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小胖上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上数学:《小胖上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秋天到了,秋高气爽,小胖和他的小伙伴们要去公园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好吗?(好) 。
(多媒体)看,公园里有柳树、有(小河)、还有(滑梯、翘翘板、碰碰车)。
[运用谈话方式引入比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出带领同学们一起去看他们的好朋友小丁丁、小巧、小亚、小胖在游乐园玩电动小汽车的话题]
二、小胖上车(看算子表达式求和)
师:一些小朋友去儿童乐园坐小汽车,你们看,原来车上有几个人?(出示图片1)
生:车上原来有3个人。
(板书:原来)
3
问:谁来了?(出示图片2)
生:小胖。
师:小胖准备干吗呀?(上车)。
(出示课题:小胖上车)问:车上添加了一个人,可以怎样表示呢?
+1`
生:加1。
(板书:3)
问:后来车上有几个人?(出示图片3)
(板书:后来)
生:后来车上有4个人。
(板书:4)
师:谁能把这三幅图的意思连起来,完整的说一说呢?
(原来车上有3个人,又添加了一个人,后来车上有4个人。
)抽2个学生说一说。
问:我们看图知道了3添加1是4,那么没有图,3添加1
是几你知道吗?你是怎样想的?
原来后来
+1
(板书:3( 4 ))
生:3加1是4;3和1合成4;
[由多媒体的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比较直观感受添加这一加法的另一含义,通过看图编故事,既让学生掌握今天的所学内容,又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
问:那么6添加1是几呢?你们知道吗?你是怎样想的?生:6添加1是7。
6加1等于7,6和1合成7。
师:像这样的题目你们会算吗?这里有3道练习题,请你们互相说说()里填几。
+1 +2 +3
练习:5()4()2()
师:第一题谁来试一试?
生:5添加1是6。
生:4添加2是6,2添加3是5。
师:下面请你们自己完成书上的练习行吗?
完成书上练习的6小题,集体核对。
三、乘车游戏上车(列加法算式求和)
师:请一组的小朋友表演乘车游戏,问其他同学你能不能像刚才一样用原来、又、后来来编一个故事呢?请你们两个人一组,试一试。
生:原来车上有3个小朋友,又上来了6个小朋友,后来有9个小朋友。
问:这里的3 6 9 你能不能用符号把它们连起来?
问:那么算式可以列?
+6
39 或者3+6=9
问:3表示什么意思?6和9呢?
生:3表示原来有3个人,6表示又上来了6个人,9表示后来车上有9个人。
师:请另一组的小朋友再来表演一下乘车游戏,其他同学先编故事,然后再列算式。
生:原来车上有6个小朋友,又上来了3个小朋友,后来有9个小朋友。
算式:6+3=9
完成书上练习,集体核对。
(注意:在这里看图只能列出一个加法算式,因为它有时间的先后)
[游戏是学生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加强语言表达能力,规范数学语言,让学生自己理解题意,有助于今后学生对应用题的分析理解,游戏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结合学生间的评价给予鼓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
]
四、综合练习(练习纸)
1、又生了几个蛋?
2、小胖原来有几元?
师:请你用原来、又、后来编一个小故事,好不好?编好以后先讲给旁边的同学听,然后请全班的小朋友听谁讲得最好。
3、○○○
7 遮住部分是几?为什么?
4、△△△△
9
[设计一组有层次的练习,既是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也是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有所提高,这一部分练习分为三个成次,第一、二成次为基本练习,请学生看图编故事,看图列算式,巩固自己的学习内容;第三部分为提高部分,请学生猜一猜水果图遮住部分上多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
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五、动脑筋:(略)
[设计了三道拓展研究题,通过整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更进一步明确添加与合并都是加法的含义,从而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
教学反思:
2019年10月18日下午,我上了一堂自报课,我们数学组的全体教师都参加了,还邀请了徐上达老师进行了评课。
整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的情景引入,让学生比较直观感受添加是加法的另一个含义,通过看图编故事的数学活动过程发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为今后的应用题学习打下了坚石的基础,在课堂中,进行游戏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感知在运动状态下的添加的含义,通过游戏,请学生编故事,根据故事列算子表达式或算式,使学生感知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练习设计有层次,基本练习照顾到全体学生,提高练习、拓展练习满足了求知欲更高的学生,符合二期课改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达到
良好的教学效果。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但是在练
习中个别题目的设计,可以加以改进,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题意;在看图编故事的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恰当、准确。
通过对这节课的反思,我明确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备课、教学中我会引以为戒。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