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计算公式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高考计算题公式大全距离计算距离计算的原理很简单,纬度1°的经线长度约为111km,赤道上经度1°的纬线长度也约为111km。

在任何纬线上,经度1°的间隔约为111*cosφkm。

为了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我们需要先确定它们的经度或纬度大致相等,然后结合上述原理进行计算。

例如,如果我们想知道黄河站(78°55'N,11°56'E)距离北极有多远,可以使用公式:111km/1°×(90°-78°55')≈1221km。

地方时计算地方时的计算需要使用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l时,或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经度差。

在这个公式中,加号和减号的选用条件取决于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或西边。

经度差的计算也很简单,如果两地在0°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如果两地在0°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计算地方时的步骤包括确定两地的经度差、地方时差和东西方向,然后代入公式进行计算。

例如,如果我们想知道当120°E地方时为12点时,60°W的地方时是多少,可以使用公式:12-180/15=0.区时计算区时的计算需要使用公式: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1小时×两地相隔时区数。

在这个公式中,加号和减号的选用条件也取决于所求区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或西边。

时区差的计算也很简单,如果两时区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大数减去小数;如果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则两时区数相加。

时区数的计算是将一所在地的经度除以15,然后四舍五入取整数。

计算区时的步骤包括确定两地的时区、时区数差和东西方向,然后代入公式进行计算。

例如,如果我们想知道当某人乘坐的飞机于当地时间5月8日14点从北京起飞时,纽约(74°W)的区时是多少,可以使用公式:14-(8+5)=1.日期计算日期计算的变化源于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高中地理常用的计算公式1

高中地理常用的计算公式1

高中地理常用的计算公式1.有关时间计算: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15°2.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2 =图上面积/实地面积3.坡度的计算:坡度=两地相对高度/(图上水平距离/比例尺)4.陡崖的有关计算:陡崖顶部:H大≤H顶<H大+d (H大为陡崖相交等高线中最大数值,d为等高距)陡崖底部:H小-d<H底≤H小(H小为陡崖相交等高线中最小数值,d为等高距)陡崖相对高度:(n-1)×d≤H<(n+1)×d5.同一条纬线上两点之间的距离=111×cosa×两点经度差同一条经线上两点之间的距离=111×两点纬度差6.回归线度数=黄赤交角极圈度数=90°-黄赤交角7.光照图的有关计算:①昼夜长短计算:昼长=(12-日出时间)×2昼长=(日落时间-12)×2昼长=24-夜长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昼弧长度÷15°(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北半球某地的昼长(夜长)=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昼长)②有关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直射点纬度+晨昏线与纬线切点纬度=90°出现极昼(或极夜的纬度)+直射点的纬度=90°晨昏线与经线(或地轴)的夹角度数=直射点纬度某地刚好出现极昼现象,则有H=2×直射点的纬度③北极星的仰角=当地纬度(仅适用于北半球)④最小楼间距:L=h cotH (其中L为最小楼间距,h为南楼高度,H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⑤太阳能热水器热量接收板与地面的夹角+正午太阳高度角(H)=90度⑥回归线度数=黄赤交角极圈度数=90°-黄赤交角8.潜水的埋藏深度=该地海拔高度-等潜水位线的高度9.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为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焚风效应气温垂直递增率,每下沉100m,气温增加1℃10.人口计算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总人口数量)/100﹪生育率=某时间段出生幼儿数量/育龄妇女数量性别比=男性人口对应100个女性人口人口密度=某地总人口/总面积。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地理计算题的解题方法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地理计算题的解题方法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地理计算题的解题方法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高中地理计算公式汇总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

(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3)公式计算:(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

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7.5,所在时区=商数如果余数>7.5,所在时区=商数+15.区时:(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2)公式计算: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

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 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3)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 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7.比例尺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2)注意:a. 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史上超全地理计算公式

史上超全地理计算公式

史上超全地理计算公式地理计算是指在地理学研究中通过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技术。

随着地理学的发展,地理计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介绍几个史上超全的地理计算公式。

1.经纬度转换公式经纬度是地理坐标的核心,经度表示东西方向,纬度表示南北方向。

经纬度之间的转换经常运用到地理计算中。

对于经度的度分秒(DMS)表示法,可以用以下公式将其转换为十进制度(DD)表示法:DD=D+M/60+S/3600对于纬度同样可以使用相同的公式进行转换。

2.距离计算公式地球表面上两个点之间的距离是地理计算中常见的问题。

根据地球的形状,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两个点之间的距离:Distance = arccos(sin(Lat1) * sin(Lat2) + cos(Lat1) *cos(Lat2) * cos(Long2 - Long1)) * R其中,Lat1和Long1是第一个点的纬度和经度,Lat2和Long2是第二个点的纬度和经度,R是地球的半径。

3.等距线计算公式等距线是地理学中描述地形高度的重要工具。

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等距线的间距:Contour interval = (Max elevation - Min elevation) / Number of contour lines其中,Max elevation和Min elevation分别是最大和最小高程值,Number of contour lines是等距线的数量。

4.地形剖面计算公式地形剖面是描述地表形状变化的图表。

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地形剖面:Gradient = (Change in elevation) / (Distance between points)其中,Change in elevation是两个点之间的高度变化,Distance between points是两个点之间的距离。

5.热量平衡计算公式热量平衡是研究地理系统温度分布的重要方法。

高中地理公式大全(整理版)

高中地理公式大全(整理版)

高中地理公式大全(整理版)
1. 地理位置公式
- 经度:表示地球上一个点相对于本初子午线的东西方位置- 纬度:表示地球上一个点相对于赤道的南北位置
2. 大气圈层公式
- 对流层:高度为0-10km
- 平流层:高度为10-50km
- 中间层:高度为50-80km
- 热层:高度为80km以上
3. 内外力平衡公式
- 等效质量:物体所受到的惯性质量
- 内力:物体内部各部分相互作用的力
- 外力:物体受到的外部作用力
4. 人口地理公式
- 人口密度:某一地区的人口总量除以该地区的面积
- 总生育率:某一年内平均每个女性生育的婴儿数
5. 气候公式
- 温度计算公式:C = (F - 32) × 5/9
- 温度差计算公式:C = (F1 - F2) × 5/9
6. 冰川地貌公式
- 冰川流速公式:v = k · h · i
- 单位负荷: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冰川负荷
- 冰川平衡线:冰川上下移动的分界线
7. 人口迁移公式
- 人口流动率:某一时期人口流入或流出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与该地区人口总数的比率
- 迁移率:人口从一个地区流向另一个地区的比率8. 市场经济公式
- GDP计算公式:GDP = C + I + G + (X - M)
- C:个人消费支出
- I:投资
- G:政府支出
- X:出口
- M:进口
以上是一些高中地理常见的公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最新最全高中地理计算公式汇总!

最新最全高中地理计算公式汇总!

最新最全高中地理计算公式汇总!
关注“高中生学习方法”公众号
获取更多高中学习方法知识!
方法君精心整理了《全套高中电子课本》学习资料包!
需要的同学,在我们公众号后台回复:“电子课本”免费领取!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

有了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

为此,今天方法君为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希望对你有帮助。

1、极昼衱夜的泡函=90-太阳言射点的度数
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千(n+l)嗡高距,大于等于(n+l)*
等高距.其中n为等高滋内条数.
3呱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时百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千昼半球
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
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今经度1分/4秒钟),
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
(3)公式计算:
所以这种笨方法可以为同学们挣得3�4分,甚至更多。

不过这种方法有时也许会很烦而且不管用,特别是涉及到地方时计算时。

根据高中地理公式总结,给出10个例子。

根据高中地理公式总结,给出10个例子。

根据高中地理公式总结,给出10个例子。

根据高中地理公式总结,给出10个例子1.地球自转公式: 地球的自转周期(T)与经度(λ)的关系是 T = 24 -λ/15 小时。

例如,位于东经120度的地方,其自转周期为 T = 24 - 120/15 = 16 小时。

2.纬度变化公式: 纬度(φ)与地球赤道半径(r)和地球自转周期(T)的关系是sin(φ) = rω/T,其中ω是地球自转角速度。

例如,在赤道上的纬度为0度,所以sin(0) = rω/T,可以得到地球赤道半径。

3.密度公式: 密度(ρ)等于物体的质量(m)除以物体的体积(V),即ρ = m/V。

例如,一个物体的质量为2千克,体积为0.5立方米,则密度为ρ = 2/0.5 = 4 千克/立方米。

4.速度公式: 速度(v)等于物体的位移(s)除以物体的时间(t),即 v= s/t。

例如,一个汽车行驶了100公里,用时2小时,则速度为 v = 100/2 = 50 公里/小时。

5.压力公式: 压力(P)等于力(F)除以接触面积(A),即 P = F/A。

例如,一个力为100牛顿,接触面积为2平方米的物体所受的压力为 P = 100/2 = 50 牛顿/平方米。

6.抛体运动公式: 抛体的运动轨迹符合抛物线形状的方程,其中 y = ax^2 + bx + c,其中a,b,c为常数。

例如,一个抛体的方程为 y = -2x^2 + 4x + 1,代表了抛体的运动轨迹。

7.水循环公式: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不断变化的过程,其中降水(P)等于蒸发(E)加上凝结(C),即 P = E + C。

例如,一个地区的蒸发量为100毫升,凝结量为50毫升,则降水量为 P = 100 + 50 = 150 毫升。

8.人口增长率公式: 人口增长率(r)等于年末人口减年初人口除以年初人口,再乘以100%,即 r = (E - B)/B * 100%。

其中E为年末人口,B为年初人口。

高中地理常用计算公式大盘点

高中地理常用计算公式大盘点

高中地理常用计算公式大盘点地理学涉及到大量的计算,下面是一些高中地理常用的计算公式的大盘点。

1.地球的周长地球的周长可以通过经纬度的计算来获得,计算公式为:周长= 2π × R,其中 R 为地球半径,约为6400 km。

2.地球的纬度和经度之间的距离在纬度相等的情况下,经度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纬度之间的距离= 2π × R × cos(纬度),其中 R 为地球半径,约为6400 km。

3.计算两地之间直线距离和方位角通过给定两个地点的经纬度,可以计算它们之间的直线距离和方位角。

直线距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直线距离 = arccos(sin(纬度1) × sin(纬度2) + cos(纬度1) × cos(纬度2) × cos(经度2 - 经度1)) × R,其中纬度和经度均以弧度表示,R 为地球半径。

方位角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方位角 = arctan(sin(经度2 - 经度1) / (cos(纬度1) × tan(纬度2) - sin(纬度1) × cos(经度2 - 经度1)))),其中经度和纬度均以弧度表示。

4.计算河流的平均流速河流的平均流速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平均流速=断面积/跨越该断面的水流的平均流量。

5.计算城市人口密度城市人口密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人口密度=城市总人口/城市的面积。

6.计算产业密集度产业密集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产业密集度=第一产业总产值+第二产业总产值+第三产业总产值/地区面积。

7.计算流域的平均降水量流域的平均降水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平均降水量=流域总降水量/流域的面积。

8.计算地形坡度地形坡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地形坡度=(高程差/距离)×100。

9.计算城市的人均绿地面积城市的人均绿地面积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人均绿地面积=绿地面积/城市总人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总结
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

(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

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5、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

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
(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
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
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7、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

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面积的缩放。

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

8、实际距离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在经纬网图上:
经线上跨纬度1度=111千米
纬线上跨经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纬度
9、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该地常住人口(人)/该地土地面积(平方千米)
10、人口耕地密度
人口耕地密度=该地常住人口数/该地耕地面积11、人口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某时段末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
12.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总人口/总人口
13.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14、昼长、夜长
(1)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注意:前后时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时,比如都是北京时间
(2)昼长=(12-日出地的地方时)*2
昼长=(日落地的地方时-12)*2注意:均指该地地方时
(3)图上计算:
昼长=24小时*昼弧/360度
(4)北纬某地昼长=对应南纬的夜长
(5)夜长=24-昼长
15、日出、日落时刻
(1)地方时、区时计算
(2)日出时刻=(24-昼长)/2
日出时刻=12-昼长/2
(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12+昼长/2
16某地昼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17 某地夜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即纬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长+夜长=24小时
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
说明:1 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 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
3 R为某日日期,(R-6月22日)为该日与6 月22 相差的天数,(23°26′*4/365)为太阳直射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
18.人口计算公式
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数/该年年平均人口数×1000‰
总和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以千分数表示。

反映育龄妇女在15至49周岁总的生育水平,也可看成为如果一批妇女按照目前各年龄的生育水平度过整个生育期,则一生可能生育的孩子数。

19.外流区的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20.正午太阳高度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
21 某地昼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
22 某地夜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
即纬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长+夜长=24小时
23 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
说明:1 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P< p>
2 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
3 R为某日日期,(R-6月22日)为该日与6 月22 相差的天数,(23°26′*4/365)为太阳直射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
4 此公式用于锻炼观察力思维力计算能力,没经过验证。

24.人口总负担系数
什么是人口总负担系数?指被抚养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

什么是被抚养人口?指0—14岁和65岁以上的人口。

25.性别比
性别比是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

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性别比是多少?106.74。

26.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

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27.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

28.耕地比重=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