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合集下载

中 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中 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以下是为您起草的一份关于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的协议:合同主体1、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2、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合同标的1、本协议的标的为一份系统、全面、准确的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2、该整合表应涵盖自 1840 年鸦片战争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思想、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点。

3、整合表的内容应具有清晰的逻辑结构,便于学习和理解。

双方权利义务11 甲方权利义务111 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按照约定的时间和质量标准交付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112 甲方有义务按照本协议的约定向乙方支付相应的报酬。

113 甲方应向乙方提供必要的协助和资料,以便乙方顺利完成整合表的制作。

12 乙方权利义务121 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按照协议约定提供协助和资料。

122 乙方有义务按照本协议的要求,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的制作。

123 乙方应保证整合表的内容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抄袭、侵权等违法行为。

124 乙方应保守在制作整合表过程中知悉的甲方相关机密信息。

违约责任1、若甲方未按照约定向乙方支付报酬,每逾期一天,应按照未支付金额的X%向乙方支付违约金。

2、若乙方未按照约定的时间交付整合表,每逾期一天,应按照报酬总额的X%向甲方支付违约金。

若逾期超过X天,甲方有权解除本协议,并要求乙方返还已支付的款项,同时乙方应按照报酬总额的X%向甲方支付赔偿金。

3、若乙方交付的整合表质量不符合约定,乙方应在甲方指定的时间内进行修改和完善,直至符合要求。

若乙方拒绝修改或经修改仍不符合要求,甲方有权解除本协议,并要求乙方返还已支付的款项,同时乙方应按照报酬总额的X%向甲方支付赔偿金。

4、若一方违反本协议约定导致另一方遭受损失的,违约方应承担赔偿责任,包括但不限于直接损失、间接损失以及为维护权益而支出的合理费用(如律师费、诉讼费等)。

初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近代史知识点

初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近代史知识点

初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近代史知识点近代史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部分,而初三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也将涉及到这一部分内容。

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初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近代史的知识点,帮助你进行复习和备考。

1. 近代史的时间范围近代史一般指自17世纪中叶以来,即近400年的历史时期。

具体的时间范围可以从明朝末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到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冷战结束。

2. 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发展(1)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代表了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冲突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如《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等。

这些不平等条约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引起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2)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农民起义,由洪秀全领导,提出了均田免粮、共产教育的理念。

太平天国最终失败后,清政府推行了戊戌变法,试图进行改革与革命,但结果并不成功。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起源于对《凡尔赛和约》的抗议,并成为了反对封建思想和帝国主义的声音。

五四运动最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

(4)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重要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试图实现国家的民主、民族的独立、人民的幸福。

(5)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英勇抵抗日本侵略的一段历史,这场战争使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展开了激烈的国共内战,最终导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 近代史的影响与启示近代史给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启示。

首先,它揭示了中国在世界大潮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我们要加强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其次,它提醒我们要警惕外来势力和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威胁,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最后,它强调了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为我们建设美好的社会提供了借鉴。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2.四个阶梯说
代表人物为李时岳。(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
3、争取独立谋求进步说
胡滨指出,近代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当时中国人民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和谋求社会进步(发展资本主义)两项根本任务。这两项任务贯穿着整个中国近代史,一切斗争,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斗争在内,都是围绕着这两项根本任务进行的。它们构成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 (1)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 (2)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的挑战。
? (3)后现代主义对近代史研究的影响。
五、怎样学习
学习历史有二个目的:一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二是总结历史经验,以为今日的借鉴。
(1)学习目的不同
中学:了解历史事实,来龙去脉。
大学:把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来学习、研究,也就是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史”,而是历史学,我们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了解历史,而是认识历史。过去的历史不能告诉我们未来正确之路,但可以告诉我们哪里是弯路。
? (5)报纸、杂志类
《申报》、《新民丛报》、《清议报》、《民报》、《东方杂志》等。
(6)外国资料: 官方资料,私人著述、回忆录等。
2.史学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开始有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
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戴逸的《中国近代史》。
如今,比较有影响力的通史类著作有陈旭麓的《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许纪霖的《中国现代化史》、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郭廷以的《中国近代史纲》、费正清的《剑桥中国晚清史》等。
? 2、资本主义世界的对外扩张
(1)英国的崛起与扩张
(2)列强在世界范围内的争夺
三、中外贸易与鸦片走私
? 1、近代早期的中外交往

中国近代史部分:中外历史纲要与选择性必修主干知识整合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中国近代史部分:中外历史纲要与选择性必修主干知识整合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中国近代史部分:中外历史纲要与选择性必修主干知识整合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第一章: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1.1 教学目标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掌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了解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1.2 教学内容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鸦片战争的背景和过程通过历史文献分析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正确率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2.1 教学目标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原因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结果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2.2 教学内容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原因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2.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过程通过历史文献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和影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正确率第三章:洋务运动3.1 教学目标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原因掌握洋务运动的过程和主要成就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3.2 教学内容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原因洋务运动的过程和主要成就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洋务运动的背景和过程通过历史文献分析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正确率第四章:戊戌变法4.1 教学目标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掌握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了解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4.2 教学内容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4.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戊戌变法的背景和过程通过历史文献分析戊戌变法的结果和影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4.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正确率第五章:辛亥革命5.1 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5.2 教学内容辛亥革命第六章:辛亥革命(续)6.1 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6.2 教学内容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6.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历史意义分析历史文献,深入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6.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正确率第七章:北洋政府与军阀割据7.1 教学目标了解北洋政府的成立和性质掌握军阀割据的原因和影响分析北洋政府与军阀割据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7.2 教学内容北洋政府的成立和性质军阀割据的原因和影响北洋政府与军阀割据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7.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北洋政府的成立和性质分析历史文献,深入了解军阀割据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北洋政府与军阀割据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7.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正确率第八章:新文化运动8.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原因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成就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8.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原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成就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8.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原因分析历史文献,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成就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8.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正确率第九章:五四运动9.1 教学目标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原因掌握五四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9.2 教学内容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原因五四运动的过程和结果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9.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原因分析历史文献,深入了解五四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9.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正确率第十章:中国近代史的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目标总结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线索分析中国近代史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趋势引导学生反思中国近代史的启示和教训10.2 教学内容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线索中国近代史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趋势中国近代史的启示和教训10.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线索分析历史文献,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趋势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国近代史的启示和教训10.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正确率第十一章:抗日战争的爆发11.1 教学目标了解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过程和重要战役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11.2 教学内容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抗日战争的主要过程和重要战役抗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11.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分析历史文献,深入了解抗日战争的主要过程和重要战役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抗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1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正确率第十二章:抗日战争的胜利与国共内战12.1 教学目标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外形势掌握国共内战的起因和主要过程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和国共内战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12.2 教学内容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外形势国共内战的起因和主要过程抗日战争胜利和国共内战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12.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外形势分析历史文献,深入了解国共内战的起因和主要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和国共内战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1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正确率第十三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1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背景和过程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和经验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13.2 教学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背景和过程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和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13.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背景和过程分析历史文献,深入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和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1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正确率第十四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14.1 教学目标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主要政策掌握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成就和挑战分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14.2 教学内容改革开放的背景和主要政策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成就和挑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14.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改革开放的背景和主要政策分析历史文献,深入了解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成就和挑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14.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正确率第十五章:中国近代史的回顾与展望15.1 教学目标回顾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发展脉络分析中国近代史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趋势展望中国近代史的未来发展前景15.2 教学内容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发展脉络中国近代史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趋势中国近代史的未来发展前景15.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发展脉络分析历史文献,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趋势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国近代史的未来发展前景15.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正确率重点和难点解析教案重点:1. 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线索2. 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重要战役和主要成就3. 中外历史纲要与选择性必修主干知识的整合教案难点:1. 理解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趋势2. 分析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和意义3.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提高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中国近代史 第五章、中日甲午战争(整合版)

中国近代史 第五章、中日甲午战争(整合版)
再次,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成功,实际 上是日俄两国争夺中国辽东半岛。这种争夺是 掀起中日甲午战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一 个转折点。

2020/2/29
11
一、甲午战前的国际形势
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 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随着垄断资本的 形成,更为疯狂地夺取海外市场、原料供 应地和资本输出的场所,掀起了瓜分世界 领土的高潮。
二、甲午战前的中国与日本
1.甲午战前,清政府极其腐败,主要集中 在清中央政权的腐败,以慈禧为例。
第一节 关于甲午战争的研究综述
一、解放前的研究概况
• 在战争刚刚结束的1895年,就有王柄耀 的6卷本《中日战辑》出版发行。1896 年刊行的有蔡尔康的8卷本《中东战纪 本末》;易鼎顺的14卷本《盾墨拾余》; 侍读学士文廷式的《闻尘偶记》。1897 年,曾任驻日领事的姚锡光出版了5卷 本的《东方兵事纪略》。
感悟危机
3、政治意识的变化
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三、三国干涉还辽及其影响
1、三国“干涉还辽”的实现
沙俄 法国
德国
英国 日本
美国
2020/2/29
50
2、三国“干涉还辽”对甲午战后的 中国和远东国际关系的影响。
首先,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沙俄在政治上 取代了英国在华的支配地位。
其次,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也是远 东国际关系变化的一个转折点。
巨额的战争赔款大大刺激了日本对外侵 略扩张的野心,积极扩军备战。
(2)、甲午战后日本的迅速崛起, 改变了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
• 甲午战前,远东的基本格局是英国、俄国 的对立和争霸。甲午战后,俄国和法国都加 紧他们在远东地区的侵略;德国也开始参与 远东地区的争夺;美国也趁机提出对华门户 开放政策。这一切都表明英国在远东地区的 优势地位受到挑战,中国即将面临一个更危 险的局面。

中国近代历史复习大纲

中国近代历史复习大纲

中国近代历史复习大纲第一章:鸦片战争
1. 鸦片战争的原因与经过;
2. 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3. 对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二章:戊戌维新
1. 戊戌变法的原因和历史背景;
2.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与失败原因;
3. 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章:辛亥革命
1. 辛亥革命的起因和经过;
2. 中华民国的成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3.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与意义。

第四章:北洋政府
1. 北洋政府成立的背景和历史条件;
2. 大总统制度的实行和各项改革;
3. 北洋政府的缺陷和失败。

第五章: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1. 五四运动的背景和经过;
2. 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和主要内容;
3.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六章:国共合作与反帝抗日
1. 国共合作的背景和历史进程;
2. 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和中共在抗战中的地位;
3. 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和意义。

第七章: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
1. 解放战争的背景和历史进程;
2. 新中国政府的成立和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3. 新中国的建立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意义和影响。

第八章: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
1. 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建设和政策方针;
2.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实践和教训;
3.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和政治变革。

总结
以上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和事件,这些事件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事实的记忆和历史事件的联系,同时也要把握历史事件对当今时代的启示和指导。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考试要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考试要点

第一章:名词解释:“振兴中华”原为孙中山在建立兴中会时提出的挽救国家危亡的口号。

现指奋发图强,使祖国更加繁荣强大。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他在亲自草拟的《兴中会章程》明确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

”孙中山在提出“振兴中华”口号的同时,还阐述了如何“振兴中华”的问题:第一,要“振兴中华”,就必须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扶大厦之将倾”,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第二,要“振兴中华”,就必须进行反清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使中国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第三,要“振兴中华”,就必须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政治革命,“创立合众政府”。

孙中山为此奋斗了整整40年,将一生都贡献给了中国人民,贡献给了“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

此后,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中,无数革命志士为“振兴中华”的口号所激励,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存亡、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

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在这个口号的激励下发生的。

“振兴中华”口号的提出,使中华民族燃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进一步的觉醒,将广大中华儿女团结在这一激动人心的口号下,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进步事业前赴后继。

时至今日,这一口号仍然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简答题:中国近代前期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

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

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常常压制与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中国近现代史整合及阶段特征(5月12日)

中国近现代史整合及阶段特征(5月12日)

中国近现代史整合及阶段特征重要时段: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9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特点:屈辱中国现代史:1949年10月1日开始,社会主义社会。

总特点:崛起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0年-1919年。

【旧民主主义革命(近代前期);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9月(近代后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致可分为:1)19世纪40-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又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发展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国民革命时期(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19年-1927年7月15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第二次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第三次国民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1945-1949】中国由新民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1949-195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40年代~60年代)1、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侵入,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中国经济开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中国近代史时空整合

中国近代史时空整合

政治:西方国家从鸦片战争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 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领土和主权完整遭 到破坏,太平天国运动解开民主革命序幕。
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开始商品输出,中国 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逐渐 解体。
思想文化: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 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思想文化: 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中国革命, 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六、1937年7月~1945年8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政治: 日本全面侵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国共两党 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别 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进行抗日。1945年抗日战争 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日益壮大起来。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遭到了空前残酷的打击,日本在 沦陷区进行疯狂经济掠夺,国统区官僚资本日益膨胀。 思想文化: 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成为了我党的指导思想。
• •
⑥在斗争策略上,能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灵活调整 策略方针。
• 一、同盟会、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对中国 • 革命的影响 • 1. 中国同盟会 • (1)时间:1905 • (2)性质: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3)指导思想:旧三民主义。 • (4)影响: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到新阶段。1911年武 昌起义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颁布和清帝退位,部分实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族、民 • 2. 国民党。 • (1)时间:1912 • (2)性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
B.
C. D. 解析 关键是抓住题干中“乘客不分男女座”这
句话,这和中国传统的男女有别、授受不亲的伦
西方的“器物”演进到学

中国近现代史笔记

中国近现代史笔记

中国近现代史笔记一、中国近现代史概述中国近现代史是从鸦片战争(1840年)开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的一段历史时期。

近现代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二、近现代史的分期1.晚清时期(1840-1911年):这一时期标志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接踵而至。

在此期间,一系列改革运动如洋务运动也展开。

2.民国时期(1912-1949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

在此期间,北洋政府时期、五四运动、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相继发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至今):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此后,我国历经了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等多个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近现代史的重要人物1.政治家:如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等,他们领导或参与了中国的革命、建国和治国等重大历史事件。

2.军事家:如曾国藩、左宗棠、彭德怀、朱德等,他们在战争年代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立下了赫赫战功。

3.思想家和文化名人:如鲁迅、胡适、郭沫若、巴金等,他们在思想、文化领域开疆拓土,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近现代史的主要成就和影响1.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摆脱了列强的控制和束缚,实现了民族独立。

2.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3.科学技术进步和文化繁荣:在航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4.国际地位的提升:从被列强欺凌到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近现代史的教训和启示1.爱国主义教育:近现代史教育我们要热爱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努力奋斗。

2.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近现代史告诉我们,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民族复兴。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的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是中国中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中国近代史是必修内容之一,它主要研究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历史。

在学习这个课程时,我们需要了解许多的知识点,包括晚清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抗日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晚清洋务运动晚清是指清朝末期,也就是自19世纪60年代末到19世纪90年代初的这段历史时期。

这段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中国逐渐进入了现代化的道路。

晚清洋务运动是在这个时期内发生的一项重要运动,它主要是指清朝政府在近代化建设方面进行的一些尝试和改革。

这个运动的起因是清朝在鸦片战争以后面临的内忧外患,其次是依赖于科技的加入来保持强大的气势。

其中,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李鸿章、曾国藩和左宗棠等人都积极推进了这个举措。

他们引进了大量的海外技术与知识,整合资源,修建了一些工厂和机器设备,并在交通、矿产和军事等领域都进行了相关建设。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增强国家实力,但是,在历史上这场运动仅停留在表象层面,整个运动缺乏改革精神和对中国封建制度的超越和改变,因此难有大成。

同时,洋务运动也成为了捧杀官僚军阀的“资本主义花朵”。

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鲜有的一次革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辛亥革命始于1911年10月10日,即“辛亥”年哥德历的这一天,于1912年2月12日宣告结束。

辛亥革命的成功对于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它结束了中国古老封建制度下的太子党制度,废除了清朝这一拥有260多年统治权的政府。

辛亥革命的最大功劳是建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成为了第一任大总统。

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近代史时期,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三、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大量的事物、制度、思想等都迎来了变革。

但是,在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中,民主革命成为了一个持续时长最长的阶段。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提纲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提纲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提纲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提纲01、鸦片贸易(1)目的: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

(2)危害:①白银大量外流,造成清朝财政危机;②损害中国人身心健康;③统治机构更加腐败;④削弱军队战斗力。

02、虎门销烟: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03、1840年6月英军侵入广东海面,鸦片战争爆发。

04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05鸦片战争的影响(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06 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主凶:英法联军;帮凶:美俄两国。

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抢掠后放火烧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⑵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侵占中国北方 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⑶太平军抗击了美国人华尔的洋枪队。

07 1865年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英、俄两国支持阿古柏,妄图分裂新疆。

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1876年他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采取“ 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

1878年,收回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08 历史意义:巩固了祖国的西北边塞,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主权。

09 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在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邓世昌带率全舰官兵英勇抗战,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10 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中方代表为李鸿章)内容:淸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设通商口岸等。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11 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国家,为镇压交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知识点梳理 中国近代史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课件

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知识点梳理 中国近代史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课件

2. 归纳图2中推动人们剪辫子的因素,并指出这一现象的本质。 因素:政府的法令;群众的支持;人们觉悟的提升等。 本质:政治变革推动社会习俗变化。
3. 根据图3、图4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报刊的作用。结合 时代背景,对图5作品进行简要解读。
作用: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冲击了传统经典对人们思 想的禁锢;促进了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发展等。解读:画作创 作于 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 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 争取最后的胜利,彰显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格,具有极大的 艺术感染力,是民族精神的见证和赞歌。
13. (2020·广东)如图是徐悲鸿1940年前后创作的鸿篇巨制 《愚公移山》(局部),作者采用西洋写实主义技法表现 劳动者形象,气势磅礴。在当时的背景下,这幅作品旨在 彰显( C ) A. 远古传说的神秘气息 B. 乡村社会的纯朴民风 C. 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 D. 农耕时代的家庭生活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01 时空坐标 02 知识梳理 03 素养提升
04 史料研习 05 中考突破
1 通过了解张謇兴办实业的典型事例,知道近代中国民族 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家国情 怀)
1. 张謇兴办实业
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
8. 皇室在中国是最神秘的家庭,皇宫消息是严禁公开的。而 1908年在光绪帝生病期间,《申报》进行了30多次报道,并 详细介绍了病情及医疗情况,清政府并没要求其停刊。由此 可知,当时( C ) A. 中国已建立对外宣传渠道 B. 清政府已经完成民主化转型 C. 社会存在一定的言论自由 D. 《申报》是由皇室控制的媒体

统编版中考近代史必背知识点

统编版中考近代史必背知识点

统编版中考近代史必背知识点一、中国近代历史的起始1.鸦片战争:1840年至1842年,由英国导致的中国与西方列强的战争,导致中国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2.五四运动:1919年,由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领导的反对巴黎和会议的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革命和民主运动的开端。

二、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1.辛亥革命:1911年,由孙中山领导的反清起义,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2.五卅运动:1925年,由中国工人和学生发起的抗议运动,抗议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剥削。

3.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国民党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全国统一的政权。

4.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发动的一系列进攻事件,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

5.中国抗日战争:1937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早爆发的战争之一三、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点1.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2.三大改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三个重大方面:土地、农业合作化和国家工商业改造。

3.人民公社化运动:在1958年至1962年期间,中国实行的一项经济和政治活动,旨在推动农村集体化和工农业生产的大规模发展。

5.对外开放:1978年以来,中国进行的一项对外开放政策,加快了国内外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与合作。

四、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1.中国共产党的崛起: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政治的领导力量,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从一个被列强侵略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影响力逐渐扩大。

3.经济与发展: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和发展对全球经济格局有着重要影响。

4.社会变革与进步:中国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16初三历史专题2 中国近代的屈辱、抗争与探索

2016初三历史专题2 中国近代的屈辱、抗争与探索

三民主义 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 结束了封建帝 制,使民主共 和观念深入人 心
6
知识整合பைடு நூலகம்
命题热点



3.无产阶级的探索 (1)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军,开始作 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3)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第一次合作,建立黄 埔军校,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4)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 地,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5)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建立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6)解放战争时期,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取 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胜败主因 建立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 实行全民族 抗战
3
知识整合
命题热点



知识点二 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
时期 鸦片战 争前 第二次鸦 片战争前 后 甲午中 日战争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抗日战 争时期 历史事件 1839 年 6 月,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 略的坚强意志 左宗棠率军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巩固了西北地区的防务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1894 年,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抗击日军,英勇 牺牲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取得廊坊大捷 八路军 115 师组织的平型关大捷,取得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一次重大胜 利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2022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初高中中国近代史部分教材知识点比较

2022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初高中中国近代史部分教材知识点比较

中国近代史部分初高中教材知识点比较——以初中“川教版”和高中“人民版”必修为例(一)初中中国近代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学习主题表1 第一学习主题在初高中教材中的要点初中“川教版”要点在高中“人民版”必修中的对应部分要点八年级上册第一学习主题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1,鸦片战争(原因、过程、《南京条约》、影响)2,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过程、太平军抗击洋枪队)3,左宗棠收复新疆(起因、过程、结果、意义)和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在黄海战役中牺牲,《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一、二课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第一课太平天国运动1,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国门洞开的原因,几次侵略战争的情况简介,《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侵略的危害,瓜分狂潮)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准全的斗争(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3,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兴起发展全盛衰败的全过程,《天朝田亩制《辛丑条约》)度》和《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表2 第一学习主题在初高中教材中的内容比较相同点(共有部分)不同点(独有部分)初中1,中国近代被侵略的根本原因;2,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及危害;3,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主要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4,三国干涉还辽事件5,瓜分狂潮与“门户开放”6,左宗棠收复新疆7,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8,义和团反帝运动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分别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2,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3,鸦片战争的战败原因,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高中1,列强入侵对近代中国的总体危害;2,三国干涉还辽事件,瓜分狂潮,“门户开放”均出现在正文部分3,三元里抗英4,义和团运动出现在正文部分,详细讲述了其过程及对其的评价5,太平天国运动独立成一课,完整讲述了其背景,过程,《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外交政策,意义,失败的原因。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今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变革,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几个重要知识点:1. 鸦片战争:1840年至1842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的失败导致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开放五个港口,并赔偿巨额赔款。

2.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爆发了甲午战争。

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赔款近两亿两白银。

这场战争揭示了中国军事和国力的薄弱。

3.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政治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 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潮,由学生和知识分子发起。

这次运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呼吁民主与科学,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5. 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它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重要的政党之一,领导了中国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6. 抗日战争:1937年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中国以独立自主战斗,与日本帝国主义对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统治和半殖民地状态。

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行稳步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政策。

这些知识点是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事件,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学习和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部分:中外历史纲要与选择性必修主干知识整合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中国近代史部分:中外历史纲要与选择性必修主干知识整合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中国近代史部分:中外历史纲要与选择性必修主干知识整合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史实,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2. 引导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纲要与选择性必修主干知识的整合方法,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增强他们的国际视野。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近代史的定义与基本线索2. 中外历史纲要与选择性必修主干知识的整合方法3. 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与人物4.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重要事件与人物,中外历史纲要与选择性必修主干知识的整合方法。

2. 教学难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与人物。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对中外历史纲要与选择性必修主干知识整合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近代史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近代史的兴趣。

2. 讲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重要事件与人物,让学生掌握基本史实。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外历史纲要与选择性必修主干知识的整合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 分析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中国近代史部分:中外历史纲要与选择性必修主干知识整合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估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3. 知识测试:通过书面测试或口头提问,评估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的反应等。

《中国近代历史要》必考知识整理笔记

《中国近代历史要》必考知识整理笔记

《中国近代历史要》必考知识整理笔记中国近代历史要点必考知识整理笔记清末维新运动- 具体时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 宗旨:推动中国从传统封建社会转向现代化社会。

- 运动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自强运动:强调研究西方先进知识和技术,提倡实业兴国。

- 戊戌变法:主张变法立宪,以实现政治体制的改革。

- 运动的失败:- 缺乏统一领导和坚定决心,面临顽固保守势力的反对。

- 外国列强的干涉和侵略,削弱了维新运动的势力。

辛亥革命- 时间:1911年10月10日。

- 目标: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 主要过程:-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 辛亥革命成功,宣告清朝灭亡。

- 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 影响:- 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政权的终结。

- 为中国近代政治和社会改革奠定了基础。

- 受到了外部力量和内部分裂的挑战。

北洋政府与北洋军阀- 没有正式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因此采用北洋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名称,设立在北京。

- 关键人物:- 兼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

- 兼任陆军总统的袁世凯。

- 军阀混战:- 北洋政府实力弱小,地方势力和军阀频繁起兵造反。

- 袁世凯采取手段,试图统一全国。

- 袁世凯逝世后,中央政权进一步分裂,国内混乱。

五四运动- 时间:1919年5月4日。

- 起因:巴黎和会将中国对德属胶州湾的要求被拒绝。

- 特点和影响:- 和爱国主义情绪高涨。

- 呼吁民主和科学,抵制封建文化和外国侵略。

- 开始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政治、社会和文化改革。

北伐战争- 时间:1926年至1928年。

- 目标:推翻北洋政府,实现统一的中央政权。

- 领导人:国共两党合作,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军队。

- 结果:北洋政府被推翻,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 影响:- 标志着中国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潮的高涨。

- 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征- 时间:1934年至1935年。

- 过程:红军长征跨越了无数山川和河流,寻找抵达陕北的生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
内容: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19世纪六十年代,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
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1894.7—1895年初,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4月,中日签定《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1894年,孙中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文化
晚清(1840——1912)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加深(1864—1894年)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清政府与外国列强公开勾结起来,中外基本上维持“和局”。清朝统治集团中分化出洋务派,他们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古老的中国走出了“器物变革”的重要一步。与此同时,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出现了早期维新思想。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以“自强”和“求富”为旗号。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原因: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代表: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19世纪70年代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主要内容: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
内容: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收到西方的影响。“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必修+选修1)
表2: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时段划分
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
晚清(1840——1912)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864年)
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要体现为“半殖民地”特征,由于新的阶级力量尚未产生,农民阶级承担起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经济上,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42年,魏源编撰《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续表
时段划分
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与社会生活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早期维新派出现。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内容: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续表
时段划分
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
晚清(1840——1912)
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1898年,戊戌变法。
内容:政治上,鼓励官民上书言事,精减机构,裁汰冗员;经济上,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奖励发明,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文化教育上,改科举,废八股,设立大中小学堂和专门学堂,准许创办报馆学会,翻译外国书刊;军事上,建立新式军队。
意义:爱国救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思想启蒙。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4—1901年)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标志。这一时期,列强经济侵略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同时在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此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行了戊戌变法。
1840.6—1842.8,鸦片战争。
1842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1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3定都天京、北伐西征、1856天京变乱、1864天京陷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