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优质课教案_2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内涵和具体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①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的时间里,________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②1978年开始了________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③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事实求是,________》的讲话,为它的召开确立了指导思想。
(2)标志: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3)主要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________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③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________上来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工作要以________为中心。
④在经济工作中实行________的方针。
(4)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______的起点。
经济体制改革(1)概念:①前提: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②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③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④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美和发展。
(2)经过:①开始: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在________、________等省农村展开。
②发展:1984年,城市经济改革全面展开。
(3)内容:①农村经营形式: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______。
②农村管理体制: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③城市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优质课教案_0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2. 过程与方法: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识记上述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容和意义,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三、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策略本节课的设计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学理念。
以视频播放激趣导入,基础梳理后进行小组抢答,以表格形式进行比较归纳;重点部分设计两个主题的相关史料来突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尝试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激情展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最后,通过教师点评,归纳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六、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小组互相检查学案的预习部分。
】1、导入(1)播放“直击雄安新区第一天”,激发学生探究经济体制改革的欲望;(2)承上启下,介绍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概念,顺利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
2、基础梳理(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思考问题,展示基础知识,教师对重要知识点进行点拨。
3、分组抢答(1)教师先将班上学生分为4个小组;(2)教师展示与自主学习相关问题,每个小组对问题进行抢答,答对的小组将由组长登记加分。
(3)抢答后对计划经济、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市场经济进行比较归纳,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何改革,如何改革,改革为何。
4、能力提升(小组合作探究)(1)在学案中设计两个主题(主题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题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以此来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2)教师进行课堂巡查,及时了解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情况;(3)学生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合作学习成果;(4)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点评和修正。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每个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4.教师总结学生讨论成果,强调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3.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巩固所学知识。
4.课后作业: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培养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习惯。
5.课堂评价: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改革开放观念,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增强民族自豪感,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
(1)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从而更好地理解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运用比较法,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确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和运行机制。
(3)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a.列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c.解释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指导。
3.教师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及其影响。
a.教师讲述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如生产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整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设计思想】《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上乘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下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本节课涉及到的重要知识点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间跨度从文革结束到21世纪,可谓是内容多、时间长且理论性强,如何在40分钟的教学中将这段历史呈现给学生?又如何引导这些出生于90年代之后的学生去理解中国的改革历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保持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并能“感受到智慧的力量”。
我把歌曲引入课堂,一首歌,就是一个时代,选用了一些大家曾经熟悉的旋律或是喜闻乐见的乐曲,歌曲的背后便是时代发展的步伐,并试图通过时代的乐章去引导学生探寻中国改革的历程。
【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有如下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教科书中学习内容共有三目。
第一目“伟大的历史转折”,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意义;第二目“经济体制改革”,介绍了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第三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介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和完善的过程。
纵观这三个知识点,其基本的线索为“改革提出——改革措施——改革目标”,而“改革”是本节课的核心。
【学情分析】对于出生于90年代后期的高一年级学生而言,没有经历过计划经济,对于“计划”一词只能是抽象的理解,他们成长的时代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发展的时期,虽然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直接的体验,但又因认知水平有限而理解不深。
基于此,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激情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将一些具有时代性的歌曲引入课堂,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调动学生的思维,对歌曲创作、传唱的时代背景进行剖析,促进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社会主义接话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的具体过程,记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具体内容;(2)理解中共“八大”会议的精神实质,并分析其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中的作用;(3)通过对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以及20世纪60年代初期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的具体史实的分析,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图像与视频,使情境再现,加深学生记忆;(2)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合作,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3)阅读相关史料并进行分析,扩充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综合认识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有过严重的失误,但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并领导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是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教学方法】1.通过教师营造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合作探究、形成共识;2.注重在构建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图片和文字材料中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与深化,以提升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知识分析了解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探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①背景: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造成国民经济严峻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是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是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②措施: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着手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优质课教案_0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基础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⑵能力培养:运用历史材料,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史料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
【教学重难点】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课时安排:1课时【导入新课】师:首先请阅读材料: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动调节经济活动。
政府的干预是一只“看得见的手”,能调节经济活动。
——摘编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通过阅读请思考根据材料回答:“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分别指什么?通过阅读请思考,材料中“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分别指什么?“看不见的手”_市场机制;“看得见的手”_计划经济。
【讲授新课】了解本课课表要求。
师:我把本课内容分三部分,设置了四个探究活动,我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下面我布置任务:第一组完成探究一,第二组完成探究二,第三组完成探究三,第四组完成探究四。
时间为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展示)第一组展示: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问题:1.材料一反映我国实行了什么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对人民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2.“两个凡是”的实质是什么?这一思想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注意观察材料一中票面的字样,不同地区,不同用途,单位都非常小,这些凭票供应的物品都是生活必需品。
高中历史4单元第12课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新人教版必修2
第12课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手习自主化巒輛抽卅牝课程学习目标「目抵解读1. 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 ;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2.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深刻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生产关系变革只有适应生 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 制,认识到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一百年不动摇。
学习的重点是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学习的难点是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课程导学建议O 学法指导借助教材中的文字史料与历史图片,学会运用各种史料理解历史问题。
通过主动参与小组 探讨交流,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阅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内容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从历史的角度,讨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利弊;通过比较法,探究市场经济 与现代化的关系。
G 敦学指导1. 可以分析我国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特征 ,由此导入新课。
2. 由于本课内容的专业性比较强,涉及经济学专业的许多知识 ,学生理解和接受都有较大的难度,建议教师让学生通过有关工具书查阅教材中所涉及频率较多的名词、概念等 ,以便增强教学效果。
知识体系梳理、伟大的历史转折弗京坤空?这*在乱的喪1.背景: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 标志: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全会重新确立了① 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知识记忆与理解预学区•不看不讲第一层级作的重点转移到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③ ____________ 为中心。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误区警示
答案
方法总结
1.结构图示
2.图示法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返回
重点难点探究 重点难点探究
史料探究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
主题一 经济体制改革
理解·深化·探究 理解·深化·探究
到 1979 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
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 “ 生产责任制 ” 的某些尝试。 …… 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 …… 到 1983 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 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 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2.过程(时间、会议、内容)
时间 会议 内容
1992年初
1992年10月
邓小平“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
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________
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
市场经济体制 主义______________
答案
1993年
1997年 21世纪初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五大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 框架 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_____________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学习目标 1.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掌握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3.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意义。
基本建立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__ 商品市场体系
高中历史 4单元 第12课时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备用题库 新人教版必修2
【导学案】(教师用书)2015版高中历史 4单元第12课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备用题库新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帷幕,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
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带来了材料所述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答案】 C2.下面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图,图中城乡差距最小年份的出现是因为(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B.从沿海到内地开放格局的确立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D.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解析】A项内容出现于1992年,B项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确立于20世纪90年代,D 项内容是在1985年以后。
图中的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差距最小大致出现在1985年,此时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故C项正确。
【答案】 C3.漫画《三代人赶集》形象地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的巨大变化。
这一变化不能..反映出( )。
A.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B.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C.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D.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解析】三幅漫画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的轨迹,没有涉及国有企业改革。
【答案】 B4.观察下面的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有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快,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当时中国实行了( )。
A.社会主义改造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发展最快的时期是1992~2003年。
这一时期我国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答案】 D5.贴春联是中国的一项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的历史变迁相联系。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A.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 B.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
D.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解析】
由上面图示可知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
C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1 . 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 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让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决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内容 ① 生 产 组 织 形 式 的 调 整 : 1978 年 安 徽 、 四 川 率 先 实 行 包产到组、包产到户 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庭承包经营 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遍实行以______________ ②基层政权组织的调整: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 在农村的基层单位 ________ 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 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经济建设为中心。 (3)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________
4.意义
(1)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改革开放 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 (2)成为实行__________ 点。 规律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第一
次,大革命失败后,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
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第二次,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 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第三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决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了思想束缚。
(4)国内、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 趋势,要求经济体制改革有重大突破。
特别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所有制结构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基本标志。 (2)宏观调控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 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新人教版必修2
[答 了农民 突破的 农村经 的可贵尝
2.城市 (1)措施 ①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管理体制:实行_政__企__分__开__,简政放权。 ③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 济为主体、_多__种__所__有__制____经济共同发展。 ④分配制度:实行以_按__劳__分__配__为主、多种分配 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 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 初,我 市场体 是,社 体系并 义市场 市场是 发展的 商品流通
课堂合作探究
主题一 从经济体制改革看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
1.改革是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的发展会 改革来解决矛盾,正是由于有了社会矛盾,统治者才要求通 治,因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改革的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缓和社会 革又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
新课标导学
历史
必修② ·人教版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十二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
学习目标
2
课前自主
3
课堂合作
4
随堂达标
5
课时作
学习目标诠解
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 【重点难点】
主要内容,理解其转折点的内 1.重点: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
涵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
——温家宝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
材料二 图 1 为上海市粮票(1955 年发行 思考:由发行粮票到
到 1993 年停止流通)。图 2 为上海飞乐音 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
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该公司创立于 的变化?结合所学知
1984 年 11 月 18 日,是新中国第一家股份 这一变化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优质课教案_7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知识与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运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过程与方法:观点阐述,问题探究,情景再现,历史对比,问题分析,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
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二、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回顾上节课内容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
这一体制在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弊端日益明显,逐渐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进行体制改革已显得十分必要。
(二)讲述新课1、为何改革?(播放视频“光辉历程”)→提出改革→伟大的历史转折1)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探究: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我国的国民经济为什么仍然处于停滞状态?(展示材料: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得出背景:两个“凡是”。
2)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伟大转折、起点2、如何改革?→改革措施→经济体制改革导入:上一目我们回答了为何改革,那么如何进行改革呢?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经济体制的改革。
设问:经济体制改革应该是从农村开始还是从城市开始?(从农村开始)为什么?给予学生材料:材料一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材料二以政社合一,“三级所有……为特征的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优质课教案_2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历史意义;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及主要内容;理解经济体制改革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运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及作用。
(3)结合经济常识,利用对比的方法,探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一些重要的概念,如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划分。
搜集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资料,讨论对比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利弊得失,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使学生认识到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经济建设的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重点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涵和具体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放映影片和图片资料,把课文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设计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依据新课改精神,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学生为本,目的明确,环环相扣。
”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新课改教学理念。
五.教具多媒体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师:新中国成立后,在探索中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历也有失败的教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 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
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
展。 走出误区:(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 性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没有所有权,经营方 式改为 “ 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 ;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 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2)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 改革的相同之处:①都未改变公有制的主导地位;②都扩大了 生产经营自主权;③都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
2.过程
(1)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论述
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是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 公有制 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论,提出以________ 商品市场体系 基本建立。 (5)21世纪初,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
【答案】 C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全会对于中央在二中全会以来十个月的工作表示满
意。„„所有这一切,都为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上来准备了良好条件。”这段文字摘自中国共产党历 史上一次重要会议的公报。关于这次重要会议的说法正确的有 ( ) ①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期 ②确立了建立社会 ③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
3.作用 (1)市场机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利 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2)宏观调控有利于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
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20 世 纪 90 年 代 以 来 , 我 国 的 GDP 由 1993 年 的
3.46万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51.9322万亿元,我国经济迅速增长
轨迹。 我国是什么时候停止使用这些票证的呢?你知道“票证时 代”的结束说明了什么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
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
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 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 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四
“冷战”期间存在的两个所谓的平行的市场,随
着“冷战”的结束不复存在,市场经济成为全球通行的机制, 也促使经济全球化在“冷战”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92年10 月,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联合国致辞时说 “第一个真正的全球 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2)意义 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 均主义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企业活力 ,把企业搞活。 (1)中心环节:增强_________ (2)措施 ①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 ________,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④都调动了生产积极
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 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1)国内:改革遇到阻力。
(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________,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 折。
【探究思路】由材料一中改革开放前国人的日常生活水平 及沈阳两厂的实例可得出结论(1);由材料二中首钢在改革开放 后增长速度的范例可得出结论(2);由材料三中邓小平南方谈话
的内容可得出结论(3);由材料四中“冷战”结束和“经济全球
化”获得长足发展的信息可得出结论(4)。
【探究结论】
(1)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束缚了 生产力的发展。 (2)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 展了生产力,从而积累了实践经验。
课堂探究
一、探究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的原因 【探究素材】 材料一 主食 定量供应 的米、面 食为主, 配以杂粮 改革开放前国人的日常生活 肉食 家畜、家 禽比重 小,逢年 过节才能 改善 蔬菜 平日蔬 菜、冬日 咸菜 水果 饮料 茶、少量 啤酒和汽 水
数量少、 品种少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
A.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 B.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
D.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解析】
由上面图示可知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
C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1 . 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 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让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决
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 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 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大量浪 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订合同就可以解决,但
是不行,都要听北京的。这样的体制当时就暴露了弊端。
材料二 “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 倍;实现利税 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 23.6亿 元,是1978年的7.9倍,平均每年递增17.92%,超过世界500强 企业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
成才之路 ·历史
人教版 ·必修2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四单元
第十二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
情 景 导 入
2
目 标 导 航
5
随 堂 练 习
3
自 主 预 习
6
高 考 演 练
4
课 堂 探 究
7
课后强化作业
情景导入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物资匮
乏,关系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 出,国家在 1953 年 10 月出台了统购统 销政策,从此,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进 入了“票证时代”。在那个物资严重
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B.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外国企业对华投资的规模迅速扩大 【解析】 根 据 题干 中 的 时间 信 息 “ 20 世 纪 90 年代 以 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的最
主要原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实行以按劳分配 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7 . 效果: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 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
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下列三幅图反 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有关其表述正确的 是( )
经济建设为中心。 (3)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________
4.意义
(1)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改革开放 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 (2)成为实行__________ 点。 规律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第一
次,大革命失败后,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
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第二次,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 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第三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决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 多种所有制 经济共同发展。 体、_____________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 ③在分配上,实行以(3)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________ 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时空坐标
自主预习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 背景: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
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3.内容 (1)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________ 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 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 上来的战略决策。
3.意义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社会生产力 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 (2)____________ 的变化,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
平。
巧思妙记: 本课知识可归纳为 “ 一、二、二 ” :一个转 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二个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 济体制改革;二种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短缺的年代里,吃、穿、用都需要凭
票证定量供应,各类票证五花八门, 粮票、肉票、布票、油票、煤票、烟 票、棉花票……
就连买糖果糕点也要凭票。据不完全统计,1953~1993年中,
中国政府发放的不同名称、不同用途的票证约有 500 种。这些 看似平淡无奇的方寸纸片,却蕴藏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丰厚
内涵,记载了新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