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级高中地理计算公式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高考计算题公式大全距离计算距离计算的原理很简单,纬度1°的经线长度约为111km,赤道上经度1°的纬线长度也约为111km。
在任何纬线上,经度1°的间隔约为111*cosφkm。
为了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我们需要先确定它们的经度或纬度大致相等,然后结合上述原理进行计算。
例如,如果我们想知道黄河站(78°55'N,11°56'E)距离北极有多远,可以使用公式:111km/1°×(90°-78°55')≈1221km。
地方时计算地方时的计算需要使用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l时,或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经度差。
在这个公式中,加号和减号的选用条件取决于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或西边。
经度差的计算也很简单,如果两地在0°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如果两地在0°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计算地方时的步骤包括确定两地的经度差、地方时差和东西方向,然后代入公式进行计算。
例如,如果我们想知道当120°E地方时为12点时,60°W的地方时是多少,可以使用公式:12-180/15=0.区时计算区时的计算需要使用公式: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1小时×两地相隔时区数。
在这个公式中,加号和减号的选用条件也取决于所求区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或西边。
时区差的计算也很简单,如果两时区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大数减去小数;如果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则两时区数相加。
时区数的计算是将一所在地的经度除以15,然后四舍五入取整数。
计算区时的步骤包括确定两地的时区、时区数差和东西方向,然后代入公式进行计算。
例如,如果我们想知道当某人乘坐的飞机于当地时间5月8日14点从北京起飞时,纽约(74°W)的区时是多少,可以使用公式:14-(8+5)=1.日期计算日期计算的变化源于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地理高二会考公式大全

地理高二会考公式大全高二地理作为文科中的理科,相信同学们都对地理的公式感到很头疼。
以下是给大家整理的地理计算公式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
(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3)公式计算:(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
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7.5,所在时区=商数如果余数7.5,所在时区=商数+15.区时:(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2)公式计算: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
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3)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 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7.比例尺:(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2)注意:a. 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高中地理常用的计算公式1

高中地理常用的计算公式1.有关时间计算: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15°2.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2 =图上面积/实地面积3.坡度的计算:坡度=两地相对高度/(图上水平距离/比例尺)4.陡崖的有关计算:陡崖顶部:H大≤H顶<H大+d (H大为陡崖相交等高线中最大数值,d为等高距)陡崖底部:H小-d<H底≤H小(H小为陡崖相交等高线中最小数值,d为等高距)陡崖相对高度:(n-1)×d≤H<(n+1)×d5.同一条纬线上两点之间的距离=111×cosa×两点经度差同一条经线上两点之间的距离=111×两点纬度差6.回归线度数=黄赤交角极圈度数=90°-黄赤交角7.光照图的有关计算:①昼夜长短计算:昼长=(12-日出时间)×2昼长=(日落时间-12)×2昼长=24-夜长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昼弧长度÷15°(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北半球某地的昼长(夜长)=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昼长)②有关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直射点纬度+晨昏线与纬线切点纬度=90°出现极昼(或极夜的纬度)+直射点的纬度=90°晨昏线与经线(或地轴)的夹角度数=直射点纬度某地刚好出现极昼现象,则有H=2×直射点的纬度③北极星的仰角=当地纬度(仅适用于北半球)④最小楼间距:L=h cotH (其中L为最小楼间距,h为南楼高度,H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⑤太阳能热水器热量接收板与地面的夹角+正午太阳高度角(H)=90度⑥回归线度数=黄赤交角极圈度数=90°-黄赤交角8.潜水的埋藏深度=该地海拔高度-等潜水位线的高度9.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为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焚风效应气温垂直递增率,每下沉100m,气温增加1℃10.人口计算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总人口数量)/100﹪生育率=某时间段出生幼儿数量/育龄妇女数量性别比=男性人口对应100个女性人口人口密度=某地总人口/总面积。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导语】⾼中地理学科是⼀门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然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下⾯总结了⾼中地理计算公式,希望可以帮到你。
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2、两点的相对⾼度公式:相对⾼度⼩于(n+1)*等⾼距,⼤于等于(n+1)*等⾼距。
其中n为等⾼线的条数。
3、地⽅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
(地球⾃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时相差1⼩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界线时⽇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经度)*1⼩时/15度=甲地⽅时-⼄地⽅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
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界线两侧的⽇期差异。
4、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时作为全时区的共⽤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5、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界线⽇期要先加减⼀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时区=甲区时-⼄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
正负数已经考虑了⽇界线两侧的⽇期差别。
6、正午太阳⾼度: (1)正午太阳⾼度是指⼀天中的太阳⾼度,即地⽅时12点时的太阳⾼度。
(2)图上推导(略) (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 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 甲H-⼄H=(甲纬度-⼄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7、⽐例尺 ⽐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例尺本⾝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
高中地理公式大全(整理版)

高中地理公式大全(整理版)
1. 地理位置公式
- 经度:表示地球上一个点相对于本初子午线的东西方位置- 纬度:表示地球上一个点相对于赤道的南北位置
2. 大气圈层公式
- 对流层:高度为0-10km
- 平流层:高度为10-50km
- 中间层:高度为50-80km
- 热层:高度为80km以上
3. 内外力平衡公式
- 等效质量:物体所受到的惯性质量
- 内力:物体内部各部分相互作用的力
- 外力:物体受到的外部作用力
4. 人口地理公式
- 人口密度:某一地区的人口总量除以该地区的面积
- 总生育率:某一年内平均每个女性生育的婴儿数
5. 气候公式
- 温度计算公式:C = (F - 32) × 5/9
- 温度差计算公式:C = (F1 - F2) × 5/9
6. 冰川地貌公式
- 冰川流速公式:v = k · h · i
- 单位负荷: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冰川负荷
- 冰川平衡线:冰川上下移动的分界线
7. 人口迁移公式
- 人口流动率:某一时期人口流入或流出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与该地区人口总数的比率
- 迁移率:人口从一个地区流向另一个地区的比率8. 市场经济公式
- GDP计算公式:GDP = C + I + G + (X - M)
- C:个人消费支出
- I:投资
- G:政府支出
- X:出口
- M:进口
以上是一些高中地理常见的公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地理常用计算公式大盘点

高中地理常用计算公式大盘点地理学涉及到大量的计算,下面是一些高中地理常用的计算公式的大盘点。
1.地球的周长地球的周长可以通过经纬度的计算来获得,计算公式为:周长= 2π × R,其中 R 为地球半径,约为6400 km。
2.地球的纬度和经度之间的距离在纬度相等的情况下,经度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纬度之间的距离= 2π × R × cos(纬度),其中 R 为地球半径,约为6400 km。
3.计算两地之间直线距离和方位角通过给定两个地点的经纬度,可以计算它们之间的直线距离和方位角。
直线距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直线距离 = arccos(sin(纬度1) × sin(纬度2) + cos(纬度1) × cos(纬度2) × cos(经度2 - 经度1)) × R,其中纬度和经度均以弧度表示,R 为地球半径。
方位角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方位角 = arctan(sin(经度2 - 经度1) / (cos(纬度1) × tan(纬度2) - sin(纬度1) × cos(经度2 - 经度1)))),其中经度和纬度均以弧度表示。
4.计算河流的平均流速河流的平均流速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平均流速=断面积/跨越该断面的水流的平均流量。
5.计算城市人口密度城市人口密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人口密度=城市总人口/城市的面积。
6.计算产业密集度产业密集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产业密集度=第一产业总产值+第二产业总产值+第三产业总产值/地区面积。
7.计算流域的平均降水量流域的平均降水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平均降水量=流域总降水量/流域的面积。
8.计算地形坡度地形坡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地形坡度=(高程差/距离)×100。
9.计算城市的人均绿地面积城市的人均绿地面积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人均绿地面积=绿地面积/城市总人口。
高中地理中的计算大全

高中地理中的计算大全
1.人口密度的计算:
人口密度=人口数量/地区面积
2.城市化率的计算:
城市化率=城市人口/总人口×100%
3.城市增长率的计算:
城市增长率=(现在城市人口-过去城市人口)/过去城市人口×100% 4.增长速率的计算:
增长速率=(现在数值-过去数值)/过去数值×100%
5.总产值的计算:
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服务业总产值
6.土地利用率的计算:
土地利用率=用于农业的土地面积/总土地面积×100%
7.农业人口比例的计算:
农业人口比例=农业人口/总人口×100%
8.城市人口比例的计算:
城市人口比例=城市人口/总人口×100%
9.铁路网密度的计算:
铁路网密度=铁路总长度/地区面积
10.公路密度的计算:
公路密度=公路总长度/地区面积
11.电力消耗量的计算:
电力消耗量=电力用量/人口数量
12.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
水资源供需平衡=可利用水资源量-水资源开发利用量
13.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
GDP=消费+投资+净出口
14.人均GDP的计算:
人均GDP=GDP/总人口
15.经济增长率的计算:
经济增长率=(现在GDP-过去GDP)/过去GDP×100%
16.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0
17.教育程度指数的计算:
教育程度指数=(大学生人数/总人口)×100%。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整理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整理一、地理位置计算公式1.经度:经度是地理位置的一个重要指标,常用度(°)表示。
经度的计算公式为:经度=时间差×15°/1小时2.纬度:纬度也是地理位置的一个重要指标,常用度(°)表示。
纬度的计算公式为:纬度=午时角×15°3.距离计算:计算两个位置之间的距离通常使用球面三角法,常用公式有哈弗式公式和扁球面公式等。
二、气候计算公式1.平均气温:平均气温通常是通过对其中一地区一段时间的温度进行统计得到的。
平均气温的计算公式为:平均气温=总温度之和/测量天数2.日辐射量:日辐射量是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能量,常用计量单位为焦耳/平方米(J/m²)。
日辐射量的计算公式为:日辐射量=日照时数×平均辐射强度3.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空气中湿气的含量与该温度下最大饱和湿气含量的百分比。
相对湿度的计算公式为:相对湿度=实际蒸发量/饱和蒸发量×100%三、环境保护计算公式1.生物多样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是反映其中一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综合指标。
生物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公式为:生物多样性指数=(物种数×指数)之和/总物种数2.环境负荷指数:环境负荷指数是反映其中一地区环境负荷的一个综合指标。
环境负荷指数的计算公式为:环境负荷指数=(环境负荷因子×权重)之和四、人口计算公式1.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为:人口密度=总人口数/地区面积2.出生率:出生率是单位时间内的出生人口数量。
出生率的计算公式为: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03.死亡率:死亡率是单位时间内的死亡人口数量。
死亡率的计算公式为:死亡率=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1000五、地震计算公式1.震级:地震的震级是反映地震强度的一个指标。
震级的计算公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里氏震级公式、S-P震级公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高级高中地理计算
公式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一、时间的计算
1、求时区:
时区数=已知经度/15°(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
2、求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
3、求地方时: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度×经度差(东加西减)
二、太阳高度的计算
1、求正午太阳高度:
H=90°-︱纬度差︱(纬度差指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纬度之间的差)
2、求子夜太阳高度:
H=︱纬度和︱-90°(纬度和指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纬度之间的和)
3、求南北两楼的楼间距:
L=h•cotH(h为楼高,H为该地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
三、昼夜长短的计算
1、求昼长:
(1)昼长=昼弧∕15°
(2)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3)昼长=24-夜长
(4)昼长=(12-日出地方时)×2
(5)昼长=(日落地方时-12)
2、求夜长
(1)夜长=夜弧∕15°
(2)夜长=24-昼长
(3)夜长=(24-日落地方时)×2
(4)北半球某纬度的夜长=南半球同纬度的昼长
四、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1、求日出时刻:
(1)日出时刻=当地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
(2)日出时刻=12-昼长∕2
2、求日落时刻:
(1)日落时刻=当地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
(2)日落时刻=12+昼长∕2?
五、球面距离的计算
(1)赤道和经线上的距离111Km×度数
(2)纬线上的距离=111Km×度数•COSθ(θ为当地的纬度)
(3)对趾点的计算:经度互补,一东一西;纬度相等,一南一北。
六、比例尺的计算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2)缩放图幅面积=原图幅面积×比例尺缩放的平方
七、相对高度的计算
(1)陡崖相对高度:(n-1)d≤H<(n+1)d(n为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2)H=T∕6°×1000米(H为两地相对高度,T为两地温差)
八、有关人口的计算
(1)人口密度=人口数∕总面积
(2)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3)生育率=出生人口数∕育龄妇女数
九、地理坐标的计算
(1)利用正午太阳公式求当地纬度
(2)当地纬度=北极星的仰角
(3)当地经度=已知经度±1°∕4分钟×时差
十、地球自转速度的计算
(1)角速度=360°∕24小时=15°∕小时
(2)线速度=周长∕时间=2∏RCOSθ∕24小时(R为地球半径,θ为当地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