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现代史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之我见(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改革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方法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教学方法改革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实践体会。
以下是我对教学方法改革实践的一些看法。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1. 应对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挑战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教育需求,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2.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改革旨在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灌输式”等教学模式,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方法改革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国际视野,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方法改革实践策略1. 创新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
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优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
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3. 改进教学方法(1)倡导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实施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3)运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以真实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开展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课后自主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课堂上进行深度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4. 丰富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中国现代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道他 自己做本 位 教授 的时 候 , 管 学 生能 不 能 领 受 , 味 不 一 照 他 意 思 灌 输 进 去 。 ”12“ 肯 细 细 考 察 个 性 . 便 教 [P 不 ]M 随
育 , 是 大 学 也 免 不 了 这 种 弊 病 。 ”12 就 [I 这 种 主 观 主 义 的 P
传 统 以 教 师 为 中 心 的 教 学 理 念 ,忽 视 了 学 生 在 教 学 于 表 面 , 个 新 鲜 , 要 是 为 了 娱 乐 和 放 松 , 加 上 这 些 图 主 再 受 众 接 触 各 种 媒 介 的 时 间 最 多 , 间 也 最 长 , 着 媒 介 的 时 随 不 断发 展 和 丰 富 ,他 们 的 品 位 和 需 求 也 会 不 断提 高 , 所 以 , 视 类 讲 坛 节 目一 直 保 持 原 来 那 个 样 子 , 然 渐 渐 为 电 必 他 们 所 冷落 。 五 、 播效 果 传 从 传 播 效果 的 角度 而 言 , 过 后 期 处理 的讲 课 , 则 经 原 上 讲 , 果 要 比实 际 效 果 好 。 为 , 目 录 制 的 时 候 . 果 效 因 节 如 演 讲 人 出 现 了 什 么 问 题 可 以 重 新 来 过 ,而 大 学 课 堂 教 学
理 化 的 原 则 , 学 生 为 中 心 , 养 社 会 需要 的 复 合 型 人 才 。 以 培 关键 词 : 中 国现代 史》 教 学改 革 《 研 究 实 践
学校 , 是 把 校 长 、 职 员 做 主体 , 生 反放 在 客 位 , 做 都 教 学 当 《 国现 代史 》 高校 历 史 系历 史 学专 业 的一 门 专业 中 是 基 础 课 . 是 专 业 必 修 课 . 历 史 系 本 科 生 打 下 扎 实 的 也 对 历史 基 本 功至 关 重 要 。 仅如 此 , 为一 门 年轻 的历 史学 不 作
对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裴娣娜课堂教学,从产生之日起,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不同时代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进入21世纪,我国要推进教育现代化,真正实现素质现代化,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纲要,其中,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关键的一环。
对课堂教学改革基本问题的探讨,目前在我国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原因在于:我们正处于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重要时期,在目前教育思想十分活跃,各种教育观念纷呈的情况下,需要我们对近20年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途径与问题进行审视反思,立足于现代教育的需求,对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思路、研究问题以及研究的方法论形成理性认识。
基于以上思考,对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我国课堂教学近20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的反思反思近20年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历程,课堂教学发生的积极变化集中表现在:现代教学观的初步确立以及所导致的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行为的初步的,但是是深刻的变化。
1.在教学目标上所具有的明确的发展取向和发展价值,以及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的特点。
首先,"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堂教学目标任务是什么?近20年来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认识发展过程。
这就是;从20世纪70年以前仅关注知识认知,到8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开发智力、培养思维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进入21世纪,在批判、反思基础上,提升了价值、情感、态度的重要性。
从而使知识与技能、智力与能力、价值观与态度以及个性发展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
与以往不同在于:将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个体,学习的过程是-种生命的体验过程,是学生生命整体的、综合的、多方面的发展过程。
也就是说,我们强调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在现代意义上的学习与发展,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具备读、写、算的基础学力,而且有善于搜集、处理信息,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同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以及社会责任感。
因此,反思这20年的发展过程,从"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到"学会发展",这正是在课堂教学观念层面上的一个实质性超越。
关于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想法(精)
关于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想法南丰二中朱群二十一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发生新的巨大变化的时代。
是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的竞争,把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时代。
作为知识传播、创新和应用的重要基地的教育,必将处于知识经济的基础和前沿。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具有超前性质的教育需要进行一系列深层次的调整和改革。
一、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已进入因特网的时代,我们旧的“你讲我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再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需求了。
目前的历史教材虽然作了很大的改革,注重对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授能力;但社会上对历史课教学效果认识众说纷纭,仍难以走出应试教育的困惑与尴尬。
历史科改革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1、改革妨碍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国外先进教育机制在试行无课时原则和无课堂教育,而在我国可以实行全面的弹性的教育机制,实行有差异教学,多些灵活性、自主性,学生可以选择老师,选择教学模式,选择作业是做还是不做,选择活动课内容与时间,选择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
这样的认识决不是放任自流、无政府主义,而是对师生的要求更高了,有利于师生双方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
2、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改变教师单方面灌输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应突出教师主导地位;学生是主体,要强化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生关系是双向动态关系,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各自不是静止的,都在“自转”,又在“公转”。
应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先让学生思。
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
再让学生动,创设多思、多议、多练的佳境,为学生“动”和“表现”提供机会和场所,有目的让学生上台,畅谈体会,各抒已见。
最后还要让学生用,为了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和周围生活实际,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展座谈、谈论、新闻发布、辩论会等活动,甚至于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让学生用所学理论、观点去思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启示-模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启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展示了中国近代以来抵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的优越性, 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 是中国革命和解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 是帮助学建设的领导核心, 这是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做出的正确生了解国史、国情, 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作出四选择。
在中国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替代中国共产党的领个选择的一门重要课程。
怎样把握好这门课程的精导, 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 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华民族髓和课程体系, 突出其特点, 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才能发达昌盛, 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师着力关注的问题。
一、围绕教学目的任务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运动时, 要紧紧抓住两条线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目的是通过中国近现一条线索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主要讲授西代史的教学, 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教育, 帮助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五次侵略战争。
资本主义国家进学生了解国史、国情, 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人帝国主义阶段后在中国强占租界, 划分势力范围, 形了马克思主义, 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选择了社会主义道成瓜分中国的狂潮; 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路, 选择了改革开放。
使学生牢记历史的经验, 永远不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封建统治忘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奋起英勇反抗的历集团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开始和外国侵略者互相史; 使学生懂得社会主义事业, 就是在打破外国敌对势勾结, 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
使学生了解中力对我国的孤立、封锁和挑衅的过程中巩固和发展起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受侵略、受欺侮、任人宰割的来的, 中国人民从来没有, 今后也决不会屈从任何外来痛苦史, 认识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压力, 从中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的教育; 使张的本质。
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改革的建议
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改革的建议教学改革,必须遵循其原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如下:(一)坚持“课堂讲授”与“课外自学”相结合。
(二)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三)坚持“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
(四)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相结合。
(五)坚持“思想教育”与“人格塑造”相结合。
根据此原则,可以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从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分别是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式。
以下便从三个方面深入教学方式:1.学生自学一方面,要求每一位学生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并在此基础上以每一章为单位课前撰写不少于600字的读书笔记(形式为本章的内容摘要),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课前自学提出问题;另一方面,教师每完成一章的讲授后,学生需结合教师的讲授,紧扣本章内容撰写不少于300字的学习心得。
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教师应于第一次课向学生传授写作方法),学生必须用水笔或圆珠笔写在统一规格的笔记本上。
其中读书笔记要求在教师开讲课程相关章节前完成,教师有责任在课堂上通过提问或抽查的方式认真检查每一位学生的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要求每学期至少检查二次。
课程结束后,所有的笔记本都要上交,以便作最后评定成绩之用。
学生自学的情况将作为平时成绩按不低于总分20%的比例计入总评,没有做读书笔记的学生本课程必须重修。
2.课堂讨论和演讲学生参加课堂讨论发言要求脱稿,教师对讨论课程要事先进行精心的策划,也可以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组织讨论,比如某一次讨论可以让某班委会承办。
组织讨论切忌走过场。
四次讨论原则上每一位学生有一次上台的机会。
如果是大班教学(80人以上)应该使60%的学生参与进来。
每一次讨论教师都要对学生的发言做点评,点评内容要以鼓励为主,但也要指出不足。
3.教师授课①突出主题、主线②切实把握好这个主题、主线,是搞好《纲要》课教学的前提。
③联系实际,加强针对性④点、线、面结合,开阔视野,加强比较⑤对重大问题的表述,要完整、准确,有权威的根据⑥史论结合,于序事中寓论断教学内容:从内容上讲,今后课堂讲授原则上将讲重点,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1)讲清楚本课程的理论框架和逻辑体系(其实也就是整本书的结构体系以及每一章节的结构体系);(2)讲清楚本课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该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将反映在教师开学初提交学院的教学计划中);(3)结合案例阐明相关原理的实际运用。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几点思考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几点思考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因此,中国的教育改革一直在进行中。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几个方向做出深入的思考。
一、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水平的关键。
因此,当前国家对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在教育改革中,要充分考虑教学质量的因素,及时修正和改进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估和监管机制,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倡导创新精神教育改革的意义不仅在于质量的提高,更在于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
创新能力是21世纪人才所必备的能力之一。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一点对于很多学科而言都具有普遍的意义。
创新不仅需要科学家的发明,也可以体现在各种领域的实践中。
在教育方面,教育者与学生都需要具备创新的思想和实践意识。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
教育改革应当从教育的全局思考,目标明确、科学设计。
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课程的实施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强化实践性和创造性,并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
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教师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当前教育改革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是关键之一。
要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和评估体系,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五、注重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的关键问题之一。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个体在受教育方面享有同等的机会和权利。
在当前教育改革中,应考虑到社会的不同需求,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水平,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整体而言,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涉及的方向和问题非常之多。
但这五个方向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方向之一。
如果能够在这几个方向上做出良好的实践,那么中国的教育水平必然会有所提高。
关于历史教学改革及相关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历史教学改革及相关问题的几点思考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科技革命推动,20世纪代发达国家普遍开始进行基础教育的改革。
近十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世纪之交改革步伐大大加快,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研究性学习迅速展开,一场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为目标的改革浪潮席卷中华大地,它反映了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综合实力和科技竞争的要求,尤其是人才竞争的要求。
然而,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惯性还很大,教育教学改革步伐仍受多方面因素制约。
下面仅就历史学科的改革及相关问题谈几点认识。
第一关于教学观念教学要改革,观念更新必先行。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为主体,强调教师教。
这种观念下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教师讲、教师问、教师写,学生听、学生答、学生记,学生固有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求未知的欲望渐渐泯灭。
新的教学观念以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完整个性,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为目标,强调学生学,教师教是为学生学服务。
正如教育家列德金说的那样:努力去教,使你的学生逐渐不需要你的教育,也就是要他们渐渐地越来越多地得到一种能力,能使自己成为自己的教育者。
第二关于学习方式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
本来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点,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传统的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从而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
历史课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概念,背景、过程、意义、影响等要素浩如烟海,教师讲学生记,课课如此。
尽管每堂课也提问一些问题,也由学生看书后或概括、归纳或总结、分析,但这一切仍是在教师的操纵下,按教师的思路进行着,学生的思维受到极大的限制,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得不到激发。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使学习过程更多的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方式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方式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在素质教育日益深化的今天,中小学教改已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随之,中学历史教学也被推向了教改的前沿。
中学历史教学应如何去改?改些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这些都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为此, 笔者就中学历史教学方式的改革问题谈几点认识。
笔者认为,所谓历史教学方式,应是在一定的历史教学观念指导下,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历史教学程序、形式、方法、习惯和艺术等的有机结合。
中学历史教学方式的改革应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给历史教学以新的认识作为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既要让学生了解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和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又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学会学习历史,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提供坚实的基础。
”〔1〕历史教师应该树立一种什么样的教育观念,王增科先生给了我们有益的启发。
就历史学习应该达到的目标而言,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掌握基本知识,二是训练基本能力,三是培养情感及历史思维的意识。
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前一点,忽视第二点,特别容易忽视第三点,教学中以灌输为主,不但不能尽达历史教育之目的,而且使历史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为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为主,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这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2. 构建生动活泼的激情教学环境,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中有一个基本观点是教育的民主化,其中的核心之一则是提倡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的观念认为,在课堂中学生应是主体,而教师则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教育资源。
中学历史课堂要充分体现师生平等参与、多元交流、机会均等的教学原则。
托尔斯泰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对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裴娣娜课堂教学,从产生之日起,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不同时代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进入21世纪,我国要推进教育现代化,真正实现素质现代化,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纲要,其中,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关键的一环。
对课堂教学改革基本问题的探讨,目前在我国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原因在于:我们正处于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重要时期,在目前教育思想十分活跃,各种教育观念纷呈的情况下,需要我们对近20年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途径与问题进行审视反思,立足于现代教育的需求,对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思路、研究问题以及研究的方法论形成理性认识。
基于以上思考,对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我国课堂教学近20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的反思反思近20年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历程,课堂教学发生的积极变化集中表现在:现代教学观的初步确立以及所导致的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行为的初步的,但是是深刻的变化。
1.在教学目标上所具有的明确的发展取向和发展价值,以及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的特点。
首先,"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堂教学目标任务是什么?近20年来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认识发展过程。
这就是;从20世纪70年以前仅关注知识认知,到8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开发智力、培养思维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进入21世纪,在批判、反思基础上,提升了价值、情感、态度的重要性。
从而使知识与技能、智力与能力、价值观与态度以及个性发展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
与以往不同在于:将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个体,学习的过程是-种生命的体验过程,是学生生命整体的、综合的、多方面的发展过程。
也就是说,我们强调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在现代意义上的学习与发展,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具备读、写、算的基础学力,而且有善于搜集、处理信息,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同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以及社会责任感。
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
D I O 编码 : 03 6 / . s . 0 - 0 92 1 .70 7 1 .9 9 j sn 1 7 0 7 .0 02 .2 i 0
硒
鬲 丽
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
刘启 明
摘要: 高“ 为提 中国近现 代史纲要”课 的教 学效果 ,需要对传统教 学模式进行改革,使之向 “ 启发式、参与式、研 究式教学”发展 。 改革 的一个基本途径 ,就是把传统教学模式和合作探究教 学模式结合 起来,进行 专题教 学。 关键词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学模式 ; 教 合作探究
第二 ,精 选专题进行教学 ,是避 免 “ 纲要 ”课教学内容 与 中学历 史教学 内容大面积 重复 的好方 法。如果学生在学了这 门
教学相长,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学 术氛围,并不断完善和发扬, 课 之后问老师:中国近 现代史在 中学学过了' “ 怎么大学还要 学? ”
影响越来 越多的人 。这 样,真正的大学就 形成了,就 会有一批 或者说 : 学学也 好,就相 当于复习了一 遍吧。 “ ”那 么,这种 教 有智慧的杰出人 才出现,整个 国家就有了希望。 ”我们应该从温 学就是收效甚微 的、低水平 的重复劳动了0为了避免对 中学历史 总理提 出的为 国家 培养众多高素质杰出人才的高度 ,来看待对 教学 内容 的简单重复 ,要求我们精 选教学专题 ,讲深讲透,让
1“ 要 ”课 教 学模 式改革 的 基本 方向 .纲
关于进一 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 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的意见》 ( 教社政 【0 55 )文件明确指 出 : 20]号 思想 政治理论 课 的 “ 教学
,
“ 要”课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纲
关于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点思考
基 础 理 论 研 讨
关于高枚《 巾国近坝代史纲要》 教学硇几点思考
遵 义师范 学院马列部 孟婷婷
[ 要 ] 高校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20 年春季开始 , 国普通高校开设 了 中国近现代 史纲要》 摘 在 从 07 全 《 课程 , 将历 史纳八 思想政治理论 课的范畴, 并且作为必修考试科 目, 这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 是一个战略性 的举措 , 也是摆在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 的一个 新课题。三年 来. 老师们在教学实践 中对本课 程的教 学 目 、 的 教学 内容 、 教学模式等进行 了不断的探索 , 拳文在此对《 中国近现代史 纲要》 课教 学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 并就如何上好这 门课谈 点粗 浅的体会 。 [ 关键词] 高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 思考
政 治 理论 教 育 的 功 纲要》 课程教学 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关系。 我国中学普遍开设 了中国近代史和 中国现代史 ,但基本上停留在 简单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线索层面上 ,尚未上升 到历史理论和历史规律 的高度来学 习和认识历史 。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脉络,还需要完整地把 握 。高校 的《 纲要》 课程上限是 l4 8 0年 , 下限是 20 0 8年 , 分为上中下三 编, 这种“ 大历史 ” 的写法 和教学有利 于学生更加 清晰地把握历史发展 的整体脉络 。 在高校《 纲要》 课程教学 中为了避免和中学重复 , 要按专题 设计讲, 课程 内容要 “ ” , 精 选 精选过程 中要注意从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 问题出发 , 吸收史学界 的新成果 , 对那些在中学历史教学 中已经较 为全 面系统介绍过的历史背景 、 历史线索从 简从略 , 而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 件、 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则应该进行深入探讨 , 以正确地总结历史的经 验教训, 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科学地认识社会历史发展 的
《中国现代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现代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作者:郝银侠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6期摘要:《中国现代史》课程教学改革必须遵循教学理念现代化、教学内容广博化、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手段合理化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關键词:《中国现代史》教学改革研究实践《中国现代史》是高校历史系历史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专业必修课,对历史系本科生打下扎实的历史基本功至关重要。
不仅如此,作为一门年轻的历史学科,它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
2005年教育部明文规定,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要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
因之,学习中国现代史,是培养现代新型人才的必修课。
可是,目前传统的中国现代史教学模式普遍存在教学理念陈旧、教学内容狭窄、教学与科研脱节、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手段单一等弊端,严重制约课程的发展及其在培养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中作用的发挥,《中国现代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作为从事中国现代史教学的高校教师,我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谈些见解。
一、现代化的教学理念1.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征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陈独秀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征培养,对传统教育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进行了严厉抨击。
他指出:“从来我们中国的学校,都是把校长、教职员做主体,学生反放在客位,当做被动的和机械的。
教员在讲堂上教授,只知把自己的学问和知识,装入学生的脑子内去,殊不知学生固有他的知识和学问,不得要拿先生的来装入进去。
”[1]P190-191“教师只知道他自己做本位教授的时候,不管学生能不能领受,一味照他意思灌输进去。
”[1]P214“不肯细细考察个性,随便教育,就是大学也免不了这种弊病。
”[1]P215这种主观主义的灌输教育至今依然大量存在,成为制约我国教育进步的主因之一。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改的思考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改的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改应首先强调历史的客观性、真实性,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不断引导学生深入析解历史的特点,使其能深刻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历史
周期、史实故事、重要历史人物、发展轨迹以及历史背景等内容概括形成有机整体。
其次,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改中要强调史学研究的方法论与视野,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思考能力。
可以采取以把握史料精要为主线,融合史料趣味教学、历史演变教学、历史思维教学以及历史百科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突出史学
研究的基本思想和具体的考察手段,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此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改必须在历史现象中挖掘其背后的客观规律,从更深层次探讨历史过程中相关文化特质所形成的历史格局,激发学生去思考发展史的
规律与本质,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和指导思想,增强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最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改必须注重及时补充、完善学生的历史知识,必要时拓展一些背景知识,如重大现代世界事件、发展历史、文化传播等,以构建系统性的历史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过程及其影响,以及近代世界大发展大转型这一历史大框架下的运动态势、变革表现有更加宏观的认识。
现代教育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现代教育改革的思考与探索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领域也面临着日新月异的变革。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现代教育改革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现代教育改革进行思考与探索。
首先,现代教育改革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教育的唯一目标。
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思维、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索,并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例如,可以通过开展科学实验、艺术创作和团队合作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现代教育改革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育往往过于注重学术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个性和身心健康。
然而,学生的兴趣和个性是他们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激发潜能的关键。
因此,教育者应该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让学生能够在不同领域展示自己的才华。
同时,教育者也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和体育锻炼,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另外,现代教育改革需要倡导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兴趣和能力。
因此,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例如,可以通过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和个别辅导等方式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教育者也应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此外,现代教育改革需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推动者,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
因此,教育者应该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和职业发展通道,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同时,教育者也应该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创新实践,分享教学经验和成果,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改革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
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个性化教育和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
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反思
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反思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教学模式也面临着改革与反思的呼声。
本文将从教育教学模式的问题,改革的动力和目标,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教育教学模式的问题教育教学模式在长期的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信息的传递,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这种模式下,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接受者,缺乏主动性和思辨能力。
其次,教育教学模式的单一性也是一个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课堂教学,而忽视了学校之外的其他学习环境和资源。
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再次,评价体系的单一化也是一个问题。
目前的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分数为导向,忽视了学生的全面素养和发展。
这种评价体系会导致学生过分追求分数,而忽视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的动力和目标针对教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的动力主要源自社会对教育的期待和学生对教学的需求。
如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从传统的知识型人才转向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教育教学模式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改革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三、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未来的教育教学模式应当朝着多元化、个性化和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
首先,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模式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教育教学模式应当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渠道和方式,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其次,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教育教学模式应当根据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最后,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能够注重学生的全面素养和能力培养。
除了知识的传授,教育教学模式还应当注重学生的品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拥有更全面的发展。
历史学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历史学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改革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历史学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下是我对历史学教学改革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改革教学理念,注重学生主体地位传统的历史学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因此,历史学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历史学教学应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环境中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实物展示等方式,将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历史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 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认知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历史学教学改革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 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历史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2. 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历史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历史案例,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同时,案例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项目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是历史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历史相关的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了解历史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剧表演、历史遗址考察等活动。
现代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现代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也在不断地转型与变革。
现代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是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推进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不仅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社会各界共同追求的共识。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现代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一、教学方式的改变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传授通常采取“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方式。
这种方式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个人能力和记忆力。
但是,在现代教育教学体系中,老师扮演的不再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是教育引导者的角色。
课堂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掌握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现代教育教学体系也非常注重语言及实践课程的教学。
任何学科的知识都与语言和实践技能密不可分,这也引导了现代教学体系中各科目开展综合性教学,通过听说读写及实操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二、教材的更新与升级现代教育教学体系推进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必然离不开教材的升级与更新。
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下,教材通常以书本为主,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很单一,给学生的视觉和思维上带来了很大的限制。
但是,现代教育教学体系中的教材更注重以多媒体形式呈现,让学生在感官上获得更充分的刺激、教材也更加符合现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习惯。
除此之外,教材也在不断地更新,不断跟进最新的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以保证内容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教材的质量和内容的完备性直接决定了学生成长的方向,因此教材的改良和更新也是教育教学体系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教师的角色与素养在现代教育教学体系中,教师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该扮演一个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倡导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发现学生潜力和兴趣。
因此,教师的素养应该更加全面,包括上位素质和下位素质。
上位素质是指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下位素质是指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状 ,要 从研 究 专 题 、整 合 内容 、互 动 教 学 、激 发 兴趣 等 方 面 来 完 善教 学 方 法 ,并 且 要 处理 好 师 生 间 的 关 系 、教 导 与 引 导 的 关 系、课 内 与 课 外 的 关 系 ,以 此 提 高教 学 水 平 ,而且 通 过 对 中 高 。 因 此 对 中国现代 史教 育模 式的改革是刻不容缓的。
中 国现 代 史是 一 门 可 以 让 学 生 掌握 历 史 史 实、 借 鉴 历 史 名 事 、铭 记 历 史、将 历 史 经验 运 用 到 实际 当 中的 学 科 。在 当前 , 学 生 对 于 这 门 课 程 缺 乏 兴趣 ,觉 得 枯 燥 与 乏 味 ,实 用性 不 高 , 导 致 学 生 成 绩 下 滑 ,教 师 与 学 生 间的 关 系不 融 洽 。针 对 这 些 现
l论坛一
对 中国现代 史教 学模 式改革 的几 点思考
文 /王 军 青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教 学模 式也在 不断进 行探索与研究 。为 了更好地将文学价值与教学体制相结合 ,需 要对中国现代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 新。要从完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 内容 、提高教学水平、理论与 实际相 结合 等方面对 中国现代史教 学模 式改革来进行 思考与探究 。 关键词 :中国现代 史 教 学模式 改革 思考
课 程 时 ,不 能 只讲授 课 本 上的 理论 知识 ,更应 该将 书本 上 的知 识 与生 活 实际相 结合 ,从 而达 到学 以致 用 的效 果。 中国现 代 史 虽然 是 讲授 历 史 史实 的 ,但 是 随 着社 会科 技 不 断进 步 ,教 师在 讲 课 时
不应 只传 授 历 史 方面 的知 识 ,更应 该 拓展 知 识 层 面 ,在 其他领 域 也应 该有 所 涉及 ,把 历 史知 识 放在 讲 授 的重 心 , 开 阔学 生 的视 野 ,使 学生 所接 受 的知 识 和信 息始 终 与 国际 信 息接 轨 。 因 此教 师 在 教 学 内 容要 不 断 地进 行 创 新 ,要 注 重 于 理 论 与 实 际相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