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

合集下载

唐诗赏析-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

唐诗赏析-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登岳阳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诗人优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而且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遇的悲惨、个人抱负的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唐代: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

《登岳阳楼》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登岳阳楼》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登岳阳楼》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登岳阳楼唐·杜甫原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早早就闻知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观看。

吴楚被大至分为东南两地,浩荡的水波吞吐昼夜不息。

亲朋好友个个都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仿佛一叶孤舟。

北边的关山战火不曾停息,我扶窗远眺不禁涕泪交流。

注释: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坼(chè):分裂。

乾坤:指日、月。

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

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少陵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北方边境。

凭轩:靠着窗户。

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赏析: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

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

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

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

联系下文更是如此。

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

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

「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少陵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少陵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

他高兴不起来。

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纔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译文|赏析《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得偿多年的愿望登楼欣赏美景,同时仍然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登岳阳楼》原文唐代: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及注释译文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①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③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④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⑤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⑥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⑦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⑧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赏析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文解释: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

洞庭湖如此广阔,东南面的吴地和楚地,似乎被割成两国。

洞庭湖的水势浩瀚,整个天与地就如日日夜夜在波涛上漂浮。

望着这浩瀚的景象,想到我的亲友连一点消息也没有,而今年迈多病,栖息在这只孤零零的小舟上。

在关山以北依然战火不断,凭轩远眺,默思着国难家愁,我终于涕泪交流。

译文2: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词语解释: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境内洞庭湖岸。

吴楚:吴地和楚地。

乾坤:天地。

字:指书信。

戎马:军事。

凭:倚。

轩:楼窗。

涕泪:眼泪。

诗文简析: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杜甫携眷夔州出峡,漂泊在江湘一带。

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有此作。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实为千古名句。

前人称此二句「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以豁达。

」(宋人黄鹤《少陵年谱》)。

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边事的忧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具有极为深广的内涵。

表现上擒纵自如,卷舒随意,折转巧妙,充分表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本色。

诗的前半赞叹洞庭湖的宏伟壮阔,是古往今来写洞庭湖的名句,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名句同为人们传诵。

后半抒情。

全诗意境浑厚,气势磅礴,虽悲伤却无颓废之感。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鉴赏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鉴赏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鉴赏【原文】《登岳阳楼》作者: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作品简介】《登岳阳楼》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这首感怀之作。

此诗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下瞰洞庭,视野广阔。

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注解】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临洞庭湖。

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唐诗赏析-杜甫《登岳阳楼》原文译文鉴赏

唐诗赏析-杜甫《登岳阳楼》原文译文鉴赏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译文|鉴赏'杜甫晚年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①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③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④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⑤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⑥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⑦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⑧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杜甫诗词《登岳阳楼》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登岳阳楼》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登岳阳楼》原文译文赏析《登岳阳楼》唐代: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赏析】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文解释: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

洞庭湖如此广阔,东南面的吴地和楚地,似乎被割成两国。

洞庭湖的水势浩瀚,整个天与地就如日日夜夜在波涛上漂浮。

望着这浩瀚的景象,想到我的亲友连一点消息也没有,而今年迈多病,栖息在这只孤零零的小舟上。

在关山以北依然战火不断,凭轩远眺,默思着国难家愁,我终于涕泪交流。

译文2: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词语解释: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境内洞庭湖岸。

吴楚:吴地和楚地。

乾坤:天地。

字:指书信。

戎马:军事。

凭:倚。

轩:楼窗。

涕泪:眼泪。

诗文简析: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杜甫携眷夔州出峡,漂泊在江湘一带。

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有此作。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实为千古名句。

前人称此二句「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以豁达。

」(宋人黄鹤《少陵年谱》)。

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边事的忧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具有极为深广的内涵。

表现上擒纵自如,卷舒随意,折转巧妙,充分表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本色。

诗的前半赞叹洞庭湖的宏伟壮阔,是古往今来写洞庭湖的名句,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名句同为人们传诵。

后半抒情。

全诗意境浑厚,气势磅礴,虽悲伤却无颓废之感。

《唐子西文录》:"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湖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

杜甫《登岳阳楼》古诗原文及鉴赏

杜甫《登岳阳楼》古诗原文及鉴赏

杜甫《登岳阳楼》古诗原文及鉴赏杜甫《登岳阳楼》古诗原文及鉴赏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登岳阳楼》古诗原文及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出处】唐·杜甫《登岳阳楼》。

【意思】听说关山之北战火又起,凭倚着栏杆我怎能不涕泪难休!【全诗】《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①岳阳楼:今湖南省岳阳市西门楼。

②吴楚:指吴地(今江浙一带)、楚地(今两湖、江西等地)。

吴地在洞庭湖东,楚地在洞庭湖南。

坼(che):分裂,分界之意。

乾坤:指天地、日、月。

《水经注·湘水》:“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

”③戎马:大历三年(768)八月,吐蕃以十万众寇灵武,二万众寇汾州,长安戒严。

九月,郭子仪带兵五万屯奉天,以防吐蕃。

凭轩:依靠楼窗。

涕泗(si):眼泪鼻涕。

【背景】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冬,时杜甫流寓岳州(今湖南岳阳)。

岳阳楼:岳州巴陵县城门西楼(今湖南岳阳西门城楼),下临洞庭湖,气势雄壮,久负盛名。

在杜甫前的张说,早在开元四年(716)为岳州刺史时常与才士登此楼赋诗,孟浩然亦有诗。

杜甫以得偿宿愿的愉快心情登楼,前半写景极为雄浑壮阔,尤其是颔联二句,“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刘辰翁《批点千家注杜诗》卷一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后半写情,叹身世,忧国事,却极为凄楚悲哀。

意境由雄阔转悲窄,抑扬顿挫,声律细密,为杜甫晚年代表作。

【鉴赏】大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后至岳阳,方有《登岳阳楼》之作。

这首五言律诗气魄宏大,感情沉郁,状写出诗人在岳阳楼头,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水,所引发的叹志嗟病、忧世伤时的感慨。

起首两句看似平常,但仔细推敲,联系后文,却有丰富的涵义:一则以“昔”、“今”二字包融了沧桑之感;二则流露出对此江山胜迹的向往之久;三则写出了诗人正立在岳阳楼头下瞰洞庭湖的形象;四则为颔联两句对洞庭湖的描写打好了底子。

陈与义《登岳阳楼》全诗翻译赏析

陈与义《登岳阳楼》全诗翻译赏析

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登楼凭吊古人,我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注释】⑴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⑵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⑶徙(xǐ)倚(yǐ):徘徊。

⑷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⑸吊古:哀吊,凭吊。

【创作背景】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

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首《登岳阳楼》。

【鉴赏】《登岳阳楼》是七言律诗。

这首诗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

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

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

“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

《登岳阳楼》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登岳阳楼》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登岳阳楼》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读原文:登岳阳楼杜甫〔唐代〕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注释: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

坼(chè):分裂。

乾坤:指天、地。

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北方边境。

凭轩:靠着窗户。

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鉴赏: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全诗赏析及诗意

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全诗赏析及诗意

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全诗赏析及诗意杜甫《登岳阳楼》古诗原文赏析及诗意翻译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文解释】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

洞庭湖如此广阔,东南面的吴地和楚地,似乎被割成两国。

洞庭湖的水势浩瀚,整个天与地就如日日夜夜在波涛上漂浮。

望着这浩瀚的景象,想到我的亲友连一点消息也没有,而今年迈多病,栖息在这只孤零零的小舟上。

在关山以北依然战火不断,凭轩远眺,默思着国难家愁,我终于涕泪交流。

译文2: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词语解释】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境内洞庭湖岸。

吴楚:吴地和楚地。

乾坤:天地。

字:指书信。

戎马:军事。

凭:倚。

轩:楼窗。

涕泪:眼泪。

【诗文简析】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杜甫携眷夔州出峡,漂泊在江湘一带。

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有此作。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实为千古名句。

前人称此二句「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以豁达。

」(宋人黄鹤《少陵年谱》)。

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边事的忧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具有极为深广的内涵。

表现上擒纵自如,卷舒随意,折转巧妙,充分表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本色。

诗的前半赞叹洞庭湖的宏伟壮阔,是古往今来写洞庭湖的名句,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名句同为人们传诵。

后半抒情。

全诗意境浑厚,气势磅礴,虽悲伤却无颓废之感。

《唐子西文录》:"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湖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

"《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文解释: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

洞庭湖如此广阔,东南面的吴地和楚地,似乎被割成两国。

洞庭湖的水势浩瀚,整个天与地就如日日夜夜在波涛上漂浮。

望着这浩瀚的景象,想到我的亲友连一点消息也没有,而今年迈多病,栖息在这只孤零零的小舟上。

在关山以北依然战火不断,凭轩远眺,默思着国难家愁,我终于涕泪交流。

译文2: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词语解释: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境内洞庭湖岸。

吴楚:吴地和楚地。

乾坤:天地。

字:指书信。

戎马:军事。

凭:倚。

轩:楼窗。

涕泪:眼泪。

诗文简析: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杜甫携眷夔州出峡,漂泊在江湘一带。

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有此作。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实为千古名句。

前人称此二句「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以豁达。

」(宋人黄鹤《少陵年谱》)。

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边事的忧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具有极为深广的内涵。

表现上擒纵自如,卷舒随意,折转巧妙,充分表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本色。

诗的前半赞叹洞庭湖的宏伟壮阔,是古往今来写洞庭湖的名句,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名句同为人们传诵。

后半抒情。

全诗意境浑厚,气势磅礴,虽悲伤却无颓废之感。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文解释: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

洞庭湖如此广阔,东南面的吴地和楚地,似乎被割成两国。

洞庭湖的水势浩瀚,整个天与地就如日日夜夜在波涛上漂浮。

望着这浩瀚的景象,想到我的亲友连一点消息也没有,而今年迈多病,栖息在这只孤零零的小舟上。

在关山以北依然战火不断,凭轩远眺,默思着国难家愁,我终于涕泪交流。

译文2: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词语解释: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境内洞庭湖岸。

吴楚:吴地和楚地。

乾坤:天地。

字:指书信。

戎马:军事。

凭:倚。

轩:楼窗。

涕泪:眼泪。

诗文简析: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杜甫携眷夔州出峡,漂泊在江湘一带。

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有此作。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实为千古名句。

前人称此二句「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以豁达。

」(宋人黄鹤《少陵年谱》)。

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边事的忧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具有极为深广的内涵。

表现上擒纵自如,卷舒随意,折转巧妙,充分表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本色。

诗的前半赞叹洞庭湖的宏伟壮阔,是古往今来写洞庭湖的名句,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名句同为人们传诵。

后半抒情。

全诗意境浑厚,气势磅礴,虽悲伤却无颓废之感。

登岳阳楼原文、翻译、赏析

登岳阳楼原文、翻译、赏析

登岳阳楼原文、翻译、赏析登岳阳楼原文、翻译、赏析登岳阳楼原文、翻译、赏析1登岳阳楼唐代: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创作背景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赏析精选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赏析精选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赏析精选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登岳阳楼》原文、赏析精选,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赏析篇1【年代】:唐【作者】:杜甫——《登岳阳楼》【内容】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①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③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④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⑤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⑥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⑦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⑧凭轩:倚着楼窗。

《登岳阳楼》译文及注释

《登岳阳楼》译文及注释

登岳阳楼
杜甫[唐代]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亲朋好友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北方边境的战争仍未止息,靠着窗户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注释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

坼:分裂,
乾坤:天地,或指日月。

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北方边境。

凭轩:靠着窗户。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眼泪。

泗:鼻涕。

《登岳阳楼》的原文和译文

《登岳阳楼》的原文和译文

《登岳阳楼》的原文和译文一、原文。

登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二、注释。

《登岳阳楼》共二首,这是其中一首。

岳阳楼,湖南岳阳西门城楼,在长江南岸,濒临洞庭湖。

始建於唐代,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

①帘旌:酒店或茶馆的幌子。

②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③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④徙倚(xíyǐ):徘徊。

⑤三年多难: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⑥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三、译文。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四、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陈与义生于1090年(宋哲宗元祐五年),卒于1138年(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他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陈与义诗作最逼近杜诗的是七律。

像《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除夜》等,雄浑悲壮,感慨多端。

五言律如《雨》诗2首、《除夜》等则以清迥峭刻见长。

五言古诗写景造意,接近谢灵运、柳宗元等人。

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间写景:'鱼游水底凉,鸟宿林间静。

谈余日亭午,树影一时正。

…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

'观察细密,造语工致。

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耐人寻味。

初中古诗《登岳阳楼》

初中古诗《登岳阳楼》

初中古诗《登岳阳楼》《登岳阳楼》作者: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注释:①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③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④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⑤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⑥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⑦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⑧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登岳阳楼》意思: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登岳阳楼》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

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这一时期成就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十二月,杜甫由江陵、公安漂泊到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

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诗的前半赞叹洞庭湖的宏伟壮阔,是古往今来写洞庭湖的名句,后半抒情。

全诗意境浑厚,气势磅礴,虽悲伤却无颓废之感。

"
原文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解释
1.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临洞庭湖。

2.吴楚:春秋时二国名。

坼:裂开。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水分割,极言湖之开阔。

3.乾坤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5.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6.戎马:战争。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7.凭轩:倚着楼栏杆。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诗歌赏析
【赏析一】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现在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诗人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

颔联展示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

“吴楚”,春秋时代的国和楚国。

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楚地;今江苏、浙江及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吴国。

“坼”,分裂。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颈联笔锋一转,回到现实之中。

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
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交流。

诗人在尾联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抒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戎马”,兵马,这里借指战争。

大历三年(768)秋,吐蕃侵扰灵武,京师戒严;朝廷又命郭子仪率兵五万至奉天,以备吐蕃。

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浑厚深远,感情曲折真挚,诗的前半赞叹洞庭湖的宏伟壮阔,是古往今来写洞庭湖的名句,后半抒情。

全诗意境浑厚,气势磅礴,虽悲伤却无颓废之感。

"

表达方式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尾联抒情
总结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 、
是触景感怀之作。

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

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

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吴楚、越关山。

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评解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

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

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

《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

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数百年”。

链接
(一)写洞庭湖的佳句
1 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2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