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计算公式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篇一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水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a)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分为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b)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

c)意义:维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

b)按成因分: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按性质分:寒流,暖流

c)洋流的分布规律: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有降温减湿作用。

b)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

c)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还会携带冰山。

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从国家来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罗斯,中国第六。我国不均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上海高一地理重要的知识归纳

上海高一地理重要的知识归纳

上海高一地理重要的知识归纳

上海高一地理重要的知识归纳

很多高中生面对高一的地理课本时,都感慨地理不像文科,反倒像是理科科目。因为这个时候学习的地理知识涉及范围很广,有些知识点是关于计算的。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一地理必备知识

1. 冷锋、暖锋与天气变化

类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运动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暖气团主动移向冷

气团

冷暖气团势

力相当

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压低,气温

高、湿度大,天气温暖晴朗

受冷气团控制,气

压高,气温低、湿

度小,天气低温晴

连续性降水

过境时阴天、强风、降温、雨雪连续性降水或雾

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气

温、湿度下降,天气转晴

受暖气团控制,气

压下降,气温、湿

度升高,天气转晴

降水位置锋后锋前

—————

天气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

寒潮、沙尘暴

华北春雨连绵长江中下游

的梅雨

2.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

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气压状况气压中心低,四周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气压梯度力方

从四周指向中心从中心指向四周

气流流向北半

逆时针辐合中心上升顺时针辐散中心下沉

南半

顺时针辐合中心上升逆时针辐散中心下沉

天气状况阴雨晴朗干燥

我国的典型天气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

的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我国北方“秋

高气爽”天气

3. 掌握锋面气旋的结构、冷暖锋判断方法、降水位置

(1)锋面气旋:地面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锋面气旋。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尤其锋面上气流上升更强烈,往往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2)锋面的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与槽线重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重点)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重点)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高一地理上课必备地球自转:太阳高度角

高一地理上课必备地球自转:太阳高度角
⑴空间变化 ----在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 (同时不同地) ⑵时间变化 ----在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 (同地不同时)
⑴空间变化规律—纬度变化规律 ----在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
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最短(等于0)。
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与应用
1、太阳能热水器倾角的调整 2、楼房间距的确定

为了更好地利用太 阳能,应不断调整 太阳能热水器与楼 顶平面之间的倾角 使太阳光线与
太阳能热水器 的倾角调整
水箱
受热板之间成 直角。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为 90°, 归纳 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 角越大,越远则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纬度地带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北半球冬至日后逐渐增大,北半球夏至日达到 北回归线及 一年中最大值,然后又逐渐缩小,到北半球冬至日 其以北地区 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 南北回归线 之间的地区 最大 一年中有一次太阳直射,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 南北回归线 上 最大 北半球冬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然后又逐渐 南回归线及 其以南地区 缩小,到北半球夏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完整版)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高一地理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人教版 0

高一地理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人教版 0
余数小于7.5 商为所求
(2)中央经线的确定:时区号×15° 北京(116°E)的时区号 35°W的时区号
(3)区时的计算 己知A地区时,求B地区时. 步骤:先确定AB地的时差. AB同在西经度或东经度时区号相减,大减小; AB分别在东经度和西经度,时区号相加. 公式: B地区时=A地区时±AB地时差 (B在A的西侧用-;B在A的东侧用+) 例题:西五区的区时为12时,求东五区的区时?
5月1号14时
5月2号2时
0时 120°E
180°
A
上图表示南极点上空俯视图的,假设阴影部分表 示1月7日,空白部分表示1月6号,A点的时刻为?
1月6日18时
当广州为10月1日中午12点,纽约(西五区) 时间为多少?
当西12区是1998年12月31日10时5分,东12区 的时间为多少?
当北京时间是1982年12月31日23时35分,东 京(东九区)的区时应该是多少?
地方时?
二 时区和区时
1.时区的划分 (1)以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中时区 西一区 零时区 东一区
东西 十十 二二 区区
22.5°15 °7.5 °0°7.5 °15 ° 22.5°
W WW
EE E
172.5 180°172.5
°ELeabharlann Baidu
°W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

点总结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

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

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

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

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

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高一地理计算区时等方法

高一地理计算区时等方法

◆区时的计算

●方法

1公式法: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

正负号选取原则:东加西减;所求区时的时区位于已知区时时区的东侧,取“+”;若位于西侧,则取“—”;

2数轴法:

画一个简单的示意图是进行区时计算的好方法;计算时遵循东加西减、一区一时的计算法则,注意日期的变化;

●区时的性质:

①严格按照各时区中央经线地方时与太阳光照的关系来确定某时区的时刻,同一时区不会因经度的变化而改变区时;

②严格按照“东早西晚,东加西减,区区计较,整时换算”进行区时计算;

③由于区时是对时区跨经度15°而言的,有平面二维空间区域,具有相对统一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同区同时,使用方便,克服了时间在钟点上的混乱;实际上,每个国家或地区,为了采用统一的时间,一般都不严格沿经线划分时区,而是按自己的行政边界和自然边界来确定时区;

●区时的计算方法:

①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

时区号数:已知经度÷15°

②已知两地所在地区,计算两地时差:异区相加,同区相减

若两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减后取绝对值,即为所求时差值;

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加,即为所求时差值;

③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差

正负号选取原则:东加西减;所求区时的时区位于已知区时时区的东侧,取“+”;若位于西侧,则取“-”

注意事项:计算时采用全天24小时制,区时计算结果若大于24小时,则为第二天,该数值减去24小时,即为所求时刻,日期加一天;若区时小于0,则为前一天,需用24小时减所得数的绝对值,即为所求时刻,日期减一天;

例题3:已知本初子午线的地方时是正午12点,东经116°的地方时是;而另一地点的地方时为6点56分,它所在的时区是区;

(总结)高一地理计算公式与计算时区

(总结)高一地理计算公式与计算时区

(总结)高一地理计算公式与计算时区

距离计算

1.原理

纬度1°的经线长度=111km;赤道上经度1°的纬线长度=111km

任何纬线上,经度1°的间隔=111•cosφkm

2.运用:首先确定两点间距离与经度还是纬度大致相当,而后确定大约相当于多少经度或纬度,结合上述原理进行计算。

3.案例:我国的黄河站(78°55ˊΝ,11°56ˊΕ)距离北极多远?

计算方式是:111km/1°×(90°-78°55ˊ)≈1221km

地方时计算

1.计算公式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l时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经度差

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经度差的计算:两地在O°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两地在O°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2.计算地方时的步骤

确定两地的经度差;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入公式计算。

3.案例:当120°Ε地方时为12点时,60°W的地方时是多少?

计算过程:确定经度差(120°Ε+60°W=180°);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180°÷15°=12);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120°Ε位于60°W以东);代人公式计算(12-180/15=0)。

区时计算

1.计算公式

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士1小时×两地相隔时区数

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区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时区差的计算:两时区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大数减去小数;如果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则两时区数相加。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

高一必修一地理时差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时差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时差知识点地理时差是指地球上不同经度地区因为地球自转而导致的时间差异。随着人们对地球的认知逐渐加深,地理时差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本文将从地理时差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地理时差的概念

地理时差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而地球上的不同经度对应着不同的时刻。当一个地方进入新的一天时,与其纬度相同的地方还停留在前一天的时间。比如,当日本已经是星期二的早上9点时,美国西海岸还停留在星期一的下午4点。

二、地理时差的计算方法

计算地理时差需要知道两个地点的经度差异。一般使用如下公式来计算:

时差 = 15° ×经度差 / 1°

其中,15°表示每小时地球自转的角度,经度差是以度为单位的。需要注意的是,东经为正值,西经为负值。

举个例子来说明,假设我现在位于东经120°的地方,而你位于

东经90°的地方,那么我们之间的时差可以计算如下:

时差 = 15° × (120° - 90°) / 1° = 15° × 30° / 1° = 450分钟

也就是说,我们之间相差450分钟,也就是7小时30分钟。

三、地理时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地理时差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诸多影响。首先,地理时差使得

不同地区在同一时刻有着不同的天气情况。比如,在中国上海的

夜晚10点,美国纽约却是早上10点,两地的气温、天气等情况

截然不同。这对于国际旅行者来说需要适应不同地区的时差,避

免因为时差带来的生活困扰。

其次,地理时差对于国际商务活动也有着重要影响。当中国企

(完整版)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Oefipkjp 10级分类:教育/科学被浏览1442次请微博专家回答检举

hdjsnf

采纳率:56% 11级

知识通解

一.地方时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地表各地相对于太阳的方向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各地的时刻便依次推进。于是,在同一瞬间,地球上的各地时刻不同。地方时就是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间。地方时把一天中太阳对于当地位置最高(太阳位于上中天)的时刻定为中午12时,遵循“东早西迟”的原则,其差异是1小时/15°、4分钟/1°、4秒钟/1′。

应用:已知某地的地方时,求另一地的地方时公式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每度)×经度差

说明:①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东侧选“+”,西侧选“-”。

②以0°经线为准,同侧两地经度差为两地经度之差(大减小),异侧为两地经度之和。二.区时

(一)时区的划分

为了避免世界各地时间的混乱,国际上规定把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因为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共360°),即每隔经度15°为一个时区。具体划分方法如下:

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5°W至7.5°E,划分为一个时区,叫中时区或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其实,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仅为半时区。应用:(1)已知某地经度,推算时区的公式

某地所在时区序数=该地经度÷15°

说明:①若所得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序数为所得整数;若所得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序数为所得整数加1。

②某地在东经度为东时区;在西经度为西时区。(7.5°E至7.5°W为零时区;172.5°E至172.5°W为东西十二时区)。

高一地理计算时间知识点

高一地理计算时间知识点

高一地理计算时间知识点

时间在地理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与地球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分布等诸多地理现象密切相关。在高一地理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一些与时间有关的计算方法。本文将围绕这些地理计算时间的知识点展开讨论。

一、时区计算

地球被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15°经度。以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度0°作为起点,向东西两个方向依次增加或减少。当我们要计算某一地点相对于格林尼治时间的时差时,只需将其所在经度除以15即可。例如,某地经度为135°E,那么它与格林尼治的时差为9小时(135°/15=9)。

二、经度和时间的换算

经度换算为时间的方法,可以通过乘以4再除以60。即一个单位的经度对应15分钟的时间差。例如,在120°E处,时间比格林尼治时间早8小时(120°×4÷60=8)。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地理位置的经度来计算相应的时间差,便于理解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三、地球自转速度计算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根据测算,地球的自转速度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一个缓慢下降的过程。在高一地理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如何计算地球自转速度。

地球的自转速度可以用日平均自转速度来表示,共计24小时。而实际上,地球在不同时间以不同的速度自转,所以我们需要计算地球在不同时刻的自转速度。

假设地球自转一周共360°,即每小时自转15°,那么我们可以用360°除以24小时,得到每小时自转15°的结果。根据这个结果,我们可以推导出其他时间段的自转速度。

例如,要计算某一地点早上8点到中午12点之间的自转速度,可以首先计算这段时间的总自转角度,即4小时×15°/小时=60°。然后再将这个角度除以时间的差值,即60°/4小时=15°/小时,得到所需的自转速度。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大于等于(n-1)*等高距, 小于(n+1)*等高距。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5、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
(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
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
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7、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
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面积的缩放。
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
8、实际距离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在经纬网图上: 经线上跨纬度1度=111千米

纬线上跨经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纬度

9、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该地常住人口(人)/该地土地面积(平方千米)
10、人口耕地密度
人口耕地密度=该地常住人口数/该地耕地面


11、人口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某时段末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

12、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总人口/总人口
13、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14、昼长、夜长
(1)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注意:前后时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时,比如都是北京时间
(2)昼长=(12-日出地的地方时)*2
昼长=(日落地的地方时-12)*2注意:均指该地地方时
(3)图上计算:昼长=24小时*昼弧/360度
(4)北纬某地昼长=对应南纬的夜长
(5)夜长=24-昼长
15、日出、日落时刻
(1)地方时、区时计算 (2)日出时刻=(24-昼长)/2 日出时刻=12-昼长/2
(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12+昼长/2
16人口计算公式
什么是人口出生率?
人口出生率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
计算公式: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什么是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什么是人口自然增长率?
是指一年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年平均总人数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用于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和速度的综合性指标。
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数/该年年平均人口数)×1000‰
什么是总和生育率?
是指一定时期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以千分数表示。反映育龄妇女在15至49周岁总的生育水平,也可看成为如果一批妇女按照目前各年龄的生育水平度过整个生育期,则一生可能生育的孩子数。
17.外流区的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18.正午太阳高度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

19.某地昼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
20.某地夜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
即 纬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长+夜长=24小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