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合集下载

中 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中 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以下是为您起草的一份关于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的协议:合同主体1、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2、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合同标的1、本协议的标的为一份系统、全面、准确的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2、该整合表应涵盖自 1840 年鸦片战争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思想、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点。

3、整合表的内容应具有清晰的逻辑结构,便于学习和理解。

双方权利义务11 甲方权利义务111 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按照约定的时间和质量标准交付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112 甲方有义务按照本协议的约定向乙方支付相应的报酬。

113 甲方应向乙方提供必要的协助和资料,以便乙方顺利完成整合表的制作。

12 乙方权利义务121 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按照协议约定提供协助和资料。

122 乙方有义务按照本协议的要求,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的制作。

123 乙方应保证整合表的内容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抄袭、侵权等违法行为。

124 乙方应保守在制作整合表过程中知悉的甲方相关机密信息。

违约责任1、若甲方未按照约定向乙方支付报酬,每逾期一天,应按照未支付金额的X%向乙方支付违约金。

2、若乙方未按照约定的时间交付整合表,每逾期一天,应按照报酬总额的X%向甲方支付违约金。

若逾期超过X天,甲方有权解除本协议,并要求乙方返还已支付的款项,同时乙方应按照报酬总额的X%向甲方支付赔偿金。

3、若乙方交付的整合表质量不符合约定,乙方应在甲方指定的时间内进行修改和完善,直至符合要求。

若乙方拒绝修改或经修改仍不符合要求,甲方有权解除本协议,并要求乙方返还已支付的款项,同时乙方应按照报酬总额的X%向甲方支付赔偿金。

4、若一方违反本协议约定导致另一方遭受损失的,违约方应承担赔偿责任,包括但不限于直接损失、间接损失以及为维护权益而支出的合理费用(如律师费、诉讼费等)。

初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近代史知识点

初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近代史知识点

初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近代史知识点近代史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部分,而初三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也将涉及到这一部分内容。

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初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近代史的知识点,帮助你进行复习和备考。

1. 近代史的时间范围近代史一般指自17世纪中叶以来,即近400年的历史时期。

具体的时间范围可以从明朝末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到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冷战结束。

2. 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发展(1)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代表了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冲突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如《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等。

这些不平等条约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引起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2)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农民起义,由洪秀全领导,提出了均田免粮、共产教育的理念。

太平天国最终失败后,清政府推行了戊戌变法,试图进行改革与革命,但结果并不成功。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起源于对《凡尔赛和约》的抗议,并成为了反对封建思想和帝国主义的声音。

五四运动最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

(4)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重要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试图实现国家的民主、民族的独立、人民的幸福。

(5)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英勇抵抗日本侵略的一段历史,这场战争使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展开了激烈的国共内战,最终导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 近代史的影响与启示近代史给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启示。

首先,它揭示了中国在世界大潮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我们要加强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其次,它提醒我们要警惕外来势力和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威胁,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最后,它强调了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为我们建设美好的社会提供了借鉴。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2.四个阶梯说
代表人物为李时岳。(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
3、争取独立谋求进步说
胡滨指出,近代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当时中国人民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和谋求社会进步(发展资本主义)两项根本任务。这两项任务贯穿着整个中国近代史,一切斗争,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斗争在内,都是围绕着这两项根本任务进行的。它们构成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 (1)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 (2)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的挑战。
? (3)后现代主义对近代史研究的影响。
五、怎样学习
学习历史有二个目的:一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二是总结历史经验,以为今日的借鉴。
(1)学习目的不同
中学:了解历史事实,来龙去脉。
大学:把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来学习、研究,也就是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史”,而是历史学,我们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了解历史,而是认识历史。过去的历史不能告诉我们未来正确之路,但可以告诉我们哪里是弯路。
? (5)报纸、杂志类
《申报》、《新民丛报》、《清议报》、《民报》、《东方杂志》等。
(6)外国资料: 官方资料,私人著述、回忆录等。
2.史学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开始有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
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戴逸的《中国近代史》。
如今,比较有影响力的通史类著作有陈旭麓的《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许纪霖的《中国现代化史》、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郭廷以的《中国近代史纲》、费正清的《剑桥中国晚清史》等。
? 2、资本主义世界的对外扩张
(1)英国的崛起与扩张
(2)列强在世界范围内的争夺
三、中外贸易与鸦片走私
? 1、近代早期的中外交往

中国近代史部分:中外历史纲要与选择性必修主干知识整合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中国近代史部分:中外历史纲要与选择性必修主干知识整合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中国近代史部分:中外历史纲要与选择性必修主干知识整合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第一章: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1.1 教学目标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掌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了解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1.2 教学内容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鸦片战争的背景和过程通过历史文献分析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正确率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2.1 教学目标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原因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结果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2.2 教学内容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原因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2.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过程通过历史文献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和影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正确率第三章:洋务运动3.1 教学目标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原因掌握洋务运动的过程和主要成就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3.2 教学内容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原因洋务运动的过程和主要成就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洋务运动的背景和过程通过历史文献分析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正确率第四章:戊戌变法4.1 教学目标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掌握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了解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4.2 教学内容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4.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戊戌变法的背景和过程通过历史文献分析戊戌变法的结果和影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4.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正确率第五章:辛亥革命5.1 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5.2 教学内容辛亥革命第六章:辛亥革命(续)6.1 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6.2 教学内容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6.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历史意义分析历史文献,深入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6.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正确率第七章:北洋政府与军阀割据7.1 教学目标了解北洋政府的成立和性质掌握军阀割据的原因和影响分析北洋政府与军阀割据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7.2 教学内容北洋政府的成立和性质军阀割据的原因和影响北洋政府与军阀割据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7.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北洋政府的成立和性质分析历史文献,深入了解军阀割据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北洋政府与军阀割据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7.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正确率第八章:新文化运动8.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原因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成就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8.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原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成就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8.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原因分析历史文献,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成就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8.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正确率第九章:五四运动9.1 教学目标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原因掌握五四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9.2 教学内容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原因五四运动的过程和结果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9.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原因分析历史文献,深入了解五四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9.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正确率第十章:中国近代史的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目标总结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线索分析中国近代史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趋势引导学生反思中国近代史的启示和教训10.2 教学内容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线索中国近代史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趋势中国近代史的启示和教训10.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线索分析历史文献,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趋势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国近代史的启示和教训10.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正确率第十一章:抗日战争的爆发11.1 教学目标了解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过程和重要战役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11.2 教学内容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抗日战争的主要过程和重要战役抗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11.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分析历史文献,深入了解抗日战争的主要过程和重要战役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抗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1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正确率第十二章:抗日战争的胜利与国共内战12.1 教学目标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外形势掌握国共内战的起因和主要过程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和国共内战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12.2 教学内容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外形势国共内战的起因和主要过程抗日战争胜利和国共内战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12.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外形势分析历史文献,深入了解国共内战的起因和主要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和国共内战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1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正确率第十三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1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背景和过程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和经验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13.2 教学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背景和过程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和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13.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背景和过程分析历史文献,深入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和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1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正确率第十四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14.1 教学目标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主要政策掌握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成就和挑战分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14.2 教学内容改革开放的背景和主要政策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成就和挑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14.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改革开放的背景和主要政策分析历史文献,深入了解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成就和挑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14.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正确率第十五章:中国近代史的回顾与展望15.1 教学目标回顾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发展脉络分析中国近代史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趋势展望中国近代史的未来发展前景15.2 教学内容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发展脉络中国近代史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趋势中国近代史的未来发展前景15.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发展脉络分析历史文献,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趋势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国近代史的未来发展前景15.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正确率重点和难点解析教案重点:1. 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线索2. 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重要战役和主要成就3. 中外历史纲要与选择性必修主干知识的整合教案难点:1. 理解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趋势2. 分析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和意义3.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提高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中国近代史 第五章、中日甲午战争(整合版)

中国近代史 第五章、中日甲午战争(整合版)
再次,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成功,实际 上是日俄两国争夺中国辽东半岛。这种争夺是 掀起中日甲午战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一 个转折点。

2020/2/29
11
一、甲午战前的国际形势
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 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随着垄断资本的 形成,更为疯狂地夺取海外市场、原料供 应地和资本输出的场所,掀起了瓜分世界 领土的高潮。
二、甲午战前的中国与日本
1.甲午战前,清政府极其腐败,主要集中 在清中央政权的腐败,以慈禧为例。
第一节 关于甲午战争的研究综述
一、解放前的研究概况
• 在战争刚刚结束的1895年,就有王柄耀 的6卷本《中日战辑》出版发行。1896 年刊行的有蔡尔康的8卷本《中东战纪 本末》;易鼎顺的14卷本《盾墨拾余》; 侍读学士文廷式的《闻尘偶记》。1897 年,曾任驻日领事的姚锡光出版了5卷 本的《东方兵事纪略》。
感悟危机
3、政治意识的变化
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三、三国干涉还辽及其影响
1、三国“干涉还辽”的实现
沙俄 法国
德国
英国 日本
美国
2020/2/29
50
2、三国“干涉还辽”对甲午战后的 中国和远东国际关系的影响。
首先,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沙俄在政治上 取代了英国在华的支配地位。
其次,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也是远 东国际关系变化的一个转折点。
巨额的战争赔款大大刺激了日本对外侵 略扩张的野心,积极扩军备战。
(2)、甲午战后日本的迅速崛起, 改变了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
• 甲午战前,远东的基本格局是英国、俄国 的对立和争霸。甲午战后,俄国和法国都加 紧他们在远东地区的侵略;德国也开始参与 远东地区的争夺;美国也趁机提出对华门户 开放政策。这一切都表明英国在远东地区的 优势地位受到挑战,中国即将面临一个更危 险的局面。

中国近代历史复习大纲

中国近代历史复习大纲

中国近代历史复习大纲第一章:鸦片战争
1. 鸦片战争的原因与经过;
2. 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3. 对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二章:戊戌维新
1. 戊戌变法的原因和历史背景;
2.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与失败原因;
3. 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章:辛亥革命
1. 辛亥革命的起因和经过;
2. 中华民国的成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3.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与意义。

第四章:北洋政府
1. 北洋政府成立的背景和历史条件;
2. 大总统制度的实行和各项改革;
3. 北洋政府的缺陷和失败。

第五章: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1. 五四运动的背景和经过;
2. 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和主要内容;
3.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六章:国共合作与反帝抗日
1. 国共合作的背景和历史进程;
2. 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和中共在抗战中的地位;
3. 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和意义。

第七章: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
1. 解放战争的背景和历史进程;
2. 新中国政府的成立和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3. 新中国的建立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意义和影响。

第八章: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
1. 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建设和政策方针;
2.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实践和教训;
3.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和政治变革。

总结
以上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和事件,这些事件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事实的记忆和历史事件的联系,同时也要把握历史事件对当今时代的启示和指导。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考试要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考试要点

第一章:名词解释:“振兴中华”原为孙中山在建立兴中会时提出的挽救国家危亡的口号。

现指奋发图强,使祖国更加繁荣强大。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他在亲自草拟的《兴中会章程》明确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

”孙中山在提出“振兴中华”口号的同时,还阐述了如何“振兴中华”的问题:第一,要“振兴中华”,就必须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扶大厦之将倾”,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第二,要“振兴中华”,就必须进行反清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使中国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第三,要“振兴中华”,就必须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政治革命,“创立合众政府”。

孙中山为此奋斗了整整40年,将一生都贡献给了中国人民,贡献给了“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

此后,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中,无数革命志士为“振兴中华”的口号所激励,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存亡、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

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在这个口号的激励下发生的。

“振兴中华”口号的提出,使中华民族燃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进一步的觉醒,将广大中华儿女团结在这一激动人心的口号下,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进步事业前赴后继。

时至今日,这一口号仍然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简答题:中国近代前期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

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

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常常压制与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中国近现代史整合及阶段特征(5月12日)

中国近现代史整合及阶段特征(5月12日)

中国近现代史整合及阶段特征重要时段: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9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特点:屈辱中国现代史:1949年10月1日开始,社会主义社会。

总特点:崛起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0年-1919年。

【旧民主主义革命(近代前期);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9月(近代后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致可分为:1)19世纪40-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又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发展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国民革命时期(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19年-1927年7月15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第二次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第三次国民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1945-1949】中国由新民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1949-195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40年代~60年代)1、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侵入,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中国经济开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
内容: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19世纪六十年代,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
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1894.7—1895年初,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4月,中日签定《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1894年,孙中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文化
晚清(1840——1912)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加深(1864—1894年)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清政府与外国列强公开勾结起来,中外基本上维持“和局”。清朝统治集团中分化出洋务派,他们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古老的中国走出了“器物变革”的重要一步。与此同时,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出现了早期维新思想。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以“自强”和“求富”为旗号。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原因: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代表: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19世纪70年代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主要内容: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
内容: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收到西方的影响。“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必修+选修1)
表2: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时段划分
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
晚清(1840——1912)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864年)
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要体现为“半殖民地”特征,由于新的阶级力量尚未产生,农民阶级承担起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经济上,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42年,魏源编撰《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续表
时段划分
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与社会生活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早期维新派出现。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内容: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续表
时段划分
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
晚清(1840——1912)
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1898年,戊戌变法。
内容:政治上,鼓励官民上书言事,精减机构,裁汰冗员;经济上,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奖励发明,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文化教育上,改科举,废八股,设立大中小学堂和专门学堂,准许创办报馆学会,翻译外国书刊;军事上,建立新式军队。
意义:爱国救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思想启蒙。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4—1901年)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标志。这一时期,列强经济侵略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同时在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此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行了戊戌变法。
1840.6—1842.8,鸦片战争。
1842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1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3定都天京、北伐西征、1856天京变乱、1864天京陷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