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19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高中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课件PPT
[文本精析] 1.本诗开篇写“花”,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 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栏目导航
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界标,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 转折点。中唐大历前后的诗歌呈现一种过渡状态。元结、顾况等人 用诗歌反映现实,也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刘长卿、韦应物主要以 山水诗见称;李益则继承了盛唐边塞诗的传统;他们在艺术上都具 有自己的特色。此外,在当时还有影响较大而实际成就较差的“大 历十才子”。由于社会的动乱和王朝的衰微,中唐前期的诗歌多半都 染上了感伤的色彩。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写了诗人贬官潮州的悲愤和衰朽残 年的感受。诗中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通过登楼远眺的景色 描写和聚会无期的感情抒发,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保守势力的愤慨 和对挚友的深情怀念。
栏目导航
《西塞山怀古》通过历史的兴亡史实,表达了天险不足恃、 割据注定失败、国家不容分裂的主题,寓含隐忧,并严正劝告。全 诗借古喻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栏目导航
中唐诗歌是唐诗发展的又一高潮,其间诗人辈出,诗风各呈异 彩。创新求变是其主题。中唐诗歌大约有以下几派:
以白居易和元稹为首,包括李绅、王建、张籍等人在内,倡 导新乐府的创作,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揭 露中唐社会政治的各种弊端,反映时弊民疾,在诗歌形式上只要求 浅显平易、通俗自然,他们的创作在当时乃至以后都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自河南经乱……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抒发了在战乱饥馑、 灾难深重的年代里,兄弟姊妹抛家弃业羁旅一方的离乱之苦。全诗 用白描手法,毫不雕琢,如话家常,却颇生动感人,显示出白诗的 风格。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导学案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导学案【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2、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
3、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
【学习侧重点】中唐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样,以开拓创新为主要创造倾向。
对本专题所选六首诗歌,可结合诗人的总体风格逐一进行鉴赏。
课前预习案1、专题内容概说: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转衰,诗坛也失去了盛唐的蓬勃气象。
这一时期的诗歌,其情感基调是徘徊惆怅,哀怨感伤;其艺术风格或高雅闲淡,或雕琢炼饰;其审美趣味有外拓趋向内敛,有昂扬趋向低沉,有浓郁趋向高秀。
唐诗可谓是风格种种,流派多多。
中唐时期“创新”与“求变”是其诗歌的主要创作趋向,中唐的社会背景(如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科举考试的弊端以及用人制度诸因素),为诗人群体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也促使不同群体形成风格各异的诗歌流派。
2、中唐诗歌大约有以下几派:(1)以白居易和元稹为首,包括李绅、王建、张籍等人在内,倡导新乐府的创作,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揭露中唐社会政治的各种弊端,反映时弊民疾,在诗歌形式上只要求浅显平易通俗自然,他们的创作在当时乃至以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派诗人,从尚奇怪,重主观的创作主张出发,着力于探讨诗歌的新的艺术形式,并且通过个人的遭遇来反映社会的黑暗。
这一派诗人除了韩孟之外,还有刘叉、卢仝、马异、贾岛、李贺等,其中韩、孟、李最为出色。
(3)韩、孟、元、白之前的中唐早期,尚有刘长卿、韦应物与大历十才子等诗人,带着对盛唐的依恋,以萧条、冷落的心境表现山林隐逸的生活情趣。
(4)柳宗元、刘禹锡等“元和贬谪”诗人,或借异乡山水以抒发贬谪之苦闷,或借历史古迹抒发千古兴亡之慨叹,柳的山水诗写得清淡秀丽,峻洁峭激,刘的咏史诗则豪迈畅朗。
一、3、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初读诗歌,理解大意。
课中学习案一、《寄李儋元锡》1、诗人见到了哪些景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愧俸钱”可看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3、苏轼认为韦应物的诗有“寄至味于淡泊”的特点,结合此诗谈谈你的看法。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之世,四海为一家,江山一统;第八 句又把视线放在眼前的景色上来:往 日的军事堡垒,如今荒废在一片秋风 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是六 朝覆灭的见证,是分裂失败的象征。 “四海为一家”江山一统,才是最终 的必然结果。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概述)
中唐时期指从代宗大历六年到文宗 太和末年的60多年。
“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 的转折点,也是诗歌风貌发生重大变化 的时期。唐诗由此进入另一个相对繁盛 的时期。中唐的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 样,开拓与创新是中唐诗歌的主要创作 倾向。
• ⑴写实讽谕诗派,即以白居易、元稹为代 表的新乐府诗派。又称“元白诗派”。这 一派以浅近通俗为主要特色,尤以善写新 乐府著称。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第五句,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 言简意赅。与前四句止就一事而言相比 较,简繁得益。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 流”,通过前一句放眼六朝兴亡,在这 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山形”
西塞山,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山川 “依旧”,而人世已经历几回朝代交替, 通过对比,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 短促。
最后一联,第七句,直写“今逢”
贬谪诗中常用手法:
• ①贬官士人出于自身特殊的处境考虑, 贬官文学多采取比兴手法,曲折地表 现自己的情志。
• ②有感于今昔身份的变化、处境的反 差,贬官文学多用对比手法。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2.15)(1)
贬谪诗: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2、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3、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4、酬乐天杨震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思想情感:英雄末路之悲忠而被贬之愤壮志难酬之恨生不逢时之叹羁旅行役之苦怀想念国之思时光流逝之愁寄情山水之趣东山再起之志表现手法: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比喻、对比、比兴、衬托(反衬)用典直抒胸臆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文题解读一、诗人名片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与韦应物并称为“韦柳”。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被贬期间,得以接触到下层人民,故他的很多作品都暴露了封建政治的黑暗,反映了穷苦人民的痛苦生活,具有较强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柳宗元一生留下了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如《南霁云睢阳庙碑》等;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如《永州八记》等;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
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
有《河东先生集》。
二、诗词故事刘柳之谊在古代文人中,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谊格外动人,可谓此生不渝的“死友”。
他二人同年中进士,又怀着济世救民的理想一起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一同一贬再贬。
流放过程中,二人诗书往来不断,彼此鼓励、安慰。
柳临终前写信向刘托孤。
刘接信后失声痛哭,“如得狂病”。
他亲自编定了三十卷的《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亲写序言,以后又将柳之遗孤抚育成人。
三、文题背景1.广西柳州柳侯祠对联才与福难兼,贾傅以来,文字潮儋同万里;地因人始重,河东而外,江山永柳各千秋。
注柳侯:指柳宗元。
贾傅:汉初政治家、文学家贾谊。
潮:指韩愈,因其曾被贬潮州刺史。
儋:指苏轼,因被贬琼州别驾,住地海南儋耳。
河东:柳宗元祖籍地。
永柳:永州、柳州。
2.公元805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成稿
屈原、柳宗元属于一类:承受不了被贬的打 击,缺乏逆境适应能力,心情抑郁、悲伤。 刘禹锡,苏轼为一派:表现出旷达乐观、积 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励志高歌,表现出对人生 得失的超然态度。苏轼的词中总有一个“从想不 开到想开了”的过程。一开始忧愤难解,辗转难 眠,而后来见到了一个优美的景物,受到感染, 摈弃了一切尘累,恢复了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李涉《再宿武关》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韦承庆《南行别弟 》
香草、柑橘: 象征人们的高洁品质。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朝搴陛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屈原 《离骚》
贬谪诗中其它常见意象:
风霜 雨雪 夕阳 鹧鸪 灯…… 落叶 孤
题大庾岭北驿 [唐]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韦应物(约737-约791),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 身关西望族,仕途顺利。曾任左司郎中、江州刺史、苏州刺史, 故后人称他“韦苏州”,有《韦苏州集》。是唐代大历、贞元间 诗坛上的一位重要诗人。 其诗以五言见长,所作山水田园诗较多。在人品和诗歌上学 习陶渊明,诗品高洁,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 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人比之陶潜,后世或以陶、韦并 称,或以王、孟、韦、柳并称,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韦应物因出身贵族,一生仕途也比较顺利,所以,他虽然也 受佛道思想影响,仰慕一种淡泊脱俗、远离尘世的生活,常写田 园山水诗,但他毕竟身居高官,生活优越,传统价值观念比较坚 定,也比较注意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因此,他还是写了 一些关心国家安危和下层百姓疾苦的诗篇,这一点在《寄李儋元 锡》一诗中便有体现。 《寄李儋元锡》是一首投赠诗,是作者作滁州刺史时寄给友 人的诗。诗歌感时伤事,望友人能来相聚。
反映创新求变的古诗词
反映创新求变的古诗词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千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释义: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
2、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释义:长江的后浪推进前浪一步一步的前进,一浪胜过一浪。
世上的新人踏着前人的脚步一代代的更换!
3、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清代赵翼《论诗》
释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地生长,向前发展,大自然的天然鬼斧和人类巧妙的神工下的制品每天都涌现出来,层出不穷。
4、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清代赵翼《论诗》
释义:就算预先支取了五百年的新意又如何,到了千年的时候还不是一样陈旧了。
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代赵翼《论诗》
释义: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贬谪诗
贬谪诗拓展探究——“创新求变的中唐诗”专题使用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由士而仕、投身宦海。
但宦海有不测风云,忠而被贬、贤而遭迁不乏其人。
贬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
他们被迫远离家乡和繁华的都城,前往偏远蒙昧的地区,默默忍受着身心上的双重折磨,任凭报国热忱变得冰冷。
他们将这种忧愁之情诉诸笔端,就开成了一种相对独特的诗歌——贬谪诗。
一、贬谪诗在思想内容上常表现以下几方面:1、流露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悲愁之感。
2、思念故园亲友(对京城的思念,其实是对往昔美好生活及亲友的想念,包含对政治理想甚或权力的依恋与追求)。
3、愈挫愈勇,相信能东山再起的自信。
4、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5、任凭风雨的旷达乐观态度。
6、达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庶,但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
7、表现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或不同流合污的孤傲、清高。
8、对奸佞小人的嘲讽与愤恨。
二、贬谪诗中常见的意象归雁:重回故土或京城的愿望。
江水:象征诗人的满腹愁绪,或对年华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
香草、柑橘:象征人们的高洁品质。
贬谪诗中其它常见意象:风霜雨雪蓬草夕阳鹧鸪落叶孤灯芙蓉薜荔……三、贬谪诗中些表现手法自己的情志。
四、鉴赏链接1、(2008·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①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王昌龄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①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问题】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5分)2、(2008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课件
经济基础
随着土地制度的改变和商 业的繁荣,中产阶级崛起 ,为中唐诗的发展提供了 物质基础。
文化氛围
儒、释、道三教并行,思 想多元,为中唐诗的创新 提供了思想土壤。
中唐诗的文学特点
内容广泛
中唐诗题材广泛,涉及社 会、历史、人生、自然等 多个领域。
风格多样
既有豪放派,也有婉约派 ,还有以白居易为代表的 新乐府运动。
吸取中唐诗的求变理念
求变理念
中唐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追求变化和多样性,不断突破 自我和传统。现代诗歌创作应该借鉴这种求变理念, 勇于挑战自我,不断推陈出新。
具体表现
中唐诗人如杜甫、韩愈等,在诗歌中不断尝试新的题 材、风格和技巧,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现 代诗歌创作者可以从中学习如何保持开放心态,勇于 尝试新的创作方式和风格。
语言精练
中唐诗人注重锤炼语言, 力求言简意赅,意境深远 。
中唐诗的影响与地位
对后世影响
中唐诗的创新和变革,为宋诗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影响了后世诗 歌的发展。
文学史地位
中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被视为唐诗发展的高峰之 一。
02
中唐诗的创新求变
形式创新
总结词
中唐诗在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打破了传统诗歌的限制,为诗歌创作带来 了新的可能性。
风格多变
总结词
中唐诗在风格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豪放奔放的风格 ,也有婉约细腻的风格,既有清新自然的风格,也有奇崛险 怪的风格。
详细描述
中唐诗人各具特色,风格迥异。如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 的平易通俗,李贺的奇崛险怪等。这些不同的风格使得中唐 诗更加丰富多彩,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发挥中唐诗的艺术特色
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省略句,“出”后省略介词“于” ③一片降幡出石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略句,“流离”后省略“于” ④骨肉流离道路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名句默写 世事茫茫难自料 ,春愁黯黯独成眠。 ①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革除 ①欲为圣明除 弊事 ___________________ . 名词,台阶 ②赵王扫除 自迎 ___________________ . (2)除 动词,消除、去掉 ③攘除 奸凶,兴复汉室 ___________________ . 动词,授予 ④寻蒙国恩,除 臣洗马 ___________________ .
相见的愁苦之情,并表现出永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通过追怀西晋东吴的 历史事实,抒
发感慨,借古喻今,提醒唐统治者不要忘记 历史 教训。白居 易的《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 五 兄,兼示符离及 下邽弟妹》,则是以白描的手法,采 用平 易的家常话语,抒 写了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 道出 的真实情感。李贺《
天上谣》则是借助联想和想象,虚构了一个尽善尽美的仙境,表
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字音 李儋 (dān) . 乱飐 (zhǎn) . 薜 荔(bì ) .
王濬 (jù n) 降幡 (fān) 芦荻 (dí ) . . . 羁 旅 (jī) 寥 落 (liá o) 珮缨 (yīnɡ) . . . 红绶 (shò u) . 兰苕 (tiá o) 下邽 (ɡuī) . .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雪拥蓝关马不前 ②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江流曲似九回肠 ③岭树重遮千里目,___________________ 。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④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银浦流云学水声 ⑤天河夜转漂回星,___________________ 。 (风格。韦诗简 淡, 刘诗含蓄,柳诗幽远,白诗晓畅,韩诗险怪,李诗 奇崛 。韦 应物的《寄李儋元锡》,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对 民 众疾苦 的关怀,抒发了由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 苦闷 之情。韩 愈的《左迁蓝关示侄孙湘》,抒发了作者 对遭 贬谪的悲愤之 情以及瞻念前程凶多吉少的感伤情绪,凸显 出作者 虽遭贬谪 但心犹忠于朝廷的品格。柳宗元的《登柳州城 楼寄 漳、汀、 封、连四州》,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 动人图 画,表达了对 自己受迫害的痛恨和悲愤,对国事的 无限 忧虑及不得与友人
高二语文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2.理解诗歌的以哀景写哀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以哀景写哀情的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转衰,诗坛也失去了盛唐的蓬勃气象。
这一时期的诗歌,其情感基调是徘徊惆怅,哀怨感伤;其艺术风格或高雅闲淡,或雕琢炼饰,或浅切平议;其审美趣味有外拓趋向内敛,由自然趋向锻炼,有昂扬趋向低沉,有浓郁趋向高秀。
唐诗在中唐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可谓是风格种种,流派多多。
二.板块介绍中唐时期指从代宗大历六年到文宗太和末年的60多年,“创新”与“求变”是中唐诗歌的主要创作趋向,中唐的社会背景(如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科举考试的弊端以及用人制度诸因素),为诗人群体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也促使不同群体形成风格各异的诗歌流派。
中唐诗歌大约有以下几派:⑴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
这时期的作品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即新乐府运动。
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
元稹(779--831)的主要作品是乐府古题19首和新乐府12首。
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说,元诗都非常接近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易懂是他们共同的特色,这是源于他们文学观点的一致。
张籍和王建虽无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他们以丰富的创作成为新乐府运动的中坚。
同情农民疾苦是张籍乐府诗的主题,以《野老歌》最为著名。
风格与上述几人十分相近的李绅诗作虽不多,但《悯农》诗二首却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读者。
⑵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这就是韩愈、孟郊、李贺等人。
他们的诗歌艺术比之白居易另有创造,自成一家。
韩愈(768--824)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善以文入诗,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带入了诗坛,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同时也带来以文为诗,讲才学,追求险怪的风气。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转衰,诗坛也失去了盛唐的蓬勃气象。
这一时期的诗歌,其感情基调是徘徊惆怅,哀怨感伤;其艺术风格或高雅闲淡,或雕琢炼饰,或浅切平易;其审美趣味,由外拓趋向内敛,有自然趋向锻炼,由昂扬趋向低沉,由沉郁趋向高秀。
唐是在中唐发生了重大转折。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白居易时难年饥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天上谣李贺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
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珮缨。
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
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
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
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
梦天李贺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走如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苏教版语文高二 创新求变 的中唐诗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2.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
3.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
教学建议“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是诗歌风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唐诗由此进入另一个相对繁盛的时期。
中唐的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样,开拓与创新是中唐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
中唐诗歌以徘徊苦闷、哀怨惆怅、凄凉感伤为基调,气象内敛。
其风格或雕琢炼饰,追求丽藻与远韵的统一;或崇俗尚质,追求浅切尽露的平易之风;或崇奇尚怪,追求“笔补造化”的人工之美。
本专题选取了这一时期的六首诗歌。
教师在进行单篇作品的鉴赏教学时应注意结合诗人的总体风格来把握。
因此我们建议:1.对韦应物《寄李儋元锡》一诗,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学或讨论的形式,分析这首诗是否表现了诗人的淡泊情怀,从而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2.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诗的情景结合问题,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师应该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抓住本诗以哀景写哀情的特点来解读此诗。
3.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学生对诗歌中的凄切语气容易理解,但对“不衰飒”的抒情特征却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师应该结合韩愈的生平事迹及其性格特点来解读这种抒情方式。
4.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是一首寓意深刻的怀古诗,但中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有限,理解这种寓意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结合诗人所处时代的政治格局以及传统的大一统思想来对诗歌进行恰当的解读。
5.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邦弟妹》一诗语言浅切平易,学生借助注解及注解①的背景介绍,理解本诗的内容是没有困难的,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6。
李贺《天上谣》是一首游仙诗,学生借助注解理解诗人所写的仙境,一般不存在问题,但要理解诗人的寄托却是有难度的,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李贺的生平事迹以及诗中仙境和人间的对比来进行讲解。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寄李儋元锡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寄李儋元锡测试题 2019.9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袁枚《黄生借书说》)2, ,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3,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注]垂緌(ruí):指蝉。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你认为沈德潜的评论言之有理吗?结合后两句诗,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4,己亥岁感事(曹松)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注]: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是什么意思?表达诗人什么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5,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有人认为此诗中“乱”“飞”“寂寞”“寒”等词语用的有匠心,请你任选其中两个,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6,送别杜审言(宋之问)卧病人事绝,□君万里行。
关于创新和改革的古诗文作文素材
关于创新和改革的古诗文作文素材创新1、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诗经)2、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周易·乾·文言》)3、日新之谓盛德。
(《周易·系辞上》)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6、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汉·刘安)7、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列传》)8、德贵日新。
(康有为《论语注》卷九)9、惟进取也故日新。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1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11、不日新者必日退。
(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12、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
(朱熹《朱子语类》卷八)改革9、变法则民智,变法则民强,变法则民生。
(清·谭嗣同)10、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斯于利民。
(清·魏源)1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12、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唐·刘禹锡)13、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清·梁启超)14、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杜甫)15、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
(汉·杨雄)。
高中语文创新求变的中唐诗ppt3 苏教版最新优选公开课件
•第五句,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 言简意赅。与前四句止就一事而言相比 较,简繁得益。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 流”,通过前一句放眼六朝兴亡,在这 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山形”
西塞山,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山川 “依旧”,而人世已经历几回朝代交替, 通过对比,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 短促。
最后一联,第七句,直写“今逢”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 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 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 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 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 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 作结。
•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 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 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 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这就很自然地 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作者的高明之处。在 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 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 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 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 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 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 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
范仲淹评价是《寄李儋元锡》“仁者之言”,试分 析作品在这方面是如何体现的?
主要指颈联和颔联。颔联表达诗人念 及时局动荡、百姓困苦和春夜难眠的愁绪。 颈联表达了自己因无所作为,年老多病想 辞官回家;同时,看到百姓流亡,为自己 没有尽到责任而惭愧。诗人忧国忧民,作 为一个封建官员,不但正直廉洁,还能引 咎辞职,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无论对国家 的忠诚,还是对百姓的怜爱,再加上对自 己的苛责,都表现了诗人的仁者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界标,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中唐大历前后的诗歌呈现一种过渡状态。
元结、顾况等人用诗歌反映现实,也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刘长卿、韦应物主要以山水诗见称;李益则继承了盛唐边塞诗的传统;他们在艺术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
此外,在当时还有影响较大而实际成就较差的“大历十才子”。
由于社会的动乱和王朝的衰微,中唐前期的诗歌多半都染上了感伤的色彩。
中唐诗歌是唐诗发展的又一高潮,其间诗人辈出,诗风各呈异彩。
创新求变是其主题。
中唐诗歌大约有以下几派:+以白居易和元稹为首,包括李绅、王建、张籍等人在内,倡导新乐府的创作,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揭露中唐社会政治的各种弊端,反映时弊民疾,在诗歌形式上只要求浅显平易、通俗自然,他们的创作在当时乃至以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派诗人,崇尚奇绝,从主观的创作主张出发,着力于探讨诗歌的新的艺术形式,并且通过个人的遭遇来反映社会的黑暗。
这一派诗人除了韩孟之外,还有刘叉、卢仝、马异、贾岛、李贺等,其中韩、孟、李最为出色。
+韩、孟、元、白之前的中唐早期,尚有刘长卿、韦应物与大历十才子等诗人,带着对盛唐的依恋,以萧条、冷落的心境表现山林隐逸的生活情趣。
+柳宗元、刘禹锡等“元和贬谪”诗人,或借异乡山水以抒发贬谪之苦闷,或借历史古迹抒发千古兴亡之慨叹,柳的山水诗写得清淡秀丽,峻洁峭激,刘的咏史诗则豪迈畅朗。
本专题选取了这一时期的六首诗歌,在具体鉴赏过程中应注意结合诗人的总体风格来把握。
+《寄李儋元锡》叙述了与友人离别后的思念与盼望,抒发了乱世中一个地方官员的内心矛盾和苦闷。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写了诗人贬官潮州的悲愤和衰朽残年的感受。
诗中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通过登楼远眺的景色描写和聚会无期的感情抒发,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保守势力的愤慨和对挚友的深情怀念。
+《西塞山怀古》通过历史的兴亡史实,表达了天险不足恃、割据注定失败、国家不容分裂的主题,寓含隐忧,并严正劝告。
全诗借古喻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広《自河南经乱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抒发了在战乱饥僅、灾难深重的年代里,兄弟姊妹抛家弃业羁旅一方的离乱之苦。
全诗用白描手法,毫不雕琢, 如话家常,却颇生动感人,显示出白诗的风格。
+《天上谣》运用神话传说虚构了一个新奇瑰丽、尽善尽美的神仙世界,曲折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境遇的不满。
全诗想象富丽,具有浓烈的浪漫气息。
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2.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
3•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
4.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体会诗歌精妙的语言。
1.理解诗歌内容应注重对诗歌文本的整体感知,但是诗人的生平、思想、诗歌创作的背景材料对理解诗歌内容有重要作用,应加以重视。
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2.有意识地运用所了解的作者的创作意图去理解诗歌,以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情思和意味。
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3.《寄李儋元锡》这首诗写得十分感人,境界上和艺术上都堪称一流,在鉴赏时,应注意先背诵,然后重点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4.读咏史诗,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评价技巧、手法,如《西塞山怀古》。
5.读《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这首诗的关键在于对形象的把握。
应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同时要理解“千里雁”“九秋蓬”等物象。
《寄李儋元锡》[常识速览][识作者]与柳宗元并称的诗人 ---- 韦应物韦应物(约737—约791),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曾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
世称韦苏州。
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
韦应物的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田园诗,后世将其归入山水田园诗派。
写景优美自然,于平淡之中道出人所不易表达的感受。
其山水诗中亦不乏雄豪的气势。
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高的是五言古体诗,其风格冲淡闲远,语言流畅简洁,在当时及对后世均有较大影响。
[探背景]这首七律是韦应物晚年任滁州刺史时的作品。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
李儋、元锡都是韦应物的好友,曾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与韦应物在广陵(今江苏扬州)见面。
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好友。
[巧识文]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对民众疾苦的关怀,抒发了诗人因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之情。
[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 /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I。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廻。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这是一首寄赠诗,也是向友人倾吐政治怀抱和苦闷的诗。
首联从叙别始,流露出对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
颔联,一个“愁”字,写出自己的烦恼苦闷。
颈联,一个“愧”字,吐出内心的愧疚之情。
尾联,一个“讯”字,写出对友人到来的盼望之情。
[文本精析] 1.本诗开篇写“花”,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案】抒发了诗人因不能与朋友会面相聚的惆怅和苦闷之情。
2.“今日花开已一年”的“已”字,有的版本写作“又”字,你认为哪一个字好?请简要阐明你的看法。
【答案】各有其妙,“已”照应“去年”,以数字“一年”客观真实地强调时间流逝之快,表现别后思念情深;“又”照应“花里”,以花开花落的自然第 3 页现象,形象地表达诗人对人事变迁的感叹,渲染了孤独处境给他带来的伤感。
3 •如何理解“世事茫茫难自料”中的“世事”?作者为什么感到“难自料”?【答案】坐自料—因为当时皇帝逃难在外,消息不通,情况不明。
在这种形势下, 作者只能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的命运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
4•“春愁黯黯独成眠” 一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答案】反衬。
以情叹景,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春景、春色反衬了作者的矛盾和苦闷。
5 •范仲淹评论“邑有流亡愧俸钱”为“仁者之言”,从“愧俸钱”可看出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案】说明诗人志在有为,不甘窃位苟食俸禄。
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
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
在这种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的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
6•尾句“西楼望月几回圆”在全诗内容表达和结构上有何作用?【答案】(1)内容上,“西楼望月”写自己登高怀人,盼望友人来访。
而“西楼望月几回圆”又说明了自己盼友为时之久、心情之切。
友情深挚浑厚,溢于言表。
(2)结构上,全诗始于感叹分别,终于盼望团聚。
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7.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答案】(1)感叹别后时光易逝、境况萧索;(2)感慨国家及个人的前途无法料想而忧愁,情绪低沉;⑶抒发一个清正官员有志无奈的思想矛盾和苦闷;⑷ 感激友人的问候关切,期盼其来访。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常识速览][识作者]“百代文宗”一一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为“韩柳”。
他和柳宗元携手共同倡导古文运动。
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历代诗人的狭小天地。
韩愈更是别开生面,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
[探背景]韩愈因上书《论佛骨表》,力谏宪宗勿“迎佛骨入大内”,触怒了宪宗,几乎被定为死罪,经裴度、崔群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距当时的京师有八千里之遥,是个荒蛮边远之地,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
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
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了这首名篇。
[巧识文]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抒发了韩愈因横遭贬谪而产生的悲愤之情以及联想到前程凶多吉少的感伤。
凸显出作者刚正不阿的品格。
[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该诗有杜甫诗“沉郁顿挫”之风。
首联直写被贬原因,语中无怨悔之意。
颔联申述忠而获罪的愤慨。
颈联即景抒情,情悲且壮。
尾联交代后事,沉痛,凄楚难言。
读时注意这种感情的变化。
[文本精析]1.首联中“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这两句透露出作者对忠谏而遭贬的愤怨,也含蓄地表明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
2.诗歌的三、四两句表现了韩愈怎样的性格?【答案】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
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
3.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描绘了第 5 页怎样的环境?抒写了途中什么样的感受?【答案】 秦岭云遮雾绕,家乡渺无归处;蓝关冰封雪阻,瘦马趑趄不前。
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 其伤痛的。
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 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
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 家人,亦伤怀国事。
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 因而徘徊不前。
“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4 •纪旳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的评价是“语极凄切,却不衰飒”,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朝奏” “夕贬”“路八千” “衰朽”“残年”“家何在”“马 不前”“好收吾骨瘴江边”,都是极为凄切的,但诗人的感情基调并不衰飒。
原 因是诗中融入了诗人慷慨激昂、刚正不阿的情感。
同时在写景抒情上, “云 横”“雪拥”,境界雄浑,气势磅礴,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所以读起来并不觉 得衰飒。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常识•速览][识作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柳宗元(773— 819),字子厚。
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世称柳河东。
唐宋八大家之一。
贞元九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