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正当防卫的适用

合集下载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正当防卫是指在受到非法侵害或者紧急危害时,主动采取适当防卫行为,以保护自己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

在我国,正当防卫制度是我国刑事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并且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下面将对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进行浅析。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正当防卫做出了明确规定。

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制止正在被侵害的,或者即将被侵害的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本人、他人的合法权益的,采取紧急措施,是正当的。

”这一条规定明确了在侵害发生时采取紧急措施以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个人合法权益是正当的。

刑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为制止不法侵害,不得不实施的急于使自己或者他人免遭不法侵害的行为,属于防卫,是不负刑事责任的。

”这一条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在受到不法侵害时实施防卫行为免除刑事责任。

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更加注重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在我国,正当防卫制度不仅适用于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还包括了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保护。

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法律对公民权益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的安全和利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秩序。

正当防卫制度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正当防卫制度在实践中的作用也是十分积极的。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人们经常面临被侵害的情况,而正当防卫制度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保护手段。

在抢劫、盗窃、伤害等案件中,受害者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可能会采取一些临时措施来进行防卫。

如果这些防卫行为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那么受害者就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这就为受害者提供了一种自我保护的合法途径。

正当防卫制度的存在,使得侵害行为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具有积极的意义。

正当防卫制度的存在也为司法审判提供了一定的裁量空间。

在实际的案件审理中,法官可以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对正当防卫进行具体的裁量,从而制约侵害行为的发生,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我国正当防卫制度是我国刑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和社会秩序安定。

该制度在刑法中的规定较为详细,并得到不断完善和进一步加强。

本文主要从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主要包括三部分:正当防卫的概念、适用原则和具体规定。

1.正当防卫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在危急情况下,为了防卫自己、他人或者国家的人民、公共财产等重大利益,超过了必要的限度而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这就是我国对正当防卫的规定。

可以看出,正当防卫是指在危急情况下,为了保护重大利益而采取防卫行为,并因此造成损害的一种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正当防卫的防卫行为必须符合必要性原则,即必须是超过必要限度的行为才不负刑事责任。

2.适用原则在判定正当防卫是否适用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情节认定原则。

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认定正当防卫所在的危急情况的存在,以及防卫行为是否超过必要限度。

(2)利益优先原则。

应当优先考虑被保护的利益,即被正当防卫所保护的人的合法权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

(3)严格限度原则。

正当防卫行为必须超过必要限度才能成立,否则就构成过当防卫。

3.具体规定我国对正当防卫的具体规定主要包括如下几条:(1)正当防卫必须在危急情况下发生,且防卫行为必须符合必要性原则。

(2)正当防卫的承担者可以是任何人,包括公民和非公民等。

(3)正当防卫行为造成的损害必须是由被防卫者造成的。

(4)正当防卫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应当存在合理性。

二、正当防卫的运用正当防卫的运用主要涉及到防卫的对象、防卫的时机、防卫的方式及其限度等方面。

正当防卫的防卫对象可以是自己、他人或国家的人民、公共财产等重大利益。

被保护的利益必须是重大利益,如生命、财产等,不能是不正当利益。

2.防卫的时机正当防卫应在危急时刻下产生,即当被侵害人遭遇危险和攻击时,可以采取正当防卫措施,而不能在事后采取行动。

论正当防卫

论正当防卫

论正当防卫正当防卫是指在遭受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合法权益而采取的合理防卫行为。

正当防卫是一种法律上的权利,旨在平衡人们的自由安全与相互尊重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正当防卫的概念和适用范围已经被广泛认可,并成为维护公共秩序和个人安全的重要法律原则。

正当防卫的要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行为必须是针对非法侵害。

这意味着被保护人的自由、人身安全、财产等合法权益正在遭到非法侵害行为,如被盗、被抢等。

第二,防卫行为必须是合理的。

这意味着行为必须符合合理防卫的界限,不能超出必要限度,并且在实际情况下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解决。

第三,防卫行为必须是即时的。

这意味着防卫行为必须在实际侵害发生时或立即发现非法侵害行为后进行,而不能是预防性的。

在正当防卫中,要注意防卫行为与过度防卫之间的区分。

过度防卫是指在自卫过程中使用的手段或力度超出了合理防卫的范围,导致对侵害者的过度伤害或致死。

过度防卫行为也是无法被法律所允许和接受的,一旦过度防卫发生,防卫人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另外,正当防卫的适用也需要考虑到紧急状态下的行为。

在遇到危及生命安全的情况下,人们往往难以冷静思考和判断,可能会采取一些激烈的行动来保护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法律通常会对相关行为进行宽容和包容,以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并为相应行为提供合理防卫的辩护。

正当防卫的适用范围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等多个层面。

个人和家庭在面对非法侵害时可以合理防卫,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方面,则可以涉及到公安机关、军队等组织的合法行动,例如,警察在执行职务时的正当防卫、军方在国家安全形势严峻时采取的正当防卫等。

总之,正当防卫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原则,旨在保护人们的自由权利和人身安全。

正当防卫的适用范围必须遵循合理防卫的限制,并在紧急情况下给予一定的宽容和包容。

只有在合理防卫的范围内,并符合相关条件的情况下,正当防卫才能被法律所允许和保护。

这将有助于维护社会安宁和公共秩序,确保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正当防卫是指在面对非法侵害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或他人利益而采取的必要防卫行为。

正当防卫是法律保护个体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维护社会安宁和公平正义。

在实践中,正当防卫不是一种任意性的行为,而是需要符合一定的法律规定和条件。

本文将围绕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展开讨论,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具体例子来说明正当防卫的具体应用和实践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来讨论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的例子。

首先,将介绍正当防卫的概念,让读者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然后,将详细探讨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列举相关法条和判例,帮助读者理解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

最后,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来阐述正当防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构成正当防卫。

通过以上三个部分的内容,读者将对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及实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正当防卫的概念和适用范围。

通过探讨正当防卫的例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何种情况下可以认定为正当防卫,帮助人们在面临危险时能够正确把握自身权利和行为的边界。

同时,通过对正当防卫的例子进行分析,我们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实践中如何正确应对不同情况下的法律问题。

最终,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启发,使大家能够更加理性和合法地维护自身权益和安全。

2.正文2.1 正当防卫的概念正当防卫是指在遭受他人非法侵害,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采取的必要防卫行为。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正当防卫是一种合法的行为,受到法律的保护。

正当防卫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的安全,确保公民的生命、身体、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

正当防卫的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被认定为合法。

在进行正当防卫时,必须是出于自卫目的,采取的手段必须是必要和合理的。

同时,正当防卫的行为必须是在侵害行为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时,不能出于报复或挑衅的目的而进行防卫。

论正当防卫论文范文4000

论正当防卫论文范文4000

论正当防卫论文范文前言正当防卫是刑事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它是指被侵害者在受到非法侵犯时,为了保护自己合法权益而采取的合法防卫行为。

正当防卫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一直是法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对正当防卫的定义和要件的解读出发,探讨正当防卫的合法性和限制问题,并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阐述正当防卫的作用和意义。

一、正当防卫的定义和要件正当防卫是指在被侵害者面对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合理使用防卫手段进行抵抗的行为。

其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非法侵害行为:正当防卫要求被害人只有在受到非法侵害时才能采取防卫行为。

所谓非法侵害行为包括违反法律规定的威胁、伤害、侵占等行为。

2.危害迫在眉睫:被害人采取正当防卫行为的时机必须是在受到侵害的即时威胁下。

在这种情况下,被害人为了自我保护必须立即作出反击,而不能等待其他救助措施。

3.必要防卫手段:正当防卫要求被害人采取的防卫手段必须是必要的、适度的。

即被害人在自我保护的过程中,不能超越对抗非法侵害所必需的限度。

二、正当防卫的合法性和限制正当防卫是一种合法的行为,它是人们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一种合理手段,但也有一些限制:1.非法防卫的排除:正当防卫要排除任何非法的因素。

即被害人无法以正当防卫的名义去实施非法行为,正当防卫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2.防卫行为是否必要和适度:被害人在使用防卫手段时,应该充分评估被侵权行为的严重性,并选择必要和适度的手段进行反击。

防卫行为不得过度,否则可能对他人人身、生命造成不必要伤害。

3.法定防卫情节的限制:有些国家的法律规定了正当防卫的具体限制情节,例如必须在夜间、侵害人必须使用凶器等。

被害人的防卫行为应符合相应的法律规定。

三、正当防卫的作用和意义正当防卫作为一种合法手段,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和意义:1.自我保护的权利:正当防卫保障了个人和财产的安全,对于那些无法获得及时警察支援的人们来说,正当防卫是一种合理的自我保护手段。

2.维护社会秩序:正当防卫的存在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威慑作用,使潜在的侵权者在考虑自己行为后果时多一份顾虑,从而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秩序。

正当防卫的案例

正当防卫的案例

正当防卫的案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关于正当防卫的案例。

正当防卫是指在面临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而采取的必要防卫行为。

在我国法律中,对于正当防卫的规定十分明确,但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案例让人们对于正当防卫的界限产生了疑惑。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些关于正当防卫的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正当防卫的含义和适用条件。

案例一:张某在夜间回家途中,突然被一名持刀抢劫的歹徒袭击。

在张某的自卫反击下,歹徒被制服并交给了警方。

在警方调查后,确认张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因为他是在面临非法侵害时采取了必要的防卫行为。

因此,张某没有构成犯罪,而是受到了法律的保护。

案例二:李某在自家门口发现一名陌生人正在试图撬开他的车门。

李某立即上前阻止,并用手机拨打了110报警。

在等待警方到来的过程中,李某持续对陌生人进行盯梢,并在陌生人试图冲向自己时,采取了必要的防卫行为。

警方到场后,确认李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并对陌生人进行了逮捕。

案例三:王某在商场购物时,发现一名小偷正在偷窃。

王某立即上前阻止,并将小偷制服。

在商场保安到场后,小偷被交由警方处理。

经过调查,警方认定王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因为他是在面临非法侵害时采取了必要的防卫行为。

以上案例展示了一些常见的正当防卫案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正当防卫是在面临非法侵害时采取的必要防卫行为,是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明确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避免过度防卫或者无故伤害他人,从而避免触犯法律。

同时,我们也应该在面临非法侵害时,冷静地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并及时报警,让警方来处理。

只有在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下,我们才能够受到法律的保护。

总之,正当防卫是我们在面临非法侵害时的一种合法防卫行为,但是我们在采取正当防卫行为时,也需要注意适用条件,避免过度防卫或者无故伤害他人。

希望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正当防卫的含义和适用条件,让我们在面临非法侵害时,能够冷静地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论正当防卫

论正当防卫

论正当防卫正当防卫是国家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面临非法侵害时,合法权益的被侵犯者可以采取与侵犯行为相适应的一定必要的防卫行为,以保护自身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

正当防卫是一种合法的行为,被我国法律所接受和保护。

然而,在实践中,正当防卫的适用情形和限度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法律问题。

我国刑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意即在被无理侵害的即时危险中采取必要的行为以排斥、制止、避免危害,致使侵害人受到损害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这条法律规定确立了正当防卫的法律地位以及其适用范围,即必须在遭受非法侵害的即时危险中,采取必要的行为来排斥、制止或避免危害,并且所产生的损害应当是符合必要性原则的,并不能超出所遭受到的侵害的范围。

换言之,正当防卫是一种相对合法的防卫行为,需要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且情节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下才能成立。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是非法侵害必须是即时的危险。

这意味着被侵害者必须在面临当下的侵犯情况下进行反抗,而不能是前后发生时间间隔较长的情况。

二是防卫行为必须是一定必要的。

被侵害者采取的即时行为必须是符合合理、必要性原则的,即所采取的行为不能超出必要防卫的范围。

三是损害的发生必须是合乎必要性原则的。

被深受者不能超出合理且必要防卫所遭受的侵害情形,即防卫行为最终导致的损害应当是与受到的侵害相适应的。

但在实践中,正当防卫的界限并非总是明确的。

在某些案例中,由于客观情况的复杂性,正当防卫的适用往往面临困难。

一方面,合理人的标准是否能真实反映实际情况仍然是一个问题。

另一方面,确定非法侵害是即时的危险,往往需要对事件发展的预判,而预判的准确性存在困难。

此外,合理和必要的界限在不同案件中也存在差异,难以明确界定。

综上所述,正当防卫作为一种法律制度,为了保护合法权益的被侵犯者,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和保护。

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其适用条件和界限的复杂性,正当防卫的界限一直备受争议和讨论。

《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

《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印发《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法发〔2020〕3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局),解放军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现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2020年8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为依法准确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维护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利,鼓励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刑事司法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1.把握立法精神,严格公正办案。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和立法精神,对于符合正当防卫成立条件的,坚决依法认定。

要切实防止“谁能闹谁有理”“谁死伤谁有理”的错误做法,坚决捍卫“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精神。

2.立足具体案情,依法准确认定。

要立足防卫人防卫时的具体情境,综合考虑案件发生的整体经过,结合一般人在类似情境下的可能反应,依法准确把握防卫的时间、限度等条件。

要充分考虑防卫人面临不法侵害时的紧迫状态和紧张心理,防止在事后以正常情况下冷静理性、客观精确的标准去评判防卫人。

3.坚持法理情统一,维护公平正义。

认定是否构成正当防卫、是否防卫过当以及对防卫过当裁量刑罚时,要注重查明前因后果,分清是非曲直,确保案件处理于法有据、于理应当、于情相容,符合人民群众的公平正义观念,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4.准确把握界限,防止不当认定。

对于以防卫为名行不法侵害之实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避免认定为正当防卫或者防卫过当。

对于虽具有防卫性质,但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依法认定为防卫过当。

正当防卫限度条件分析

正当防卫限度条件分析

正当防卫限度条件分析正当防卫是一种法律上的概念,是指在遭遇非法侵害时,为了抵御非法侵害而采取的行动。

这种行动是一种合法的行为,但它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否则就会被视为违法行为。

因此,在行使正当防卫权利时,必须考虑到正当防卫限度条件。

本文将从正当防卫限度条件的概念、种类、适用范围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读者正确理解与正确执行正当防卫提供参考。

一、正当防卫限度条件的概念正当防卫限度条件是指在正当防卫的过程中,行使正当防卫权利的人必须符合的一系列条件。

在正当防卫的过程中,行使正当防卫权利的人的行为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防卫对象必须是非法侵害者;2.所采取的防卫行为必须是合理的;3.防卫的手段必须适当;4.防卫的程度不得超过必要范围。

只有符合这些条件的防卫行为才能够被认为是正当的防卫。

二、正当防卫限度条件的种类正当防卫限度条件主要分为法定限度条件和实际限度条件两种。

1.法定限度条件是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正当防卫权利时需要符合的条件。

法律规定了哪些行为在防卫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

如果行使正当防卫的人采取了法律所明令禁止的行为,则其行为应被视为非法行为。

2.实际限度条件是指在实际操作中,行使正当防卫权利时应符合的条件。

在实践中,正当防卫行为可能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比如对法律知识的不足、防卫行为的时间限制、被害人行为的支付能力、人身权益的风险等等。

这些制约可能会影响到正当防卫行为的执行,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对这些制约因素加以考虑。

三、正当防卫限度条件的适用范围正当防卫权利是法律上赋予所有公民的权利,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防卫行为的种类、对象、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对正当防卫限度条件的适用范围也存在一定差异。

1.正当防卫的原则适用范围:正当防卫原则适用于任何形式的侵权行为,只要是非法侵害就可以行使正当防卫权利。

2.行为的正当防卫适用范围:正当防卫适用于防卫人的行为。

防卫人的行为包括直接防卫,即当事人抵御直接侵害时采取的行为,以及间接防卫,即当事人为抵御即将发生的侵害时所采取的行为。

正当防卫理解与适用

正当防卫理解与适用

正当防卫的理解与适用张碧波防卫的本质是以暴力手段来保护合法权益,而暴力手段的使用往往又会带来对另一合法权益的侵害,如何在暴力防卫的情况下,找到一个合法权益保护的平衡点,这就是防卫权合法行使要解决的基础问题。

我国刑法规定了正当防卫制度,同时也规定了防卫过当等内容,在合法与违法的一线距离之间,如何准确把握防卫的尺度,对于公民合法维权无疑具有积极的认识意义。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有关内容进行粗略探讨。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所谓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这是我国刑法第20条对正当防卫所作的规定,也是我国公民正确行使正当防卫权的唯一合法依据。

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有其特定的含义:首先,正当防卫是一种正当、合法的行为。

也就是说,我国法律确认了正当防卫的合法地位,确认正当防卫行为的合法性,这种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不仅不构成犯罪,而且还受到法律的保护、支持和鼓励。

其次,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

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公民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遭到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时,公民有权对不法侵害予以必要的反击。

它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义务,即使在公民有条件躲避这种侵害或者求助于司法机关的情况下,公民仍然有权行使正当防卫这一法定权利。

也就是说,我国刑法上的正当防卫并不仅仅是一种“不得已”的应急措施,而且还是鼓励公民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种积极手段。

再次,正当防卫是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

一方面,正当防卫是对不法侵害者的人身或者财产的一种损害,在必要的情况下,正当防卫可能是一种合法的杀人行为、伤害行为或者毁坏财物的行为,法律不追究正当防卫者的刑事责任;同时由于正当防卫可能要造成某种伤害,因而它不是无条件、无限度的,公民在行使这种权利时,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不允许超过必要限度,不允许滥用防卫权利。

《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的理解与适用

《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的理解与适用

《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的理解与适用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0.09.03•【分类】司法解释解读正文《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的理解与适用(起草小组成员为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研究室主任姜启波,副主任周加海,刑事处处长喻海松,副处长耿磊,干部郝方昉、李振华、李静)日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法发〔2020〕31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的公布施行,对于指导各级公检法机关准确理解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正确处理涉正当防卫案件,依法维护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利,鼓励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刑事司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为便于司法实践中正确理解和适用,现就《指导意见》的制定背景、起草中的主要考虑和主要内容等介绍如下。

一、《指导意见》的起草背景与过程1979年刑法第十七条规定:“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鉴于司法实践对正当防卫的适用把握过严、甚至一定程度上苛求防卫人,为鼓励人民群众勇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1997年刑法第二十条对正当防卫制度作了重大调整,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放宽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将“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调整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二是增设特殊防卫制度,明确对严重危及公民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

1997年刑法施行以来,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总体能够依照修改后刑法的规定,正确、妥当处理相关案件,但在有的案件中,对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存在把握过严甚至严重失当的问题。

上述状况的成因较为复杂:“人死为大”“死了人就占理”的观念和舆论环境常常会对办案人员产生影响和压力,这是客观事实;刑法规定较为原则、抽象,而一些案件的情况错综复杂,把握起来难度很大;当然,也有部分办案机关、办案人员司法理念、司法能力方面的问题。

正当防卫案例

正当防卫案例

正当防卫案例正当防卫是指在非法侵害发生时,被侵害者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身体、财产等合法权益,采取合理、必要的防卫措施造成伤害或死亡的行为,受到法律保护的一种制度。

下面将通过具体案例来说明正当防卫的适用情况。

案例一:某市一小区的居民张某在晚上散步时,突然被一名陌生人持刀威胁。

张某处于生命危险之中,不得已采取正当防卫行为。

他迅速躲闪并使出自己熟练掌握的防身术,成功制服了歹徒,但在过程中伤及了歹徒。

警方接到报案后,对张某进行调查,并最终认定他是在正当防卫的情况下造成伤害。

根据该案例,张某在面临歹徒的威胁时,采取了合理、必要的防卫行为,并且在防卫过程中伤害了歹徒,但这种行为被认定为正当防卫。

歹徒的威胁构成了对张某生命的直接威胁,因此他有权利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考虑到歹徒持刀威胁的危险性,张某采取了相应的防卫措施也是合理的。

因此,张某的防卫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要求。

案例二:某县某夜市摊主王某在夜间收摊回家的途中,被一名陌生人持棍子袭击。

王某不愿成为歹徒的受害者,他迅速反击,将歹徒制服,但在过程中造成了歹徒的轻伤。

警方接到报案后调查,最终认定王某的行为符合正当防卫。

根据该案例,王某在遭受袭击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采取了必要的行动来制止歹徒的袭击。

他在被歹徒袭击的情况下,进行了合理的防卫,并取得了成功。

尽管歹徒在行为中受到了轻伤,但这并不影响王某的正当防卫行为。

他对歹徒的防卫行为符合合理、必要性的要求。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正当防卫是针对非法侵害发生时所采取的合理、必要的行为。

在正当防卫中,被侵害者要在合理判断的基础上采取防卫措施,并且控制所造成的伤害程度。

正当防卫的适用情况需要综合考虑被侵害者的处境、威胁程度以及防卫措施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等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正当防卫并非没有限制,它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并在必要时向有关部门咨询。

同时,正当防卫并不等同于报复行为或者违法行为,依法承担后果是必然的。

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原则

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原则

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原则正当防卫原则是刑法中一个重要的法律原则,旨在保护个体免除不法侵害,同时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本文将从正当防卫原则的基本概念、适用条件及法律效果以及应用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正当防卫原则首先强调的是保护受侵害者的合法权益。

在遭受不法侵害时,个体有权采取合理的防卫措施来维护自身的生命、财产以及其他合法权益。

这个原则可以视作一种法律赋予的自我保护权利,具有一定的程序保护意义。

为了避免滥用和妨害公共秩序,正当防卫原则也限制了个体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正当防卫具有合理性、必要性以及不得超过边界的要求。

合理性要求个体在实施防卫行为时必须具备一定的事实根据和合法理由,不能凭空臆测或出于私心而行动。

而必要性原则则强调个体在防卫行为中要采取最适当的手段,不能使用过度的武力或造成严重的后果。

边界限制则意味着个体在正当防卫时不得越过保护范围,不得对不构成威胁的对象采取暴力行为。

正当防卫原则在实践中也呈现出一些特殊情况和复杂的问题。

首先是判定正当防卫的主观恐惧感和客观危险程度问题。

在实践中,个体往往因为恐惧感而进行自我保护,但这种恐惧感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存在实际的危险,是需要进行综合考量的。

其次是正当防卫与自愿投降的冲突。

当个体有机会选择投降而选择进行防卫时,不同情况下可能出现冲突。

判定正当防卫的界限既不能过于苛刻,也不能过于宽松。

最后是正当防卫情节对刑罚的影响问题。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采取正当防卫的个体在刑罚上具有减轻的情节,但如何具体衡量这种情节,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正当防卫原则的适用有利于维护个体合法权利,增强公民的安全感与安全责任。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正当防卫原则也需要与其他法律原则相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框架。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正当防卫原则的普及与宣传,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总之,正当防卫原则是刑法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原则,既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又维护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

正当防卫新标准

正当防卫新标准

正当防卫新标准正当防卫是指在遭受非法侵害时,为了制止侵害行为或者排除威胁,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不属于违法行为,受到法律的保护。

正当防卫的界定一直是法律领域中备受争议的问题,而最近,我国颁布了新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对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和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为人们的正当防卫行为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法律依据。

首先,新标准对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进行了明确规定。

根据修正案的规定,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包括,遭受非法侵害、紧急情况、必要防卫行为。

这三个条件是构成正当防卫的基本要素,必须同时具备。

遭受非法侵害是指个人、单位或者国家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包括人身、财产、荣誉等方面的侵害。

紧急情况是指在遭受非法侵害的时候,由于时间、空间等条件限制,无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必须立即采取防卫行为。

必要防卫行为是指在紧急情况下,为了制止侵害行为或者排除威胁,采取的防卫行为必须是必要的,不得超出必要限度。

其次,新标准对正当防卫的限制条件也进行了规定。

修正案规定,对于明知是正在实施非法侵害的人,不得以正当防卫为由进行防卫行为。

这一规定的出台,有利于防止滥用正当防卫权利,保护公共秩序和社会安全。

同时,修正案还规定,对于过当防卫行为,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这一规定的出台,有利于保护正当防卫人的合法权益,避免过度惩罚。

最后,新标准还对正当防卫的举证责任进行了规定。

修正案规定,对于正当防卫的情节,由被告人举证证明。

这一规定的出台,有利于保护正当防卫人的合法权益,避免过度惩罚。

综上所述,新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对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限制条件和举证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为人们的正当防卫行为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法律依据。

在实践中,我们应当充分了解新标准的内容和要求,依法行使正当防卫权利,同时也要注意在使用正当防卫权利的过程中,遵守法律规定,不得滥用权利,以免触犯法律。

正当防卫是一项重要的法律权利,我们应当正确理解和适当运用,共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浅析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

浅析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

浅析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1. 引言1.1 正当防卫制度的概念正当防卫制度是指在必要情况下,为了防卫自己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依法使用适当的手段进行抗击的一种合法行为。

正当防卫的基本要求是必须是在遭受非法侵害的时候,采取合理、必要的防卫措施。

正当防卫制度的出现,旨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秩序。

正当防卫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正当防卫必须是在遭受非法侵害的情况下进行的;防卫行为必须是为了抵御非法侵害,而非为了挑衅、报复或复仇;防卫的手段必须是适当的,不能使用过度的暴力手段;防卫必须是直接、紧急和不能有其他处理手段的情况下进行的。

正当防卫制度是现代法治社会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为公民提供了依法保护自身权益的途径,也有效维护了社会的安全和秩序。

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下,我们才能更好地维护个人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2 正当防卫的法律依据正当防卫的法律依据主要体现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中。

根据刑法第二十条的规定,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公民的合法权益,对犯罪依法惩处,是刑法的基本原则。

而在正当防卫的情况下,行为人在面临非法侵害时可以采取必要的防卫手段,对于正当防卫的行为并不承担法律责任。

刑法第二十条还规定,对于正当防卫的行为,如果危害较大或者超过了被侵害的权益所应当具有的限度,应当减轻处罚或者不予处罚。

这说明我国刑法对于正当防卫行为给予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相应的规定,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安定秩序。

正当防卫的法律依据不仅在刑法中体现,还在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中有所规定,为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提供了法律支持。

2. 正文2.1 正当防卫的条件和要求正当防卫需要具备必要的紧迫性。

即当遭受他人侵害时,必须立即采取必要的防卫手段,不能存在过多的犹豫和迟疑。

正当防卫需要符合正当防卫的限度。

防卫的手段必须是合理的、必要的,并且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不能使用过度的暴力或者武力,造成过度的伤害。

浅析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

浅析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

浅析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摘要】正当防卫制度是国家法律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本文从引言开始,阐述了正当防卫制度的重要性。

接着,在详细分析了正当防卫的法律依据、条件、适用范围、界限和责任。

结论部分则探讨了正当防卫在实践中的应用及完善正当防卫制度的建议。

通过对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进行浅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合理运用相关法规,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同时维护社会秩序。

建议加强正当防卫制度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正当防卫制度、法律依据、条件、适用范围、界限、责任、实践应用、建议、重要性1. 引言1.1 正当防卫制度的重要性正当防卫制度作为我国刑法中的重要制度之一,对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护社会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当防卫制度不仅是对于个人自身财产和人身安全的一种保障,更是一种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秩序的有效手段。

在我国现行的刑法体系中,正当防卫制度通过明确规定正当防卫的法律依据、条件、适用范围、界限和责任等方面的内容,为公民在面对危害时有力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支持和保障。

正当防卫制度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正当防卫制度激励了公民对于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增强了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正当防卫制度有利于减少恶意侵害和犯罪行为,有效地提高了社会的安全感和稳定性;正当防卫制度的健全实施,有助于平衡犯罪行为和合法维权之间的关系,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正当防卫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现代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 正文2.1 正当防卫的法律依据正当防卫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依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具体在第二十项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了正当防卫的法律依据。

该条款规定:因承受非法侵犯而采取必要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这一规定明确了在面对非法侵犯时,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采取的必要防卫行为是被法律所保护的,不会构成犯罪行为。

根据相关判例和司法解释,正当防卫的法律依据也包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公民有权自卫的相关规定。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摘要】我国正当防卫制度在法律上有明确的依据,包括正当防卫的条件和限制。

在司法实践中,正当防卫被广泛运用,起到保护人身权益的作用。

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性体现了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

未来,正当防卫制度应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正当防卫制度、我国、规定、运用、法律依据、条件、限制、司法实践、人身权益、完善性、社会秩序、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正当防卫作为我国刑法中的重要制度,旨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正当防卫制度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犯罪率的增加,人们对于自身安全感的需求也在增加,因此正当防卫的概念逐渐受到关注。

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在司法实践中,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直接关系到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

深入研究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法律依据、条件、限制以及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对于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正当防卫制度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我国刑法体系的精神内涵和立法宗旨,为保护人身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

2. 正文2.1 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法律依据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刑法对正当防卫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第二百二十一条至第二百二十三条,明确规定了在必要情况下可以采取正当防卫行为,保护自己、他人的人身权益的合法权利。

根据刑法的规定,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处于非法侵害或者即将被非法侵害的状态;二是为制止或者抗拒非法侵害,所采取的行为符合必要的限度;三是即当事人应当具备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

正当防卫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如不得超过必要的限度、不得故意伤害对方等。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会根据具体案情综合考量,判断被告人的防卫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确保正当防卫的合理运用。

《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

《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

《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在法治的阳光下,正当防卫如同守护正义的盾牌,它不仅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更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今天,让我们共同探讨,如何在法律的大道上,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让正义之光洒满人间。

正当防卫,是一项神圣的权利,它要求我们在面对不法侵害时,能够勇敢地站出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然而,在现实操作中,正当防卫的适用并非易事。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指导意见:首先,要准确把握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

正当防卫,必须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实施,且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具有相当性。

我们应当明确,正当防卫并非对任何形式的侵害都可以适用,而是要严格遵循法律的规定,确保防卫行为的合法性。

其次,要充分尊重当事人的防卫意愿。

在审理正当防卫案件时,我们要充分尊重当事人的防卫意愿,尊重他们的合法权益。

对于那些在紧急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采取防卫行为的人,我们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再者,要注重证据的收集和审查。

正当防卫案件往往涉及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在审理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证据的收集和审查,确保案件的公正审理。

同时,对于正当防卫行为,要依法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以彰显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最后,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我们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让更多的人了解正当防卫,懂得如何正确行使这项权利。

总之,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

让我们携手努力,让正义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正当防卫的名词解释

正当防卫的名词解释

正当防卫的名词解释正当防卫是指在面临非法侵害时,为了自卫而采取的合法行为。

这是一种行为权利,旨在保护个人、家庭和财产的安全。

正当防卫的原则和适用条件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正当防卫要求被侵害者在必要和适度的范围内对侵害行为进行反击。

这意味着被侵害者必须先尽最大可能采取非暴力手段来避免或减轻危害。

只有在无法通过其他手段避免危害时,才能采取暴力行为。

同时,所采取的暴力行为也必须是适度的,即不得超出实际需要和合理限度,不能造成过度伤害。

其次,正当防卫要求被侵害者的行为是合法的。

这意味着被侵害者不能通过违法手段来进行自卫。

如果他们在正当防卫的过程中违反了其他法律规定,就可能会被视为非法行为。

因此,在自卫过程中要遵守法律法规,否则可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另外,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还包括必要性和紧急性。

必要性要求被侵害者采取的行为是必要的,即没有其他更合理的办法可以避免或减轻危害。

同时,正当防卫还要求这种行为是紧急的,即不能事先计划和进行准备,而是在面临紧急情况下立即进行的防卫行为。

最后,正当防卫的适用范围还会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限制。

首先,正当防卫只适用于实际存在的非法侵害行为,而不适用于可能发生的虚构、幻觉或预期的危险。

其次,正当防卫不适用于已经结束或不再存在的非法侵害行为。

再者,正当防卫也不适用于主动策划或引诱他人犯罪的情况。

总的来说,正当防卫作为一种法律原则,旨在保护人们的安全和权益。

它要求被侵害者在必要、适度、合法、必要性和紧急性等条件下采取防卫行为。

正当防卫的具体适用范围和条件,需要根据具体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来确定。

什么是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什么是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什么是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是法律上常见的概念,这两者都是为了保护个人或群体的生命、财产安全而采取的措施。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了解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定义和应用。

一、正当防卫的定义和适用范围正当防卫是指在必要时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而进行的较量。

在法律上,正当防卫是指在合理的限度内,根据事实依据和目的需要,采取的必要防卫行为。

正当防卫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 危险必须是现在发生的,而非未来的可能性;2. 危险必须是针对自己及他人的生命、身体健康、财产安全等重大利益;3. 防卫行为必须是对危险的迫切反应,且必须是合理的,也就是必须是根据法律和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足以达到消除危险的目的;4. 防卫行为必须是无过当行为,这意味着防卫行为必须必要、适当、合理,并且不能夸张、过分或过度。

如果一个人的防卫行为符合以上条件,则该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并不受法律的惩处。

但如果防卫行为不符合以上条件,则可能被视为非法行为,遭到法律追究。

二、紧急避险的定义和适用范围紧急避险是指在遭遇灾难或其他不可抗因素时,采取的迫不得已的行动,以尽快地从危险中逃脱或减少危害。

紧急避险行为的本质是在可能危害自己或他人的情况下,采取的权衡风险的行动。

紧急避险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 危险是人类控制不了的外部因素,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2. 避险行为必须是无可避免的,包括采取的措施对他人的侵害是最小化的,并不能违反公序良俗;3. 避险行为必须是在最短时间内消除危险而采取的。

与正当防卫不同,紧急避险通常发生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因此该行为会比正当防卫更容易被认可。

但仍然需要注意,在紧急避险时,必须尽可能在遵守法律和公共道德的同时采取行动。

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应用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法律原则。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职业领域中,都需要明确掌握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应用,以便在必要时能够采取正确的措施,保障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正当防卫的适用
作者:张志强
来源:《法制博览》2018年第12期
摘要:昆山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再度激起民众对遇险怎样合法自卫的困惑,此次,警方有理有据地给出了正当防卫的结论,这对正当防卫适用的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从争议焦点中解析法理,在精研思考中给出建议。

关键词:正当防卫;昆山案;法律适用
中图分类号:D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35-0261-01
作者简介:张志强(1996-),男,汉族,江西宜黄人,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本科。

一、案件导入
正当防卫,即面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受害者或第三人可以对施暴者采取反制措施,对由此造成的损害不承担法律责任。

正当防卫是公民个人保护自身权益的天然手段,在立法上也得到了确认,然而在现实中,诸多防卫过当的案例让我们称刑法第20条为沉睡的条款,但昆山案似乎让这一现状有了转机。

2018年8月27日,在非机动车道内正常骑单车的于某被一辆突然右转的宝马车刮蹭,从车中下来的纹身男竟拳打脚踢于某,甚至回车取砍刀砍向于某,但没想到刀被反抢,纹身男被反杀。

记录该事件的视频在网上被围观,引起民众的极大关注。

昆山警方经过一系列调查,在案发五天后宣告于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无罪释放。

昆山案迄今已尘埃落定,但该案为何认定为正当防卫,法理是什么,相较于以往的类似案件,大概率上会判定为防卫过当,此次案件的特殊性在哪?对今后适用正当防卫有何指导意义等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争议焦点
(一)为什么认定为正当防卫?
“昆山案”案发后,公安机关第一时间侦查案情,并且检察机关也提前介入,由于案发地有监控,有围观的人群,因此根据人证物证、视频资料,警方很快就发布通告,属正当防卫,做撤案处理。

笔者认为,定案依据主要考虑了两点,法与情。

刘某在酒后寻衅滋事,本来就是他驾驶宝马车突然右转,与自行车发生碰撞,过错在他,反而提着砍刀,连续砍向于某要害部位,对于某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此时刘某的砍刀甩落在地,被于某抢去,作为人的本能反应,为了自卫,肯定会向行凶者反击,而这满足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

在情理上,一个黑社会似的纹身男,拿着砍刀无缘无故砍你,使你命悬一线,此刻还要求你不能反击的话,真是有违天理。

(二)于某追砍两刀是否影响定罪?
刘某一直要抢回砍刀而与于某争夺的过程充分体现出刘某主观上根本没有放弃对于某生命权的侵犯,在于某夺刀后,刘某继续向宝马车方向跑,对于某而言完全有理由相信他又要回宝马车取东西来伤害自己,所以于某继续追砍刘某2刀。

由于不能排除当时现场的上述合理怀疑,也就得不出刘某跑向宝马车方向是放弃不法侵害的唯一结论。

再结合刘某第一次返回宝马车取砍刀,用砍刀击打于某,以及与于某争夺欲抢回砍刀的事实,在那种紧迫情形之下,于某判断其回车继续取东西的可能性较大。

在于某当时情境的认识中,刘某的行凶行为并没有停止,遂于某追赶刘某并追砍2刀仍是在制止不法侵害。

所以笔者认为,这两刀无论砍中与否都不会影响正当防卫的成立。

(三)本案定罪是否受舆论影响?
首先,舆论的广泛关注对司法来说并不是洪水猛兽,现代司法应宽容舆论,能够承受舆论的压力,在体察民情的同时依法裁判。

此案经网络曝光后,广受民众关注,纷纷认为于某反击的好,人们普遍关心的是,站在马路上被人砍,是乖乖站着不动还是勇于反抗,法律不是冰冷的,法律的核心是要维护社会公正,就决定了司法也须考虑最朴素的民意。

本案得以迅速裁判,本身就得益于舆论的关注,及时宣告判决理由也回应了舆论的监督。

三、思考建议
此案中,于某最终被宣告无罪,给了民众一个所期待的结果,但在现实司法环境中,此类案件能判正当防卫的微乎其微,司法部门往往对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把握过于严格,并且存在着唯后果论的倾向,使得谁伤的重谁有理,谁死了谁更有理,甚至有人调侃,正当防卫只能靠跑。

但此次案件中,于某的无罪认定,撤案处理,体现了一种进步,使得正当防卫这个法律条文,变成现实中鲜活的一堂课,个案往往是司法进程的重要推手,昆山案对今后完善正当防卫的适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司法机关应准确把握正当防卫成立的标准。

过分压缩或过分扩张正当防卫的空间,都会助长恶行,危及社会秩序,但正当防卫的立法精神就是要赋予公民保护自身利益的有效手段,不能唯后果论,应适当放宽标准,做到情、理、法三者的统一。

此外,“两高”应出台关于正当防卫成立条件的司法解释。

面对日益增多的遇险自卫争议案件,不能光靠法官的自由裁判,这极易造成同案不同判,动摇司法公信力。

出台司法解释,有利统一标准,统一认识。

最后,司法宣传部门要积极传播正当防卫的相关知识。

“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是一种原始的社会观念,当于某得知自己杀了人后,顿时瘫倒在地,认为自己这辈子完了,而这就是不懂正当防卫的表现,向社会营造正当防卫正确适用的良好外部环境,既有利公民遇到危险敢于斗争,也有利于震慑犯罪。

[参考文献]
[1]高蕴嶙.论防卫过当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J].福建法学,2012(03):90-93.
[2]欧阳本祺.正当防卫认定标准的困境与出路[J].法商研究,2013,30(05):119-1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