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际迁移认知研究与双外语教学_朱效惠
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有效性研究:回顾与展望
J o u r n a l o fXi ’ a n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t u d i e s Un i v e r s i t y
J u n e . 2 0 1 3
Vo 1 . 2 1 .N o . 2
a t h o me a n d a b r o a d,s p a n n i n g f r o m 2 0 0 1 t o 2 0 1 0, wh i c h i n v o l v e l a n g u a g e f e a t u r e s ,l a n ua g g e f u n c t i o n s a n d i n t e r a c t i v e c h a r a c —
A b s t r a c t : T h i s p a p e r r e v i e w s t h e a r t i c l e s o n t h e v a l i d i t y o f E n g l i s h t e a c h e r t a l k p u b l i s h e d i n k e y j o u ma l s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英 语 教 师 课 堂话 语 有 效 性 研 究 : 回顾 与展 望
朱洪翠 ,陈莉萍
( 首都 师范大学 教 育学院 北京 1 0 0 0 4 8 ;南京 师范大学 外 国语学院 江苏 南京 2 1 0 0 9 7 )
摘
要: 本 文通过检 索 2 0 0 1— 2 0 1 0年 国 内外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刊 载的研 究英语 教 师课 堂话语 有效性 的文献 , 从 英语
与学的理解” ,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陛( 李华 2 O 0 7 : 1 2 4 ) 。纵观 课堂交流障碍 , 突出教学重点 , 帮助学生理解、 记忆和模仿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是以2001年秋季国家教育部颁布的...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是以2001年秋季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为蓝本、由教育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制订的。
它的目的是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在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使他们能够按照个人的能力、个人的潜力、个人的特长与志趣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和长远发展的目标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的选择,使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成为具有体现扩展性学习、提高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特点的学习过程,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表现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条件。
一、课程性质高中英语课程既是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
高中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进一步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二、基本理念1.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
高中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提供多种选择,达到个性需求。
高中英语课程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3.优化英语学习方式,提高自主能力。
高中英语课程要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方式,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拓宽学习渠道,并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
4.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要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5.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
高中英语课程要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三、课程目标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条件。
2019年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
语言学
17
外国语学 1.02869E+14 杨蕊 50211 外国语言 语言学研 推免
院
学及应用 究与应用
语言学
17
外国语学 1.02869E+14 刘少月 50211 外国语言 语言学研 统考
院
学及应用 究与应用
语言学
17
外国语学 1.02869E+14 倪福诚 50211 外国语言 语言学研 统考
外国语学 1.02869E+14 肖明慧 50211 院
方式 英语语言 英语文学 推免 文学 英语语言 英语文学 推免 文学 英语语言 英语文学 推免 文学 英语语言 英语文学 统考 文学 英语语言 英语文学 统考 文学 英语语言 翻译理论 推免 文学 与实践 英语语言 翻译理论 推免 文学 与实践 英语语言 翻译理论 推免 文学 与实践 英语语言 翻译理论 推免 文学 与实践 英语语言 翻译理论 统考 文学 与实践 英语语言 翻译理论 统考 文学 与实践 俄语语言 俄罗斯文 推免 文学 学 俄语语言 俄罗斯文 统考 文学 学 日语语言 日语语言 统考 文学 学 日语语言 日本文学 推免 文学 日语语言 日本文学 统考 文学 日语语言 日本民俗 推免 文学 文化 日语语言 日本民俗 推免 文学 文化 日语语言 翻译理论 推免 文学 与实践 外国语言 英语教学 推免 学及应用 语言学 外国语言 英语教学 推免 学及应用 语言学
备注
非定向 全日制
非定向 全日制 非定向 全日制 非定向 全日制 非定向 全日制 非定向 全日制 非定向 全日制 非定向 全日制 非定向 全日制 非定向 全日制 非定向 全日制 非定向 全日制 非定向 全日制 非定向 全日制 非定向 全日制
院系 代码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教务处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备案专业适用)学校名称(盖章):福建江夏学院学校主管部门:福建省教育厅专业名称:商务英语专业代码:050262所属学科门类及专业类: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学位授予门类:文学修业年限:四年申请时间:2015年5月专业负责人:郑竹群:XX制目录1。
普通高等学校增设本科专业基本情况表2.学校基本情况表3。
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4.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5.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6.教师基本情况表7。
主要课程开设情况一览表8。
其他办学条件情况表9.学校近三年新增专业情况表填表说明⒈本表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增设《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内专业(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除外)。
⒉申请表限用A4纸张打印填报并按专业分别装订成册。
⒊在学校办学基本类型、已有专业学科门类项目栏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对应的方框中画√.⒋本表由申请学校的校长签字报出。
⒌申请学校须对本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⒉学校基本情况表3.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7。
主要课程开设情况一览表9.学校近三年新增专业情况表附件1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进程计划表、学分分配表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学分分配表注:实践学分包含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独立实验课、课内实验。
附件2 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综合实训、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附件3 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实验室、实践基地汇总表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实验室、实践基地汇总表附件4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福建省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尤其是在对台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分别于2013年9月和10月提出建设“”和“”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大战略的推出和实施,拓展了我国外贸增长新空间,并惠及沿路各国。
2014年12月12日,决定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并于2015年4月正式批准。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十三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论文类)三等奖获奖名单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十三姓 名单 位杨丹丹长春师范大学刘立立长春师范大学王艳春长春师范大学王 颖长春师范大学李 宁长春师范大学魏凤云长春师范学院张玉梅吉林师范大学郭长军吉林师范大学陆海霞吉林师范大学林代鑫吉林师范大学赵明家吉林农业大学赵月玲吉林农业大学邓蕾蕾吉林农业大学曹丽英吉林农业大学李 伟吉林农业大学钟双玲吉林农业大学高 乐吉林农业大学成华威吉林农业大学李 磊吉林农业大学刘晓霞吉林农业大学沈成君吉林农业大学孟 静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于水婧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佟晓光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孙 莹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张 虹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宋宇哲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宋瑛琦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田 杰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田小海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周 密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成 芳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李宗花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孟之知吉林工商学院王 岩长春大学陈 婷长汽高专赵艳玲长汽高专魏 巍长汽高专许珊珊长汽高专王 暖长汽高专任 玲长汽高专倪秀杰吉林化工学院季玉茹吉林化工学院王 萍吉林化工学院汪洪梅吉林化工学院王 宇长春广播电视大学杨在英长春广播电视大学谢复玉长春广播电视大学董毓伟长春广播电视大学李娟长春理工大学王鑑航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赵桂杰白城职业技术学院贾艳丽白城职业技术学院周怡冰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刘丽梅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宋殿辉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孙 瑞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孟丽丽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侯吉友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侯丽娜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杨秀萍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李 珉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张 倩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唐昌华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李静波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魏丽英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高 锐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郭佳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安 宁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方振龙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王敬艳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王 芹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宋 敏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高文智刘红梅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花立明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徐作华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常兴华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王姗珊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高 芳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玄兆丰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刘丽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郭 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范志丹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刘春英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宋 娟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祝海英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崔 爽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周 飞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赵 阳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宋 敏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张 颖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郭春际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鲁子卉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唐 晖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于秀英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马 骏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刘雅荣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朱晓华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高玉侠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李玉青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陆红宏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高 杰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于海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刘春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高 跃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杨丽丹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吴 威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王 爽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李璐璐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马 韬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王 东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齐 志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岳淑玲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韩宝玉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李秀梅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胡 洋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于秀英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孙晓梅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王育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吕国策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滕晓桦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王 艳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毕 然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孙明哲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乔江艳长春工业大学韦 韧长春工业大学肖 芳长春工业大学李东娜长春工业大学邱凤香长春工业大学姜 力长春工业大学纪晶华长春工业大学崔艳辉长春工业大学韩顺杰长春工业大学刘桂华长春工业大学魏立明吉林建筑大学贾 雪吉林建筑大学吴秀艳四平职业大学田洪艳吉林医药学院刘淑文吉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周殿龙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李正实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那洪伟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李井刚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步晓燕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郑祥丽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时 静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李 颖吉林警察学院刘 婷吉林警察学院赵元勤长春建筑学院宗 彦长春建筑学院王 伟长春建筑学院张纪尧长春建筑学院邢艳春长春建筑学院苏金连长春建筑学院闫 波长春建筑学院杜祖起长春建筑学院赵萨日娜长春建筑学院邱鹏程长春建筑学院刘汝晶长春建筑学院石圆圆长春建筑学院王 玫长春建筑学院杨凱智长春建筑学院李 睿长春建筑学院孙 雷长春建筑学院徐 硕长春建筑学院周 乾长春建筑学院王 福长春建筑学院孙冬冬吉林艺术学院张金亮吉林艺术学院赵去非吉林艺术学院蔡 欣吉林艺术学院王志强空军航空大学刘海峰空军航空大学常 波空军航空大学赵 明空军航空大学周丽萍空军航空大学赵秀敏空军航空大学李学恒空军航空大学潘 彤空军航空大学李晓静空军航空大学施晓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关晓燕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曹冠男长春中医药大学李春楠长春中医药大学陈 锐长春中医药大学吕 静长春中医药大学王 娜长春中医药大学张茂云长春中医药大学李 欣长春中医药大学岳东辉长春中医药大学刘 智长春中医药大学何占义长春中医药大学刘晓静长春中医药大学张 琳长春中医药大学隋 平长春中医药大学于姝媞长春中医药大学梁伍今长春中医药大学杨辛欣长春中医药大学连树林长春中医药大学鲁文慧长春中医药大学安圆圆长春科技学院谭宏伟长春科技学院姚玉霞长春科技学院滕德川长春科技学院王 巍长春科技学院孙惠欣延边大学教务处金清延边大学农学院朴光春延边大学药学院院高斌延边大学经管学院严秀英延边大学师范学院赵红姬延边大学师范学院赵玉霞延边大学人文学院董淑华延边大学人文学院王旭有延边大学农学院滕奎秀延边大学经管学院李宝龙延边大学人文学院张雪梅延边大学农学院齐艳延边大学临床学院金贞爱延边大学临床学院刘双萍延边大学医学院沈福实延边大学美术学院王 丹长春财经学院魏连栋长春财经学院王丽丽长春财经学院全 颖长春财经学院徐言琨长春财经学院韩 冬长春财经学院李 悦长春财经学院张 凯长春财经学院杨广珍长春财经学院吴延丰长春财经学院姜 震长春财经学院王 卓长春财经学院刘 欣长春财经学院陈 楠长春财经学院叶云杉长春财经学院姜世超长春财经学院王 巍长春财经学院蔺 丹长春财经学院崔岩吉林财经大学孙领吉林财经大学郭淑馨吉林财经大学王丽南吉林财经大学蔡向东吉林财经大学马秀颖吉林财经大学李国荣吉林财经大学孙亚静吉林财经大学马敏娜吉林财经大学南英子吉林财经大学范春煜吉林财经大学谭梅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张会平东北师范大学范 尧东北师范大学金顺爱东北师范大学迟海波东北师范大学潘宏艳东北师范大学王艳萍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张国锋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林艳辉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高万里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黄海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王 硕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白宝兰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崔 莹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邢昌华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方 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任丽红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靳成达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李 南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刘 微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李海虹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杨宇飞吉林动画学院于剑昀吉林动画学院张楠楠吉林动画学院孙明丽吉林大学王广慧吉林大学安胜姬吉林大学叶玮光吉林大学陈春阳吉林大学贾大成吉林大学朴 玉吉林大学徐 昊吉林大学张 英吉林大学曲晓海吉林大学李 冰吉林大学蔡 宏吉林大学刘 财吉林大学田 有吉林大学密佳音吉林大学董亚男吉林大学杜莉吉林大学王欣吉林大学田为军吉林大学齐红倩吉林大学白智童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王 辉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赵晶丽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吴 迪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程 琳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贾 维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顾晓禹长春工程学院赵莹长春大学旅游学院赵彦军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王蕾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白雪皎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赵晓杰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郑晓青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陈 淼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李国茹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第十三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评奖(论文类)三等奖名单(310项)题 目当前我国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应用情况概述自我概念、自立人格与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的关系浅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方法以情感育人提升学工干部管理的实效性文化传承与创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不竭动力旅游专业学生酒店实习心理问题的初探信息时代编码多元化与编辑模式的缔构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看家本领基于交叉学科角度探析高校商务英语的学科构建浅析原生态音乐文化及其在高师院校音乐教学中的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模式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高等农业院校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实践操作平台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素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等农业院校“中药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思考多媒体在有机化学双语教学中的应用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本科专业教学实习培养大学生团委合作能力研究“卓越计划”下家政学专业教学实习创新模式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问题探析高等农业院校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的思考——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对高职院校“5A”级教学改革的思考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依托医学院校构建“校院一体式”现代养老康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多站式”考核在毕业考试中的运用高职院校中医专业学生思维方式培养的探讨口腔预防医学课程教学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教师教学工作执行情况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药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浅谈多种教学方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PBL教学法在“护理基础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新建本科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与思考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探讨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危险预知训练的思考与实践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改革与实践从教学实践探讨大学生精神及其培育“订单班”管理及在长吉图汽车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任务教学模式下高职高专英语口语课程设计要点探讨以参观考察法提升高职教育认识实习效果的探索项目学习法在外语应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方案研究基于校企合作的“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普通工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的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英语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以吉林化工学院为例“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实践探索我国小学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衡问题研究浅谈学分认证军地两用人才培养的影响——以中文专业为例浅谈长春电大特教学院成立过程的公关建设浅谈加强高校和谐寝室建设的价值职业技术教育虚拟实训中心的建设与应用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学实践及思考网络对英语教学的积极影响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中衔接手段使用调查浅析民办高校会计特色专业的发展战略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运筹学”课程改革探讨高校计算机实验平台管理高校图书馆学科信息嵌入式服务研究BXP技术在电子阅览室设计中应用问题分析独立学院图书馆绩效考核初探论独立学院图书馆的社会责任高校实践教学目标与体系研究项目驱动教学法在JSP程序设计课程中的探究和实践软件工程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实训题目设计安排浅谈计算机语言开发的教学管理与考试系统在实践教学中的优势高等教育教学中创新教学探索高职院校“电子CAD”课程设计实践研究高职院校教材建设浅谈新加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特色及启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实训基地建设探究“模具CAD/CAE/CAM一体化技术”项目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高职计算机基础优质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与实践高职汽修专业校企合作办学“双赢共享”的实践与思考—基于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为案例分析高职院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研究——以前厅运行与管理课程为例“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设计与实施高职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高职院校基于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分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训类课程考核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高职教育焊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高职院校实施动态英语教学策略的研究认知学徒制视域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探析“电控柴油发动机检修”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几点思考高职机电专业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研究高职英语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及应用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汽车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公司理财”课程案例教学刍议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与对策的探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多形式教学资源开发浅析情景教学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对“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科技英语翻译的技巧职业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关于优化高职电工电子实践教学质量的改革与实践谈谈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办公软件Excel实例教学的尝试一种用于起重机起升系统的液压平衡阀动态特性分析职业员绩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和做法高职院校职业英语能力培养模式实践研究简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考试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情境教学法在听说能力培养中的现状及对策初探高职英语课程改革浅谈高职院校专业课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浅谈“商务沟通”课程中倾听能力的培养台湾高职教育现状及启示趣味电子制作在嵌入式电路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小议网络答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高职公共基础课程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高职设置四年制技术本科的研究与探索——以长职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职实训课上的应用研究SQL Server数据库信息安全实施策略项目教学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中的运用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论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深入教学实践努力提高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质量校企合作创双赢 服务区域促发展“供配电系统运行于维护”教材建设与研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思考高职生网络交际的调查与对策研究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研究运营级WLAN网络运营建设场景及方案高职职前—职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地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工科大学物理改革探索与实践地方工科院校文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现状研究加强地域化设计人才培养提高艺术设计教师专业素养教师魅力之谈高职与地方工科院校会计专业比较研究高校外语教师内涵式发展途径及对策研究大学生创新基地开放式运行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基于APE-3+1创新教育理念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数字化的高校智能建筑实验室的研究与实现浅议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农村定向医学生团队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及意义民办高职高专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声像媒体的语言规范问题---以长春电视台《城市速递》为例民办高校韩国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研究中国语境下翻译学文化转向的反思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国际化:21世纪大学生发展的必然趋势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本科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实证研究任务教学法在大一英语课堂的应用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分析韩中数字文化比较构建建筑施工实习模拟平台提高学生两个能力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实践教学模式初探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研究民办高校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室内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问题探析浅析线性内插法在工程经济学中的应用完善培养方案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研究数列极限定义的教学组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英语词汇学习方法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基于模数理念的风景园林专业展具设计研究民办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发展新趋势对建筑设计作品赏析课程创新的实用性研究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析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有效性培养的思考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索浅析民办高校安全工程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探索歌剧演唱中艺术形象的塑造方法研究全面质量管理在高等艺术教育教务管理中的应用策略研究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研究——以吉林艺术学院为例浅析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英文电影的运用空军院校应用型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信息时代军队院校管理的理念创新关于培养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若干思考词块理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飞行人才核心价值观应大力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飞行院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美国空军军官学校培养飞行人才体育课程研究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研究美国军事院校计算机核心基础课程及启示浅析行动导向教学在“商业银行柜台业务”课程中的应用——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高职高专非英语口语成绩评价的研究浅谈教学研究的促进作用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中医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机制研究关于构建《金匮要略》“病案模拟-学术诊查-导入原文”三步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易位式教学模式在温病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大学英语教学转型中ESP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程多元评价模式的构建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信息加工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中医院校“儿科护理学’教学改革初探关于PBL教学法在我国高等药学类专业药剂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的研究中医院校西医外科基本操作技能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中医药院校开设“物理药剂学”的创新实践研究浅析英语语料库对英语词汇教学的作用英语专业新生课堂口语错误分析与纠错策略独立学院“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探索基于SPSS的影响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实践教学效果因素分析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多元文化视域中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地方民族高等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地域特点与PBL在少数民族大学中的结合应用延边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国际化之路探讨师范类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研究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现状调查分析民族院校语文教育硕士课程体系与培养方式刍议地方高校语文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探究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探析提高民族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新形势下对延边大学古代文学课程建设的思考兽医药理学教学中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多元化教学模式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综合医院儿科带教全科医生的模式初探病理学教学中开展病例教学法的实践与意义美术史论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的思考民办高校学生养成教育初探PBL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索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培养现状调查及分析学校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刍议财经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如何有效应用ERP沙盘模拟实验实训基地关于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探讨试论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初探高校就业指导过程中学生营销意识的培养独立学院体育教学模式初探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大学《应用文写作》教学所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基于C/S的教师点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 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大学英语课堂文化——中西方文化差异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的利与弊引入多元化理念,赋予高校教学更自由的空间地方高校学生管理满意度模型的构建诚信教育与会计信息失真关系研究。
2016年教育部人文项目立项课题
2016年教育部人文项目立项课题142 法家经典文献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研究戴拥军安徽工业大学143 社会视角下黄梅戏经典剧目舞台道白研究鲍红安庆师范学院144 晚清传教士西学翻译与西方近代启蒙思想的译介卢明玉北京交通大学145 中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标准及测评体系研究程晓堂北京师范大学146 基于语篇体裁类型的教育语篇知识结构研究于晖北京师范大学147 大数据背景下的词汇计量与常用词库建设王治敏北京语言大学148 “介引”类离合词及其语用接口研究李春玲北京语言大学149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孔子家语》英译研究伊咏常州大学150 语言接触与中古汉译佛经称谓语研究鞠彩萍常州工学院151 三语习得视域下内地维吾尔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语用迁移研究朱效惠大连外国语大学152 语境的经验性与本体性关系研究于林龙东北师范大学153 英语介词误用的认知探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左尚君福建工程学院154 修辞学视角的汉语违实表达研究霍四通复旦大学155 晋冀豫毗连地带晋语语法系统研究谷向伟广东金融学院156 外国留学生汉语写作“互动协同”教学模式构建郝红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57 学术语篇中批评言语行为的互文性分析邓晓明哈尔滨工程大学158 视角下失语症患者语块能力康复状况的跟踪研究周荣哈尔滨理工大学159 《文心雕龙》核心思想英译及其对外传播研究胡作友合肥工业大学160 动词论元结构在中文信息抽取中的应用研究肖升湖南第一师范学院161 常德沧山话词汇研究徐前师湖南科技大学162 日语口译语用失误体系研究金翰钧湖州师范学院163 基于语料库与心理实验的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性词义习得比较研究石进芳华东交通大学164 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二语写作认知研究雷霄华南理工大学165 基于大规模“微信”文本语料库的汉语会话分析余一骄华中师范大学166 非母语者汉语有标复句习得难度级差及教学模式实证研究万莹华中师范大学167 英语学习者劝说性文体中的语篇修辞研究刘东虹华中师范大学168 近代汉语词汇对《汉语大词典》书证研究王毅淮阴师范学院169 周恩来外交修辞创意研究解正明淮阴师范学院170 出土两汉杂器铭文整理与研究徐正考吉林大学171 英汉非线性构式对比研究李维滨聊城大学172 《敦煌俗字典》修订本黄征南京师范大学17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语言规划观及其中国实践研究方小兵南京晓庄学院174 基于语料库的关系词语用于单句现象再研究聂仁发宁波大学175 基于CCAT的世界遗产翻译研究余军厦门理工学院176 汉英双语者视、听信息组构化加工模式研究张拥政山东工商学院177 《官话指南》多版本语言比较研究徐丽山东科技大学178 小句认知结构与句法结构关系研究丁力陕西理工学院179 基于讲说体白话文献的清至民初汉语口语句式研究卢惠惠上海财经大学180 史华慈-吴漠汀《红楼梦》120回德文全译本研究王金波上海交通大学181 历时视角下的“汉语-突厥语”语言接触研究王艳红上海外国语大学182 汉日时制构造的比较研究孙伟首都师范大学183 英语语境下中国留学生英语口头学术语篇的社会化研究左红珊四川大学184 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词汇的梵-拉-英-汉对照数据库构建与研究程树华四川师范大学185 中国学习者学术英语写作语料库建设与研究盛云岚同济大学186 现代哈萨克语表达语气意义的语调实验研究魏炜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87 汉语国际推广中的中国文化符号国际认同研究陈莉扬州大学188 荆楚方言词汇研究吴松长江大学189 异读视角下的上古汉语句法结构之差异王月婷浙江工商大学190 理雅各《诗经》英译注释话语特征及其对中国经典“走出去”的启示胡美馨浙江师范大学191 现代华人离散译者的身份博弈对其文化译介思想的影响研究汪世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92 动态系统理论视域下二语学习动机的回溯与跟踪研究戴运财重庆工商大学193 跨学科视角的抗战时期军事翻译研究罗天重庆交通大学194 长三角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子女语言融合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刘艳安徽农业大学195 大数据下语义知识资源的覆盖度和扩展性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卢达威北京大学196 基于汉俄平行语料库的政治文献翻策略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刘淼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197 二语学习者习得汉语体标记的微变化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李兰霞北京交通大学198 融通中外的外宣翻译话语建构及其接受度调查青年基金项目赵晶北京科技大学199 翻译与创作的历时与共时研究:基于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的视角青年基金项目赵秋荣北京科技大学200 现代汉语方式范畴认知功能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韩超北京理工大学201 中西互镜:庄子哲学英译与诠释研究(1983—2015)青年基金项目姜莉北京师范大学202 面向语音教学的汉语普通话发音生理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汪高武北京师范大学203 中东欧国家语言政策对我国非通用语人才规划的影响青年基金项目董希骁北京外国语大学204 网络环境中高校英语学习者自我调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郑春萍北京邮电大学205 汉语第二习者语言社会化过程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闻亭北京语言大学206 汉语第二习者复合词词义识解及其制约因素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孟凯北京语言大学207 晋唐文献涉医资料词汇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石雨北京中医药大学208 现代汉语方言宕江摄知庄章组字的南北差异及其历史嬗变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安拴军渤海大学209 《日本殖民侵略下的伪满“协和语”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宫雪大连海洋大学210 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课堂互动有效性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寇金南大连理工大学211 论阿普列相思想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青年基金项目王钢大连外国语大学212 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英语写作混合学习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卢丹东北师范大学213 基于语料库的情感表达型交际的人际语用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宋成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14 高校出国短期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跟踪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金玉花福州大学215 层级语境条件下新异转喻加工的实验语用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李捷复旦大学216 奇幻型儿童小说汉译问题研究--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汉语翻译为例青年基金项目张道振广东工业大学217 二十世纪《西游记》外籍译者英译单行本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欧阳东峰广东工业大学218 粤东五市闽语语音的地理类型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林春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19 基于地理信息平台的临高语语音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王文敏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20 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篇能力与口译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余娟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21 粤港城市语言景观对比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韩艳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22 基于语料库的同传译员自我修正现象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钱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23 中国西班牙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话轮转换方式的多模态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张志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24 现代汉语情态与指称的互动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张寒冰广西民族大学225 晚清翻译规范的社会构建及译者行为批评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王军平哈尔滨工业大学142 法家经典文献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研究戴拥军安徽工业大学143 社会视角下黄梅戏经典剧目舞台道白研究鲍红安庆师范学院144 晚清传教士西学翻译与西方近代启蒙思想的译介卢明玉北京交通大学145 中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标准及测评体系研究程晓堂北京师范大学226 汉语历时篇章衔接语料库创建与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牛慧芳河南科技学院227 南阳城区话语音变异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闫克河南理工大学228 汉语实现事件词化模式的类型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李家春黑龙江大学229 基于语义与句法接口的现代汉语祈使范畴及其表达系统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王丹荣湖北文理学院230 汉日复句构式的跨语言认知研究——以条件、因果复句为中心青年基金项目苏鹰湖南大学231 壮侗语分类词语义句法的类型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程博华北科技学院232 迪肯思想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楚行军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33 《论语》在俄罗斯青年基金项目王灵芝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34 基于多模态语料库的中外刑事庭审话语比较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王海萍华东政法大学235 译者行为的社会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朱献珑华南理工大学236 大学英语课堂协作写作对学习者二语发展和思辨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朱茜华中农业大学237 面向美国高中生的国别化汉语教材编写模式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李琼华中师范大学238 事件结构理论视角的汉语非典型宾语句法-语义界面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陈蓓华中师范大学239 基于语料库的俄语名词词法范畴的审美潜能探索——以二十世纪诗歌为例青年基金项目张欣欣吉林财经大学240 海外研修情境中的高校外语教师学习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张凤娟吉林大学241 战国文字构形研究及数据库建设青年基金项目何家兴济南大学242 汉英表量结构的语法化对比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张秀芳济南大学243 基于大学生跨文化体验的跨文化能力维度的本土化研究及量表研制青年基金项目李加军江苏大学244 噪声条件下母语及二语音段感知机制的对比实验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龚箭江苏科技大学245 汉语儿童的多模态指称能力发展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曾小荣江西农业大学246 语内阐释翻译与身份建构:王岱舆、刘智汉译伊斯兰典籍之比较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杨晓琳兰州财经大学247 基于语料库的藏族大学生英语书面语语言迁移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王亚军兰州大学248 语言接触视角下闽南语对新加坡英语的影响青年基金项目梁丽娜黎明职业大学249 哈贝马斯的语言哲学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刘志丹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50 汉韩同形汉字词语义相似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张佳颖鲁东大学251 面向专利机器翻译的汉英语块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胡富茂洛阳理工学院252 基于历时与共时层面的近代汉语因果句句法语义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李为政南昌师范学院253 汉语历时词汇数据库的构建与计量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李斌南京师范大学254 蒙古贞地区蒙古语方言资源保护与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其木格内蒙古大学255 新型汉英会议口译平行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符荣波宁波大学256 现代汉语“体”系统的建构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鞠志勤青岛农业大学257 批判语言测试视阙下CET的反拨效应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吴涛曲阜师范大学258 新TEM-8写作测试量表建构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贾文峰山东大学259 基于百种白话报刊的清末民初白话新词族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刘艳平山东师范大学260 留学生汉语学习与身份认同互动关系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丁婷上海交通大学261 英汉反身代词回指的神经加工机制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张时倩上海理工大学262 学习者致使构式习得发展模式及认知建构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杨滢滢上海外国语大学263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校ESP“一体两翼”教学体系构建——以医学英语为中心的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任荣政上海中医药大学264 基于复杂网络功能连接的交替传译心理加工的多因素作用模型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隋丹妮沈阳大学265 西方权威书评(1995-2015)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夏婉璐四川大学266 语前聋儿普通话声调发展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陈彧天津理工大学267 外国文学经典重译的动因研究: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青年基金项目高存天津商业大学268 日本明治期中国语教科书语言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张照旭同济大学269 晚清来华传教士西学译论史稿整理及其“成熟史”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李东皖南医学院270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黄莹武汉科技大学271 认知视野下反义形容词对称性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曾李武汉理工大学272 基于构式语法理论的低变异输入和句子语境对英语构式习得的影响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张晓燕西安财经学院273 日汉比较程度副词主观性对比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陈建明西安工业大学274 西北方言否定后置现象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袁芳西安交通大学275 汉语词缀、语缀与词法——句法接口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杨炎华西北大学276 《通用彝文规范方案》认知度及现行字库使用情况调查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贾海霞西南民族大学277 清代新疆丝绸之路文献察合台文社会经济文书词汇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古力阿伊木·亚克甫新疆财经大学278 从书写角度对碑刻楷书字形变化的动态考察青年基金项目何林英邢台学院279 中国儿童文学在美国的译介与传播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袁宏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80 基于事件结构理论的数量成分述谓性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朴珍玉延边大学281 基于训点资料的佛典训读对日语语法影响的历时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刘洪岩燕山大学282 中国西南官话对越南北部边境地区地名的影响青年基金项目高屹娇云南师范大学283 新认知语用学视域下的刻意性隐喻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范振强浙江工商大学284 语段与加标理论视角下的句法孤岛现象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田启林浙江工业大学285 理雅各英译《中国经典》话语实践与中国文化形象构建青年基金项目尹延安浙江农林大学286 话语标记语的韵律、句法与语用互动关系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单谊浙江外国语学院287 中医药文化“走出去”语境下的《黄帝内经》英语国家译介效果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殷丽中国药科大学288 四调至十调:鄂南五县的声调系统及其演化青年基金项目王彩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89 文学翻译译者的语言心理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袁圆中南大学290 语料库辅助的西方媒体涉藏新闻话语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刘明中山大学291 十六世纪以来闽南方言韵母的历史演变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曾南逸中央财经大学292 濒危少数民族语言木雅语的人称范畴及其类型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饶敏重庆工商大学293 沃尔夫隐性范畴视阈下英语独立型形式标记的隐性纯理功能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董保华重庆科技学院294 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轻声词等级标准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曾广煜重庆师范大学。
对德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科 教文 化 lI I
对德语教 学 的几 点பைடு நூலகம்议
罗 琳
( 青岛科技大学, 山东 青 岛 2 6 6 ) 6 0 1
摘 要: 长期以来 , 德语教 学过程 中并没有完全摆 脱传统的教 育方式,接 受式” “ 的德语教学模 式不利 于培养学生学习德语 的兴趣 和交际能力, 已经不再适应现在语 言教 学的发展。传统的德语教学模 式存在 着诸多的弊端 , 有待改进。针对德语教 学过程 中存在的弊端提 出 了 一些 意见和建议 ,
提 高学生学习德语的兴趣和交 际能力。 关键词 : 德语教 学; 存在 问题 ; 建议措施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 中国迅速走向 世界, 与西方合作 的院校越来越多 , 出国学习深造 已 不是个别现象,不同社会和文化相互交往 日 益 频繁 。 传统 的纯外语语言能力教学已远远不能满 足于不同文化的人们交往的需求 ,对语言的运用 出交际场合中语言的正确使用 ,即 使学生能说各 民族里人们的 日 常生活、 风俗习惯 、 思维方式 、 价 种句型的变体, 却不善于结合各种情景进行交际。 值体系等等。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波及到语言的各 结果, 学生只重视语法、 词汇的记忆 , 接触语言 的 个层面, 从词汇 、 语法直到语境无不受文化的影响
量和面很小, 运用语言的能力很差 , 交际能力也很 与制约。对于一种语言的学习和教学就决离不开 低。传统的德语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德语的 对这种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的了解,离不开对 能力成为了外语教育的最终 目的。 兴趣和交际能力。 形成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了解。外语教 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师把时间和精力主要 2提高德语教学的建议 学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 ,还必须进行与之相关 集中在讲解课文、 语法、 词汇 中, 学生操练的机会 随着经济的 发展 , 世界文化不断融合, 不同社 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 因此, 在德语教学中导入 很少 , 即使操练, 也是以语法、 词汇为主 , 而不是突 会和文化相互交往 日 益频繁,传统的纯外语语言 文化背景知识 , 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认识的敏感 出交际场合中 语言的正确使用,即使学生能说各 能力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于不同文化的人们交往 性, 是外语教学的—项紧迫任务。 种句型的变体 , 却不善于结合各种情景进行交际。 的需求 , 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应作为外语教育的最 2 多媒体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 . 3 多媒体德语 教学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运用能力和综 外语教学的特殊性在于不仅要教学生语音、 、 终 目的。 语法 词法和句法 , 培养学生听、 读 、 说、 写能力 , 而且要 ZI 培养以人为本的德语教学观念。 学生是学 合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是教学系统中不可分割、 相 也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大学生 自我意识 互协调、 求学生能用这门语言进行交流。 所以, 应不断的改 习的主体, 互为作用的要素之一。 多媒体教学应用与 进德语教学的方法,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德语的兴 强 理 想、 有表现欲和荣辱感 , 自我调控力和 自 教改创新的结合 , 有 是一种新型思维能力的训练 , 一 我诃 力 , 能主动地发展 自己的知、 、 行。课 种先进、 情 意、 趣, 目 并 提高学生运 超前意识的强化 , 从而使多媒体的教学应 堂教学是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学生生命活动的 用更有创造性, 更有实用价值。 l 德语教学中存在的阻碍 德语教学中,长期 以来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 过程。 只有在知识不断内化和应用的实践中, 学生 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形象的德语国家概况画 的教育方式 , 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德语的兴趣和 才能全方位地形成和发展 自 身的能力。课堂教学 面、 清晰标准的德语 , 创设出新颖独特的德语教学 中, 以教师为中心 , 以书本知识为落脚点 , 以 情景, 单纯 它能吸引学生的感官 , 让学生在极短的课时 交际能力。 首先 , 德语教学往往将语言与文化截然分开 , 教师讲授语言知识为主旋律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 内感触德语并产生学习德语的兴趣 , 使他们在愉 致使德语教学重语言形式 , 忽视 了语言的内容与 能适应学生的学习 实际。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 悦、 充满活力的情趣中学习德语。 同时激活学生思 而更多地 维 , 提高学习兴趣 , 达到愉快学习。还可以在德语 意义, 严重脱离了 日 常交际情景。 每个民族者 自 发展绝不是只要教师传授便可以实现 , 隋 己的文化, 具有特殊性。 本国人在成长和受教育的 依靠学生 自己在实践 中去认知 。教师的教只是素 学习过程中创造—个多通道和交互性强的学习环 人的持续发展能力、 创造能 境。 多媒体点击即播停的方式使其操作 更加灵活、 过程中 自 然而然地吸取了 自己的文化, 并在语言 质形成和发展的外因, 上反映出来。 人类在仓 文化的过程中, 腊 l 必须交流 力及生存能力是人在实践中不断认知外部世界并 控制 自 如。提高了教学效率。 思想 , 协调行动, 而语言则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 将感知和体验不断内化的结果。 结 语 “ 以人为本” 的课堂教学正是基于学生的身心 德语教学的根本 目的是培养运用德语进行交 具。 对于—种语言的学习和教学离不开对这种语 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的了解 , 离不开对形成和使 特点,以此促使学生 自 觉积极地进,J 行 理认识活 际的人才。 不仅要教学生语音、 语法、 词法和句法 , 用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了解。外语教学在进行 动。 以人为本” “ 的教育 要求我们抛弃教师中 心观, 培养学生听、 、 、 说 读 写能力, 而且要求学生能用这 语言教学的同时, 还必须进行与之相关的文化背 提倡学生主体观 , 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 , 将 门语言进行交流。事实证 明 传统教学方法下培养 景知识的教学。 书本知识传授引导到学生 自我认知,iq: i L  ̄ i - & 出 的学生虽然可以 来 讲一 口 流利的德语 , 但是在 所 在德 其次, 没有弄清楚德语教学的主次 , 德语教学 知中强化学习的主体意识、发展语言技能和学习 实 际交 际中根本 派 不上用 场 。 以 , 语教学过 的重点是学生,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是现代 能力 , “ 并挖掘学习的潜能, 建立学生“ 学习不为一 程中, 教师要不断的融合文化背景知识 , 要让学生 而为—世会学” 的学习观。“ 以人为本 , 学 明白, 在广泛学习本民族文化知识同时, 要更好理 德语教学的重点 ,传统的保姆式 的教学德语教学 时学会, 已经不再适应语言教学的发展。在传统的 “ 接受 生为主体” 有助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 以积极的 解和掌握另外一种文化。要树立 “ 以学习者为中 式” 教学模式之下 , 教师台上讲授 , 学生只需努力 学习活动来排除心理障碍, 提高对德语的兴趣 , 增 心” 的理念 , 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并 吸收和牢记老师传授全部内容和观点, 养成了一 强自 信心 , 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引人多媒体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种被动的学习方法 ,导致学生不习惯在许多人面 2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文化背景知识 。所谓 . 2 参 考文献 文化背景知识” ,就国家范围来说包括整个社会 【 贾玉新磅 前表达自己的观点, 有时甚至没有自己的观 。 这 “ 1 】 丈化交际学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 种教学模型严重 的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在现在的 概念 , 包括德语国家的历史、 地理 、 治、 政 经济 、 军 J t,0 Z  ̄ M_ 2 0 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学生眼中的权威 , 或传统 事 、 外交 、 科学 、 教育 、 文学和社会生活等各个 方 I 文仲 . 文化 交际 学概 论f 北 京: 学 与研 2 跨 I 咽. 外语 的、 保姆式的教学角色。 而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引路 面; 就民族而言, 包括民俗习惯、 宗教信仰、 道德规 究 出版社 .9 92 2 1 9 :O 人、 扶助者和伙伴。不断在教学过程中树立“ 以学 范、 伦理观念等方面的知识。 各民 族在其发展过程 闭李予军. 交际法研究在 中国: 问题与思考 外语 习者为 中J 的理 念。 ” 中 根据 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创造了属于自 界 ,0 12 :3 2 o ()l. 再次, 在德语教学中, 教学过程总是单纯的教 己的文化, 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当 然也包涵 了 各 『卡尔・ 尔 客观 知识— — 一 4 I 波普 . 个进化论的研究 学生语音、 语法、 词法和句法, 培养学生听、 、 民族的不同特性。语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应是文 『 上 海 : 说 读、 ML 上海译 文 出版社 ,0 1 2 0. 写能力 ,往往忽略了学生运用这门语言进行交流 化教育。人们认识到不具备相关文化知识就不能 f 贝马斯. 交往行为理论f 曹卫东, 译上 海 : 上 土 的能力。用语言进行流利的交流是德语教学的根 掌握好一门外语,外语教学必须涵盖文化背景知 海人 民 出版 i 本。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师把时间和精力主要 识内容。 阄朱效惠. 语际迁移认知研究与双外语教学【 四 多 J 1 . 每 一种语 言 代表着 一种 文化 ,这 不仅 指 一个 川 外语 学院 学报 ,0 82 ( )13 1 6 集中在讲解课文、 语法 、 词汇 中, 学生操练的机会 2 0 .46 :2 - 2 很少, 即使操练, 以 也是 语法、 词汇为主 , 而不是突 民族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也包括这个 责 任编辑 : 艳 鲁
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朱美慧
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朱美慧1. 引言语言迁移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重要课题(Ellis,2000:299),这个问题贯穿在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40年历史中,历经起落,争议不断。
从历史背景来看,语言迁移研究可以一直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如果从其兴衰历程看,随着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理论模式的转换和发展,语言迁移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至60 年代的兴盛期,语言迁移研究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框架下以对比分析假说为主导,在二语习得理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二阶段为60 年代末到70 年代的衰落期,受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理论的影响和中介语理论提出的影响, 行为主义语言观受到大力抨击,对比分析假设和语言迁移理论遭到抛弃,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被贬低,甚至遭到否定。
第三阶段始于80 年代初并一直延续至今,在这一阶段,随着二语习得研究两大对立阵营——认知派和社会派的逐渐形成和发展,语言迁移研究得到全面拓展,从最初只针对语言本体的研究扩展到对语言学习者的研究,从认知心理、语言、社会文化、神经生理等各个角度重新认识迁移在二语学习中的作用,语言迁移研究因此再度崛起。
如果从其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来看,语言迁移研究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Jarvis & Pavlenko,2008):第一阶段从19世纪中晚期到约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止。
在这一阶段,语言迁移被视为影响其它过程如二语习得的因素,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何确定迁移发生、迁移的范围以及如何量化迁移的影响。
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持续至今。
在这一阶段,第一阶段的研究主题仍在继续,但增加了许多新的研究内容,如探讨迁移产生的原因,制约迁移的因素,迁移影响的方向性问题等等。
目前很可能正在进行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转变。
第三阶段的重要特点是,研究者开始更感兴趣于构建语言迁移的理论模型和理论框架的建设,并采用实证研究来检验模型和设想。
英汉翻译过程中的明晰化现象
需要对语篇和话语进行复杂的处理,译者对原文的 巧,指将原作的信息在译作中以更为明确的方式表
阐释可能导致译文冗余程度提高,使译文的衔接关 述出来;它与增词法技巧密切相关,但还包括增加
系比 原 文 更 明 晰。 这 就 是 “ 明 晰 化 假 说 (D;) )OP=6:6D7D6<*;,P<D;)H6H)”。
晰化。她认为,这种明晰化是翻译的固有特征。
)*+,-.+*/0认为,至少有!个证据支持了她的 假说:第一,德国的英语学习者使用的英语中,词
语衔接和连词用得多,指称用得少,而以英语为母 语的 人 多万用方指数称据衔 接;第 二,非 专 业 译 者 的 译 作
象。选取的原著是美国短篇小说家 CJK86>L的名 作 !"#$%&’$#%(,由张经浩翻译成汉语。
度没有变化的共78句,占6)967:;明晰化程度提 "B%(’045& C%(3%(,5&B@$1J’0(C%&"F’03"0A%ED
高的 ;* 句,占 <+9*=:;明 晰 化 程 度 降 低(暗 含 E3%MB,5&BJ’0DE3’JAF’03"0#0""B1A"MF.”
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102硕士
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102)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遵纪守法、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1.系统掌握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具备基本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理论兼具实践的复合性专业人才。
2.身体、心理健康,能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项工作。
3.精通1门外语,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二、质量标准1.语言学理论基础扎实、系统,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
2.学风朴素、严谨,坚守学术道德规范。
3.一专多能,创新意识强,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
4.学位论文在遵守写作规范和学术规范的前提下,要求在理论探索、方法运用、材料发现、成果出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三、学科方向1.学科方向名称: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1)研究方向名称:语言理论语言理论方向旨在把汉语研究与理论语言学研究结合起来,全面研习中西方语言学界代表性的理论模型,通过介绍各种语言学理论及其相应的操作程序,系统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理论提取能力与理论演绎能力。
本方向的研究特色在于,以理论语言学为指导,以汉语中的语言学问题为操作对象,通过讲授和讨论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使其树立语言学是一门科学的基本观念。
同时通过具体语言学的研究,充实理论语言学的研究内容。
本方向的研究优势在于,相关教师具有较为深厚的语言理论储备和素养,具有较强的语料分析和理论抽象能力,善于采用多种语言研究方法,系统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论思考能力,以达到独立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和胜任相关教学工作的水平。
(2)研究方向名称:第二语言习得本研究方向紧紧围绕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性,以语言学、社会文化、认知心理学等多角度和多学科理论融合为研究特色;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结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特定研究对象,灵活组合与运用多种方法,使二语习得研究本土化;在研究角度上,注意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研究的关联性,用语言学理论推动二语习得研究,同时以二语习得的研究成果丰富和检验语言学理论;在实践环节上,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为参考和依据,形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实践,突出研究特色和优势。
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中期考核实施方案
中文系博士生中期考核实施方案接复旦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13年4月23日通知,自2012年9月入学的研究生起,取消(人文社科类)硕士学位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要求,博士学位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要求从原来的3篇核心期刊论文调整为2篇核心期刊论文(或1篇权威期刊论文),与此同时,要求各院系在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采取各种配套的质量控制措施。
经中文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决定,本学科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除积极参与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组织的学位论文相似度检测、学位论文盲审以外,主要有两项:一是实施研究生学术报告会制度,二是加强博士生中期考核的力度。
中期考核的实施办法是:由各专业方向制订出博士生精读书目,在博士生入学时,与其导师商定,在本专业书目中选择5—15种,作为该生的精读书籍。
入学一年半后,针对其阅读掌握的程度进行考核。
考核的时间在每年的3—4月,各专业一般由5位教师组成考核小组,先听取博士生自述阅读收获,再由教师就相关书籍内容提出问题,要求博士生解答。
考核成绩只分“通过”和“不通过”两等,由5位教师投票决定。
“不通过”的博士生可在次年再度申请中期考核,获“通过”后才能参加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本方案自2014年3月起,针对2012级博士生开始实施。
各专业的中考书目及实行细则附下。
一,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考核办法:1、A组书目中选7本,由教研室统一组织考核。
2、B组书目中选8本,由各方向组织考核。
A书目1、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商务印书馆,2008(通论)2、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语言学史)3、Ladefoged,Peter. A Course in Phonetics(语音学教程,第五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张维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语音)4、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2010;《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2008(语法:结构主义)5、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标准理论到最简方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语法:生成语法)6、威廉·克罗夫特:《语言类型学与语法共性》(龚群虎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类型学)7、Ungerer, F. & H. J. Schmid 1996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认知语言学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认知语言学)8、徐烈炯:《语义学》,语文出版社,1995(语义)9、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语用)10、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方言)1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修辞)12、董同龢:《汉语音韵学》,中华书局,2011(音韵)13、向熹:《简明汉语史》(上、下)(修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汉语史)14、郭在贻:《训诂学》,中华书局,2009(训诂)15、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3(文字)B书目(一)、方言学/社会语言学1、丁声树(文)、李荣(表):《汉语音韵讲义》,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2、李荣:《方言存稿》,商务印书馆,20123、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语文出版社,20014、侯精一(主编):《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李如龙:《汉语方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8、詹伯慧(主编):《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9、詹伯慧:《现代汉语方言》,198110、黄伯荣(主编):《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出版社,199611、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12、赫德森:《社会语言学》(卢德平译),华夏出版社,198913、Chambers & Trudgill,Dialectolog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4、Labov, William. 1994 Principles of Linguistic Change Volume I: Internal Factors, Part AIntroduction and Methodology. 7-112. Language in Society. Peter Trudgill (eds.) Blackwell. 15、Wang, William S.-Y. 1969. Competing sound changes as a cause of residue. Language 459-25.16、Weinreich, Uriel. William Labov, and Marvin Herzog 1968. Empirical foundations for a theoryof language change. In W. Lehmann an Y. Malkiel (eds.), Directions for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95-188.(中译文:语言演变理论的经验基础,《国外语言学》)(二)、语法学1、徐志民2005 《欧美语言学简史》(修订本),学林出版社2、索绪尔1996 《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3、叶斯柏森2009 《语法哲学》,商务印书馆4、霍凯特1986 《现代语言学教程》(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5、吕叔湘1979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重印,又载《汉语语法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外语教育学学科建构背景下英语课程的关键问题
Key Problems in 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FLES Discipline in China
作者: 常俊跃;黄洁芳;刘雪莲;秦丽莉;夏洋;赵秀艳;朱效惠
作者机构: 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44
出版物刊名: 外语与外语教学
页码: 30-37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期
主题词: 外语教育学;外语教育;课程设计;英语课程
摘要:为了在外语教育学学科建构背景下构建我国完整、健康的英语课程体系,本研究采用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结构化访谈、开放式问卷采集数据,重点挖掘并确定我国外语教育各学段英语课程存在的关键问题.研究发现,各学段的英语课程存在九个关键问题:(1)英语专业语言技能课程与专业知识课程割裂设置,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开设滞后;(2)大学英语和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对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关注不足;(3)大学英语课程对语言实践应用关注不足;(4)大学英语和研究生英语课程内容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5)高中英语和初中阶段英语课程教学受应试教育干扰明显;(6)中小学英语课程衔接不够好;(7)中小学英语课程教学资源分布严重不均;(8)小学英语课程实施过度依赖教材;(9)小学英语课程学时总量不足等.同时,也发现了各学段英语课程存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问题.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深入探究我国外语教育的课程问题及问题存在的原因,为进一步提出改进方案提供参考.。
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朱美慧
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朱美慧1. 引言语言迁移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重要课题(Ellis,2000:299),这个问题贯穿在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40年历史中,历经起落,争议不断。
从历史背景来看,语言迁移研究可以一直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如果从其兴衰历程看,随着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理论模式的转换和发展,语言迁移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至60 年代的兴盛期,语言迁移研究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框架下以对比分析假说为主导,在二语习得理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二阶段为60 年代末到70 年代的衰落期,受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理论的影响和中介语理论提出的影响, 行为主义语言观受到大力抨击,对比分析假设和语言迁移理论遭到抛弃,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被贬低,甚至遭到否定。
第三阶段始于80 年代初并一直延续至今,在这一阶段,随着二语习得研究两大对立阵营——认知派和社会派的逐渐形成和发展,语言迁移研究得到全面拓展,从最初只针对语言本体的研究扩展到对语言学习者的研究,从认知心理、语言、社会文化、神经生理等各个角度重新认识迁移在二语学习中的作用,语言迁移研究因此再度崛起。
如果从其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来看,语言迁移研究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Jarvis & Pavlenko,2008):第一阶段从19世纪中晚期到约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止。
在这一阶段,语言迁移被视为影响其它过程如二语习得的因素,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何确定迁移发生、迁移的范围以及如何量化迁移的影响。
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持续至今。
在这一阶段,第一阶段的研究主题仍在继续,但增加了许多新的研究内容,如探讨迁移产生的原因,制约迁移的因素,迁移影响的方向性问题等等。
目前很可能正在进行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转变。
第三阶段的重要特点是,研究者开始更感兴趣于构建语言迁移的理论模型和理论框架的建设,并采用实证研究来检验模型和设想。
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专业课程选课单
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专业课程选课单
年级学号姓名
专业方向
时间:
本人签名:(此栏必须手书)
2008级第二学期专业课开课科目
英语语言文学
学位基础课: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邹惠玲,2学分)(必修)
学位专业课:转换生成语言学(满在江,3学分)(语言学方向必修)
翻译史(徐剑,3学分),(翻译研究方向必修)
选修课:认知语言学(张蓊荟,2学分)
语用学(严敏芬,2学分)
跨文化交际(李长忠,2学分)
语言类型学(李开荣,2学分)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穆凤英,2学分)
英美小说(薛家宝,2学分)
英美戏剧(邹惠玲,2学分)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学位基础课:人文社会科学的逻辑(徐剑,3学分)(必修)
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邹惠玲,2学分)(必修)
学位专业课:转换生成语言学(满在江,3学分)(理论语言学方向必修)
认知语言学(张蓊荟,3学分)(理论语言学方向必修)
跨文化交流学(李长忠,3学分)(应用语言学方向必修)
选修课:语用学(严敏芬,2学分)
语言类型学(李开荣,2学分)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穆凤英,2学分)
课程与教学论(英语)
选修课:英语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穆凤英,2学分)
认知语言学(张蓊荟,2学分)
跨文化交际(李长忠,2学分)
备注:1。
以上所列的课程各专业方向间可互选,跨专业方向所选课程按照选修课修得学分。
2.请大家态度认真,选修后不得修改并按照本人选课上课。
教育心理学理论在第二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理论在第二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李超婕
【期刊名称】《新校园(学习)》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除英语之外的第二外语也日益成为了学生眼中良好的就业工具。
当下,我国外语教育教学发展迅速,已经引起了广大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主要阐述了在第二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把握教育心理学专业理论,合理并正确地将其运用于其中。
【总页数】1页(P22-22)
【作者】李超婕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学习迁移理论在第二外语(德语)教学中的运用
2.教育心理学理论在第二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3.学习迁移理论在第二外语(德语)教学中的运用
4.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5.外语教育心理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课堂交流:研究第二外语习得的窗口(英文)
课堂交流:研究第二外语习得的窗口(英文)
周慧英
【期刊名称】《林区教学》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课堂交流一直是第二外语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教与学双方课堂交流过程中的一些能够导致学习发生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对学习的发生以及语言的习得过程进行研究。
介绍了研究课堂交流的四个基本理论以及师生间和学生间这两种课堂交流模式,并讨论了研究这两种课堂交流模式需注意的一些问题。
【总页数】2页(P53-54)
【作者】周慧英
【作者单位】大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大理6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9
【相关文献】
1.帕里勃拉姆的全息大脑观对第二语言/外语习得研究的意义(英文) [J], 俞理
明;Wilkinson;
2.成人第二语言的学习与习得--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J], 李杰
3.浅议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外语习得中内外权威的建立 [J], 熊毅
4.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课堂教学结合的研究探索——评《基于课堂的第二语言习得
研究》 [J], 卢燕华
5.关于第一、第二语言及外语习得差异的探究(英文) [J], 贺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9月第24卷 第5期J o u r n a l o f S i c h u a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t u d i e s U n i v e r s i t yS e p.,2008V o l.24 N o.5多语际迁移认知研究与双外语教学朱效惠 姚 璐(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02)提 要:多语际迁移作为新的研究领域日益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
以认知迁移理论和三语习得理论为指导,阐述双外语习得期间各语言间相互作用的本质及其复杂性,结合国内双外语教学的现状,探讨了多语际认知迁移研究对双外语专业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多语际迁移;认知;三语习得;双外语教学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8)05-0123-04AC o g n i t i v e S t u d y o f Mu l t i-l i n g u a l T r a n s f e r a n dD o u b l e 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s T e a c h i n gZ H UX i a o-h u i Y A OL uA b s t r a c t:M u l t i l i n g u a l t r a n s f e r,ar e l a t i v e l yu n d e r-e x p l o r e df i e l d,h a sb e c o m ea n e wf o c u sa n da t t r a c t e dm u c ha t t e n t i o n f r o m l i n g u i s t s.B a s e do n t h e t h e o r i e s o f c o g n i t i v e t r a n s f e r a n dt h i r dl a n g u a g e a c q u i s i t i o n,t h i s p a p e r e l a b o r a t e s t h e n a t u r e a n d c o m p l e x i t yo f L1、L2a n d L3's i n t e r a c t i o nw i t he a c ho t h e r d u r i n g t h el a n g u a g el e a r n i n g p r o c e s s,a n a l y z e s t h ep r e s e n t d o u b l e 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s t e a c h i n g o f o u r c o u n t r y a n dd i s c u s s e s t h e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o f m u l t i l i n g u a l c o g n i t i v e t r a n s f e r o n i t.K e yw o r d s:m u l t i l i n g u a l t r a n s f e r;c o g n i t i o n;t h i r dl a n g u a g ea c q u i s i t i o n;d o u b l e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t e a c h i n g 一、引言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或语际的影响一直是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
认知理论的引入更是为语言迁移现象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
然而,随着世界范围内学习第三语言人数逐渐增加,三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这一新课题日益引起语言学家的关注。
同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相比,母语、第二语言、第三语言这种多语种复合机制下语言间的影响无疑更加复杂。
近年来,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一些院校开设了各种双外语倾向专业,这是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新尝试。
由于是新生事物,我国的双外语教学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为此,在本文中,作者将以认知迁移理论和三语习得理论为指导,主要从认知角度研究双外语习得期间各语言间相互作用的本质及其复杂性,并探讨其对当前双外语专业教学的启示。
二、认知理论指导下的语言迁移研究语言迁移研究至少有一百年的历史。
王文宇(1999)把近50年来的语言迁移研究分为三大类:(1)对比分析假说和语言迁移研究;(2)标记理论和语言迁移现象研究;(3)认知理论和语言迁移现象研究。
本文探讨的重点是以认知理论为基础的语言迁移研究。
“认知”这一概念产生于心理学领域。
认知可简单定义为知识的习得和使用,它是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桂诗春,1991)。
认知是功能主义对人类智能在大脑中的组织方式和工作原理的一种理论概括。
它包括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两方面。
认知结构是对假定的心理实体的一种表示;认知过程是指以某种方式分析、转化、或改变心理事件的一种操作(王文宇,1999)。
语言认知就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有目的地处理语言信息的过程,强调人在认知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目的性,研究知识是怎样获得、贮存、转化和运用的。
认知科学对语言迁移的研究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展开(俞理明,2004)。
S c h a c h t e r(1974)从认知的角度把语言迁移现象视为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制约。
她认为学习者先前获得的知识在学习者对目的语进行假设时产生制约。
学到的语言知识都是先前的知识,都可能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发生迁移。
这些知识包括母语知识、有关其它语言的知识、学习者已掌握的外语知识以及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看法。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目的语做出某种假设,在检验假设的过程中发展其中介语。
先前获得的各种语言知识对假设都有约束作用。
O d l i n(2001)也采用认知主义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对语言迁移重新定义:语言迁移是由目的语和先前习得的(可能是不完善的)语言之间的相似及差异所引起的那种影响。
根据O d l i n的定义,迁移不仅仅是传统的迁移研究中所指的来自学习者母语的影响,它还可以指学习者已经习得的或未完全习得的任何其它语言的知识对于新语言习得的影响。
他强调语言迁移是一种“跨语言影响”(c r o s s-l i n g u i s t i c i n f l u e n c e),这是123目前为止“语言迁移”最权威的定义。
认知理论为语言迁移现象研究开辟了新思路,拓宽了其研究领域。
首先,认知理论指导下的语言迁移研究突出了学习者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
它研究学习者将母语中的语言形式在何时以何种形式迁移到第二语言中去做出的判断和决定这一心理过程,注重学习者在该过程中认知上的主动性和策略性。
早期的行为主义迁移理论侧重于母语对二语习得所起的负面影响,即干扰作用,仅停留在外部环境的层面解释母语迁移现象。
而认知迁移理论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为什么出现母语迁移的内部原因,将学习的过程视为学习者构建假设并对假设进行验证的过程。
其次,它从认知的角度对二语学习中迁移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认为对二语的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的信息加工过程,其中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对学习者已有语言知识和经验有很大的依赖性,学习者必须不断启动记忆中储存的知识和经验,将新旧信息进行整合,才能达到对二语的正确理解。
而二语的使用又是一个由深至浅的信息建构过程,是一种受到动机、情绪、任务和环境等因素影响的思维活动。
由于选择和确定语言结构是思想转换为话语的重要环节,因此二语的使用对已有语言知识也有严重的依赖(王鲁男,2004)。
再次,认知理论下的语言迁移研究开始关注学习方法的迁移。
已有学者对二语写作过程进行了实证研究(J o n e s&T e t r o e,1987;H a l l,1990;王文宇,1999),研究表明母语写作方法对二语写作方法影响很大。
从写作之前的构思,到表现文章风格,再到对文章的修改,写作者都运用相应的母语写作方法来帮助二语写作。
语言可加工性理论(P r o c e s s a b l i l i t yT h e o r y)是近年来认知科学视角下语言迁移理论研究的新成果。
语言可加工性理论由P i e n e m a n n(1998)提出,旨在通过研究学习者大脑的语言加工程序,揭示语言加工能力对语言迁移的制约,预示第二语言的发展途径。
语言可加工性理论的逻辑前提为:在第二语言发展的任何阶段,学习者只能产出并听懂语言加工机制在当前状态所能处理的语言形式。
P i e n e m a n n(2003)指出,语言加工有四个基本前提:语言加工的具体程序相对自动化和专业化;语言加工具有逐渐递增性;语言产出呈线性延伸;语法加工需借助语法记忆。
P i e n e m a n n认为递增性语言生成过程涉及五个加工程序:词条提取程序※范畴程序※词组程序※句子程序※从属句程序。
这五个加工程序在语言加工过程中被依次激活,构成了一个序列等级,可以预示第二语言的发展阶段。
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为例,学习者在语言发展的第一阶段,首先启动词条提取程序,使用的词汇缺乏形态变化,其句法特点为孤立的语言成分。
在第二阶段,学习者开始利用范畴加工程序,词汇出现了形态变化,句子语序为典型的S O V顺序。
在第三阶段,学习者借助词组加工程序实现名词词组内部的一致性,句法上开始出现助动词d o前置和壮语前置语序。
在语言发展的第四阶段,学习者使用句子加工程序处理词组之间的信息,除主谓一致外,还涉及助动词d o第二位和倒装语序。
在最后一个阶段,学习者开始掌握主句与从句的关系,并在从句中取消倒装语序。
根据语言可加工性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特征的迁移受语言加工能力的制约,只有当学习者的语言发展到一定程度,其语言加工程序能够处理相关的语言结构时,母语迁移才会发生。
P i e n e m a n n(2005)指出,语言加工能力对母语迁移的这种制约作用不受语言类型关系的影响,如果两种语言的类型关系比较密切,处于语言加工程序较高等级的某些语法特征未必会出现迁移现象。
处于加工程序较高等级的语言结构之所以没有发生迁移,是因为学习者的中介语尚未发展到相应的阶段,缺乏必要的加工前提。
另一方面,即使两种语言的类型关系比较疏远,如果所要学习的语法特征在当前阶段具有可加工性,那么语言类型方面的距离和差异就不会成为学习的障碍。
即不同于母语的第二语言特征如果处于加工程序的较低等级,学习者就比较容易习得这些特征。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迁移研究的视角已经不再局限于语言本体,学习者大脑的认知机制和语言加工能力对语言迁移的制约作用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景更为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