何、遂(三)介词:于、以、为、因(四)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五)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六)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二、词类分析:(一)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①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②代事物、处所:何、胡、奚、曷、安、恶(乌)、焉——什么、哪里、在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从前适得府君书。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4)其他用法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 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 今》)
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 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不正确的
一项是
A①君何以知燕王?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答案:D】
B①豫州今欲何至?
什么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①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哪里
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①徐公何能及君也?
为什么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 在; 后一个“乎”: 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 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 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 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 在)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乎: 比。)
(三)可作词尾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例释: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 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 在)
文言常用虚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18个虚词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18个虚词用法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 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 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假使”、“ 如果”;有的用于后 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 (《师说》) 相当于“那么”、“ 就”。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 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 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 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 于忧患,死于安乐》) 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就”,或不译。 (《捕蛇者说》)
5.乃 如: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 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 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译为“就”“ 这才”等;也可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 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 背的,可译为“却”“ 竟 (然)”“反而”“ 才”等; 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可译为“才”“ 仅”等。 (《石钟山记》) 兵乃出。(《触龙说赵太 后》)
(《汉书· 高帝纪》) 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 如:旁一蟆,若将跃舞。(《促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武退秦师》) 织》) 如: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 3.用作动词。相当于“好像”、“似 明……(《岳阳楼记》)
乎”。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 “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 层意思的开头,他转。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 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 有“见”“ 受”等字和它相应。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 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 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 (“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汉也这样用。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 如: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 当于“在这”“从这”等。

《高三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 虚词详解

《高三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 虚词详解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2.暂且,姑且。 ①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②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七、【若】 (一)用作动词。 1.像,好像。 ①其若是,孰有御之。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2.及,比得上。 ①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二)用作代词。 1.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 “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十、【焉】
(一)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③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2.哪里,怎么。 ①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②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清而不肯, 焉能行之?”
(二)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③则牛羊何择焉?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 学而大遗。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 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 落。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三)动词。
1.译作“给予”“授予”。
①则与一生彘肩。
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2.结交,亲附。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高中语文】高考必考的知识点——十八个文言文虚词的知识全总结。

【高中语文】高考必考的知识点——十八个文言文虚词的知识全总结。

【高中语文】高考必考的知识点——十八个文言文虚词的知识全总结。

而(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二)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乃(三)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022高考语文复习必备知识——归纳串记18个文言虚词

2022高考语文复习必备知识——归纳串记18个文言虚词

2022高考语文复习必备知识——归纳串记18个文言虚词[第一组]1.而[实战高考](1)(2020·全国卷Ⅰ)皆可书而.诵之而:连词,表示并列,并且(2)(2020·新高考卷Ⅰ)阉人愤而.去而:连词,表示修饰,不译(3)(2020·新高考卷Ⅰ)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而:连词,表示转折,但是,却(4)(2020·天津高考)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而:连词,表示转折,但是,却(5)(2020·江苏高考)恭人不起,而.太夫人哀可知也而: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6)(2020·新高考卷Ⅱ)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而:连词,表示修饰,不译(7)(2020·浙江高考)故其文如明珠美玉,丽而.可悦也而:连词,表示并列,并且(8)(2018·全国卷Ⅲ)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而:连词,表示递进,并且、而且2.何[实战高考](1)(2020·全国卷Ⅲ)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何:疑问代词,为什么(2)(2020·新高考卷Ⅰ) 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何:疑问代词,什么(3)(2020·天津高考)今一生不能治,何.云丈夫哉何:疑问代词,什么(4)(2020·江苏高考)今壮矣,而外大母何.在耶?何:疑问代词,哪里(5)(2020·北京高考)子何.以知之?何:疑问代词,什么(6)(2019·天津高考)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何:代词,多少(7)(2019·浙江高考)然不敢尽斥矩镬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何:连词,何况(8)(2018·全国卷Ⅲ)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何:疑问代词,译为“什么”(9)(2017·全国卷Ⅲ)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何:表示疑问或诘问,什么3.乎[实战高考](1)(2020·江苏高考)天乎,天乎.!何乃遽以吾外大母逝耶乎:助词,表感叹语气,“啊”(2)(2020·江苏高考)儿饥否?将无寒乎.?乎:助词,表疑问语气,吗(3)(2020·江苏高考)故不肖即茕然弱子乎,无殊乎.在母膝下也乎:介词,相当于“于”(4)(2020·江苏高考)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乎:助词,表示感叹或赞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知识储备之《文言虚词》
文言十八虚词说解——“焉”
王长汉
<析形>
焉,金文作“”《说文》:“焉,焉鸟,黄色,出于江淮,象形。


《段注》:“今未审何鸟也。

自借为助词,而本义废矣。

”假借为代词、副词、连词、语气词、助词,先秦已有用例。

<释义>
一、假借为疑问代词
1、问处所,可译为“哪里”、“在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况且在哪里安置土石
2、问情况方式,可译为“怎么”
焉知贤才而举之《论语·子路》
——怎么知道是贤德之才而举荐他
3、问事物,可译为“什么”
欲而得之,又何请焉?《2004年福建卷》
——您想得到的东西已经得到了,还请求什么?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这社会与我的本性不能相融,再驾车出游还能有什么追求
4、问人,可译为“谁”
寡人即不起此病,吾将焉致乎鲁国《公羊传·庄公三十四年》
——寡人这场病如果起不来,我将鲁国交给谁呢
二、假借为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陛下焉能富臣《2006年四川卷》
——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
愁多焉得玉无痕《2006年湖南卷·古诗词鉴赏题》
——花儿愁多怎么能没有痕迹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为什么要消灭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国土呢
三、语气词,由代词虚化。

1、用于句末,可译为“啊”、“呢”、“了”或不译
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勾践灭吴》
——现在越国已经服从了,您还有什么进一步的要求呢
2、用于句中,表示停顿,可不译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
四、兼词:于是。

1、“于是”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

“于”,介词,在;“是”代词,“这里”、“那里”。

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2002年上海卷》
——大概将要死在这里,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宣传他的事迹呢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积土成为山陵,风雨就会在那里兴起
2、“于是”表示处所和人。

“于”,介词,从;“是”,代人代处所。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许行》
——陈相与许行相见大喜,完全抛弃自己的以前学说,而跟从许行学习。

蔡哀候娶于陈,息侯亦娶焉《左传·庄公十年》
——蔡侯从陈国娶回夫人,息侯也从陈国娶了夫人。

3、“于是”表示动作行为指向对象。

“于”,介词,对,向;“是”,代词,指人。

向之笑者,咸求假焉《2006年安徽卷》
——先前嘲笑他的人,都向他求借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齐桓晋文之事》
——我对于国家,真是对它费尽心力了。

五、形容词、副词词尾,可译成“似的”“如……状”或不译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齐桓晋文之事》
——先生说的这些话,我心有所体会。

<高考链接>
焉,是常考不衰的虚词。

表示疑问、语气词、兼词等用法常见于命题之中,应熟练掌握。

<口诀>
一、焉是黄色鸟,借“虚”本义废,代、连、副、语、助,先秦有用例。

二、疑问代词有“三问”,处所“哪里”“在哪里”。

情况“怎么”物“什么”,问人译“谁”作宾语,副词反问“为什么”,句末语气“啊”“了”“呢”。

词尾“如……状”或“似的”,兼词乃是“于之”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