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001]
高中地理常用的计算公式1

高中地理常用的计算公式1.有关时间计算: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15°2.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2 =图上面积/实地面积3.坡度的计算:坡度=两地相对高度/(图上水平距离/比例尺)4.陡崖的有关计算:陡崖顶部:H大≤H顶<H大+d (H大为陡崖相交等高线中最大数值,d为等高距)陡崖底部:H小-d<H底≤H小(H小为陡崖相交等高线中最小数值,d为等高距)陡崖相对高度:(n-1)×d≤H<(n+1)×d5.同一条纬线上两点之间的距离=111×cosa×两点经度差同一条经线上两点之间的距离=111×两点纬度差6.回归线度数=黄赤交角极圈度数=90°-黄赤交角7.光照图的有关计算:①昼夜长短计算:昼长=(12-日出时间)×2昼长=(日落时间-12)×2昼长=24-夜长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昼弧长度÷15°(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北半球某地的昼长(夜长)=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昼长)②有关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直射点纬度+晨昏线与纬线切点纬度=90°出现极昼(或极夜的纬度)+直射点的纬度=90°晨昏线与经线(或地轴)的夹角度数=直射点纬度某地刚好出现极昼现象,则有H=2×直射点的纬度③北极星的仰角=当地纬度(仅适用于北半球)④最小楼间距:L=h cotH (其中L为最小楼间距,h为南楼高度,H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⑤太阳能热水器热量接收板与地面的夹角+正午太阳高度角(H)=90度⑥回归线度数=黄赤交角极圈度数=90°-黄赤交角8.潜水的埋藏深度=该地海拔高度-等潜水位线的高度9.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为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焚风效应气温垂直递增率,每下沉100m,气温增加1℃10.人口计算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总人口数量)/100﹪生育率=某时间段出生幼儿数量/育龄妇女数量性别比=男性人口对应100个女性人口人口密度=某地总人口/总面积。
最新最全高中地理计算公式汇总!

最新最全高中地理计算公式汇总!
关注“高中生学习方法”公众号
获取更多高中学习方法知识!
方法君精心整理了《全套高中电子课本》学习资料包!
需要的同学,在我们公众号后台回复:“电子课本”免费领取!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
有了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
为此,今天方法君为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希望对你有帮助。
1、极昼衱夜的泡函=90-太阳言射点的度数
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千(n+l)嗡高距,大于等于(n+l)*
等高距.其中n为等高滋内条数.
3呱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时百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千昼半球
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
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今经度1分/4秒钟),
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
(3)公式计算:
所以这种笨方法可以为同学们挣得3�4分,甚至更多。
不过这种方法有时也许会很烦而且不管用,特别是涉及到地方时计算时。
高中地理公式大全(整理版)

高中地理公式大全(整理版)
1. 地理位置公式
- 经度:表示地球上一个点相对于本初子午线的东西方位置- 纬度:表示地球上一个点相对于赤道的南北位置
2. 大气圈层公式
- 对流层:高度为0-10km
- 平流层:高度为10-50km
- 中间层:高度为50-80km
- 热层:高度为80km以上
3. 内外力平衡公式
- 等效质量:物体所受到的惯性质量
- 内力:物体内部各部分相互作用的力
- 外力:物体受到的外部作用力
4. 人口地理公式
- 人口密度:某一地区的人口总量除以该地区的面积
- 总生育率:某一年内平均每个女性生育的婴儿数
5. 气候公式
- 温度计算公式:C = (F - 32) × 5/9
- 温度差计算公式:C = (F1 - F2) × 5/9
6. 冰川地貌公式
- 冰川流速公式:v = k · h · i
- 单位负荷: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冰川负荷
- 冰川平衡线:冰川上下移动的分界线
7. 人口迁移公式
- 人口流动率:某一时期人口流入或流出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与该地区人口总数的比率
- 迁移率:人口从一个地区流向另一个地区的比率8. 市场经济公式
- GDP计算公式:GDP = C + I + G + (X - M)
- C:个人消费支出
- I:投资
- G:政府支出
- X:出口
- M:进口
以上是一些高中地理常见的公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地理常用计算公式大盘点

高中地理常用计算公式大盘点地理学涉及到大量的计算,下面是一些高中地理常用的计算公式的大盘点。
1.地球的周长地球的周长可以通过经纬度的计算来获得,计算公式为:周长= 2π × R,其中 R 为地球半径,约为6400 km。
2.地球的纬度和经度之间的距离在纬度相等的情况下,经度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纬度之间的距离= 2π × R × cos(纬度),其中 R 为地球半径,约为6400 km。
3.计算两地之间直线距离和方位角通过给定两个地点的经纬度,可以计算它们之间的直线距离和方位角。
直线距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直线距离 = arccos(sin(纬度1) × sin(纬度2) + cos(纬度1) × cos(纬度2) × cos(经度2 - 经度1)) × R,其中纬度和经度均以弧度表示,R 为地球半径。
方位角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方位角 = arctan(sin(经度2 - 经度1) / (cos(纬度1) × tan(纬度2) - sin(纬度1) × cos(经度2 - 经度1)))),其中经度和纬度均以弧度表示。
4.计算河流的平均流速河流的平均流速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平均流速=断面积/跨越该断面的水流的平均流量。
5.计算城市人口密度城市人口密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人口密度=城市总人口/城市的面积。
6.计算产业密集度产业密集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产业密集度=第一产业总产值+第二产业总产值+第三产业总产值/地区面积。
7.计算流域的平均降水量流域的平均降水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平均降水量=流域总降水量/流域的面积。
8.计算地形坡度地形坡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地形坡度=(高程差/距离)×100。
9.计算城市的人均绿地面积城市的人均绿地面积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人均绿地面积=绿地面积/城市总人口。
高中地理计算题常用公式

高中地理计算题常用公式(一)距离计算1、原理:纬度1°的经线长度=111km;赤道上经度1°的纬线长度=111km任何纬线上,经度1°的间隔=111•cosφkm2、运用:首先确定两点间距离与经度还是纬度大致相当,而后确定大约相当于多少经度或纬度,结合上述原理进行计算。
3、案例:我国的黄河站(78°55ˊΝ,11°56ˊΕ)距离北极多远?计算方式是:111km/1°×(90°-78°55ˊ)≈1221km(二)地方时的计算1、计算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l时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经度差。
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经度差的计算:两地在O°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两地在O°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2、计算地方时的步骤:确定两地的经度差;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入公式计算。
3、案例:当120°Ε地方时为12点时,60°W的地方时是多少?计算过程:确定经度差(120°Ε+60°W=180°);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180°÷15°=12);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120°Ε位于60°W以东);代入公式计算(12-180/15=0)。
(三)区时计算1、计算公式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士1小时×两地相隔时区数。
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区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时区差的计算:两时区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大数减去小数;如果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则两时区数相加。
时区数一所在地经度/15°,所得商四舍五入取整数。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25个地理计算公式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25个地理计算公式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1.经纬度计算: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算经度——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纬差法与正午太阳高度算纬度——正午太阳相差多小,纬度相差多少;北极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经纬线上长度算经纬度——1°经线长111km,1°纬线长111cosфkm(ф为纬度)。
2.比例尺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3.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n-1)d≤⊿h<(n+1)d(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4.流域面积的计算:作出流域的分水线即山脊线,由分水岭所围的区域即为流域的范围;因图形不规范,计算时一般算出图幅面积后,再分析流域面积占图幅面积的比重,相乘即可。
5.有关时间计算:①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对商取整数部分,尾数部分四舍五入;②根据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时区,注意东加西减;③根据东早西晚,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即求某地地方时=已知某地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1°),注意东加西减;④日期界线有两条,自然界线即地方时0:00经线,以东早一天,为新的一天,以西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人为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就是180°经线(但两者并不完全重合),规定日界线以东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以西早一天,为新的一天;新的一天的范围即从地方时0:00经线向东到180°经线的范围;新的一天的范围=180°经线的地方时×15。
⑤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
高中地理中的计算大全

高中地理中的计算大全
1.人口密度的计算:
人口密度=人口数量/地区面积
2.城市化率的计算:
城市化率=城市人口/总人口×100%
3.城市增长率的计算:
城市增长率=(现在城市人口-过去城市人口)/过去城市人口×100% 4.增长速率的计算:
增长速率=(现在数值-过去数值)/过去数值×100%
5.总产值的计算:
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服务业总产值
6.土地利用率的计算:
土地利用率=用于农业的土地面积/总土地面积×100%
7.农业人口比例的计算:
农业人口比例=农业人口/总人口×100%
8.城市人口比例的计算:
城市人口比例=城市人口/总人口×100%
9.铁路网密度的计算:
铁路网密度=铁路总长度/地区面积
10.公路密度的计算:
公路密度=公路总长度/地区面积
11.电力消耗量的计算:
电力消耗量=电力用量/人口数量
12.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
水资源供需平衡=可利用水资源量-水资源开发利用量
13.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
GDP=消费+投资+净出口
14.人均GDP的计算:
人均GDP=GDP/总人口
15.经济增长率的计算:
经济增长率=(现在GDP-过去GDP)/过去GDP×100%
16.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0
17.教育程度指数的计算:
教育程度指数=(大学生人数/总人口)×100%。
高中地理公式

1.经纬度计算: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算经度——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纬差法与正午太阳高度算纬度——正午太阳相差多小,纬度相差多少;北极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经纬线上长度算经纬度——1°经线长111km,1°纬线长111cosфkm(ф为纬度)。
2.比例尺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3.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n-1)d≤⊿h<(n+1)d(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4.流域面积的计算:作出流域的分水线即山脊线,由分水岭所围的区域即为流域的范围;因图形不规范,计算时一般算出图幅面积后,再分析流域面积占图幅面积的比重,相乘即可。
5.有关时间计算:①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对商取整数部分,尾数部分四舍五入;②根据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时区,注意东加西减;③根据东早西晚,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即求某地地方时=已知某地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1°),注意东加西减;④日期界线有两条,自然界线即地方时0:00经线,以东早一天,为新的一天,以西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人为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就是180°经线(但两者并不完全重合),规定日界线以东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以西早一天,为新的一天;新的一天的范围即从地方时0:00经线向东到180°经线的范围;新的一天的范围=180°经线的地方时×15。
⑤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
6.地球自转速度计算:①地球上除南北极点外,其它各地角速度都相等,大致每小时15°;②地球上赤道处线速度最大,南北极点为0,任意纬线上线速度Vф=V赤道cosф=1670cosфkm/h;③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上除极点外的任一点都相等,线速度比对应地面上的点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计算题公式大全
(1)距离计算
⑴原理:纬度1°的经线长度=111km;赤道上经度1°的纬线长度=111km
任何纬线上,经度1°的间隔=111•cosφkm
⑵运用:首先确定两点间距离与经度还是纬度大致相当,而后确定大约相当于多少经度或纬度,结合上述原理进行计算。
(3)案例:我国的黄河站(78°55ˊΝ,11°56ˊΕ)距离北极多远?
计算方式是:111km/1°×(90°-78°55ˊ)≈1221km
(2) 地方时计算
①计算公式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l时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经度差
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经度差的计算:两地在O°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两地在O°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②计算地方时的步骤:确定两地的经度差;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入公式计算。
③案例:当120°Ε地方时为12点时,60°W的地方时是多少?
计算过程:确定经度差(120°Ε+60°W=180°);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
(180°÷15°=12);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120°Ε位于60°W以东);代人公式计算(12-180/15=0)。
(3) 区时计算
①计算公式
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士1小时×两地相隔时区数
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区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时区差的计算:两时区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大数减去小数;如果一地在东
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则两时区数相加。
时区数一所在地经度/15。
,所得商四舍五入取整数。
即为时区数。
②计算区时的步骤:确定两地的时区;确定两地的时区数差;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人公式计算。
③案例:当某人乘坐的飞机于当地时间5月8日14点从北京起飞时,纽约(74°W)的区时是多少?
计算过程:起飞时是东八区14点,纽约的时区数是74÷15,西五区;两地时区差是
8+5=13;东八区在西五区的东面;计算:14-(8+5)=1。
(4) 日期计算
①日期变化原因
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由于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且每隔15个经度就相差1小时。
全球有360个经度,同一个地方在绕地球一周后就相差24个小时,即1天。
为消除这种日期上的差异,国际上规定以180°经线为日界线。
子夜线:地方时为24点或O点的经线,是今天和昨天的自然分界线,是由于昼夜的更替而引起的。
②注意的问题
a.日界线两侧的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钟点相同,但日期不同,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快24个小时,即快1天。
b.为了避免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使用两个日期,日界线并不完全与180°经线重合,而是绕过了一些岛屿和海峡。
c.子夜线两侧的钟点相同,但日期不同,东侧的日期比西侧的日期早(快)1天。
d.子夜线是自然存在的,地方时为24点或O点,说24点时为昨天,O点时则为今天。
③两个日期所占比例的计算
在地球上,分隔日期的分界线共有两条,一条是人为规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简称日界线;另一条则是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
当地球上只存在一个日期时,两条分界线合为一条,便是180°经线。
因为日界线是新的一天的起点,所以180°经线的地方时就等于新一天已经转过的时角,也就是说,从180°经线向西到地方时为O时的经线之间的范围为新的一天,其余的就是旧的一天。
因此,已知地球上某点的地方时,可以求算此刻今日与昨日在地球上所占的比例。
如果180°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则此时在地球上今日与昨日的地区范围各占一半。
假若直射经线不是180°而是120°E,那么可以推出180°经线地方时为16时,则地球上新的一天范围大于旧的一天的范围。
规律:a.180°经线向西到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之间是新的一天范围。
b.180°经线地方时为0/24,则全球属于同一天。
c.180°经线地方时为12时,则全球新旧日期各占一半。
d.180°经线地方时为几小时,则全球新的一天占几小时。
③案例:若120°E刚好是t日和t+1日的分界线,则t+1占的范围是.计算过程:
根据题意知:120°E地方时是0时,此时,180°经线地方时为0+6时。
t+1是新的一天,占有的范围与180°经线地方时相同,为6时,相当于地球范围的1/4。
(5)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1)计算公式:H=90o--纬度差
纬度差指该地与直射点间的纬度之差。
同半球时等于两地纬度之差;异半球时等于两地
纬度值之和。
(2)计算步骤:直射点的纬度(δ)和当地纬度(φ)是决定正午太阳高度的两个变量。
根据公式,知道或间接知道其中的两个变量,可以求知另一个变量。
(3)案例:已知北京位于40oN,冬至日和夏至日其下午太阳高度相差多少?
计算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冬至日太阳直射23o26ˊS,夏至日太阳直射23o26ˊN。
则两个日期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别是:
90o-(40o+23o26ˊ)=26o24ˊ、90o-(40o-23o26ˊ)=73o26ˊ。
(6)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①计算楼距。
为了使楼房底层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一般来说。
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大。
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即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
公式:L=HCotθ
L楼间距;H前一楼高;θ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②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
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应该合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
倾斜角度,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
公式:α=90o-H
α太阳能集热板与地平面的夹角;H正午太阳高度角。
(7)昼夜长短计算
(1)计算公式
①昼(夜)长=昼(夜)弧经度数/15o(小时)=昼(夜)弧经度数×4(分钟)
②昼长=(12一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一12)×2=日落时间一日出时间
③夜长=日出时间×2=(24一日落时间)×2
④某纬度的昼长=相对纬度的夜长
(2)案例:某地北京时间6:40日出,19:40日落,求该地的昼长、日出、日落与经度。
计算过程:昼长:19:40-6:40=13;
日出:13=(12一日出时间)×2;日出时间=12-6.5=5.5
日落:13=日落时间一日出时间;日落时间=13+-5.5=18.5
经度:6:40-5:30=1:10;1:10=17o30ˊ;120oE-17o30ˊ=102o30ˊ
(8) 地形图中的计算
(1)计算公式:
坡度计算:相对高度/水平距离
相对高度计算:两点的海拔相减
水库储水面积计算:找到最高水位的海拔高度,根据此海拔等高线围绕的范围,估算其面积
陡涯相对高度计算:(n-1)d≤H<(n+1)d
⑵案例:计算图示区域的最大高差;a、b两点间的坡度;c陡涯的相对高度;此处修筑的大坝海拔高110米,水库的容量大约是多少?
计算过程:
①图示区域最高在600-700,最低在0-100。
交叉相减,最大高差接近700米。
②a、b两点间图距1cm,相对高差200-400,坡度在200/500-400/500之间。
③大坝一定在图中的峡谷处,100米围成的范围大致是1.5cm宽,2cm长,面积约为
750×1000=750000m2。
④c陡涯是三条等高线重合,等高距100米,则相对高差H为
(3-1)100≤H<(3+1)100,200≤H<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